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

合集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知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知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知识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和分类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与保护主体五、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方式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目标、方针和原则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和措施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程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须注意的几个问题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第一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知识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和分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口头传统,以及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含戏曲、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其内容分为十大类别,: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1.独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是作为艺术或文化的表达形式而存在的体现了特定民族、国家或地域内的人民的独特的创造力,或表现为物质的成果,或表现为具体的行为方式、礼仪、习俗,这些都具有各自的独特性、唯一“I生和不可再生性。

而且,它们间接体现出来的思想情感、意识、价值观也都有其独特性,是难以被模仿和再生的。

2.活态流变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变化性,说明它是一种“活态”文化。

这种“活态”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口头传说和表述及其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以及传统工艺技能等遗产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它们的文化内涵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的,通过人的活动传达给受众(或物体)。

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及挖掘与保护思路

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及挖掘与保护思路

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及挖掘与保护思路作者:聂敏来源:《参花(下)》2018年第06期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祖先世代所留传下来的宝贵传承,其中包含丰富多样的文化形式,通过这种文化的传承才能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伟大的中华文明。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特点挖掘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祖先创造的,我们的祖先通过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形式,不仅为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而且还促进了我国人民之间的感情。

由此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是至关重要的,只有不断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加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才能为我国文化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性传承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为重要的一大特点,主要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某个群体或者个体媒介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来进行传承。

这种传承的成果是我们的祖先长期钻研和创造的结晶。

通过这种传承不仅可以为后人铺垫坚实的文化基础,而且还可以让后人对传承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改进,进而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形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主要的存在形式是无形的,没有办法用明确的物质去描述,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很少有人去发现和察觉他们的存在,进而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印象逐渐模糊。

简而言之,物质文化是非物质文化升华的产物,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就没有物质文化的产生,两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濒危性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得到大幅度提升,综合国力也随之增强,但是在我国发展的过程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导致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受到威胁。

因此,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以及宣传力度,这样不仅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下去,还可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应有的保障,从而为我国的文化发展铺垫坚实的道路。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及特点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及特点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及特点作者:刘俊杰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10期摘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一直是学术界较为关注的问题。

本文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作为切入点,就非物质文化的表现形态、概念和特点作以下浅释。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特点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9-0218-01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21世纪,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名词闯入了国人的脑袋里。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出自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官方中文本。

从表面上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偏正结构的名词,分为“非物质”和“文化遗产”两个部。

按照一般的理解,“非物质”是对物质全称的否定。

就此而言,“物质”的反义词就应当是“精神”,而不是“非物质。

固然我们认为:所谓非物质文化就是精神文化。

但是我们必须注意的是“非物质文化”并非原生性的汉语概念,它产生于汉语语境之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作了解读,但在不同程度上还存在着缺失,必要的时候可能会对其进行一定的修正。

物质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是靠物质有形文化来传承的。

表现为社会生产力水平及劳动者生产技能和知识观念,它是人类物质基础和生活环境,能够便于观察相对固定统一的文化。

如山川河流、楼阁庭院、生产机械等。

非物质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维系生存最重要的精神形态则是动态无形的,流传着的。

如人的本身是物质的,而每个人的不同形象、性格、脾气、语言和行为的“描述”则是”’非物质”的了。

由此认为,对非物质文化认识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当然角度的不同,认识的观念也不同。

于是,关于“文化”几乎每一位学者都有自己的认识和标准,所有学科都定义过“文化”,事实上从未被统一过。

最终世界文化组织把“文化”收集成两种:一种是物质文化,另一种是非物质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ppt课件

非物质文化遗产ppt课件
12
2.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观念滞后,资金技术缺乏,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缺乏正确的开发利用。
由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未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 划,与保护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得不到系统性解决,保护标准和目标管理以 及收集、整理、调查、记录、建档、展示、利用等工作相对薄弱,保护、 管理资金不足。观念滞后表现在:一是轻视或忽视民间文化在主流文化中 的地位和作用;二是在认识和实践及法制 建设中,“文化遗产”被“文 物”所取代,“文物”保护被等同于对整个文化遗产的保护,从而使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得不到足够重视;三是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失是一 种客观必然,主张任其自生自灭,无须保护;四是认为目前国家财力有限, 无暇顾及,等经济高度发达后,再进行保护。这些认识上的偏差对有效开 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9
知识产权制度下的非遗保护模式
3、专利权保护方面。
与传统科技知识有关的中医药的发明,在我国多采用专利 权进行保护。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检索咨询中心的一份调查报 告显示,从我国专利法实施的1985至2000年期间,国家知 识产权局公开的专利中。涉及中医药专利申请的共23954件, 其中发明专利17770件,占74.2%;实用新型5453件。占 22.8%;外观设计731件,占3.O%。其中的很多申请都被 授予了专利权。另外,我国《专利法》虽然明确规定对动物 和植物品种不授予专利权。但是。生产动植物品种的方法,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仍受到了专利法的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传承 传统 传神 传播
1
目录
壹· 非遗的概念和特点 贰· 我国非遗保护的现状 叁· 我国非遗保护存在的问题 肆· 完善我国非遗保护的建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重要意义—
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 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保护和利用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是国家在21世纪初进 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文化普查,是掌握全国及各 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状况和了解民情民心 的重要手段。
—指导原则—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要充 分尊重民众的创造性,以全面性、 代表性、真实性为普查的指导原 则。所谓全面性,即在普查和采 集过程中,要避免教条主义和机 械主义,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 史观,坚持全面调查和采录。
所谓代表性,即在普查中,任何 人都不可能对一切民间文化现象 平均使用力量,要善于发现一个 地区的范围内,哪些形式、哪些 作品、哪些类型、哪些民俗现象 是有代表性的,抓住了这些,就 抓住了主流的或主要的东西。
保护名录
“非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 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 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突出的是非物 质的属性,更多的是强调不依赖于物质形态而存在的品质。但在物欲横流、 精神空间被严重挤压的当今社会,“非遗”同样不可避免地在申报过程中被不 同程度地物化。
县级:高邮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昆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衡南县非 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等2853个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内容介绍
当一个“非遗”要靠项目申报的方式来保护而自身难以维系时,我们不能不想到有多少没有被列入申遗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们没有关注到的偏远村落苟延残喘直到停止呼吸并随着岁月渐渐流失?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完)详解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完)详解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文化空间:“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传承主体:指某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传承人或传承群体,即代表某项遗产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掌握着具有重大价值的可以延续和发展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技术、本领,并且具有最高水准层次的个人或群体。

文化自觉:文化自觉的要义是民族意识,任何民族都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自我。

一旦丧失其结果必然是被异族同化。

文化自觉就是指某一文化圈内的民众从意识上对自己的文化价值的肯定和自我珍视。

如何培养文化自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鲜活的文化,是文化活化石,是原生态的文化基因,对其进行保护、发展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文化自觉,这样既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延续,又有利于文化生态的规划、建设。

1.迫切需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2.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刻不容缓;3.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

不断努力推进文化事业发展和解放文化生产力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精神需求。

4.要处理好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和“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相结合,将文化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相结合。

5.培养全社会的文化自觉,最重要的是将宏观的理论建构与微观的生活世界相统一。

文化生态保护区: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状地保存在其所属区域及环境中,便众多原生态的民族民间文化的“活文化”得到整体性保护,这标志着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开始进入整体性,活态性,保护的新阶段。

民间文学:广大劳动人民的语言艺术──人民的口头创作。

这种文学﹐包括散文的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韵文的歌谣﹑长篇叙事诗以及小戏﹑说唱文学﹑谚语﹑谜语等体裁的民间作品。

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区别:①物质文化遗产强调了遗产的物质存在形态、静态性、不可再生和不可传承性,保护也主要着眼于对其损坏的修复和现状的维护;②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遗产,注重的是可传承性(特别是技能、技术和知识的传承),突出了人的因素、人的创造性和人的主体地位。

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及其特征

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及其特征

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及其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创造并代代相传的、通过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礼仪习俗、传统医药知识等非物质形式存在的文化遗产。

它涵盖了人类创造的各种智慧和技能,以及对自然环境和社会共同体的认识和理解。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和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明显的区别。

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指物质文物,如古建筑、艺术品等,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注重对人类智慧、技能和传统实践的保护和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 口传性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通过口头传统的方式传承,几代人口耳相传,不依靠书面材料或其他物质载体。

这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和人际联系。

2. 动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的、有生命力的文化体现形式,它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会不断地适应时代的变化而发展演变。

3. 多样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罗万象,涵盖了社会各个方面的智慧和实践。

不同地域、民族和群体因地制宜地创造、发展和传承着各自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出多元而丰富的面貌。

4. 社区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与特定的社区或群体密切相关,它是社区认同和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交流,社区内部的联系得以加强,并形成共同的记忆与认同。

5. 时代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人类智慧和实践,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社会、经济、政治等多个方面的变迁。

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体会不同时期人类生活的过程和变化。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设立了专门的机构来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国际上也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组织和机制,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等。

总结起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和实践的重要体现,具有口传性质、动态性、多样性、社区性和时代性等特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及其特征的简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及其特征的简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及其特征的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一种非物质的、以传统的方式传承和表达的文化实践和表现形式。

它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口头传统和表达形式、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术、庆典和节日、传统的医药知识、自然与宇宙知识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了人类共同的文化认同和创造力,是民族、社群和个体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简要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及其独特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设立的,旨在保护世界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与物质遗产不同,物质遗产指的是物质的实体,如建筑、艺术品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强调的是传统的方式、技艺和习俗等无形的文化实践和表现形式,并强调它们的连续性、变化性和社会功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1. 传统性和历史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社群或民族在漫长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代代相传的文化实践。

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并与特定的社会群体或地域紧密相连。

2. 口口相传和社会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以口述的方式传承给后代,通过师徒传承、家族传统或其他社会实践来保存和传播。

它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互动,以及在日常社会生活中的实践和经验。

3. 创造性和表演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了多种表现形式,包括舞蹈、音乐、戏剧、仪式、节日等。

这些表演形式是创造性的,具有强烈的艺术性和表演性,能够传达文化价值观和社会意义。

4. 社区参与和身份认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社群或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一个群体内部形成共同的记忆和意识形态,并通过社区的参与和支持得以传承和表达。

5. 捍卫和适应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动态的、活生生的文化传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而不断演变和发展。

它具有捍卫和适应的能力,能够在变化的环境中保持其独特性和生命力。

总结和回顾: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形式,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并在社会群体中形成共同的记忆和认同。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作者:陈巧越来源:《新教育时代》2015年第02期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它有自己的独特特征,本文就来谈谈。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现已濒临失传的技艺及习俗。

它应该同时具备5个特点,即无形性、传承性、口头性、可塑性、濒危性。

一、无形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英文为“the ntangible ultural eritage”,直译为“难以明了的、无形的物质文化”,它相对于物质文化而言,物质文化是实物的,是存在的、有形的、看得着的、摸得到的,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非物质的,是不存在实物的,往往看不见也摸不着,是无形的,它与物质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物质文化是相对应的非物质文化的载体[1]。

如果说非物质文化是因,那么,物质文化则是果。

如果说非物质文化是源,那么物质文化则是流。

二、传承性所谓传承性,就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被人类以集体、群体或个体方式一代接一代享用、继承或发展的性质。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性是由遗产的本质所决定的,换言之,就是我们的祖辈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经过一代代劳动人民的积累和改进并以师徒或团体的形式流传下来,逐渐形成今天的技能或习俗。

它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是我们祖先汗水的结晶。

因此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没有具体的创造者,即使有,也是后人对前辈已有技艺或习俗的加工和创新。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可以说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它们均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和探索中才形成的。

朝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在调查时,首先要弄清的就是这项技艺是不是我们的祖宗留下来的。

这也是我们判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一个标准。

三、口头性所谓传承,指的是传授继承,即师传徒承,而师传形式有口头传承和书面传承。

其传承形式主要靠口传心授,言传身教,具有很强的“口头性”,而很少以书面形式流传下来。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及其内涵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及其内涵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及其内涵作者:房迪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01期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人民大众创造、享用的以口传方式为主的文化遗产。

之所以要急切的抢救和保护这类文化遗产,是和当前的社会发展状况紧密关联的。

文化生态的改变,给一向主要靠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了剧烈的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精神情感和道德传统的重要载体,是我们在文人精英、古史典籍的传统之外的另一个重要的活态的传统。

它是民族的标志,是民族发展的源泉。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内涵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3-0268-01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以后,社会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尤其是20世纪的最后几十年,人类的科技发明和思想文化的创造超过了过去几千年的总和,人类无论在对自然的认知还是对自身与社会发展的认识上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文化遗产保护的概念就是在这种背景之下被提出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社会文化遗产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其创造过程始终与灿烂的人类文明历史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着人类文明的发达程度,为人类构筑起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是逐步形成的,其雏形的的提出是在加世纪50年代。

1950年日本颁布的《文化财产保护法》中提及了无形文化财的保护,首次触及到了无形的文化遗产这一概念。

此后国际社会对人类无形的文化遗产保护开始有了关注。

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首次以国际公约的形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概念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创造的、不以物质形式表现的、具有传承性和代表性的文化表达方式、知识技能与实践,包括了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社会实践、庆典节日、知识与实践的传统、自然环境与宇宙知识以及传统手工艺等多个方面。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国的人民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所创造、传承并发展的独特文化财富,具有凝聚人民精神文化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是多样性、代表性和可持续性。

多样性意味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多元的表达方式和形式,反映了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独特文化特点。

代表性指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代表一定地区、种族、国家的特定历史和文化,具有象征意义和标志性。

可持续性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需要保护、传承并开展相关的研究和教育活动,确保其流传并与现代社会相适应。

为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
年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确立了相关保护和管理的原则和措施。

各国根据公约的要求,开始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保护、研究和传承工作,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家代表性名录和国际代表性名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需要各方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包括政府、社会组织、专家学者以及文化从业者和群众群体。

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培训传承人、建立保护机制和加强国际合作,可以有效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文化多样性
的发展和交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不仅关乎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认同,也关系到全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版

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版
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录
壹· 非遗的概念和特点 贰· 我国非遗保护的现状 叁· 我国非遗保护存在的问题 肆· 完善我国非遗保护的建议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2条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群 体、团体,有时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 知识和技能,及有关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对于一些有价值的而又没有进入公有领域的传统工艺、传统 展示、利用等工作相对薄弱,保护、管理资金不足。
观念滞后表现在:一是轻视或忽视民间文化在主流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知外识观产 设权计制73度1件下,的占非3遗. 保护配模式方、绝活、绝技、祖传秘方等,如川剧中的“变脸”;一 非 非物物质质文 文化 化遗 遗产 产的 的表 表现 现、、传 传些承 承是 是中一 一个 个药完 完全 全祖动 动态 态传的 的过 过秘程 程。 。方的炮制技术,如云南白药的配方;“景泰 蓝”、“雕漆”等传统工艺的生产工艺等,尽管实践中这方 一些中药祖传秘方的炮制技术,如云南白药的配方;
1、加强法规建设,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保护,坚持依法保护。 我国非遗保护存在的问题 1998年,少林寺正式注册了“少林”、“少林寺”商标,注册类别是武术表演。
我国非遗保护存在的问题
由于民间文化 悠久、 种类繁多,政府部门长期不够重视,普查工作力度不大, 导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状况、存在种类、数量和消失的状况认识不清,缺乏深 入和广泛的了解。我国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也相对滞后,如陕西户县的农民画 、陕北的安塞腰鼓、青海同仁的热贡艺术、新疆哈萨克族的“姑娘追”、壮族的“三月 三”、苗族的姊妹节、云南傣族泼水节等,在数量上明显占有世界总量的很大份额, 但仍没有申报成功。
涉及中医药专利申请的共23954件,其中发明专利17770件,占74.

第三讲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

第三讲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

1.4传承结果的变异性
人类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集体、群体或个人所遗留而被后代 集体、群体或个人认为具有文化价值而不断传承的物质财富,这 类遗产的传承,往往以遗产原态(除了自然和人为灾祸之外)进 行,传承者不能也不会对遗产本身形态随意改变。尽管人类在对 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意义理解上,可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但物质文化遗产形态却保持着相对的稳定状态。所以人们在传承 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往往采取保护性的“博物馆方案”,即尽 量创造良好外部条件使遗产得以原样保存和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特殊遗产,它特殊本质规定性 决定了它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ຫໍສະໝຸດ 传承特征。具体表现为以 下几个方面:
1.1传承方式的无形性
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和传承,都是 以有形的“物质”为载体实现的,物质文化遗产以具体的 “人化自然物”、“人工创造物”的形态呈现、传承;非 物质文化遗产则通过“人”来呈现和传承。但二者传承方 式仍然是有区别的,物质文化遗产的“物”,既是其存在 呈现和传承的载体,又是传承的终极方式,因而是有形的、 具体的;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物”即“人”,则仅 仅是它的得以呈现和传承的载体,传承方式是通过人的精 神交流进行的,如口述语言、身体语言、观念、心理积淀 等,因而是抽象的、无形的。
5活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变化性,说明它是一种“活态”文化。 这种“活态”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口头传说和表述及 其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以及传统工艺 技能等遗产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它们的文化内涵是通过 人的活动表现的,通过人的活动传达给受众 ( 或物体 ) 。这 一点与物质文化遗产明显不同。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他文化遗产一样, 具有社会性特点,但其社会性总是和人类实践相 关联,具体表现为人类实践的过程性、价值性和 多元性,所以,从人类实践角度去看非物质文化 遗产,是理解其社会性的一把钥匙。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什么基本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有哪些?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所指的“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依据,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方式;其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相传……”,这里的“民间创作”专指传统民间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原始文化,也就古代人们对思想信息、生产生活习俗及技艺的语言的、肢体的、身体的、表情的传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一、综合性。

综合性是文化遗产本身或具体到某一个事项的主要特征。

特别是文化空间,在其中的某一事项中,往往包括有古代的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哲学、宗教、伦理、法律(行为规范)、社会、经济、军事、文学、艺术等等。

比如一个苗族鼓藏节事项(也是用《苗族古歌》作为祭祀词之一的事项)。

他对铸柱撑天从材料选择到冶炼描述,就是古代物理化学认知的描述,他的有如“七七四十九天”等一系列象征性数据反复出现,是古代数学的传播,他对事件及天象的叙述,是天文历法的表现,蝴蝶妈妈生出人与神及动物以及对宇宙诞生的描述,就是古代关于宇宙、人、自然关系的哲学思想,仪式中体现出众多关于人的行为规范就是古代的法律,他描述的生产与分配方式就是古代的经济体制,他表现的战争周折就是古代的军事战术,他包含的古歌、音乐舞蹈、服饰银饰就是文学和艺术,他的活动整体就是苗族的传统的宗教信仰。

哪怕一幅小小的布依族的传统蜡染,他也包含有宗教分布、信仰崇拜、哲学追求、审美情趣、工艺技巧等等。

这一些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特征,在一个事项中,可以包括有无数个文化的信息。

二、集体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每一个事项的立体内涵,都是现任的集体创造。

它不像现在的电视电影、喜剧及音乐、小说诗词等,有明确的内容责任人,即创作者。

试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与性质

试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与性质

The Basic Characters and Natur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作者: 李世涛
作者机构: 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100029
出版物刊名: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页码: 72-77页
主题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特点;性质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传统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文化景观遗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论者主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他类型遗产的区别中,提出并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活态性、传承性、变异性、综合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等基本特点,以及其他特点。

同时,论者还结合中国的国情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性质,并建议据此制定相关政策、进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精神遗产,这类遗产尽管也要依附 于物质而存在、传播、传承,但这类遗产的传承却与物质文化遗 产不同,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变化性,在稳定基础上变化,在 变化中保持稳定。 首先是变化、发展和存续; 其次是由变化发展到变异; 最后是变化、消失。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一样, 都具有传承性,而且在可传性、载体性、稳定性 等方面有一定的共性,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 的方式、方法、过程和结果等方面则具有无形性、 多元性、专门性和变异性特点,这些特点都是非 物 质 文化 遗 产本 质 的具 体 体现 。
1.3传承过程的专门性
物质文化遗产是有形的具体的“物”,人类对“物” 的传承主要是有效、完整地管理和保护它,以保证人类能 够世代对它的享用。尽管管理和保护这些“物”的人往往 需要经过培训来掌握一些专门知识和技能,但这些知识和 技能与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不具有必然的联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人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传承是主要通过“人”来实现的,承担这种传承责任的 “人”必须掌握了专门知识、观念、技能,而这种知识、 观念、技能本身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部或其中一部分, 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必然的联系。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他文化遗产一样, 具有社会性特点,但其社会性总是和人类实践相 关联,具体表现为人类实践的过程性、价值性和 多元性,所以,从人类实践角度去看非物质文化 遗产,是理解其社会性的一把钥匙。
3无形性
所谓无形性,就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存在,是以一种变动的、抽象的和依 赖于人的观念、精神存在。
总之, “活态”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本然形态,也是其生命线,是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重要特性之一。
从文化遗产的构成内容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 人类实践的综合性。每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各种因素 综合体。神话传说往往与祭仪、典礼、说唱相结合,民族 史诗往往与说唱、歌舞相结合,舞蹈从未与音乐、装扮、 器乐等分离过,戏剧更是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的综 合体。至于节日、民俗庆典、仪式等就更莫能外。所以,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性可概括为三种形态:a.形式综合 (艺术形式的综合运用,物质和非物质形态的综合);b. 功能综合(多功能、多效应的综合);c.参与者的综合 (群体参与、分年龄段参与、分性别参与及不分男女老幼 的共同参与;分角色、分扮演、分工、分职责的参与等)。
5活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变化性,说明它是一种“活态”文化。 这种“活态”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口头传说和表述及 其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以及传统工艺 技能等遗产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它们的文化内涵是通过 人的活动表现的,通过人的活动传达给受众 ( 或物体 ) 。这 一点与物质文化遗产明显不同。
• 3.1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他文化不同,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与其他物质不同,就在于它的文化性。文化性决定了物质 文化遗产的价值性,物质性则决定了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形 性。 • 3.2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抽象的文化思维,它存在于人们的 观念且随着人们观念的变化而变化,如知识、技能、表演 技艺、信仰、习俗、仪式等,所以从本质意义上讲,非物 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一方面它不像物质文化遗产那样是 有形可感的物质;另一方面它不像非物质文化遗产那样具 有稳定性。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上就具有与物质 文化遗产不同的特点,不是通过物本身而是通过人的活动 来进行。 • 3.3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质的无形性并不排斥其在存在和传 承时的有形性。比如,剪纸艺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 形的,但它的表现和传承却是通过工艺品和艺人等具体物、 人或人的活动进行的,而这些物、人和人的活动却又是具 体、有形的。
2 社会性
所谓社会性,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作离不开人类社
会,是人类社会创造能力、认知能力和群体认同力 的集中体现,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内容。
2.1人类实践的过程性
从文化遗产的生成和传承过程来看,不同文化遗产与 人类实践结合的方式是不相同的: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特 定实践活动的一种结果,其生成和传承往往具有事后性, 如长城遗产就就是人类修建、修缮等实践结束后得以生成、 存在和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则不同,它的生成和传承 直接表现在人类具体实践过程中,如表演艺术通过表演实 践得以存在和传承;节日、仪式通过节日和仪式实践得以 存在和传承。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性具有过程性特 点,是人类实践过程的体现。
2.5人类实践的集体性
从文化遗产创造者、享用者和传承者而言,非物质 文化遗产与人类实践活动一样,是一种体现集体观念的集 体行为反映。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作多数是多个人 共同完成的,是集体创作。其次,一种遗产展示,本身就 需要多人共同完成。最后,个人、个性化的创造,也只有 加入到集体传承和集体形态中,才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有机组成,在表象的深层,则构筑了一道“集体无意识” 的风景。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特殊遗产,它特殊本质规定性 决定了它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的传承特征。具体表现为以 下几个方面:
1.1传承方式的无形性
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和传承,都是 以有形的“物质”为载体实现的,物质文化遗产以具体的 “人化自然物”、“人工创造物”的形态呈现、传承;非 物质文化遗产则通过“人”来呈现和传承。但二者传承方 式仍然是有区别的,物质文化遗产的“物”,既是其存在 呈现和传承的载体,又是传承的终极方式,因而是有形的、 具体的;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物”即“人”,则仅 仅是它的得以呈现和传承的载体,传承方式是通过人的精 神交流进行的,如口述语言、身体语言、观念、心理积淀 等,因而是抽象的、无形的。
1.2传承方法的多元性
物质文化遗产是静态遗留物,是人类过去某个特定历 史时期文化的记忆载体,人类要记住和传承这些文化记忆 的最可靠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保护它的载体不被破坏。因 此,人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往往只能被动地采取 “博物馆法”。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记忆了人类过去某个特定历史时期 文化,又不断叠加着新的文化记忆,是被人类不断传递的 活态遗留。所以,人类要传承这些过去的和不断更新的文 化记忆,博物馆法只是其最保守的一种方法,它的传承方 法应该而且必须是具体而多元的。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无形性,这是对 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质特征的概括。但我们在理解 这个特点时,既要注意到它与物质文化遗产有形 性的区别,同时又要注意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质的 无形性与在表现和传承时的有形性的区别,不能 把它简单化、绝对化。
4多元性 •
所谓多元性,主要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 形态而言的,讲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不同的 形态,就是同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不同时期和 不同地域形态也不尽相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基本上是通过人的活动展 现出来,直接传达给受众 ( 或物体 ) 。 这些是物质文化遗 产所不具有的。
• 5.1如果我们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这一特性出发,对其文 化内涵进行观察,它所具有的地域性、民族性、文化多样性等,与物 质文化遗产通过其时空定格、物质化的固定形态所表现的文化内涵的 地域性、民族性、文化多样性等在形态上完全不同。进而言之,对物 质文化遗产 ( 文物 ) 文化内涵的研究,是从“物”见“文”;而对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内涵的研究,是从“传承人的传承活动”见 “文”。在保护实践中,两者质的不同,也是应该把握和区别的一个 重要问题。 • 5.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还体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传 播过程中的变异、创新,这种变异、创新的内在动力是由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性质决定,是内在、必然的,是以不同传承者、享用者参与与 创造,展示出他们超个体智慧、能力的创造性;外在原因则是当中这 种文化遗产进入异时、异域、异族时,不变异、创新就无法传承和流 传,是融入需要而必须的变异、创新。
• 4.1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 同的形态。 • 4.2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许多与信仰、宗教崇 拜相关联。 • 4.3不同的宗教、不同的信仰,相应地就有不同的非物质 文化遗产形态。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多元性,这是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特征。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之所以制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目的就是为了保护不同国家、民族、地区文化 遗产的多元性和活力,使人类文化能够因源源 不断地获得营养而发展。
2.2人类实践的价值性
从文化遗产的生成和传承动力来看,不同文化遗产体 现的实践价值特性是有所不同的: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成和 传承体现了不同实践主体的价值诉求,生成实践主体诉求 的主要是“物”本身的现实价值,传承主体诉求的则主要 是“物”背后的历史文化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成和 传承动力,虽然也由不同的实践主体价值诉求来体现,但 因为生成主体和传承主体所诉求的文化遗产都贯穿在相同 或相似的实践过程中,故他们的价值诉求具有一定的连贯 性和一致性。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性具有价值连贯 性特点,是人类实践价值的具体体现。
第三讲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


•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一种特殊遗产,与人类物 质文化遗产相比有自己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不 仅表现在外部形态上,还表现内在规定性上。具 体而言,那就是传承性、社会性、无形性、多元 性、活态性等特点。
1传承性
所谓传承性,就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被人类以 集体、群体或个体方式一代接一代享用、继承或发展的 性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性是由遗产的本质所决定 的。人类遗产的本质就是人类的前代遗留因被后代认为 具有价值而享用或传承的财富,所以传承性是人类所有 遗产的共同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也不例外。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上具有一定 的共性,表现在:第一,两者都具有可传性,即都被人 类的集体、群体或个体认为具有文化价值而愿意传承。 第二,两者的传承都是以物质作为载体进行的。第三, 两者的传承都一定程度上保持了遗产的稳定性。
1.4传承结果的变异性
人类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集体、群体或个人所遗留而被后代 集体、群体或个人认为具有文化价值而不断传承的物质财富,这 类遗产的传承,往往以遗产原态(除了自然和人为灾祸之外)进 行,传承者不能也不会对遗产本身形态随意改变。尽管人类在对 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意义理解上,可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但物质文化遗产形态却保持着相对的稳定状态。所以人们在传承 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往往采取保护性的“博物馆方案”,即尽 量创造良好外部条件使遗产得以原样保存和传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