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中的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中的讽刺艺术在小说中,吴敬慈用笔触犀利的讽刺手法揭露了当时儒家世家的虚伪、贪婪和世俗。
比如,他讽刺了人们对功名利禄的狂热追逐,揭示了儒家世家为了升官发财不择手段的现象。
在小说中,魏家和曾家的一些人物将功名利禄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不惜牺牲真情、友谊和道德底线。
他们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地阿谀奉承、争权夺利,甚至为了财富背叛亲人、欺骗朋友。
吴敬慈通过这些人物的描写,暗讽了当时社会上的一些政治官员、学者和文人的虚伪和狭隘,揭示了功名利禄的盲目追求对人性的腐蚀和侵蚀。
此外,吴敬慈也借助讽刺的笔法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中男尊女卑、婚姻买卖的丑恶现象。
在小说中,一些男性人物对女性的歧视和虐待是随处可见的,他们把女性视为附庸和玩物,不尊重女性的人格和权利。
而在婚姻方面,一些儒家世家把婚姻当成一种交易,用金钱和地位来换取婚姻,完全忽略了婚姻的纯真和真情。
吴敬慈通过这些人物的描写,讽刺了封建社会中的男尊女卑思想和婚姻买卖的弊端,展现了对人性的关怀和拯救。
除此之外,吴敬慈也通过描写一些儒家世家的教育观念和方式,讽刺了其独断专行、不重视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缺陷。
在小说中,一些儒家世家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欺瞒学生、扭曲真理,让学生只知书本知识,而缺乏实践和创新。
这种教育方式把学生们束缚在形式主义的牢笼里,剥夺了他们的独立思考和探索的能力,使他们变得愚昧和盲从。
吴敬慈通过这些人物的描写,讽刺了儒家世家对教育的狭隘和局限,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教育的问题和危害。
总的来说,《儒林外史》是一部反映封建社会风气的讽刺小说,通过对儒家世家的描写和讽刺,展现了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关怀。
通过讽刺的手法,吴敬慈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一些弊端和问题,提出了对封建社会的改革和改进。
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见解和独到的分析,充分展现了作者的讽刺艺术,为后人提供了反思和启示。
举例论述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举例论述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儒士生活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该小说以讽刺为主题,通过对人物、事件、制度等的讽刺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荒谬和虚伪。
以下是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的十个例子:1. 讽刺科举制度小说中的主人公孙文台是一个怀才不遇的士子,他参加科举考试多次未中。
小说通过讽刺孙文台的遭遇,揭示了科举制度的不公和腐败,以及官员的不负责任。
2. 讽刺士人的功利心态小说中的士人们为了谋取官职,不择手段,甚至不惜与人合谋陷害他人。
他们的行为暴露了士人的功利心态和道德堕落。
3. 讽刺朝廷官员的贪污腐败小说中描写了许多朝廷官员贪污受贿、虐待百姓的情节。
通过对这些官员的描写,小说讽刺了朝廷官员的腐败和无能。
4. 讽刺封建礼教的虚伪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多被突出描写,其中有许多女性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不能自由发展,被迫嫁入豪门。
这种描写讽刺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和对女性的压制。
5. 讽刺士人的虚伪面孔小说中的士人们常常以仁义道德自居,但实际上他们却心机深重,为了自身利益可以不择手段。
这种描写讽刺了士人的虚伪面孔。
6. 讽刺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小说中描写了不少的官员、士人和底层百姓的生活,通过对他们的描写,小说讽刺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以及上层人物对下层人物的压迫和剥削。
7. 讽刺官员的官僚主义小说中描写了许多官员对百姓的任性和傲慢态度。
这种描写讽刺了官员的官僚主义,以及他们对百姓的不负责任。
8. 讽刺士人的虚荣心小说中的士人们都有很强的虚荣心,他们追求官职和名利,不顾道德和良心。
这种描写讽刺了士人的虚荣心和对名利的贪婪。
9. 讽刺封建社会的封闭性小说中的人物多生活在一个封闭的社会中,他们对外界的事物缺乏了解和认识。
这种描写讽刺了封建社会的封闭性,以及人们的愚昧和无知。
10. 讽刺封建社会的伦理底线小说中的人物往往追求个人利益,不择手段地违背了伦理底线。
这种描写讽刺了封建社会的伦理底线的低下和人们对伦理的漠视。
_儒林外史_的讽刺艺术及其意义

_儒林外史_的讽刺艺术及其意义《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之一、以描写乡试、会试、殿试三级科举考试为背景,讽刺儒家文化的荒谬与封建社会的腐败。
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讽刺儒家文化。
小说通过主要人物秀才父子的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儒家文化的虚伪、假大空和虚无缥缈。
小说中,秀才父子追求功名利禄,拜师讲究官运,这种人云亦云、追求虚荣的行为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功名利禄的过分强调,暗示了虚伪的儒家精神。
同时,小说通过描写科举考试中的陈述文的空洞与虚妄,批判了官僚文化中所主张的空洞、形式主义的虚无缥缈,讽刺了科举制度对于真才实学的无视与削弱。
其次,讽刺官僚体制。
小说中以主人公秀才父子的遭遇为线索,描述了乡试、会试和殿试的全过程,揭示了官僚体制中的腐败、拜爷吃爷、狼狗相咬等现象。
秀才父子为了取得功名,不择手段地向上投降,屈从于权贵势力,暗示了官僚体制中的腐败与丑陋。
同时,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特点,讽刺了官僚体制中相互攀附与利用的关系,通过让读者对这些人物的嘲讽与鄙视,间接地嘲讽了整个官僚体制。
再次,讽刺社会道德沦丧。
小说通过描述秀才父子追求功名利禄、追求虚荣和阿谀奉承等行为,表现了封建社会中道德沦丧的现象。
秀才父子不顾个人的道德底线和良知,为了自己的私利而不择手段,这种道德沦丧的行为在整个小说中得到了极大的讽刺。
通过对个人道德底线的突破,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道德观念的扭曲与腐化,也对当时社会的道德风气进行了深刻的揭露。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具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它揭示了儒家文化的假大空与虚伪,呼唤了新文化的崛起与发展。
其次,它对官僚体制和科举制度的讽刺,揭示了当时社会中权力寻租、腐败现象的丑恶,为后来的提供了借鉴。
再次,它对道德的讽刺与警示,提醒人们重视个人道德底线,促进社会的道德进步。
最后,它还对人生的无奈和社会运行机制进行了深刻思考,激发了人们对社会秩序的反思和探索。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具体表现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具体表现《儒林外史》是中国清代作家吴敬梓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
它以“儒林”为背景,讽刺了当时的士人庸俗贪婪,矫揉造作,形成了一定的讽刺艺术。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具体分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表现。
一、渗透毒瘤式的讽刺手法贯穿全书《儒林外史》以王良、胡世安等人的形象,将当时的士人生活方式及其上层机构剖析得淋漓尽致。
书中主要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和他们的行为表现,通过抡弄笔杆式的文字,将士人的庸俗与媚俗等滥觞之心展露无余。
读者很容易看穿士人的虚伪和丑陋。
二、透过讽刺来揭示了社会问题《儒林外史》讥讽了当时社会各阶层存在的种种问题。
船场骗局,应试制度中的“塞翁失马”式的变故,茶肆的风月场所……种种丑恶的现象使人不得不深思。
作者在揭示这些问题的同时,以笔为刀,在揭示问题的同时对他们进行批判,展现了儒林虚伪、庸俗的一面,使人们洞察到人性黑暗的一面。
三、巧妙地运用讽刺的手法《儒林外史》通过巧妙的讽刺手法,使人物故事更具魅力和生动性。
讽刺尤其体现在人物与道德的冲突上。
例如,“卖国奴”、”市井儒雅”等等等。
读者不仅可以看到作者对各种生活习惯、观念的讽刺,也可以看到实际的生活中,个人的真实面貌。
这既是对人物刻画的一种追求,也是对文化历史的反省、对现实的一种批判。
四、细节入微的写作风格更让讽刺生动而深刻嘲讽还有一种风格,那就是细节入微。
在《儒林外史》里,作者也是这样写的。
例如,小说中讲到了古时候的夜馆。
然而,这个夜馆却不是一个餐馆,而是一个进行嫖娼的场所。
小说描绘了夜馆的一切,从菜单到人们吃的方式,到场所的布置和服务等等。
通过将这些表现得细节化,让讽刺更加生动、突出。
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人类对人性的深度思考,《儒林外史》中的讽刺是深入人心的,教人深深感受到了士人的生活、“诗经国风”中的古风雅俗,创作者通过娓娓叙说,展现了当时的风俗不对与真实人性的不同层次,由此呈现出的《儒林外史》以及众多同类作品都应被奉为经典,塑造了“讽刺小说”的典范形态。
论吴敬梓《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及写作特点

论吴敬梓《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及写作特点《儒林外史》是明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讽刺艺术闻名,被誉为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巅峰之作。
作品以儒生文士为主题,通过对儒学士人的揭示和讽刺,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腐败现象。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作品通过讽刺手法揭示儒生的虚伪和虚荣心。
小说中的儒生形象虽然标榜儒学的道德规范和学识修养,然而却常常沉溺于权势和荣誉的追逐,为了个人利益而背离儒家的价值观。
例如,主人公黄金华在初入仕途后,不断追求名利,对周围的贤才和朋友也不择手段地竞争和打压,致使自己的生活陷入了无尽的纷争和苦闷。
作品通过揭示这些儒生的虚伪和虚荣心,表达了对封建社会伪善面目的批判。
其次,小说运用夸张手法塑造儒生的丑态。
小说中的一些儒生形象都被放大了其丑陋的一面,例如,黄金华的恶毒和阳谋、冯铸的假仁假义、张惟中的虚伪和迂腐等。
这种夸张表现手法不仅凸显了这些人物的虚伪和可笑之处,也对当时士人阶层的道德水准作了深刻的讽刺。
再次,小说以儒学为背景,讽刺了儒学的教条和空洞。
小说中儒生们热衷于传统的儒家经典和名目繁多的礼仪,而对于儒学的本质和实践远远不够重视。
他们对儒学的追求更多的是为了追求名利和社会地位,而不是真正理解和实践儒学所倡导的道德、仁爱和智慧。
因此,小说对于当时的儒学界提出了深刻的讽刺,称其为“儒学至无算,算来一本空”、“点缀文章名利路,不肯玉之同声”。
此外,小说还通过揭示儒生的苦闷和无奈,讽刺了封建社会的僵化与腐败。
小说中儒生们常常为了追求名利和地位而争斗不休,为了社会地位不惜毁灭自己的家庭和人生,最后却发现权势和地位并不能给予他们真正的幸福。
这种描述不仅表现了儒生的苦闷和无奈,也揭示了封建社会道德的扭曲和社会环境的腐败。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不仅通过对儒生的置让和讽刺,也贯穿于整个作品的写作风格中。
以下是作品的一些写作特点:其次,小说呈现了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
儒林外史讽刺手法特点

儒林外史讽刺手法特点
1. 《儒林外史》的讽刺那可真是入木三分啊!就说范进中举那事儿,好家伙,一朝中举他居然疯了,这不是狠狠讽刺了那些一心追求功名的人吗?
2. 它的讽刺多巧妙啊!像严监生临死前还惦记着那点灯的两根灯草,哎呀呀,这把那些吝啬鬼刻画得太绝了,多形象啊!
3. 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很隐蔽呀,周进在贡院里痛哭,这背后不就是在嘲笑科举制度的荒唐吗?
4. 书里的讽刺还特别广泛呢!从官员到儒生,各个阶层都没放过,就如同那胡屠户对范进前倨后恭的态度,把人性的丑恶展现得淋漓尽致,这讽刺牛不牛?
5. 它的讽刺还带着点黑色幽默呢,匡超人从一个单纯的青年变成一个虚伪的骗子,这变化让人唏嘘,不就是对社会不良风气的绝妙讽刺吗?
6. 儒林外史的讽刺有时候真让人咋舌!那个王惠一上任就想到敛财,这讽刺得多大胆呀,把官场的黑暗暴露无遗!
7. 瞧瞧,书中对那些所谓名士的描写,表面上夸他们,实际却满是讽刺,就像杜慎卿装模作样地搞所谓的“选美大赛”,真让人啼笑皆非啊!
我觉得《儒林外史》通过这些讽刺手法,生动地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丑恶和荒唐,真不愧是经典之作啊!。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手法例析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手法例析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性的丑陋。
本文将对儒林外史中的讽刺艺术手法进行例析。
一、夸张手法儒林外史巧妙地运用夸张手法,将人物形象塑造得极端荒诞可笑。
例如书中的主角方回,他是一个庸碌无能、无所作为的读书人,以功名为至高追求,却因自己的无能和无知而频临失败。
吴敬梓通过夸张方回的荒谬行为和口才不佳的表现,讽刺了当时的官僚主义和功利心态。
二、颠倒乾坤儒林外史中,吴敬梓巧妙利用颠倒乾坤的手法,让读者通过对比来认识社会的真相。
他通过比较传统儒家的道德伦理和儒林中人的真实行为,揭示了士人们为了得到官职而不择手段、丧失了道德底线的现象。
通过颠倒乾坤,吴敬梓让人们反思传统的价值观念,并对现实社会进行深刻的批判。
三、讽刺揭露儒林外史通过讽刺揭露的手法,将当时社会弊端暴露无遗。
吴敬梓对朝廷官员的贪污腐败、士人的投机取巧和社会的虚伪现象进行了尖锐的讽刺。
例如书中的明鉴司,以审理案件为名,实际上是以贪污受贿为目的,完全背离了正义与公正的原则。
通过讽刺揭露,吴敬梓让读者看到了社会的黑暗面,引起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四、对话讽刺儒林外史中的对话讽刺手法,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来讽刺他们的愚昧和虚伪。
例如书中的方姓兄弟,他们以品行高尚和清白自居,却事实上卖官鬻爵、搞权钱交易。
吴敬梓通过他们之间的对话,揭示了他们的虚伪和道德沦丧。
对话讽刺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内心思想和真实面貌,产生更强烈的讽刺效果。
五、情节讽刺儒林外史通过情节讽刺,将社会的荒谬和愚昧展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书中的恩泽府,以小说主角方回的父亲方澹为首的官员,他们高官显爵却心胸狭窄,残忍虐待百姓。
吴敬梓通过精心构建的情节,让读者看到了这些庙堂之上的虚伪人物的本质,讽刺了他们的无能和残忍。
综上所述,儒林外史是一部充满讽刺的作品,通过夸张手法、颠倒乾坤、讽刺揭露、对话讽刺和情节讽刺等多种手法,对当时社会的问题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研究

一、《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
《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高超,是清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吴敬梓巧妙地运用 对比、白描、夸张等手法,将社会上的各种假、恶、丑现象揭露无遗。
1、对比手法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大量运用对比手法,通过人物前后行为的反差,突 出其讽刺效果。例如,小说中的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变化,一个极尽鄙 视,一个极尽讨好,鲜明的对比凸显了世态炎凉的社会风气。
2、白描手法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运用白描手法,通过对人物言行的生动描绘,使人 物形象栩栩如生。例如,范进中举后的癫狂状态,吴敬梓用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 描写,将其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令人既感到好笑又深感悲哀。
3、夸张手法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还运用了夸张手法,通过对人物言行的夸大描写, 突出其讽刺效果。例如,小说中的严监生为了节省一根灯草,临死前还伸出两个 指头不肯断气,这种夸张的描写让人不禁让人感叹当时社会的吝啬之风。
1、对比手法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大量运用对比手法,通过人物前后行为的反差,突 出其讽刺效果。例如,小说中的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变化,一个极尽鄙 视,一个极尽讨好,鲜明的对比凸显了世态炎凉的社会风气。
2、白描手法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运用白描手法,通过对人物言行的生动描绘,使人 物形象栩栩如生。例如,范进中举后的癫狂状态,吴敬梓用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 描写,将其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令人既感到好笑又深感悲哀。
小说还对官场腐败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官员们贪污受贿、营私舞弊,甚至为 了自己的利益不惜草菅人命。这种腐败现象不仅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也严 重损害了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
总之,《儒林外史》作为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以其高超的讽刺 艺术和深刻的社会批判成为了经典之作。它不仅揭示了清代社会的各种弊病和丑 恶现象,而且也展现了吴敬梓作为一位伟大的小说家的高超艺术才华。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特点有哪些?儒林外史简介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特点有哪些?儒林外史简介想要了解儒林外史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下面由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特点有哪些?儒林外史简介”,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特点有哪些?儒林外史简介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特点一、《儒林外史》善于通过人物的外貌、言行描写,表达对人物的嘲讽之情。
例如,第二回里,薛家集的一个小乡官夏总甲,作者把他写成了一个乡间土皇帝形象。
你看他:“两只红眼边,一副锅铁脸,几根黄胡子,歪戴着瓦楞帽,身上青布衣服就如油篓一般;手里拿着一根赶驴的鞭子,走进门来,和众人拱一拱手,一屁股就坐在上席。
好一个“拱一拱手,一屁股就坐在上席”,一个动作活画出了夏总甲在乡民面前的傲慢做大。
他为什么能如此目中无人?他的衣服怎么“就如油篓一般”?作者接着描写他的一番话语,巧妙揭开了这个谜。
“俺如今倒不如你们务农的快活了。
想这新年大节,老爷衙门里,三班六房,那一位不送贴子来。
我怎好不去贺节?每日骑着这个驴,上县下乡,跑得昏头晕脑。
从新年这七八日,何曾得一个闲?恨不得长出两张嘴来,还吃不退。
”这个土皇帝的矫情炫耀多么令人生厌!而读者的这种认识是从字里行间领会出来的,并不是作者明白告诉的。
吴敬梓十分痛恨迷信风水,在四十四回中,他借书中人物杜少卿说过,最好请朝廷立个法,将那些骗人的风水先生的头砍下来,将那些因风水迷信而迁祖坟的人凌迟处死。
在第四十五回中,作者描写了两个风水先生余殷、余富,这两个人物身上,寄寓了作者强烈的憎恶之情,写这两个人物,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
余家兄弟二人为一人的祖坟看风水,那主人拿来红布口袋装着的几块土,余殷“拿出一块土来放在面前,把头歪在右边看了一会,把头歪在左边又看了一会,拿手指掐下一块土来,送在嘴里,歪着嘴乱嚼。
”“余敷把土接在手里,拿在灯底下,翻过来又把正面看了一会,翻过来又把反面看了一会,也掐了一块土送在嘴里,闭着嘴,闭着眼,慢慢的嚼。
简述儒林外史讽刺艺术

简述儒林外史讽刺艺术《儒林外史》这本书,嘿,真的是一颗璀璨的文学明珠!它的讽刺艺术,简直让人拍手叫绝,仿佛是用风趣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作者吴敬梓,真是个有意思的家伙,他的文字里满是对社会的观察,对人性的剖析。
说白了,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丑陋现象。
你看,那些读书人,满口仁义道德,结果却私下里勾心斗角,简直让人哭笑不得。
书中的人物,真是各有千秋,有的狡猾如狐,有的愚笨如牛。
像那个什么“孙秀才”,可真是个笑话,整天想通过读书当个官,结果却只是个“白脸书生”,死读书不求甚解。
唉,读书也不能只看书本,还得懂点儿人情世故呀!再说了,书中那些贪官污吏,哎哟,简直让人气得牙痒痒。
他们个个口口声声说要为民做主,结果背地里却在贪污受贿,真是表里不一,简直让人哭笑不得。
吴敬梓用讽刺的手法,像一把锋利的刀,毫不留情地揭露了这些假仁假义的伪君子。
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原来这些人就像穿着西装的“苍蝇”,表面光鲜亮丽,实际却是个个臭不可闻。
他的文字中那种调侃的语气,仿佛在说:“哟,你们真是牛!这本事也就只会在嘴上了。
”那种生动的描写,让人忍不住想哈哈大笑,甚至想拍手称快。
再说说那些读书人,真是千奇百怪,有的拼命考秀才,结果连个及格都没能拿到,有的则是靠家世背景,混了个功名,根本就不需要真才实学。
像那种“金榜题名”的喜悦,跟今天的“晒成绩”也没什么区别,都是为了让人羡慕,结果背后又有多少辛酸苦楚呢?简直就是一出无形的喜剧,让人哭笑不得。
而在这本书里,吴敬梓不仅是批判,更是用心良苦地让大家反思。
你看,他笔下的人物,虽然让人捧腹大笑,但其中却藏着无尽的深意。
他想告诉大家,光有书本知识不行,做人还得有道德,有良心。
可不是说书读得越多,就越能混得好,反而是要学会把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才是真本事!书中那些插科打诨的小段子,真是让人捧腹。
比如说,有的人在大街上遇到一位老先生,居然当面问:“您这是读书读傻了吗?”这种调侃,恰到好处,不仅好笑,还能引人深思。
儒林外史讽刺的意思

儒林外史讽刺的意思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章回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以尖锐的讽刺手法揭示了当时儒学的腐朽和虚伪,对中国封建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儒林外史的讽刺意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儒林外史讽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僚体制。
小说中的官场风气丑恶、腐败贪污,官员们虚伪奉承、明哲保身,只顾个人利益而不顾国家民生。
无论是高官显贵还是品级较低的小官,他们都沉迷于权力和金钱的欲望,互相攀比、勾心斗角。
通过塑造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官员形象,儒林外史揭示了官场的黑暗面,让人们看到了封建社会的丑陋。
其次,儒林外史讽刺了当时的士人阶层。
小说中的士人们背离了儒家的传统道德观念,他们以功名利禄为唯一追求,不择手段地谋求个人地位和财富。
他们虚伪而自大,口口声声讲究仁义道德,实则不顾良知,瞒天过海,一味追逐名利。
儒林外史以揭示士人的虚伪为主线,通过激烈而生动的对话和行动,让读者看到这些人的真实面目。
再次,儒林外史讽刺了封建社会的礼教观念。
小说中的男女角色形象各具特色,但都受到了封建礼教的禁锢和束缚。
女性在封建社会被视为附属物,她们的价值仅仅体现在服从男性和繁衍后代上。
而男性则沉迷于权力和享受,他们不顾家庭责任,追求外遇和纨绔生活。
儒林外史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细致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于个体发展的束缚和侵害。
最后,儒林外史讽刺了当时的儒学思想。
小说中的士人们虽然标榜儒学思想,但他们对于儒家经典的理解却十分肤浅和功利。
他们背离了儒家的仁义道德,追逐功名利禄,只注重个人利益而忽视社会公益。
儒林外史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描写,揭示了当时儒学的虚伪和实际意义的扭曲。
总而言之,儒林外史以其尖锐的讽刺手法,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和虚伪。
它通过讽刺官僚体制、士人阶层、礼教观念和儒学思想等多个层面,展现了当时社会的丑陋和不公。
儒林外史的讽刺意义超越了个体,具有普世价值,为后来的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启示。
儒林外史 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前言《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小说中一部重要的纪实小说。
小说通过对儒者的讽刺和揭示,剖析了当时社会上种种现象,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的众多弊端。
本文将从儒林外史中的讽刺艺术展开讨论,通过分析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和寓言故事,探讨其对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和批判。
一、儒林外史中的讽刺手法1. 善用夸张手法在《儒林外史》中,吴敬梓善于运用夸张手法来描绘人物特征和社会现象。
比如,在小说中,他将文化水平很低的人塑造得像个学问渊博的大儒,以此来讽刺当时学者的虚伪和假装。
这种夸张的手法使得讽刺更加生动有力,让人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的荒诞和荒谬。
2. 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对比不同人物的形象和行为,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展现了明显的讽刺意味。
他将那些拥有实际才华和思想的人塑造成不为世俗所容的形象,而那些空有虚名和伪装的人则被描述得光彩照人。
这种对比手法让人们看到了虚伪现象的本质和荒谬之处。
3. 采用讽刺的对话和行动小说中的讽刺不仅在描写上有着独特的手法,而且在对话和行动中也达到了一个高度。
通过对话和行动中的揶揄和戏谑,吴敬梓成功地展现了当时社会中人们的虚伪和谄媚。
这种对话和行动的讽刺手法,让人们在阅读中感受到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和犀利批判。
二、小说中的寓言故事1. 《禽兽故事》《禽兽故事》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寓言故事,通过故事中的动物形象,讽刺了社会上的强权和欺压。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只燕子被一只老鹰所欺负,最终在其他动物的帮助下,成功打败老鹰。
这个故事通过动物之间的斗争,折射出人们对抗欺凌和压迫的决心和智慧。
通过这个寓言故事,吴敬梓批判了封建社会中的不公正和压迫。
2. 《雀鼠之辈》《雀鼠之辈》是《儒林外史》中的另一个寓言故事,讲述了一只雀儿和一只老鼠的故事。
在故事中,雀儿相当于高官显贵,老鼠相当于平民百姓。
故事通过雀儿和老鼠之间的交往,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鸿沟和不公平。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和独特的讽刺艺术而著称于世。
这部小说通过对儒林群像的生动描绘,展现了封建社会末期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其讽刺艺术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首先,吴敬梓善于通过对比来增强讽刺效果。
在小说中,他常常将不同人物的行为、思想和命运进行对比,从而凸显出社会的荒谬和人性的弱点。
例如,范进中举前后的境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中举前,他穷困潦倒,备受亲友的冷落和欺凌,连岳父胡屠户都对他肆意辱骂。
然而,一旦中举,他立刻成为众人追捧的对象,胡屠户的态度也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从之前的不屑一顾变得阿谀奉承。
这种前后的巨大反差,深刻地讽刺了社会的趋炎附势和人情冷暖。
再如,周进和范进这两个人物也有着相似的经历和对比。
周进在未考取功名时,只能在私塾里当先生,受尽了冷眼和嘲笑。
他去参观贡院时,竟悲痛欲绝地一头撞在号板上。
而范进也是在多年科举的折磨中苦苦挣扎,最终因中举而喜极而疯。
他们的遭遇反映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身心的摧残,通过这种对比,更加突出了科举制度的荒诞和不合理。
其次,作者擅长运用夸张的手法来强化讽刺的力量。
在描写严监生临终时的场景,就运用了极为夸张的手法。
严监生因为灯盏里点着两茎灯草而迟迟不肯咽气,直到赵氏挑掉一茎,他才放心地离去。
这种夸张的描写将严监生的吝啬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也对这种极度贪婪和吝啬的人性进行了无情的讽刺。
同样,在描写胡屠户为范进治疯时,打范进一巴掌的情节也运用了夸张。
胡屠户平时对范进畏畏缩缩,此时却不得不壮着胆子打了范进一巴掌,而打完之后,他的手竟然疼得弯不过来。
这种夸张不仅表现了胡屠户的紧张和恐惧,也让读者对他的虚伪和怯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再者,吴敬梓通过细腻的细节描写来展现讽刺的深度。
比如,在描写匡超人的蜕变过程中,通过他对待马二先生的态度变化这一细节,揭示了他的虚伪和忘恩负义。
起初,匡超人对马二先生感激涕零,言听计从。
《儒林外史》讽刺手法

《儒林外史》讽刺手法《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真实地揭示了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
这部作品的讽刺手法独具特色,运用巧妙且多样,使其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杰出代表。
其一,对比讽刺。
作者通过人物前后行为、遭遇的对比,展现出人性的虚伪和丑陋。
例如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他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中举前,胡屠户对范进是百般辱骂和轻视,说他“现世宝穷鬼,尖嘴猴腮”;中举后,却夸他是“天上的星宿”,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
这种鲜明的对比,将胡屠户嫌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嘴脸刻画得淋漓尽致。
再如周进,未考取功名时,在薛家集受尽冷眼和嘲讽,被梅玖等人戏弄。
而当他后来中了进士,升了御史,做了广东学道,那些曾经瞧不起他的人又对他毕恭毕敬。
这种前后境遇和他人态度的强烈反差,深刻地讽刺了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人们的趋炎附势。
其二,夸张讽刺。
吴敬梓善于运用夸张的手法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社会的荒诞。
严监生临死前因为多点了一根灯芯而不肯咽气,直到赵氏挑掉一根灯芯才断气的情节,将他的吝啬夸张到了极点,令人捧腹大笑的同时,也对这种极度的吝啬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还有匡超人,原本是个朴实善良的青年,后来为了追求功名利禄,变得撒谎吹牛、忘恩负义、道德沦丧。
作者通过对他行为和思想变化的夸张描写,揭示了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扭曲和摧残。
其三,细节讽刺。
书中通过对一些细微之处的描写,达到讽刺的效果。
比如马二先生游西湖,他面对美景毫无欣赏之情,心心念念的却是那些吃的东西和科举文章。
他看到女客,不是欣赏其美貌,而是关注她们的鞋子款式,想着能否作为写文章的素材。
这些细节生动地展现了马二先生迂腐、庸俗的形象,讽刺了他被科举制度禁锢的头脑。
又如王惠上任南昌太守时,衙门里响的不是升堂办案的鼓声,而是“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这一细节揭示了他贪婪、搜刮民脂民膏的本质。
儒林外史中的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中的讽刺艺术《儒林外史》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充满了讽刺的宝藏。
说实话,读起来让人又想笑又想气,感觉作者吴敬梓像是在用一把尖锐的针,戳破那些伪君子的伪装,一点也不手软。
你看吧,书中的人物一个个有的满口仁义道德,可惜都是假大空的纸上谈兵;有的自以为是地以知识为傲,却对社会的残酷一无所知。
吴敬梓就在这样的人物身上狠狠地揭露了那个时代的种种病态,简直就是在跟我们说,“你们这些人,嘴巴上说得天花乱坠,结果还是活得像个木偶。
”他通过讽刺,把那种“空谈理论”的做作气息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看得直摇头。
比如说书中的范进,哦,他那一段真的是让人哭笑不得。
这个范进,明明脑袋不太灵光,结果每次考试都靠着“运气”过关。
可他偏偏特别相信自己是什么“文人”,自己才是有学问的那一个。
哈哈,你说他能不被讽刺吗?那一副自命不凡的模样,完全就是在告诉大家,“我就是个文化人,能在学术上指点江山。
”可是,看看他最后被一纸状元封号,才明白了个中玄机——原来一切都只是自欺欺人罢了。
吴敬梓让我们看到的,就是这些书生满肚子的空话,表面上都是“忠诚、正直、诚实”,但实际上呢?一个个都只是为了名利、为了前途,连最基本的自知之明都没有。
说到讽刺,不得不提的还有书中的朱尔东。
朱尔东是个典型的“有理想无能力”的角色。
他头脑一热,想着去考举人,却连读书都读不明白。
这个人呢,跟范进不同,他不是单纯的运气问题,而是缺少了深厚的学问基础,却偏要装得自己能成大器。
他理想很丰满,能力却是零,简直就是在告诉你,空有一颗雄心壮志,却没有真才实学,最终注定要落得个“被人耻笑”的下场。
读着朱尔东的故事,你不仅能感受到那种笑中带泪的讽刺,而且还能看到当时那些人在追求功名利禄时的盲目和贪婪。
吴敬梓真的是在告诉我们,别总想着一夜成名,你得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才能真正立足社会。
再看看书中其他那些人,个个都让你觉得既好笑又惋惜。
无论是程朝宗,还是孟青山,他们的形象都深刻地揭示了那个社会中“虚伪”和“势利”的一面。
简述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简述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儒林外史》是一部以明朝时期儒家知识分子为主角的讽刺小说,通过描写这些人在官场、学术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反映了当时的政治腐败、学术不端和社会不公等问题。
这部小说讽刺艺术非常出色,下面是简要的概括和拓展:《儒林外史》通过讽刺儒家知识分子的种种不是,揭示了明朝时期政治腐败和学术不端的问题。
小说中的许多人物都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但他们在官场和学术界中的表现却常常是荒唐可笑、荒谬绝伦的。
例如,小说中的严嵩、冯保等人,他们是明朝时期的高级官员,但他们的行为却常常违背儒家的道德准则,甚至和法律相悖。
另外,小说中的科举考试也充满了讽刺意味。
小说中的许多学生在考试中作弊、抄袭,甚至使用药物来提高自己的考试成绩,这些行为都违背了儒家的教育观念。
除了讽刺儒家知识分子之外,《儒林外史》还讽刺了当时的学术界。
小说中的许多学者都是当时的顶尖学者,但他们的行为却常常违背了学术道德,例如,小说中的顾炎武等人,他们主张反对迷信和外来思想,但却在自己的研究中大量引用了西方的思想。
另外,小说中的徐渭等人,他们也是当时的学术领袖,但他们的研究却常常缺乏科学性和实用性,只是在追求学术的“花架子”。
除了官场、学术界之外,《儒林外史》还讽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小说中的许多人物都是当时的社会精英,但他们却常常陷入贪婪、自私和腐败之中,例如,小说中的商天章等人,他们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不惜利用自己的权力和地位来坑骗他人。
另外,小说中的沈括等人,他们也是当时的社会精英,但他们的行为却常常违背了道德和法律,甚至和犯罪有关。
《儒林外史》通过讽刺儒家知识分子和政治、学术界的问题,反映了当时的政治腐败、学术不端和社会不公等问题,是一部非常出色的讽刺小说。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分析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分析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赏析是如下:
1、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讽刺。
作者往往让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对待同一对象采取不同的甚至完全矛盾的态度,造成强烈对照,从而产生喜剧效果。
如,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对比描写就尤为鲜明。
2、运用艺术夸张,产生强烈的讽刺效果。
比如,范进中举发疯,胡屠户打了范进一巴掌,再也回不过手指来,都是寓讽刺于夸张之中。
3、吴敬梓用幽默而又带着冷嘲热讽的笔调,写出了当时人们的趋炎附势。
同时也抨击了当时的科举制度,反映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之深。
作品主旨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辛辣的笔触对社会现状和儒士命运进行批判揭露的讽刺小说。
小说形象地刻画了在科举制度下,知识阶层精神道德和文化教育腐朽糜烂的现状。
它透过人生百态揭示了士人功名利禄的观念、官僚制度、人伦关系和整个社会风气。
作者从揭露科举制度以及在这个制度奴役下的士人丑恶的灵魂入手,进而讽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雅的名士的虚伪卑劣,以及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和人民灵魂的扭曲。
吴敬梓的讽刺显然给了封建社会有力的一击,宣泄了大多数心有同感的读书人对人性卑劣、社会黑暗的控诉。
儒林外史 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儒林外史》是一部古代小说,以描写儒林之内、外的各色人等为主线,讽刺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人际关系。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巧妙的情节安排,揭示了当时社会上的虚伪、势利和物欲,以及人性中的贪婪、自私和虚伪等丑恶面。
艺术是一种表达方式,而讽刺艺术则是通过对社会现象和人性弊端的嘲讽和揭露,来引起人们反思和警醒。
在《儒林外史》中,作者通过描绘各种形形色色的人物,展现了儒林内外的种种现象和人性弊端,旨在让读者反思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各具特色,有的贪婪好色,有的虚伪势利,有的阿谀奉承,有的阳奉阴违,种种行为无一不在讽刺当时社会上的势利和虚伪。
例如,书中的主人公柳下惠,为了升官发财,不惜与人勾心斗角,明争暗斗,展现了当时社会上的势利和明哲保身的现象。
而书中的其他人物,如严嵩、郑居中等,则通过各自的行为和言谈,揭示了当时朝廷政治和官场黑幕的丑恶。
除了人物形象外,小说中的情节设置也十分巧妙。
作者通过各种离奇的事件和巧妙的安排,让人物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展现了当时社会上的种种勾心斗角和明争暗斗。
例如,书中的柳下惠与严嵩之间的明争暗斗、郑居中与柳下惠之间的明哲保身,以及各种宫廷阴谋等情节,都让读者看到了当时社会上的种种丑恶和人性的扭曲。
通过对《儒林外史》中的讽刺艺术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作者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巧妙的情节安排,揭示了当时社会上的虚伪、势利和物欲,以及人性中的贪婪、自私和虚伪等丑恶面。
通过讽刺艺术,作者引起了读者对当时社会风气和人性弊端的反思和警醒,使人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从而引导人们向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
总的来说,《儒林外史》作为一部讽刺小说,通过对当时社会现象和人性弊端的揭露和讽刺,引起了读者的思考和反思,使人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通过艺术的手法,作者成功地揭示了当时社会上的种种虚伪和势利,让人们对社会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儒林外史的多层次讽刺手法

儒林外史的多层次讽刺手法《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和精湛的讽刺艺术而闻名于世。
这部小说运用了多层次的讽刺手法,对儒林群像以及社会的种种弊病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刻画,展现了作者对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和虚伪道德的批判。
首先,对比讽刺是《儒林外史》中常用的手法之一。
作者通过不同人物之间的对比,突出了他们的丑态和虚伪。
例如,范进中举前后,周围人的态度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中举前,范进贫困潦倒,老丈人胡屠户对他百般羞辱和斥责;中举后,胡屠户的态度立刻变得谄媚讨好,称范进是“天上的文曲星”。
这种前后对比,深刻地讽刺了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
又如周进和范进,两人都是在科举道路上备受折磨的穷苦书生,周进撞号板的悲苦与范进中举后的癫狂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科举制度对文人心灵的扭曲和摧残。
其次,夸张讽刺在小说中也运用得极为巧妙。
作者通过夸张的描写,放大了人物的丑态和社会的荒诞。
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的情节就是典型的例子。
作者用极度夸张的手法描写范进的疯态,“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
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通过这种夸张的疯癫表现,将科举制度对人的精神迫害展现得淋漓尽致。
再如严监生临死前因为多点了一根灯草而不肯咽气,这个细节的夸张描写,把严监生的吝啬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也对这种极端的吝啬行为感到悲哀。
细节讽刺也是《儒林外史》的一大特色。
作者善于通过细微的生活细节来揭示人物的本质。
比如匡超人在侍奉父母时的虚伪表现,他表面上对父母孝顺,实际上却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不择手段。
作者通过描写他在父母生病时的言行不一,以及后来的堕落过程,展现了他的虚伪和道德沦丧。
又如马二先生游西湖时,面对美景毫无欣赏之情,却一心想着科举文章和功名富贵,通过这一细节,讽刺了他的迂腐和呆板。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特点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特点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特点:
现实主义写作手法。
作者吴敬梓通过描绘真实的人物和事件,展现了科举制度的丑恶和灵魂的扭曲,使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善于运用夸张和对比。
吴敬梓通过夸张和对比的手法,揭示了人物言行的矛盾,使人物处于自我暴露和自我嘲讽的地位,从而产生强烈的讽刺效果。
针对不同人物进行不同方式的讽刺。
作者能够秉持公心,把握分寸,针对不同的人物作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讽刺,使作品具有深刻的批判性和教育意义。
喜剧性和悲剧性的结合。
在《儒林外史》中,作者不仅描绘了人物的喜剧性,也揭示了他们的悲剧性,使整个作品既有讽刺的喜剧色彩,又不乏悲剧的深刻内涵。
通过人物前后言语行动的相互矛盾来确认人物的真实面貌。
通过这种手法,作者能够更加真实、深刻地描绘人物,使故事富有讥刺色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讽刺小说。
作者吴敬梓在小说中以其生动形象、极富魅力的笔墨,描画出一幅封建社会儒林群丑图,小说虽以明代中叶发生的故事为背景,然而实际上影射着清政府统治下的18世纪的中国社会,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深刻地揭露封建社会末期的各种丑恶现象。
辛辣地讽刺了虚伪、残忍的科举制度,歌颂了淳朴的劳动人民,并给予同情,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小说以其生动、准确、洗炼、朴实、幽默的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优美细腻的景物描写,精湛独特的讽刺手法,创造了空前绝古的讽刺作品之典范。
本文试图对其讽刺艺术的特征进行初步的探析。
关键词:《儒林外史》;科举制度;讽刺;夸张《儒林外史》假托明代故事,通过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全书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写了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第二部分描绘了理想文士的探求;最后的部分描写了“市井奇人”的发现。
作者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
该书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
鲁迅先生对《儒林外史》的评价是非常中肯的,他十分推崇《儒林外史》,特别欣赏其中讽刺艺术手法的运用,他说:“中国历来作讽刺小说者,再没有比他更好的了。
”“讽刺小说从《儒林外史》而后,就可以谓之绝响。
”首先让人赞赏的是作者的胆量和艺术家的勇气,敢于直面封建社会,勇于向腐朽没落黑暗的封建势力挑战,作者身处于一个由盛及衰的封建家庭,经历了由富贵到贫寒的不平常的家庭变化。
在这个大变化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体察到士大夫阶层的种种堕落与无耻,看到了清王朝统治下政治的腐败和社会污浊。
这些都使他对现实有了进一步清醒的认识。
官僚顾主家庭的破落,使吴敬梓走出富贵公子狭隘的天地;自身社会地位的下降,缩短了他和广大人民之间的距离,生活的贫困,使吴敬梓的思想沉重,并不断使他增添了厌恶,形成叛逆的思想,时代的先进思潮,给了他批判的武器,与社会上种种人物的广泛交往和接触,使他扩大了眼界,增长了见识,熟悉了生活。
这是吴敬梓创作小说《儒林外史》的思想和生活基础。
假若是吴敬梓继续过着花天酒地的富贵生活,官场得意,他是无法写出《儒林外史》的,吴敬梓饱经风霜,遍尝人间辛酸和世态炎凉的生活经历以及艺术家的勇气,成就了《儒林外史》这部伟大作品的问世。
更使人感叹的是作者精湛的讽刺艺术手法。
吴敬梓继承我国文学史上的讽刺艺术的优秀传统,吸收了前代讽刺小说之作的成功经验,根据自己对于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创造了《儒林外史》这部我国古典文学中最好的讽刺小说。
下面对其讽刺艺术的特征进行初步的探析:(一)写实手法鲁迅先生说过:“讽刺的生命而是真实,非写实决不能成为所谓‘讽刺’”。
《儒林外史》正是这样,它所讽刺的种种丑恶的人物和事情,都是当时封建社会里实际存在着或者曾经出现过的事实。
王惠、周进、范进那样的热衷名利,匡起人、牛浦朗那样精神堕落,在当时社会都是司空见惯的事情,确实不足为奇,但经过作者那么一写,却都成了生动的、有力的讽刺。
这里所说的真实并非是某些历史人物的刻版的记录,也不是生活的原封不动的照相,而是有选择、有集中、有概括的。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描写的人物据说都有具体的原型,作者以当时的一些实有人物作原型概括生活中曾经有过和可能会有的事情,加以集中,选取典型的人物和事件进行艺术加工。
《儒林外史》里创造的许多小人物都具有相当强的典型性。
读了《儒林外史》觉得生活中到处都是被吴敬梓讽刺的人物,悍然退士的《〈儒林外史〉序》中说到当时有一条评语说:“慎勿读《儒林外史》,读之乃觉身世酬应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
(二)自然流露《儒林外史》讽刺手法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自然流露的手法,即通过人物自己一切行动“从场面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是“特别把它指点出来”。
作者在小说中,抓住人物本质的富有典型意义的特征,把他们放在当时的典型环境中,让他们在人与人之间各种矛盾冲突中自己行动,通过这种行动自然地显示出每个人物各自不同的性格,同时也就进行了讽刺。
在第三回中描绘范进中举的情节十分精彩,特别是对胡屠户的刻画,讽刺味极浓。
胡屠户上前道:“贤婿老爷,方才不是我大胆,是你老太太的主意,央我来劝你的。
”邻居内一个道:“胡老爹方才这个嘴巴打得亲切,少顷,范老爷洗脸,还要洗下半盆猪油来!”又一个道:“老爹,你这手明日杀不得猪了。
”胡屠户道:“我那里还杀猪!有我这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
你们不知道,得罪你们说,我小老这一双眼睛,却是认得人的。
想着先年,我小女在家里长到30岁,多少有钱的富户子弟要和我结亲,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是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今日果然不错!”说罢哈哈大笑。
众人都笑起来。
看着范进洗了脸,朗中又奉茶来吃了,一同回家。
范举人先走,屠户和邻居跟在后面,屠户见女婿衣裳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作者在这段描绘中,让人物自己的言行自然流露,不作议论,胡屠户一番无耻的恭维描写得极其精彩。
有前面臭骂范进尖嘴猴腮的话,屠户的恭维更显得厚颜无耻,把30多岁一提,屠户的话更显得不知羞耻。
用“低着头”的形体动作来显示心灵的卑劣,写上次数,讽刺味更足。
第五回中描写严监生临终的一段写得极为出色:……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
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得不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是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包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得溜圆,把头又狠狠地摇了几摇,越发指的紧了。
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舅凶不在跟前,故此记念。
”他的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下上前道:“爷,别人都说得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
……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想费了油。
我如今挑掉了茎就是了。
”说罢,忙走去挑掉了茎。
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在这里,作者对严监生没有发表评论,只是如实地记述他临死前看来极为平常的一个细节活动,可是一个被作者讽刺的地主守财奴的吝啬本性就这样鲜明生动地突现出来,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达到了较强的讽刺效果。
(三)夸张手法作者在《儒林外史》中主要运用了的是一种写实手法,但有的情节描写,用的是夸张的写法,却不失真实。
范进中举惊喜得发了疯这一情节,用的就是夸张手法。
“中举发疯”在当时的士人中虽不是普遍现象,却也是会有的实情,因而是真实可信的。
当时的读书人热衷“举业”,一旦功名到手,就如醉如痴,惊喜若狂。
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加以夸张的描写,具有辛辣的讽刺效果。
又如周进头撞号板,王玉辉劝自己的女儿自杀殉夫,胡三公子买鸭子前先拔下耳挖戳戳胸脯子上的肉看看肥不肥等等,无不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这些事都以现实生活为根据,作者从现实中提炼出来,进行概括和集中,让人觉得“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而至于可恶。
”这样的夸张,不仅不失真实,反能更好的暴露问题的本质,从而达到更加强烈的艺术效果。
(四)对照手法作者往往让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对待同一对象采取不同的甚至完全矛盾的态度造成了强烈对照。
胡屠户是一个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市侩形象,范进中举前,被他称作“现世宝”,受他的训斥,范进向他商借乡试的盘费,又被他“骂了一个狗血喷头”,又是“尖嘴猴腮”又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范进中举后,态度截然不同:他送来七斤肉,四五千钱作贺礼,称范进“贤婿”、“老爷”,当范进“才学又高,品貌又好”,“是天上的星宿”,极尽阿谀奉承。
这种截然不同的两副嘴脸就充分表现出胡屠户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市侩性格,揭露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世俗习气。
在描写人物的时候,它让人物用自己的行动去否定自己的谎言,使冠冕堂皇的言辞与卑鄙的行为成鲜明的对照,从而将深藏在人物心灵深处的可笑、可鄙和可恶揭示出来。
这是《儒林外史》中常用的讽刺手法。
如第四回中揭露严贡生并集面具的一段描写:严贡生道:“后来倒也不常进去。
实不相瞒,小弟只是一个为人率直,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米粟的便宜,所以历来的父母官司都蒙相爱。
”……说着,恐怕有人听见,把头别转来望着门外,一个蓬头赤足的小厮走了进来,望着他说:“老爷,家里请你回去。
”严贡生说:“回去做甚么?”小厮道:“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在家里吵哩。
”严贡生道:“他要猪,拿钱来!”小厮道:“他说猪是他的。
”严贡生说:“我知道了,你先走罢了,我就来。
”这是用突然间出现的第三者无意的插话戳穿谎言的手法揭露虚伪的面目,以达到讥讽的效果。
类似这样用同一人物或事件前后两者不同的态度的描绘来揭示矛盾,揭露人物虚伪的本质,丑恶的灵魂,随处可举。
《儒林外史》的文字简洁生动,描写真切,讥嘲之中别有一种冷峻的神情。
《儒林外史》在深刻揭示出科举制度对士人的毒害的同时,更通过讽刺士人的种种丑行,全面批判了儒林道德的沦丧。
《儒林外史》虽以批判现实的深度取胜,他也表现了作者在困境中寻找出路的希望,正如封建社会后期许多进步的有识之士一样。
吴敬梓的理想中也充满着新旧交织的矛盾,在找不到新的出路时,往往回溯上古,以返朴归真为最高理想。
《儒林外史》奠定了我国古代讽刺小说的基础,为以后的讽刺小说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参考文献:[1]周先慎.《明清小说》导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8).[2]吴敬梓.《儒林外史》.浙江少年儿童出版,2007.(7)[3]鲁讯.《中国小说史略》.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4)[4]林庚.《中国文学简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