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矫正 考试重点

合集下载

行为矫正复习资料——个人整理

行为矫正复习资料——个人整理

一、名解:广义的行为:包括外显与内隐,外显是行为变化,内隐是心理过程,就目前应用而言,是外显为主,内隐从属的地位。

问题行为:指个体在行为上失去常态,并给他人造成困扰或妨碍自己生活适应的行为。

异常行为:指个体的某项行为异于常态,也就是偏离年龄相仿、教育水平相近的人群的平均值。

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的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反应的一种条件作用过程。

行为应予限制:是指行为本身不是问题,但是它发生在不该表现的环境中,因此应将其限制在特定的环境之中。

行为应予发展:是指当事人目前还不会操作目标行为,需要教会他如何动作来表现这一目标行为。

逐变标准设计:指在实验处理阶段,采取逐步实现目标行为的方式,将整个处理阶段划分为若干小阶段,并预先确定每一小阶段的要求标准,依序提升,以逐步形成目标行为的方法。

交替治疗设计:又叫同时治疗设计或多元素实验设计,指常被用来研究两种或两种以上实验处理或干预措施对单一行为效果的方法。

概括性条件强化物:当某一条件性强化物与多种多样的其他强化物配对使用时,这一条件性强化物就叫概括性条件强化物,简称概括性强化物。

正强化:指行为反应之后所尾随的事件造成反应概率提高的现象。

负强化:指行为反应之后立刻除去的厌恶刺激,可以增加该反应的发生概率。

消退:在特定情境中,个体产生了以前被强化的行为,但此时这个反应之后并不跟随着通常的强化,那么当他下一次遇到相似的情境时,该行为的发生概率就会降低。

差别强化:就是具体的期望(良性)行为后面出现强化物而其他(不良)行为后面没有强化物的程序。

刺激控制:指某一特定行为跟某一特定刺激而不是其他刺激的出现而出现。

刺激促进:就是在辨别性刺激存在的情况下,在行为发生之前和进行之中所增加的刺激。

塑造:就是建立个体在当时还不会完成的新的目标行为的过程,即个体从不能做出某一行为到一步一步学会这一行为的过程。

渐隐:就是指逐渐改变控制反应的刺激,最终使个体对部分变化了的刺激或完全更新了的刺激,仍能做出同样反应的现象。

行为矫正复习资料

行为矫正复习资料

注意事项:1.契约的可继续协商性和修订性 2.保存目标行为的执行情况记录
3.注意行为契约的及时渐隐
惩罚的运用原则:适度性 一致性 及时强化 直接性 低频率使用原则
系统脱敏法的变式:1.快速脱敏法 2.接触脱敏法 3.自动化脱敏法 4.情绪性意象法
5.实施链锁训练 6.继续强化链锁训练结束后的行为
模仿:视听模仿 想象模仿 参与模仿
模仿学习原理运用对行为改变的作用:
1.增加行为效果的作用:1)获得效果 2)解除抑制效果 3)促进效果
塑造的特点:
1.关联的阶段性 2.逐步渐进性 3.兼用强化与消退策略
行为塑造的实施步骤:
1.确定终点目标行为 2.确认初始行为 3.计划塑造步骤
4.选定有效强化刺激 5.按照合理的速度完成塑造的各步骤
3.治疗程序需要多次重复实施 4.对积极行为应给予适当的强化
5.跟踪辅导
3.使用代币制建立起的良好行为不易迁移到自然情境中 4.实施者的训练和行为管理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代币制的实施步骤:1.明确目标行为 2.确定代币
3.确定后援强化物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确定代币交换系统
渐隐的优点:1.能节约建立起新行为的时间 2.能有效避免错误的发生与重复
3.有利于学习者情绪稳定,从而增强行为的信心
影响渐隐效果的因素:1.最初刺激控制的适当性 2.目标刺激控制的适宜性
5.实施代币制 6.将期望行为成功的迁移到自然情境中去
注意事项:
1.代币制管理规则的明确性 2.注意正确运用“反应代价”
代币制:是指在问题行为者出现目标行为是,立刻给予一种标记或代币加以强化,然后再将积累起来的一定数量的标记或代币换取各种奖赏的一种行为矫正方法。

《儿童行为观察与矫正》 试题及答案

《儿童行为观察与矫正》 试题及答案

《儿童行为观察与矫正》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问题行为:2、连续强化:3、负惩罚:4、功能评估:5、逆向连锁:二、判断题:(在上表对应题号下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每题1分,共10分)1、在行为观察过程中,既能观察外显的行为,也能观察内隐行为。

2、对儿童某一特定的发展范围感兴趣,可以采取轶事记录法。

3、分析是了解客观事实的必要手段。

4、资料分析的基本思路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原始资料进行浓缩,通过各种不同的分析手段,将资料整理为一个有一定结构、条理和内在联系的意义系统。

5、自我惩罚是自我控制最为关键的成分。

6、负惩罚主要有隔离和反应代价两种形式。

7、任何实物都可以成为代币。

8、问题行为是习得的,不同的问题行为有因果联系。

9、一旦问题行为发生的频率提高、强度增大,表明消退程序无效,应立即停止该消退程序。

10、体罚是首先应该选择的惩罚。

三、简答:(每题8分,共32分)1、什么是实况详录法?2、什么是时间取样法?3、事件取样法的实施步骤。

4、简述普雷马克原理。

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20分)为什么说学前儿童行为观察是一种专业的观察?五、设计题:(每题18分,共18分)多米尼克是个5岁男孩,有好几个兄弟姐妹。

多米尼克在两个月前出现口吃。

他的口吃包括反复重复向个字及音节,倒如,他会说“下面轮到我……我……我了”。

当他激动时更易口吃。

出现口吃时弟妹们总是笑话他,有时父母帮他把话说完。

如果这个家庭到你这儿来寻求帮助,你会给予他们什么样的建议,帮助多米克尼减少他的口吃?《儿童行为观察与矫正》试题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问题行为:个体在行为上失去常态,并给他人造成困扰或妨碍自己生活适应的行为。

2、连续强化:指当所需要的目标行为一旦发生,就给予强化的方法。

也就是说,只要行为发生,就能获得强化。

3、负惩罚:指行为的发生跟随着移除强化刺激,结果是降低行为将来发生的可能性。

行为问题矫正与训练方法考核试卷

行为问题矫正与训练方法考核试卷
6.对于学生的不当行为,教师可以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方法进行矫正。
答案:
7.在行为矫正过程中,如果目标行为是由外部环境因素引发的,那么应该采用__________策略。
答案:
8.对于一些复杂的行为问题,可以采用__________的方法,将复杂行为分解为简单的小步骤。
答案:
3.在行为矫正中,为了帮助个体逐步接近目标行为,可以采用__________的方法。
答案:
4.在课堂上,为了鼓励学生保持良好行为,教师应该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答案:
5.有效的行为矫正策略需要具备一致性、及时性和__________等原则。
答案:
答案:
2.在你看来,哪些因素会影响行为矫正策略的有效性?请列举至少三个因素,并对每个因素进行简要解释。
答案:
3.描述如何使用逐步引导法来帮助学生逐步接近目标行为。请提供一个实际情境的例子,并解释逐步引导法的优点。
答案:
4.请阐述在行为矫正过程中,教师如何与家长合作,以支持学生的行为改善。请提供至少三种合作策略,并解释每种策略的重要性。
2.影响因素包括:个体的特点、环境因素、目标行为的类型和严重程度。例如,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会影响行为矫正的效果。
3.逐步引导法通过将复杂行为分解为小步骤,逐步引导学生接近目标行为。例如,对于不愿完成作业的学生,可以先从完成一小部分作业开始,逐步增加难度,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动机。
4.合作策略包括:定期沟通、共同制定干预计划、家长参与学校活动。家长的参与和支持有助于学生在家庭和学校环境中保持一致的行为标准。
A.目标行为的频率
B.目标行为的发生情境

行为矫正原理与技术试卷及答案

行为矫正原理与技术试卷及答案

⾏为矫正原理与技术试卷及答案核试卷⾏为矫正原理与技术 (A 卷)(闭卷)课程性质:必修考核⽅式:考试专业:应⽤⼼理学年级:2004级本科1班本卷满分100分完卷时间:120分钟1. 爱德华·桑代克对⼼理学的主要贡献是对以下哪⼀⽅⾯进⾏了描述。

()A. 反应性条件反射B. 条件情绪反应C. 效果定律D. 操作性条件反射 2. “任何时候马克把⼿指放在嘴⾥并把⽛齿咬合在指甲上、表⽪上或指甲周围的⽪肤上”这⼀描述是“咬指甲”这⼀⾏为哪⽅⾯的描述。

()A. 归类B. 判断C. 类别名称D. ⾏为定义3. ⼀位⽼师在记录⼀个孩⼦上课时间每15分钟是否有扰乱课堂的⾏为,这位⽼师让定时器每15分钟响⼀次。

当扰乱⾏为出现时,⽼师在数据单相应的地⽅做⼀记录。

当⼀个间隔上已经做⼦记录后,⽼师就不⽤观察这个孩⼦或记录他的⾏为了,直到下⼀个间隔开始。

这是以下哪⼀种记录⽅法。

()A. 成果记录B. 间隔记录C. 连续记录D. 时间样本记录4. 在科学研究中,可以接受的最低观察者间信度值是多少。

()A. 60%B. 70%C. 80%D. 90%⼀、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题,每⼩题1分,共2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个是最符合题⽬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分。

5. 以下哪⼀种设计不是真正的实验设计,因为它没有重复。

()A. A-BB. A-B-A-BC. 多基线跨⾏为D. 改变标准6. 王⽼师在对⼀个孩⼦说“请”和“谢谢”的⾏为记录。

在⼀周的基线期之后,王⽼师开始使⽤强化来增加说“请”的⾏为。

两周基线期之后王⽼师⼜⽤强化来增加说“谢谢”的⾏为。

王⽼师使⽤的是什么研究设计?()A. 多基线跨⾏为设计B. 多基线跨被试设计C. 多基线跨环境设计D. 改变标准设计7. ⼩冉是⼀名电话销售员。

他通过电话来销售产品。

他不知道谁会买他的产品。

但他知道⼤约平均打13个电话就有⼀个⼈买。

行为矫正

行为矫正

模拟试卷答案模拟试卷A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4分)1、行为矫正是指依据学习原理处理行为问题,从而引起行为改变的一系列客观而系统的方法。

2、正强化指行为在某种情境或者刺激下出现后立即得到一种刺激物,如果这一刺激物能够满足行为者的需要,则以后在类似的情境或者刺激下,该行为的出现概率会升高。

3、塑造指的是通过对连续趋近于目标行为的行为进行系统的有区别的强化,并最终帮助个体学会新的目标行为的过程,是个体从不会到一步步学会某个新行为的过程。

4、行为契约指的是这样一份特殊的合同,这份合同对特定行为完成与特定奖励物的获得、发放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约定,可用于多种行为的矫正。

可分为单向契约和双向契约。

5、反应代价,惩罚方式的一种,个体不良行为发生之后要损失一定数目的强化物从而使问题行为的发生率减少的一种惩罚方式,其关键在于让个体为自己的问题行为付出代价。

6、间歇强化就是一种偶然地或者间歇地、不是每一次都对所发生的行为进行强化的方法,可用于行为的维持。

二、判断题(每小题3分,共21分)1、(×)1、由经典条件反射形成的行为,需要条件刺激物和无条件刺激物紧密结合,且无条件刺激物的出现一定要在条件刺激物之前。

2、(×)负强化就是通过在行为之后出现一种厌恶刺激进行行为矫正的技术。

3、(×)当个体没有产生良好行为时,不可以对他进行强化。

4、(×)行为减少就是消退。

5、(√)采用塑造进行行为矫正,实验设计可采取逐变标准设计。

6、(×)负惩罚中所指“负”指的是消极的意思。

7、(×)在地上打滚与唱歌是一对不相容行为。

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1、班杜拉的观察学习可以分为几个过程?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不是以强化为主的直接学习,班杜拉将观察学习分为四个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

对这四个过程进行解释。

2、简述行为评估有哪些方法?行为评估常用的方法主要有访谈、观察、行为检核表以及标准化测验。

儿童行为矫正考试题及答案

儿童行为矫正考试题及答案

儿童行为矫正考试题及答案儿童行为矫正是教育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涉及到对儿童不良行为的识别、分析以及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矫正。

以下是一份关于儿童行为矫正的考试题及答案,供参考: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儿童行为矫正的目的是:A. 惩罚儿童B. 奖励儿童C. 改善儿童行为D. 忽视儿童行为答案:C2. 以下哪项不是儿童行为矫正的常用方法?A. 正强化B. 负强化C. 惩罚D. 忽视答案:D3. 正强化是指:A. 增加不良行为发生的概率B. 减少不良行为发生的概率C. 通过奖励来增加某种行为的发生D. 通过惩罚来减少某种行为的发生答案:C4. 负强化是指:A. 通过奖励来增加某种行为的发生B. 通过移除不愉快刺激来增加某种行为的发生C. 通过惩罚来减少某种行为的发生D. 通过忽视来减少某种行为的发生答案:B5. 惩罚在行为矫正中的使用应该:A. 经常使用B. 尽量避免使用C. 只在其他方法无效时使用D. 作为首选方法答案:C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6. 儿童行为矫正的基本原则之一是________。

答案:一致性7. 行为矫正中,________是指在不良行为发生后立即给予反馈。

答案:及时性8. 行为矫正计划应该根据儿童的________来制定。

答案:个体差异9. 行为矫正过程中,________是评估矫正效果的重要手段。

答案:记录和监测10. 在行为矫正中,________是指通过减少某种行为的发生来达到矫正目的。

答案:消退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1. 简述行为矫正中的正强化和负强化的区别。

答案:正强化是通过给予儿童某种奖励来增加其某种行为的发生概率,而负强化是通过移除儿童不喜欢的刺激来增加其某种行为的发生概率。

12. 描述在制定儿童行为矫正计划时需要考虑的几个关键因素。

答案:在制定儿童行为矫正计划时,需要考虑儿童的年龄、性格、行为问题的具体表现、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以及儿童的个体差异等因素。

行为矫正试题及答案

行为矫正试题及答案

行为矫正试题及答案:(题目黑色,答案为蓝色标示)一、名词解释:1、强化:行为受其结果影响由少而多不断增加的现象,称之为“强化”。

该结果称之为“强化物”。

2、消退原理:是指某强化的行为一旦其行为之后不再给予强化物,则该行为的频率就会减少至消失。

3、区分强化原理:是指在同样的前提背景下,个体可能有很多行为表现,但只有某一种行为会得到强化,其他任何行为都得不到强化,则该情境下该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增加,而其他任何行为都将减少或者消失。

4、目标行为:这个人言行中哪些内容构成了行为过度或行为不足,也就是将要被改变的行为。

5、功能评估:收集与问题行为的发生有关的前提和后果的过程。

这些前提和后果与问题行为的发生有着功能上的联系。

6、消退爆发:指的是在开始实施消退法时,行为反应不降反而短暂性的增加或者出现新的非预期行为的现象。

7、惩罚:一个具体的行为发生之后紧随着一个结果,于是,将来这个行为不太可能再次发生。

(或是指行为者在一定情境或刺激下产生莫某一行为后,若即时使之承受厌恶刺激(又称惩罚物)或撤除正在享用的正强化物,那么其以后在类似的情境或刺激下,该行为的发生频率就会降低)8、罚时出局:在负惩罚中,如果暂时丧失掉的是一段时间喜欢的活动.二、问答题及简述题:(答案仅供参考,可酌情给分)1、简述“强化物"与“奖励”的关系?答:1、“奖励”是施予者认为行为者想要的。

例:多发工资。

2、“强化物”是动态的后验概念,“奖励”是静态的先占概念。

3、惩罚有时可作为强化物起作用。

2、影响强化物的因素并解释或举例说明?答:依从原则,例如,强化小明写作业的行为,选取可以玩游戏为强化物就不合适,因为玩游戏可以通过很多途径获得,不一定非要写作业才可以。

即时原则,行为出现立刻给予强化,不能隔得时间过久否则就没有效果。

匹配原则,强化物要和行为匹配,例如想让他写作业,用一片薯片或给他买游戏机都是与行为不相匹配的。

剥夺原则,空间管理时间管理.3、运用消退法的注意事项?答:1、消退法获得长期效果的前提:对孩子需求敏感,能够实时发现并强化孩子日常生活中建设性行为。

社区矫正中心考试题及答案

社区矫正中心考试题及答案

社区矫正中心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社区矫正是指对哪些人员实施的一种非监禁性矫正措施?A. 服刑人员B. 犯罪嫌疑人C. 未成年人D. 缓刑犯答案:D2. 社区矫正的实施主体是?A. 公安部门B. 司法行政部门C. 人民法院D. 人民检察院答案:B3. 社区矫正的目的是?A. 惩罚犯罪B. 预防犯罪C. 教育和改造犯罪人D. 维护社会秩序答案:C4. 社区矫正人员在接受矫正期间,需要定期向谁报告?A. 社区矫正中心B. 公安机关C. 法院D. 检察院答案:A5. 社区矫正人员在矫正期间,哪些行为是被禁止的?A. 参加公益活动B. 接受教育C. 饮酒D. 吸毒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6. 社区矫正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哪些方面?A. 教育为主B. 惩罚为辅C. 个别化矫正D. 社会参与答案:A C D7. 社区矫正中心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帮助矫正人员?A. 心理辅导B. 职业培训C. 法律教育D. 强制劳动答案:A B C8. 社区矫正人员在矫正期间,享有哪些基本权利?A. 人身自由B. 受教育权C. 工作权D.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答案:B C D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9. 社区矫正是一种刑罚执行方式。

()答案:正确10. 社区矫正中心可以对矫正人员进行随意处罚。

()答案:错误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1. 简述社区矫正的主要内容。

答案:社区矫正主要包括对矫正人员进行法律教育、心理辅导、职业培训等,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减少再犯的可能性。

12. 社区矫正与监禁矫正相比有哪些优势?答案:社区矫正的优势在于能够使矫正人员在不脱离社会的情况下接受矫正,有利于他们保持社会联系,减少与社会的隔阂,同时减轻监狱的压力,降低司法成本。

五、案例分析题(每题15分,共15分)13. 张某因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期两年执行。

在社区矫正期间,张某表现出色,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和职业培训。

行为矫正 考试重点

行为矫正  考试重点

第一章行为矫正的基本概念1 、行为的特征1、行为就是人们的所说所做和所思所感。

2、行为可以被他人或自己所观察和测量,并可被描述和记录。

3、行为和环境具有某种程度的因果关系。

4、受自然规律的支配。

5、行为具有可公开或可内隐的特征。

2、个体在进行行为观察和测量时,可以根据行为的性质,选用频率(行为出现的次数) 、持续时间(行为从开始到结束的时间)和强度(行为所包含的身体力量)等指标进行度量。

3 、问题行为是指个体在行为上失去常态,并给他人造成困扰或妨碍自己生活适应的行为。

问题行为的类型(1)行为不足,如七岁的儿童不会自己穿衣服( 2)行为过度,如儿童上课时经常不遵守纪律或侵犯别人( 3)行为不当,如五岁儿童将玩具放入垃圾桶。

4、行为矫正的基本假设:1 、问题行为是习得的。

2、各个问题行为时分别习得的。

3、问题行为与环境有特殊的关系。

4、重新学习可以矫正问题行为。

5、行为受认知的影响,改变认知可以改变行为。

第二章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1、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主要规律( 1)行为获得律与消退律。

(2)刺激泛化与分化率。

(3)恐惧性条件作用。

Eg:恐惧症的形成、成年人怕猫、怕空旷等( 4) 高级条件作用律。

Eg:考试焦虑。

2、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3、经典性条件作用和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比较:(1)其主要差别在于强化的手续不同。

在经典性条件作用中,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几乎同时出现,无条件刺激即是强化物,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共同诱发行为的反应。

在操作性条件作用中,只有在条件反应发生后才会出现强化物。

因此经典性条件作用是强化决定反应,而操作性条件反射是反应决定强化。

(2)经典性条件作用是被动形成的,为信号学习。

而操作性条件反射是属于主动形成的,是技能学习。

(3) 任何行为都可能同时包括经典性和操作性两种条件反射,事实上这两种反射活动是整个行为系列的不同环节,是连续不能分的。

(4)人类的日常行为大多是在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在行为矫正中的作用很大。

(完整word版)行为矫正重点整理

(完整word版)行为矫正重点整理

行为矫正第一章1、行为(名词解释):指的是个体任何可观察到的或者可测量的动作或者活动包括个体外部的动作和个体内在的心理过程,主要是个体外部的动作。

2、行为矫正(名词解释):依据学习的原理来处理问题行为问题,从而引起行为改变的一系列客观而系统的方法。

行为改变:个体行为在本质上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因身心发展和客观环境影响在随时改变。

3、问题行为的类型:虽然问题行为在生活中表现繁多,范围很广,但大体都可归为以下三大类:①行为不足,人们期望的行为(良性行为)很少发生或从不发生.五岁儿童很少与同伴交流;②行为过度,人们所不期望的行为(不良行为)发生太多,儿童上课时经常侵犯把别人;③行为不当,期望的行为在不适宜的情景下产生,但在适宜的条件下却不发生。

10岁儿童叫爸爸为“老兄”;4、行为矫正的基本假设?行为矫正的基本假设为:①问题行为是习得的,其完全是个体后天在生活环境中通过学习而获得的;②各个问题行为是分别习得的,其分别是在其特定环境中,进行了某种特定学习的产物;③问题行为与环境有特殊的关系,其是在不良的环境条件影响下进行了某种不恰当的学习的结果;④重新学习可以矫正问题行为,行为矫正的实质就是指导个体重新学习,以使问题行为发生改变的过程;5、行为矫正的基本特点:通过对学者的概括和总结,行为矫正有以下五个特点:①行为矫正着眼于问题行为的解决;②行为矫正有明确的学习理论基础;③行为矫正强调环境和学习的作用;④行为矫正重视专业和生活的结合;⑤行为矫正强调对行为的测量;第二章1、行为的获得律和消退律(课本17-18)获得律:条件作用是通过条件刺激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从而使个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的过程建立起来的。

消退律:在条件反射建立以后,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变的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

2操作性条件作用的进本规律(填空)正强化负强化惩罚消退3、影响观察学习的主要因素?(简答)①榜样与示范;②观察与模仿;③替代强化与自我强化4、替代强化:观察者如果看到榜样成功(被奖励的)行为,就会增加产生同样行为倾向;如果看到榜样失败(被惩罚的)行为,就会抑制发生这种行为的倾向.因此,对榜样行为的强化,便可以替代性的影响观察者的学习。

行为矫正复习资料

行为矫正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访谈、问卷调查、实际观察
2.行为过度、行为不足、行为不当
3.固定比例强化、可变比例强化、固定时距强化、可变时距变化
4.代币制学习阶段、实际实施阶段、推出阶段
5.行为获得效果、行为的促进效果
二、单项选择题(共20分)
1.B
2.C
3.A
4.D
5.D
6.C
7.B
8.B
9.A 10.D
11.D 12.D 13.C 14.B 15.C 16.D 17.D 18.C 19.A 20.C
三、简答题(每题8分)
1、答:正强化是指行为在某种情境或刺激下出现后立即得到一种刺激物,如果这一刺激物能够满足行为者的需要,则以后在类似的情境或刺激下,该行为的出现概率会升高。

实施原则:(1)目标行为发生时,要及时一致的给与强化物;(2)给予强化物时,要对目标行为进行描述;(3)强化物的给予要注意强化物的组合与数量;(4)实施过程中注意强化物本身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5)强化过程中要注意个体的行为成效;(6)要注意及时地脱离正强化程序。

2、答:相同点:(1)都是行为养成技术;(2)都是连续的正强化的过程。

不同点:(1)行为特点:a.塑造、渐隐是简单的行为b.链锁是复杂的行为;(2)刺激条件:a.渐隐的刺激条件是变化的;b.塑造的刺激条件不变;c.链锁的上个行为是下个行为的刺激条件;
(3)行为目标:a.渐隐的目标行为不变; b.塑造的是变化的;c.链锁的每一个分目标都是总目标的一部分。

行为矫正考试重点

行为矫正考试重点

行为矫正考试重点第一章1.问题行为的含义:心理学家将需要矫正的行为,统称为问题行为(problem behavior)。

所谓问题行为,就是个体在行为上失去常态,并给他人造成困扰或妨碍自己生活适应的行为。

2.行为矫正的概念:行为矫正就是指依据学习原理(行为学习理论或认知学习理论)分析与矫正问题行为,从而引起行为改变(不良行为得到矫正,良性行为得到建立或增强)的一种客观而系统的有效方法。

3.行为矫正的基本假设:①问题行为是习得的:行为矫正学认为,问题行为既不是先天遗传的,也不是后天成熟导致的;既不是潜意识矛盾冲突产生的,也不是本能欲望得不到满足的结果。

它和良性行为一样,完全是个体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通过学习而获得的。

②各具体问题行为都是分别习得的:如果个体有一个以上的问题行为,那么这些问题行为都是分别在其特定环境中,通过某种特定学习而获得的。

问题行为间不存在本质的联系,也就是说,不能因为有了问题行为a,就带来了问题行为b和c。

因此,在行为矫正时,要分别进行。

③问题行为与环境事件存在联系:任何问题行为都是主体在不良环境条件影响下进行了某种不良学习的结果。

因此,分析问题行为时,必须了解其发生的情境(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才能把握问题行为产生的来龙去脉。

行为矫正特别强调对问题行为发生的前提事件和行为结果的分析。

④新学习过程可以矫正改变问题行为:问题行为是习得的。

按照学习心理理论,通过改变个体所处的不良环境,采取一定的特殊措施,使个体进行新的系统的学习,就会使已有问题行为得到矫正,良性行为得以建立。

⑤认知也是影响行为产生与改变的重要因素认知行为矫正者认为,问题行为除了受环境影响外,还受到认知(如思想、信念等)的影响,通过改变个体的不良认知也能实现改变不良行为的目的。

第二章1.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定律:①习得律:条件反射是通过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反复匹配,从而使个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的过程建立起来的。

行为矫正复习资料

行为矫正复习资料

行为矫正复习资料1、行为的特征:(1)行为就是人们的所说所做和所思所想(2)行为可以被他人或自己所观察和测量(3)行为和环境具有某种程度的因果关系2、问题行为指个体在行为上失去常态,并给他人造成困扰或妨碍自己生活适应的行为。

3、问题行为的类型:(1)行为不足,人们所期待的行为(良性行为)很少发生或从不发生(2)行为过度,不良行为发生太多(3)行为不当,期望行为在不适宜情景下发生在适宜的情景下却不发生4、行为矫正的目的:在帮助人们增加期望的良性行为、减少不期待的过度行为,并改变不适当行为,从而提高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

5、什么是行为矫正?主要含义(1)根据行为学习理论,经由条件作用过程,改变个提议由的不当行为或矫治不良的习惯,而令个体获致健康生活(2)采用认知学习理论,用以改变个体的态度、观念、思想等较复杂的心理历程,从而达到改变某种不良行为的目的6、行为矫正的基本假设:(1)问题行为是习得的(2)各个问题行为是分别习得的(3)问题行为与环境有特殊的关系(4)重新学习可以矫正问题行为7、经典型条件作用的主要规律:(1)行为获得律与消退律(2)刺激泛化与分化律(3)恐怖性条件作用律(4)高级条件作用律8、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1)正强化(积极强化、阳性强化):当有机体做出某一行为反应后,导致了刺激的出现或刺激强度的增加,并且提高了该行为在今后发生概率的过程。

(2)负强化:当有机体做出某一行为反应后,导致了刺激的消失或刺激强度的降低,并且结果也提高了该行为在今后发生的概率。

(3)惩罚:指有机体做出某一行为反应的结果,降低了该行为以后发生概率的过程(4)消退:在特定的情境中,个体产生了以前被强化的行为,但此时这个反应之后并不跟随着通常的强化,那么当他下一次遇到相似情境时,该行为的发生概率就会降低。

9、艾里斯理性情绪行为理论(ABC理论):(A)诱发事件(B)不合理信念(C)情绪及行为反应10、不合理信念的主要特点:(1)绝对化要求(2)过分概括化(3)糟糕至极11、认知歪曲的主要形式:(1)任意推断(2)选择性概括(3)过度引申(4)夸大或缩小(5)“全或无”思想12、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1)注意过程(2)保持过程(3)动作再现过程(4)动机过程13、功能评估的含义:功能评估是一种搜集行为资料并分析其行为功能的过程,也是收集和分析与问题行为发生的有关的前提和后果的过程。

行为矫正技术期末考试重点

行为矫正技术期末考试重点

行为矫正10级社区矫正专业一、行为矫正的含义:行为矫正是依据行为学原理处理问题行为,从而引起行为改变的一种客观而非系统的方法。

基本特点:1、行为矫正的对象是行为而非思想或“症”;2、实施的程序和方法是以行为学原理为基础;3、行为矫正强调当前环境事件的重要性;4、通常由日常生活中的人们实施;5、强调对行为改变的测量。

行为是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所表现出来的可以被观察、描述、记录、测量的,可以对环境产生影响的人们的所作所为。

行为的测量尺度:频率(行为出现的次数);持续时间(行为从开始到结束的时间);强度(行为所包含的身体力量);潜伏期。

问题行为(指异常且有害的行为)的类型:行为不足(指人们所期望的行为很少发生或从不发生,如7岁的儿童不会自己穿衣服吃饭);行为过度(指人们所期望的行为发生太多,如一个人一天抽很多烟);行为不当(指期望的行为在不适宜的情景下产生,但在适宜的条件下却不发生,如5岁的儿童将玩具放入垃圾桶)一、三大技术(原理)(一)强化,是指有机体做出某一行为反应的结果提高了该行为以后发生概率的过程。

强化物:增强了操作性行为的结果。

强化的分类:正强化:当有机体做出某一行为反应后,导致了行为结果是刺激的出现或强度的增加,并且提高了该行为在今后发生概率的过程。

(正性刺激被增加)负强化:当有机体做出某一行为反应后,导致了行为结果是刺激的消除或强度的降低,并且提高了该行为在今后发生概率的过程。

(负性刺激被消除)例子:正性强化:孩子哭闹(父母的关注是积极强化物)(停止哭闹是父母在孩子哭闹时提供关注行为的负性强化)负性强化:撑开雨伞(不会被雨淋,移除不良刺激)无条件强化物(基础强化物)与条件强化物(次级强化物);连续强化(就是当所需要的目标行为一旦发生,就给予强化,是一种行为形成)与间歇强化(就是一种偶然的而不是每一次对所发生的行为都进行强化的方法,是一种行为维持,如不是每次鱼竿下水都能钓到鱼)强化物的类型:①消费性强化物:如糖果、饮料等一次性消费物品。

行为矫正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行为矫正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行为矫正期末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20题)1. 在行为矫正中,矫正对象的主要目标是:A. 惩罚行为B. 改变思维模式C. 使矫正对象感到羞耻D. 增加矫正对象的社交圈子2. 下列哪项不是行为矫正的常见方法之一:A. 认知行为矫正B. 社会技能培训C. 刺激控制D. 药物治疗3. 行为矫正的基本原理是:A. 奖励正面行为,惩罚负面行为B. 严厉批评缺陷行为C. 强迫矫正对象改变行为D. 鼓励矫正对象逃避负责任4. 下列哪项不是行为矫正的评估工具之一:A. 行为观察记录B. 个案学习报告C. 行为改变计划D. 问卷调查5. 矫正对象在行为改变过程中最需要的是:A. 社会支持B. 批评和指责C. 食物奖励D. 完美表现6. 以下哪种因素可能导致矫正对象回到原有的不良行为:A. 社会压力B. 矫正机构的指导C. 无人关注D. 行为监控7. 行为矫正的目标是:A. 完美表现B. 改变不良习惯和行为C. 接受矫正机构的指导D. 找到合适的伴侣8. 下列哪项属于社会技能培训的内容:A. 意识到自身缺陷B. 提高自信和自尊C. 给予行为指导和奖励D. 给予严格惩罚9. 以下哪种行为是矫正对象需要避免的:A. 辱骂他人B. 表现出自信C. 学会解决冲突D.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10. 行为矫正中的惩罚是以什么方式给予的:A. 强制实行B. 自愿接受C. 心理暗示D. 奖励机制11. “ABC”模型在行为矫正中指的是:A. 爱、帮助、关心B. 好奇、学习、成长C. 行为、信念、后果D. 努力、坚持、成功12. 行为矫正中奖励正面行为的目的是:A. 让矫正对象感到愉快B. 提高矫正对象的社会地位C. 掩盖矫正对象的不良行为D. 加重矫正对象的责任感13. 以下哪种情况不属于行为矫正中的挑战之一:A. 建立长期目标B. 克服困难和诱惑C. 逃避现实D. 积极解决问题14. 行为矫正的评估过程是:A. 一次性完成的B. 无关紧要的C. 持续进行的D. 由矫正机构决定的15. 在行为矫正中,矫正对象需要:A. 接受自己的过去行为B. 忽略矫正机构的建议C. 避免与他人交流D. 完全依赖矫正机构16. “身体机能可塑性”意味着:A. 身体运动能力有限B. 身体器官可以改变形状C. 人们可以通过训练改变自己的身体机能D. 人体器官不受任何训练的影响17. 行为矫正的过程是一个:A. 单向线性过程B. 永无止境的过程C. 速成提高技能的过程D. 无需外部帮助的过程18. 行为矫正的最终目标是:A. 使矫正对象变得完美B. 打造成功的外表C.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D. 获得金钱和权力19. 以下哪种行为是有助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A. 随意放纵自己B. 无视他人的需求C. 时刻保持积极态度D. 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20. 行为改变的最佳策略之一是:A. 自动生成B. 法律限制C. 社会关系和支持D. 自我否认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题)1. 请简要描述行为矫正的基本原理。

行为矫正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行为矫正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行为矫正期末考试题及答案行为矫正是一种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中使用的技术,旨在通过改变环境因素来影响个体的行为模式。

以下是一套行为矫正期末考试题及答案,供参考: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行为矫正的基本原理是什么?A. 奖励和惩罚B. 观察学习C. 条件反射D. 自我效能感答案:A2. 正强化是指什么?A. 增加不期望的行为B. 减少期望的行为C. 增加期望的行为D. 减少不期望的行为答案:C3. 惩罚与负强化的区别是什么?A. 惩罚是增加不期望的行为,负强化是减少期望的行为B. 惩罚是减少不期望的行为,负强化是增加期望的行为C. 惩罚和负强化都是增加期望的行为D. 惩罚和负强化都是减少不期望的行为答案:B4. 下列哪项不是行为矫正的常用技术?A. 塑造B. 链锁C. 消退D. 模仿答案:D5. 消退的原理是什么?A. 通过奖励来增加行为B. 通过惩罚来减少行为C. 通过停止奖励来减少行为D. 通过重复强化来增加行为答案:C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6. 简述行为矫正中的“塑造”技术。

答案:塑造是一种行为矫正技术,通过逐步接近目标行为来增加个体的期望行为。

通过奖励接近目标的每一个小步骤,逐渐引导个体达到最终目标。

7. 解释什么是“链锁”技术,并举例说明。

答案:链锁技术是将一个复杂的行为分解成一系列小的步骤,然后逐步教授这些步骤。

例如,教授一个人学习游泳,可以先教他如何在水中呼吸,然后教他如何踢腿,接着是手臂动作,最后将所有动作串联起来完成游泳。

8. 描述“消退”在行为矫正中的应用。

答案:消退是一种减少不期望行为的方法,通过停止对这种行为的强化来实现。

例如,如果一个孩子因为哭泣而得到父母的注意,父母可以通过忽视哭泣行为,而只在孩子平静时给予关注,从而减少孩子的哭泣行为。

三、案例分析题(每题25分,共50分)9. 假设一个学生经常在课堂上讲话,老师想要矫正这种行为。

请分析老师可以采取哪些行为矫正策略,并解释这些策略如何操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行为矫正的基本概念1、行为的特征1、行为就就是人们的所说所做与所思所感。

2、行为可以被她人或自己所观察与测量,并可被描述与记录。

3、行为与环境具有某种程度的因果关系。

4、受自然规律的支配。

5、行为具有可公开或可内隐的特征。

2、个体在进行行为观察与测量时,可以根据行为的性质,选用频率(行为出现的次数)、持续时间(行为从开始到结束的时间)与强度(行为所包含的身体力量)等指标进行度量。

3、问题行为就是指个体在行为上失去常态,并给她人造成困扰或妨碍自己生活适应的行为。

问题行为的类型(1)行为不足,如七岁的儿童不会自己穿衣服(2)行为过度,如儿童上课时经常不遵守纪律或侵犯别人(3)行为不当,如五岁儿童将玩具放入垃圾桶。

4、行为矫正的基本假设:1、问题行为就是习得的。

2、各个问题行为时分别习得的。

3、问题行为与环境有特殊的关系。

4、重新学习可以矫正问题行为。

5、行为受认知的影响,改变认知可以改变行为。

第二章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1、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主要规律(1)行为获得律与消退律。

(2)刺激泛化与分化率。

(3)恐惧性条件作用。

Eg:恐惧症的形成、成年人怕猫、怕空旷等(4)高级条件作用律。

Eg:考试焦虑。

2、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3、经典性条件作用与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比较:(1)其主要差别在于强化的手续不同。

在经典性条件作用中,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几乎同时出现,无条件刺激即就是强化物,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共同诱发行为的反应。

在操作性条件作用中,只有在条件反应发生后才会出现强化物。

因此经典性条件作用就是强化决定反应,而操作性条件反射就是反应决定强化。

(2)经典性条件作用就是被动形成的,为信号学习。

而操作性条件反射就是属于主动形成的,就是技能学习。

(3)任何行为都可能同时包括经典性与操作性两种条件反射,事实上这两种反射活动就是整个行为系列的不同环节,就是连续不能分的。

(4)人类的日常行为大多就是在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在行为矫正中的作用很大。

第三章问题行为的功能评估1、功能评估就是一种搜集行为资料并分析其行为功能的过程,也就就是收集与分析与问题行为的发生有关的前提与后果的过程。

其重要目标就就是清楚地了解问题行为的来源,以提高行为矫正的效果与效率。

2、A—B---C行为分析法:即找出行为的前提事件(antecedent)---目前的行为表现(behavior)---行为的强化后果(consequence),并从中归纳出目标行为与前提行为、行为后果之间的关系。

3、功能评估的首要目标就是确定问题行为的功能。

4种功能:(1)社会性正强化。

问题行为由她人给予的正强化所维持。

如儿童因哭闹而得到父母的关注。

(2)社会性负强化。

即个体通过逃避或回避某一厌恶刺激而维持问题行为。

如学生因为搞破坏罚站而逃避写作业。

(3)感觉性正强化。

问题行为有内在感觉刺激或行为后果本身所维持,如爱仍、扔玩具的小孩因为喜欢听巨大声响而经常扔玩具。

(4)感觉性负强化。

如天气寒冷时,个体主动关上窗户以抵挡冷空气入侵。

例子要记住4、功能评估的方法有调查法、观察法与实验法三种。

5、建立行为矫正方案应考虑的因素:(1)行为矫正方案应描述家庭或支持成员改变的情形。

(2)以功能评估资料为依据建立行为矫正方案。

(3)行为矫正方案应遵循人类行为的基本原理。

(4)行为矫正方案赢飞鹤实施者的能力、资源与价值。

第四章行为矫正的研究方法1、界定与分析目标行为的要求:首先必须明确就是就是矫正之前的基线水平与实施矫正之后的期望标注。

其次最应注意的就是目标行为必须就是特定的,必须就是客观的、可观察与可测量的。

在实际的行为矫正过程中,目标行为必须做到明确具体。

总之,目标行为的界定与分析应包括三点:(1)明确指出并命名全部的问题行为(2)注明行为改变的方向,就是增加某一行为,还就是减少某一行为。

(3)确定成功的标准,如95%正确或100%正确。

2、观察与记录行为的维度:(1)次数。

(2)时间。

(3)质量。

3、实验设计及模式:(1)倒返实验设计:A—B—A—B模式(2)多重基线设计:A—B模式(3)逐变标准设计:基线A与实验处理B (4)交替治疗设计:基线A、交替实验处理B、继续处理C 简单了解即可第五章强化1、强化,就就是指有机体做出某一行为反应的结果提高了该行为以后发生概率的过程。

正强化,就就是当有机体做出某一行为反应后,导致了刺激的出现或刺激强度的增加,并且提高了该行为在今后发生概率的过程。

负强化,就就是当有机体做出某一行为反应后,导致了刺激的消失或强度的降低,并且结果页提高了该行为在今后发生的概率。

2、根据性质可将强化分为无条件强化与条件性强化。

当某一条件性强化物与多种多样的其她强化物配对使用时,这一条件性强化物就被称作概括性条件强化物,简称概括性强化物。

功能(特点):强化价值巨大。

强化价值长久。

最常用的概括性强化物就是代币。

3、连续强化:就是当所需要的目标行为一旦发生,就给予强化。

间歇强化:就是一种偶然的(或间歇的)而不就是每一次都对所发生的行为进行强化的方法。

4、强化的类型:(1)消费性强化物、(2)社会性强化物,就是指个体喜欢接受的语言、身体与表情刺激,包括口头的赞美、身体的接触、脸部的表情。

(3)活动性强化物,就是指人们喜欢从事的各种活动或倾向于争取的各种权利。

(4)反馈性强化物。

5、以赞美、关注等作为强化物,有几个优势:(1)社会性强化物比较容易实施。

(2)不会干扰正常活动的进行。

(3)社会性强化物的强化价值大,不太容易出现“餍足”。

(4)可广泛用于日常生活。

(5)非常有利于行为的维持与巩固。

6、普雷马克原理:如果先要求个体从事被选率低、发生概率小的行为,再让她从事被选率高、发生概率大的行为,那么就可以提高原来低概率行为的发生率。

7、定比例强化:只有当事人作出的反应达到所要求的特定次数时,该反应才能得到强化。

如工厂实行的计件工资制。

变比例强化:每次强化所要求的反应数目不就是固定的,而就是在不可预测的变化着。

但它总体上就是围绕某一平均值而变化的。

如彩票、赌博等。

定时距强化:指目标行为在上一次被强化后,经过某一固定的时间间隔后再次发生,就能得到强化。

如按月发工资。

变时距强化:就是指在一次强化发生以后到下一次强化发生之前,两者之间的时间间隔围绕一个平均值不可预测地进行变化。

8、影响正强化效果的因素:(1)强化与行为的一致性。

只有当良性的行为出现时,个体才能得到强化物。

(2)强化与行为的直接性。

(3)强化的数量与品质。

强化物的品质取决于个体的偏好程度。

(4)机体的先前状态。

当个体处于剥夺状态时,其强化价值就会提升。

9、有效运用正强化的原则:(1)正确选择目标行为,就是计划顺利进行。

(2)正确选择强化物,就是训练发挥效力。

(3)正确实施正强化,使训练不要错过时机。

10、如何正确实施正强化:(1)正强化实施前,要把计划告诉当事人及其监护人,已取得其积极配合。

(2)在所需要的行为出现后立即予以强化,不要延缓太长时间;同时强化也必须出现在良性行为之后,未表现出目标行为,不能得到强化。

(3)给予强化物时,最好向当事人描述被强化的具体行为。

(4)分配物质强化物时,最好能结合其她的精神奖励,如口头赞扬、拥抱、微笑等。

(5)为了防止餍足情况出现,矫正者在每次强化时应只给予少量的正强化物。

(6)不要在强化之后提出批评与要求。

11、逃避反应就是被动的,回避反应就是主动的。

第六章惩罚1、惩罚就就是指有机体做出某一行为反应的结果,降低了该行为以后发生概率的过程。

2、请记住:正惩罚与负惩罚都就是降低行为在今后发生的概率(持续的时间或强度)的过程。

区别就是如果就是刺激的出现或强度的增加,就就是正惩罚;如果就是刺激的消除或强度的降低,那就就是负惩罚。

3、惩罚的分类:(1)体罚(2)斥责(3)矫枉过正。

就就是在问题行为发生后,要求当事人进行与该问题行为有关的费力活动。

包括两种形式:过度补偿与积极练习。

过度补偿就就是在问题行为发生后,当事人不仅必须纠正问题行为造成的环境影响,而且还要把环境恢复的比问题行为发生前更好。

积极练习就就是在问题行为发生后,要求当事人多次重复练习或较长时间地练习与问题行为相对立的良性行为。

(4)体力劳动4、惩罚物的选择:我们应该优先考虑隔离、反应代价等撤离或丧失强化物的方式,再考虑施加厌恶刺激与从事厌恶活动的方式。

如果必须使用惩罚物,而且各种惩罚方法都能达到治疗效果的话,则应该优先考虑矫枉过正,然后考虑斥责,最后再考虑体力劳动与体罚。

5、惩罚过程的特点:立即性(立竿见影)、情境性(时过境迁)、复原性(死灰复燃)、6、影响惩罚效果的因素:(重点)(1)惩罚的一致性。

(2)惩罚的延缓性。

(3)惩罚的连续性。

(4)惩罚的变化性。

(5)惩罚的时机。

惩罚的时机越早越好。

(6)机体的先前状态。

(7)对替代行为的强化。

7、负惩罚主要有隔离与反应代价两种形式。

隔离,也称为强化暂停或暂时出局,就就是当个体表现出不良行为时,及时撤除其正在享用的强化物,或把个体转移到强化物较少的情境中去,以阻止或削弱其不良行为出现的策略。

隔离有两种形式:第一种就是暂时停止强化活动。

第二种就是暂时离开强化情景。

反应代价就就是当个体做出某一不良行为后,被剥夺了部分强化物,与维持行为的强化物就是不同的。

8、隔离的实施步骤:(重点)(1)用选择无聊(没有强化物)的地方当做暂时隔离室。

理想的隔离室应就是孩子得不到父母与家人的任何形式的关注。

但不能使用恐怖黑暗的地方,因为隔离的目的不就是让孩子恐惧,而就是让孩子感到枯燥无聊。

(2)向孩子讲解隔离法,并等待目标行为的出现。

解释隔离法最好在父母与孩子都心平气与时进行,并让孩子明白父母的意见就是一致的。

(3)当问题行为发生后,立刻将孩子送到隔离室。

在隔离孩子时,应表情严肃,直接用简洁的语言发出命令,最好在10秒钟之内进行。

此时父母不要关注盖子的情绪表现。

(4)设置隔离时间,并等待隔离时间的流逝。

一般认为5分钟左右为宜。

(5)隔离结束后,与孩子沟通隔离的原因。

父母不应该训斥孩子,或让她保证自己成为好孩子。

9、隔离的有效使用:(重点)(1)首先必须考虑问题行为的功能。

只有由社会性正强化维持的行为适用于隔离。

(2)必须考虑隔离的可行性。

(3)在隔离期间,被隔离着不能接触任何强化物,但一定要保证绝对安全。

(4)隔离的时限一般在5分钟左右。

(5)防止逃离隔离室。

(6)保证没有社会互动。

(7)隔离的实施者往往就是家长或教师,她们必须了解隔离的特征与操作才能实施隔离。

10、反应代价的使用:(1)首先必须保证因问题行为所付出的代价有足够的强度,并且作为反应代价的强化物必须能够为行为矫正者所控制。

(2)其次必须保证强化物的立即丧失,或者立即被告知处罚,并延缓一定时间后付出代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