爱伦坡作品及其视角分析
爱伦坡《乌鸦》赏析
爱伦坡《乌鸦》赏析-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乌鸦》赏析
爱伦坡,美国哥特式文学大师与先驱,他深信“诗歌的最好主题是死亡,尤其是美丽尤物的死亡,将毫无疑问是世界上最具诗意的主题”。
而其在《乌鸦》中也糅合了具有死亡之美的哥特式元素。
《乌鸦》一开篇就给读者营造了一幅阴森恐怖的画面:在阴郁寒冷的午夜,除寒风呼啸之外只余男子的翻书声,一切沉浸在无边的黑暗之中。
突然而至的敲门声,惊醒屋内之人,应门而去却发现屋外空无一物,只有肆虐的狂风融合在黑夜之中。
旋身离去敲门声又起,乌鸦随声而至,停留在房门的半身雕塑上。
午夜恐怖而阴森,为乌鸦——这来自幽河冥界的使者奠定了基调。
而故事又发生在狭小阴暗的小屋,这就突出显现了哥特式写作手法——恐怖与死亡交融(午夜,封闭小屋,乌鸦,亡魂)。
小屋也曾是男子与妻子的爱巢,紫色窗帘,紫色天鹅绒椅,浪漫温馨,如今物什仍在,人却消亡,空余男子,睹物思人。
此时乌鸦强行进入男子封闭的空间,以它的四字箴言“永不复回”,打碎了男子的幻想。
颤抖的灵魂在呼啸的寒风中追问着冥之使者可有神药忘却相思之苦,红尘之恼,换来的还只是“永不复回”。
永不复回的时光,永不复回的爱人,将会带走沉浸在永恒悲痛中无法醒来的灵魂:既然现世无法再见,那就相约幽冥河畔,彼岸尽头再相遇,相拥。
爱伦坡疯癫叙事
爱伦坡疯癫叙事一、爱伦坡疯癫叙事视角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与爱伦坡一贯的小说题材是十分切合的。
读者在读爱伦坡的小说时,容易把作者本人或自己代入小说中的“我”,进而产生特殊的效果。
一方面,虽然小说中的“我”并不就等同于作者本人,但作者在创作时难以避免或多或少地把自身的一些人生经历和某种人格特征揉进小说中去。
因而,读者能根据对现实中作者的了解来透视小说中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
另一方面,随着小说情节的逐步深入,读者会不由自主地把自己代入了小说中的那个“我”。
在恐怖、推理和科幻等小说中,读者很容易地就进入了作者所虚构出来的恐怖、悬疑的场景中去,心理活动随着情节的变化而跌宕起伏。
人是感性的,读者会因为这种第一人称的自我代入和小说情节的强烈冲击产生“幻觉”,同时,人又是理性的,读者明知道,小说中的“我”并不是现实中的我,便会有逃离在感性之下产生的“幻觉”。
读者便是如此地处在矛盾之中又不能自拔,这正是爱伦坡的短篇小说引人入胜的原因之一。
二、独特得浪漫主义色彩文学上的浪漫主义于18世纪末产生,并在19世纪上半叶进入繁荣时期,是西方近代文学最重要的思潮之一。
同时期的爱伦坡深受这种思潮的影响,他的作品带有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就体现出这一点。
在他的短篇小说特别是恐怖小说中,浪漫主义特色更是明显。
在爱伦坡创作出来恐怖小说中,故事的题材大多离不开恐怖离奇的灵异事件和无可避免地避免的死亡结局。
爱伦坡在表现这些主题时擅长并钟爱于用大幅度的夸张、充满悬疑的隐喻和巧妙之至的象征等修辞手法来渲染故事场景的恐怖氛围、安排环环相扣又曲折故事情情节、刻画故事中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而呈现出非现实情境中恍惚状态下人的心理活动变化轨迹和精神状态,把人性中潜在的丑与恶和藏在人身体中的恶魔带到了纸上,给读者带来强烈的心理冲击。
爱伦坡及其诗歌赏析EllenPoe
2. The function of poetry is not to summarize and interpret earthly experience, but to create a mood in which the soul soars toward supernal beauty. The basic tone is melancholy.
维琴妮亚用温柔与爱启示爱伦坡写成了很多最优美 的诗句,其中就有那篇不朽的名诗《乌鸦》。这首 诗爱伦坡写了又写,改了又改,足足花费了十年的 时间,可是仅卖了十块钱。这件事立刻在当地传为 最大的笑话,爱伦坡成为了公认的弱智与无能之辈。 许多人都为自己能够识别出一个白痴而骄傲,感觉 自己与相中良马的伯乐一样出色(但是他们犯了最大 的错误,今天这首诗的原稿已售价数万美元)。
Beauty is truth and leads to spiritual oneness and artistic integrity
The Raven
爱伦·坡的长诗《乌鸦》发表于1845年。诗作发表 之后引起轰动,有出版商请著名的插画家Gustave Doré为这首长诗创作了25幅插画。
3. He stresses rhythm, opposed to “the heresy of the didactic” and called for “Pure poetry”, defined true poetry as “the rhythmical creation of beauty” . The artistry of poetry lies not in what is being said but in the way it is said.
Questions on "To Helen"
爱伦坡及其诗歌赏析EllenPoe
在纽约的郊外,有一处四周都种了苹果树的房子。在 这所房子里,住着爱伦坡和他年轻的太太,他们以每月3 美元的租金租借此房。可是,他大半时候穷得没有饭钱, 更别提房租了。维琴妮亚病倒在床,可他竟没有分文替 她买些食物和药物。有时候,他们整天饿着肚子,当院 里车前草开花时,他们便煮它充饥。除了肉体的折磨, 还有来自旁人的冷嘲热讽。但爱伦坡几尽疯狂地写诗, 强烈的成功的欲望使他忘记了一切苦痛,在他的脑海中, 只有两个字:奋斗!
维琴妮亚用温柔与爱启示爱伦坡写成了很多最优美 的诗句,其中就有那篇不朽的名诗《乌鸦》。这首 诗爱伦坡写了又写,改了又改,足足花费了十年的 时间,可是仅卖了十块钱。这件事立刻在当地传为 最大的笑话,爱伦坡成为了公认的弱智与无能之辈。 许多人都为自己能够识别出一个白痴而骄傲,感觉 自己与相中良马的伯乐一样出色(但是他们犯了最大 的错误,今天这首诗的原稿已售价数万美元)。
爱伦·坡(Edgar Allan Poe) ,生于1809年,他27岁 时与自己14岁的表妹弗吉尼亚·克莱姆结婚。他们 婚后的生活穷困潦倒。1847年,爱伦·坡的妻子被 病魔夺去了生命。两年后,他也死于饮酒过度。他 的悲伤就如诗中失去至爱的主人公。他的灵魂,如 诗中那团在地板上漂浮的阴暗被擢升,且永不复还! 与译作比,我更喜欢英文版的诗。诗中的 “Nevermore”是无法翻译的忧伤和绝望。
3. He stresses rhythm, opposed to “the heresy of the didactic” and called for “Pure poetry”, defined true poetry as “the rhythmical creation of beauty” . The artistry of poetry lies not in what is being said but in the way it is said.
浅析爱伦坡在《黑猫》中哥特式的写作手法
浅析爱伦坡在《黑猫》中哥特式的写作手法1. 引言1.1 爱伦坡简介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美国著名诗人、小说家、文学评论家。
他的作品以神秘、恐怖、悲伤为特点,被誉为“哥特小说大师”。
爱伦坡擅长运用心理描写和象征手法,通过讲述诡异的故事来探讨人性的阴暗面。
他的创作对美国乃至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 《黑猫》背景介绍《黑猫》(The Black Cat)是爱伦坡创作于1843年的一部短篇小说。
这部作品讲述了一个名叫普尔的酒鬼,因妻子阻止他虐待一只黑猫而将该猫杀害,随后又误杀了妻子并砌墙藏尸。
最终,黑猫的尸体被发现,使普尔罪行败露的故事。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通过对爱伦坡在《黑猫》中的哥特式写作手法进行分析,旨在揭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进一步探讨哥特式文学在恐怖氛围营造、人物心理描写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此外,本研究还旨在为我国哥特式文学创作提供借鉴和启示。
2. 爱伦坡哥特式写作手法概述2.1 哥特式文学特点哥特式文学源于18世纪末的英国,以恐怖、神秘、超自然和古堡等元素为特点,强调氛围的营造和人物的心理刻画。
哥特式文学作品通常充满紧张、压抑的氛围,以及对人性阴暗面的深入探讨。
2.2 爱伦坡哥特式写作手法爱伦坡是美国哥特式文学的代表性作家,其作品以恐怖、死亡、超自然等主题为核心,运用独特的哥特式写作手法,展现了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艺术魅力。
他的哥特式写作手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独特的叙述视角:爱伦坡善于运用第一人称叙述,使读者更容易进入故事情境,感受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2.恐怖氛围的营造:通过细腻的描绘和象征手法,爱伦坡将恐怖氛围渲染得淋漓尽致。
3.情节设置与悬念:爱伦坡擅长运用出人意料的情节转折和紧张的悬念,增强故事的吸引力。
4.人物形象与心理描写: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剖析,展现人性的复杂和阴暗面。
2.3 爱伦坡在《黑猫》中的哥特式表现《黑猫》是爱伦坡哥特式写作手法的典型代表。
爱伦·坡的两种视角
爱伦·坡的两种视角爱伦·坡的妙处几近恒河沙数,他所开的先河也已经自拓成海。
然而,在类型小说充斥文坛、“传统”文学逐渐不招年轻人待见的当下,这位类型小说的鼻祖却难堪地遭遇了冷落与忽视:人们已经不再热衷于谈论爱伦·坡,而是将其断然打入“传统”阵营。
尽管作品已经尽获翻译,他的豆瓣读者依然寥寥。
从出版情况上看,在内陆,自上世纪末三联出版其全集之后,爱伦·坡就几乎没有得到过大型出版社的青睐。
在这种一边倒的情形下,很遗憾,这篇书评没法为爱伦·坡扳回一局。
读者将会看到,这篇文章的兴趣仅仅集中于坡的一种“微不起眼”的写法。
不过,继时代华文书局出版《死灵之书》两年后,以类似的豪华风格再度推出《爱伦·坡的怪奇物语》的今年,为这位身世坎坷(也许比之洛夫克拉夫特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作家写一篇短短的评论也许不无助益。
作为一位两天前仅仅徒闻其名的新晋读者,我现在已经坚决承认他身后的种种令名。
一、侦探与诗人在其影响最大的中篇侦探小说《莫格尔街凶杀案》里,坡“不合时宜”地以一种论文口气开篇:优秀推理者所具备的分析能力和数学计算能力判然有别。
如果说后者擅长应付复杂的象棋、围棋(想想那计算天才Alphago吧),前者的化身则是“简朴”的西洋跳棋。
这一主张的爆破性在此先不表。
在艰难地啃过数页枯燥的论文式说明后,我们终于能一览坡笔下的侦探形象——杜宾先生。
一个怪人!这是我们的第一印象。
这位终日幽闭于昏暗宅邸的古怪角色,也许会让读者误以为是后续凶案中的神经症杀手或无辜受害者。
可是,他是一位侦探!这怎么可能?和福尔摩斯不一样,杜宾对拳击和可卡因均无兴趣。
他的爱好不是沉思,而是“忧郁、幻想和神游”。
可以说,他不像数学家,而更近似幻想丰富的诗人。
我们千万不要忘记,爱伦·坡的第一本出版物是自己的诗集,诗歌写作几乎伴随他终生。
然而,一位诗人如何能充当侦探呢?诗人从感性材料中获取灵知和综观,在最基本的言语逻辑框架中,构建出独特的诗歌文本。
爱伦坡作品赏析
姚盼
艾德格.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49年在美国巴尔的摩过 世,作品于生前未受到应有的 瞩目,死后又被遗忘了近一个 世纪。今天,爱伦坡遗留下来 的恐怖、科幻故事、诗与短篇 小说再度引起西方文坛广泛重 视,他不但是美国浪漫主义文 学的开路先锋,更被视为当今 侦探小说叙事架构的确立者。
And my soul from out that shadow floating on the floor, shall be liftedNevermore!
而我的灵魂,亦将随那暗影飘浮在地,不 再升起,永已矣 . ——艾德格.爱伦坡〈乌鸦〉(The Raven)
坡的故事的永久魅力在于它们不使用任何 煽情技巧或模糊表达却能让读者感到一种强 烈的恐怖。它们关注于最高境界的死亡之美, 快乐与残酷的联想,以及对血腥的迷恋。 坡对主题的迷恋可以部分反映出他对人 类精神困境的前瞻性关注。
疯狂,疯狂是理性的反面。坡 曾暗示说疯狂是平常现实的较高 层意识(敏感)的一个方面,或 许就是最高智力的标志。所以在 表现疯狂的小说里,主人公兼叙 述者总是极为聪明又极其敏感, 他们敏感于外物的某种威胁,利 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解除这种威胁, 结果就表现为残酷而疯狂的杀戮 行为,如《泄密的,心》 (TheTell-TaleHeart)里,叙 述者感到老人那只鹰眼的威胁; 而《黑猫》(TheBlackCat)一 篇里,叙述者对第一只黑猫的眼 睛感到恐惧,对第二只猫胸前的 绞架状斑纹又感到害怕,所以一 心一意要置他(它)们于死 地。
美丽,死而复生和二者兼备。在 好几个短篇小说中,他所高度关注 的是死亡的本质及其魅力,美妇人 之死或死而复生是他诗歌的主题, 也是他小说的主题,可以看出坡对 它的兴趣。与此相关的是对死后存 在的可能性的冥想。尽管他一直相 信上帝的存在,他对一种可能性却 充满了兴趣,即个体的人通过自己 意志的作用,或者通过外界影响可 以在死后仍使生命延续下来。在 《丽姬娅》(Ligeia)一篇中,他 玩味着生命可以由意志加以延长的 想法。丽姬娅认为人并非一定要死, 除非他意志薄弱。她后来依附另一 女子死而复生;在《莫瑞娜》 (Morella)一篇中,莫瑞娜似乎 超生为了她的孩子。
从哥特建筑的角度看爱伦坡的《厄舍古屋的倒塌》
从哥特建筑的角度看爱伦坡的《厄舍古屋的倒塌》作者:赵姗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赵姗(安徽大学,安徽合肥 230601)摘要:《厄舍古屋的倒塌》是爱伦坡的哥特小说代表作之一。
从哥特文学和哥特建筑的可比性为着眼点,把《厄舍古屋的倒塌》比作一座哥特建筑,以探寻两者的共同的渊源,从而展开一个新的视角去感受爱伦坡在《厄舍古屋的倒塌》中对哥特小说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哥特建筑;哥特小说;《厄舍古屋的倒塌》;崇高理论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2-0160-03产生于18世纪60年代,并在19世纪初的英国文坛蔚然成风的哥特小说(Gothic Novel)聚集和吸引了当时以及后来众多的关注。
英国哥特小说始于霍勒斯·瓦尔浦尔的《奥特兰托城堡》,这部小说的副标题即是“Gothic Story”。
由于其伟大的原创性和扣人心弦的悬念,这部小说大受欢迎并被众多小说家推崇和模仿。
到了18世纪,哥特在文学领域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流派。
就像许多建筑师把哥特元素应用到教堂建筑上一样,越来越多的作家也开始追随瓦尔浦尔的脚步,把哥特元素投入到小说的创造中,这其中就包括美国的小说家爱伦·坡。
《厄舍府的倒塌》是爱伦坡的哥特小说代表作之一。
近年来相关研究层出不穷,但很少有人结合哥特小说的建筑背景来分析作品。
然而,无论是柏拉图还是到后来的拉斯金都提出过建筑艺术和文学是相通的。
弗兰克曾说过:“文学和建筑是相对应的或是相等的。
”在艺术史上,建筑与文学这两种艺术形态也是相互影响的。
建筑成为文学创造的主题,这其中就涌现了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
纵观中外文坛,《红楼梦》《巴黎圣母院》《呼啸山庄》等,都是以建筑为背景,展开不朽的文学画卷。
而《厄舍古屋的倒塌》,也是以厄舍古屋为背景,通过对一些极端的事件的渲染,继承了哥特式小说的传统,营造了恐怖、怪诞的气氛。
实例分析爱伦坡作品的主题特征
实例分析爱伦坡作品的主题特征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一个饱受争议却又是世界文坛中最具影响力的著名作家之一,是19世纪美国文学批评家和诗人,最著名的是他的诗歌和短篇小说,有着“侦探小说的鼻祖”和“恐怖小说之父”的称号,又被称为是科幻小说的先驱、唯美主义者、神秘主义者、短篇哥特式小说的巅峰和象征主义先驱之一。
《泄密的心》(The Tale-Tell Heart)是愛伦坡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首次出版于1843,是经典的哥特式小说体裁之一。
它讲述的是一个敏感孤独的男子谋杀邻屋老头的故事,杀人的动机完全就是因为叙述者无法忍受隔壁家的老头那对秃鹰般的灰蓝色眼睛。
谋杀是经过精心策划的,经历了一个星期的反复模拟,并最终在第八天将老头残忍杀害,然后将死者的尸体切割成小块并埋藏在地板下面。
警察来访,在几乎就要摆脱警察的盘问时,叙述者因最终忍受不了那由幻觉产生的地板下老人的心跳声,在极其癫狂的状态下,承认了杀人真相。
下面就以《泄密的心》为主要代表,来分析并探讨爱伦坡作品的主要主题特征。
1 消极主题的特征分析爱伦·坡的小说,以永恒的死亡为主题,它不同于浪漫主义所描述的那种感伤的死亡,也与哥特式小说中纯粹恐怖的死亡有所差异,当然也区别于现代主义荒谬的死亡。
坡的作品是独一无二的——以他繁复的笔法,渲染出恐怖诡异的氛围,勾勒出离奇的故事情节,以及那个亦真亦幻,让人惊诧万分、难以置信的世界。
爱伦坡以死亡为主题的作品我们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特征:怪诞,疯狂和美。
1.1 怪诞怪诞在这里指的是荒诞,恐怖和冷酷。
黑暗世界是爱伦坡小说塑造的主要形象。
他所描述的惊悚的场景让人不寒而栗,大大提升了读者视觉和听觉的感性体验。
《泄密的心》不是爱伦坡最典型的小说,但它是他心理恐怖小说的典型。
故事最可怕的不是情节本身,而是对年轻人疯狂的的心理描写。
紧张的气氛使整个故事被恐怖和恐惧所笼罩。
浅析爱伦坡小说中主人公的心理状态及小说中恐怖气氛的营造
浅析爱伦坡小说中主人公的心理状态及小说中恐怖气氛的营造摘要:美国作家爱伦坡的恐怖小说多以混乱、死亡、怪诞和人物的变态心理为主要内容。
本文分为两部分,分别从变态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小说中主人公的心理状态、根源以及从小说的场景描写,象征手法,重复手法和第一人称叙述手法来分析作者是如何营造恐怖气氛。
关键词:爱伦坡变态心理学心理状态恐怖气氛1.引言爱伦坡在我国颇受欢迎,可谓家喻户晓。
在我国英美文学学术界中,前人对其作品中的恐怖意象,孤独的意识以及从美学的角度来分析其女主人公的研究比较多。
爱伦坡的恐怖小说中的主人公大多都以病态的心理状态呈现在读者眼前。
本文将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变态心理学的角度,并以《黑猫》,《泄密的心》为文本来分析爱伦坡作品中主人公的心理状态及出现的原因,来试图说明人内心深处的黑暗及证明爱伦坡的坎坷身世对其作品的影响。
另外,爱伦坡以其恐怖短篇小说著称,本文也将从《黑猫》,《厄舍屋的倒塌》和《一桶白葡萄酒》这三部小说为文本来分析作者营造恐怖氛围的方法来说明坡的技艺精湛。
2.主人公的心理状态爱伦坡恐怖小说中的主人公通常以病态的,黑暗阴险的且具有暴力倾向的形象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以下将从变态心理学的角度阐述四种不同的心理状态的表现。
2.1 心理状态的表现本文所阐述的主人公的心理状态分别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妄想,幻觉和癔症四种。
2.1.1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是人格障碍研究中最早被公认的重要类型之一。
其患者突出的特征是:在伦理和道德层面上的明显发育不足,无法遵循大众所认可的行为模式行事;个体社会化过程有明显的缺陷,似乎无法对他人和社会集体的社会价值保持应有的责任和忠诚,往往冷酷无情,没有责任心、内疚感和羞耻心(张伯源, 2005:95)。
爱伦坡哥特小说中的几个人物充分体现了上述所说的特点。
在《黑猫》一文中,“我”在愤怒时误杀妻子之后,显得异常冷静和理智,完全没有正常人所应有的深深的内疚感和自责。
爱伦坡的文学理论及其在《黑猫》中的体现
爱伦坡的文学理论及其在《黑猫》中的体现一、本文概述埃德加·爱伦坡,美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邃的文学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文学理论涵盖了诗歌、短篇小说、散文等多个领域,强调了对美的追求、对恐怖元素的运用,以及对文学创新的重视。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象征和隐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本文旨在探讨爱伦坡的文学理论及其在其代表作《黑猫》中的体现。
我们将首先概述爱伦坡的主要文学理论,包括他的美学观、恐怖元素的运用以及对文学创新的看法。
然后,我们将深入分析《黑猫》这部作品,探讨爱伦坡的文学理论是如何在作品中得到体现的。
通过这种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爱伦坡的文学理论,以及这些理论是如何影响他的创作的。
在本文中,我们将采用文本分析和文献研究的方法,结合爱伦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深入剖析他的作品和文学理论。
我们相信,通过这种研究,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爱伦坡的文学贡献,以及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二、爱伦坡的文学理论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以其独特的文学理论和作品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文学理论强调了恐怖、神秘、悬疑等元素的重要性,以及这些元素如何与读者的心理反应产生互动。
在爱伦坡看来,文学的目的在于唤起读者的情感,尤其是恐惧和同情,而恐怖元素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
爱伦坡的文学理论还涉及到了对短篇小说的独特见解。
他认为短篇小说应该注重情节的紧凑和悬念的营造,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引导他们进行深入的思考。
同时,他也强调了语言在短篇小说中的重要性,认为精炼、准确的语言能够更好地传达作者的意图,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在爱伦坡的文学理论中,他特别提到了“效果论”的观点。
他认为,一个好的文学作品应该能够产生特定的心理效果,如恐惧、悲伤或喜悦等,而这些效果应该是作者通过精心构思和技巧运用来实现的。
他提倡作家在写作过程中要注重对读者心理的研究,以便更好地掌握读者的情感反应,并以此来调整和完善自己的作品。
天使与魔鬼的结合——爱伦坡短篇小说分析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天使与魔鬼的结合——爱伦坡短篇小说分析曹静 江苏省交通技师学院尹婧红 江苏科技大学摘 要:通过爱伦坡短篇小说分析,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天使篇,一部分是魔鬼篇,揭示人性的善与恶。
关键词:天使;魔鬼;人性作者简介:曹静(1981-),女,江苏镇江市人,江苏省交通技师学院讲师,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国际交流;尹婧红(1976-),女,江苏镇江市人,江苏科技大学讲师,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外语教学、外语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8-112-02爱伦坡是侦探小说的鼻祖,也许是时间的原因还是认知的原因却没有他的神秘小说有名。
纵观他的小说创作,其故事主题大都“揭示了人类意识及潜意识中的阴暗面”,这一点显然迥异于当时的一些积极向上的浪漫主义作家。
‘爱伦•坡以这样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深入刻画与呈现了非现实状态下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特征,试图“以非现实、非理性的表达方式来揭示现代人的精神因顿”。
他借助想象奇特、恐怖怪异的故事情节,通过夸张、隐喻和象征等修辞方法表现人性的危机,激起读者浓厚阅读兴趣的同时,震撼心灵,发人深省。
’[1]他的恐怖语言虽有阴郁、黑暗但却带有浪漫主义的气息。
本文从爱伦坡一系列诡异小说入手分析剥离出爱伦坡想要表达的深层含义。
1、魔鬼篇“每个人内心深处都住了两个人,一个是天使,一个是魔鬼。
”而爱伦坡用简练的语言把内心深处的不完美淋漓展现出来。
“其实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魔鬼,它可能住得很深,可能在沉睡,但一定记得,它是存在的。
至于它什么时候会被唤醒——在情绪失控的情况下。
控制恶魔的前提,是你要勇敢承认自己心里有恶魔。
”[2]爱伦坡不少小说虽短,但都是大面积描写心理,环境也衬托心理状态。
渲染气氛:恐惧、无助、绝望、挣扎。
《跳蛙》、《陷坑和钟摆》、《一桶白葡萄酒》、《厄舍古屋的倒塌》、《黑猫》、《泄密的心》类似的几篇有是说复仇的,提到了复仇的动机、复仇的准备、复仇的过程、复仇的结果。
从文体学角度分析爱伦
摘要:<乌鸦>是美国诗人、文学评论家埃德加·爱伦·坡的代表诗作。
<乌鸦>以优美的形式、韵律极强的音乐感来表现该诗的主题“美妇人之死”。
主题、形式和语言的选择反映了诗人的创作哲学,而该诗的成功实践也证实了其相关理论。
关键词:爱伦·坡;乌鸦;主题;形式;音韵;修辞一、引言埃德加·爱伦·坡被认为是唯美主义的先驱,他与惠特曼、狄更森一起被称为19世纪美国最有创造力的三位诗人。
爱伦·坡的“为诗而诗”的观点决定了他诗歌作品的唯美主义倾向,他的诗歌作品形式精美,音韵优美。
爱伦·坡在《诗歌原理》中写道:“我认为根本就不存在什么长诗,‘长诗’本身就是一个自相矛盾的词。
诗之所以为诗,是因为它能够激动人心,使灵魂升华。
而人们激动的短暂乃是心理的必然。
”因此要创作出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富于美感的诗,根据他的说法,长度在一百行上下的诗歌最为理想。
二、主题思想坡的诗歌题材风格独特,想象丰富,文笔考究,语言简炼,善于通过精选的词语和惊险奇异的构思制造意境,渲染气氛,以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
坡在诗歌创作方面也注重描绘灵魂深处的状态,直接而形象地表达人的忧郁心情。
他强调诗歌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表现美,激发读者美的感受。
而美的最高境界莫过于使敏感的心灵感动落泪,诗歌的基调应该是忧郁。
因此凄美、忧郁的基调出现在他所有的诗歌中。
他的诗充满了忧郁的死亡气息。
灵魂与美的关系是他所探求的问题,而美人之死是他的诗歌的最大主题(张志庆,2002)。
在他众多的诗歌中,奠定了坡在世界文学界的不朽地位的《乌鸦》最令读者黯然神伤。
它集中体现了坡的诗歌理论。
“坡认为,诗歌是最崇高的文学表现形式。
”(常耀信,2002)《乌鸦》讲述了一个年轻学者“我”,在夜半时分独自一人哀悼已故恋人,听见门外有声,以为有人来访,但开门一看,却是一只乌鸦,它停落在门上智慧女神的像上,对“我”提出的问题全都回答“永不再会”,使“我”对故人的怀念如泉水一般涌泻而出,心情愈加悒郁,对自己越加折磨。
浅析爱伦坡小说《红死病的假面》论文
浅析爱伦坡小说《红死病的假面》论文在美国文学史上,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是游离于美国主流文化之外但却拥有特殊地位的天才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
尤其是他一生所著的超过70篇的短篇小说因其在“任何时代下都独一无二的风格”,被后世奉为侦探推理小说的鼻祖和恐怖小说的大师。
近年来,针对其恐怖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出版于1842年的《红死病的假面》(The Masque of the Red Death) ,众多专家学者分别从象征主义、哥特风格、梦幻性主题等单一角度进行了系统性的探讨和研究。
一、爱伦·坡及其小说概述作为最能代表爱伦·坡风格的短篇恐怖小说,《红死病的假面》继承了 18世纪欧洲哥特风格小说的传统,并从中吸收了中世纪颇为流行的恐怖艺术概念。
诸如,充满了没落和惊悚气氛的幽灵城堡,被遗弃的萧条的村落还有古怪反常的人们。
并独辟蹊径,在欧洲传统恐怖小说理念中加入心理惊悚因素。
如小说发生的地点是“一座非常偏远的城堡式宅院”,里面有颇具中古特色的“黑色大钟”,并且虽然宅院“富丽堂皇”,但字里行间却流露出一种低沉压抑的气氛。
而舞会上的人“有人装扮成肢体与面具不相成的怪物。
有人穿戴着精神病患者才能想出的怪装。
有许多人装扮得漂亮,许多人装扮得荒唐,许多人装扮得怪诞,有一些人装扮得可怕,还有不少人装备得令人恶心”。
二、唯美主义爱伦·坡竭尽所能描绘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近乎奢靡的生活。
《红死病的假面》中,人们的面具怪诞乖张,火光点亮了暗黑的帷幔,气氛阴郁而诡异。
跳舞的男人女人,面色惨白,在黑暗中疯狂舞蹈。
人群中,一个轮廓带着“红死病”的面具,裹着尸布,忽然之间又消失,只剩下面具和尸布。
这种充盈于整个故事的.基调给人一种颤抖悸动的恐怖感受。
在这种恐怖惊悚的极致感官下,作品又丝丝密密如月光透过树叶般的渗出些许“唯美”的画面触感。
爱伦·坡小说的死亡主题解读
爱伦·坡小说的死亡主题解读一.死亡的奇异之美坡十分注重美学效果,他强调作品对读者所能唤起的心情和发生的效果。
他以为,“那种最剧烈最高尚同时又最纯真的快乐存在于对美的凝神观照之中,美是灵魂的激动,或许说是灵魂愉悦的升华。
”[1]坡经过制造惧怕奥秘的气氛,怪诞新奇的情节来烘托死亡的奇异之美,让人的内心震撼,灵魂得以升华。
坡在小说的故事气氛方面承袭了传统哥特小说的梦境气氛,又大肆渲染暴力与惧怕,突出了封锁压制的共同效果。
故事大都发作在鬼魅的中央——幽闭的城堡、古宅、卧室、书房、地窖、藏尸所。
这些场景都有共同的特点,它们整天不见阳光、黑暗压制,给人以一种朦胧而惧怕骇人的气氛。
而作者也经过各种惧怕的词汇,如坟墓、阴霾、病态等,来渲染死亡的气息。
《厄舍府的倒塌》是最能表现这种惧怕气氛的短篇小说。
故事自始至终都弥漫着令人毛骨悚然的气氛。
坡的小说惧怕不只体如今缜密的气氛营建上,还体如今精巧的故事情节布置上。
坡经过大胆奇异的想象设计了光怪新奇的故事情节,使惧怕的局面一步步延伸,让全文到达高潮。
《厄舍府的倒塌》中玛德琳死尸复生一段是这篇小说最为惧怕新奇的情节。
坡首先为死尸复生作了一系列铺垫,如叙事者总是尽力压制自己的惧怕心思,觉得玛德琳并没有真正死去,在那个灾难性的夜晚,他有一种难以忍受、十分剧烈的惧怕感。
于是,为了减轻这样的惧怕他末尾阅读《疯狂的特里斯特》,而故事中那啪啪啦啦的破门声、毒蛇临死前的惨叫声与理想中玛德琳棺材的劈开声、囚牢铰链的摩擦声和地下室的挣扎声交相辉映,使小说的惧怕抵达了高潮。
当披着血袍、“体无完肤”、“骨瘦如柴”的玛德琳站在门口,“摇摇晃晃……重重地摔倒在哥哥身上……他被拽到地上,成了具尸体,一个惧怕的牺牲品”,[2]小说到此惧怕的力气全部迸发了出来,随着古邸的轰然倒塌,读者的心灵也遭到了无比的震撼。
这篇小说每一个情节都旨在营建一个惧怕的效果,让读者真正体会到了“心灵的惧怕”,感遭到了惧怕的魔力,奥秘而梦境,充溢了奇异的美,震撼人的心灵。
从各个角度分析的爱伦坡的黑猫
黑猫写的是一个人由于酗酒从善良变得暴躁,将他原本珍爱的黑猫普路托剜去了眼睛,黑猫从此对他敬而远之,在这里爱伦·坡有一段话是这样的:“我毕竟天良未泯,因此最初看见过去如此热爱我的畜生竟这样嫌恶我,不免感到伤心。
但是这股伤心之感一下子就变为恼怒了。
到后来,那股邪念又上升了,终于害得我一发不可收拾。
关于这种邪念,哲学上并没有重视。
不过我深信不疑,这种邪念是人心本能的一股冲动,是一种微乎其微的原始功能,或者说是情绪,人类性格就由它来决定。
谁没有在无意中多次干下坏事或蠢事呢?而且这样干时无缘无故,心里明知干不得而偏要干。
哪怕我们明知这样干犯法,我们不是还会无视自己看到的后果,有股拼命想去以身试法的邪念吗?”然后,此人将黑猫吊死在树枝上,当晚,这人家里起火,烧得家财散尽,只有一面白墙壁不倒,上面有一层浅浮雕,赫然是一只猫,脖子上还挂着绳索。
他虽然用科学向自己解释了一通,但还是心存害怕,后来又从酒吧带回了一只与普路托相似的猫,这猫被带回家的第二天就不知被谁剜掉了一只眼睛,这使得他对这猫又深恶痛绝又害怕。
一天他失手杀死了自己的妻子,然后想出了一个绝妙的隐藏尸体的方法——把尸体砌进墙壁。
之后他发现黑猫竟同时不见了,心里充满了恐惧,在警察搜查他的家时,墙壁里发出了猫叫,原来他在慌乱中将猫与尸体一起砌进了墙壁。
之所以如此详细地讲述情节是因为这篇小说写出了一连贯的潜意识,由于酗酒而暴躁,由暴躁而愧疚,由愧疚而恼怒,由恼怒而恶向胆边生,而后又由于愧疚而恐惧,由于恐惧而又暴躁,总之心理描写层层推进,丝丝入扣。
犯罪冲动型小说黑猫The Black Cat:男人虐猫后的心路历程。
埃德加·爱伦·坡189-1849是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诗人、评论家和散文家。
他一生共创作了六七十部优秀的短篇小说被文学界誉为美国“短篇小说之父”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爱伦·坡短篇小说批判继承了哥特式小说的要素并在承袭的基础上成功地将哥特式小说中由外部气氛引起的感官恐怖向内转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恐怖———心灵的恐怖提升了恐怖的审美价值。
爱伦坡及其诗歌赏析
2. The function of poetry is not to summarize and interpret earthly experience, but to create a mood in which the soul soars toward supernal beauty. The basic tone is melancholy.
“The Philosophy of Composition”,《写作的哲学》 “The Poetic principle”《诗歌原理》 1. He avoids the intrusion of ugliness and tries to create a
vision of beauty and a melodious sound. The chief aim is beauty.
Stanza 2
All the art and literature originated from one thing---beauty. Having taken Helen as the embodiment of beauty, the poet was confident that once he saw Helen, he was sure to be led by Helen to the home of beauty---fine and pure literature. Poe insisted that Greece and Rome are the homes of beauty, the treasure houses of fine art and literature.
3. He stresses rhythm, opposed to “the heresy of the didactic” and called for “Pure poetry”, defined true poetry as “the rhythmical creation of beauty” . The artistry of poetry lies not in what is being said but in the way it is said.
爱伦坡短篇小说赏析
一声梧叶一声秋——由《人群中的人》浅析爱伦坡笔下的现代社会版权所有:快绿斋主人浙江大学内容梗概“我”大病初愈坐在伦敦D咖啡馆的窗前,掌灯时分,观察咖啡馆里和街上的人群。
一开始“我”只是总体看,后来开始关注细节,从他们的服饰和举止来判断他们的身份和地位。
“我”先观察上流社会的人。
他们中有“志得意满”“虚伪夸张”的世袭贵族、有闲阶级和生意人;也有“傲慢”、追逐时髦的低级职员和“体面”的高级职员;还有“假作诚实”的扒手,“印堂发黑”的赌徒,“耍小聪明”的“绅士。
接着“我”观察下层社会的人:小贩、醉汉、乞丐、女工、妓女……随着夜深,他们越来越多。
“我”转而观察每个人的面孔。
这是“我”观察到一个老人,他有着极为特殊的表情,充满了矛盾,那表情“包含着巨大的精神力量,包含着小心谨慎,包含着吝啬小气,包含着贪婪,包含着冷酷,包含着恶毒,包含着渴血,包含着得意,包含着快活,包含着极度的恐惧,也包含着无比的绝望”。
“我”想进一步观察他,于是就开始跟踪他。
老人的衣着也充满矛盾,又脏又破的衣服下竟有一把镶钻的短剑。
“我”跟随老人来到一条条街,如果人少,老人就痛苦不安;如果人多,老人就快活紧张。
从街巷到集市,从广场到大剧院,最后甚至到了贫民区。
当人们渐渐散去,老人脸上是“比绝望还强烈的表情”。
然而他并不停止,又回到市中心,像昨天一样又开始追逐人群。
“我”最终不再追踪,而是径直来到老人面前,但他对“我”视而不见。
“我”得出结论:老人是人群中的人,“我”无法了解他。
作家简介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_1849)是美国19世纪诗人、短篇小说家和文艺评论假。
在诗歌方面,爱伦坡可以与弗罗斯特和惠特曼等大诗人一比高下,吟哦他创作了一批以音韵美和悲恸美著称于世的诗篇。
在小说方面,他也能与马克吐温和福克纳等大小说家相提并论,因为他开创了美国侦探小说和现代科幻小数的先河,用演绎心灵恐怖的创作手法提升了哥特小数的艺术地位,并以夸张怪诞的方式渲染了讽刺的效果。
总结爱伦坡的诗歌主题思想
总结爱伦坡的诗歌主题思想爱伦坡(Edgar Allan Poe)是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和作家,他的诗歌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主题而闻名于世。
爱伦坡的诗歌主题涉及到人性、死亡、孤独、恐惧等多个方面,通过描绘黑暗、深沉的情感和恐怖的景象,表达了他对人类本质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存在的无常和不可预测性的痛苦反思。
以下是对爱伦坡诗歌主题思想的总结:第一,人类的内心和情感是爱伦坡诗歌的主要关注点之一。
他的作品常常通过描绘人类的孤独和内心的痛苦,展现了人类情感的复杂性。
例如,在他的诗歌《乌鸦》中,乌鸦的“不离不弃”成为了诗人内心孤独的象征,而作者则通过与乌鸦的对话,借此探索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恐惧和内心的痛苦。
第二,死亡是爱伦坡诗歌的另一个主题。
他对死亡的描绘常常带有恐怖和神秘色彩,表现了人类对死亡的恐惧和对未知的探索。
例如,在《安娜贝尔·李》中,诗人描绘了一个死去的女人回来寻找她的丈夫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他探讨了死亡与爱情之间的关系,并反思了死亡的恐怖和不可逃避。
第三,孤独是爱伦坡诗歌的重要主题之一。
他经常描绘孤独的个体和孤独的环境,带给读者一种压抑和寂寞的感觉。
在《瓶中信》中,诗人描述了一个困在瓶子里的人的孤独和无助,通过这个形象,他传达了对人类孤独本质的反思。
第四,恐惧是爱伦坡诗歌的另一个主题。
他的作品经常以恐怖的背景和景象为情境,传达出对未知、神秘和恐怖的恐惧。
在他的一些诗歌中,他运用了嗜血、怪物和鬼魂等象征,描绘了一种黑暗而恐怖的氛围,让读者感受到诡异和不安。
最后,爱伦坡的诗歌主题还涉及到爱情、痛苦、狂欢等多个方面。
他对爱情的描绘常常伴随着痛苦和死亡的元素,传达了爱情的复杂性。
而对痛苦和狂欢的描绘,则体现了对人类欲望和追求的思考。
综上所述,爱伦坡的诗歌主题思想多样而深刻,他通过对人类内心和情感、死亡和恐惧、孤独和恋爱等多个方面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类存在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世界的痛苦反思。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具有浪漫主义的情感和主题,还通过独特的风格和形象,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充满恐惧、迷人又饱含哲理的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及作品简介埃德加.爱.伦坡,19世纪美国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短篇小说先驱,被誉为世界上侦探小说和科幻小说的鼻祖。
爱.伦坡于1809年1月19日出生在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
他的一生非常坎坷,年幼时父亲离家出走,母亲病故,之后被商人约翰.爱伦坡收养;爱.伦坡在养父母那得到过家庭温暖却最后被养父逐出家门;少年时受过良好教育但由于各种原因被弗吉尼亚大学退学;虽然是个天才作家,但以写作为生的他一生穷困潦倒。
他的死因就如同其小说一样是个谜,人们对于他的死因也有各种猜测。
他的短篇小说对现代西方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英国作家柯南的侦探小说《福尔摩斯探案集》,法国作家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及今天广为流传的各种推理小说都深受其影响。
爱.伦坡主要作品有诗歌《乌鸦》《至海伦》等。
在他短暂的一生中爱.伦坡共写了70多篇小说,其中主要作品有《莫格街凶杀案》《红死病的化妆舞会》《厄舍古屋的倒塌》《黑猫》等。
他的小说风格怪异离奇,充满恐怖气氛。
除短篇小说外,文学评论在他的创作中也占很重要的地位,评论霍桑《古老的故事》的论文以及评论狄更斯《老古玩店》的论文等作品至今被视为文学批评的典范之作。
接下来,我们主要从他的三部作品以及其特殊角度对小说和诗歌进行分析。
《乌鸦》《厄舍古屋的倒塌》《椭圆形画像》《乌鸦》爱伦坡对美好事物的凋零有着强烈的迷恋。
追根究底,这还源于他儿时的丧亲之痛,与中年的丧妻之痛。
而已逝女子的影子常在他脑海里盘旋,引领他在诗歌王国里翱翔。
哥特式风格又恰如其分地被其用于诠释他心底深处的恐惧与压抑。
众多作家在描写恐怖情节时,常对外部环境进行大力渲染,而他则更注重对人内心世界的雕琢。
他深信“诗歌的最好主题是死亡,尤其是美丽尤物的死亡,将毫无疑问是世界上最具诗意的主题”。
他用诗歌践行了自己的写作原则,并将一生都奉献给了这种哀伤的美丽。
为更清晰地展现爱伦坡的哥特式写作风格,下面以《乌鸦》为例并诠释其中所蕴含的死亡之美与哥特式元素。
《乌鸦》是爱伦·坡1844年创作的。
其叙述的是一位经受失亲之痛的男子在孤苦无奈,心灰意冷的深夜与一只乌鸦邂逅并叙述的故事。
基调凄怆疑惧,源于不可逆转的绝望,随着乌鸦一声声“永不复生”而加深,直至绝望到无以复加的终行。
然而,各种悲情基调的渲染更是凸显其哥特式的文学风格。
哥特式文学起源于18世纪后期的英国,兴盛于维多利亚时代,大部分都被列入恐怖文学及魔幻小说的行列。
显著的哥特小说元素包括恐怖,神秘,超自然,厄运,死亡,颓废,住着幽灵的老房子,家族诅咒等。
1.内容1.1哥特式的场景首先是诗歌所使用的哥特式的场景为全诗奠定了凄清的氛围。
诗歌在开篇就给人一种压抑,凄悲的感觉。
阴森的气氛,令人毛骨悚然的场景,神秘而忧郁的男子,不祥的乌鸦……在阴郁而寒冷的午夜,周围的一切均可谓万籁俱寂,而屋内的狭小空间在昏暗的光线下显得忽明忽暗,突然一阵短暂的敲门声在他房门上叩响,但当他打开房门查看时,却只有无情的黑夜与肆虐的狂风。
然而,当他回到屋内,之前的敲门声却再次响起,乌鸦在这时飞入他的房间,并栖息于他房门之上。
但为何选择午夜作为故事发生的时间?午夜意味着恐怖与神秘,各种幽灵与魔鬼总在此时出没。
这种令人发怵的氛围,为乌鸦的出场奠定了基调。
诗人将故事设置在一所幽僻而狭小的屋子里也是别有一番用心。
首先,狭小而封闭的空间对构建孤僻而隔世的哥特式恐怖气氛有着绝对的帮辅作用。
第二,小屋正是两位情侣的爱巢,这个屋子依旧如此,然而曾经的欢笑却随着女主人的香消玉殒而一去不返。
男子守着物是人非的屋子,睹物思人,是何等的悲伤。
如此设置场景会在读者心中引起共鸣,使读者对男子的同情之心油然而生。
1.2哥特式的问答其次是诗中哥特式的问答,更是给男主人公给读者增添了无尽的苦闷与绝望。
乌鸦用“永不复生”回答了男子所提的所有问题,在每次提出问题而都得到相同答案之后,男子意识到乌鸦给的回答将永远是消极的“永不复生”,但他却反复地提着问题,幻想着能得到让人满意的答案。
早已注定的否定答案使男子遭受到的折磨愈加严酷。
从第一个问题到最后一个,爱伦坡将其强烈程度由弱到强进行了精心地设计。
使得读者越读就越能感受到气氛的恐怖,与此同时,这些问题还带领着读者去解读主人翁的内心世界。
哥特式文字的魅力在愈来愈深的恐惧感中慢慢绽放。
2.文体写作文体方面诗人更是用了一系列的象征手法与特殊的韵律为文章加分不少。
2.1象征手法为创造神秘而恐怖的氛围,爱伦坡大量地运用了象征手法。
夜半的敲门声象征着鬼魂或者超自然能力。
根据古老的传说,只有鬼魂或神秘力量才会在可怕的半夜敲响人们的门。
当诗中的男子开启房门,除了无垠的黑夜就别无他物。
当他在黑夜中呼喊已逝爱人的名字时,黑夜以回声的方式呼应着他的呼唤。
黑夜不仅仅代表男子内心的惊恐,更象征着他对深爱之人不可复回的深深绝望。
门,既是荒野与室内文明的边界,亦是非理性与理性的分界。
雅典娜神像代表着智慧与理性,而象征着死亡,鬼魂,噩梦,魔鬼,黑暗与孤寂的乌鸦却始终栖息在神像之上。
乌鸦的统治势力随着男子的提问逐渐扩张,直至它的阴影笼罩了所有其它象征。
2.2韵律与节奏“奇特的韵律与节奏使《乌鸦》成为最经典的作品之一”。
韵律与节奏作为该诗最重要的写作技巧,为其成功构筑了哥特式的恐怖基调。
尾韵在诗歌《乌鸦》中可谓通篇可见。
在诗中:lore, door, more, Lenore, nevermore…等词汇都讲述着同样悲凉的主题,其中尤以“nevermore”作为全诗的诗眼,将整个基调引入阴郁之中。
“nevermore”仿若丧钟一般将男子推入苦闷的深潭,同时预示着死亡的不可规避性。
而节奏也在本诗的音乐感与恐怖氛围的构建中起着重要作用。
诗歌的节奏即诗歌的抑扬顿挫与舒缓疾促,是诗人根据诗的内容对语言进行精心安排而成,可加强整首诗的音乐感。
英语诗中主要有四种节奏,即长短格,抑扬格,扬抑格与抑抑扬格。
本诗所用的最主要节奏方式为扬抑格,即一个音步中有两个音节,前者为重,后者为轻。
采用扬抑格为全诗带来了相对的稳定感,这与诗中对恐怖词汇的连续使用形成强烈对比,深化与加强了紧张而惊恐的基调。
扬抑格仿佛人的呼吸,让整首诗富有动感与音乐感。
使用扬抑格也正符合男子逐渐变化的心理状态,即从最初的镇静到后来的恍如梦境一般的状态。
忽强忽弱的节奏被系统而有序地运用,读者亦见证了主人翁的内心情绪慢慢升上幻想的巅峰,继而跌入幻灭而悲痛的谷底。
随着节奏的变化,读者可看到男子从幻想到悲痛最后到绝望的过程。
哥特式文学有许多无法被其他文学流派所取代的显著特点,是向读者呈现主人翁内心悲痛与忧思的最好方式,且哥特式风格能更好地在对夜晚与周遭环境的刻画中融入恐怖的元素。
作为美国哥特式文学的开拓者,爱伦坡很好地对主人翁发狂的内心状态进行了惟妙惟肖地塑造。
《厄舍古屋的倒塌》厄舍古屋的倒塌是爱伦坡著名的恐怖小说之一,是其创作理论的集中体现,他用细腻的笔触渲染了令人窒息的恐怖气氛。
为了达到恐怖效果他在遣词造句等方面都别具匠心,使小说中的每一字、每一句都为其要达到的特定效果服务。
1.句法文体方面1.1词汇方面为了渲染恐怖、压抑的气氛,小说从开始就大量使用具有忧郁、压抑性的词语。
在小开头的第一句During the whole of a dull, dark, and soundless day in the autumn of the year, when the clouds hung oppressively low in the heavens, I had been passing alone, on horseback, through a singularly dreary tract of country; and at length found myself, as the shades of the evening drew on, within view of the melancholy House of Usher.中总共有六十个单词,但表示压抑的词语就有十个多。
这从开头就营造了沉闷、抑郁的气氛,让读者从一开始就被这种气氛所感染。
但作者并没有到此为止, 在接下来的叙述中更是大量使用消极、抑郁性的词语, 把读者一步步地带入那个古老、沉闷、恐怖的小说世界之中。
1.2 句子层面综观整篇小说就会发现, 作者倾向于使用语法关系错综复杂的长句。
这从侧面传达了主人公纠结的心情和神经过敏却又无法自拔的精神状态。
下面这个句子由103个单词组成,远远超出了一般英语句子的长度。
He was enchained by certain superstitious impressions in regard to the dwelling which he tenanted, and whence, for many year s, he had never ventured forth- in regard to an influence whose supposititious force was conveyed in terms too shadowy here to be re - stated –an influence which some peculiarities in the mere form and substance of his family mansion, had, by dint of long sufferance, he said, obtained over his spirit -an effect which the physique of the grey walls and turrets, and of the dim tarn into which t hey all looked down, had, at length, brought about upon the morale of his existence.它盘根错节, 句中有句, 冗长复杂。
读起来让人觉得漫无尽头,理不清头绪, 甚至会让读者产生一种令人窒息的压抑感。
这恰恰反映了主人公那种被那象绳索一样的迷信感觉所困扰、束缚, 却又无法摆脱, 以至于感到压抑、难挨的精神状态。
虽然在小说中作者大量运用长句来表达复杂的内容和纠结的情感, 但作者并没有放弃短句的使用。
短句结构简单, 语法关系明确, 明白易懂, 能产生干脆利落的表达效果。
2. 主人公罗得瑞克的病态自恋人格分析自小说问世以来,主人公罗得瑞克与其妹妹玛德琳的关系,以及他将妹妹过早关入棺柩的动机,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罗得瑞克,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罗得瑞克对玛德琳的爱实质上是一种自恋行为,正是这种过度畸形的爱才导致了哥哥将妹妹活埋以及兄妹俩乃至整个厄舍家族的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