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体检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自然转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健康体检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自然转归
李福玮
王桂茹
牛俊奇刘群(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体检中心,吉林长春130021)
〔摘
要〕目的
探讨健康体检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HBV )感染现状及HBeAg 发生自然血清转化的规律。

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检测HBV 血清学标志物并进行相应流行病学分析,采用SAS 统计学分析软件。

结果(1)HBsAg 阳性率2003年为1.563%、2004年为
2.561%、2005年为2.729%、2006年为2.746%、2007年为2.928%、2008年为2.353%、2009年为0.429%、2010年为2.296%,8年平均阳性率为2.103%。

(2)HBsAg 阳性人群年龄构成比<18岁为0.4%、18 50岁为70.6%、>50岁为29.0%;性别构成比男性为69.7%、女性为30.3%。

(3)HBeAg 自发血清转化率1.91%/年;HBeAg 自发转阴率2.79%/年。

结论
①HBsAg 阳性率低于2006年我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1 59岁一般人
群HBsAg 携带率为7.18%的结果。

②HBsAg 阳性者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并且主要集中于青壮年人群。

③HBeAg 自发血清转化率低于中华医学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更新版》中所述年发生率2% 15%的范围。

〔关键词〕健康体检;乙肝;HBsAg 阳性;HBeAg 血清转换;HBeAg 转阴〔中图分类号〕R5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02(2012)03-0492-03;doi :10.3969/j.issn.1005-9202.2012.03.023
通讯作者:刘
群(1958-),女,主任护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社区护
理研究。

第一作者:李福玮(1986-),男,在读硕士,主要从事社区护理,肝病护理
研究。

乙型肝炎病毒(HBV )感染呈世界性流行,但不同地区HBV 感染的流行强度差异很大。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大约20亿人曾感染过HBV ,其中3.5亿人为慢性HBV 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 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细胞癌(HCC )
〔1,2〕。

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
调查显示,我国1 59岁一般人群HBsAg 携带率为7.18%,5岁以下儿童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 )为0.96%
〔3,4〕
国际
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显示,乙肝e 抗原(HBeAg )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 (PegIFN-α2a )治疗
(87%为亚洲人)48w ,停药随访24w 时HBeAg 血清学转换率为32%
〔5,6〕
;停药随访48w 时HBeAg 血清学转换率达43%〔7〕。

但部分患者在非药物治疗的情况下也会发生HBeAg 血清学转换,研究表明自发性HBeAg 血清学转换主要出现在免疫清除期,年发生率约为2% 15%,其中年龄小于40岁、丙氨酸转氨酶(ALT )升高以及感染HBV 基因A 型和B 型者发生率较高
〔8,9〕。

HBeAg 血清学转换后每年大约有0.5% 1.0%发生
HBsAg 清除
〔10〕。

1材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对1993 2010年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健康
体检的HBV 感染人群的HBV 血清学标志物(包括HBsAg ,抗-HBs ,HBeAg ,抗-HBe ,抗-
HBc 等)进行相应的流行病学分析。

HBsAg阳性4103人次;年龄11 90岁;其中<18岁15人次;
18 50岁2895人次;>50岁1191人次(以上年龄均为受检时年龄,并非目前实际年龄)。

男性2860人次;女性1243人次。

其中做2次体检680人,3次591人,4次328人,5次192人,6次79人,7次47人,8次1人。

1.2研究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V 血清学标志物,试剂盒为科华乙肝两对半试剂盒,分析仪为te-can全自动酶联免疫分析仪。

1.3统计学分析采用SAS8.0统计学分析软件。

2结果
HBsAg阳性率及分布趋势见表1。

HBsAg阳性人群年龄构成比及性别分布,见表2。

HBeAg自发血清转化率1.91%/年;HBeAg自发转阴率2.79%/年。

1年、2年、3年、4年HBeAg转阴及血清转化情况见表3 表7。

2003 2009年HBeAg转阴1例(12.05%),HBeAg血清转化0例;2004 2010年HBeAg转阴2例(5.13%),HBeAg血清转化0例。

而2003 2010年HBeAg转阴1例(100%),HBeAg血清转化0例。

表12003 2010年HBsAg阳性率分布〔n(%)〕时间(年)HBsAg阳性(n)总人数(n)HBsAg阳性率(%)
2003191216 1.563
200429411480 2.561
200541615244 2.729
200657921085 2.746
200784028689 2.928
200871230262 2.353
2009174405820.429
2010106946558 2.296
合计4103195116 2.103
表24103人次HBsAg阳性人群年龄及性别分布
项目人次构成比(%)
年龄(岁)<18150.4
18 50289570.6
>50119129.0性别男286069.7
女124330.3
2例年龄数据缺失,不计入总数
表31年HBeAg转阴及HBeAg血清转化分布〔n(%)〕时间(年)总人数(n)HBeAg转阴HBeAg血清转化2003 2004121(8.33)0(0)
2004 2005841(1.19)0(0)
2005 20061313(2.29)1(0.76)
2006 20071764(2.27)4(2.27)
2007 20082087(3.37)6(2.88)
2008 2009363(8.33)2(5.56)
2009 2010330(0)0(0)合计68019(2.79)13(1.91)
表42年HBeAg转阴及HBeAg血清转化分布〔n(%)〕
时间(年)总人数(n)HBeAg转阴HBeAg血清转化2003 2005141(7.14)1(7.14)
2004 2006882(2.27)1(1.14)
2005 20071436(4.20)5(3.50)
2006 20081731(0.58)0(0)
2007 2009404(10.00)1(2.50)
2008 20101335(3.76)3(2.26)合计59119(3.21)11(1.86)
表55年HBeAg转阴及HBeAg血清转化分布〔n(%)〕
时间(年)总人数(n)HBeAg转阴HBeAg血清转化2003 2006141(7.14)0(0)
2004 2007853(3.53)2(2.35)
2005 20081083(2.78)2(1.85)
2006 2009283(10.71)2(7.14)
2007 2010935(5.38)4(4.30)合计32815(4.57)10(3.05)
表64年HBeAg转阴及HBeAg血清转化分布〔n(%)〕
时间(年)总人数(n)HBeAg转阴HBeAg血清转化2003 2007101(10.00)0(0)
2004 2008753(4.00)1(1.33)
2005 2009304(13.33)1(3.33)
2006 2010772(2.30)1(1.30)合计19210(5.21)3(1.56)
表75年HBeAg转阴及HBeAg血清转化分布〔n(%)〕
时间(年)总人数(n)HBeAg转阴HBeAg血清转化2003 2008130(0)0(0)
2004 2009150(0)0(0)
2005 2010511(1.96)0(0)合计791(1.27)0(0)
3讨论
HBsAg阳性率低于2006年我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1 59岁一般人群HBsAg携带率为7.18%的结果;2003年的研究例数较少,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倚。

从总体来看,2004 2007年HBsAg阳性率相对稳定的处在较高水平,2008 2010年HBsAg阳性率有较明显的降低,可能与国家实行乙肝疫苗政策、当地卫生条件改善,卫生政策完善与个人预防保健意识增强有关。

HBsAg阳性者主要集中于青壮年人群。

<18岁人群构成比低与我国1992年开始将乙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管理、2002年开始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有关。

由于体检人群多为成年人群,18岁以下人群数据明显不足,可能会导致此年龄段构成比低于实际值。

>50岁人群构成比较青壮年人群降低,可能与老年人体质下降肝炎恶化导致死亡有关。

HBsAg阳性者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可能与男女体质差异及生活方式不同有关,确切的相关因素还有待于深入研究。

HBeAg自发血清转化率低于中华医学会《慢性乙型肝炎防
·
394
·
李福玮等健康体检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自然转归第3期
治指南2010年更新版》中所述年发生率2% 15%的范围。

不同人种、地域的差异较大,此结论具有人群、地域的独特性。

总之,需要政府与卫生部门继续加强对疾病的预防与控制,需要提高人群对乙肝疫苗接种的认识,特别是成年人群。

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投入到预防和疾病治疗的研究中,同时对疾病人群加强随访;需要公共卫生人员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高人群的自我保护意识,定期进行健康体检,积极进行预防接种,指导患病人群主动接受疾病治疗。

4
参考文献
1Ganem D ,Prince AM.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natural history and clin-ical consequences
〔J 〕.N Engl J Med ,2004;350(11):1118-29.2
Organization WH ,Hepatitis B.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Fact Sheet 204dex.(Revised October 2000)〔EB /OL 〕.WHO Web site.http ://www.who.int /mediacentre /factsheets /fs204/en /in html.
3Liang X ,Bi S ,Yang W ,et al .Epidemiological serosurvey of hepatitis B in China-declining HBV prevalence due to hepatitis B vaccination 〔J 〕.Vaccine ,2009;27(47):6550-7.
4Liang X ,Bi S ,Yang W ,et al .Evaluation of the impact of hepatitis B vac-cination among children born during 1992-2005in China 〔J 〕
.J Infect Dis ,2009;200(1):39-47.5
Tai DI ,Chen CH ,Chang TT ,et al .Eight-year nationwide survival analysis in relatives of patients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role of viral infec-tion 〔J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02;17(6):682-9.6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乙型肝炎疫苗儿童计划免疫技术管理规程(试行)〔C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财政部.2002.
7
Piratvisuth T ,Lau G ,Chao YC ,et al .Sustained response to peginterferon alfa-2a (40kD )with or without lamivudine in Asian patients with HBeAg-positive and HBeAg-negative chronic hepatitis B 〔J 〕.Hepatol Int ,2008;2(1):102-10.8Liaw YF.Natural history of 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and long-term outcome under treatment 〔J 〕.Liver Int ,2009;29(1):100-7.9
Liaw YF.Hepatitis flares and hepatitis B e antigen seroconversion :impli-cation in anti-hepatitis B virus therapy 〔J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03;18(3):246-52.10
Chu CM ,Hung SJ ,Lin J ,et al .Natural history of hepatitis B e antigen to antibody seroconversion in patients with normal serum aminotransferase levels 〔J 〕.Am J Med ,2004;116(12):829-34.
〔2011-04-25收稿2011-08-05修回〕
(编辑袁左鸣/徐杰)
脑心通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疗效
刘婷婷
(遵义医院神经内科,贵州
遵义563003)
〔摘
要〕目的
分析脑心通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治疗作用。

方法
选取50例确诊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脑
梗死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

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脑心通胶囊,两组患者均给药6个月。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甘油三酯(TG )、总胆固醇(T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 )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的变化。

结果
经过6个月治疗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TG 、
TC 、LDL-C 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0.05),
HDL-C 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 <0.05),IMT 、斑块面积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 <0.05);而观察组患者的TG 、LDL-C 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 <0.05),HDL-C 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 <0.05),IMT 、斑块面积较对照组明显减小(P <0.05)。

结论脑心通胶囊联
合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值得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脑心通胶囊;阿托伐他汀;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02(2012)03-0494-02;doi :10.3969/j.issn.1005-9202.2012.03.024
第一作者:刘婷婷(1975-),女,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神经内科疾病的
诊治与临床研究。

动脉粥样硬化是脂质沉积于动脉壁形成局部斑块的过程,颈动脉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常累及的部位〔1〕。

而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发生的主要原因
〔2〕
,积极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
可以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致残率。

本研究通过对脑梗死患者进行血脂分析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脑心通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治疗作用。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在我院住院
治疗的脑梗死患者50例。

其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42 77〔平均(59.2ʃ16.8)〕岁。

所有患者诊断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
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梗死诊断标准
〔3〕
,经颅脑CT 或MRI
检查确诊;同时所有患者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证实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

排除无症状性脑梗死、心源性脑栓塞、心房纤颤、明显心功能衰竭及严重肝肾功能异常的患者。

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观察组,每组25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1.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拜耳制
药有限公司)100mg /d ,睡前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北京嘉林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20mg /d ,晚餐时顿服。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口服脑心通胶囊(咸阳步长制药公司)4粒,3次/d ;6个月为1个疗程。

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的患者可依据病情需要给予降血糖、降血压、抗血小板药物。

1.2.2
检测指标及方法
①血脂测定:抽血前24h 禁高脂饮
·494·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年2月第32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