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饱和性黏土隧道变形原因分析与二次换拱技术研究

合集下载

隧道变形侵限换拱施工技术

隧道变形侵限换拱施工技术
21 道换 拱 处理 的基 本原 则 .隧
序 名称 形部位 变 地质

换拱方式常见 的有风镐 拆除、爆破拆除和振动锤拆除等
三种 方式 ,每 种换 拱 方式 采取 的技 术 措 施如 下 :
号 长度 殛长度
水文
变 形描述 地 表由线右6沿纵 向延伸至线左2 的贯通 m m 裂 缝,长5m最 大缝宽4c , 出现几条 6, 0m 还 分 布不太规则裂缝 ; 内出现约l条环 向、 洞 2 纵向长2 7 2 、宽4 4 册裂缝 :拱部 —5 m — 6 侵限 1 3 5 3m边 墙侵限l2 72m 0 - 0 c, _- .c。
工处理难度 ,还 增大 了潜在的安全风险 ,若 处理 不当,就会 出现人机 伤害事故 ,给工程留下隐患。本文 总结 了笔者参与
施 工 的4 公 路燧 道 的大 变 形 及换 拱 处理 的 成 功经 验 ,提 出 个 座 人体 会及 建 议 ,供 施工 同仁 参考 。 1几座 换 拱 隧道 处 理情 况 介 绍 . 需 换 拱 隧 道 工 程 地 质 条 件 一 般 均 较 差 , 以 V级 围 岩 为

拱 顶 F沉明显,一村 环向施 工缝均出现开裂 ; 换拱处理时问较 长,围岩经 多次扰动 . 且受地 下水影响 , 体软化; 岩

—Hale Waihona Puke 进 D 6 —l0 I0 _ Ⅲ 8 2 0 上台
局 部拱顶 出 环向长5 、宽l5一村砼 被土 现 m _m 拱脚处一次 模筑砼丧 失 载力,出现裂 缝,并迅速 发展成错台、拱 措设枕木 垛支撵,封闭上台阶 ; 承 设太管棚 、 小导管超 前支护; 后分段切 换初支。 体挤压脱落 。 顶沉 降.局部坍塌 。
隧道 变形 侵 限换 拱 施工 技术

不良地质隧道侵限段换拱施工技术研究

不良地质隧道侵限段换拱施工技术研究

收稿日期:2022-10-14作者简介:林宝(1997—),男,广西玉林人,本科,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公路工程项目管理工作。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Arch Replacement in the Penetration Section of a Poor Geological TunnelLin Bao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tunnel construction,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geological uncertainty of the surrounding rock of the tunnel, the initial support structure often invades the limit of the secondary lining structure, causing the problem of insufficient lining thickness of the secondary lining tunnel. Arch replacement of the initial support structure is an effective means to break the steel frame of the invaded rock mass, and to release the surrounding rock pressure and support again. Based on the Guangxi Yaoshan—Nandan Highway ( Phase II ) project under construction, and through the cause analysis of such invasion of the initial support of the tunnel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monitoring and measurement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the maximum settlement of the tunnel vault is reduced from 95 mm to within 30 mm, providing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arch replacement construction of the tunnel in soft surrounding rocks.Keywords: tunnel; poor geologg; initial support invasion limit; arch replacement0 引言近年来,在隧道工程建设过程中,常会遇到不良地质地段,节理裂隙发育、围岩富水软弱、自稳性较差,导致拱部沉降及周边收敛超设计限值侵入二衬空间[1],尤其是在强风化砂岩夹粉质土,岩体破碎,自稳性差的地段施工中,围岩遇水易软化,隧道围岩变形加剧,即便采取高强度支护和较大预留变形量,也可能发生初支侵限[2-3]。

非饱和土渗流-变形耦合的数值分析

非饱和土渗流-变形耦合的数值分析

件 对 该 耦 合 方 程 组 进 行 求 解 分 析 。 该 方 法 突 破 了 解 析 法 对 非 饱 和 土 导 水 系数 函 数 的 特 殊 限 定 , 适 用 于 任 意 的 土 水 特 征 曲 线 表 达 式 ; 可 考 虑 到 饱 和 时 的渗 透 系数 以 及 孔 隙 率 是 变 量 。 与 解 析 解 相 还
W U Li h u , z o HUANG n qi - Ru - u
( at e b a or fG e ogc lH a a d Pr ve i nd G e o c lEnv r nm e t Pr t c i St e K y Ia or t y o ol ia z r e nton a olgia io n o e ton。
Jn O 1 u .2 1
非 饱 和 土渗 流一 变形 耦 合 的数 值 分析
吴礼 舟 , 润秋 黄
( 都理 工 大 学 地 质 灾害 防 治 与地 质 环 境 保 护 国 家 重 点 实验 室 . 都 6 0 5 ) 成 成 1 0 9

要 : 于一 维 非 饱 和 土 的 渗 流 变 形 控 制 方 程 , 用 Flx P 基 采 e DE( a ta dfe e t le u t n 软 P ril i rn i q a i ) f a o
p e i i nd t a e f c ie y ol e c pln o l m s I i f nd h t o pln e f c o e p g a r cson a i c n fe tv l s v ou i g pr b e . t s ou t a c u i g fe t f s e a e nd d f ma i n i ns t r t d s is plys a m p r a t r l n t r — t r pr s u e p o ie e or to n u a u a e o l a n i o t n o e i he po e wa e e s r r fls,a d t tt n ha he c up i fe t ho d e o i e e durng anf l i flr ton. At a l s a e r i a l nflr to o lng e f c s ul h c nsd r d i r i a l n ita i e ry t g of anf 渗 变形耦 合 ; 降雨入渗 ; 数值 分析

隧道换拱方案

隧道换拱方案

排堂岭隧道DK118+952.45~DK118+981.5段换拱方案1、工程概况1.1、工程地质情况排堂岭隧道DK118+952.45~DK118+981.5段表层为第四系坡残积层,粉质黏土夹碎块石,洞身穿越下部为侏罗系上统凝灰岩,全风化~弱风化,节理裂隙发育,地下水不发育,埋深15m~23m,其中DK118+952.45~ DK118+955段为Ⅳ级围岩、DK118+955~ DK118+981.5段为Ⅴ级围岩。

根据地表测量及设计资料判断:DK118+950~DK119+000段为偏压结构。

1.2、施工情况1.2.1、施工时间该段施工时间:2006年4月27日~2006年12月27日。

1.2.2、施工工法DK118+952.45~DK118+955段设计采用超前锚杆预支护(按纵向间距3.0m一环布置),Ⅰ18钢架加强(按纵向间距1.0m一榀布置),CD法施工;DK118+955~ DK118+981.5段设计采用超前小导管预支护(按纵向间距2.4m一环布置),Ⅰ20a钢架加强(按纵向间距0.8m一榀布置),CRD法施工。

根据2006年3月22日变更内容:DK118+952.45~DK118+955段按三台阶临时仰拱法施工;根据2006年5月10日及2006年7月6日变更内容:DK118+955~DK118+975段按三台阶临时仰拱法施工; DK118+975~ DK118+9 81.5段仍按CRD法施工。

1.2.3、施工过程在施工中能严格按照设计及变更要求进行施作,2006年6月30日该隧道按三台阶临时仰拱法施工至DK118+976,由于围岩较差,现场初期支护钢拱架间距由80cm/榀调整为50cm/榀,停止掌子面开挖。

2006年8月8日,DK118+ 963~DK118+976段发现初期支护开裂,裂隙3条、宽度15mm左右;拱顶下沉30mm,水平收敛11cm(8月8日~8月21日);地表发生开裂,裂隙18条(纵横方向),最大宽度80mm左右。

隧道初支侵限换拱方案

隧道初支侵限换拱方案

目录1 编制根据、原则及范畴 01.1编制根据 01.2编制原则 01.3编制范畴 (1)2工程概况 (2)2.1隧道概况 (2)2.2XXX隧道开挖及支护工程概况 (2)2.3工程地质 (3)2.4水文地质 (4)3初支侵限状况 (5)4因素分析 (6)4.1地质因素 (6)4.2施工因素 (6)5换拱方案 (6)5.1总体方案 (6)5.2施工措施 (7)6资源配备 (9)7施工注意事项 (10)8安全保证措施 (10)XXX隧道进口初支换拱专项方案1 编制根据、原则及范畴1.1 编制根据(1)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原则(TB 10753-);(2)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规程(Q/CR 9604-);(3)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 10601-);(4)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规程(Q/CR 9217-);(5)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Q/CR 9218-);(6)铁路隧道钻爆法施工工序及作业指南(TZ231-);(7)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交通运送部、国务院国资委印发的《隧道施工安全九条规定》;(8)《有关进一步明确软弱围岩及不良地质铁路隧道设计施工有关技术规定的告知》铁建设()120号;(9)《湖北汉十城际铁路有限责任公司首件工程评估实行细则》;(10)我司积累的施工经验,拥有的技术装备力量、机械设备状况、管理水平、工法及科技成果。

(11)投标人根据GB/T19001质量原则体系、GB/T2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GB/T28001职业健康安全原则建立的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管理体系。

(12)新建武汉至十堰铁路孝感至十堰段XXX隧道施工图。

1.2 编制原则(1)严格遵守现行的国家有关方针政策,以及国家有关法律、规范、验标、施工规程和铁总最新规章制度等。

(2)以控制工程为主体,高度注重,合理组织,充足运用施工季节,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科学组织生产,保证工期目的的实现。

(3)根据本工程特点,借鉴和吸取国内外类似工程的科研成果,特别是国外隧道施工和管理的成熟技术,结合以往施工经验,选择技术成熟、措施可行、措施可靠、风险可控的施工技术方案进行施工,保证工程安全、质量并迅速完毕。

隧道变形监控量测案例分析

隧道变形监控量测案例分析

隧道变形监控量测案例分析隧道变形监控量测是隧道新奥法施工的一项重要施工软工序,是判别围岩支护稳定与否的重要依据。

是保证隧道施工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

施工中现场技术及测量人员应严格按规定进行拱顶下沉和净空收敛量测,量测数据及分析结果应及时反馈施工,动态调整开挖预留沉降量以达到超欠挖控制的目的。

并可以对围岩稳定性作出评价,评价支护结构的合理性及其安全性,并对设计和施工的合理性进行评估和信息反馈,以确保施工安全。

一、工程概况苦竹坳隧道位于湖南省株洲市石峰区,时代大道距离洞口约1900米,有乡村道路连接,交通便利。

隧道进口里程DK38+086,出口里程DK38+444,隧道洞身全长358m;隧道最大埋深约70m。

隧道纵坡单面上坡坡度为9‰,隧道内DK38+086~DK38+092.5段内设置竖曲线,变坡点为DK37+950,竖曲线半径为15000m,竖曲线E-0.677m。

隧址区为丘陵区,海拔标高80~150m,自然高差约70m,丘陵自然坡度约20°~30°,地形起伏较大。

丘坡区表层被低矮灌木及松树林覆盖,植被发育。

表层为第四系粉质黏土,褐黄色,硬塑;碎石土,黄褐色,潮湿,中密,碎石成分板岩碎块,直径2~5cm以及块石土,红褐色、乳白色,潮湿,含方解石,岩芯呈短柱状及柱状,节长10~20cm。

DK38+086~DK38+300下伏基岩为泥盆系中统跳马涧组石英砂岩,DK38+300~DK38+444下伏基岩主要为元古界冷家溪群板岩,其中在DK38+275.505~+300附近存在不整合断层,岩芯较为破碎。

主要施工风险为坍塌及冒顶。

全隧全部由Ⅳ、V级软弱围岩组成,采用三台阶七步流水法施工。

二、隧道施工变形监测2.1 监控量测的目的监控量测是隧道施工过程中,对围岩和支护系统的稳定状态进行监测,为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的参数调整提供依据,把量测的数据经整理和分析得到的信息及时反馈到设计和施工中,进一步优化设计和施工方案,以达到安全、经济、快速的目的,围岩量测是施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施工安全和质量的保障。

隧道围岩动态变形规律及控制技术研究

隧道围岩动态变形规律及控制技术研究

隧道围岩动态变形规律及控制技术研究赵勇【摘要】基于前人既有研究成果和日本龟浦隧道围岩变形试验,结合郑西客运专线大断面黄土隧道围岩大变形的工程实践,阐述隧道施工影响下围岩变形动态规律,提出围岩变形控制的技术要点和技术措施,并提出相应的围岩变形控制建议.研究结果表明:隧道开挖后的围岩变形可分为掌子面前方的先行变形、掌子面变形及掌子面后方变形3种形式,且这3种变形是同时发生的.控制开挖工作面失稳、拱顶失稳、拱脚下沉和围岩大变形等是隧道围岩变形控制的要点.开挖过程控制和辅助工法控制是隧道围岩变形控制的重点,其中初期支护及时闭合和合理辅助工法的选取是关键.【期刊名称】《北京交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0(034)004【总页数】5页(P1-5)【关键词】隧道工程;围岩变形;控制要点;控制技术【作者】赵勇【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隧道及地下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北京,100044;铁道部工程设计鉴定中心,北京,1008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451.2隧道的结构体系是由周围地质体和人工修筑的支护构件组成的,并且周围地质体起着主导作用,这是与地面结构体系完全不同的.从工程结构的角度看,这种结构体系的形成是通过一定的施工过程或者说一定的力学过程来实现的,这个过程状态的变化如图1所示[1].可以看出,隧道施工就是一个开挖与支护的过程,施工过程就是应力释放与应力控制、利用和控制围岩动态变形的过程.图1 施工过程与围岩力学状态变化过程示意图Fig.1 Construction and surrounding rock mechanical state change process chart对于隧道围岩变形规律及控制技术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2-5].本文作者基于前人的研究,结合日本龟浦隧道围岩变形试验和郑西客运专线大断面黄土隧道围岩大变形的工程实践,根据实测数据总结隧道围岩变形动态规律,并提出具体的控制措施.1 隧道围岩变形动态规律大量的数值计算和现场监测资料均表明,隧道围岩变形是在开挖工作面的前方开始,而在开挖工作面后方距离d=1.5~2.0D(洞径)处的变形才与最大径向变形基本相等,这是隧道开挖引起围岩变形的一般规律.日本龟浦隧道施工时,在隧道拱顶上方2 m 的位置设一个长50 m的水平铝管,实测的弯曲应变计算变形如图2所示.图2 龟浦隧道掌子面变形监测实例Fig.2 The heading face displacement monitoring example of GuiPu Tunnel我国郑西客运专线大断面黄土隧道开挖监测数据分析的规律也大致相同.图3为2006-11—2007-09的实测数据,其中1#~8#分别对应隧道左右导洞及主洞断面上的8个测点.各分步施工引起隧道拱顶沉降占总沉降的比例分别为:超前沉降,5%~14%;导洞开挖,35%~50%;导洞开挖至全断面封闭前,40%~50%;全断面封闭后,3%~9%.可以看出,反映在掌子面前方到后方一定范围内的拱顶下沉分布规律为:隧道开挖后在掌子面前方一定范围(2~5倍洞径)产生下沉,称之为“先行变形”;在掌子面处,产生一定量的“初始变形”,此值与地质条件关系密切,约为最终变形值的20%~30%,这个变形是开挖后瞬间发生的;在掌子面后方,随掌子面的推进,产生不断增大的变形,其特点是初期的变形速度很大,而后增长的速度逐渐减缓,并趋于稳定.其变形过程如图4所示[2].图3 大断面黄土隧道双侧壁导坑法施工拱顶沉降曲线Fig.3 Vault crown settlement curve of both-side head excavating method construction in large section loess tunnel因此,隧道开挖后隧道的变形可分为掌子面前方的先行变形、掌子面变形及掌子面后方变形3种,且这3种变形是同时发生的.图4 隧道开挖围岩变形三维示意图Fig.4 Surrounding rock deformation during tunnel excavation three-dimensional chart2 隧道围岩变形控制要点隧道围岩变形控制的要点在于控制开挖工作面的失稳、坍塌,拱顶的失稳、坍塌,台阶法中拱脚下沉、失稳和围岩大变形等.2.1 控制掌子面失稳、坍塌1)倾斜掌子面.采用倾斜形状的掌子面开挖,配合掌子面喷混凝土封闭措施,可以抑制掌子面的变形,减少作业人员的风险,控制地表的下沉,大幅度改善进度和封闭时间,提高喷混凝土的品质和耐久性.2)掌子面锚杆.设置掌子面锚杆的目的是控制围岩开挖后的先行变形和掌子面变形,也是为全断面和半断面开挖创造条件.掌子面锚杆的长度一般在12~24 m之间,为开挖方便,通常采用玻璃纤维锚杆.采用掌子面锚杆技术的关键是长锚杆的快速施工工艺和配套施工机具.3)留核心土.在台阶法施工中,为了掌子面的稳定,经常采用弧形开挖法,即留核心土法.日本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不留核心土时,掌子面挤出量超过70 mm的部分可达到掌子面前方1.3 m;而留核心土时,掌子面挤出量超过70 mm的部分只达到掌子面前方0.6 m 处.可见核心土对掌子面起到控制挤出的效果.2.2 控制拱顶失稳、坍塌控制拱顶失稳坍塌的技术要点是采用超前支护和加强初期支护.1)超前支护.根据构筑方法,超前支护通常分为短超前支护、中超前支护和长超前支护3种情况.①短超前支护:一般支护长度为2~5 m,通常采用超前小导管、插板法和预衬砌技术;②中超前支护:一般支护长度为5~10 m,通常采用中管棚(直径89 mm,长度10 m)或水平喷射注浆方式;③长钢管超前支护:一般采用长度在15~20 m、直径大于108 mm的长钢管,即大管棚超前支护,以有效控制拱顶失稳、坍塌.2)加强初期支护.加强初期支护通常有两种做法,其一是加大喷混凝土的厚度,加密钢架间距或缩小锚杆间距;其二是改变喷混凝土的性能,提高钢架的规格和采用抗拔力大的锚杆.实践证明,第二种方法更有利于控制拱顶下沉.采用初期高强度喷混凝土技术能减薄喷层厚度,有效加快施工进度,符合技术发展的趋势.2.3 控制拱脚下沉、失稳在台阶法施工中,控制拱脚下沉的方法通常有扩大拱脚、设置锁脚锚杆、临时仰拱封闭和设置横撑等方法.日本近期开发出了利用弯曲钻机,设置弯曲形脚部钢管桩或采用高承载力的脚部支撑钢管来控制钢架的下沉,效果较好,如图5所示.另外,也可用喷射混凝土来加固拱脚,如图6所示.图5 控制隧道拱脚下沉失稳的曲线形钢管桩工法Fig.5 Shaped form pipe pile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unnel arch springing subsidence instability图6 控制隧道拱脚下沉失稳的拱脚喷射混凝土工法Fig.6 Shotcrete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unnel arch springing subsidence instability2.4 控制软岩大变形通常认为初期变形速率快、变形值大、长时间无收敛趋势,且超过预计变形值的变形,可以称为“大变形”.这种围岩一般为软弱围岩,这种变形也通常被称作“软岩大变形”.控制软岩大变形的方法有:①在喷混凝土中设置伸缩缝来吸收一部分变形;②采用长锚杆(8~15 m)来控制围岩的后期变形;③采用掌子面锚杆控制围岩的先行变形等.这些方法对解决大变形问题起到一定的作用,特别是长锚杆和掌子面锚杆.日本在东海道新干线的饭山隧道(长22.2 km)的大变形地段试验,采用多重支护方法取得了成功.多重支护方法的特点是:不需要进行反复扩挖和反复支护,即没有拆除顶替已经承载的支护构件和对围岩的多次扰动的问题,留出充分的变形富裕值,先释放一部分变形进行第一次支护,然后继续释放变形.第一次支护达到极限状态后,再继续第二次支护,必要时可继续第三次支护,将变形控制在容许范围之内.多重支护的基本观点是:容许一次支护变形,以减轻作用在二次支护的土压,并在最内侧形成健全的壳体,使整个支护稳定.因此,二次支护的设置最好在围岩内应力释放到某一程度后实施.3 隧道围岩变形控制技术3.1 开挖过程控制隧道开挖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形也在发展.一般说,开挖过后,变形发展很快,即初期变形速度很快,而且变形值也比较大,如果能够控制住初期的变形速度,就可以控制隧道围岩的松弛.因此通常强调开挖后要迅速喷射混凝土,迅速架设钢支撑,其目的就是要求初期支护及时闭合.另外需要关注的是从开挖到初期支护全断面闭合的时间.在复杂地形、地质条件下,从开挖到全断面初期支护的闭合时间,要求越短越好.闭合距离也是越短越好.因为,初期支护全断面闭合的过程,就意味着隧道围岩变形逐渐趋于稳定的过程.而闭合距离,基本上要求在距掌子面2~3倍隧道开挖跨度之内,甚至更短一些.因此,有效控制隧道围岩变形的开挖方法,应该是首选全断面法,其次是短台阶法.总之,开挖分部越少,封闭时间越短,变形就越小.3.2 辅助工法控制以改善围岩条件为目的而采用的辅助或特殊工法称为辅助工法,如图7所示.隧道开挖中最危险的应力释放面是掌子面和一次开挖长度的无支护区间.为了控制其危险度,了解地下水分布状况和掌子面前方围岩的动态是非常重要的.图7 辅助工法概念示意图Fig.7 Assistant construction method concept chart 在隧道围岩变形及控制技术措施中,辅助工法占据重要地位.常用稳定掌子面的辅助工法有:超前锚杆、超前长钢管、掌子面喷混凝土、掌子面锚杆、脚部补强锚杆、临时仰拱等.在地下水处理中常用排水钻孔等工法.在控制地表下沉对策中有:长超前钢管、管棚等.在地下水对策中有:排水钻孔、降低地下水位、排水坑道等工法.4 隧道围岩变形控制建议隧道施工主要分为开挖和支护两大工序,变形控制是开挖和支护中的技术关键点.开挖是应力释放的过程,不同的开挖方法,应力释放的过程及程度也是不同的.支护则是应力控制的过程,不同的支护方法应力控制的过程和程度也是不同的.除开挖、支护作业外,其他作业都是辅助性的,如运输、排水、通风、量测、地质超前预报等.但这些作业也是左右开挖、支护成败的关键,不能忽视.因此,控制隧道围岩变形的关键措施主要指开挖、支护过程中控制围岩变形的措施及必要的辅助作业工法.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开挖和支护是密切相关的,根据围岩地质情况,其关系可大致分为只挖不支、先挖后支和先支后挖3种情况.1)只挖不支,适用于坚硬、自支护能力比较高,应力释放后能够自行控制稳定的围岩,围岩级别为Ⅰ级、Ⅱ级.关键技术:减少爆破振动和少扰动的开挖技术.基本措施建议:控制开挖进尺,控制一次起爆炸药量,采用电子雷管,采用机械开挖或机械与爆破并用的开挖方法.2)先挖后支,适用于一般地质条件,围岩级别为Ⅲ级、Ⅳ级.关键技术:加强初期支护控制围岩的松弛、坍塌,确保开挖工作面的稳定.基本措施建议:采用全断面法或超短台阶法,提高初期支护的支护效果,控制隧道围岩变形的发展和收敛;严格控制各开挖工作面的步距,尽快闭合;提高机械化程度,缩短各单项作业的时间.3)先支后挖,适用于特殊地质、地形条件,一般用于软岩大变形、掌子面或拱脚易失稳、底部鼓起等情况,围岩级别为Ⅴ级、Ⅵ级.关键技术:加强超前预支护,确保开挖工作面稳定,控制围岩松弛、坍塌,提高围岩的自支护能力.基本措施建议:采用掌子面超前锚杆、喷混凝土封闭掌子面、倾斜掌子面或留核心土的施工方法;超前管棚、管幕、插板等超前支护;加强初期支护,采用高强度、高刚度喷混凝土技术;采用锁脚锚杆等控制拱脚下沉.只挖不支的场合主要是控制爆破振动,采取减少围岩扰动的施工方法;先挖后支的场合主要是控制掌子面后方的变形,采取加强初期支护和快速封闭的施工方法;先支后挖的场合重点是控制掌子面前方的变形和掌子面变形,采取超前预支护、掌子面支护和掌子面后方支护,及时封闭的措施和工法.5 结语1)隧道围岩变形包括掌子面前方的先行变形、掌子面变形及掌子面后方的变形,其中掌子面变形是隧道开挖过程围岩变形发展的重要阶段,是隧道围岩变形控制的重点.2)隧道围岩变形控制是隧道围岩稳定性控制的核心,要采取系统的控制措施.既要控制掌子面前方的先行变形,又要控制掌子面和掌子面后方的变形.3)隧道围岩变形控制的要点在于控制开挖工作面失稳、拱顶失稳、拱脚下沉和失稳及围岩大变形等几种形式.4)隧道围岩变形控制重在开挖过程控制和辅助工法控制,其中初期支护及时闭合和合理辅助工法的选取是控制隧道围岩变形的关键.5)隧道开挖和支护相互作用关系可分为只挖不支、先挖后支和先支后挖3种情况,且每种情况有其关键技术和建议的基本措施,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应根据围岩条件和工程特点选定合理的工序.参考文献:[1]关宝树.隧道力学概论[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3.GUAN Baoshu.Generality of Tunnel Mechanics[M].Chengdu: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Press,1993.(in Chinese)[2]王梦恕.地下工程浅埋暗挖技术通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WANG Mengshu.Technology of Shallow Tunnel Excavation[M].Hefei:Anhui Education Press,2004.(inChinese)[3]张顶立,王梦恕,高军,等.复杂围岩条件下大跨隧道修建技术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22(2):290-296.ZHANG Dingli,WANG Mengshu,GAO Jun,et al.Research on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Large Span Tunnel in Complex Rock[J].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Engineering,2003,22(2):290-296.(in Chinese)[4]吕勤,张顶立,黄俊.城市地铁暗挖施工地层变形机理及控制实践[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3,13(7):29-34.LU Qin,ZHANG Dingli,HUANG Jun.Mechanism of Stratum Deformation and Its Control Practice in Tunneling Urban SubwayAt Shallow Depth[J].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2003,13(7):29-34.(in Chinese)[5]岳广学,何平,蔡炜.隧道开挖过程中地层变形的统计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26(增2):3793-3803.YUE Guangxue,HE Ping,CAI Wei.Statistic Analysis of Stratum Deformation During Tunnel Excavation[J].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2007,26(S2):3793-3803.(in Chinese)。

黄土隧道特殊地质条件下的换拱技术总结

黄土隧道特殊地质条件下的换拱技术总结

黄土隧道特殊地质条件下的换拱技术总结任军军【摘要】结合山西吕梁环城高速公路磨湾2号隧道换拱施工经验,重点阐述了特殊地形条件下,黄土隧道换拱的施工工艺及具体施工流程,较好地解决了施工中的诸多难题,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保证了隧道换拱的施工安全。

%Combining with the arch transfer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of Mowan No. 2 tunnel in Shanxi Lvliang around grinding expressway, elabo- rated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nd specific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loess tunnel arch transfer under special geological condition, better solved the problems in construction, adhered to the principle of people-oriented, safety first, ensured the construction safety of tunnel arch transfer.【期刊名称】《山西建筑》【年(卷),期】2012(038)036【总页数】2页(P197-198)【关键词】黄土隧道;换拱;双层小导管;静态破碎;以人为本【作者】任军军【作者单位】山西路桥第二工程有限公司,山西临汾0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455.41 工程概况吕梁环城高速公路磨湾2号隧道位于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信义镇磨湾村,隧址位于黄土残垣丘陵区,微地貌为黄土冲沟、陡坡,地形起伏较大,“V”形谷发育,相对高差在60 m左右;植被稀疏,只生长少量灌木。

围岩为离石组黄土,岩性为粉质粘土,坚硬状态块状整体结构,洞口段垂直、柱状节理较发育,易受大气降水的冲蚀而滑坡,边坡稳定性较差。

非饱和土固结试验

非饱和土固结试验

石家庄铁道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培养单位土木工程学院学科专业建筑与土木工程课程名称非饱和土力学任课教师考试日期 2015.1.15学生姓名学号研究生学院非饱和土固结实验报告一、非饱和土固结试验工程意义土体的压缩变形特性决定了地基沉降量的大小和固结时间的长短, 尤其是非饱和土体的压缩变形特性是目前工程界关注的焦点。

在荷载作用下,土体中产生超孔隙水压力,在排水条件下,随着时间发展,土中水被排出,超孔隙水压力逐渐消散,土体中有效应力逐渐增大,直至超孔隙水压力完全消散,这一过程称为固结。

饱和土的固结可视为孔隙水压力的消散和土骨架有效应力相应增长的过程。

非饱和土的孔隙中同时含有气体和水,固结过程中,土中水和气会发生相互作用,非饱和土要涉及两种介质的渗透性,而且非饱和土的渗透性受土的结构性影响相当显著。

这些使非饱和土的固结过程非常复杂。

由于土体内部结构复杂, 使得非饱和土体在固结变形特性上与饱和土体存在巨大差异, 同时也导致非饱和土地基在设计和施工中存在大量不确定因素。

因此掌握非饱和土体的固结变形机理, 并且有针对性的对地基沉降加以控制是目前极待解决的问题。

二、实验方案通过一维固结试验,利用实验数据整理出在分级施加垂直压力p下试件的竖向变形s与时间t的s-t曲线、试件排水v与时间t的v-t曲线以及e-p曲线,研究非饱和重塑粉质粘土在饱和度Sr=0.569下的压缩变形特性。

1.土样本实验使用重塑非饱和粉质粘土,土的压实度DC=0.9 、含水率w=12%、土粒比重Gs=2.72、最大干密度pdmax=1.92g/com,实验中的试件尺寸为Ф61.8mm×H20mm,总质量m=116.04g,其中固体颗粒质量ms=103.6g2. 实验设备本实验采用的非饱和土固结仪(如图1-1所示)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电力部电力自动化院大坝所、江苏省溧阳市永昌工程实验仪器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生产。

其主要结构有:2.1 压缩部件:由压缩容器、压力室座、导环、陶土板、透水板、加压帽表杆支座等组成,承放土样用。

《2024年非饱和—饱和状态变化条件下土质边坡稳定性分析》范文

《2024年非饱和—饱和状态变化条件下土质边坡稳定性分析》范文

《非饱和—饱和状态变化条件下土质边坡稳定性分析》篇一一、引言在地质工程领域,土质边坡的稳定性分析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特别是在非饱和至饱和状态变化条件下,土的物理力学性质会发生显著改变,从而对边坡的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分析非饱和至饱和状态变化对土质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并探讨相应的稳定化措施。

二、非饱和土质边坡的稳定性非饱和土质边坡的稳定性主要受控于土壤的孔隙率、渗透性、强度特性等物理性质。

这些性质会直接影响边坡在受压或外力作用下的响应,特别是在持续降雨等情况下,水分含量会逐渐升高,从而使土的孔隙被部分占据,使得其稳定性的物理环境发生改变。

三、非饱和到饱和状态转变过程中的变化随着水分的增加,土质边坡会逐渐从非饱和状态过渡到饱和状态。

在这一过程中,土的强度特性、孔隙率、渗透性等物理性质将发生显著变化。

这些变化可能导致边坡的稳定性降低,尤其是在连续降雨或地下水位上升等极端情况下。

四、分析方法与模型为了准确分析非饱和至饱和状态变化条件下土质边坡的稳定性,本文采用有限元分析法和渗透理论建立数学模型。

其中,有限元法被用于分析边坡在应力作用下的变形和稳定性;渗透理论则用于研究水分在土壤中的运动和分布情况。

通过这两种方法的结合,我们可以更准确地预测和分析土质边坡在非饱和至饱和状态变化过程中的稳定性。

五、结果与讨论通过模型分析,我们发现非饱和至饱和状态变化对土质边坡的稳定性具有显著影响。

随着水分的增加,边坡的稳定性逐渐降低。

特别是在连续降雨或地下水位上升等极端情况下,边坡的稳定性可能迅速下降,甚至出现滑坡等地质灾害。

因此,在设计和维护土质边坡时,必须充分考虑这一因素的影响。

此外,我们还发现不同的土壤类型和孔隙结构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也有所不同。

例如,具有高渗透性的土壤在非饱和至饱和状态变化过程中,其稳定性可能相对更稳定;而低渗透性的土壤则可能更容易受到这一过程的影响。

因此,在实际工程中,需要根据具体的地质条件和土壤类型来制定相应的稳定化措施。

非饱和性黏土隧道变形原因分析与二次换拱技术研究

非饱和性黏土隧道变形原因分析与二次换拱技术研究

2 O1 1 . O1 . 普通 的注浆工艺很难达 到固结效果 。根 据非饱 和性黏土的物理 力学性质 嘲, 对 开挖后一段 时间的黏土取样进行 土工试验发现 , 其含水率 明显增加 ,注浆工艺 的压 力抵 抗值 更高。通过技术分 作者 简介 :蒋宏兴 ( 1 9 7 4专 业,工程 师,研 究方 向:项 目管理。 析 ,采用高压注浆工艺 能够很好地解决类似工程问题 。
2 Ol 0 .
图 5换 拱 效 果 图
[ 3 】 朱建 明,徐金 海,张宏涛 . 围岩大 变形 机理及控 制技术研 究 . 科学
出版 社 ,2 0 1 0 . 二 次钢 拱架 置换完 成后 拆除 对应 的临时 支撑体 系 ,布设 监控量 测点 ,测量频 率为 1 次/ 3 h 。满足沉降速率 小于 0 . 1 mm / [ 4 ] 、 来弘鹏 ,林永贵 ,谢 永利 . 不 同应力场下公路 隧道的力 学特征试 验 d 例 ,后组织二次衬砌混凝土施工 。 叨. 中国公路学报 , 2 0 0 8 . 0 7 .
∑ = l 2 ∑ 。
( 2 )抗震 设计 时 ,一 、二 、三 、四级框架结 构 的底层 柱 参考文献 底截面弯矩设计值 , 应分别采用考 虑地震作 用组 合的弯矩值与 【 1 ]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2 0 1 0 [ M ]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 ,
2 O1 1 . 8 . 增大系数 1 . 7 、1 . 5 、1 - 3 和 1 . 2的乘积。 ( 3 )抗震 设计时 ,框 架角柱应按 双 向偏 心受力构件 进行 【 2 ] 方鄂华 ,钱稼茹 ,叶列平 . 高层建筑结构设 计 【 M 】 . 北京 :中国建筑 正截面承载力设计 。一 、二 、三、四级框架 角柱经按前两条调 工业 出版社.2 0 1 0 . 8 . 整后的弯矩 、剪力设计值应再乘 以 1 . 1 的增大系数 。 [ 3 】 建筑抗震设 计规范 2 0 1 0 [ M ] .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 出 版社。 2 0 1 2 . 1 . 6 . 结 论

DC2_HS模型

DC2_HS模型
形式为
ref E50 E50 (
c 'cot 3 m ) c 'cot
c 'cot 3 m ) c 'cot ref
(0.21)
ref ref 式中, E 50 和 E ur 为对应于某参考应力 ref (一般可取 ref 100kPa )的 E50 模量和 Eur 模量, m 为与土性有关的参
图 4 土工试验和土工结构中典型土的应变-刚度关系(Atkinson & Sallfors,1991)
HSS 模型中采用了土动力学中著名的 Hardin-Drnevich (1972) 模型描述小应变区域内剪切刚度与应变之间的双
曲线关系,其表达式为
Gs 1 G0 1
(0.30)
s
式中, s 为“阀值”剪切应变,可由下式计算,
1e
q Eur
(0.10)
而三轴剪切过程中累积的塑性剪应变 p 可由下式计算,
p 1p 2p 3p (21p vp )
Schanz 认为对于硬土,塑性体积应变相对较小,故可忽略。塑性剪应变的表达式可简为
(0.11)
p 2 1p
因此主应变可由下式计算,
2 q

2
p2 p2 p
(0.22)
式中, p ii / 3 为平均应力, 为盖帽屈服面在 p q 内,在 p 、 q 轴截距的比值,控制了盖帽面“陡峭”的程度, ~ 为偏应力。其中, q ~ 可用下式计算, p 为初始固结压力, q
p
1 ( 1 1) 2 1 3 q
(0.5)
式中, qa 为渐近线强度,如图 1 所示, 50 为对于 50%强度的主应变, a 为拟合参数。其中,渐近线强度可由下式 计算

《非饱和—饱和状态变化条件下土质边坡稳定性分析》范文

《非饱和—饱和状态变化条件下土质边坡稳定性分析》范文

《非饱和—饱和状态变化条件下土质边坡稳定性分析》篇一一、引言在地质工程领域,土质边坡的稳定性是一个关键性问题,特别是在非饱和和饱和状态变化条件下,边坡的稳定性显得尤为重要。

非饱和状态下的土体通常由固态和气态两部分组成,而当土体达到饱和状态时,其物理力学性质将发生显著变化。

本文旨在分析非饱和至饱和状态变化条件下土质边坡的稳定性,以揭示其内在规律,为实际工程提供理论依据。

二、非饱和土质边坡稳定性分析1. 非饱和土的特性非饱和土的强度和稳定性主要取决于其固相和气相的分布和相互作用。

在非饱和状态下,土体的强度主要由固相颗粒间的摩擦力和吸附力决定。

此外,土体的吸力和基质吸力也对边坡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

2. 非饱和土质边坡的稳定性分析方法在非饱和状态下,边坡的稳定性分析主要采用极限平衡法、有限元法和离散元法等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分析边坡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并预测其可能发生的变形和破坏模式。

三、饱和土质边坡稳定性分析1. 饱和土的特性当土体达到饱和状态时,其物理力学性质将发生显著变化。

饱和土的强度主要由固相颗粒间的摩擦力和孔隙水压力决定。

此外,由于土体中的孔隙被水充满,基质吸力消失,边坡的稳定性将受到孔隙水压力的影响。

2. 饱和土质边坡的稳定性分析方法在饱和状态下,边坡的稳定性分析主要采用有效应力法、有限元法和渗流-应力耦合分析等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考虑孔隙水压力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从而更准确地预测边坡的稳定性和变形行为。

四、非饱和至饱和状态变化对土质边坡稳定性的影响随着降雨、地下水位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土体会经历从非饱和状态到饱和状态的变化。

这种状态变化将导致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发生显著变化,从而影响边坡的稳定性。

在非饱和状态下,基质吸力对边坡的稳定性具有积极的作用;而在饱和状态下,孔隙水压力可能削弱边坡的稳定性。

因此,在分析土质边坡的稳定性时,需要考虑这种状态变化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五、结论与建议通过对非饱和和饱和状态条件下土质边坡的稳定性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在非饱和状态下,基质吸力对边坡的稳定性具有积极的作用;而在饱和状态下,孔隙水压力可能削弱边坡的稳定性。

克泥效工法对盾构隧道地表变形的作用规律研究

克泥效工法对盾构隧道地表变形的作用规律研究

克泥效工法对盾构隧道地表变形的作用规律研究
孙萌萌;师文豪;徐阳;吴静红;樊绿叶
【期刊名称】《人民长江》
【年(卷),期】2024(55)2
【摘要】软土地区盾构施工面临着严峻的地表变形问题,克泥效工法辅助盾构施工是缓解地表变形的重要控制措施。

为探究克泥效工法对盾构隧道地表变形的影响规律,依托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玉-珠区间盾构工程,首先开展克泥效浆液压缩试验,得到浆液压缩变形规律;然后建立克泥效工法下盾构隧道双等代层有限元模型,模拟研究克泥效注浆工法对地表变形的影响规律。

研究表明:克泥效浆液的压缩变形曲线近似符合线性关系,克泥效浆液性能受B液添加率影响明显,当B液添加率为4%时,克泥效浆液抵抗变形能力最强;建立的双等代层模型能够模拟克泥效工法对盾构隧道地表变形的影响特征,克泥效工法辅助盾构可减少约78%的地表最大沉降量;克泥效浆液填充率对地表沉降影响显著,填充率约150%时,对地表沉降的控制效果相对最好。

研究结果可为克泥效工法在类似盾构隧道工程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总页数】8页(P156-163)
【作者】孙萌萌;师文豪;徐阳;吴静红;樊绿叶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昆山市地下空间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昆山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455
【相关文献】
1.基于“CC工法”的顶管隧道施工地表变形规律分析与研究
2.超大直径盾构隧道近接穿越条件下克泥效工法对土体及既有结构变形特性影响的研究
3.渗流作用下盾构隧道地表变形规律研究
4.克泥效工法在盾构穿越民房建筑群沉降控制方面的应用成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隧道初支侵限处理方案

隧道初支侵限处理方案

隧道初支侵限处理方案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新建铁路标(DK + ~DK + )某某隧道初支变形处理专项方案编制:复核:审核:3月19日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隧道初期支护变形换拱施工方案1.编制依据《隧道设计图》第一、第二、第三测设计施工图《客运专线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路隧道喷锚构筑法技术规范》《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3- )《铁路混凝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4)《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补充标准》(铁建设( )160号).2. 适用范围《某某隧道变形段换拱施工方案》适用于隧道DK + ~DK + 段初期支护变形段处理。

编制内容主要包括:局部换拱施工方案及施工工艺,施工机械设备、劳动力组织、进度和质量、安全、文明施工等管理措施。

3. 变形段地质及水文情况:该段水文地质情况:该段处于第四系上更新统坡洪积粉质黄层,含卵、碎石土夹层,厚度50-70m。

粉质黄土具I级非自重湿陷性及低压缩性。

掌子面围岩揭示为:拱部为第四系塑状黏性土,较软,潮湿;中间为1~2米厚砂砾石土夹层,渗水较大;下部为强风化云母片麻岩、伟晶岩,岩体极破碎,强度低,渗水较大。

隧址区属低山剥蚀丘陵地貌,地貌形态复杂,沿线地形起伏较大,其中DK147+600处为冲沟端头,其次小里程方向有5处深沟,经现场测量,隧道线路中线走向均跨越深沟。

所经之处山势陡峻,冲沟发育,切割较深,山体植被繁茂,相对高差达10m~30m不等。

4. 设计围岩情况变形段原设计为IV级围岩,开挖过程中实际掌子面围岩为:拱部为第四系塑状黏性土,较软,潮湿;中间为1~2米厚砂砾石土夹层,渗水较大;下部为强风化云母片麻岩、伟晶岩,岩体极破碎,强度低,渗水较大。

由于围岩稳定性较差,开挖过程中渗水、股状涌水现象严重,经与设计、监理现场勘查变更为V级围岩支护施工。

5. 初期支护变形情况根据设计图纸,隧道DK + ~DK + 段采用台阶法进行施工,在拱部120度范围内采用长3.5m、壁厚3.5mm的Ф42小导管进行超前支护;纵向每2m施作一环;初期支护施作格栅拱架,纵向间距1.0m(其中DK + - 纵向间距0.75m),边墙设置长3.5m的砂浆锚杆;钢筋网为环向Ф8×纵向Ф6钢筋加工制作,网格间距为20cm*20cm,喷射混凝土厚度22cm。

粉质粘土路基固结变形等问题

粉质粘土路基固结变形等问题

非饱和土沉降特性研究已取得的一些成果
• 根据武广高铁、郑西高铁咨询,目前国内外均无较为成熟的非饱和土沉降计 算理论,很难确定非饱和土沉降变形与时间的关系。但有一个共识:非饱和土 地基加载后,地基大部分沉降可在较短时间完成。
• 根据“九寨黄龙机场高填方体复杂地基处理及填筑体施工关键技术问题研究” 的研究报告中有“结合现场观测和室内大型离心模型试验,得出了非饱和土 工后变形仅占总变形量的10~15%,且这部分变形能在5个月内完成80%的 重要结论。
结论
• (1) 通过对非饱和粉质粘土水土特征曲线的分析可以看出,当含水量 高于23.6%(饱和度为82.8%)时,土体对应于气相完全封闭,土体 的进气值约25kPa;当含水量低于11.87%(饱和度为52.9%)时,土 体中气体已经完全连通。
• (2) 非饱和土的沉降主要分为瞬时沉降和固结沉降。由于水气混合物 的压缩性,导致高饱和土的瞬时沉降量比低饱和土的瞬时沉降量小, 分别占总沉降的3.7%和9.4%。非饱和土固结沉降主要受孔隙水结构 形式的影响,高饱和土的固结沉降量较低饱和土反而大,分别占总沉 降的96.3%和90.6%。
• 当封完含闭全水;连量当通高含;于水含量水23低 量.于 介6%于11(两.Sr值8=78之%2间.( S时8r%=,5)时2水.,气9土转%体换)时对幅,应度土于大中气,气相性体完质已全变经
化剧烈。
粉质粘土固结压缩特性
(1)瞬时沉降
• 非饱和土受外荷载作用产生的沉降主要是由瞬时沉降和固结沉降两部 分组成。其中瞬时沉降是由剪应力引起的,加荷初期孔隙水和孔隙气 来不及排出,土体的体积没有变化。此时,瞬时沉降可按照以下弹性 力学公式近似计算:
• (3)进行控制基质吸力的非饱和粉质粘土固结试验。将土样控制在常 基质吸力下,改变净围压。按照相同的固结比进行分级加载以模拟现 场实际的应力状态。固结稳定标准:轴向变形量不超过0.01 mm/h, 排水量2 h不超过0.05m3 ,每级荷载固结时间不少于24小时。

毛羽山隧道软岩大变形特征及原因分析_廖俊

毛羽山隧道软岩大变形特征及原因分析_廖俊

2013 年第 8 期

俊: 毛羽山隧道软岩大变形特征及原因分析
81
差距较大, 是导致大变形不对称的主要原因 。因此, 毛 羽山隧道围岩的特殊性是造成大变形的主要因素 。 2 ) 地应力的影响 软岩隧道的失稳是由于隧 根据国内外多年研究, 道开挖引起的应力重分布超过围岩强度而导致围岩过 分变形造成的, 地应力是影响地下洞室围岩稳定的基 本因素之一。毛羽山隧道受多期、 多次构造作用影响, 地应力分布复杂。根据测试结果, 洞身段最大水平主 应力 值 为 21. 28 MPa, 最 小 水 平 主 应 力 值 为 12. 14 MPa, 为极高地应力区, 极易发生围岩的塑性流变。 同 时在隧道开挖后, 应力重分布过程中, 径向应力减小, , 切向应力增大 在洞壁附近形成应力集中。 围岩发生 变形破坏, 作用在支护结构上的荷载逐渐增大 , 尤其在 地下水发育地段, 板岩遇水软化, 进一步降低岩体的强 度, 导致支护结构的严重变形及破坏 , 因此地应力是毛 羽山隧道发生大变形的力学原因 。 3 ) 地下水的影响 地下水的存在和活动也是影响隧道围岩稳定的重 要因素, 毛羽山隧道在地下水发育地段, 变形速率及变 形量很大, 在地下水不发育地段, 围岩的大变形往往滞 后 5 7 d 左右。 这是因为隧道开挖在应力重分布及 卸荷作用下, 密闭结构面微张, 地下水缓慢向开挖临空 面渗流, 引起地下水渗流场的改变。 地下水向松动圈 附近汇流, 同时在洞周产生渗透压力并导致结构面中 的有效压应力减小, 致使应力状态恶化, 抗剪强度减 小。因此地下水的活动不仅大大降低围岩的抗压强度 同时降低了结构面的摩擦系数和黏聚力 , 和抗剪强度, 加剧了围岩的破坏和变形。毛羽山隧道的大变形与地 下水的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4 ) 结构面空间组合的影响 毛羽山隧道刚开挖时, 岩体强度还能稳定一段时 间。但是开挖扰动后在应力的重分布、 卸荷作用及掌 子面爆破振动的共同作用下, 岩块沿结构面剪切滑动, 同时隐含裂隙扩展直至解体, 从而导致外观上突发式 岩层走向与隧道轴向小 的大变形。尤其当岩体破碎、 角度相交时, 变形破坏更严重; 当岩层走向与隧道轴向 大角度相交时, 变形较前者稍好。 其原因主要为变形 受结构面的影响而呈现各向异性的特征 。根据现场掌 毛 羽 山 隧 道 岩 层 产 状 为 NW31ʎ 60ʎ / 子面的素 描, N60ʎ 89ʎ , 岩层走向与隧道轴线夹角 7ʎ 36ʎ , 且板 理及节理发育。不利的结构面组合是发生大变形的因 素之一。 5 ) 施工及时间因素的影响 毛羽山隧道部分地段的围岩失稳和破坏往往经过

胶济客专非饱和土地基沉降特性试验研究

胶济客专非饱和土地基沉降特性试验研究
轨道客运专线 只对地基浅层 5— 8i n采用 复合地基处理 , 对于高填方及过渡段加大复合地基处理深度。 关键词 : 济客专 ; 胶 非饱和土地基 ; 降特性 ; 降预测 ; 沉 沉 地基 处理原则
中 图分 类 号 : 2 3 U 1 文 献标 识 码 : A
Ex e i e t l S u y o S tlm e t Ch r ce itc o Un a ur t d S i p rm n a t d n ete n a a t rsis f s t a e ol
胶 济 客 专 非饱 和 土地 基 沉 降特 性试 验研 究
姚 裕 春 李 安洪 蒋关 鲁2
( .中铁 二 院工程 集 团有 限责任 公 司, 成都 603 ; 2 西南交通 大 学, 成都 603 ) 1 10 1 . 10 1
摘要 : 研究 目的 : 由于非饱和土的复杂性 , 目前非饱和土理论还不 完善 , 尚未形成 成熟 的非饱 和土固结理论和
沉降计算方法 。地基沉降 已成为高速铁路 客运专线路基 的主要控制 因素之一 , 在掌握非饱和土物理力学特性
基础上 , 揭示 非饱 和土地基沉 降特性 , 于在其上修建高速铁路客运专线根据工期情况选择更加合理 、 对 经济 的
地基处理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
研究结论 : 济客专非 饱和粉 质黏 土 、 胶 粉土饱 和度 一般 在 4 % ~8 % ; 6 0 路堤 在填 筑期 可 完成 总沉 降 的 7 %以上 , 5 经过 3~ 5个月 的放置 , 可完成 总沉 降的 9 %左右 ; 0 非饱 和土应力 一应变 、 应变 一时 间关 系均符合 双曲线模型 , 降预测推荐双 曲线法 ; 沉 非饱 和土地基上一般地段修建有砟轨道客运专线地基不处理 , 建无砟 修

复杂环境软土地层中盾构隧道的变形效应研究

复杂环境软土地层中盾构隧道的变形效应研究

- 120 -
生态与环境工程
2024 NO.1(上)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在实际工况中,会存在一定偏差。为充分描述盾构尾部与
衬砌之间间隙、盾构机注浆程度和隧道面土体的变形程度 和范围 [6],将盾构尾部与衬砌之间间隙概化为均质的弹性等
代层,δ 表示该层厚度,其计算如公式(2)所示。
δ=ηQp
(2)
式中 :η 为经验系数 ;Qp 为理论盾构尾部与衬砌之间间隙。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24 NO.1(上)
生态与环境工程
复杂环境软土地层中盾构隧道的变形效应研究
么家琦 (广东粤东城际铁路有限公司,广东 汕头 515000)
摘 要 :为保障盾构隧道施工安全,研究复杂环境软土地层中盾构隧道的变形效应。该方法以东乐站地铁项目为
研究对象,首先,利用 HSS 模型计算盾构隧道的变形效应,其次,利用 PLAXIS 3D 软件对盾构隧道-周边建筑
- 121 -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24 NO.1(上)
生态与环境工程
数值为 0.124mm。盾构穿越后 50 d 时,盾构隧道测点最大变 形效应数值为 3.096mm,最小变形效应数值为 2.036mm。当 隧道盾构施工作业完成后,盾构隧道测点最大变形效应数值 为 3.824mm,最小变形效应数值为 2.978mm。综上所述,利 用本文方法可有效获得盾构隧道在不同时间段时,其最大和 最小变形效应,为隧道安全施工提供变形效应数值,应用效 果较佳。
能恢复到原始状态的变形,而塑性变形是当土体受到过大加
载时,无法完全恢复的永久性变形。使用 HSS 模型可以计算
盾构隧道在不同情况下的变形效应。盾构机工作是分段连续 进行的,盾构机每推进一段长度 [4],其土仓内压力和尾部注

《2024年非饱和—饱和状态变化条件下土质边坡稳定性分析》范文

《2024年非饱和—饱和状态变化条件下土质边坡稳定性分析》范文

《非饱和—饱和状态变化条件下土质边坡稳定性分析》篇一一、引言在地质工程领域,土质边坡的稳定性是一个关键的研究方向。

尤其在非饱和至饱和状态变化的环境下,土的物理力学性质会受到显著影响,从而对边坡的稳定性产生重大影响。

本文旨在分析非饱和—饱和状态变化条件下土质边坡的稳定性,通过理论分析、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等方法,深入探讨这一现象的内在机制和影响因素。

二、土质边坡稳定性理论分析土质边坡的稳定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土的物理性质、环境条件、地质构造等。

在非饱和状态下,土的强度主要取决于土颗粒间的摩擦力和粘结力。

而在饱和状态下,由于水分占据了一部分空间,使得土的力学性质发生变化,导致其强度和稳定性下降。

三、实验研究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来研究非饱和—饱和状态变化对土质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首先,我们准备了不同性质的土壤样本,并在不同含水率条件下进行边坡模型的构建。

通过逐步增加水分含量,观察并记录边坡的形态变化和稳定性变化情况。

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水分含量的增加,边坡的稳定性逐渐降低。

四、数值模拟除了实验研究外,我们还采用了数值模拟的方法来进一步研究非饱和—饱和状态变化对土质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我们使用了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土质边坡模型,并模拟了不同含水率条件下的边坡稳定性情况。

数值模拟的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进一步证实了我们的研究结论。

五、影响因素分析通过理论分析、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我们发现非饱和—饱和状态变化对土质边坡稳定性的影响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1. 水分含量:随着水分含量的增加,土的强度和稳定性逐渐降低。

2. 土的物理性质:不同性质的土壤对水分变化的敏感度不同,从而影响边坡的稳定性。

3. 环境条件:如温度、压力等也会对土的力学性质产生影响,从而影响边坡的稳定性。

六、结论与建议通过对非饱和—饱和状态变化条件下土质边坡稳定性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一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力学过程,涉及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为了提高土质边坡的稳定性,我们建议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监测:对土质边坡进行定期监测,了解其稳定性变化情况,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饱和性黏土隧道变形原因分析与二次换拱技术研究
摘要:隧道初期支护是新奥法理论运用的重要环节,在施工过程中有必要采取超前地质预报、监控量测等措施作为辅助施工手段判定隧道围岩力学性质,修改施工参数。

初期支护大变形造成的主要工程问题是隧道结构断面缩小、拱脚下沉、拱腰开裂、基底隆起、建筑限界受侵。

在非饱和性黏土地段,通过监控量测和数值模拟分析判定隧道初期支护结构大变形形成机理和物理力学性能对施工
技术参数的选用、施工工法运用效果,修改施工工艺。

拆除侵限部位拱圈,二次施作初支结构。

关键词:隧道;非饱和性黏土;变形原因;初期支护;拱圈更换;技术方案
中图分类号:tu 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362(2013)01-0036-03
引言
在建湖南炎汝高速公路寒岭界隧道出现了严重的围岩大变形,多处隧道初期支护侵入净空,边墙出现纵向开裂现象,威胁了施工人员的安全和工程进度。

因此,有必要分析围岩大变形原因,研究控制大变形的措施,总结大变形规律,保证隧道施工安全。

本文在通过对隧道各种变形现象的分析,查阅相关文献资料[1][2],结合现场的监控量测资料对围岩大变形的变形原因进行梳理,借鉴数值模拟仿真技术,全面分析初支结构的受力性能。

采取加固措施,稳固支护结构,对侵入净空地段进行二次换拱处理。

通过监控量测数据
结论,满足结构沉降要求后组织二衬结构施工,达到隧道整体结构的技术指标和要求。

1 隧道初支结构大变形特征
寒岭界隧道全长2820米,围岩状况复杂多变,以炎陵端570米范围内不良地质较频繁,多处出现变形现象。

监控量测断面布置如下图。

变形现象一:
洞身初支结构全断面侵入净空,最大沉降76cm,侵入净空51cm,变形段长度60米,环向开裂迹象。

断面测量净空表见下表(以最大变形段三个断面数据分析)
地质描述:
隧道洞壁左半幅为碎石类堆积土夹漂石,施工过程中进行了注浆加固。

洞顶和右半幅洞壁均为砖红色非饱和粉质粘土,含水量偏大。

变形现象二:
洞身初支结构局部侵入净空,最大沉降36cm,侵入二衬结构。

变形段长度37米,纵向或环向开裂迹象。

断面测量净空表见下表(以最大变形段三个断面数据分析)。

地质描述:
隧道均为砖红色非饱和粉质粘土,含水量偏大。

变形现象三:
观测线c-c’位置出现严重的纵向开裂,初支掉块现象,无渗水
现象。

局部断面有突变,最大收敛位移7cm,影响长度25米
地质描述:
隧道均为砖红色非饱和粉质粘土,含水量偏大。

2 变形原因分析
2.1结构变形机理
软弱围岩的岩性和地质构造是影响隧道开挖安全的重要参数指标。

一般在施工图设计已经根据地质勘查揭示的资料采取了超前预加固处理。

但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还是存在不安全的偶然事件发生,地质勘查不可能全面准确的描述地下工程的地质构造状况、构造形成机理及影响带的情况。

多数情况下因施工造成围岩体的应力变化,构造中的次生结构和水灾害的综合影响,局部产生了突变,从而造成不良地质地段的整体性变形,产生了施工安全隐患。

软弱围岩的变形机理的本质差别很大程度上决定变形规模。

大变形的特征一定是失稳破坏,造成严重的后果。

通常根据变形形成机制认为:一是开挖形成的应力重分布超过围岩强度而发生塑性变化,在介质变形缓慢时属挤出状态;二是岩体中的某些矿物和水反应发生膨胀导致变形发生。

而在软弱围岩地层中,围岩应力重分布后会产生较大的塑性区和松动区,从而引起围岩随时间而增长的大变形。

当隧道的纵轴线与主应力平行或小角度相交时对围岩的稳定最不利。

2.2变形原因分析
根据变形现象一净空断面测量结果显示,结构的初支全断面产生
沉降和收敛。

根据施工过程监控量测统计,该段隧道在施工后一个月内的最大变形量为5mm/d,施工后17天内平均沉降量为0.2mm/d,监控单位认为基本处于稳定,二衬施工时间距离开挖支护的时间为7个月,施工时进行净空断面测量发现结构全面侵入净空,环向出现开裂现象。

根据变形现象三现场的结构变形情况,初支结构在c-c’测线位置发生内突变,喷射砼剥落、掉块,产生纵向开裂现象。

其原因是仰拱施工后,初支结构在拱架连接板薄弱位置收敛突变,最大突变70mm。

根据变性特征判断,三种变形情况符合塑性变形特征。

通过监控量测和变形数值模拟分析[4],其主要原因如下:
1.断面开挖后初期属于应力重分布超过了围岩强度而发生的塑
性变形。

尤其长时间未跟进二次衬砌形成受力拱圈,围岩容易发生严重的流塑性变形导致围岩体破坏。

2.后期结构由于非饱和性粘土在地下水的作用下产生膨胀导致
缓慢变形。

3.非饱和性粘土易发生塑性变形,变形长时间内难以被有效控制。

因此,围岩强度对隧道变形的影响是物质因素的一种。

4.初支结构对隧道变形的影响。

通过锚杆的检测及地质雷达探测分析,非饱和性粘土的围岩松动圈最大值范围较大,而ⅴ级围岩的锚杆长度、中空锚杆的注浆效果、i18工字钢刚度、拱架连接板质量、锁脚锚杆质量均是造成变形的原因。

3 初支拱圈更换方案
3.1施工方法和工艺
根据净空测量断面数据,对初期支护结构组织拆除,全断面二次施作初支结构。

针对非饱和性黏土围岩体的力学性能,技术方案和施工工艺如下:
第一步:断面环向采用地质雷达进行地质预报,深度35米;配合红外线探测技术,探明拱圈结构外地下水情况。

第二步:采用高压径向注浆,对全断面拱圈外进行注浆加固。

隧道的围岩体为非饱和性黏土,普通注浆效果达不到固结土体的要求,根据土体的试验数据,采用高压注浆法,加固拱圈范围为2.0m。

保证变形段初支结构围岩体形成稳定结构体。

第三步:原初支结构临时补强。

纵向在原拱架下安装钢拱架,焊接牢固并喷射砼临包裹,是新旧钢拱架形成共同受力结构,形成临时支撑体系。

第四步:切槽安装二次初支钢拱架。

①、换拱严格按每循环施作一榀,采用切割机切缝,风镐开凿。

②、拆除初支时,使用开挖台车作为操作平台,采用风镐对初支进行凿除,需拆除部位的初支与未拆除部位的初支形成一道环向分割缝后,再采取气割除掉纵向连接钢筋,结合挖掘机进行逐榀拆除。

③、原初期支护钢架每拆除一榀、岩面修整后立即对岩面进行初喷,架设新钢架(拱脚嵌入回填面10cm)、安装锚杆、铺设钢筋网片完成初支结构。

待喷射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方进行下一循环更
换施工。

如下图所示
二次钢拱架置换完成后拆除对应的临时支撑体系,布设监控量测点,测量频率为1次/3h。

满足沉降速率小于0.1mm/d[5],后组织二次衬砌混凝土施工。

4 技术研究
非饱和性黏土对隧道开挖后的拱圈结构变形是关键的内在因数,对初支结构进行二次置换的诱发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不较高。

因此,在该地段进行换拱的首要条件是加固围岩体,普通的注浆工艺很难达到固结效果。

根据非饱和性黏土的物理力学性质[6],对开挖后一段时间的黏土取样进行土工试验发现,其含水率明显增加,注浆工艺的压力抵抗值更高。

通过技术分析,采用高压注浆工艺[7]能够很好地解决类似工程问题。

换拱施工方法应从技术经济和安全两方面综合考虑。

根据本文中寒岭界隧道初支变形情况,二次置换钢拱架在其台它地段采用超强小管棚加固的方法。

对比发现本文所采用的全断面注浆固结施工方案其造价经济较高,固结效果非常明显;其二施工组织快速方便,对其它工作面的施工干扰较小,速度快;安全性较高。

5 结论
软弱围岩隧道的变形由开挖前的变形,开挖瞬时变形,开挖后的变形共同组成。

后一阶段的变形可以通过监控量测获得数据,但在非饱和性黏土地段由于其塑性变形引起的围岩体二次应力重分布不够重视,监控量测的频率不足,加之二次衬砌不及时造成侵入净
空限界。

软弱围岩地质条件下,隧道开挖后初期支护应力释放时间较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能达到稳定状态,其变形具有时效性,中后期的变形以蠕动变形为主。

施工中应该加强钢拱架的应力应变监测,提高支护结构的刚度,抵抗后期的变形,尤其加强施工前的预加固措施。

参考文献
[1]景韧,韩有续,王毅东.木寨岭隧道围岩大变形的处治与技术分析[j].公路,2003.12.12.
[2]王梦恕,中国隧道及地下工程修建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
[3]朱建明,徐金海,张宏涛. 围岩大变形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科学出版社,2010.
[4]来弘鹏,林永贵,谢永利.不同应力场下公路隧道的力学特征试验[j].中国公路学报,2008.07.
[5]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f60)[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
[6]高凌霞,栾茂田,杨庆,汪东林.非饱和重塑粘土渗透性试验研究.岩土力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08.05.
[7]崔玖江,崔晓青. 隧道与地下工程注浆技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11.01.
作者简介:蒋宏兴(1974-),男,云南建水,1997年毕业于兰州
铁道学院桥梁工程专业,工程师,研究方向:项目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