烃源岩地球化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显微组分组成

一、显微组分组成与有机质类型

根据源岩干酪根所表现出来的化学性质,源岩中的有机质被划分为腐泥型(Ⅰ型)、过渡型(Ⅱ型)和腐殖型(Ⅲ型)三种类型。这种有机质类型实际上是根据显微组分混合物的平均化学成分在van krevelen图解上的演化轨迹划分出来的。有机质类型的差别,实质上是显微组分的差别(表2-12),由于镜质组、惰性组、壳质组和腐泥组构成了源岩有机质的绝大部分,所以也就是它们组成上的差别。

造成显微组分组成差别的原因,一是原始物源不同,二是沉积环境和微生物改造作用的差异。对于煤层而言,有机质都是原地堆积的,原始物源的差别是最主要的。而对于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沉积环境的控制作用更明显,腐泥物质的形成往往与滞留缺氧的特定环境有关;惰性组、镜质组和壳质组等腐殖物质则是沉积物的碎屑成分,必然按其颗粒大小,形状、比重和抗磨蚀性被分选。像惰性组分脆易碎,抗磨性差,经过不长距离搬运便成为细小的碎屑,但有时盆地边缘森林火灾形成的丝质体也可能被风力送至比较远的地方还见棱见角,呈比较大的碎片出现。壳质组分比重小、性韧抗磨,其化学成分对地表地质营力的侵蚀破坏非常稳定,故而在煤岩学中也被称为稳定组分(liptinite),壳质组分很容易被水流、风力运送,散布在各种环境的沉积物中。镜质

组分的性质介于惰性组分和壳质组分之间。若镜质组分的先质是腐殖溶胶的话,则可能出现在沉积盆地的较深水相带。源岩形成于不同环境中,自然也就是有不同的显微组分组成。

1.Ⅰ型有机质(图版Ⅷ-1,2)

Ⅰ型有机质的显微组分组成简单。腐泥组含量60%以上,壳质组含量0—40%,镜质组+惰性组含量小于10%。常见的富集的Ⅰ型有机质,如各种腐泥煤(藻煤、烛藻煤等),主要的显微组分是藻类体和沥青质体,孢子体也是腐泥煤的常见组分。一般不存在惰性组分或偶尔见丝质体碎屑和惰屑体。沥青质体作为基质,而藻类体A和孢子体则是被基质“胶结”的形态分子。一些腐泥煤中,无结构镜质体含量可达15%左右,呈条带状、脉状出现。进入成熟阶段常见渗出沥青体和微粒体等次生显微组分,渗出沥青体充填于无结构镜质体的垂直楔形裂隙或孢子体的空腔中,微粒体分布在沥青质体中。

矿物沥青基质和沥青质体是Ⅰ型有机质分散的源岩中占优势的组分,但也常见藻类体和孢子体。含煤岩系的油页岩一般都有比较多的无结构镜质体和镜屑体,当无结构镜质体和镜屑体含量超过20—30%时,有机质的类型就会发生变化,成为过渡型Ⅱ型有机质。

我们对海相源岩的研究还很少,海相源岩的显微组分研究仍然是今后需要进一步开展的工作。目前研究过的少数海相源岩都属Ⅰ型有机质,显微组分几乎只有矿物沥青基质,

因其中有机质丰度低,荧光强度不及陆相的Ⅰ型有机质。除此以外,有少量的藻类体和孢子体。

2.Ⅱ型有机质(图版Ⅷ-7)

Ⅱ型有机质是过渡型有机质,其显微组分组成以腐泥组和壳质组为主,矿物沥青基质、藻类体和孢子体等组分最常见,含量约40—80%。镜质组分和惰性组分含量可达20—55%,结构镜质体、丝质体、菌类体(菌孢子)都常见。

虽然壳质组分的有机元素组成是典型的Ⅱ型有机质,但一般情况下,单纯由壳质组组成的源岩罕见,只是煤系有例外,煤层常有极富壳质组分的夹层或透镜体,如孢子暗煤、角质暗煤、含琥珀(树脂体)暗煤和树皮残殖煤等。纯净的树脂体甚至是Ⅰ型有机质(贾蓉芬等,1987)。

一般的Ⅱ型有机质都是矿物沥青基质、藻类体的腐泥组分和镜质组分、惰性组分等腐殖物质的混合,根据我国源岩具体情况划分的Ⅱ1型和Ⅱ2型两个亚型反映了这种混合的过渡性。

3.Ⅲ型有机质(图版Ⅷ-3,9)

典型的Ⅲ型有机质是镜质组分和惰性组分。通常,平均化学成分为Ⅲ型的有机质,其显微组分组成却非常复杂。

Ⅲ型有机质中占优势的显微组分是镜质组分和惰性组分,二者含量大于55%。常见结构镜质体、丝质体和半丝质体等保存原始植物细胞结构的组分。干酪根镜鉴时看到的主

要组分是镜屑体和惰屑体。一般都有孢子体、木栓质体、角质体和树脂体等高等植物壳质物质和分泌物。甚至也可以看见藻类体、沥青质体等腐泥组分。

最能体现Ⅲ型有机质复杂性的就是煤。习惯上煤被当做Ⅲ型干酪根的典型,这是一种误解,煤这一术语包括了腐泥煤、腐殖煤和残殖煤等各种成因类型,而腐泥煤是典型的Ⅰ型有机质,孢子暗煤、含琥珀暗煤、树皮煤等残殖煤则是典型的Ⅱ型有机质。就是从腐殖煤的显微组分组成上看,Ⅰ、Ⅱ、Ⅲ型有机质的典型组分皆可出现,只不过大部分腐殖煤中镜质组分和惰性组分含量最丰,所以平均化学性质更接近镜质组和惰性组。认识腐殖煤显微组分组成的复杂性,对煤系烃源岩的评价尤为重要。

Ⅲ型有机质中壳质组分含量一般2—10%,可高达25%左右,主要是孢子体、角质体、树脂体和壳质体,它们往往富集在煤的局部微层或作为沉积物的碎屑成分分散在碎屑岩中,虽然在显微组分组成数量上不是最重要的,但却是成烃的重要贡献者。壳质组分的组成可能影响Ⅲ型有机质的成烃性质和潜力。

烃源岩的类型

烃源岩具有复杂的显微组分和有机成分,不同沉积环境下形成的烃源岩,其无机和有机组成、原始有机母质以及成烃条件也各具特色,因此,根据岩相、岩性、有机质类型、可溶组分的组成、生源构成和成烃演化特征,可以将我国的烃源岩分为三大岩类,即泥质岩(非煤系)烃源岩、碳酸盐岩烃源岩和煤系烃源岩。

第一节泥质岩(非煤系)烃源岩

泥质岩是目前我国最主要的烃源岩类型,已探明油气资源的绝大部分储量来自这类烃源岩。已知具有和可能具有成烃潜力的泥质岩的层位分布,从中—上元古界至第四系,几乎遍布我国内陆和沿海海域的沉积盆地,但主要集中发育于西北、东北、华北、部分华东与中南地区,以及沿海海域。

1.岩相,岩性及其分布

以湖湘暗色泥岩、页岩、粉砂岩泥岩和油页岩等为主,主要分布于准噶尔(二叠系、三叠系)、鄂尔多斯(三叠系)、松辽与酒西(白垩系),以渤海湾、南襄、江汉、苏北等盆地和沿海海域(第三系)。此外,塔里木和准噶尔盆地二叠系海相泥岩和页岩,也属于这类烃源岩。

2.成烃母质类型

据六个沉积盆地的70个泥质岩干酪根样品H/C和O/C (原子比)数据统计,我国的非煤系泥质岩中,48.5%属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