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答案9章之后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9版课后习题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9版课后习题答案

上篇: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3)基本特征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但是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中国近代史纲要》下编课后题答案

《中国近代史纲要》下编课后题答案

《中国近代史纲要》下编课后题答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习资料之三1、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华民族一洗近百年来蒙受的屈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

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第二,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长期以来受尽压迫和欺凌的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

一个真正属于人民的共和国建立起来了。

第三,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各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人民可以集中力量从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建设的时期开始到来了。

第四,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第五,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

它可以运用国家政权凝聚和调集全国力量,解放并发展社会生产力,以造福于各族人民,造福于整个中华民族。

这就为巩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成果,为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的政治保证。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

这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胜利。

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第一项历史任务,即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务基本上完成了;这就为实现第二项历史任务,即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2、从新中国成立取得了那些历史性成就?这些成就说明了什么?(一)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中国人民沿着社会主义道路,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第一,从争取经济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5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艰苦经济体系,使经济文化极度落后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新奋斗,勤俭建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中国。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答案9章之后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答案9章之后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中国共产党人在1956年至1957年的早期探索中对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理论建树?答: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全面确立,标志着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

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并无现成的道路可循,而苏联方面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又暴露出了严重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并取得了积极成果。

具体表现在:第一,提出实行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任务。

1956年4月,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毛泽东明确提出了要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问题。

这一问题的提出,为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基本原则。

第二,发表《论十大关系》,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956年4月至5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及最高国务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报告。

该报告总结了建国以来的经济建设的经验,借鉴了苏联建设的教训,概括了十大关系,提出了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力争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基本方针。

《论十大关系》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独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

该报告也为中共八大的召开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第三,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创立两类矛盾学说,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1957年2月,毛泽东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

该讲话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还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

必须区分两类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当作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一篇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献。

它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矛盾学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2、怎样认识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重大意义?答:从“一五”时期开始到1976年的二十多年,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打基础的重要发展时期。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九章的答案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九章的答案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九章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B2. B3. C4. D5. D6.C7. C8.D9. B 10. C11.C 12. D 13.C 14. A 15. B 16.B 17. C 18.B 19.C 20.A二、多项选择题1、ABD2、CD3、AD4、ABD5、ABC6、ABCD7、ABCD8、AB9、ABCD 10、AB三、简答题1、简述毛泽东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思想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标志着中国进入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

中国已经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又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并没有现成的道路可循,必须在实践中进行艰苦的探索。

1956年4月初,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毛泽东提出:我认为最重要的教训是独立自主,调查研究,摸清本国国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制定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

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毛泽东提出的关于实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任务,为探索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基本的指导原则。

2、简述《论十大关系》从1956年初开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为准备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刘少奇等领导人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工作。

在听取汇报的基础上,毛泽东逐渐形成《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思路,并先后在4月5日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5月2日最高国务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这十大关系,围绕一个基本方针,即:“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九章中国近代史纲要各章节答案

第九章中国近代史纲要各章节答案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一、单项选择题: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是在(B )。

A、1949年B、1956年C、1976年D、1978年2、1956年2月召开的进一步暴露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缺点和错误的大会是(C )。

A、苏共十大B、苏共十五大C、苏共二十大D、苏共二十二大3、1956年4—5月间,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的报告是(C )。

A、《论联合政府》B、《论人民民主专政》C、《论十大关系》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4、1956年毛泽东提出处理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关系要坚持的方针是( D)。

A、“合作发展,共同进步”B、“联合执政,充分民主”C、“肝胆相照,荣辱与共”D、“长期共存,互相监督”5、1956年9月,中共八大确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C )。

A、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B、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C、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D、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6、1956年9月,中共八大确定的经济建设的方针是( A )。

A、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B、在加速发展中前进C、坚决反对 “左”倾冒进D、跨越式发展7、毛泽东认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 B )。

A、理论和实践、计划和生产之间的矛盾B、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C、经济和文化、物质和精神之间的矛盾D、革命和建设、改革和稳定之间的矛盾8、1952年2月,毛泽东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的讲话是( D )。

A、《论持久战》B、《新民主主义论》C、《论十大关系》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9、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的体制,其基本特点被概括为( D )。

A、“一平二调”B、统筹兼顾C、公私兼顾D、“一大二共”10、在1959年夏的庐山会议上,受到错误批判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是(C )。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练习题答案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练习题答案

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答: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国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新的阶级和新的思想。

因此,鸦片战争就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答:(1)在错综复杂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前一个是主要矛盾。

(2)在两种矛盾的作用下,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转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一下一些基本特征:①资本----帝国主义势力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控制了中国的政治②中国封建势力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压迫奴役中国人民。

③中国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但土地私有制依然存在,阻碍着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

④所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存在,但势力很弱。

⑤政治势力不统一,各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

⑥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过着饥寒交迫,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第一,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

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勒索大量战争赔款,直接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设立租界,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列强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列强通过公使驻京直接向清政府发号施令,通过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通过控制中国海关直接干预中国内政外交,他们还扶植收买代理人,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从而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特权,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通过协定关税,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被宰割的地位,同过大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使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并操纵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

中国近代史纲要所有课后习题答案 by 棠跳跳

中国近代史纲要所有课后习题答案 by 棠跳跳

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1、(p19)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①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如果没有外来势力干扰,中国最终也会向西方大国那样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③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④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p19)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主要矛盾:在错综复杂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而前一个是主要矛盾。

社会性质:在两种矛盾的作用下,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转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基本特征: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①资本----帝国主义势力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控制了中国的政治②中国封建势力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压迫奴役中国人民。

③中国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但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阻碍着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

④所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存在,但势力很弱。

⑤政治势力不统一,各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

⑥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过着饥寒交迫,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3、(p20)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任务及其相互关系?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解放这两个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练习题答案共十章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练习题答案共十章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练习题答案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如果没有外来势力干扰,中国最终也会向西方大国那样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3)基本特征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近代史课后题答案整理

近代史课后题答案整理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1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2.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

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争得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第一,近代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在1840年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清王朝统治者从皇帝到权贵,大都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御敌之策。

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和文化保守,一方面使清朝统治阶级封闭自守,妄自尊大,骄奢淫逸,盲目进攻;另一方面又使统治者和清军指挥人员在战争面前完全没有应变的能力和心态,不适应于近代战争,不少将帅贪生怕死,临阵脱逃,有的甚至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下学期)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下学期)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中国共产党人在1956年至1957年的早期探索中对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理论建树?(1)《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这是主要的)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做了理论准备"(2)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

中共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它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中共八大后,中国共产党往探索中又提出一些重要的新思想,如"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等。

(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

它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4)进行整风和提出建设"六又"政治局面等思想是中共八大路线的继续和发展,是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成果。

2、怎样认识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重大意义?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是了不起的巨大成就,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英勇奋斗的伟大成果,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它为我们继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开拓了可以依靠的阵地,为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奠定了初步的物质基础。

随着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形成,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门益明显,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工业部门不仅为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大量的日用消费品,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和国防建设提供了大批燃料、动力、原材料和技术装备,而且还为出口提供了相当数量的产品,它使中国在赢得政治上的独立之后赢得了经济上的独立。

集中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在当时物质缺乏、经济基础薄弱的条件下,起到了积极作用。

它有利于把有限的资金、物力和技术力量集中起来,保证重点建设项目的完成,为中国以后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物质技术基础。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答: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了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和文化渗透。

帝国主义的侵略是中国贫困落后的根本原因。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勾结中国封建势力,压迫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第二,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导致整个社会的日益贫困,广大农民处于破产的边缘,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

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答: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从中国内部因素来分析,正如毛泽东所说“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而前者则是更根本的原因。

因为正是由于社会制度的腐败,才使得国家综合实力特别是经济技术和作战能力的落后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变。

教训是:建立完善可行的社会制度,并根据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进行改革,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防止制度和执政群体的腐败。

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包括作战能力在内的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稳步提高。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2、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答:19世纪60年代初,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主张学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兴办洋务。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使“西学为体,中学为用”,其性质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以前者支配后者。

洋务运动历时30多年,兴办了一些企业,建立了海军,但却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其失败的原因主要有:第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使“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即在封建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维持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发展一些近代企业,为封建统治服务。

洋务派企图以吸收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巩固和维护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决定了它必然失败的命运。

因为新的生产力是同封建的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不相容的,是不可能在封建主义的桎梏下发展起来的。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习题和答案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习题和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思考题和综合题及答案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如果没有外来势力干扰,中国最终也会向西方大国那样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3)基本特征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统治工具。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练习题答案共十章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练习题答案共十章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练习题答案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如果没有外来势力干扰,中国最终也会向西方大国那样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3)基本特征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近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全十章)

近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全十章)

第一章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如果没有外来势力干扰,中国最终也会向西方大国那样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国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新的阶级和新的思想。

因此,鸦片战争就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全)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全)

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1、(p19)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①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如果没有外来势力干扰,中国最终也会向西方大国那样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③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④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p19)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主要矛盾:在错综复杂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而前一个是主要矛盾。

社会性质:在两种矛盾的作用下,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转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基本特征: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①资本----帝国主义势力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控制了中国的政治②中国封建势力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压迫奴役中国人民。

③中国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但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阻碍着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

④所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存在,但势力很弱。

⑤政治势力不统一,各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

⑥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过着饥寒交迫,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3、(p20)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任务及其相互关系?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解放这两个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中国近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课后答案完整版

中国近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课后答案完整版

中国近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课后答案完整版1~9章...都有。

上编综述: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如果没有外来势力干扰,中国最终也会向西方大国那样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3)基本特征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九章练习及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九章练习及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九章练习18.【单选题】1956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动员全党和全国人民()A. “实现教育的现代化”B. “攀登科学技术高峰”C. “向科学进军”D. “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答案:C解析:1956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动员全党和全国人民“向科学进军”。

P19121.【单选题】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方针是 ( )A.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B.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C.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D.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论十大关系》的内容。

在讨论《论十大关系》报告的过程中,还提出了“双百”方针这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方针。

即毛泽东提出的:“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

”故本题选A。

P19122.【单选题】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提出,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党派要()A. 加强团结,共同发展B.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C. 和平共处,同舟共济D. 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论十大关系》的内容。

《论十大关系》报告在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方面,提出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党派要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P19100.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文献是()A.1956年4月毛泽东所作的《论十大关系》报告B.1957年2月毛泽东所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C.1956年9月刘少奇所作的《八大政治报告》D.1957年4月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论十大关系》的内容。

《论十大关系》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

P19144.【单选题】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报告所围绕的基本方针是()A. 独立自主,艰苦创业B.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C. 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D.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论十大关系》的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中国共产党人在1956年至1957年的早期探索中对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理论建树?答: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全面确立,标志着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

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并无现成的道路可循,而苏联方面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又暴露出了严重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并取得了积极成果。

具体表现在:第一,提出实行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任务。

1956年4月,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毛泽东明确提出了要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问题。

这一问题的提出,为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基本原则。

第二,发表《论十大关系》,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956年4月至5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及最高国务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报告。

该报告总结了建国以来的经济建设的经验,借鉴了苏联建设的教训,概括了十大关系,提出了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力争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基本方针。

《论十大关系》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独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

该报告也为中共八大的召开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第三,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创立两类矛盾学说,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1957年2月,毛泽东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

该讲话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还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

必须区分两类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当作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一篇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献。

它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矛盾学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2、怎样认识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重大意义?答:从“一五”时期开始到1976年的二十多年,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打基础的重要发展时期。

尽管经历了“大跃进”和“十年文革”的严重挫折,但这一时期中国的发展速度仍然较快。

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其中最大的建设成就是建设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而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中“从无到有”的问题。

主要体现在:初步建立了自己独立的工业体系,主要工业品的生产能力有了飞跃的发展。

铁路和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较快发展,初步形成全国的路网框架。

从国防和国家安全考虑,开展了大规模的“三线”建设,极大增强了国防力量,并对改善工业和城市布局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总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不仅使中国在赢得政治上的独立之后赢得了经济上的独立,而且为中国以后懂得发展奠定了牢固的物质技术基础。

3、为什么说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者?怎样正确认识和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答: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者,主要体现在以他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创建新中国和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作出了一系列的理论创造,形成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这些原则不仅在当时对形成和完善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即便在今天这些原则依然对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理论创造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关于中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关于执政党建设等。

正是这六个方面的理论创造奠定了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制度框架,并为当继续进行探索并系统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

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与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

他为全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那种以毛泽东晚年的错误而否定他的全部历史功绩,以及不承认他的晚年错误,甚至在新的实践中继续坚持他的错误的态度是极其有害的历史唯心主义的态度。

毛泽东的名字和光辉业绩将永远铭记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历史转折?答: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的胜利从危难中挽救了党和国家,但“文化大革命”遗留的政治、思想、组织和经济上的混乱还极其严重。

如何摆脱这种困境,打开新局面,是摆在全党面前的历史性课题。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全会形成的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承担起了这个艰巨的历史使命。

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

全会对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对于促进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解放思想,端正思想路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这是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应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作出了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指出实现现代化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这是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定,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多方面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对于权力过于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要着手认真的改革,要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设备,大力加强实现现代化所必需的科学和教育工作。

全会根据党的历史的经验教训,决定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健全党规党法,严肃党纪,加强党的领导机构,成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全会对民主和法制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讨论,提出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全会审查和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全会强调要历史地、科学地认识毛泽东的伟大功绩,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这为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指明了方向。

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拨乱反正,是从这次全会开始的;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由这次全会拉开序幕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开辟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在这次全会前后开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所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在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关系是怎样的?试举例说明。

答:人类的实践和认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要不断发现和发展真理,就要求我们不断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

创新系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统一。

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密切相连的两个方面。

从理论创新看,理论创新的基础和推动力是社会实践,理论创新如果离开了实践就难以成功,也毫无意义。

这是因为,首先,理论创新要来自实践。

理论创新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以实际问题为中心,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从而不断推动理论发展,而不是用现有的原理去图解实践,企图从本本中寻求答案。

其次,理论创新要紧跟实践发展。

相对于活生生的社会实践来说,理论总是有自身局限、滞后的一面。

人们只有时刻关注变化着的实践呈现出来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对实践活动进行及时的归纳和概括,才能在发现新情况、新问题,对实践活动进行及时的归纳和概括,才能在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总结新经验,揭示新规律。

再次,理论创新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成果只有回到社会实践中,才能检验其真理性。

当理论创新成果的某些方面与实践不相符时,应该对其进行补充、修改乃至摒弃,使理论创新更加符合实际、符合真理。

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基础。

理论创新离不开实践,没有敢于尝试、敢于实践的精神,就不可能有新思路、新办法、新经验,就走不出一条新路,也就不可能有理论创新。

因此,我们要注重在实践中发现理论创新的生长点;理论创新要注重把实践经验上升为新的理论,指导实践创新,并经受实践创新的检验。

此外,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先导。

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破除教条主义和陈旧观念的束缚,发展马克思主义,就不可能打破枷锁放开手脚,也就没有实践创新。

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两个方面。

把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结合起来,在进行艰苦探索的同时,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促进实践的突破和发展,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功经验。

我们要进一步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要继续发扬敢于探索,大胆突破,理论创新的精神,把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结合起来,研究新情况,提出新思路,继续开拓新的道路。

邓小平理论就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坚持理论创新的集中体现和取得的最伟大的成果。

我们的体制改革、科技创新等其他一切创新,都是在这种理论创新的指导和推动、影响下进行的。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在实践中坚持、运用和发展邓小平理论,励精图治,开拓进取,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开创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大好局面,特别是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丰富和发展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作为了极为杰出的贡献。

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多各方面进行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普遍开展了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以此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围绕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

包括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思想,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等。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为什么会取得这些成就?答: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十个方面的伟大成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