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中小学生感恩之心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培养中小学生感恩之心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报告.doc
《培养中小学生感恩之心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报告一、课题研究的意义我国自古就有“羊跪乳,鸦反哺”的古训。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
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起码的修养,是一种处世的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是人之常情,然而,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独生子女居多,父母亲过度的溺爱,中华传统美德在部分国人心目中日渐衰微。
小学阶段是人生受教育的起始阶段,一些行为习惯就是这个阶段养成的,这影响着孩子的一生。
当前我们的小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备受宠爱,养成了一些不良品质,如以自我为中心、任性、依赖、爱发脾气等,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不知感恩的情形令人痛心和警醒。
孩子尚且对父母不怀感恩之心,更何况对同学、对老师、对社会呢?这种感恩情怀的缺失让我们意识到用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塑造学生的感恩意识意义重大,加强中小学生的感恩教育更是当务之急。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了《培养中小学生感恩之心的策略研究》的课题,培养学生从小就养成一种感恩意识,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伴、感恩身边的人,乃至感恩自然、感恩祖国,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道德准则、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懂得和珍惜,懂得心存感激和知恩图报。
树立学生的感恩情怀,懂得爱父母和爱老师,爱同学,爱身边的人,对给予自己关怀和帮助过自己的人抱有感激之心。
通过一系列的感恩教育活动,使学生的感恩情怀内化为良好的品德。
三、研究内容对中小学生开展感恩教育,从小处入手,从身边入手,教育学生认识、感受、体验父母、老师、同伴、身边人对自己的关爱和帮助,让学生知恩图报,从而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爱身边人,进而推恩及恩,发展成爱自然、爱祖国等,并使感恩成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品德。
四、研究策略要对中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争取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支持和努力,主要以主题活动、学科渗透、课外延伸(家庭、社会活动等)为载体,以角色换位、实践体验为行动策略,具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学校德育和学科教育相互结合,创设感恩教育的平台与氛围。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报告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报告第一篇: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报告“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与研究”开题报告芙蓉镇第一小学高晓曲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六少”提出的工作任务,以着力打造少先队思想引领工程,少先队成长服务工程,少先队权益维护工程,少先队组织建设工程“四大工程”为目标,并以加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为核心。
在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响下,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素质的提高,几乎每个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当然都是家庭的中心,在长辈的呵护下成长,他们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觉得别人对他们的好都是应该的。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就要从小加强德育教育,要让孩子学会感恩,尊重他人。
把感恩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始终,使学生从小常怀感恩之心,感激和记住那些有恩于他们的人,学会感恩,施恩与他人,用自己的爱心回报他人,回报社会,为以后能做一个服务于社会,关爱他人,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的思想打基础。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
有了感恩之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才会变得和谐、亲切,学生才会知道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才会对生活充满希望,才会懂得珍惜时间和机会,才会努力完成自己的学业来报答周围的人和社会。
学生自身也会因为这种感恩心理的形成而感到更加愉快,更加健康,这也是学生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主体人格的构建。
正是鉴于当前现实,根据这种指导思想,我们提出本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1、我们开展感恩教育活动研究,就是要在青少年的心中播种高尚的道德的种子,引导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以平和之心、敬畏之心、感恩之心来对待学习,对待工作,对待生活,对待社会,对待自然,进而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和生命质量。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的研究将从最基本的活动研究开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
2、通过组织各种感恩活动,培养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激祖国之恩,培养热爱祖国的高尚道德情操;感激父母养育之恩,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道德品质;感激老师的培育之恩,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的良好品质;感激他人的帮助之恩,在生活、学习中互相帮助,乐于助人;感激自然的赐予之恩,使“爱护环境,保护自然”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感恩教育实践研究课题
一、课题背景感恩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道德观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
在当前社会,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和科技的发展,青少年一代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缺乏责任感、自私自利、感恩意识淡薄等问题。
针对这一现象,我国教育部门高度重视感恩教育,将其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本课题旨在探究感恩教育在小学生中的实践策略,以提高小学生的感恩意识,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课题研究目的1. 了解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
2. 探索有效的感恩教育实践策略,提高小学生的感恩意识。
3. 为学校、家庭和社会提供有益的借鉴,推动感恩教育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内容1. 小学生感恩教育现状调查(1)调查小学生对感恩的认识程度,了解他们对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感恩表现。
(2)分析小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2. 感恩教育实践策略研究(1)家庭教育方面:研究如何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
(2)学校教育方面:探讨如何在课程设置、教学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融入感恩教育,提高学生的感恩素养。
(3)社会环境方面:分析如何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等途径,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
3. 感恩教育实践效果评估(1)对实施感恩教育前后的小学生进行感恩意识对比,评估感恩教育的效果。
(2)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家长、教师对感恩教育的满意度。
四、课题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感恩教育的理论基础、实践经验等。
2. 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小学生、家长、教师对感恩教育的看法和建议。
3. 实验研究法:选取部分学校进行感恩教育实践,观察和分析实践效果。
4.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感恩教育案例,分析其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五、课题研究步骤1. 准备阶段:确定研究课题,查阅相关文献,制定研究方案。
感恩教育课题研究报告
坊庄完小德育教育研究课题——农村小学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一、课题的提出1.社会现状的需要我国自古就有“羊跪乳,鸦反哺”的古训。
感恩就是意识到今天自己获得的一切,不是凭空而来,除了自己的努力,还有许多人在背后的创造和奉献。
感恩是一种本性和不可磨灭的良知。
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一种处世的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
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还是一种责任意识,自主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更是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不断继承和发扬光大。
2、学校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广大未成年人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
”对小学生而言,“感恩”他人的能力还非常有限,但从小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让他们懂得感谢和帮助,应该是我们现代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
3.儿童成长的需要儿童教育专家郭建国教授说:“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没有一颗感恩更不会主动地帮助别理解帮助他人,孩子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的心,.小学阶段是人生受教育的起始阶段,一些行为习惯的养成影响着孩子的”人。
在学生内开展感恩教育就是让学生从感恩思想中内省的自我发展要求,一生。
对塑造儿童完真正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心中激发出要我学好到我要学好,善的人格,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抽查数据摸底抽查”对此,我校对小学生思想道德心理状况进行了一次“显示:有的学生景仰科学家,有的学生景仰体育、影视明星,只有少数学生表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付出的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示景仰自己的父母,“更何况孩子尚且对父母不怀感恩之心,可崇拜父母的孩子是最少的。
感恩教育实践研究报告
一、引言感恩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德育教育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感恩教育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本报告以我校开展感恩教育实践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实践过程、效果及存在的问题,旨在为我国感恩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实践背景与目标1. 实践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道德观念却日益淡薄。
许多青少年缺乏感恩意识,对父母、老师、同学等关心帮助他们的亲人漠不关心。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校决定开展感恩教育实践,旨在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2. 实践目标(1)提高学生对感恩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2)培养学生的感恩行为,使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感恩;(3)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实践方法与过程1. 实践方法(1)课程教学:将感恩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中,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了解感恩的意义;(2)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敬老院慰问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恩;(3)家校合作:加强家校联系,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感恩教育,共同引导学生树立感恩意识;(4)榜样示范:树立感恩榜样,让学生在身边找到学习的榜样,激发他们的感恩之情。
2. 实践过程(1)课程教学:在语文、道德与法治等课程中,融入感恩教育内容,让学生在阅读、写作、讨论中感受感恩;(2)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敬老院慰问、志愿者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恩;(3)家校合作:定期召开家长会,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感恩教育,共同引导学生树立感恩意识;(4)榜样示范:邀请感恩榜样到校分享他们的故事,让学生在身边找到学习的榜样。
四、实践效果1. 学生感恩意识明显提高通过感恩教育实践,学生的感恩意识明显提高。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关心父母、老师、同学,乐于助人,表现出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2. 学生道德素质得到提升感恩教育实践使学生的道德素质得到提升。
感恩小课题研究报告
感恩小课题研究报告1. 引言感恩是一种人们普遍认同的美德,在人际关系、工作、学习等方面都有积极的影响。
本报告旨在研究感恩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如何在小课题中培养感恩心态。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对相关文献的综述,了解感恩对个人发展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性。
2. 感恩的概念感恩是指对他人的善意和付出表示感谢和赞赏的心理状态。
它可以表现在言语和行为上,例如向别人道谢、帮助他人或给予回报等。
感恩心态可以促进个人与他人的良好互动,加强人际关系。
3. 感恩的影响因素3.1 家庭环境家庭是培养感恩心态的重要环境。
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氛围会对孩子的感恩意识产生影响。
关注家庭教育,培养孩子从小学会感恩。
3.2 社会文化社会文化背景也会影响个体的感恩心态。
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感恩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不同。
一些文化重视感恩,而另一些则较少关注。
4. 感恩心态的好处4.1 个人发展培养感恩心态有助于个人积极向上的发展。
感恩的人更容易获得他人的支持和帮助,进而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4.2 社会关系感恩心态有助于维系和改善人际关系。
当人们感恩对方时,会表现出更多的尊重和友好,从而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
5. 小课题研究设计与实施5.1 实验目的本次小课题的目的是探究感恩心态对个人工作表现的影响。
5.2 参与者我们随机选取了50名高校学生作为实验参与者。
5.3 实验设计我们将参与者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一组为对照组。
实验组在完成任务后将接受一次感恩训练,对照组则不接受感恩训练。
然后,我们将评估两组在工作表现上的差异。
5.4 实验过程参与者首先进行一个标准的工作任务,任务完成后对照组直接进入下一个任务,而实验组则接受感恩训练。
感恩训练包括回顾任务中他人的帮助、写下感谢之词以及向任务合作者表达感谢。
然后,两组再次进行相同的任务。
6. 结果与讨论6.1 结果分析通过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实验组在第二次任务中的表现明显优于对照组。
这表明感恩训练能够提高个人工作表现。
小学生感恩教育策略性研究课题鉴定书
负责人A的论文《用爱守望静待花开》在国家教育论文评选中荣获一等奖,并在《中小学教育》杂志2021年第6期上发表。《做好班主任温暖孩子心》在银河第五届优秀教科研成果交流评选活动中荣获二等奖。
内容摘要:爱如春风可以唤醒孩子稚嫩的心灵,爱如春雨可以滋润孩子幼小的心田。用爱的目光去发现需要被爱的孩子;用爱的语言去激励需要被爱的孩子;用爱的行动去感化需要被爱的孩子;用爱的呼唤去追随需要被爱的孩子。我会追寻爱的教育,追求爱的理想,一路播撒爱的种子,让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四二班的“感恩老师”主题班队会,让学生看视频——老师忙碌的一天;诗文朗诵《老师,您辛苦了》、《是您,老师》、《献给老师的花》;快板表演《夸咱老班好》、《夸夸我们好老师》;舞蹈《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唱《假如幸福你就拍拍手》、《我们都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最后,学生给在座的每位老师献花,李校长讲话总结,整节课充满了感恩的气氛,让学生明白了老师的辛苦,懂得感恩。四三班“我感恩,我快乐”主题班会,一个个学生精彩的演讲,一件件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一首首感恩的歌曲,使学生们明白在拥有爱的同时,要学会感恩,要永远抱一颗感恩的心,去学习,去生活!
B的论文《浅主题班队会的功效》等奖并在《银河教育》总第264期上发表。
内容摘要:感恩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懂得感恩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品质,所以我从培养学生感恩意识,教给学生感恩的方法,付诸行动实施感恩这三个方面谈谈如何教会学生学会感恩。
C的论文《小学生感恩教育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我见》在银河县第六届优秀教科研成果交流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及解决的问题
课题研究的意义:感恩教育对提高整个民族的道德素质具有深远的意义。人们常说:“体育不好出‘残品’、智育不好出‘次品’、德育不好出‘废品’”,因此,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就必须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培养学生感恩意识,使学生常揣感恩之心,常怀感激之情。
培养中小学生感恩之心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培养中小学生感恩之心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报告一、课题研究的意义我国自古就有“羊跪乳,鸦反哺”的古训。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
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起码的修养,是一种处世的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是人之常情,然而,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独生子女居多,父母亲过度的溺爱,中华传统美德在部分国人心目中日渐衰微。
小学阶段是人生受教育的起始阶段,一些行为习惯就是这个阶段养成的,这影响着孩子的一生。
当前我们的小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备受宠爱,养成了一些不良品质,如以自我为中心、任性、依赖、爱发脾气等,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不知感恩的情形令人痛心和警醒。
孩子尚且对父母不怀感恩之心,更何况对同学、对老师、对社会呢?这种感恩情怀的缺失让我们意识到用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塑造学生的感恩意识意义重大,加强中小学生的感恩教育更是当务之急。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了《培养中小学生感恩之心的策略研究》的课题,培养学生从小就养成一种感恩意识,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伴、感恩身边的人,乃至感恩自然、感恩祖国,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道德准则、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懂得和珍惜,懂得心存感激和知恩图报。
树立学生的感恩情怀,懂得爱父母和爱老师,爱同学,爱身边的人,对给予自己关怀和帮助过自己的人抱有感激之心。
通过一系列的感恩教育活动,使学生的感恩情怀内化为良好的品德。
三、研究内容对中小学生开展感恩教育,从小处入手,从身边入手,教育学生认识、感受、体验父母、老师、同伴、身边人对自己的关爱和帮助,让学生知恩图报,从而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爱身边人,进而推恩及恩,发展成爱自然、爱祖国等,并使感恩成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品德。
四、研究策略要对中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争取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支持和努力,主要以主题活动、学科渗透、课外延伸(家庭、社会活动等)为载体,以角色换位、实践体验为行动策略,具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学校德育和学科教育相互结合,创设感恩教育的平台与氛围。
感恩教育课题研究报告
感恩教育课题研究报告————————————————————————————————作者:————————————————————————————————日期:ﻩ坊庄完小德育教育研究课题——农村小学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一、课题的提出1.社会现状的需要我国自古就有“羊跪乳,鸦反哺”的古训。
感恩就是意识到今天自己获得的一切,不是凭空而来,除了自己的努力,还有许多人在背后的创造和奉献。
感恩是一种本性和不可磨灭的良知。
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一种处世的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
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还是一种责任意识,自主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更是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不断继承和发扬光大。
2、学校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广大未成年人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
”对小学生而言,“感恩”他人的能力还非常有限,但从小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让他们懂得感谢和帮助,应该是我们现代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
3.儿童成长的需要儿童教育专家郭建国教授说:“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孩子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帮助他人,更不会主动地帮助别人。
”小学阶段是人生受教育的起始阶段,一些行为习惯的养成影响着孩子的一生。
开展感恩教育就是让学生从感恩思想中内省的自我发展要求,在学生内心中激发出要我学好到我要学好,真正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对塑造儿童完善的人格,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此,我校对小学生思想道德心理状况进行了一次“摸底抽查”,抽查数据显示:有的学生景仰科学家,有的学生景仰体育、影视明星,只有少数学生表示景仰自己的父母, “可怜天下父母心。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报告结题报告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概述(一)课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精神素养的体现。
俗话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学会感恩,就是让学生们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使其心灵深处受到感动,懂得理解、宽容、体贴、关爱,懂得孝敬父母是为人之本,懂得感恩是快乐生活之源,让每个学生的心中充满爱心,让他们的学习更有动力,让他们的生活更有意义。
学会感恩,就是让学生们懂得自己所享受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都来自他人的创造。
当每个人细细品味别人为自己付出的辛劳时,一些不满就可能消弭,幸福之感便会油然而生。
而对于家庭养育之情、社会培育之恩的回报之愿,正是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之心产生的沃土,正是构建和谐社会之基。
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修养,是每个学生人生的必修课。
只有学会了感恩,人的内心才会充满温馨,人的生活才能充满阳光,人生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我校是沈阳市的一个农村学校,其中有许多的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十分困难。
为了这些学生学习无忧,家长能供得起其子女读书,学校多方面开辟渠道,为他们争取得到社会各界的帮助。
近年来,国家实行两免一补,解决了很多学生读书难的问题,同时,资助我校学生的单位、个人越来越多,还有许多单位、个人与我校的贫困学生结成了对子。
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学生,不断地接受着社会、个人的帮助,我们应该怎样回报帮助我们的人呢?那么,我们首先要有一颗感恩的心,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的厚爱。
作为一所农村小学,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广大同学更深刻地理解感恩的意义所在,让更多的学生、家长投入到感恩的实践活动中来,使更多同学感恩的心升起,让学生明白感恩的重要性,明白一个人一定要知恩言谢,对给予自己帮助和关爱的人时时怀有感激之心。
同时要让我们的教师也深深地体会感恩的必要性,努力地将社会的爱心转化为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
我们把“感恩”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台阶,要让我们前进小学的所有学生都明白“感恩”,学会怎样去“感恩”。
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研究报告
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研究报告一、课题的提出“感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对别人所给予的帮助表示感激。
”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也是一个崇尚仁义、知恩图报的民族。
知感恩,懂回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中国的感恩文化源远流长,孟子说:“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就是教育人们要懂得孝顺父母,敬重兄长。
“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知恩图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众说周知的古语,都体现着报答知遇之恩、养育之恩、培养之恩、提携之恩、救命之恩的情愫。
事实上,从今天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过程来看,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一种受恩的情形下生存着,生活着。
大至宇宙万物给了我们生存的空间和条件——阳光、雨露和空气等来,小至社会中任何一个人对你有形或无形的服务和支持,如果没有来自方方面面的或大或小的“恩”的施与,我们就很难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
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起码的修养,是一种处世的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是人之常情。
然而,我国社会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的新时期,各种思潮不断涌入,各种道德价值观念激烈碰撞,导致部分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出现明显的下滑趋势,以至于当前,感恩意识的缺失非常普遍。
人们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阳光雨露,却肆意破坏朝夕相处的环境;面对父母的哺育之恩,孝心和赡养观念却异常淡漠,只知受惠,不知感恩;享受别人带给自己的快乐,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在人际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只懂被爱,不知回报;在祖国的滋养中成长,对国家、社会给予的关爱认为理所当然,只会接受,不知责任…… 感恩意识在逐渐淡化。
孩子们不知感谢自然的滋养之恩,不知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不知感谢老师的教导之恩,不知感谢祖国、社会对自己培育之恩。
感恩教育是一种以人格完善为目的的人性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有了感恩之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也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亲切,学生自身也会因为这种感恩心理的形成而感到愉快,更加健康,这也是学生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等健全的主体人格的构建。
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研究研究报告(可编辑修改word版)
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科研微型课题微型课题《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研究》研究报告汶川县水磨小学微型课题《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研究》研究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感恩是一种文明,是一种传统美德。
人有了感恩之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也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亲切。
我们自身也会因为这种感恩心理的存在而变得愉快和健康起来,生命也将变得更加有意义。
水磨镇小学学生来自水磨镇街道和周边村组的通校生占学生人数的三分之一,寄宿制学生占三分之二。
通过调查了解到,一方面目前全校学生中有半数学生是“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的子女,许多家长外出打工,将其孩子托给年迈的爷爷奶奶来养育,隔代教育的结果只会是娇惯、溺爱有余,正确引导不足,使许多孩子缺乏做人的基本常识。
这些学生在家中是“小皇帝”,“小太阳”,在学校则目空一切,眼中只有自己,形成了只知“我该怎么样”,不知“该我怎样”;只知“我要什么”,不知“要我什么”;不知尊师敬长,关爱他人,很多学生都缺乏感恩意识。
学生个性中暴露出自私任性、自我中心的不良倾向。
还有一部分生活在高半山的孩子,由于生活条件艰苦,他们刚出世,母亲就抛弃他们远走他乡,这些孩子大部分都缺少父母双亲的关爱,缺少亲情教育,导致不少孩子精神空虚,情感苍白,行为失范,他们根本不懂得感恩之心;另一方面,我校学生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来自农村,家长文化普片较低,甚至部分学生家长素质差,他们的孩子在语言、行为上缺少正确引导,这是道德教育建设的一大空白。
为了我们的教育,我们必须教育我们的学生学会感恩,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优良的心理品质;培养他们的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
让学生学会感恩,培养学生的感恩品质。
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成人”为出发点,让学生“成才先成人”,努力培养“有德又有才”的接班人。
因此,为了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改变青少年道德失范现象,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水磨小学少先队大队部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做人教育为重点,以行为教育为主线,以心理教育为突破,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确定了以“感恩教育,让学生学会做人”为切入点的《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研究》微型课题的研究。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pdf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概述(一)课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精神素养的体现。
俗话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学会感恩,就是让学生们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使其心灵深处受到感动,懂得理解、宽容、体贴、关爱,懂得孝敬父母是为人之本,懂得感恩是快乐生活之源,让每个学生的心中充满爱心,让他们的学习更有动力,让他们的生活更有意义。
学会感恩,就是让学生们懂得自己所享受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都来自他人的创造。
当每个人细细品味别人为自己付出的辛劳时,一些不满就可能消弭,幸福之感便会油然而生。
而对于家庭养育之情、社会培育之恩的回报之愿,正是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之心产生的沃土,正是构建和谐社会之基。
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修养,是每个学生人生的必修课。
只有学会了感恩,人的内心才会充满温馨,人的生活才能充满阳光,人生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我校是沈阳市的一个农村学校,其中有许多的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十分困难。
为了这些学生学习无忧,家长能供得起其子女读书,学校多方面开辟渠道,为他们争取得到社会各界的帮助。
近年来,国家实行两免一补,解决了很多学生读书难的问题,同时,资助我校学生的单位、个人越来越多,还有许多单位、个人与我校的贫困学生结成了对子。
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学生,不断地接受着社会、个人的帮助,我们应该怎样回报帮助我们的人呢?那么,我们首先要有一颗感恩的心,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的厚爱。
作为一所农村小学,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广大同学更深刻地理解感恩的意义所在,让更多的学生、家长投入到感恩的实践活动中来,使更多同学感恩的心升起,让学生明白感恩的重要性,明白一个人一定要知恩言谢,对给予自己帮助和关爱的人时时怀有感激之心。
同时要让我们的教师也深深地体会感恩的必要性,努力地将社会的爱心转化为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
我们把“感恩”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台阶,要让我们前进小学的所有学生都明白“感恩”,学会怎样去“感恩”。
小学生感恩教育有效研究中期报告
小学生感恩教育有效研究中期报告《小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研究》课题中期报告一、研究工作主要进展本课题组研究的课题2015年3月被莒南县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审定批准立项。
自课题立项以来,课题组成员齐心协力,按照课题申报书的预定目标,积极制定研究计划,有条不紊的开展了实践研究工作,截止目前进展顺利,课题研究已基本进入尾声,课题组主要进行了如下研究活动。
1、多方查阅与课题相关的资料,展开调查分析现状,撰写方案申报立项.课题自2015年1月开始着手准备,于2011年2月正式提交申报立项书,并于2015年3月莒南县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立项,2015年6月开题,自此后便进入了有条不紊的研究状态。
2、本课题共有5人,课题组定期组织课题研讨活动,每次活动主题明确,以专题研讨解决课题研究中的具体问题。
经常组织学习交流,通过对《环境文化研究》、《校园文化探索》、《创新德育案例》等文献资料学习研究,拓展课题组成员的研究视野。
3、课题组以边实践边总结的方式精心制订和完善课题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根据理论学习明确开展感恩教育应该有个比较系统、又可以操作的目标定位。
所谓感恩,就是“对父母、老师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情感认识和行为。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
”这说明开展感恩教育应有一整套比较科学的感恩教育目标和适宜的内容。
4、注重研究资料的整理与积累,及时推广研究成果。
我们的课题研究渗透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课题研究资料的点点滴滴,老师们都认真记录、仔细梳理、形成文字。
二、阶段性成果及主要创新点阶段性成果:1、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感恩特色活动,促进了小学生感恩能力的发展。
(1)在教学活动中渗透感恩。
课堂是课题研究的主阵地,因而我们将感恩教育内容列入我们的日常教学内容之中,在各科的教学内容中,我们也认真去挖掘、分析教材,找寻其中蕴含有感恩教育思想的素材,进行剖析解读,从而实现对小学生有的放矢的感恩渗透教育。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开题报告
中国教育学会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学校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研究》子课题《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开题报告黑龙江省海伦市东方红小学《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开题报告黑龙江省海伦市东方红小学一、课题的提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也是一个崇尚仁义、知恩图报的民族。
从《诗经》中的“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到今人常说的“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等,都从不同的方面告诉了我们该怎样去感恩,怎样去报恩。
小学阶段是人生受教育的起始阶段,一些行为习惯就是从此养成的,并影响着孩子的一生。
当前在我们的小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不少情形令人痛心和警醒:某学校对小学生思想道德心理状况进行了一次“摸底抽查”,抽查数据显示,40%的学生敬仰科学家,35%的学生敬仰体育、影视明星,只有1.5%的学生表示敬仰自己的父母,而敬仰黑势力老大的学生竟然达到2.9%,几乎是崇拜父母的两倍!“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付出的是最多的,可崇拜父母的孩子是最少的。
孩子尚且对父母不怀感恩之心,更何况对同学、对老师、对社会呢?现在的孩子缺乏感恩思想,变得冷漠与自私,原因是多方面的:现状之一:家长溺爱严重如今的少年儿童,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每个家庭的掌上明珠。
在众多长辈的呵护下,他们已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
家长对孩子的物质要求是“有求必应”,对孩子的学业要求期望甚高。
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导致孩子人格发展不平衡。
很多孩子面对父母的养育之恩表现冷漠;孝敬之情在心目中淡化,只知受宠,不知感恩。
现状之二:社会影响深远在这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里,一些成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乃至道德观发生了扭曲。
他们自私、骄横、冷漠、不善于合作。
使得未成年人,也受到了他们的负面影响,缺乏“感恩”的意识。
现状之三:学校教育缺乏现行的高考制度,使得学校教育始终未能摆脱考试的圈子。
教育看分数、教师压力大,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教学上,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特别是感恩的教育。
“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与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与研究”课题实施方案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笔记本上,我开始构思这个课题实施方案。
感恩,一个看似简单却又深远的词汇,对于小学生来说,如何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感恩,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1.当前社会背景下,小学生普遍存在着感恩意识淡薄的问题,这不仅仅是一个家庭问题,更是社会问题。
通过感恩教育,可以培养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
2.感恩教育有助于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标1.探讨小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2.培养小学生具备基本的感恩意识和行为。
3.通过感恩教育,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研究内容1.感恩教育的理论探讨:包括感恩教育的内涵、价值、原则等。
2.小学生感恩现状的调查与分析: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小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
3.感恩教育实践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包括课程设置、活动组织、评价体系等。
4.感恩教育效果的评价与反思:通过对比实验、数据分析等方式,评价感恩教育的效果。
四、研究方法1.文献综述: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感恩教育的理论研究现状。
2.问卷调查:设计问卷,调查小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
3.访谈:与小学生、家长、教师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感恩教育的看法。
4.实验研究:设计实验方案,对比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感恩意识变化。
五、实施方案1.第一阶段:理论探讨与现状调查(1)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感恩教育的相关理论。
(2)设计问卷,进行小学生感恩现状的调查。
(3)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
2.第二阶段:感恩教育实践方案的设计与实施(1)根据调查结果,设计针对性的感恩教育课程。
(2)组织感恩教育活动,如感恩节、母亲节等。
(3)建立感恩教育评价体系,包括学生自评、家长评价、教师评价等。
3.第三阶段:感恩教育效果的评价与反思(1)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感恩意识变化进行对比分析。
六、预期成果1.形成一套完整的小学生感恩教育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中小学生感恩之心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我国自古就有“羊跪乳,鸦反哺”的古训。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
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起码的修养,是一种处世的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是人之常情,然而,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独生子女居多,父母亲过度的溺爱,中华传统美德在部分国人心目中日渐衰微。
小学阶段是人生受教育的起始阶段,一些行为习惯就是这个阶段养成的,这影响着孩子的一生。
当前我们的小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备受宠爱,养成了一些不良品质,如以自我为中心、任性、依赖、爱发脾气等,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不知感恩的情形令人痛心和警醒。
孩子尚且对父母不怀感恩之心,更何况对同学、对老师、对社会呢?这种感恩情怀的缺失让我们意识到用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塑造学生的感恩意识意义重大,加强中小学生的感恩教育更是当务之急。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了《培养中小学生感恩之心的策略研究》的课题,培养学生从小就养成一种感恩意识,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伴、感恩身边的人,乃至感恩自然、感恩祖国,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道德准则、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懂得和珍惜,懂得心存感激和知恩图报。
树立学生的感恩情怀,懂得爱父母和爱老师,爱同学,爱身边的人,对给予自己关怀和帮助过自己的人抱有感激之心。
通过一系列的感恩教育活动,使学生的感恩情怀内化为良好的品德。
三、研究内容
对中小学生开展感恩教育,从小处入手,从身边入手,教育学生认识、感受、体验父母、老师、同伴、身边人对自己的关爱和帮助,让学生知恩图报,从而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爱身边人,进而推恩及恩,发展成爱自然、爱祖国等,并使感恩成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品德。
四、研究策略
要对中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争取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支持和努力,主要以主题活动、学科渗透、课外延伸(家庭、社会活动等)为载体,以角色换位、实践体验为行动策略,具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学校德育和学科教育相互结合,创设感恩教育的平台与氛围。
感恩教育不能少,整体的德育教育更应该改革。
学者刘金铎在他的《道德体验论》中写道:如今的学校德育未能达到引导者预期的效果,理论界称之为“德育失效”。
目前约束性道德教育无法使道德教育本身与体验者之间发生有效的情感关联,也不能使体验者个体把有关的道德知识与一定的实际道德情境有机结合起来,发生实际的体验,因而无法保证道德教育的实效。
所以我们首先
要创设一个感恩教育的和谐环境。
学校德育还可以与学科教育相结合,利用学科教材资源进行感恩教育的渗透。
全体教师改变观念,充分认识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明确课题目标。
(二)努力建立学校与家庭的教育纽带,争取父母的理解与支持,共同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
与家长达成共识,争取家校共同实现对学生的感恩教育。
孩子是一面镜子,照着我们家长的一言一行,孩子的表现便是我们家长教育的回应。
许多时候孩子需要我们的关心和爱护,更多时候则更需要我们去引导感悟。
所以作为家长,不仅要给孩子爱心、榜样、机会,更需要学会珍惜、欣赏、肯定孩子的示爱和感恩的表现,我们的孩子才会不仅有爱的意识,更会有那些感恩的行为。
我们希望可以通过家长会、家校联系卡、电话联系、广播电视学校、家访等方式让家长了解我们课题实施的意义,以共同实现对孩子的感恩教育。
(三)教育学生知恩,体验父母、老师、同伴、身边人对自己的关爱、帮助。
教育学生学会感恩,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爱身边的人,乃至发展到爱自然、爱祖国等。
、对父母的感恩。
一个人只有爱父母,爱家人,才会爱他人,爱祖国,所以对父母的感恩是最基础的。
(1)首先开展体验活动,体会父母养育自己的辛苦。
可结合母亲节、妇女节、父亲节等开展如“一日护蛋行动”、“听妈妈讲怀孕的故事”、“做一天家务”、“为父母洗一次脚”、“给父母过生日,亲手制作小礼物”等活动。
(2)观看亲情影片,联系自身,激发情感。
()在切身体验的基础上,上升为情感的具体表现。
——年级的小学生给父母送一句温馨的祝福;——年级的小学生写一篇亲情作文。
——年级的学生会感恩演讲;会刊出感恩专题黑板报;会在父情节和母亲节给父母写一封感恩的信;会举行感恩主题班队活动。
、对老师的感恩。
()了解老师一天的工作内容,酌情开展“我当小老师”的体验活动,体会老师教育学生的良苦用心和付出的精力。
认真学习、主动帮助老师做如擦黑板等力所能及的事,对师长有礼貌,尊重老师。
()进行征文或演讲比赛,抒发对老师的爱和感激。
()教师节为老师做一件有意义的事表达感恩之心。
(广播站宣传庆祝教师节、学生诗歌朗诵《教师颂》、学生向老师敬献自制贺卡等)
()评选学生最喜欢的老师。
()庆元旦师生同台演出。
、对同伴乃至他人的感恩。
()“我的同伴”主题活动,可以选择征文、班队会、交流等方式进行。
()发现身边帮助过自己的人,如医生、邮递员、清洁工等。
()结合“学雷锋”开展回报活动,帮助社会上弱势群体,如去敬老院探望孤寡老人,为生活中有困难的同学献爱心等。
、延伸至对自然、对祖国的感恩。
()了解大自然为我们的生存提供的物质条件,人类对于自然的依赖和利用,感受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开展“环保小卫士”等活动。
()了解祖国的地大物博,更从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丰富底蕴,从祖国的优秀儿女特别是在祖国危难时刻为祖国献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国的凝聚力和无尽的恩情。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根据课题性质、类型,本课题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结合文献研究法、教育观察法、个案研究法等。
六、课题研究步骤
、年月月,()成立课题组,制定实施计划()培训实验教师,学习基本理论。
、年月年月,()课题组每学期初认真制订一学期的实施计划,学期末回顾半来的研究工作,写出阶段实施总结。
()分阶段写出活动小结,活动资料分系列装订成册。
()实验教师在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写好研究性论文。
()课题组检查实验效果,撰写阶段性小结,反思存在的问题,修正实施方案。
()根据修正后的实施方案,有针对性地研究,小结研究成果。
()及时向课题指导小组反馈信息,及时对实验进行调控。
、年月年月、()全面总结、收集整理资料。
()实验教师撰写专题论文、案例、其它论文。
()评选优秀实验教师。
()评选优秀研究论文。
()优秀作品展示。
()研究工作总结,完整研究报告。
七、课题研究的结果和结论
(一)开展《培养中小学生感恩之心的策略研究》课题以来,教师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运用科学的理念开展各项活动,逐渐让学生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孩子们从过去大部分不知道父母的生日到现在已经清楚地记得父母的生日,还能采用自己亲手制作的卡片、送祝福等形式表达对父母的养育之恩。
尤其部分学生在对待家长的态度上有了明显的好转,学会体谅父母了。
在对待老师的态度中,参加实验的孩子们也有了明显的进步,更是体现了这些孩子们也开始理解老师了。
此课题开展已经能够让学生理解父母、教师对自己的期望和良苦用心。
懂得理解、宽容、体贴、关爱他人。
(二)通过本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师生获得了共同发展。
.课题研究有效地激发感恩的意识和热情,通过两年的实践,我们从感恩教育途径的实践研究中收益匪浅。
培养了教师对学生的关爱,特别是加强和改进对特殊学生的教育方法和工作态度,做到因材施教,爱岗敬业。
指导了学生懂得珍惜现有的学习生活,体会教师的关心,感受家庭的幸福,学会关爱,懂得回报。
更让学生做任何事都充满了自信心,课堂效果得到明显提高。
有一部分学生因为懂得了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