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哲学复习整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宝:

佛:佛陀——“觉者”(正觉——对一切法的性质相状如实的了解;等觉或遍觉——使别人觉悟;圆觉或无上觉——最高最圆满境界)

法:佛所说的法——三宝的核心,“任持自性,轨生物解”

僧:佛的出家弟子的团体——僧伽四众弟子:比丘、比丘尼(出家弟子)、邬波索迦、邬波斯迦(在家弟子)

如来:“真如”,一切法的真实状况。佛经解释“乘真如之道而来”、“如实而来”;“佛陀”的异名。

阿弥陀佛:无量的光明。

南无:“那摩”,敬礼。

轮:以轮来比喻佛所说法,佛的法轮出现于世,一切不正确的见解、不善的法都破碎无余。佛陀第一次说法,叫“初转法轮”。

三大系:巴利语系(小乘佛教,上座部佛教)、汉语系、藏语系

戒律(开遮持犯):

开——出家戒条中,本是不得触犯的,在某种情况下可开许。

遮——在某种情况下可开,通常情况下又不得违犯。

佛教基本教义:

目标:成佛

哲学基础:缘起论、业力论

三法印(基本原则):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四谛(教义基本内容):苦(说世间的苦)、集(苦的原因)、灭(苦的消灭)、道(灭苦的方法)

三无漏学(实践程序):持戒、修定、证慧

特点:以人为本位;以解脱为中心;以禅观亲证为认识的基础和解脱实践的终极;否定性辩证法和真俗二重真理观

缘起论:

缘起:诸法由因缘而起。一切事物或现象的生起,都是相待的互存关系和条件(因——关系缘——条件)。

“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

同时的互相依存关系:师生关系,有师则有生,有生则有师,无师则不成生,无生则不成师。——同时因果“此有故彼有”

异时的互相依存关系:种子和芽,过去有了种子,今天才有芽,同时因为今天有芽,过去的种子才名为种子;另一方面看,种子灭即芽生时,芽生时即种子灭时。——异时因果“此生故彼生”

一切法必然在某种互相关系中存在,没有任何一个现象是绝待的存在。世界就是这样由时间上无数的异时连续的因果,与空间上无数互相依存的关系组成。

缘起偈:“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缘起教义在佛教中重要地位

十一义:1)无作者义2)有因生义3)离有情义4)依他起义5)无动作义6)性无常义7)刹那灭义8)因果相续无间断义9)种种因果品类别义10)因果更互相符顺义11)因果决定无杂乱义

*四个重要论点:

1)无造物主:承认“诸法因缘生”,不承认有独立的造物者,即“无作者义”。(佛教没有否定婆罗门教的神,只是看做一种众生。佛也受因果律支配)

2)无我:

离有情义依他起义

“有情”是种种物质和精神要素的聚合体,任何要素又刹那依缘生灭,无固定独立的“有情”支配身心,即找不到“我”的存在

身体——六大:地(骨肉)、水(血液)、火(暖气)、风(呼吸)、空(空隙)、识(精神活动)

心理——五蕴(堆):色(人生的感觉器官五根:眼耳鼻舌身;感觉对象五境:色声香味触)、受(感觉)、想(印象:摄取事物相貌)、行(思维:推动身心活动的力量)、识(了别:对所认识的对象予以推理和判断)

名色——组成“有情”的精神和物质要素。名——精神要素,即受想行识四蕴(六大中识大);色——物质要素,地水火风空(必须互相结合变化)

无动作义

不承认因果之间有来去,承认由因生果,反对因变成果,虽讲六道轮回,但不承认有灵魂从这个身体投入另一个胎里去——从无我教义中延伸

3)无常

一切现象,皆此生彼生,此灭彼灭的相待的关系,没有恒常的存在,表现为刹那刹那生灭,即“性无常义”和“刹那灭义”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行”是迁流变动的意思,这个字的本身就包含了无常的意义。“生灭”二字,实际上包括“生、住、异、灭”。

常见:主张“有恒常不变的事物”的见解

断见:主张“现象灭了就不再生起”的见解

佛法亦受“无常”支配:正法、像法、末法

4)因果相续

因缘所生的一切法,固然生灭无常,但又是相续不断的(竖的方面);因果品类有种种无量的差别,一类因产生一类果,如善因得善果(横的方面)。

*概括为两个论点

1)无常

生灭相续——包括刹那生灭和因果相续

2)无我

没有主宰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法印(加“有漏皆苦”为四法印)

有漏皆苦:

漏即烦恼。众生不明白一切法缘生缘灭、无常无我的道理,在无我的法上执着为“我”,或为“我所有”——惑,又称烦恼。由烦恼而造业,烦恼和业引生未来或为天人,或为人、鬼、地狱的身心,又起烦恼,无限轮回。

六根本烦恼:

三毒——贪(贪欲)、嗔(嗔恨)、痴(不知无常无我的道理)

慢(傲慢)、疑(犹疑)、恶见(不正确的见解,如常见、断见)

八苦:

生苦(婴儿在胎出胎之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与所爱分离)、怨憎会苦(与所怨憎的聚会)、所求不得苦、五取蕴苦(取即烦恼,五取蕴即五蕴。人的五蕴以烦恼为因而生,又能生烦恼,故曰取蕴。五蕴刹那流变,为生老病死等苦所集,所以是苦)。

十二缘起——苦的缘起:

1)老死。缘何而有老死忧悲苦恼?——2)生。有生即有死,生最重要条件——3)有。有即存在,身口意所造业对招引的后果潜伏着一种“有”的力量,有业力为缘,则必有后果的生与死。有的缘从何而来?——4)取。追求执着之意,以自我为中心的追求引发身口意三业。取的缘——5)爱。爱即生命欲,有生命欲才有追求执着,由此造业。

爱取有同为生死的因——惑业苦的因果关系

爱的发生——6)受。感觉,对客观事物所起的苦乐之感,感觉激发生命的欲求,依存于——7)触。根境识三者会合,才能发生触,因此触依存于——8)六入。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是传递色声香味触法(法即前五境遗存下的印象,是意根的对象)六境的机能。六入依存于——9)名色。身心合成的组成,六根依存于身心全体组织。名色又依存于——10)识。识虽是名色的一部分,亦是其中心部分,名色全体的成立依存于识,识又依存于名色。

11)行。意义与“有”相同,从现在所造业看其潜伏的引生后果的力量为“有”,从现在已成熟的果看过去所造业为“行”。识与名色是现在已熟的果,依存过去的“行”而起。行依存于——12)无明。对一切法缘生缘灭、无常无我的真实相不认识,特别是对自己身心只是因缘所生道理不能觉,以为有唯一的、作主宰的我,即“我执”,因之而有烦恼,而造业。人生死痛苦的本源在于无明。

总结(“有漏皆苦”,苦谛与集谛之内容):无明、行是过去的惑和业——现在识、名色、六入、触、受的苦果——爱、取、有是现在的惑和业——未来生、老死的苦果

涅槃寂静:(灭谛)

涅槃是无漏,十二缘起的止灭。涅槃意为圆寂。

现法涅槃——凡是属于不清净的污染的缘尽灭,无明转成为不污染的清净智慧,一切法上为清净智慧所照见的实相谛离。

有余涅槃——释迦牟尼三十岁证得涅槃,不过其肉身还是过去的惑、业之果的剩余。

道谛:以涅槃为目的,以生死根本烦恼为消灭对象,以戒定慧三学为方法

戒:防止三业过失。

五戒——不杀、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十戒——沙弥(不满二十岁)持的戒

具足戒——比丘、比丘尼持的戒

定:精神上既不昏沉又不纷驰的安和状态,将精神思想集中于任何一境之上,进而引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