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荷塘月色》文学语言的魅力

合集下载

荷塘月色语言特点

荷塘月色语言特点

荷塘月色语言特点
荷塘月色语言特点是其柔和、流畅的语言风格,它体现了作者舒缓的心情,营造了一个柔软炽热、丰富优雅的文学氛围。

荷塘月色语言极富空灵,总体上体现出轻快洒脱的状态,主观性强,使读者体会到作者情绪的活跃。

其中,笔调淡雅,伴随着优美的造句,使整个故事更具有表现力,更显诗意,给人以孤独、伤感、思念、抒情等强烈的情绪体验。

在语言上,荷塘月色有一种独特的脱口而出的口吻,其简练的句式和明快的语调使故事充满情调,令人难以忽视。

在主人翁的叙述中,既有抒情的气氛、清新的节奏,又有声母联系、表达加应、逻辑混沌的特点,说话从容、犹如歌唱,特别生动吸引着人的心。

此外,荷塘月色的语言还体现了作者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充满着愉悦的、纯朴的、温慰的朴实气息,夹杂着祥和、安定,弥漫着婉转柔和、淡淡清新的清新气息,充满理想主义的冲动,如轻柔的微风,使人在诗意的语言中体会到自己的内心丰富的情感。

总的来说,荷塘月色的语言特点是飘渺、优雅、温馨,有着淡淡的诗意,有着意境的深刻,深沉的心情,体现了一种隐忧、抒情的情绪,给人以安静而又不空虚的感受,使人沉浸在时间幻想乐园中。

浅析散文《荷塘月色》语言的五美

浅析散文《荷塘月色》语言的五美

浅析散文《荷塘月色》语言的五美《荷塘月色》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其语言朴素、典雅、富有诗意、耐人品嚼。

纵观全文,我们不难发现,朱自清遣词造句看似信手拈来,实则煞费苦心,其文章的字里行间充满着隽永美。

一、通感的深邃美“通感”是感觉之间相互沟通、移借的修辞手法。

在第四段中,有这样一个含意深邃的句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手似的。

”作者把幽微的香气比作是渺茫的歌声,可见这香气是飘忽不定、忽浓忽淡、时断时续的。

又因为楼高且远,微风在吹动,所以,楼上的歌声,给人以渺茫的感觉,听起来似有似无,一阵阵的,这不禁使读者得到了艺术的熏陶。

又如“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作者把黑白相间的光和影构成的画面比作和谐的旋律,小提琴的名曲,把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写出了月光是如何令人感到恬适和惬意的,也烘托出一种温馨、优雅的氛围。

二、比喻的传神美朱自清爱用比喻,也最会用比喻。

他运用的比喻新鲜而贴切,有鲜明的个性。

他喻荷叶的风姿如“舞女的裙”,使人联想到荷叶一旦翩翩起舞就有那种婆娑婀娜的丰姿;他喻荷花如“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既写出了荷花的银白和光华姣耀,又写出了它不染纤尘、清丽脱俗的美;他喻月光如“流水”,生动而形象地描绘出了月光流动而明净的特点。

三、叠词的音韵美在文章的第二段中,作者写道“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作者借助“森森”“淡淡”,营造了一种寂寞的氛围,也寄托了淡淡的忧愁。

朱自清运用叠词很讲究形式的变化,有“AA”式,如“亭亭”“缕缕”“脉脉”“薄薄”等;有“ABB”式,如“阴森森”“峭楞楞”等;有“AABB”式,如“曲曲折折”“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等。

这些叠词的运用,不仅描状、摹色、绘色、传神地写出了事物的特征,而且使文章文气舒展,给人一种音韵和谐的美感。

四、动词的锤炼美在动词的选择上,朱自清是一丝不苟、颇费心机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赏析

朱自清《荷塘月色》赏析

朱自清《荷塘月色》赏析朱自清《荷塘月色》赏析《荷塘月色》是中国文学家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所写的一篇散文,因收入中学语文教材而广为人知,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朱自清《荷塘月色》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荷塘月色》原文: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荷塘月色语言艺术效应分析

荷塘月色语言艺术效应分析

荷塘月色语言艺术效应分析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脍炙人口,历传不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享有崇高的地位。

这篇作品具有多方面的审美价值,本文仅从语言的艺术效应方面作一解读。

一、状物摹形的造型效应造型包括的范围很广,如绘画、雕塑、建筑等。

语言文字也能造型,它通过状物、摹形、拟声能让读者头脑形成逼真的视觉形象,给人以欣赏的美感。

造型是所有文学作品的共同效应,我们要使文章写得有诗情画意,彰显艺术魅力,就得学会运用语言造型艺术。

要很好地发挥这一艺术效应,就要善于对事物作准确、精细的描绘,摹出形貌,传出神韵,给读者如睹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生活实感。

《荷塘月色》就是语言造型的典范。

如写荷塘,先写荷叶,将之比喻成“亭亭的舞女的裙”,表现形貌风姿绰约。

再描写荷花的各种形态,“袅娜地开着”,表现体态轻盈柔美;“羞涩地打着朵儿”,宛似少女脉脉含情。

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像粒粒明珠,像碧天繁星,像出浴美人,写出月光下荷花晶莹、闪亮、美好的特点,极尽描摹荷花之美艳。

从描写的态势看,先描写荷叶荷花的静态,再写动态:微风送来清香,叶子与花引起闪电般的颤动,并迅速传至荷塘远处。

作者从荷花的形、色、香等角度,细腻雕琢,让人视之可见,闻之可感。

为了更具语言的立体造型感,写景化静为动。

月光本是静态物,作者偏不写月光“照”在花叶上,而说月光似水“泻”在花叶上,呈现出月光的缓缓流动感;写青雾不说“笼罩”在荷塘,而用一“浮”字,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

巧用形象感强的动词给人以灵动美,传达出景物神韵。

本文抓取典型物象,或从不同的感官、颜色、态势等方面细腻刻画,或用准确的动词、形容词等穷形尽相,或用比喻、拟人、移觉等修辞化实为虚,形象描摹,文章彰显出景物的造型美,给人以形象的观感。

二、融情于物的传情效应情是文学作品的灵魂,无情之文只不过是文字游戏,不能称为艺术品。

在文学作品中情感的抒发不能一味用语言赤裸裸地表白,常常是融情于物,借物象间接传达。

而语言文字的描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情调与韵味。

试以《荷塘月色》为例谈朱自清先生散文的语言艺术

试以《荷塘月色》为例谈朱自清先生散文的语言艺术

试以《荷塘月色》为例谈朱自清先生散文的
语言艺术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荷塘月色》。


篇散文以笔触细腻、情感真挚的语言艺术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朱自清先生的语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他的文字清新自然,不
加造作,朴素而不失含蓄。

《荷塘月色》一文,通过对荷塘环境和自
然景观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他运用了大
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贯穿整篇文体,构建起了一道独特的审
美风景。

在《荷塘月色》一文中,朱自清先生的语言艺术突出的体现在描
写细节方面。

作者用简单而具体的语言,表现出了对自然的深刻理解
和感悟。

比如,他用“荷叶隐隐”、“蛙声渺渺”等语言描绘景致,
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荷塘之中,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妙和神韵。

此外,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语言还不乏语感丰富的表现手法。

他善
于借助比较、排比等修辞手法,并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觉,将语言转
化为视觉和听觉的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如,他用“静悄
悄的”、“清清楚楚地”等描述词语,给人以深刻而真实的感受。

总之,《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是朱自清先生语言艺术的一次成
功的展现。

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情感,创作出一幅自然美的画卷,将读者带入了意境的世界中。

他的语言简练而又深刻,富于诗意和艺
术性,让人为之动容,留下深刻的印象。

论《荷塘月色》语言之美

论《荷塘月色》语言之美

论《荷塘月色》语言之美河北省肃宁县南于庄中学闫庆伟【摘要】:朱自清的散文语言自然朴素,力求至“真”,散文《荷塘月色》为精选一例,朱自清依靠淡墨水彩地画,一点看不出浓墨重彩,修辞、联想和想像等表达技巧运用得淋漓尽致,从文章的语境来看,动词、叠词的妙用的特色突出之外,还有很多词语的妙用,此时此境、此景此物的特征生动准确地表现出来,让读者感受到极其特殊的艺术魅力。

《荷塘月色》的文章标题就告诉读者本文要书写“荷塘”和“月色”。

此文的荷塘是“月下之荷塘”,此文的月色是“荷塘之月色”。

本文之所以所欲表达的真挚情感有可靠的寄托,是因为文章景物的特色鲜明地突出出来,特定环境下的特定景物被生动真实地得以再现,以此给读者倍感真实亲切。

《荷塘月色》全文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点明题旨:为什么月夜漫步荷塘及漫步到荷塘的感受。

第二部分:此为本文主体,恬静迷人的荷塘月色。

第三部分:偏重抒情,荷塘月色之美景带起乡思。

《荷塘月色》语言上的一大特色是语词的妙用,这些平常化、生活化的语词的运用,使得本文更富魅力。

【摘要】荷塘月色散文语言自然质朴朱自清的散文语言自然朴素,力求至“真”,朱自清于《论逼真与如画》里写道“真就是自然”。

朱自清雕不用绮丽的、古奥的、生僻的词语琢描绘事物,而千情万态显于轻描淡写之中。

同时质朴又不是单纯的,往往依据充盈的思考,依据突然灵动的感受,闪现灵光物象,寓以灵机、灵秀、灵动、灵巧于朴素之中,以此,把读者引入到如诗如画的情境里。

散文《荷塘月色》为精选一例,朱自清依靠淡墨水彩地画,一点看不出浓墨重彩,修辞、联想和想像等表达技巧运用得淋漓尽致,从文章的语境来看,动词、叠词的妙用的特色突出之外,还有很多词语的妙用,此时此境、此景此物的特征生动准确地表现出来,让读者感受到极其特殊的艺术魅力。

《荷塘月色》的文章标题就告诉读者本文要书写“荷塘”和“月色”。

古今中外的诗文里描写“荷塘”的有很多,抒发“月色”之情的更为不少。

《荷塘月色》语言特色

《荷塘月色》语言特色

《荷塘月色》语言特色散文是语言艺术。

语言既是意符,又是音符。

散文的语言,不光要精确达意,更要与全篇意境谐调,意蕴一致,巧妙地绘形传神,还要注意音节的精美。

任何一篇成功的散文,都既要写出事物的形,又要传出事物的神,从而形神兼备地表现生活中本质美的形象,以此作为抒发作者特定的思想感情的基础。

传统的散文语言技法多种多样。

《荷塘月色》一文中体现出来的就有以下几种:一是“通感”。

它用各种艺术手段把读者的听觉、视觉、嗅觉等沟通起来,共同参与对散文的艺术欣赏。

文章的第二部份中,用“渺茫的歌声”来形容荷花的清香,用“笼着轻纱的梦”来形容在月光薄雾笼罩下的荷叶和花,用“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来形容光和影。

采用“通感”的手法,调动了读者的多种感觉器官,因而引起了丰富的联想,使文章产生更大的艺术魅力。

二是“比拟”。

它将物拟成人,或将人拟成物,或将一物拟作另一物。

它不仅使描画对象更加形象生动,而且还能起到化静为动的神奇作用。

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朵儿的”一句,“袅娜”“羞涩”两词可以让我们想象荷花仪态万千娇羞不已的媚态;又如“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一句,则有不见风,而风自空穴来的效果;再如“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一句,物静而情动,叶子与流水两眼相望,含情脉脉,风姿绰约。

三是部分地重复语言。

在重复中开拓出新的意义,产生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

这种重复语言主要有叠音词、双声叠韵词等。

光在文章第四段就有“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袅娜”、“粒粒”、“星星”、“缕缕”、“渺茫”、“密密”、“脉脉”等十一个词。

这些词除了精确达意外,在音节上更是给人以琅琅上口,回味无穷的审美享受。

荷塘月色语言鉴赏

荷塘月色语言鉴赏

荷塘月色语言鉴赏
1.语言优美,富有韵律:荷塘月色的语言流畅而富有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
给人以美的享受。

作者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优美的词句,使得整篇文章的语言风格既华丽又富有感染力。

2.描绘生动形象:朱自清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荷塘月色的景色描绘得栩栩如
生。

他运用了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和拟人手法,使得景物形象跃然纸上,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美丽的荷塘之中。

3.语言风格质朴自然:荷塘月色的语言虽然质朴,但却能够准确地传达出作
者的情感和思想。

这种自然的语言风格使得整篇文章显得亲切而真实,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4.富含深刻的哲理:荷塘月色中蕴含着许多深刻的哲理和思想。

作者通过对
荷塘月色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生命、自然和人性等方面的感悟。

这些哲理和思想使得作品具有更深的内涵和意义,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启示。

《荷塘月色》的语言特色赏析

《荷塘月色》的语言特色赏析

朱自清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学者。

他的散文自成一格,新颖别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创作的一篇散文。

在文章中,他通过描写夜晚荷塘优美的景色,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

《荷塘月色》的语言极具美感,充分体现了朱自清散文细腻、朴实的特点。

接下来,笔者就简要分析一下《荷塘月色》的语言特色。

一、朴素淡雅朱自清擅长用简洁的语言来表达内心真实的感受。

文章中的语句看似朴实无华,却能在不经意间触动人的心弦。

在文章开篇,作者便坦然言道:“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交代了作者夜游荷塘的起因。

出于某种原因,作者并没有详细记录自己心绪不宁的缘由,只是直白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并引出后文。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作者不想打扰任何人,也不想有人来打扰自己。

于是,趁着家中妻子睡熟,他披了衣服慢慢地向荷塘走去。

语言平直、朴实,没有任何华丽的辞藻,也没有人为的加工,就像人们在平日里所说的大白话,却偏偏拥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能够使浮躁的心渐渐归于平静,如同“倦鸟归巢,浮云出岫”一般,清新而自然。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像朱自清先生这般拥有丰富学识的读书人,其心中早已有了一方纯净的世界,当他们进入自己的精神家园后,世间的一切纷扰似乎都与他们无关了。

在这个时候,他们也最能看清自己的心,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正因为如此,自他笔尖流出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才会如此的淡雅,宛如一池秋水,清晰地倒映出整个世界的影子。

当然,文章中还透出一丝优雅的情调,如同浑然天成的美玉,让人读来欲罢不能。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作者以“流水”来形容“月光”,再加上一个“泻”字,使得整个画面都轻盈灵动起来。

月光不再是静止的,而是拥有了生命力,拥有了独立的意识,可以自由地流转,使得原本朴实无华的文章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无论是写景、抒情,抑或是发表自己的看法,作者的语言总是那么的简洁、凝练,读来令人倍感舒心。

《荷塘月色》课文赏析

《荷塘月色》课文赏析

《荷塘月色》课文赏析《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清华园中荷塘月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淡淡的喜悦和哀愁。

这篇文章以其精美的语言特色、深沉的情感表达、细腻的景物描绘、巧妙的结构安排、丰富的修辞手法和深刻的主题探讨而备受赞誉。

一、语言特色《荷塘月色》的语言特色是其魅力所在。

朱自清先生的语言质朴自然,流畅优美,他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语言更加生动有力。

同时,他的语言平实而不做作,感情真挚,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

这种语言特色使得《荷塘月色》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是朱自清先生文学风格的重要体现。

二、情感表达在情感表达方面,《荷塘月色》深沉而细腻。

朱自清先生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绘,表达了自己淡淡的喜悦和哀愁。

这种情感表达不张扬,不渲染,却能深深地感染读者,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

同时,这种情感表达也使得《荷塘月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景物描绘在景物描绘方面,《荷塘月色》细腻而生动。

朱自清先生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将清华园中的荷塘月色展现得如诗如画。

他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景物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读者置身于清华园中的荷塘月色之中。

这种景物描绘使得《荷塘月色》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四、结构安排在结构安排方面,《荷塘月色》也表现出色。

整篇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先提出主题思想,再分层次进行描绘,最后总结全文。

这种结构安排使得文章更加紧凑有力,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同时,朱自清先生在文章中巧妙地运用了过渡句和照应句,使得文章更加连贯和流畅。

五、修辞手法《荷塘月色》的修辞手法也是其魅力所在。

朱自清先生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语言更加生动有力。

例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这样的比喻既形象又生动,能够让读者感受到月光如流水的动态美。

同时,“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荷塘月色》的语言特色是什么?

《荷塘月色》的语言特色是什么?

《荷塘月色》的语言特色是什么?
导读:语言精练准确,朴实自然,清新隽永,优美动人,具有立体感,朴素美和声韵美等特点。

作者善于用动态动词把静态的事物写活。

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表现出在月光笼罩下整个荷塘的静穆景色,给人以立体感。

语言口语化,如“我爱热闹,也爱冷静。

”“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明白如话,朴朴实实。

文中多用叠音词(如迷迷糊糊、蓊蓊郁郁、曲曲折折、隐隐约约、悄悄、田田、阴森森),增强了语言的音
语言精练准确,朴实自然,清新隽永,优美动人,具有立体感,朴素美和声韵美等特点。

作者善于用动态动词把静态的事物写活。

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表现出在月光笼罩下整个荷塘的静穆景色,给人以立体感。

语言口语化,如“我爱热闹,也爱冷静。

”“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明白如话,朴朴实实。

文中多用叠音词(如迷迷糊糊、蓊蓊郁郁、曲曲折折、隐隐约约、悄悄、田田、阴森森),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

《荷塘月色》的赏析

《荷塘月色》的赏析

《荷塘月色》的赏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典雅清丽、新颖自然。

《荷塘月色》保持了这一持色。

朱自清很注重语言的锤炼,且以轻笔淡彩的口语来绘神状态,表情达意。

《荷塘月色》中动词与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准确而传神地渲染和强化了诗情画意,而且节奏明朗,韵律协调。

富有语言美、意境美、结构美。

一、荷塘月色之语言美朱自清语言的最大特点是自然新颖,如他自己所主张的,“新而不失自然,他常常成功地以“不欧化的语”(《(你我)序》)来绘神状态、表情达意,例如“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等,均平白如话,自然流畅,丝毫没有雕琢的痕迹,读着令人感到分外亲切。

优美的艺术境界是要通过高质量的语言来实现的,所以凡杰出作家无不重视语言的锻炼。

朱自清十分注意遣词用字的准确和贴切,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这“泻”字和“浮”字,把月光和雾气点活了。

又如写微风过处“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浪”;“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一丝”“一道”“一带”“一两点”,都是量词当形容词用,起到了丰富、润色、强化形象,以及渲染和加强诗情画意的作用。

在《荷塘月色》里,作者还运用了许多叠字叠词来深化物态情貌的形象感,如用“田田”来形容荷叶的密度,以“层层”来表明它的深度,用曲曲折折来表示荷塘的广度。

又如“蓊蓊郁郁”是“蓊郁”这一双音节词的重叠,不但说明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夜色浓重的气氛;“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是远近高低的连用,极写了荷塘四面树丛之茂密,这种例子很多,简直俯拾即是,这些多样形态的叠字叠词不仅富有艺术表现力,而且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

总之,《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确是达到了如作者所追求的“顺口”“顺耳”“顺眼”境地(《诵读教学与“文学的国语”》)。

二荷塘月色之意境美《荷塘月色》运用的手法是多种的。

荷塘月色读书笔记摘抄赏析(精选8篇)

荷塘月色读书笔记摘抄赏析(精选8篇)

荷塘月色读书笔记摘抄赏析(精选8篇)荷塘月色读书笔记摘抄赏析篇1《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篇著名散文,作者是朱自清。

这篇散文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内涵,被广大读者所喜爱。

在阅读这篇散文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作者对于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于内心世界的剖析所吸引。

这篇散文的主要内容是朱自清在夜晚散步时所见到的荷塘景色,以及由此引发的一些思考。

作者通过对荷塘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同时,他也通过对于自己内心世界的剖析,表现了自己对于现实生活的不满和无奈。

整篇*充满了诗意和哲理,读来令人深思。

在阅读这篇散文的过程中,我对于作者的表现手法十分赞赏。

作者通过对荷塘的细致描绘,表现了自己对于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同时,他也通过对于自己内心世界的剖析,表现了自己对于现实生活的不满和无奈。

作者的表现手法十分细腻,令人感受到作者对于文学的热爱和对于生活的感悟。

除了*本身,这篇散文的内涵也是十分深刻的。

作者通过对荷塘的描写,表现了自己对于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同时,他也通过对于自己内心世界的剖析,表现了自己对于现实生活的不满和无奈。

整篇*充满了诗意和哲理,读来令人深思。

这种深刻的内涵和优美的文字相得益彰,令人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和力量。

总之,《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篇著名散文,作者朱自清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内涵,表现了自己对于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这篇散文不仅令人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和力量,也让人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荷塘月色读书笔记摘抄赏析篇2《荷塘月色》这篇*是作家朱自清写的。

全文主要是围绕荷塘的景色写的,文中还引用了《西洲曲》里的句子和梁元帝《采莲斌》的句子用来修饰这篇*。

在一个夏日的夜晚作者悄悄地跑出来想去荷塘观赏那美丽的景色,于是就沿着小路向荷塘走去。

荷塘的周围被树包围着,大多数是杨柳,荷塘好像被封闭了起来,仅有小路外面被月光照耀着,月光洒在叶子和花上,显得格外明亮。

浅谈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

浅谈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

2018-02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文学新论浅谈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谢东晴(新乡市一中东校区,河南新乡453000)摘要院朱自清的散文有一股独特的韵味,他的文字安静、丰富,能够准确无误的放映出人面对大自然时心理复杂的情感,因此,他的散文被称为现代散文著作的典范。

本文将浅谈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通过鉴赏,带领大家感受朱自清的散文境界之美。

关键词:朱自清;荷塘月色;语言艺术中图分类号:G63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05-0008-01《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在大革命失败之际写下的一篇文章。

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朱自清想要投笔从戎,却始终无法平息对现实的憎恶与不满,这种矛盾的情绪时常伴随着他,最终体现在《荷塘月色》的一字一句中。

一、《荷塘月色》中词语的艺术特点1.节奏韵律之美。

《荷塘月色》中,朱自清通过多处叠词,塑造出一种欢快明朗的氛围,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觉朗朗上口,对文章的第一印象就是“舒服”,一些句子甚至可以作为诗句来读,简洁明了,活泼生动,前后句间的对仗工整,让人读罢之后仍然记忆犹新。

笔者在初读时并不觉得惊艳,还想要突发奇想的替换掉文中的几个字眼,但换过后文章的味道就变了,给人的印象也不再深刻,由此也可看出朱自清用词的功利之深厚。

例如,文章中有一处写到“日日走过的荷塘”,日日两个字平淡无奇,若用“天天”二字来换,会显得太俗,用“每每”二字来换,由表达不出时间上的频繁,因此只有日日两字,用的巧,用的妙,让人们了解到,作者对于这片荷塘甚是熟悉。

而这种熟悉的环境,也能够与后文产生鲜明的对比,以衬托出作者内心的忧愁。

再比如,月亮渐渐升起来了,“渐渐”两字,与慢慢相比,不仅多了一份静态美,与“缓缓”相比,也显得优美的多,此外,渐渐二字代表月亮上升的缓慢,作者在等待着月亮升上天空的过程中,不免多了几分惆怅之感。

2.文章中动词的使用。

散文本身给人一种静态的美,而动词则可以对文章进行点缀,从而增加文章的动态之美,帮助文章已经的进一步传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阅读】《荷塘月色》文学语言的魅力
中学教材,几经革新,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却始终稳稳当当被放在语文课本内,供千千万万的学生去学习,让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去研究,这究竟是为什么?是该文的审美价值使然,还是示范价值使然?我以为,作为供学生使用的教材选文,应该二者兼具。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就是一块二者兼得的完璧,既有美学角度的审美价值,也有教学角度的示范价值。

长期以来,专家、学者对其美学角度上的审美价值的研究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甚至可以说成果斐然;而长期站在教学第一线的执教者们,也大都将《荷》文当作一篇写景抒情的美文来教。

然而,以笔者的认识和实践来看,如果从此文教学的示范性角度来教,那么更为恰当。

道理很简单:
第一,放眼中国文学史,写景抒情的现当代美文可以说是浩如烟海,灿若星辰,然而针对高中学生这一特定对象学习的示范性文章却不多见。

第二,既是教材选文,就必须考虑它在学生学习上的示范性与指导性,我想这也是教材编者把它选入教材的真正意图。

第三,《荷塘月色》被编者安排在第一册之首(第二单元),若从美学角度来教,以刚入学的高一新生的审美层次和阅读修养来看,似乎深奥了点。

当然,《荷》文在教学上的示范价值与它在美学上的审美价值一样,具有多元性与复合性:既可以是以“出门”为发端,以“回家”为收束的环形结构,也可以是由此及彼、收放自如的联想与想象;既可以是令人舒贴与叹服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也可以是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写景笔法;既可以是情、景、理、事的完美结合,也可以是行文走笔的自然流畅;还可以是魅力四射的文学语言。

总之,《荷》文无论拈到哪里,哪里都可以作为可供学生学习的范本。

教学时,究竟取哪一个点,这虽说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的确是一个智慧问题,也是一个理念问题。

对此,我们不妨对编者的意图进行一番妄意的揣测。

编者是将此文放在第一册的第二单元之首,也就是说《荷》文的学习对象是刚刚进入高一的新生。

那么高一新生有什么特点呢?
第一,文学艺术修养还处于低级阶段。

第二,对文学作品往往是“入不去”也“出不来”。

第三,把握不住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区别。

第四,无法将认知语言转化为文学语言。

事实上,岂止是高一新生如此,上述几点几乎是所有学段、所有学生的不足。

所以,笔者在教学《荷》文时作如是定位:
第一,淡化其美学价值,侧重其示范价值。

第二,揣摩《荷》文文学语言的魅力,学会将认知语言转化为文学语言。

《荷》文的文学语言几乎囊括了所有文学语言的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模糊朦胧,化实为虚
现实生活中,作者内心深处既有对时事的忧虑与关注,又有艰难生活的重压与苦痛;既有前途渺茫的苦闷与愁烦,又有“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与寂寞;既有知音难觅的喟叹和哀愁,又有“正视”与“逃避”的矛盾与彷徨。

总之,作者内心深处的感受是复杂的,多元的。

究竟是“忧虑” “重压” “苦闷” “孤独” “哀愁”还是“彷徨”,恐怕朱自清先生他自己也说不清楚。

其实,岂止是朱先生,是人都有同样的感受,有时就是觉得很苦很烦,但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我们往往无法说清。

对此,朱自清先生不急不缓,信手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将其当时的心境模糊朦淡,化实为虚,一下子甩给读者一大片想象的空间,可谓平中见奇,淡中生辉。

这就是文学语言的魅力所在。

然而,我们的学生在具体落笔行文时,总是一下子把本身很复杂的感情写实,写死。

要么说“这几天我心里很苦闷”,要么说“这几天我心里很寂寞”等等。

显然,这既不符合客观实际,也丧失了想象与联想的空间,同时也限死了下文的拓展与延伸。

2. 意此言彼,托事明志
本来是要说甲事物,却故意荡开笔墨而言乙事物,借陈说其他事物来形象地暗示真正要表达的意图。

现实生活中,朱自清先生确有着诸多排解不开的情怀,内心深处是多么渴望眼前能出现另一片崭新的天地。

可先生没这样明说,而是把读者的视线转移到他所想象的荷塘上去。

于是他说: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可见,这哪里是在寻求“另有一番样子”的荷塘,分明就是想甩开眼前的诸多不快,寻求另外一个清亮的环境和光明的世界,以此来排解内心的苦闷和愁烦。

这就是文学语言的内涵所在。

3. 曲尽其妙,情景渲染
在具体表现某种情景时,故意采用曲笔,借对景物的描写与渲染来使读者自己去领会与感悟作者真正要表现的意旨。

先生明明是想说,他当时出门时已经夜深人静了,可他只字不
提“静”字,而是借对当时客观呈现的景物的描写与渲染来说明“静”。

文中如是写道:“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如果是使用认知语言,最多一句“夜很深了”,恐怕再也找不到话说了,至于当时的夜“深”到什么程度,环境如何,我们就无从得知了。

然而,先生却以优美的文学语言填补了认知语言的所有空白,形象地告诉读者:夜深到月儿当空、野无人语、儿入梦乡的境地了。

这就是文学语言的生动性与形象性所在。

4. 不言何情,景即是情
这种手法的特点是,只字不提抒情主人公“我”的心情怎样,而是将“我”的情感隐含在所写之景上,让景物带上作者的主观色彩,借景物的性状来传达所要表达的情感。

比如,文中有这样一段关于“月影”的描写: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影一般……”
作者心中明明有一种抹不开也化不去的愁绪,却不明说,而是将这种淡淡的愁绪,借月影的性状表达出来。

于是作家笔下的月影就成了“参差斑驳的黑影”和“峭楞楞的鬼影”。

又如:“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树逢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可见,这哪里是在写树,写远山,写路灯光,这分明就是作者的主观寄托,是作家本人的情感外化,是作者现实生活中心境的真实写照。

与其说树色是“阴阴”的,不如说作者当时的心情是沉重的;与其说远山是“隐隐约约”的,不如说作者内心深处的希望是朦胧的;与其说路灯光是“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不如说作家在特定环境下情感世界的困顿与消颓。

5. 纲目并举,顺势延展
即一面将所见景物的性状或人物的心境简明扼要地明示出来,一面又对其进行拓展与铺张。

如: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先直接用“幽僻”一词将沿着荷塘的那条小煤屑路的特征进行概括,“纲”前“目”后,然后顺势说明其幽僻的程度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一条白天就少人走的小煤屑路,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其寂寞的程度就可想而知了,其幽僻的氛围更是呼之欲出。

还有一种形式是先“目”后“纲”,然后又以“目”张之,如: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
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


置身月光下的荷塘,为荷塘月色的美景所感染,作者不禁感慨道:“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然后作者总结说自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自由到“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

一句话,可以自由到把被现实生活束缚得紧紧的心灵完全打开,任其久违的灵魂在空濛而静淡的月下放飞,在柔美而宁谧的塘中流淌。

6. 使用词语,色彩分明
文不离句,句不离词,词不离彩。

表情达意时,不直接说出内心的真实感受,而是在写景状物中,精心锤炼词语,并使其带上明显的主观色彩,借以传达其内心深处的情感,这是文学语言的又一特征。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有关月下荷塘和塘上月色的描写把这类文学语言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致。

先生于夜深人静时置身荷塘美景中,心境一下子开朗了许多,不由顿生一种淡淡的喜悦之情。

于是荷叶是“田田的”出水很高的“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荷花是“袅娜”的,“羞涩”的,既如“明珠”“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荷波也是“凝碧”的;就连轻拂的微风,送来的也是“缕缕清香”。

这一系列色彩明丽的词语把一个月下荷塘幻现得如此清新雅致,令人如痴如醉。

事实上,这哪里是在写景,分明就是在写人。

7. 反面铺垫,曲径通幽
作家当时的心境明明是暗淡的,寂寞难开,却偏偏要说,“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正当我们意欲一挽裤管,融入到那一片蝉声与蛙声交织的热闹中去时,作家却笔锋一转,“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此时此刻,一种怅然若失之感被作者渲染得淋漓尽致,真可谓“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8. 有理有据,深化意旨
文中在说到江南采莲的旧俗时说,“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

如果仅从道理上说江南采莲是“热闹”的,“风流”的,这实在不足以说服人,也不足以体现散文引发思维的风格。

于是,作者用笔如泼,直接引用梁元帝《采莲赋》的诗句,使读者真正看到了江南妖童媛女们采莲时的“热闹”与“风流”场景,从而深化了作者对青春与活力的向往与追求的意旨。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在文学语言的艺术魅力上表现得可谓淋漓尽致,以上尽管罗列了八个方面,但仍然是管中窥豹,挂一漏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