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人才概念的界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产权人才概念的界定
摘要:知识产权人才是世界各国发展的第一要素,他们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传承等社会各领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但我国对于知识产权人才概念的界定却缺失,因此我们很有必要追根溯源,将知识产权、人才和知识产权人才这三个概念探究清楚。
关键词:知识产权;人才;知识产权人才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2-0170-01
虽然在知识产权学界“知识产权人才”是一个相对而言比较新颖的概念,但对知识产权人才的重视却是政府组织及学术界广泛关注的焦点。《知识产权人才“十二五”规划》(2011~2015)的制定,既是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部署,也是立足国内外知识产权形势需要、建立我国知识产权人才优势的重大举措,同时也表明了知识产权人才对于我国当前经济转型过程中的突出地位。我国学术界的相关知识产权人才研究成果大多集中在如何培养知识产权人才,但是对于“知识产权人才”这个概念却并却是从各自不同研究角度出发,没有形成科学的系统的知识产权概念观。对于知识产权人才的定义主要观点有以下三个:一、知识产权人才是复合型人才,需要通晓经济、法律、科技等各方面;二、知识产权人才是专业型人才,具有知识产权代理资格;三、知识产权人才是应用型人才,可以将知识、、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知识产权人才作为交叉型、复合型人才,它的定义应具备
知识产权定义与人才定义的共同特点,同时也具有自身所独特的元素。我们根据上述观点全面概括知识产权人才的基本特征和内在本质来定义知识产权人才:在社会某些方面具有一定能力,通过自身智力创造出的成果,转化为著作权和工业权,并能够申请、管理、应用、保护这些权利的复合型人才。
通过上述知识产权人才定义的界定,我们可以看出知识产权人才并非简单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才或者应用、管理、保护知识产权的人才,而是一个有创造性的复合型人才。首先,创造性。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创立新理论、发明新技术、创造新作品、研制新产品、解决新问题等的思维过程,都是创造性思维的表现。知识产权人才的最主要特点就是创造出以前未有的事物或者规律,这也是称之为知识产权人才的前提条件。其次,复合性。知识产权人才并非单一型人才,而是融合了很多领域专业性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他们需要懂得知识不光是自己所在领域的专业知识,还包含了除此之外的很多辅助知识。再次,社会性。衡量知识产权人才的标准是其对于社会的贡献,所创造的成果是否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发明创造都有创造性,但是它带来的是有利于社会发展,还是阻碍社会发展,危害人类社会,决定了它是否被社会接受。知识产权人才所创造出来的事物必须发挥其正面功效,杜绝出现负作用。最后,层次性。根据知识产权人才所创造的成果的社会价值,可以将他们分为普通层次和高层次两种知识产权人才。高层次知识产权人才的创造成果可以给人类社会的进步带来巨大的帮助,普通层次
知识产权人才的贡献同样不可忽视,积少成多同样可以创造出非常可观的价值。
知识产权人才可以按照不同分类方法进行分类,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按照内容分类可以分成知识产权创造型人才和知识产权管理型人才。知识产权创造型人才是指通过自身智力创造出的成果,并将其进行转化为著作权和工业权的人才。知识产权管理型人才是指在知识产权产生后通过申请、管理、应用、保护等一系列工作来运行知识产权的人才。
第二,按照层次分类可以分成普通知识产权人才和高层次知识产权人才。普通层次人才是指在社会中创造的成果主要被运用于普通层次领域,对于社会的贡献较小。高层次知识产权人才是指那些在社会重点领域中创造出巨大成果,对社会贡献巨大的人才。
第三,按照从事职业分类可以分成研究型知识产权人才和实务型知识产权人才。研究型知识产权人才是指从事知识产权制度研究的人才,他们主要工作就是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使之更加适应社会需求和与国际接轨,保护本国利益。实务型知识产权人才是指从事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转让的人才,包括知识产权法律实务人才和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人才。
知识产权人才已经深受世界各国所重视,一个国家拥有知识产权人才的数量、质量、层次、决定了这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作为知识产权引入较晚的国家,我们已经和别的国家,无论是理论,还是实
务,以及人才数量上都存在巨大的差距。我们需要在明确知识产权人才概念的基础上,抓住知识产权人才的特性,大力培养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多从国外引入先进领域的高层次知识产权人才。只有多拥有、多培养、多引进知识产权人才才能让我们国家的实力永远保持在世界前列。
参考文献
[1] 赵恒平,雷卫平.人才学概论[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8.
[2] 田文英,纪梦然.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及其结构探析[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6,(4).
作者简介:徐浩(1982-),男,江苏南京人,南京工业大学法政学院硕士,研究方向:知识产权人才、公共政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