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2.2.2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优秀教学案例
4.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如“为什么我国南方冬季较暖,夏季较热?”引导学生思考气压中心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气压中心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如:“北半球冬季气压中心为什么位于亚洲高压?”、“气压带和风带如何影响我国的降水分布?”等。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意识。如:“为什么气压中心和风带的分布会发生变化?”、“它们对气候的影响是否完全positive?”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2.2.2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内容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2.2.2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为主题,旨在让学生理解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以及它们对气候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移动规律,并能分析其对气候的影响。
2.提问:“你们认为冬季气候的形成与什么有关?”引导学生思考气压中心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3.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如:气压带的分布规律,为学生学习本节课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知
1.讲解北半球冬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原因,如:亚洲高压的形成与西伯利亚高压的影响。
《南、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教学设计
【课题】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二课时)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授课教师】北京师范大学大兴附属中学梁建国【授课班级】高一(4)班【授课时间】2008年11月6日【课标要求】绘制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内容】《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是在学习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海陆分布对全球气压带的影响;第二部分是海陆分布对全球风带的影响,重点分析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了解海陆冬夏季气压中心。
(2)理解季风现象及季风的形成原因、性质。
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和读图能力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层层递进学习新内容。
(2)对比分析冬夏季气压分布的科学思维方法(3)通过音乐欣赏、读图分析把抽象内容形象化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在生活中发现地理现象的愿望(2)通过讨论东亚和南亚季风,体会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1.海陆冬夏季大气活动中心2.形成东亚季风、南亚季风的主要原因【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启发式教学、2-3人合作实验探究教学环 节活 动动画演示思维 拓展 小 结讨论1.郑和下西洋,从长江入海口刘家港出发,到东南亚和南亚。
什么时候出发,什么时候返回可以顺风推舟?2、郑和下西洋经过了哪些气候区,看到了哪些自然景观?课堂小结,完成学习目标知识树结构关系。
布置作业及预习作业。
在《黄土高坡》音乐声中进入尾声。
回顾思考练习预习导入下一节课内容“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培养运用能力自主探究—小组谈论—展示成果【板书设计】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赤道低气压带(湿)副热带高气压带(干)副极地低气压带(湿)极地高气压带(干)东北信风带(干)盛行西风带(湿)极地东风带(干)东亚季风东南信风带南亚季风。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教案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分布规律。
2. 使学生掌握气压与气候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北半球冬季气压中心的分布。
2. 北半球夏季气压中心的分布。
3. 冬夏季气压中心形成的原因。
4. 气压与气候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分布规律及其形成原因。
2. 难点:气压与气候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气压中心的分布规律及其形成原因。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气压与气候的关系。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分布规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了解气压的概念。
2. 新课导入:讲解北半球冬季气压中心的分布,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分析其形成原因。
3. 案例分析:以北半球夏季气压中心为例,讲解气压与气候的关系。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分布规律,分享讨论成果。
六、课后作业:1. 绘制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分布图。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表现。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如分析问题、合作交流等。
4.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自我评价,提高自我认知。
六、教学拓展:1. 介绍全球气压带的分布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 探讨气压变化对天气的影响。
3. 分析现代气象学在预测气压变化和气候变化方面的应用。
七、实践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气象观测,记录气压数据。
2. 结合课堂所学知识,分析观测到的气压数据。
八、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气压中心的分布规律及其形成原因。
2. 强调气压与气候的关系,提醒学生关注气象变化。
九、课后反思:1. 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2. 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制定学习计划。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教案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教案章节一: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压的概念及其在天气系统中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关注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原因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内容:1. 气压的定义及其单位。
2. 气压的测量工具——气压计。
3. 冬、夏季气压中心的概念。
教学活动:1. 引入气压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气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讲解气压的测量工具——气压计的工作原理。
3.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原因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章节二:冬季气压中心的形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冬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原因及其特点。
2. 引导学生关注冬季气压中心对天气系统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冬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原因。
2. 冬季气压中心的特点。
3. 冬季气压中心对天气系统的影响。
教学活动:1. 讲解冬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原因。
2. 通过图表分析,让学生了解冬季气压中心的特点。
3. 引导学生思考冬季气压中心对天气系统的影响,如冷空气的扩散、暴风雨的形成等。
章节三: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原因及其特点。
2. 引导学生关注夏季气压中心对天气系统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原因。
2. 夏季气压中心的特点。
3. 夏季气压中心对天气系统的影响。
教学活动:1. 讲解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原因。
2. 通过图表分析,让学生了解夏季气压中心的特点。
3. 引导学生思考夏季气压中心对天气系统的影响,如暖湿气流的推移、高温天气的形成等。
章节四:冬、夏季气压中心的气候变化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冬、夏季气压中心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2. 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冬、夏季气压中心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2. 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活动:1. 讲解冬、夏季气压中心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农业生产、水资源分配等。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教案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教案
教案:
目标:了解北半球冬夏季的气压中心分布特点。
一、导入(5分钟)
简要复习气压的概念和测量单位,提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理论讲解(15分钟)
1.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概念和定义。
2. 冬季气压中心:
a. 冬季气压中心的大致位置。
b. 寒潮和高压系统对冬季气压中心的影响。
3. 夏季气压中心:
a. 夏季气压中心的大致位置。
b. 热带气旋和低压系统对夏季气压中心的影响。
三、案例分析(15分钟)
根据实际情况和地图资料,分析北半球某个冬季和夏季的气压分布情况。
1. 找出冬季和夏季气压中心的位置。
2. 分析影响气压中心位置的因素。
四、小组讨论(1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1. 为什么冬季和夏季的气压中心位置不同?
2. 气压中心的位置对天气情况有什么影响?
五、总结(5分钟)
请学生归纳出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分布特点,并简要总结气压中心对天气的影响。
六、拓展活动(10分钟)
为了加深对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理解,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或图书资料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了解更多的实例和影响因素。
七、作业布置(5分钟)
就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要求学生撰写一篇短文,并在下节课上进行展示和讨论。
这样,我们的整个教案就完成了。
请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和修改教案内容。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教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教学目标】:识记北半球冬、夏季大气活动中心,并理解其成因。
【重点】:海陆热力差异的原理解释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形成。
【难点】:海陆热力差异的原理解释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形成。
【教学过程】【导入】图示法动态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与变化(1)“冷热不均使其动”:假设地球不自转,地球表面均匀,太阳直射赤道,在极地与赤道间形成单圈闭合环流,如右图:(2)“地球自转使其偏”:假设地球表面均匀,太阳直射赤道,在地球自转的情况下,形成三圈环流,如右图:(3)“地球公转使其移”:假设地球表面均匀,地球公转使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南北移动,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情况下,气压带、风带随季节有规律地移动。
【提问】实际上地球表面也不是均匀的,那么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特征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新课】学生齐读课本P36第一段并完成导学案中冬、夏季气压中心的成因一.冬、夏季气压中心的成因北半球陆地面积比南半球的陆地面积______,而且海陆相间分布。
由于____________差异,大陆的增温和冷却速度快于海洋。
海陆冬、夏季___________速度明显不同,使呈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分成一个个高、低压中心。
【讲授】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活动】(小组讨论并上台讲解)1.如图所示,冬季和夏季大陆上各有一个空气柱。
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在空气柱中用箭头表示空气垂直运动方向。
然后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冬季,大陆会形成高压还是低压?简述理由。
(2)夏季,大陆会形成高压还是低压?简述理由。
2.从纬度位置看,图中两个空气柱分别位于哪个气压带上?如果分别以这两个空气柱为中心绘出几条闭合的等压线,气压带还是呈带状分布吗?你得出什么结论?【过渡】通过活动我们已经知道因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北半球冬、夏季形成了一个个明显的高低气压中心,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些气压中心的具体位置及名称。
【讨论】完成导学案中北半球冬、夏季高、低气压中心的分布(学生自愿上台指出高低气压中心位置及名称)二.北半球冬、夏季高、低气压中心的分布1.阅读课本P37“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的分布图”:1月份2.阅读课本P37“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的分布图”:7月份【板书】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1、成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1月在60°N附近:亚洲高压、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2、分布7月在30°N附近:亚洲低压、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下,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形成。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教案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教案教案标题: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2. 掌握气压中心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3. 能够解释气压中心在不同季节的变化。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气压的概念和测量方法,并提醒他们气压的变化与天气的关系。
知识讲解:2. 介绍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概念,解释它们在不同季节的形成原因。
3. 解释气压中心的特点,如冬季北半球的高压中心和夏季的低压中心。
案例分析:4. 分析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a. 冬季高压中心:寒冷干燥的天气、稳定的气压系统、少雨少云。
b. 夏季低压中心:炎热潮湿的天气、不稳定的气压系统、多云多雨。
实际应用:5. 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释北半球不同地区冬夏季的天气和气候特点。
6.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探讨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冬季高压中心对农业、交通等的影响,夏季低压中心对旅游、能源等的影响。
总结与评价:7.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重要性和影响。
8. 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可以进行小测验或让学生完成一份简单的作业来检验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 幻灯片或黑板- 气压测量仪器(示范使用)- 相关地理或气象图表- 案例分析材料- 小组讨论指导问题- 小测验或作业题目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一步研究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影响,并进行报告或展示。
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和记录不同季节气压中心的变化情况。
3. 鼓励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和全球气候模式,了解气压中心的变化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教案评估:- 学生对气压中心的形成原因和特点有清晰的理解。
- 学生能够解释气压中心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 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不同季节的天气和气候特点。
- 学生能够进行小组讨论,并提出合理的观点和解释。
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上学期第9周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气压带和风带队气候的影响教学设计
内容逻辑关系
②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重点知识点包括气压带和风带对热带雨林气候、地中海气候等气候类型的影响,以及不同气候类型对应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特点。同时,重点词句包括气候形成、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等。
3.鼓励学生开展气象观测活动,培养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反思:
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和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关注气象观测实践活动的情况,了解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掌握程度,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学生学习效果
1.知识掌握:学生们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他们能够通过气象图表和气象卫星云图,识别和解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特点,以及其对不同气候类型的影响。
第四部分:气象观测实践活动
1.安排学生进行气象观测实践活动,如测量气压、气温、湿度等。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观测数据,验证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3.组织学生分享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和感悟,加深对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理解。
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气压带和风带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及其对世界气候的影响。
4.综合分析能力:学生们通过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特点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培养了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他们能够将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与其他地理要素相结合,理解地球系统的运作和气候变化的复杂性。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教案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分布规律。
2. 使学生掌握气压与气候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北半球冬季气压中心的分布特点。
2. 北半球夏季气压中心的分布特点。
3. 气压与气候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分布规律及气压与气候的关系。
2. 教学难点:气压中心的形成原因及对气候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地图教学法,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气压中心的分布。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地展示气压中心的形成过程。
3. 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气压与气候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气压的概念,引导学生关注气压与气候的关系。
2. 新课导入:讲解北半球冬季气压中心的分布特点,分析形成原因。
3. 案例分析:分析北半球夏季气压中心的分布特点,引导学生理解气压与气候的关系。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讨论气压中心对气候的影响。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后收集学生的练习试卷,评估学生对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分布规律的掌握情况。
2.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气压与气候的关系。
3. 学生反馈调查:了解学生对本次课程的兴趣程度及教学方法的满意度,以便后续教学改进。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如有必要,调整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 思考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如有必要,尝试采用其他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3. 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气象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气压观测和预报的过程。
2. 开展校园气象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气象观测和记录,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 邀请气象专家进行讲座,分享气象科研和预报的经验,激发学生对气象学科的兴趣。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教学设计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教学设计汉滨高级中学燕惠授课类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结合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能说出冬、夏季海陆气压中心的分布及特点。
2.能描述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性质。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对比分析冬、夏季气压活动中心的分布。
2、通过对东亚季风的分析,使学生学会分析地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讨论东亚季风对中国的天气及气候的影响,体会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
学情分析:“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是在前面几节内容的基础上不断的深化,学生只有弄懂前面的学习知识(在假设地表性质均匀的情况下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以及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学习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尤其是北半球海陆相间分布明显,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显著,使原本呈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破坏,变成了块状分布,形成了冬夏不同的气压中心,这些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很大的影响。
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难以快速接受而且本节也比较抽象,不仅要耐心教授,而且要结合图文,更要降低起点,使学生能够比较好地接受本节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1、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分布及其特点。
2、形成东亚季风的主要原因。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引导法。
课时设计:1课时教学过程:(课前播放视频《奔跑》版《热力环流》,旨在营造课堂气氛,视频中的热力环流,只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实际的大气环流很复杂)(导入)(温故而知新)大气环流的形成:上节课我们在不同假设前提下,分别学习了单圈环流、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假如只考虑高低纬间热量差异会形成单圈环流;若加上地转偏向力则会形成三圈环流,其结果在地表形成7个气压带六个风带(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若再加上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则气压带风带也会南北移动。
但那些均是在假设地表性质均匀的状态下形成的大气环流。
如果再加上海陆分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又会形成怎样的大气环流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探讨的内容: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教案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教案.docx题目:2.2气压带和风带(第2课时)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前边几节的基础上继续的深化,应在学生理解前边一节的基础上引入本节内容,层层深入。
本节也是进一步学习大气知识的基础知识。
学生对于本节内容较难快速接受,因此要有耐心,结合练习题使学生深化对气压带风带知识的理解。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并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2运用海陆热力差异原理进行解释,加强学生对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的理解。
3使学生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对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两图示的对比分析,让学生读图思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和原因。
3利用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探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
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1.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
3.亚欧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影响而西岸受气压带、风带影响的原因。
4.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演示、小组讨论法。
教学用具:图表、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师:(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假设地表均匀的情况下,学习了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其随季节的移动规律,然而真实的地表并不是均匀的,不仅有七大洲四大洋的海陆区别,还有地形地貌的差异,所以事实上的气压带风带在地表的分布是比较复杂的。
请同学们看书上36页活动题,这是简化了的世界地图,冬夏季在欧亚大陆上各有一个空气柱,请同学们根据热力环流的知识把陆地上空气垂直运动的方向画出来,并在地表标出高压或者低压。
高中地理必修1教学设计8: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课时2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材分析』本节是对上一节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的实际运用,又是后面研究世界气候类型、自然带的形成及分布的基础,在教材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内容分为两个课时来讲授:第一课时为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第二课时是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变化产生季风环流,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和世界气候类型的判读。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规律。
2.把认知目标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等不同层次要求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并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3.利用实验演示、多媒体演示、图示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养成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
帮助学生树立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2.三圈环流形成机制,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教学难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过程』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大气环流的理论知识,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三圈环流的形成是假设大气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而实际上地球表面是存在海洋、陆地分布和地形起伏等不均匀的表面,那么在不同的陆地表面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呢?下面我们就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进行分析。
三、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热容量)『讲解』『结论』随着季节变化在大陆上不同性质气压系统的交替出现和大洋上气压系统强弱的变化,显著地影响气压带和风带有规律的带状分布,特别是在北半球,气压系统呈块状相间分布。
『思考』结合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思考:(1)南、北半球气压带的实际分布有何不同?为什么?(2)北半球冬、夏季的气压中心是如何形成的?『学生回答』略。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教案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教案教案: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教学目标:1.掌握北半球冬季和夏季的气压分布特点;2.理解气压中心形成的原因;3.能够运用地球自转和地形因素解释气压分布的变化。
教学重点:1.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特点;2.气压中心的形成原因;3.地球自转和地形因素对气压分布的影响。
教学难点:1.理解地球自转和地形因素对气压分布的作用;2.掌握气压中心的形成原因。
教学准备:教学PPT、实验器材(例如:气压计、磁力线圈等)。
教学内容及步骤:Step 1:引入(10分钟)1.通过展示北半球冬夏季的世界天气图,引发学生对北半球冬夏季气压分布的思考。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北半球冬夏季的气压分布会有所不同?气压中心是如何形成的?Step 2:讲解北半球冬夏季气压分布特点(20分钟)1.通过展示北半球冬季和夏季的地图,讲解气压分布的特点:冬季气压低于副热带高压,夏季气压高于副热带高压。
2.解释北半球冬夏季气压分布的原因:地球自转使得气流受到科氏力的影响,形成了气压中心。
Step 3:实验演示(30分钟)1.利用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演示,观察磁力线圈与气压计的相互作用。
2.通过实验,说明地球自转在北半球形成气压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
Step 4:讲解地形因素对气压分布的影响(20分钟)1.讲解地形因素对气压分布的影响:山地会导致气流上升,形成低气压区;沿海地区受到海洋的影响,形成高气压区。
2.通过展示北半球冬夏季气压分布图,说明地形因素对气压分布的影响。
Step 5:总结与讨论(10分钟)1.总结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2.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呈现这样的分布特点?地球自转和地形因素对气压分布有哪些影响?Step 6:课堂小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教学延伸:1.学生可通过课后阅读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机制;2.学生可根据教学内容,制作海洋与气候模型,进一步观察分析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过程;3.学生可通过收集北半球各地的气象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探究气候变化对气压分布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是在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上,将理想状态,不考虑地表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分布等形成的大气环流进一步复杂化,当考虑海陆分布的影响后,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会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尤其是北半球,这种影响体现的特别突出。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以案例的形式,说明了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关系。
重难点分析:
●重点: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及其影响;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难点: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对气候的影响
课标分析:
●知识和技能:
(1)理解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造成的气压中心变化及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2)了解我国受不同的气压中心控制下形成的不同气候;
(3)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影响下形成的气候成因;
(4)了解这些气候的分布、特征。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复习绘制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图示分析,让学生学会读图分析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3)通过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学情分析:本节课涉及的内容逻辑性较强,而学生地理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尚未得到发展,学习困难较大。
热力环流、风的受力或近地面风的形成原理、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而降水气温的柱状曲线图,全球气候类型的名称和分布特征,全球海陆分布虽然是学生已学内容,但是遗忘的比较多了,应该给学生适当补充。
通过前几节课逻辑推导能力的培养和紧密联系实际的分析过程,学生对学习地理的方法有了新认识和新的心理准备。
教学方法:(1)地图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通过对课本上四幅地图的判读、分析来实现,因为涉及到全球海陆分布的基础知识,而学生在这一方面的知识比较薄弱,故确定地图法为本节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
(2)此外还可用到引导启发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
学习方法:
(1)问题解决法:根据教师设置的情境,学生开动脑筋,主动发现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思考、分析、探索、解决问题,达到启发创新思维和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2)讨论探究法:课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讨论、探究,达到学习成果共同分享、在快乐中得到提高的目的。
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过程及方法
复习“三
圈环流”和气压带风的形成导入展示“三圈环流”于气压带风带形
成过程图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回顾
一、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1、活动题,展示“大陆空气柱
”
2、展示“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1月份,受海陆分布的影响,北半
球本应呈带状分布的副极地低压
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呈块状,
仅以低压中心存在于海洋上。
3、展示“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
布”
7月份,受海陆分布的影响,北半
球本应呈带状分布的副热带高压
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呈块状,
仅以高压中心存在于海洋上。
学生观察、思考,教师点拨。
教师导入:由于海陆分布等因素的影响,大气
环流的实际情况比理想模式复杂。
[启发式提问]
(1)理想模式等压线分布有何特点?
(2)从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可知,北
半球副极地低压带是否完整呈带状分布?亚欧
大陆的空气柱分布在什么纬度上?出现了什么
高压中心?(亚洲高压或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学生读图探究,教师讲评。
[启发式提问]
(1)从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可知,北
半球副热带高压带是否完整呈带状分布?亚欧
大陆的空气柱分布在什么纬度上?出现了什么
低压中心?(亚洲低压或印度低压)
(2)以上两幅图中,南半球纬向分布的气压
带与北半球有何不同?为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活动题:季风环流4、展示“东亚季风”图
展示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形成
过程图
5、展示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对比
的表格
[学生讨论]联系初中已学过知识,完成
P38活动题1、2和表格内容。
(1)为什么东亚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2)冬季风与夏季风性质有什么不同?
(3)7月份中,南亚西南季风的形成与东亚
的东南季风的形成有何不同?
提示:
(1)采用对比的方法,如我国长
江中下游地区与同纬度的撒哈拉
比较等。
(2)采用联系实际的方法。
(可
以结合农业生产等情况)
教师点拨:
(1)本题为开放型问题,要引导学生体会我
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
(2)本题也可让学生在课外查询资料整理成
地理小论文。
板书设计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北半球冬季
北纬60度附近:亚欧大陆: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太平洋:阿留申低压大西洋:冰岛低压
2、北半球夏季
北纬30度附近:亚欧大陆:印度低压(亚洲低压);太平洋:夏威夷高压
大西洋:亚速尔高压
3、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影响
东亚季风:(1)冬季风:西北季风;(2)夏季风:东南季风南亚季风:(1)冬季风:东北季风;(2)夏季风:西南季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