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触动》读书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触动》读书报告
由张维为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触动:百国视野下的观察与思考》一书,是一本关于“中国崛起”现象的
评述作品。曾任包括邓小平同志在内的许多中国领导人翻译的作者,以自己出访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见闻与感受为基础,写就此书,观察世界、思考中国。
全书共分为六章,根据内容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部分:一是中国崛起的证据,包括硬实力、软实力两方面,分别在首尾两章进行论述。作者以平实的语言历数了自己在印度、南斯拉夫、东欧各国、西欧与美国的见闻,并与中国进行比较,公平公正地描摹出了中国模式的相对成功。二是对中国发展模式的总结与评价。作者结合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国情,将中国模式(书中总结为“实践理性、强势政府、稳定优先、民生为大、渐进改革、顺序差异、混合经济、对外开放”8个特点)与全盘接受西方民主制度的发展中国家如菲律宾、博茨瓦纳等进行对比,并与亚洲四小龙的东亚模式进行类比,深入分析得出结论:中国模式也许并不是最好,但就中国国情、并对比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一个“最不坏的模式”,
中国不应该、也没有必要模仿西方进行“一人一票”的民主建设,而应当坚定地走有创新精神的民主之路。三是针对一些西方对中国模式的偏见、以及中国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的思考,
如人权、公民社会、贫富差距、腐败、生态环境等等。在这一部分中,作者茹古涵今、引经据典,说明民主的真正价值是人的自由、以及西方建立今天较为完善的民主政体背后的发展过程和极为成熟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基础,并创造性地提出了诸如“和平、良政、和谐、消除贫困应该成为普世价值”、“人权应以人性为基础”、“公民社会的作用应是协商共识、良性互动”等观点。对于中国目前存在的问题,作者也结合自己的异国见闻,进行了公正而全面的评述,认为中国的问题虽然不少、但做的并不比别国差;此外,作者也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如进一步建立先富和后富地区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学习香港和新加坡反腐机制先进经验、通过体制改革和创新解决环保和生态问题等等。总体来说,这是一本予人启迪、值得一读的好书。作者通过自己在百国的亲身经历,以丰富的实证为佐,较为客观地比较了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发展现状,肯定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的建设与发展,驳斥了西方的偏见,探索了国内发展面临的一些问题的解决方案,读来爱国情怀油然而生。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网络媒体上充斥着对政府、对国内各类问题的抱怨。年轻人对新闻联播、对政府媒体上的“专家”充满了质疑和不信任。然而,古训有言: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大部分的年轻人对国内外情况缺乏真正客观的了解,就盲目亲信西方意志主导下对我国的批评与指责,是非常幼
稚的。对于许多尚没有机会走出去看看的当代年轻人来说,这本书不失为一个了解中国、更是了解世界的窗口,它能够让我们多一些客观分析和理性思考,而不是盲目跟从和全盘否定。书中有两处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其一是作者对于第三世界民主所遇困境的原因分析:“在宽容的政治文化和法治的社会形成之前,就推行民主化,其结果往往令人沮丧,甚至是灾难性的。……先是穷人拥戴的领袖被选上台,但这种领袖往往无法整合社会力量,也无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然后军队就借机发动政变,但军政府也往往治国无方,人民便再一次要求民主化,民选政府上台后,这个循环又重新开始。”这个观点解决了我一直以来对缅甸政治民主困境的疑问,读后感觉豁然开朗。我本科学习缅甸语专业,对缅甸的国情、历史与文化都有一定的了解。这个中南半岛上一度最为强盛的国家,自三次英缅战争沦为英国殖民地以来,经历了无数的屈辱与动荡,独立、民选政府、政治混乱、军政府上台,随后遭到西方的抵制与封锁,陷入了经济社会落后、经济封锁与政治孤立、经济社会更加落后的恶性循环。正如作者所言,民主化的前提是现代化,在一个经济社会发展尚不完善、还未产生对民主制度内需的国家就盲目推行民主,最终只可能走向形式化的混乱。2010年转型前的缅甸,正是在这一条路之上。令人欣慰的是,如今的缅甸已经开始了自上而下的民主化改革,在经济、政治、社会民生等各方面都有了新
的面貌。虽然在西方普世价值的强大话语权、以及世界政治风云变幻的背景下,改革的前景并不明朗,但我真心希望缅甸能够从中国模式中吸取经验,以民为本、循序渐进,真正实现“良政”。其二,是作者对于“建构”与“解构”孰轻孰重的分析:“中国知识分子光进行批判是不够的,中国需要的不仅是批判和‘解构’,还需要肯定和建构……在批判丑恶现象的同时思考建设性的办法。对中国来说,建构和解构至少一样总要,甚至更为重要。”这也是本书触动我最为深刻的地方,它的意义不仅仅在学术分析上,更是在为人处世上。建构与解构的关系,实际上是“破”与“立”的关系,虽说不破难立,但是破而不立无疑比不破更加糟糕。一味地批评和抱怨,而不去思考可能的解决方案,是不负责任的行为,最终也无法真正解决问题。对于当下的年轻一代,能看到祖国存在的一些问题是很难能可贵的,但比起将抱怨挂在嘴边,不如沉下心来,多听、多看、多思,少说多做,才是成熟的表现。书中还有一些发人深思的观点,比如“一个理想的政治制度应该是政绩合法性与选举合法性的结合”、“言论自由和言论责任应成正比”等,由于篇幅所限,在此就不做赘述了。诚然,这本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作者在将中国与世界进行对比的时候,主要集中在社会现象和文化感知方面,未能述及中国在一些重要的非传统安全核心问题上与世界的差距,例如人口、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等。此外,作者在论述中国存在问题时,
面对西方的指责,反驳的多、反省的少,甚至连反省也稍微带有反驳之嫌,或许降低了本书在西方读者中的可读性。然而这些不足并不影响本书的价值。阅读《中国触动》,对我个人最大的启发,是广泛观察、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也许作者的观点并非百分之百准确,但作者广泛的阅历为其观点提供了详实的例证,言之有理。有道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高人指路”,读这样的一本好书,便可称之为“高人指路”,而作为一名国际组织班的学生,我们有幸得到国家和学校的支持,可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比较才有鉴别,有调查才有发言权,我真心希望有更多人能够静下心来读一读这本《中国触动》,也非常期待自己在未来一年、甚至更加遥远的未来能够去到更远的地方,看到更大的世界,从而真正读懂世界、读懂中国,并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