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差序格局走向团体格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差序格局走向团体格局

16级法学3班杨宇昊

绪论

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为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的大小要依着中心势力的厚薄而定”;“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样,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费孝通老先生在《乡土中国》中对差序格局的描述。所描述的是传统的乡土社会所客观存在的一种秩序,但我们不能仅仅将眼光局限于传统格局之中,要看看现代社会是否还需要这样的格局,看看传统面对现代需要作出什么样的改变。面对既有的问题,我们还需要想如何去改变,需要将眼光放得更远一些,看看在社会转型有相当经验的西方社会是如何做的,借鉴他们的想法经验。

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老先生曾写过一本著名的社会学著作《乡土中国》,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并不排斥其他体系同样影响着中国的社会,那些影响同样可以在中国的基层社会里发生作用。搞清楚所谓乡土社会这个概念,对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有巨大帮助。

费孝通老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到了一个概念:差序格局。在书中,费孝通老先生给出的解释是“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为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的大小要依着中心势力的厚薄而定”;“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样,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这样一来,每个人都有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圈子,同时又从属于以优于自己的人为中心的圈子。

从费孝通老先生的描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来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圈子,二是中心点。圈子,我认为代表的应该是一种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在传统的差序格局中,其实是以血缘关系为根本支撑起来的一个圈子,通过血缘关系,圈子里的人联系在一起,产生一种联系力,而这种力量的强弱随着血缘关系的亲疏而变得或强或弱。地缘关系是差序格局圈子中的又一重要支撑因素,而地缘关系又是与

血缘关系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地缘关系其实也是血缘关系在地理上的一种延展。一个家庭逐渐扩大,逐渐无法被一个地方所容纳,家庭中的人便会出去,在附近找一个地方安顿下来。在古代,这样的两个家庭或者说家族通常被称为本家和分家。本家与分家确实是通过血缘关系联系在一起的,同时在古代,由于小农经济的不流通性、封闭性等特点与交通的不便,本家与分家的地理距离实际上并不会差距太远,而本家与分家的分家之间的联系便会由于地缘上的距离而逐渐便少。综上可以看出,从血缘关系上,体现出一种由血缘从亲到疏而外在变现出来的关系从紧密到疏松;从地缘关系上,体现出一种由地理距离从远到进所外在变现出来的关系的亲疏。第二个关键是中心点。在差序格局中,存在一个中心点,差序格局的圈子是通过中心点发出来,每个人以自己为中心,从自己出发,受到圈子的影响,并对圈子造成影响。在《乡土中国》书中,费孝通老先生将上述的圈子比喻成一潭湖水,将上述的中心点比喻成一块石头,十分形象地以“投石探波”来形容个人对圈子的影响,以水波的类似比喻血缘、地缘关系中的亲疏远近。

差序格局中主要体现在国家、社会与家族、家庭中。首先从国家层面来看,差序格局中其实蕴含着一种等级制度。在中国儒家思想中,存在三纲五常之说。所谓三纲,即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所谓五伦,指的是君臣、夫妻、父子、兄弟、朋友。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一种相对稳定的关系。儒家希望通过这样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秩序稳定社会,而统治者也需要这样一种秩序来稳定自己的统治。在三纲五常或者整个儒家构建的人伦道德秩序中不难看出,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之间是有义务存在的,这种义务或单向或双向。而且这种相互关系的比重是分阶段的。就君臣关系而言,从先秦时期来看是强调君臣互敬的,《孟子·离娄下》中写道:“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但从秦朝始,秦始皇完成大一统,建立中央集权帝国后,君主权力不断加强,历经汉朝,隋唐、两宋、明朝,在清朝达到顶峰。从阶层到个体,都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明确的等级秩序。而我认为这种等级秩序实际上也可以看做是差序格局的体现。从整个国家来看,皇帝或者说皇室家族就是差序格局中的中心,整个天下都是一个圈子,整个天下都是在皇帝的影响之下,而皇帝对天下的影响同样是会随着距离越远,影响越小。因而,从国家这个大层面来看,差序格局同样是存在于我国古代社会的。再将层面缩小来看,到家族、家庭这一

层面,其实也是一样的。中国古代社会的结构可以将国家看做是放大的家族,自然也是也可以将家族看做是缩小了的国家。家族的差序格局是体现得较为明显的。从总体上来说,每个家族必然存在一个具有高度权威的家主,以家主或家主所在的本家为中心,对整个大家族产生影响,差序格局中的血缘关系与地缘关系更是得到充分体现,这一点在上文中已经做了描述。然而在这我更想强调的是家族中的个人。我们知道,差序格局中有个关键点便是个人,不讨论权威的家主,这里暂且只说每个家族中每个平凡的个体。每个个体之所以也可以成为中心是因为差序格局圈子的变化。我们说家主是圈子的中心,这时我们所说的圈子实际上是整个家族,而我们所说每个家族中的个人又是圈子的中心,这是因为此时的圈子已经不再是整个家族了,而是这个人自己所生活的圈子,范围变得更小了。而圈子里,每个个体其实又不是相互孤立的,每个人之间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正如马克思所言:“我们越往前追溯历史,个体,从而也是进行生产的个体,就越表现为不独立,从属于一个较大的集体。”每个人都是被囊括在集体中,或者说是圈子里。拿费孝通老先生投石探波的比喻来说,每个人就像石头,每个人对圈子的影响就像石头投进湖水中荡起的层层波纹,同时我们也该想到,波纹在向外扩散时,碰到另一块石头就会引起回波,假设这另一块石头是圈子里的另外一个人,那么可以想到,一个人对圈子影响的同时,也受着圈子对自己的影响。以上是对家族中差序格局形式上的讨论。再从实际作用上来看,圈子里的“己”占据重要地位,儒家文化强调修身,要求去人欲而致良知,修身即是忘我。所以,以“己”为中心,实际上是以家庭或家族为中心,个人没有独立的权力和地位,这是从个人在圈子中地位的角度来看“己”;而从独立人格来看,“己”明显是不具备独立人格的,而是被“人伦关系”裹着,父母者生之本,父子关系为重,父子关系推而至于君臣。人生在世,在家从父无己,在嫁从夫无己,在外从君无己。“己”者,只有在“关系”中才有其意义。“己”是一种关系体。“己”的这种人格非独立性通过人的社会化形成。“己”的形成和完善过程,即是人伦教化过程。在这种差序格局中,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可以说是公,是群;向外看可以说是私,是己。相对于旁系血亲群体,直系血亲群体便是“己”;相对于姻亲关系,血亲关系便是“己”;相对于陌生人,熟人便是“己”;相对于外乡人,同乡便是“己”。这种群己关系带有一种明显的排他性,在人际交往中,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