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和影视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文字的特性决定了文学形象只能出现在读者的想象之中,因而它是朦胧的、模糊的,具有一种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而影视形象没有符号作为中介,它直接诉诸观众的视觉,具有物质的空间显现。因此,影视形象是直接的,文学形象是间接的;影视形象是具体的,文学形象是抽象的;影视形象是单一的,文学形象是多义的。影视的生命与文学基础、哲学高度紧密联系,不可分离,离开了文学性的支撑,电影只会变成高科技的杂耍。
——《西游记》二十二回 唐僧 丰姿英伟, 相貌轩昂。
齿白如银砌,
唇红口四方。
顶平额阔天仓满,
目秀眉清地阁长。
两耳有轮真杰士,
一身不俗是才郎。
好个妙龄聪俊风流子,
堪配西梁窈窕娘。
师徒们入此山,正行到嵯峨之处,三藏道:“悟空,我这一日,肚中饥了,你去那里化些斋吃。”行者陪笑道:“师父好不聪明。这等半山之中,前不巴村,后不着店,有钱也没买处,教往那里寻斋?”三藏心中不快,口里骂道:“你这猴子,想你在两界山,被如来压在石匣之内,口能言,足不能行;也亏我救你性命,摩顶受戒,做了我的徒弟。怎么不肯努力,常怀懒惰之心!”行者道:“弟子亦颇殷勤,何尝懒惰?”三藏道:“你既殷勤,何不化斋我吃?我肚饥怎行?况此地山岚瘴气,怎么得上雷音?”行者道:“师父休怪,少要言语。我知你尊性高傲,十分违慢了你,便要念那话儿咒。你下马稳坐,等我寻那里有人家处化斋去。”
行者将身一纵,跳上云端里,手搭凉篷,睁眼观看。可怜西方路甚是寂寞,更无庄堡人家;正是多逢树木,少见人烟去处。看多时,只见正南上有一座高山。那山向阳处,有一片鲜红的点子。行者按下云头道:“师父,有吃的了。”那长老问甚东西。行者道:“这里没人家化饭,那南山有一片红的,想必是熟透了的山桃,我去摘几个来你充饥。”三藏喜道:“出家人若有桃子吃,就为上分了。快去!”行者取了钵盂,纵起祥光,你看他?斗幌幌,冷气飕飕,须臾间,奔南山摘桃不题。
另一方面,文学原著会比影视作品给人的时代性更强。文学原著的创作带有的作者的色彩会更为浓烈些,读者能更通过语言更直接体味到作者的意图。而影视作品很多时候会将作者想要传达的一些东西给淡化掉,很多时候,影视所想传播的只是编导想要传达的东西或者说,是社会想要传达的东西。
文本给予读者的思考空间相较于影视会更大一些,由于文字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读者可以从更多的角度去思考文本含义;同时,读者对人物的形象的理解会更加的直接。
1、电视剧少了唐僧责备孙悟空的情节,相反的,这个行为通过猪八戒来完成,从某种角度上是为了维护唐僧的形象。
2.电视剧多了孙悟空画圈并叮嘱唐僧等人的情节,这在原著是没有的,为孙悟空的神通广大又添上一笔
3.在该集开始时,出现了白骨精吃那一家人的情节,这也是原著中没有的,使得情节衔接变得合情合理,同时也衬托了白骨精的残忍
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读者根据自身的认知能力以及
审美判断去发掘文字背后的内涵。
——以《西游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片段为例
孙悟空
身穿金甲亮堂堂,
头戴金冠光映映。
手举金箍棒一根,
足踏云鞋皆相称。
一双怪眼似明星,
两耳过肩查又硬。
挺挺身才变化多,
声音响亮如钟磬。
尖嘴咨牙弼马温,
影视作品给予观众的会是更直观的视觉听觉等全方位的冲击,且影视作品是编导编辑过的传播广泛的事物,在某种程度上,为了大众审美会尽量将情节简单化,益于观众理解;而关于人物形象的刻画方面,便更多的要依赖于演员的演技了,因此荧幕上呈现出来的人物,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演员们对剧本理解后,为观众展现出来的人物形象。
个人认为,多数影视作品都是对文学作品的浓缩的改编,但也有一部分影视作品是对文学作品的“反其意而用之”。 即采用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而表达与文学作品中不同的主旨和思想。
但关于二者的关系,学界争议不一。由于文学和艺术这两个概念在含义上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分别具有两种以上的含义,这就使人们对于文学与艺术的关系有可能产生多种不同的理解,归纳起来,主要有这样一些常见的看法:第一,当文学指的是狭义的文学,即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而艺术指的是狭义的艺术即美的艺术时,文学与艺术的关系就是一种从属的关系;
心高要做齐天圣。
——摘自 第四回
官封弼马心何足
猪八戒
黑脸短毛,
长喙大耳;
穿一领青不青、
蓝不蓝的梭布直裰,
系一条花布手巾。
沙僧
一头红焰发蓬松,
两只圆睛亮似灯。
不黑不青蓝靛脸,
如雷如鼓老龙声。
身披一领鹅黄氅,
腰束双攒露白藤。
项下骷髅悬九个,
手持宝杖甚峥嵘。
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是运用电影、电视思维,遵循影视艺术的规律和特点,将他种文艺形式的作品再创作为影视剧作的艺术形象。改编是影视创作的重要来源,它实际上肩负着普及文学名著、扩大影视题材、开拓自身艺术表现领域的使命。
文学与影视的转换不仅使受众人群增多,而且能扩大文学作品的影响力。但两者之间的转换,需要忠实原著的本意,不能把原著改编得面目全非。文学作品与影视是两种不同的艺术样式,从一种艺术样式转换成另一种,绝对的重现是不可能的。每一次对文学作品的改编,都是在运用创造性思维,挖掘文学作品背后深刻的内涵,使广大观众对其进行一次新的心灵感受及审美享受。
4.在开头的时候,塑造了阴冷的气氛,声音阴森森的,使人听到便不寒而栗。在剧末孙悟空离开的时候,唐僧身边下起了花雨,悟空的动作是原著中没有的,更加衬托了悲凉的氛围。
影视作为一种盈利性的传播媒介,其对文学作品的改编必然要受到市场(大众的审美)和当时社会宣传的风尚的影响。我们回顾原著,再审视《西游记》的电视剧,我们会发现,原著中的唐僧比剧中的唐僧形象更加凡俗化,而孙悟空的能力在原著的基础上被夸大了;同时,有些改编的影视作品,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人物对话中增加一些“时髦”的用语,修正原著人物形象,如香港拍摄的新版《西游记》,沙僧被塑造成一个腹黑爱吐槽的人物。令人啼笑皆非。
第二,当文学指的是广义的文学即一切以语言写作出来的文章、文献而艺术指的是美的艺术、纯粹艺术时,文学与艺术的关系就可以理解为部分文学属于艺术而另一部分文学不属于艺术。我们有时会听到这样的说法:文学是艺术,又不完全是艺术;文学可以超越艺术进入哲学、历史的层面;等等。(交叉关系)第三,当文学指的是艺术性的文学,而艺术特指造型艺术即美术时,所谓文学与艺术的关系实际上指的是文学与美术即造型艺术的关系。
影视是直接诉诸于视觉的空间艺术,那么它就必然像绘画那样具有空间艺术的审美意义:镜头以撼人心魄的空间表现力给观众以巨大的心理冲击;画面以独特的构图魅力和夺目的色彩运用吸引观众的审美注意,从而使他们产生情感的律动。
文学作品对语言文字进行凝练,组织结构,富有节奏
和韵律地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进而高度集中地
艺术大都以形象示人,通过形象或意境表现一定的精神意蕴,而文学是通过文字表达精神意蕴,最少受到物质因素的制约,具有表现客体世界的无限可能性。
艺术在表现客观事物以及人类情感中具有直观的或直接的特点,文学则在表现客观事物中呈现为模糊的与含蓄的特性。而这种模糊和含蓄,正是由文字的无穷魅力以及间离的特点决定的。
第四,当文学指的是艺术性文学而艺术指的是文学以外其它艺术的总和时,二者的关系就是一种并列而不是从属关系了。
从今日艺术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出发,从艺术学与文学理论的学科建设和术语规范化的需要着眼,必须明确地把文学与艺术的关系看作一种从属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也就是说:文学是一种特殊的艺术。
文学对生活和自然的表现是间接的,需要由文字充当中介,其它艺术对生活、自然或人类情感的表现具有直观性或直接性,采用形象或情境加以表现,不需要文字为中介。
文学一直以来都被人们称为母体艺术,其他艺术可以从这一母体艺术形式中吸收大量有益的素养,包括故事内容、结构方法、叙事技巧等都是其他艺术在发展中需要借用的重要素材。电影(影视)来源于文学,文学造就电影。文学与电影有密切的联系,文学表达的是文字的、静态的美;而电影是感官结合的体验,动态的美。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其最明显、最直接的联系是电影对文学作品的大量改编。只有将电影和文学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使之互相促进,才能使使电影站在文学的肩膀上看世界;文学借助电影的影象,使文学真正成为广泛的大众的艺术。 文学和影视都是运用形象思维,通过塑造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唤起人们审美感知的艺术样式。爱森斯坦认为,电影思维是人类最完善的一种形象思维,最符合人类艺术活动的逼真性和时空自由跳动的假定性,所以早就为文学大师所掌握,至于电影机的发明,不过是使这种形象思维物质化而已。我国古代文论中常常讲“意在笔先”,认为文学意象形成于动笔之前。总之,不管是用作家手中的笔,还是架起影视艺术家的摄影机,它们最终的目的都是塑造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形象。影视与文学最根本的联系还在于两者都具有时间艺术塑造形象的延续方式
文学,就是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艺术,则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更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它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工艺等。文学与艺术的关系有一种普遍的说法是: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艺术的一个特殊的门类。这在许多的辞典和美学、艺术概论、文学概论一类的教科书中可以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