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溶解性(第2课时)教学设计.doc

合集下载

《物质的溶解性( )》教案 (公开课)2022年九年级化学精品教学设计

《物质的溶解性( )》教案 (公开课)2022年九年级化学精品教学设计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一、设计说明学习物质的溶解性是为学习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等根本概念作必要准备。

在以往的教学中,按照书上的内容设置往往要通过两节课甚至更多时间才能完成,本节课的两个实验原理比较简单但操作却耗时较多,基于对“溶液〞主题单元的思考,对本节课的课时教学内容(包括实验)做了调整,期待提高“溶液〞单元整体教学的有效性。

本节课设想充分利用学生已有关于物质溶解现象的经验,将课本中的课堂实验一设计成简单可行的家庭试验〔如比较白糖和面粉的溶解性大小〕,既节省课堂时间,也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造了条件。

课堂上进行的实验,那么是大多数学生没有条件在课外亲身感受的局部〔如不同溶剂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

对于课堂实验,要精心设计,使其充分发挥功能:既让学生感知实验事实或变化规律,更要有利于学生在实验事实的根底上逐步构建概念知识,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知,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也巧妙地使教学过程逐步推进,在有限的时间里有序高效地完成“繁多〞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中的实验,以尽可能少的药品和仪器装置,尽可能简单的操作步骤,实现了多重功能〔认识溶剂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饱和溶液概念的建构,感知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实验根本操作能力及合作精神等〕。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在六、七年级《科学》中学习过物质的溶解、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等知识,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有意无意地知道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其他物质中,比较清楚地知道大多数物质可以在水中溶解,但对一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无限制溶解,各种物质在相同条件下溶解的能力并不同,某种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液体和气体的溶解情况等还是比较模糊,缺乏系统的整理。

通过本节课知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的学习为后面知识〔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等〕的学习作好铺垫。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溶解性的概念及影响物质溶解性的三个因素──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和温度;〔2〕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途径;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控制变量实验方法的使用,初步学会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2〕通过对实验数据和信息收集、分析、处理,进一步学会比较和归纳。

第九单元课题2第二课时溶解度(教学设计)

第九单元课题2第二课时溶解度(教学设计)

第九单元课题2 第二课时溶解度学习目标:1、了解固体溶解度的涵义2、知道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3、初步学习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4、知道气体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学习重点:溶解度的概念,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含义与应用学习难点:溶解度的概念,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含义与应用课前预习知识回顾:1、在一定下,在一定量的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在一定下,在一定量的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3、饱和溶液和接近饱和的不饱和溶液是如何相互转化的()溶质、()温度或()溶剂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溶剂或()温度预习检查4、在一定下,某固态物质在里达到状态时所溶解的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5、以横坐标表示以纵坐标表示画出物质的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6、气体溶解度是指该气体在压强为一定时溶解在水里达到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7、20 ℃时食盐溶解度是36 g”的含义0℃时,氧气的溶解度为0.049的含义是20 。

8、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9、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10、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1)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如(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如(3)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

如课内探究学习任务一:固体物质的溶解度自主学习:1、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2、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溶解度的大小与温度有关。

可以以横坐标表示温度,以纵坐标表示溶解度,画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4、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合作探究:1、在前面的活动与探究中,所用的水均为20 mL,其中溶解NaCl与KNO3的质量各是多少?2、请你根据P36表1中KNO3的溶解度,绘制出KNO3的溶解度曲线:精讲点拨:1、溶解度的概念包括四个要素:指明一定温度;②溶剂为100 g;③必须达到饱和状态;④单位为g。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物质的溶解性一、学习任务分析一、学习任务分析本节是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四章第五节,属于“物质科学”。

本节要求学生对物质的溶解性有一定的掌握。

了解溶解性的概念,物质的溶解能力有限,解能力有限,且不同物质溶解不同,且不同物质溶解不同,且不同物质溶解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的条件有关,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的条件有关,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的条件有关,不同外不同外界条件可以对物质的溶解能力有一定的影响。

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活动性、合作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学紧密联系生活现实,让学生逐步体会“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理念,充分抓牢探究实验的掌握。

究实验的掌握。

重点:了解物质溶解的能力是有限的了解物质溶解的能力是有限的知道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不同 了解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了解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 难点:知道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不同二、学习者分析二、学习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了解不深。

如物质不能无限量溶解,溶解能力有限。

气体液体都可以溶解等。

这节的实验相对简单,学生一般可以很好的完成。

以很好的完成。

教师需要在物质的溶解能力这块多加讲解,教师需要在物质的溶解能力这块多加讲解,教师需要在物质的溶解能力这块多加讲解,举例,举例,举例,使学生真正了使学生真正了解。

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质的溶解性的概念、了解物质的溶解性的概念2、了解物质溶解的能力是有限的、了解物质溶解的能力是有限的3、知道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不同4、了解固体、液体、气体都有溶解性、了解固体、液体、气体都有溶解性5、了解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比如温度)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对知识点进行掌握和扩充2、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间的合作能力,增加其沟通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科学探究的兴趣,并尝试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究 4、STS 教育讲课堂中的知识运用于生活中,并尝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难题等。

初中九年级化学课题2溶解度(第2课时)教案

初中九年级化学课题2溶解度(第2课时)教案

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2012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溶解度的第2课时,主要学习固体溶解度、气体溶解度以及混合物分离方法。

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和应用,并为以后学习溶液的浓度、酸碱盐的相关知识作了铺垫。

溶解度的教学主要涉及概念教学、定量分析方法教学、物质分离方法教学等,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化学与生活生产的紧密关系。

本节内容属于化学核心素养的基本素养,也是学生适应未来生活的必需知识,在初中化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知道一些简单的转化方法,但是因为大多数的学生还处在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导致学生定量分析溶液的能力的是有欠缺的。

这一阶段的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只是不能很好的联系化学知识,需要得到适当的引导。

他们对化学实验现象、未知领域以及与前认知相冲突的情境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所以情境教学活动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素养目标【教学目标】1、了解固体和气体溶解度的含义,利用溶解性表格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度,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掌握溶解度曲线中点、线、面的含义,能利用溶解度的知识分离混合物、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通过比较溶解能力大小的实验活动掌握定量分析的方法,从而建立溶解度的概念。

通过描绘溶解度曲线,提升数据处理和图形分析的能力,能根据不同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特征分析出物质提纯的方法。

3、通过对溶解度的学习,感知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对实际生活、生产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进一步的认识严谨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探究的精神在探究过程的重要性。

【评价目标】1、通过对固体和气体溶解度的学习,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化学概念的认知水平(认知结构水平)。

2、通过溶解度表格和曲线的形式定量分析物质的溶解度,诊断并发展学生定量分析的科学探究能力(定量的探究发现水平)。

溶解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溶解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九章溶液
课题2 溶解度(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

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重点和难点:
重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难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实验准备:
投影仪、坐标纸、汽水两瓶、火柴、带导管的橡皮塞、试管、澄清的石灰水。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重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思路清晰。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理解、分析、绘图等能力,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新知后及时通过练习进行反馈,有利于学生巩固新知和教师及时发现问题,习题贴近学生生活,有助于增强学生关注生活、学好化学的信心。

物质的溶解性 (第2课时 溶解度)九年级下册化学同步课件 沪教版(全国)

物质的溶解性 (第2课时 溶解度)九年级下册化学同步课件 沪教版(全国)

90
60

30●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温度/℃
从饱和和不饱和角度 比较三个点
A点: 60 ℃时, 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B点: 60℃时, 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
C点: 60℃时, 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并且有固体剩余
即为70℃时, 硝酸钾的过饱和溶液
溶 300
解 270
在2O℃下, 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相等, 均为36克
比较溶解度注意点: 温度、溶质都不同,不能比较溶解度。
溶 190 解 180 度 170
/

160 150
140
130
硝酸钾
120
110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氯化钠
20
10
23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S 溶解度(固体)
在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克溶剂(通常溶剂是水) 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一定温度
100克溶剂
饱和状态
单位为克
试说出下列这句话的含义:
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
20℃时,100g水中溶解36g氯化钠达到饱和 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6g氯化钠
“溶解之王”争霸赛——初步较量
问题:20℃时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能力谁强? 20℃时氯化钠的溶解能力更强
物质名称
溶解度/克
常见物质的溶解度(常温20℃)
氯化钠 氢氧化钙 蔗糖 氯酸钾 氯化铵
36.0
0.165 203.9 7.4

溶解度(第2课时)教学设计

溶解度(第2课时)教学设计

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2课时)教学设计探究点一溶解度的含义[情景展示][问题探究] 你能判断上面四个烧杯内各种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吗?为了反映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化学上引入了“溶解度"的概念。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怎样规定的?[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纳提升] 要反映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必须看在相同温度下,用等质量的溶剂溶解某物质达到饱和状态时的质量,即引入溶解度.固体物质的溶解度表示在一定温度下,100 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该物质的质量.判断一个数值是否为溶解度,需要看是否同时满足“一定温度、100 g溶剂、饱和状态、溶质的质量”几个要素。

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继续探究]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有哪些?[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纳提升] 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有溶质和溶剂的性质(与溶质或溶剂的质量无关)和温度。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探究点二溶解度曲线[情景展示] 以下是几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问题探究]从溶解度曲线图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纳提升] 溶解度曲线直观地反映了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1)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某物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

1.5物质的溶解教学设计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2)

1.5物质的溶解教学设计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2)

浙教版八上科学§1.5物质的溶解教学设计课题 1.5物质的溶解单元一学科科学年级八上教材分析水的溶液是一种重要的物质分散体系,日常生活和生产中都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与学生的生活也是密切相关。

此前学生已知道了溶液的概念和基本特征,且实验中多次用到过溶液,对溶液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而溶解是获得溶液的不可少的一步,学习物质的溶解性、饱和溶液及不饱和溶液、物质的溶解度,并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都是基础性的知识,为后续的酸碱盐等知识的学习以及有关溶液的计算等打下必要的基础,所以本节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理论联系际的实践课。

本节内容拟用4课时完成教学。

第1课时主要内容是介绍物质的溶解性;第2课时是介绍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及相互转化;第3课时介绍物质的溶解度;第4课时介绍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学习目标科学观念:理解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会进行简单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掌握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步骤和方法;学会溶液的稀释;科学思维:会利用公式进行溶质质量分数和稀释问题中的计算;掌握配制溶液实验中的基本规范操作;探究实践:通过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过程,养成规范的实验操作基本技能;态度责任:体验和分享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养成严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难点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教学环节教师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1、溶液是由和组成的物:2、饱和溶液是指:;3、物质的溶解度是指:;4、影响物质溶解度大小的因素:等;5、浓溶液和稀溶液的本质区别是。

导入新课讲授新讲述:浓溶液和稀溶液是一种粗略表示溶液组成的一种方法。

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有许多,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常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来定量表示溶液的浓度。

例如,在给农作物或树木喷施药液时,药液太稀不能杀死害虫和病菌,但药液太浓又会毒害农作物或树木。

因此在配制溶液时,必须确切知道一定量的溶液里含有多少溶质。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公开课)2022年九年级化学精品教学设计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公开课)2022年九年级化学精品教学设计

物质的溶解度一、教学设计思想上节课介绍了物质的溶解性,已经了解了不同的物质在相同的条件下溶解情况不相同。

这节课溶解度是继物质溶解性后,怎样精确地衡量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

通过不同物质在相同温度下,溶解度的比较,让学生区分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通过比较表格列数据和曲线查数据的不同,会画出相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曲线图。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溶解度含义。

〔2〕学会区分物质的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3〕知道溶解度曲线,并会根据曲线查找相应的溶解度。

2. 过程与方法〔1〕在掌握物质溶解性的根底上,理解溶解度的含义,并能区分物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体验比较的方法。

〔2〕在结合数学曲线思想下,学会画溶解度曲线,培养自学、阅读、查找有关数据的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物质定性、定量的问题。

三、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溶解度概念;画溶解度曲线图。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溶解度五要素。

四、教学用品媒体:投影五、教学流程七、板书设计八、教学反思9.2 化学合成材料第一课时【教学课型】新课◆课程目标导航【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的性能和用途;〔2〕认识合成材料的开发、利用和开展与社会开展的密切关系〔3〕会用简单的实验方法区分棉纤维、羊毛纤维、合成纤维〔如腈纶〕织成的布料。

2、过程和方法:利用网络信息、图片,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意识,以及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开展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1塑料的性能、用途和白色污染2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实验设计的能力。

【教学工具】羊毛、棉花、合成纤维布等【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解法◆课前预习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塑料制品的利与弊◆教学情景导入师:“China〞表示我们的祖国,它还可以表示什么?生:瓷器。

师:对!瓷器的出现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之一,它创造了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

初中化学_第九章课题2溶解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第九章课题2溶解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题2 溶解度(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溶解度的意义,会初步解释溶解度。

(2)学会阅读溶解度曲线,会解读溶解度曲线上的点。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溶解度曲线或者溶解度表格,解释一些常规的生活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溶解度的学习,把日常生活和化学知识紧密地联系起来。

【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1.溶解度的定义及四要素2.溶解度曲线。

难点:1.溶解度概念的建立。

2.溶解度曲线以及相关问题的解答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式【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教学媒体】多媒体【授课教案】学生先进行自行思考,再进行小作业布置:导学案上的课后作业学情分析基于溶液在化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只定性地了解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是不够的,还应定量的认识溶液。

本课题以溶解度为核心,展开对溶液的定量研究。

从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知识内容上加深了,研究方法上要求提高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提升了一个层次。

在本课题学习中所需要的有关直角坐标系中的曲线等数学知识,学生已经具备,一般不会造成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往往会出现一些这样的问题:1、对运用溶解度概念时忽视条件,如温度或是溶剂的量不确定时运用溶解度概念。

2、对问题缺乏科学全面的分析而产生一些模糊或错误的认识。

例如,认为增加(或减少)溶剂的量,固态物质的溶解度会随之增大(或减少);认为搅拌能使固态物质的溶解加快,也会使其溶解度增大。

3、将一般规律绝对化。

例如,认为固态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忽略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特例。

4、对列表法和作图法的数据处理方法理解很浅,造成从表和图中正确提取信息困难。

例如,从溶解度曲线图读取的溶解度数据不正确。

效果分析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难点,学生难于理解。

如“溶解度”概念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

因此在讲解过程中,总结出溶解度的四要素,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溶解度”教学设计——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第一章第7节“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第2课时

“溶解度”教学设计——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第一章第7节“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第2课时
之一 。
3 . 该部分 知识与后 续的 内容 ( 于溶解度 的简单计 关
算、 关于浓度的计算 、 于溶液配制等知识 ) 关 关系密切 。
二、 学形式 : 教 丰富 多样
该班下午第二 节是 在体育馆上课 , 多数学生在 上课 铃声 响起后 才 回到教 室 . 有不 少人 迟到 两三分钟 , 冒汗 进教 室, 学生 状态很 不常态 ;. 生刚开始有 些抵触情绪 , 4学 但 后来形成默契 . 拖堂一两分钟 也没意见 。 最后 掌声结束 ,

了条 理性 与整体性 考虑 .本设计 把它 由一个 大教 学板 块. 降级为 “ 溶解 度 曲线 图的解读 ” 对 这个 教学板块 中的

个下属小 板块
( 教 学 内容的重要 地位 二)
化学教与学 2 1 年第 5 01 期
6 5—
3 . 通过要求小组交流“ 实验设计方案 ” 时语言 的科学 严谨性 , 渗透 “ 控制变量法 ” 科学思想
联系紧密 , 但是突然 出现在教学进程的前面 , 突兀 。为 很
以“ 分组寻 宝大赛 ” 的方式 . 过分组 探讨 “ 通 溶解 度 曲线 图” 中蕴含 信息 的过程 . 训练 学生对 数形 结合 图 片 信息的分析与提取能力
( ) 三 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1 . 通过“ 如何设计实验来判断物质溶解能力大小” 之类 的多个“ 小组合作探讨” 环节 。 加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2在教师演示实验 环节中渗透“ 学实验操作规 范” . 化 教育
五、 学准备 教
实验 操 作 1 在 相 同 的 条 件 下 . . 寸比 实验 蔗糖的溶解 能力北 . A1 O克蔗 糖 在 1 0毫升 水 中 规范 熟石灰要 大得 多。 艮 溶解 了.而且 还可 以继 快 一 实溶解蔗糖 : ● Bo ._ 熟 石 灰 在 1 毫 升 2克 0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物质的溶解性》二课时教学设计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物质的溶解性》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5节物质的溶解性瑞安市塘下镇一中何月英教学目标:1、以食盐和甘蔗在水中溶解为例,了解物质溶解的能力是有限的,不同物质,溶解的能力并不相同。

2、以蔗糖在水中和在香蕉水中呈现的现象为例确认同样物质在不同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并不相同。

3.以汽水为例,确认气体也能溶解在液体中。

4.以蔗糖在不同温度的水中溶解和以汽水加热为例,说明物质溶解能力与温度有关。

5.以氢氧化钠和硝酸铵在水中的溶解为例确认物质溶解时可能放出热量,也可能吸收热量。

6.通过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索的方法,以及对实验条件的控制。

教学准备:1、试管.小烧杯.玻璃棒.药匙.石棉网.酒精灯.火柴.甘蔗.汽水.食盐.水.香蕉水.氢氧化钠.硝酸铵.2、托盘天平.量筒.烧杯.玻璃杯.药匙.手表.冷水.热水.大小颗粒的蔗糖.教学方法:实验.归纳.探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显示课件1提出问题:第5节物质的溶解性.一、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溶解性(一)、显示动画(实验一)出现问题:蔗糖能完全溶解吗?动画继续,蔗糖是否继续溶解?学生实验,并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屏幕显示)1.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二)、显示动画(实验二)出示问题:两种物质是否都能完全溶解?学生实验,并小组讨论,结论(屏幕显示)2.在先同条件下,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不同.(三)、呈现图片4-43,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实验:将汽水道在烧杯中.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屏幕显示)3.气体也能溶解液体中.(四)学生实验:1、将实验1中蔗糖不能完全溶解的烧杯放在酒精灯上加加热,搅拌,观察现象.2、将气泡较少的汽水加热,观察其现象。

实验后讨论,得出结论:(屏幕显示)4.物质的溶解能力回随着外界条件(如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五)学生实验:往2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蔗糖,再分别往试管中加入2-3毫升的水和香蕉水,充分振荡、观察现象.再演示课件.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屏幕显示)5.相同条件下,同种物质在不同物质中的溶解能力不同.(屏幕显示)思考:物质溶解时,是从外界吸收热量,还是向外界放出热量?如何确认吸热或放热?如何用实验来证明你的假设?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先个别回答实验方案。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

3.2.(4)物质的溶解性一、教材分析1.课程标准本节课的内容包含3.2溶液主题的第一、二子课题的内容,物质溶解性与饱和溶液,与溶解度的内容有内在的关系。

课堂中通过探究方法,以学生猜想、设计方案、实验、归纳的活动,学生主动获取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初步认识控制变量实验方法,同时在学习中,内因决定外因,外因影响内因的化学学科思想方法渗透。

同时,这节课为后面学习溶液状态和溶解度形成定量分析铺地,溶解度的概念获得必须是要建立在学生了解物质溶解性和饱和溶液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这一节课教学的成功与否也为溶解度的教学难点的突破是关键。

二.教学设计说明本节课主要教学的核心:一是影响物质溶解性的三个因素,二是建构控制变量实验方法。

物质的溶解在生活中学生积累了成熟或不成熟经验,学生的经验是课程资源,利用此资源来引导学生猜测、设计实验方案(在课堂上讨论分析实验方案,形成可行性实验方案),学生上讲台进行演示实验(以明确的目的学生完成实验、从直观上初步获得控制变量法实验方法),学生观察、讨论得出影响物质溶解性因素。

三、学情分析:在物理中接触过控制变量法,但是在化学中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比较实验,学生有一定的困难。

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让学生猜测、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测,有意识地去运用实验思想需要教师引导。

溶解能力与溶解速度,学生的把握会出现偏差,由于生活经验的影响,学生很容易把溶解性等同于溶解的速度,所以在课堂中不出现溶解速度,引导学生物质的溶解性在相同条件下,溶质溶解的质量多少来比较,提升原认知水平。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溶解性的概念(2)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三个因素──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和温度;(3)掌握药品取用、加热等实验技能2、过程与方法(1)通过方案设计、讨论、实验、对比活动,初步明确和掌握科学研究基本方法---控制变量法;(2)通过对实验分析、比较、归纳主动获得影响物质溶解性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控制变量法在化学研究、学习中的意义;认识物质的溶解性在生活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课题二溶解度课件第2课时

课题二溶解度课件第2课时

(1)
等量的植物油
(2)
较多的蔗糖
较少的熟石灰
10ml水
10ml汽油
10ml水
10ml水
溶解性的大小跟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 关。且受温度等外界条件的影响。
一、物质的溶解性 (2) (1) 通常把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 等量的植物油 较多的蔗糖 较少的熟石灰 力叫做溶解性。
10ml水
10ml汽油
练习: 0.01g
.
.
.
度 溶 200 解 180 g
170
160 150 190
/
3、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1)列表法:
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 度
. .
硝 酸 钾
140
/
℃ 溶 解 度 /g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130 120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38 168 202 246
90 100
.
70 80
硼酸
温度/℃
60
度 溶 200 解 180 g
170
160 150 140 130 120 110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190
/
小结
3、面 对于曲线下部面积上的点: 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 温度时的不饱和溶液; 曲线上部面积上的点: 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 温度时的饱和溶液,且溶质有 剩余。 如果要使不饱和溶液(曲线下 部的一点)变成对应温度下的饱 和溶液,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方 法是向该溶液中添加溶质使之 到达曲线上;第二种方法是蒸发 一定量的溶剂。

八上科学第一章第5节物质的溶解2

八上科学第一章第5节物质的溶解2
A、易溶 B、可溶 C、微溶 D、难溶
3.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10克,若把80克 (3)T1时的甲溶液升温到T2,甲溶液变成
①②④⑤ B. (3)T1时的甲溶液升温到T2,甲溶液变成
硝酸钾放入100克水中充分溶解后,能得到_ (定量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
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变化不大,如氯化钠 (1)溶质、溶剂的性质(内因)
第5节 物质的溶解
第2课时 物质的溶解度
影响物质溶解能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1)溶质、溶剂的性质(内因)
(2)外界条件(温度、压强)(外因) 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物质的溶解性是不同的。 那么,如何定量地来表示物质的溶解性呢?
要比较两种固体在水中溶解能性的大小应: 温_度____一定,__溶__剂__量__一定,达到__饱和___状态 , 比较___所__溶__解__的__质__量__的多少。
硝酸钾
说表 1-6中哪些是易溶物质?哪些是微溶物质?
观看视频,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
许多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表1-7 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表1-8 氢氧化钙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如:蔗糖、硝酸钾、硝酸铵。
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变化不大, 如氯化钠

___T__1℃__时__,_甲__、__丙__两__种__物__质_
B
_的__溶__解__度__相__等____;
(3)T1时的甲溶液升温

到T2,甲溶液变成
T1
T2
_不___饱__和__溶___液____.
温度(℃)
1.10℃时硝酸钠的溶解度是80克, 10℃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硝酸钾80克 这表示

化学初中物质溶解性教案

化学初中物质溶解性教案

化学初中物质溶解性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物质的溶解性概念;
2. 掌握物质的溶解性与温度、溶剂、溶质种类等因素的关系;
3. 能够根据实验结果判断物质是否溶解。

二、教学重点:
1. 物质的溶解性概念;
2. 影响物质溶解的因素。

三、教学难点:
1. 强化对温度、溶剂、溶质种类等因素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的理解;
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不同温度的水浴、溶质(如糖、盐等)、溶剂(如水);
2. 实验步骤及结果记录表;
3. 教学课件及教学工具。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物质的溶解性概念,并提出问题:什么因素可能影响物质的溶解性?
2. 实验操作:将不同温度的水浴中加入溶质,观察其溶解情况并记录实验结果。

3. 实验分析: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温度、溶剂、溶质种类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

4. 结论归纳: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温度升高、溶剂适合、溶质种类适宜时,物质更容易溶解。

5. 拓展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其他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并做出预测实验。

6. 总结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物质的溶解性。

六、课堂作业:
1. 完成实验报告,总结温度、溶剂、溶质种类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
2. 预测实验:通过预测实验探讨其他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观察,深入理解物质的溶解性,并培养了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的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开展更多实验,加深对物质溶解性的理解。

第三节 物质的溶解性(课时2)

第三节 物质的溶解性(课时2)

教学反思:
溶质质量 100% 溶液质量
联系
在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溶解度 100% 100g 溶解度
(3)溶解度的意义 如:20℃时,NaCl 固体的溶解度为 36g。 表示在 20℃时,每 36gNaCl 固体溶解在 100g 水中恰好形成其饱和溶液 也可表示在 20℃时,每 100g 水中最多溶解 NaCl 的质量为 36g。 (小结)1。溶解度概念要认清四个要素: “三个前提(缺一不可) ”条件下的“一个 克数” 。 三个前提 ① 一定温度 ② 100 g 溶剂 ③ 饱和状态 2.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室温 20℃) 溶解性的分类 溶解度 易溶 >10g 可溶 1~10g 微溶 1~0.01g 难溶 <0.01g 所溶解某溶质的最大克数――溶解度 一个克数(单位一定是克)
ag 100% a% ag 100g
溶解度 36g 100% 100% 26.5%,D 错误。 100g 溶解度 36g 100g
溶质质量分数 表示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多少 不定 没有规定 不一定饱和 1(为比值)
溶解度
关系式
溶质质量 100g 溶剂质量
溶质质量分数
c.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随温度的升高反而降低的,如 Ca(OH)2 等属于“下 降型” 。 4.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a.查找某物质在某一温度下的溶解度; b.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的大小; c.了解温度变化对某物质的溶解度的影响及变化趋势; d.根据曲线进行有关溶解度的计算(注:溶解度曲线中隐含条件为:溶剂质量为 100g) 5.影响气体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除了与气体和水的性质有关之外,还与压强及温度有关。气体 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着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三年级上册第8课《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第8课《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第8课《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目标本教学设计的目标是帮助三年级学生理解物质的溶解性,并能够区分溶解和不溶解的物质。

通过实践活动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教学内容- 介绍物质的溶解性- 实践活动:观察和比较溶解和不溶解的物质- 实验:通过实验验证一些物质的溶解性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通过简单的问题和图片引入物质的溶解性的概念,引发学生的兴趣,并激发他们对物质的观察和实验的兴趣。

第二步:讲解讲解物质的溶解性的定义和基本概念,例如溶解是指固体或液体在液体中完全混合成一种新的液体。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溶解和不溶解的特征和区别。

第三步:实践活动选择几种常见的物质,例如盐、糖、沙子等,让学生观察它们在水中的表现,并比较它们的溶解性。

引导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并让他们自己总结出溶解和不溶解的特征。

第四步:实验设计简单的实验,例如将盐、糖和沙子分别加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溶解情况。

引导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推理。

第五步:讨论与总结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物质的溶解性的规律和原因。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进一步的思考,并让他们分享自己的想法。

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和实验中的表现,检查他们对物质的溶解性的理解和区分能力。

根据学生的回答和参与情况,评价他们的研究成果,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反馈。

扩展活动- 鼓励学生设计更多的实验,验证其他物质的溶解性。

- 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日常生活中的溶解和不溶解的现象,并进行讨论和解释。

参考资源- 《小学科学活动教程》- 学校图书馆或互联网资源以上是三年级上册第8课《物质的溶解性》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并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四化学第一单元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第2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
学习
目标。





教师活动
播放视频:电影《冰冻星球》的片段一
一死亡冰柱。

[适时发问】
死亡冰柱是怎么样形成的?
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学
习溶解度曲线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本节课的
学习目标,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学习活动1溶解度曲线
设疑: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溶解度
的定义,现在我们来回想一下固体的溶解
度是怎样定义的?
强调:溶解度的四个要素缺一不可。

[及时追问】
20°C时,KN03的溶解度为31. 6g. 它
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1设疑】
物质的溶解度可以怎样表示?
【讲解】结合投影
表示溶解度的方法有
1、列表法
【及时追问】
学生活动
观看视频资料
感受、思考
学生看大屏
幕,集体朗读,明
确本课时的学习
H标。

学生回答
学生听讲并观

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问题情境,激
发学生求知欲望,让
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下
面的学习。

让学生带着目标
进行学习,激发学习
动机,增强学生的学
习信心
进一步对加深
溶解度的定义的理
解。

能够清楚地表达
自己的观点,激发学
生学习的主动性,并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
在交流中有收获。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设计意图
探究释
合作交流
【适时发问】
1、什么是结品?结品方法有哪些?
1、什么情况下可以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从溶液屮提取物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蒸
发结晶的方法从溶液中提取物质?
【总结提升】
固体物质从它的饱和溶液中以晶体的形
式析出的过程叫做结晶,结晶是分离物质
的方法之一。

结晶和溶解是互为相反的两
个过程。

结晶方法有降温结晶又叫冷却热饱和溶
液和蒸发结晶。

降温结晶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
较大的物质。

如KNO3
蒸发结晶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
的物质,如NaCl
【及时追问】
你知道茶卡盐湖的盐是怎么得到
吗?
频。

学生结合视频回
答问题。

小组讨论并交流
10 20右to潟度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
点拨下,积极思考问

多媒体岀示典例剖析
(I)物质C的溶解性为 __________
通过视频让学生直
观地了解结晶的过
程,同时解决问题,
加深印彖。

让学生体会到化
学来源于生活。

充分将木节课所学
习的重要知识涵盖
在其中,有利于培
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能力及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