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在中国现代化中的作用和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洋务运动在中国现代化中的作用和影响

【摘要】19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普遍确立之时,古老的中国正陷于封建主义的黑暗中。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使清政府的统治风雨飘摇,在这样内忧外患的状况下,中国开始了一场以“求强”“求富”为主要目标的洋务运动。因立场、阶级、背景、时代、地域等时空差异,各方对其在现代化中作用和影响上评价不一,但各有千秋。假以深刻谈之,从政治、经济、文教、外交、军事、社会生活领域分析即可见一斑。中国人试图抓住现代化的历史潮流,以成强国之梦,虽未成功,但第一次叩敲现代化大门,还是对中国现代化产生了不可忽视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洋务运动中国现代化中国社会多面向性领域影响

自1500年左右,人类现代化在西欧启动以来,每一个国家都不可避免的卷入了世界现代化的强制运动,没有一个国家能够避免现代化的冲击,能成功避免现代化的道路。17世纪英国革命首先开启了人类政治现代化的进程,接下来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使得曾经处于人类文明边缘的地缘小国英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迈向以工业化为主线的现

代化国家,它开创了一系列的世界第一,如第一次创立君主立宪制,第一次开启工业化运动,在推动人类文明迈向新的开端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此后的历史进程中,我们所看到的景象是无论是欧美其它国家还是亚非拉国家,都是在英国现代化的辐射中走向现代化的,而不管这种过程是自动还是被迫的。开启中国现代化的洋务运动正是发生在19世纪中叶以后,而这一时期正是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普遍确立时期。

当资本主义大潮向全球涌动的时候,古老的中国仍然在农业文明所

编织的罗网中,固步自封,闭关锁国,也不愿意了解外部未知的世界,中国依旧的男耕女织,为生产模式,在封建主义的黑暗中缓缓前行,东西方之间的历史进程迅速拉开了差距。自清道光二十年(1840)到咸丰十年(1860)短短的二十年间,西方列强挟工业文明之威力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结果都以清的惨败而告以结束,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清统治者颜面尽失,与此同时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对清统治秩序的强制破坏,以摧枯拉朽之势给旧的封建统治造成难以愈合的创伤。面对这场前所未有的大危机,一些先进的思想家开始对西方列强的优越性隐然有所察觉,认为中国“人无弃材不如人,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冯桂芬《校邠庐抗议》)提出了一些救国之道,最高统治者被迫暂时摈弃民族之分畛,启用有识之士,巩固君主地位和封建地主阶层的统治。

在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洋务运动是一个极具分析价值的问题。当然对于一个事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常因立场、阶级、背景、时代、地域等时空差距而显示其多面向性,接下来我们将展以9大方面来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1、从当时统治阶级自身角度上说:

在领导力量上,中央以恭亲王和文祥为代表,地方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崛起的实力派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等为代表,在洋务运动中曾国藩,恭亲王确实在许多方针上保持了一致,恭亲王主持于内,曾国藩宣力于外,共同构筑了中国的近代工业蓝图,两人并称为“洋务领袖”,这些洋务派在与西方打交道的过程中比较清醒的意识到世界局势的变化和中西方的巨大差距,而“中国文武制度,事事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这一论断也成为洋务派的共识。

A.汉族地主看:

曾国藩早在咸丰十年(1860)就提出“出师夷智以造炮制船”把办洋务看作是解救清危机的第一要务,李鸿章深感“师夷之长,尤为今日

所当知也”,必须“取外人之长技以成中国之长技”。左宗棠在同治二年(1863)上奏认为“自以中国仿制轮船,或拟以失体,则尤不然”,“炮可仿制,船独不可仿制乎”建议学习西方来“制船”。他们所主张的洋

务运动,望其主要作用是加强封建统治,救亡御悔,他们积极投入“洋务”,讲究“洋器”大力军械,并逐渐主张以通商为契机加强对外贸易,以抵制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这些从某个层面上说,应该是对世界资本主义潮流的回应吧。但在另一面,以“求强”“求富”为主要

目标的洋务运动,其功效竟也如李鸿章所说的“茫如捕风”。李鸿章时

常感慨种种计划不得放手而为之,心境益懈怠悲凉。洋务事业上受布于腐败清廷,中受制于保守之同僚,下受制于愚昧之国人,进展十分困难,几乎每倡一议,行一事,顽固派都要信口雌黄,横加阻挠,相识满天下,知音能有几人?悠悠之口,众论一辞。他的感慨,或多或少让我们感到洋务运动对现代化作用和影响的局限吧。但问题在于,历史评价不能被“枝枝节节”的历史活动所迷惘,而必须充分关注到历史运动的总趋向。洋务运动是中国对外部现代性挑战的最初回应,其价值意义只有在现代化运动的观念框架内方能获得最佳的理解。

B.清代满清贵族看:

在1860年到1894年,满洲贵族中先后出现过两个洋务派集团,前一个演了一场悲剧,后一个则演了一场丑剧。在这里着重说对当时社会更有影响的第一个集团。

第一个集团以奕 为首。这是满洲贵族中因为签订《北京条约》,

皆有对夷人屈辱之玷,厉害荣辱相共,而结合起来的集团。他们既是清统治者中第一个表述愿意接受侵略者在中国制造半殖民地制度的集团,也是侵略者乐于扶持和改造的第一个对象,因而也就又成为清统治者中第一个主张并实际推行向侵略者“借法”来维持半殖民地制度下的封建统治现状的洋务集团。

在1861年政变前,他们是这种“借法”活动的接受者,政变后他

们掌握了政权,则进而成了主持和推行这种活动的总管。

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到有一个人在这场洋务运动中起着决定作用,这人就是当时清朝的实际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她统治中国长达四十七年,是顽固地保持封建统治秩序的势力的代表,并尽可能坚持地拒绝任何危害这种统治秩序的新事物而且原先对“夷人”并无好感。但同时她也善于日益加强对中国的侵略和统治的外国帝国主义的需要而改变自己的某些统治形式和政策。她也在镇压各次人民斗争和起义过程中,看到了洋枪、洋炮、洋船的用处,因此,在一些问题上,慈禧太后虽也和顽固派唱同一调子,但从总的方面来看,她还能同意兴办新式军火工业,搞一些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一般工业。也许因为她的暂时支持洋务派的政策让洋务对现代化作用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2.从资产阶级维新派角度上说:

A.从早期维新派看:

学术界一般认为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的起点。从现代化理论看,中国是半边缘化或半殖民地国家现代化是后发晚生型。19世纪后期兴起的早期维新思潮的代表人物为新兴的社会群体,大多较早接触西学,熟悉西方政情,受西方影响较深;或留心经世之学,直接参与洋务新政,洞悉旧体制的弊端,从而萌发出了近代早期的民族主义重商思想和民主观念,反映了新的社会群体要求抵御列强侵略,发展民族经济,推行政治改革实现民富国强的强烈愿望。

这类维新士人曾长期求学,生活于上海,香港,澳门等“西化”程度较高的城市或与传教士接触密切,或出身于洋行买办,直接受到西方文明的深刻影响。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何启,胡礼垣等人。早期维新思潮虽然与洋务思潮有着许多共同的认识,但也有高出洋务思潮发展水平的地方。其思想特色至少有如下两个方面:一是主张护尚富民,支持商办企业。二是主张君民共主,实行议院制度。早期维新派要求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