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第二单元教学设计(6课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单元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2、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3、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诗歌的意境。

4、让学生在品味诗歌的过程中受到健康情感的熏陶。

单元教学重点:

1、捕捉意象,感受意境。

2、学习作者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艺术手法。

主要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单元知识总括

本单元主要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像,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所谓“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像世界。要品味、感受意境,需要注意几点:

1. 要“沉浸其中”,暂时忘掉周围的一切,对外界的各种因素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全身心地投入到一个想像的世界中。

2. 要借助自己已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经验,在想像中让自己进入到诗人用文字勾勒的场景中,去感受、体会,从而与诗人取得共鸣。

有些诗歌写的不是生活中的实物、景色,而是一些神奇的传说和光怪陆离的景象,或者本就是存在于诗人想像中的物象和景象,这种境界是读者从未体验过的。我们仍然需要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经验,力求与诗人取得共鸣。因为传说也好,诗人的想像也罢,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而来的,是现实生活的曲折反映。我们只有充分发挥想像和联想,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尽量构想诗人描绘的奇幻世界,从而获得对人生、自然的新认识。

这就是“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简而言之,就是根据我们在想像中勾勒出来的诗人描绘的意境,触景生情,去感受、体会处于这样的意境中自己萌发的情感,从而推想诗人的情感。

具体阅读一篇作品时,我们还要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不同的欣赏方法。有些作品篇幅短小,出现的都是一些常见的意象,只需将诗中的意象连缀起来,就可以在简约、明净的画面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思。有些作品意象之间跳跃大,情绪起伏,诗思奇妙,就需要我们抓住其中比较典型的意象,根据它们提供的信息加以想像来补充,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从而体会作者的思路和情感。有些作品的精妙之处不在于整个诗篇的优美浑成,而是以一联、一句,甚至一字见奇,我们就要对这些出色之处多加赏析,品味出其中的精妙来。还有些作品的意境和韵味全靠结尾处以景言情的点睛之笔,我们切不可只见其景,不见其情。

当然,我们在学习“置身诗境”和“缘景明情”这两种鉴赏方法的时候,也会综合运用前面学过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两种方法,帮助我们更准确、迅速地把握诗歌意境。

二、学习《春江花月夜》

教学目标:对“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进行具体的方法指导。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一)作者介绍及背景提示

初唐有位诗人一生仅留下两首诗,其中一首《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也因这一首诗,这位诗人“孤篇横绝,竟成大家”。这位诗人就是张若虚。

作者: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解题:《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清商曲辞、吴声歌。)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打破了六朝以来宫体诗的空洞庸俗,提高了言之有物、并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二)赏析诗歌

探究一:怎样“置身诗境”?

1、听录音,配音朗读。要求学生在欣赏时,展开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绘又带有学生自己审美情趣的画面。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的。诗人写到了哪些意象?

2、请用概括的语言来形容这优美的意境。

天地一体、辽阔与苍茫、寂寞空旷、色彩绚丽,静谧、朦胧、纯净、澄澈的优美诗境。

诵读指导:

月之初上时的迷离美妙(高亢)——月光下的遐思冥想(平缓)——楼上思妇的愁情(低回)——游子的梦回故乡(哀怨)——梦醒后的更加孤寂(悠长)。

探究二:怎样“缘景明情”?

1、赏析指导:①品味意象,推敲炼字。②要从虚处去读,去填补想象的空间。

2、领悟诗的哲理美:看到这幅画面,作者展开了怎样的思索?

对宇宙人生的思索,透露出宇宙无穷、生命短暂的感伤。

3、你还能举出一些类似的诗句吗?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王羲之: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4、作者对生命短暂的咏叹与前人是否有区别?

“人生代代无穷已”与“江月年年只相似”,则展示了生命与宇宙的同一。个体的人生虽然短暂,但作为群体的人类是代代绵延、繁衍不尽的。

作者对天人关系的思索,超越了前人仅仅哀叹生命短暂的窠(kē)臼,表现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幸福的追求,在礼赞自然的同时礼赞生命。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沧桑,但并不颓废与绝望,因为诗人毕竟生活在唐代。因而,闻一多先生称赞此诗展现了“夐(xiòng)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而寥寂的境界”。

探究三:诗人在描写月亮这个意象上有何特色?

1、主次结合。

以“春、江、花、月、夜”五字逐步展开,但重点是“月”,其它四个字都是陪衬。主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一幅天地一体、色彩绚丽的完整图画。

2、虚实结合。

以“月生——月照——月斜——月落”为外在线索 , 把现实的情景和诗中人物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呈现出月下静谧、朦胧、纯净、澄澈的优美诗境。并让读者在月下景物的推移中去发掘哲理和情思——人生的短暂,离别的痛苦,以及青春的美丽。

3、角度多变。

同是写月光,就有初生于海上的月光,有花林上似霰的月光,有沙汀上不易察觉的月光,有妆镜台上的月光,有捣衣砧上的月光,有斜月,有落月,多么富于变化!

4、光色结合。

诗中景物的色彩,虽然统一在皎洁光亮上,但是因为衬托着海潮、芳甸、花林、白云、青枫、玉户、闲潭、落花、海雾、江树,因此随着景物出现变化,而取得了斑烂多彩的效果。

(三)课外拓展:搜集古典诗歌中关于“月”的意象,并进行简要的归纳。

1、空间意象: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