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认识论发展史(精要)
论述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规律
论述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规律
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规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1、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第一次飞跃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即从实践到认识。
第二次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即从认识到实践,比第一次飞跃更重要。
2、认识过程中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理性因素(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在认识活动中起指导、解释和预见的作用。
非理性因素(人的情感、意志等)在认识活动中则起到动力、引导和诱发的作用。
3、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反复性: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无限性: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的,人的认识运动也必然随之不断发展。
4、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辩证的认识运动,充分体现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人类发展的五个阶段
⼈类发展的五个阶段⼈类发展的五个阶段世上所有的事物都遵循⼀条规则,即由⽣到死,由出现到消失。
⽆⼀例外。
地球上每天都会有新的⽣物出现,每天都会有旧的物品灭绝。
这是不可逆转的天然规律。
⼈类作为⼀种⽣命形式,作为⼀种⽣物种类,同样摆脱不了灭绝的命运。
只是⼈类是聪明的动物,它会尽⼀切办法摆脱命运的安排。
尽⼀切可能延缓⾃已的寿命。
⼈类的这种主观能动性增强了⼈类对未来的信⼼,也⽀持了⼈类探索宇宙、统治宇宙的野⼼。
回顾⼈类发展的历史,展望⼈类的未来,我们可以理出⼀条⼈类发展的脉络,我们可以把⼈类的发展史分为五个阶段。
第⼀个阶段是⼈的直⽴⾏⾛。
这个阶段是⼈类的第⼀次⾰命。
这是⼈类诞⽣的标志,⼈类进⼊幼⼉时期。
虽然这时⼈类还不能⾃觉的认识到⾃已与其它种类的不同,但直⽴⾏⾛使⼈开阔了眼界,发育了⼤脑,使⼈开始具备了⼈类成长的先天条件。
第⼆个阶段是⼈类的童年时期,相当于新旧⽯器时期到⽒族时期。
这个时期以神话的出现为标志。
⼈类开始意识到⾃⼰的存在,与⼤⾃然展开了艰苦卓绝的⽃争。
⼈类开始建⽴⾃已的社会秩序,⽤以摆脱⾃然形态的束缚。
⼈类开始⽤⾃⼰的好奇⼼来构建⾃⼰伟⼤的梦想。
那些美丽悲壮的神话故事即是⼈类战⽃的经历,也是⼈类精神的墓基。
⼈类童年时期的神话精神对⼈类的发展⼗分重要,⼈类的童年时期是充满战⽃活动的时期,是构建⼈类前途和梦想的时期,是决定⽣死存亡的时期。
神话精神成为了⼈类成长历程中流动的精神内核。
⼀直是并且将永远是⽀撑着⼈类前进的精神动⼒。
- [ ] ⼈类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奴⾪社会的确⽴时期。
⼈类⽂明萌⽣,⼈类开始进⾏科学研究和哲学的思考。
从那时到将来的⼀段时间内,是⼈类摆脱了⼤⾃然的束缚,建⽴社会秩序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内,⽣产⼒的发展从经验积累到科学研究,从算术经济增长到⼏何经济增长,以惊⼈的速度积累起⼤量的财富。
科学智能代替⼈类智慧的活动,社会秩序逐渐形成对⼈的⾃由的束缚。
下⼀次⾰命将会到来。
- [ ] ⼈类发展的第四个阶段,是社会秩序的⼤变⾰,做为⽀撑社会稳定的最⼩经济单位家庭将会解体,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认识论的原理和方法论知识点归纳总结
认识论的原理和方法论知识点归纳总结展开全文2019-08-15 09:41:58文/崔涵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的认识来源、认识能力、认识形式、认识过程和认识真理性问题的科学认识理论。
1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原理原理内容:(1)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和活动,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①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表现为我们通常说的“想”;②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做”;③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
(2)客观规律、客观条件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受到一系列主观因素的制约。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同时还要端正主观动机,做到正确地、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2现象与本质相互关系原理原理内容: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和本质。
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
方法论: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只有认识了本质,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现象,也才能指导实践。
这要求我们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1)区别:①含义不同: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②程度和水平不同: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③作用不同:理性认识能比感性认识更好地指导实践。
(2)联系: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大胆实践,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又要善于思考,对占有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4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论人类认识史的三个阶段
因而 对世 界 的认 识 比 较 笼统
;二
,
比较 肤 浅
,
很不 完 全
、
不精 确
,
。
第三
朴素辩
, ,
证 ; 缺 少 科 学 的 瓜拓
困 为 当 时 其 正 意 义 上 的 自象 科 万 还 没 有 形 成 也 不 可 能形 成 所
以 朴 东 辩 证 法 提 出的 各 神 思
就必 然 带有 猜测 的 性 瓜 戈四
,
、
即 资本 主 义 手 工业 和 工 场 手 工 业 时代
。
。
生 产力 的 发 展
、
带动 了 自然 科 学 的 形 成 和
,
发展
以 哥 自尼 的
,
“
日 心 说 ” 为 中 心 的天 文 学
。
力 学 和 为 这些 学 科 服务 的 数 学 都 有 了
当 时 人 们 对 于 物 质 的机 械
。
较 快 的发 展 说明 究
事 物 的牡 性 特点
。
是 对世 界 作 出的整 体 性的 评价
、
它 不 是研 究 个 别
,
第二
,
朴素辩 证 法作 为 一 种 思 想 方 法
,
是 以 直 接 经 验为 基 础
、
以直观为
,
朴 素辩 证 法 的 创始 人
,
。
依他们 看 到 的 河 流
,
山谷
社 樱 等具体 事物 为 根 据 来 认
、
识世 界
”
。
的 古 希 腊哲
学 家 赫 拉 克 里 特 就 说过
“
一 切皆 流
“
,
无 物 常住
进化生物学:第十一章 人类的起源与进化
杂交双链热稳定法: 测定同源和异源双链DNA分子的热 稳定性,以两者差异大小(ΔTm)来反映两物种DNA序列分 歧的大小。所谓的热稳定性是指50%的双链DNA解离成单 链DNA时的温度值。1℃的ΔTm值大约相当于1%的核苷酸 不配对。
三、人类的进化与优生
(一)人类进化的总趋势 1. 未来的人
(1)体高会慢慢地增长 (2)脑子的结构会日趋复杂化 (3)智齿、小趾和阑尾可能继续退化
(二)优生学
1.优生学: 研究提高人类素质的科学 2.分类:
(1)演进优生学:研究多生优良个体的理论和方法 (2)预防优生学:研究减少生育不良个体的途径
根据DNA杂交试验技术估计的核苷酸替换率
用于比较的DNA
人—黑猩猩 人—长臂猿 人—猕 猴 人—卷尾猴 人—非洲狐猴
核苷酸差异%
2.5 5.1 9.3 15.8 42.0
分歧年份
3×107 6×107 9×107 13×107 16×107
每年的替换率×10-7
0.83 0.85 1.03 1.22 2.63
直立人还主要包括蓝田人、巫山人、元谋人
直立人高约1.5m,其骨骼和现代人很相似。脑容量 800~1100mL,其高限已和现代人相衔接。北京直立人能 制造较精致的石器,能用火。直立人有原始的社会组织, 创造了原始的旧石器文化。
直立人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能力,现代人的语言中心 在大脑两半球的左侧,由于语言中心的发育,大脑的两半 球出现了不对称性,周口店第5号北京猿人头骨的两侧已 有明显的不对称性,这是表明直立人语言能力的一个直接 的形态证据。
2)关于人类起源的原因
(1)裂谷学说
文化人类学理论发展轨迹
1、文化传播论;2、历史特殊论; 3、结构功能论;4、社会决定论。
2021/6/16
3
第三阶段:理解—相对论时期
(1970年至现在)
基本理论范式:
1、人是行动意志的主体,即按文化形态和社会结构的意义 行事,也 因其意图而改变文化和社会;
2、文化为行动提供导向和意义体系,我们可以通过考察人的认知、 符号和行动来理解文化;
2021/6/16
5
结束语
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2021/6/16
4
论争与共性
关键点:文化与人性、个体与群体、科学与人文。
共识:文化相对、伦理互通;历史特殊,人性普同。
A组: 科学结构论
B组:人文意义论
自然科学
人文学科
决定论
自由意志论
进化论
相对论
社会结构
文化体系
普遍论
特殊论
比较方法
整体方法
环境论
心智论
有机体(普同)类比
语言(独特)类比
总结:文化人类学理论发展轨迹
人类学是通过研究文化来理解人性的学科, 或通过时空结构和结构中的异文化来理解人 类的共性、自性和他性。
三个历史时期: 理性—进化论时期(1850—1890年) 实证—结构论时期(1890—1970年) 理解—相对论时期(1970年至现在)
2021/6/16
1
第一阶段:理性—进化性时期
3、理解是心灵活动,易受环境条件影响,所以我们对文化的理解要 尽量用本土的眼光和主位;
4、人类学对异文化的描述可以说是深厚但不可能精确 5、人类学需要反思自己的立场和作业的社会意义。
代表学派与人物:
1、象征人类学;2、解释人类学;3、文化唯物论;4、实践相对论; 5、社会性别研究;6、族群性与民族主义研究。
人类的起源与发展知识点
人类的起源与发展知识点一、人类起源的理论1. 神创论:认为人类是由神创造而来的,如宗教中的创世神话。
2. 进化论:根据化石、遗传学等证据,认为人类是由原始人类进化而来的,如达尔文的进化论。
二、人类起源的证据1. 化石证据:考古学家在不同地区发现的人类化石,如尼安德特人、直立人等。
2. 遗传证据:通过比较人类基因与其他物种的基因,揭示人类与其他物种的共同祖先。
三、早期人类的发展1. 猿人时期:约700万年前,出现了类似猿人的物种,如南方古猿。
2. 直立人时期:约200万年前,出现了直立行走的人类祖先,如直立人。
3. 尼安德特人时期:约40万年前,尼安德特人成为地球上的主要人类物种。
4. 现代人类的起源:约20万年前,现代人类(智人)出现,并逐渐取代其他人类物种。
四、人类的进化特征1. 直立行走:人类具有直立行走的特征,这使得人类能够自由地使用上肢进行其他活动。
2. 大脑的发展:人类大脑相对于身体的比例较大,具有高度发达的智力和思维能力。
3. 工具的使用:人类是唯一使用工具的物种,这使得人类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并提高生存能力。
4. 社会性:人类具有较高的社会性,形成了复杂的社会结构和文化。
五、人类的文化和社会发展1. 语言和文字的出现:语言的出现使得人类能够进行有效的交流和传递知识,文字的出现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2. 农业革命:约1万年前,人类开始进行农业生产,从而实现了定居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3. 工业革命: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工业革命的兴起使得人类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科技进步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4. 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如医学、交通、通信等领域的进步。
六、人类的未来发展1. 生物技术的发展: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将为人类带来更多的医疗和生活方式选择。
2. 人工智能的发展:人工智能的兴起将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可能改变人类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3. 环境问题的挑战:人类面临着全球变暖、资源短缺等环境问题,需要采取措施保护地球和可持续发展。
认识的发展历程
认识的发展历程
人类自从进化出语言以后,就开始了认识的发展历程。
以下是认识的发展历程的主要阶段和特点:
1. 感性认识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感官来认识世界。
人们通过观察、听、闻、尝、摸等途径来感受世界,从而获得一些初步印象。
2. 经验认识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和经验的积累来逐渐深化认识。
人们在实践中探索和发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形成一些经验性的知识。
3. 概念认识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在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事物的共性和本质的归纳和概括,形成了一些概念性的知识。
人们通过对周围事物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的比较和分析,总结出一些共性和本质,形成了概念。
4. 高级认识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在概念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推理、思维和创造来深化和发展认识。
人们能够对事物进行推理和思考,同时能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和创造新的事物。
总的来说,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不同阶段的认识形式和内容有所区别。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和扩展。
人类的起源与发展知识点
人类的起源与发展知识点人类的起源与发展是人类学、考古学、生物学等学科的研究领域,旨在探索人类的起源、进化和文明发展的过程。
以下是关于人类的起源与发展的一些知识点:1. 人类起源的理论:- 混合理论:现代人类起源于非洲,并与古代人类种群发生交叉繁殖。
- 多地起源理论:现代人类起源于多个地理区域,并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基因交流。
2. 人类进化的证据:- 古人类化石:如露西(Lucy)化石,揭示了人类与灵长类祖先的关系。
- DNA研究:通过比较不同人类群体的基因组,揭示了人类进化的分支和迁徙历史。
- 考古遗址:发现的工具、居住遗址等遗物,反映了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3. 人类的进化过程:- 古猿到古人类:约6000万年前,古猿进化为古人类,如阿尔达比(Ardipithecus)和直立猿人。
- 早期人类:约200万年前,出现了早期人类,如直立人(Homo erectus)。
- 现代人类:约20万年前,现代人类(Homo sapiens)开始出现,并逐渐取代其他人类物种。
4. 人类文明的发展:- 石器时代:约200万年前至公元前3000年左右,人类使用石器工具,开始狩猎和采集。
- 农业革命:约公元前10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人类开始进行农业生产,定居下来并形成社会组织。
- 文明兴起:约公元前3000年至今,人类社会出现了各种文明,如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等。
5. 人类的文化和社会发展:- 语言和文字:人类通过语言交流和文字记录信息,促进了知识传承和文化发展。
- 技术创新:人类通过科技的发展,创造了各种工具、机械和设备,提高了生产力和生活水平。
- 社会组织:人类逐渐形成了家庭、部落、国家等社会组织形式,并建立了法律、道德等规范。
6. 人类的未来发展:- 科技进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可能实现更高级的智能、生命延续和空间探索等。
- 环境挑战:人类面临着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等环境挑战,需要采取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人类学理论发展过程归纳
历史特殊论/历史文化学派
-心理学派
博厄斯
1人类学研究社会生活现象的总和,并通过这种研究来构拟人类文化和文明史
2强调具体民族的历史
3文化区位分析法
4文化区理论
5文化相对论
米德《萨摩亚人的成年》
文化塑造人格
萨皮尔-沃尔夫假说
本尼迪克特《菊与刀》
社会决定论
涂尔干
1社会事实只能用社会事实来解释
2社会化先在、外在和独立于个体并大于个体,因能对个体形成强制
5实践可以指人类行为的所有形式,包括意识与否
6讲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主义的客体论、萨特的存在主义现象学的主体论以及结构马克思主义综合一体
重新关注社会系统与人的能动性之间的关系
萨林斯:行为塑造体系
1复制社会文化体系的不是社会化和仪式,而是日常生活的实践
2讲法国结构主义、美国象征人类学和法国社会学年鉴学派溶于一炉
3边缘社会的象征体系和文化形态纳入到世界政治经济背景
4尝试在区域民族和全球的政治经济场域中探讨文化的差异
吉登斯
布迪厄《实践理论大纲》
1从理论模式的探索转向对行为者的实践和实际理念的研究
2社会人类学突破政治经济学对其局限性的批判
3关注结构与人的关系力求在结构与人的行动之间探讨辩证关系和人的能动性
4实践既是策略性的个人行动,也是文化再造和社会秩序重塑的途径
斯奈德
更多走向了对符号和意义系统的内在逻辑的理解,并且主要是透过核心符号。
和格尔兹不一样,但是都同意符号终归只是意义的载体,对符号的研究不能自成目的。
特纳
受英国结构功能论影响,在强调符号体系研究的同时关注符号与社会结构既分离又相互印证的关系,更关注社会
1更强调符号的使用意义,符号到底如何在社会过程中作为积极力量被运作
概念的发展历程
概念的发展历程概念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起源。
随着人类的认知能力和文化的不断进步,概念逐渐形成并得到了深化和扩展。
以下是概念发展历程的简要概述。
第一阶段:原始思维和朴素概念形成(公元前3000年以前)在人类文明初期,人们的思维相对原始且简单。
此时,人们主要通过感官观察和经验来感知世界,形成了朴素的概念。
朴素概念是人们对外部世界的直观印象,比如“树”、“水”、“动物”等。
这些概念是感知基础上最基本的认知范畴。
第二阶段:哲学思辨与抽象概念形成(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6世纪)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思维逐渐步入哲学阶段。
古希腊哲学家们开始思考更抽象和普遍的问题,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概念。
例如,柏拉图提出了理念(Idea)的概念,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理念的一种表现,而理念是超越感知的普遍真理。
亚里士多德则通过具体事物的观察和分类,发展了分类学和演绎逻辑,为概念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科学方法与概念研究的兴起(公元前6世纪-18世纪)随着科学方法的兴起,概念研究逐渐成为一种系统化的学科。
这一时期的重要里程碑包括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和休谟的关于感知和理性的思考。
笛卡尔通过怀疑主义的思维方式,提出了“思考”作为一个不容置疑的存在。
而休谟则认为所有的概念都来自感觉经验,否认了先验知识的存在,强调了经验主义的观点。
第四阶段:认识论和语言哲学发展(18世纪-20世纪)18世纪至20世纪初,认识论和语言哲学成为概念研究的重要学科。
康德通过“先验认识”和“后验认识”的区分,建立了对概念的批判性思考,并提出了“先天概念”和“经验概念”的概念。
此外,《逻辑哲学论》的作者维特根斯坦扩展了语言的概念,提出了语言游戏和语言的界限等概念,对概念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五阶段:认知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兴起(20世纪至今)20世纪以来,随着认知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崛起,概念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认知科学通过研究人类的思维和认知过程,探索并解释了概念的产生、储存和应用等方面的问题。
人类的起源与发展知识点
人类的起源与发展知识点一、人类的起源1. 人类的进化理论人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6000万年前的非洲,根据现有的科学证据,人类的起源与进化主要有两个理论:达尔文的进化论和人类共同祖先理论。
- 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人类是通过自然选择和适应环境的过程逐渐进化而来的。
这一理论强调了物种的适应性和适者生存的原则。
- 人类共同祖先理论认为,所有现代人类都源于一个共同的祖先群体,这个群体生活在非洲,并在约20万年前开始迁徙到其他地区。
2. 人类的早期文化和技术人类起源后的早期阶段,人类逐渐发展出了一系列的文化和技术,包括制作和使用简单工具、使用火、制作和佩戴装饰品等。
这些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开始具备了一定的智慧和创造力。
二、人类的发展历程1. 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个阶段,大约从250万年前开始,直到约1.2万年前。
这个时期的人类主要生活在狩猎采集社会中,依靠石器制作工具进行生存。
2. 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从约1.2万年前开始,到公元前约4000年摆布结束。
这个时期的人类逐渐掌握了农业和畜牧业,开始定居并发展出了农耕文明。
此外,人类还发明了陶器和纺织技术,进一步提高了生产力。
3. 古代文明古代文明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包括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印度河谷文明、中国古代文明等。
这些文明的兴起,标志着人类社会开始浮现城市、国家、文字和复杂的社会组织。
4. 中世纪和近代中世纪是指公元5世纪到15世纪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人类社会经历了封建制度的兴起和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欧洲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人类社会进入了近代时期。
5. 现代社会现代社会是指从18世纪末到现在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人类社会经历了工业革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
现代社会中,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三、人类的文化和社会发展1. 文化多样性人类的文化是多样的,不同地区和民族的人们拥有各自独特的语言、宗教、风俗习惯、艺术和文学等。
中国认识论史
中国认识论史
中国认识论史是对中国哲学中关于知识、认识和思维的发展历史进行研究的学科。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认识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识的起源和本质问题,二是认识的过程和方法问题。
早在先秦时期,道家和儒家就对认识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讨。
其中,儒家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与天赋的性情和环境的改变有紧密联系的。
而道家则主张人应该追求超越认识的境界,寻求真理的本质。
汉代以后,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的认识论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哲学中重视对人的内心状态的探索和对客观世界的超越认识,其哲学观念对中国哲学的认识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唐宋时期,儒家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程朱理学的形成对儒家认识论的研究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中国近代哲学的发展中,认识论问题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其中以梁漱溟的认识论研究为代表。
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论,强调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此外,胡适、钱穆等学者也对认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总之,中国认识论史可以看作是中国哲学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对世界哲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 1 -。
哲学的认识论
哲学的认识论哲学的认识论,是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它主要研究人类的认识能力,探讨人类对真理、知识的获取、分辨、处理、传播等诸多认知问题,以及认知活动的规律和方法。
因为哲学的认识论涉及到人类认知能力的深层次问题,所以这个领域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下面就来分步骤阐述一下哲学的认识论。
第一步:认识论的起源认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就对认识问题进行了探讨。
柏拉图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就像是在一个黑暗的洞穴中观察阴影,难以直接认知到真实的事物,只能间接地获得与事物相对应的思想。
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人类的认知能力是通过感觉、印象、经验、概念等逐步层层深入,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具有很强的积极性。
第二步:认识的来源在哲学的认识论中,认识的来源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经验,另一种则是理性。
经验主要是指外在的感性经验,通过感觉器官的作用,我们能够获得对外在事物的感觉印象,然后对这些印象进行加工、组合和概括,进而形成概念和知识。
而理性则是指人类能够通过内在的思维能力,从先验的概念出发,推理出更深层次的思想和知识。
第三步:认识的本质认识的本质一直是哲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柏拉图把认识的本质归结为“思想的聚合和分解”,认为人类的认知能力通过思想的聚合和分解实现对事物认知的深入。
而笛卡尔则认为,认识的本质在于“我思故我在”,即人类能够通过自我思考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第四步:真理与谬误认识论也关注真理与谬误的问题。
哲学家们认为,真理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使得我们难以获得真理,往往只能获得与之相对应的概念和表象。
而谬误则是指人类在认知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偏差,它是人类认知能力的局限性和发展不足的体现。
第五步:认识论的意义哲学的认识论对人类认知能力的探讨和分析可以促进我们的思维和判断能力的提高,同时也可以引导我们更为理性地看待和思考问题,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使个人更加独立、自主地享受生活。
人类的起源与发展知识点
人类的起源与发展知识点一、人类的起源1. 人类的起源理论人类的起源有两种主要理论:进化论和创造论。
进化论认为人类起源于非人类的祖先,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逐渐发展成现代人类;创造论认为人类是由某个超自然力量或神创造而来的。
2. 人类的进化过程人类的进化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重要阶段:直立行走、使用工具、智力发展和语言能力的出现。
直立行走是人类与其他灵长类动物的重要区别,这使得人类能够更好地利用手部进行工具制作和使用。
智力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出现则使人类能够进行更复杂的思考和交流。
3. 人类的祖先人类的祖先可以追溯到约700万年前的非洲。
最早的人类祖先是直立行走的类人猿,如阿法尔人和赫伯特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类人猿逐渐演化成更接近现代人类的物种,如直立人、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类。
二、人类的发展1. 早期人类社会的特点早期人类社会以狩猎采集为主要生存方式,人们过着游牧的生活。
他们居住在临时性的住所,依靠自然资源维持生计。
社会组织较为简单,以家庭为单位,人们通过亲属关系和合作来生存。
2. 农业革命的影响约1万年前,农业革命的发生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
人类开始种植农作物和驯化动物,实现了定居生活。
这种生活方式的出现使人类社会出现了城市和文明的萌芽,人们开始形成农业社会。
3. 古代文明的兴起古代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涌现出了许多伟大的文明古国。
例如,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和古印度等文明古国都在政治、文化、科技和艺术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工业革命的影响18世纪的工业革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工业革命的发生使得人类生产方式从手工劳动转变为机械化生产,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这也导致了城市化的加速和社会结构的变化。
5. 现代科技的进步现代科技的进步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例如,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迅速获取和传播信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
医学的进步也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和寿命。
认识论(哲学分支学科)
认识论(哲学分支学科)西方古代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哲学家们就开始研究认识论问题,形成了最基本的自然哲学认识论和唯理主义认识论。
自然哲学认识论主要是恩培多克勒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原子论的先驱恩培多克勒用'流溢说'来解释认识,认为一切事物都不断发出一种流溢物,它进入人的感官孔道而引起感觉。
原子论的代表德谟克利特在'流溢说'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影像说,认为感觉和思想是由客观事物的影像作用于人们的感官和心灵而产生的。
这是对反映论原则的一种朴素表述。
德谟克利特把认识分为'暗昧的认识'和'真理性的认识',认为感觉只能认识事物的表面,是暗昧的认识;理性能认识原子与虚空,是真理性的认识。
此外,还有许多自然哲学家认为人的知识是灵魂对世界现象的感知。
唯理论者柏拉图以理念论为基础提出了他的认识论思想。
他把世界分为由具体事物组成的'可见世界'和由理念组成的'可知世界'。
他认为,变化无常的具体事物是不真实的,它是'意见'的对象,而不是知识的对象,只有永恒不变的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才是知识的对象。
柏拉图认为,灵魂在进入肉体以前,就已经认识理念,当灵魂投入到肉体以后把它们忘记了,认识就是把忘记了的理念知识回忆起来。
尽管感觉可以刺激灵魂,使它对理念知识进行回忆,但知识不是从感觉中来的,感觉只不过使灵魂回想起已经知道的东西。
这就是柏拉图著名的回忆说。
和柏拉图不同,亚里士多德肯定认识起源于感觉,他把灵魂比作蜡块,认为感觉就是外在事物在蜡块上留下的痕迹。
与此相联系,他认为'每一事物之真理与各事物之实是必相符合',进一步肯定了认识的客观性。
但是,亚里士多德割裂事物的形式和质料,认为感觉只是感受事物的形式,而不是感受它们的物质基质。
亚里士多德论述了认识的发展过程。
他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由感觉产生记忆,多次回忆一件事情产生一种经验能力。
人类的起源与发展知识点
人类的起源与发展知识点人类的起源与发展是人类学、考古学、生物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重点。
在这个知识点中,我们将探讨人类的起源、进化过程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
下面将详细介绍相关内容。
一、人类的起源1. 人类起源的理论:包括进化论和创造论两种理论。
进化论认为人类起源于非洲,并通过漫长的进化过程逐渐发展成现代人类。
创造论则认为人类是由上帝或其他超自然力量创造而成的。
2. 化石证据:通过考古学和古生物学的研究,发现了很多人类祖先的化石,如露西(Lucy)、直立人(Homo erectus)等,这些化石证据支持了人类起源于非洲的理论。
二、人类的进化过程1. 原始人类:早期的人类属于原始人类,如直立人、尼安德特人等。
他们具有较小的脑容量和较原始的工具使用能力。
2. 现代人类:现代人类是指智人(Homo sapiens),他们具有较大的脑容量和较高的智力发展,能够制作更复杂的工具、发展语言和艺术等。
3. 进化的证据:通过化石、基因和考古学的研究,可以了解人类的进化过程。
比如,基因研究表明非洲是现代人类的起源地,而考古学发现表明人类在不同地区的进化速度存在差异。
三、人类文明的发展1. 农业革命:约在公元前10000年左右,人类开始从狩猎采集社会转变为农业社会,开始种植农作物和驯养动物,这个转变被称为农业革命。
2. 文明的兴起:随着农业的发展,人类开始形成定居社会,出现了城市文明和国家制度。
古代文明如埃及、巴比伦、希腊、罗马等相继兴起。
3. 科技进步:人类文明的发展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如火的使用、轮子的发明、冶金技术的进步等,这些科技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4. 社会制度的演变:人类社会的制度也在不断演变,从部落制度到封建制度,再到现代的民主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不同的社会制度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人类的起源与发展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话题。
通过对人类起源、进化过程和文明发展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的本质和历史,为人类的未来发展提供指导和借鉴。
认识的辩证运动发展过程--马原
PPT制作:董莹莹,陈佳康 资料搜集:仲夏,戚正旭,许明明,王靖雯 演讲:董莹莹,戚正旭,仲夏
认识的辩证过程
•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充分地具体地体 现在认识的辩证运动中列宁说::“从生动 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 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 的途径。”毛泽东进一步阐明了认识过程是 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能动的发展到理 性认识,又有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实践,实 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 无穷的辩证运动过程。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感性材料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 一是十分丰富而不是零碎不全。理性认识是要进行抽象,概 括,必须有可靠概括的足够材料。依据零星的感觉、印象, 依据鳞半爪 的感性材料,不足以形成理性的认识。 • 二是合于实际而不是错觉。依据道听途说的东西是作不出正 确的结论的。显然,要获得十分丰富并合于实际的感性材料 ,就要深入实践,深入调查。所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就是说的没有必要的感性材料作基础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的 理论结论。
• 案例分析: 地球是方的还是圆的? 我们的 祖先以前有的人认为地球是方的,因为他们 所能看到的就是平坦四方的土地所以他们的 感性认识也就是直觉:地球是方的。但是通 过近代人们的观察和理论分析,地球是椭圆 的,这,就是理性认识。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运动
• 毛泽东说:“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 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 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 实践这一个飞跃。”
• B、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考
• 毛泽东说的“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世粗取精、去伪存真 、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 系统” • 这个过程中运用的逻辑方法主要有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 、由具体到抽象又由抽象到具体的方法等。更具体的思维方 法有:比较、分类、类比、统计、理想化等逻辑思维方法
试述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规律以及案例
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规律可以概括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
人类的认识发展经历了从事物的直接感知到通过思维抽象、概括、推理、归纳等方式得出更为深刻的认识的过程。
具体来说,人类的认识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感性认识阶段:人类最初的认识是基于感性经验的,通过对外部世界的直接感知来获得对事物的认识,这是一种直观的、感性的认识。
概念形成阶段:人类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概念,通过对感性材料进行概括、归纳、总结,形成了对事物的一般性概念,如“动物”、“物种”等。
推理和演绎阶段:在概念形成的基础上,人类开始运用逻辑和推理的方法,通过对已知的概念和事实进行推理和演绎,得出新的结论和认识。
实践检验和科学方法阶段:人类在认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科学方法,通过实验、观察、测量等方式来检验和验证认识的正确性,并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认识。
下面是一些人类认识发展的案例: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的认识:泰勒斯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他提出了水是宇宙的本原,一切物质都是由水变化而来的认识。
这是人类认识发展的感性认识阶段,通过对外部世界的直接感知,得出了关于宇宙的认识。
亚里士多德的认识: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他通过对感性材料的概括和总结,提出了许多关于生命、形态、运动等方面的概念,并运用演绎和推理的方法,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结论和认识,如“万物皆有目的”、“天体的运动是圆周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认识论发展史(精要)
——所有的人,都是过去的人
朱宁远
人类认识论的发展成型,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神秘主义阶段。
这一时期,农业文明方兴未艾,春种秋收的延迟满足取代了采集文明时期的即时满足。
人类的大脑开始生发出浓郁的因果论与目的论。
可以说,农业的产生,彻底改变了人类对世界抱有的心态,人类从此变得敏感、古怪、忧心忡忡,盖因生存条件因环境因素而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于是,人们迫切需要了解这个世界,用以预测粮食是否能如期饱受,那么最快的方式就是造神。
通过占卜、请愿和祈福,我们让神来帮助我们了解这个世界。
第二阶段,就是经验主义阶段,这一阶段的人类,开始主动地认识世界,并逐步形成以自我为世界中心的观测角度,这个时期的认识论,具有明显的主观性雨偏狭性,例如我们看到太阳东升西落,就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我们因个体的体积渺小,看不到地平面的弧度,因而认为天圆地方,天空像锅盖一样罩住大地。
第三阶段,也就是现代科学文明阶段,人类学会利用科学的方法来验证已有的知识与获取更多的知识。
所以,逻辑上不存在任何一样东西叫作“科学”,中医不能这么叫,西医同样不能,盖因科学并非一种属性,更非什么贴了金的宏大理念,它不能用来描述事物,而仅仅是一个方法论而已。
所以,现代科学认识论范式核心,乃是“猜想与反驳。
”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对于观测世界的工具,同样具有喜新厌旧的情结。
并非现代文明阶段,就完全同经验主义阶段对立,更不是说经验主义阶段产生的知识,都是残破不堪的。
恰恰相反,从时间顺序上说,经验主义在事实上为现代科学文明奠定了认识论基础。
而我们对于经验主义时期收集的大量认知库,其实也并未消化干净。
认知的变化才是发生根本作用的变化。
这从内在逻辑上来说,完全自洽。
因为我们讨论的客体,只是人类活动的发展历程,那么人类的认知变化当然是起到决定性作用,毕竟都是先有的念头后有的动作。
但,我们应时刻注意的是,别对新的认知或认知工具存在新进傲慢。
过去的认知体系,即使陈旧,也经历了积年累月的反复验证,其系统性和解释力,往往都不是新生的几个认知苗头可以比肩的。
这里其实是一个取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