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两首》问题导读、解决-评价单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优秀导学案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优秀导学案及答案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一)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品(2)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二)知识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2)掌握咏史怀古词的特点(3)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三)能力目标:通过课堂教学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知识目标(1)、(2)难点:知识目标(3)学习指津:以学生活动为主,点拨启发,引导讨论,朗读背诵,检查落实比较学习法本课文所选辛弃疾的两首词,主题相同,都表现了作者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难酬的愤慨之情。

总体风格是雄健、豪放。

都大量使用了历史典故,借古讽今。

两首词作于不同时期。

《水龙吟》是早期作品,作者时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词中虽然用了蓝天、绿水、青山、红日等景象来陪衬、点染,但没有柔媚繁缛之感。

《永遇乐》是晚期作品,辛弃疾当时以65岁的高龄在镇江任职,他本以为可以积极备战,积蓄军事力量,但很快发现韩侂胄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于是,作者有了更多的悲愤。

可见,他早期的作品多些昂扬、激奋;晚期作品则转向了苍劲、悲壮。

同为豪放派的词人,苏轼与辛弃疾的风格也同中有异。

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

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

评论者总是将苏、辛并称,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学习过程:《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一、预习感知1、作者:辛弃疾,南宋词人。

字号,山东历城人。

作品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 (风格)为主,关于用典,也善于白描,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

背景:本词作于宋孝宗乾道五年,辛弃疾通判建康,当时他正值壮年有为,但朝士都庸俗之辈。

词人此时已南归八年,虽几番上书奏御敌之策,但都无下文。

英雄失意,年华虚掷,难得一遂报国之愿。

这年,他登临建康赏心亭,写下这首词,借以倾吐自己的抑郁悲愤之情。

2、注音:玉簪( )螺髻( ) 鲈鱼堪脍( ) 揾英雄泪( )3、写下你的疑问:二、探究学习1、整体感知:(1)你感觉词的风格怎样?(2)作者表达的主要情感?2、分片讨论:(1)上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试加以分析。

《辛弃疾词两首》提高训练题目

《辛弃疾词两首》提高训练题目

《辛弃疾词两首》提高训练题目《辛弃疾词两首》提高训练题目1.背诵、默写:A.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

B.,,?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C.,。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D.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

解析:背诵默写必须准确无误,要严格按照题目要求,不能多也不能少。

答案;略。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1)遥岑远目。

(2)休说鲈鱼堪脍。

(3)倩何人唤取。

(4)?英雄泪。

(5)舞榭歌台。

(6)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7)寻常巷陌。

(8)赢得仓皇北顾。

(9)赢得仓皇北顾。

(10)烽火扬州路。

解析:在古诗文的词语中,除了生字难字,特别要注意古今同形异义的词语,如题中的风流、寻常、赢得、北顾、路等。

答案:(1)岑(cén):小而高的山。

(2)脍(kuài):把鱼肉切细。

词中是说鲈鱼味美,脍炙人口。

(3)倩(qiàn):请人家替自己做事。

(4)?(wèn):擦试。

(5)榭(xiè):建在高台上的房子。

(6)风流:指杰出、超群,如风流人物。

在本词中具体指的是“舞榭歌台”这些历史的遗迹。

(7)寻常:古代指长度,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形容窄狭。

现引伸为普通、平常。

(8)赢得:一般用作褒义。

但本词中是用作贬义,含有讽刺的意味,意即“落得”,表示得到一个不好的结局。

(9)北顾:向北观望。

但在本词中表示的意思是“对中原失土,仅能北顾而已”。

(10)路:宋朝时的行政区划。

3.说明下面句式的特点(1)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2)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4)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5)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解析:诗词由于协韵、平仄和表意的需要,常常改变正常的语序,运用所谓“倒卷之笔”(即倒装句式),鉴赏时对这些诗句要防止误读,并细细体会它的妙处。

答案:(1)正常语序“玉簪螺髻,献愁供恨”,词中是主谓倒装,好处,一是协韵,二是突出愁恨。

《辛弃疾词两首》课件2解析

《辛弃疾词两首》课件2解析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 作者在赏心亭
水随天去秋无际。 看到什么触动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 自己心弦的东
玉簪螺髻。
西?请把词中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 描写作者所见
江南游子。
的触发他的思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绪的景、物的 无人会,登临意。 文字找出来?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
江景
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悲叹。
背诵: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 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 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 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求 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 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 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 水随天去秋无际。
江景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 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 江南游子。
山景

落日、断鸿、游子
把吴钩看了, 栏杆拍遍, 无人会, 登临意。
人的动作
找出富有表现 力的动词,表达了 作者怎样的情感?
把吴钩看了, 栏杆拍遍, 无人会, 登临意。
情感
苦闷 急切悲愤
不同点: ①苏轼:风格开阔明朗,旷达乐观。(抒情直抒胸臆) ②辛弃疾:风格含蓄蕴藉,激愤沉郁,读来心情更沉重。
(抒情多与典故结合)
阅读下面这首辛弃疾词,完成题。 西江月 遣兴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近来始觉古人 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 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注释】
抒情

辛弃疾词两首练习及答案

辛弃疾词两首练习及答案

《辛弃疾词两首》练习出题人:梁之璐做题人:张玉审核人:王碧华时间:40分钟[基础演练]1.下列词语中划线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稼轩(xuān)仿佛(fú) 涔涔(cén) 鲈鱼堪脍(kuài)B.玉簪(zān) 无觅(mì) 金戈(gé) 封狼居胥(xū)C .嘉许(jiā) 江堤(dī) 菜羹(gěng) 排难解纷(nàn)D.寥落(liáo) 尽管(jìn) 仓皇(huáng) 舞榭(xiè)歌台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揾泪南渡气吞万里遥岑远目 B.愤概断鸿玉簪螺髻脍炙人口C.流年理睬谋取利益胪鱼堪脍 D.频繁祭祀鸠占雀巢栏杆拍遍3.下列句子中不含诗句倒装的一项是()A.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B.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C.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D.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4.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解释无误的一项是()A.楚天千里清秋(古人泛称南方的天空)遥岑远目(小而高的山)B.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受伤的大雁)把吴钩看了(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 C.无人会,登临意(理解,明了)休说鲈鱼堪脍(捉鱼网)D.赢得仓皇北顾(落得) 舞榭歌台(楼台)5.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流风余韵)B.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草率出兵)C.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千年)D.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封闭山界,禁止人们上山)6.下列诗句修辞方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C.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D.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句是()A.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宋朝爱国词人。

与苏轼生活在同一时期且共为豪放派的代表。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训练反馈:第课 辛弃疾词两首含解析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训练反馈:第课 辛弃疾词两首含解析

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训练反馈(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一、基础知识(2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A.螺髻.记.恨发际.计.日程功季.鹰归未B.茁.壮笨拙.罢黜.咄.咄逼人相形见绌.C.黩.武渎.职案牍.买椟.还珠嫉贤妒.能D.燥.热辞藻.害臊.不骄不躁.声名大噪.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A.赢得舞榭歌台金戈铁马有志者事竞成B.纶巾寻常巷陌玉簪螺髻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C.寒暄毛骨耸然献愁供恨英雄无觅孙仲谋处D.什物如火如茶栏杆拍遍水随天去秋无际3.下列词语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吴钩(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断鸿(失群的孤雁)B.神鸦(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社鼓(社日祭神所奏的鼓乐)C.楚天(楚国的天空)遥岑(远处的山岭)D.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舞榭(建在高台上演出歌舞的房子)4.下列词句中,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3分)()A.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B.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C.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D.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5.默写(8分)(1)遥岑远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落日楼头,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吴钩看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人会,____________________。

(4)千古江山,__________________。

舞榭歌台,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本阅读(10分)阅读下面的词,完成6~7题。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6.“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一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词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请就作者的词风和情感对本词进行简要赏析,可以结合上下片进行分析。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4《辛弃疾词两首》评课稿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4《辛弃疾词两首》评课稿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4《辛弃疾词两首》评课稿一、引言《辛弃疾词两首》是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4课本中的一篇课文,该篇课文选自宋代文学家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和《贺新郎·别茂娘宿柳州驿》两首作品。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是南宋时期最著名的词人之一。

该课文以辛弃疾独特的词风展示了其豪情痛忧之情,生动形象的描绘和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了读者的共鸣。

本评课稿将从课文的背景介绍、课文内容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教学该篇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提高其语文素养。

二、课文背景介绍辛弃疾生活在南宋末年,时局动荡,国家处于亡国之际。

这段历史背景对辛弃疾的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辛弃疾词两首》这篇课文的诞生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辛弃疾词两首》选自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辛词》。

辛弃疾的词作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独特的风格,多以事实为依据,表达情感的时候常常运用夸张手法,文字直接、感情真挚,给人以强烈的感受。

三、课文内容分析1. 词作一:《青玉案·元夕》《青玉案·元夕》描绘了一对相爱的男女因战乱被迫分离的悲壮爱情故事。

通过景色描写、情感渲染和比喻手法等修辞手法,辛弃疾表达了对战乱年代造成的痛苦和对爱情的留恋之情。

该词作整体意境婉转动人,词句间的对比和交错效果令人印象深刻。

2. 词作二:《贺新郎·别茂娘宿柳州驿》《贺新郎·别茂娘宿柳州驿》以贺新郎的身份为线索,以描写新郎和茂娘分别的情景为主要内容。

辛弃疾通过对景色和情感的描绘,表达了离别之难和对茂娘的思念之情。

该词作通过对离别情感的抒发,展示了辛弃疾优美流畅的词风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四、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辛弃疾生平及其作品背景;•理解《辛弃疾词两首》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掌握对《辛弃疾词两首》的整体理解和词句的分析。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和思辨能力;•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辛弃疾词两首读后感

辛弃疾词两首读后感

辛弃疾词两首读后感一、《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辛弃疾是一位伟大的词人,其作品展现了他对国家民族的热爱以及对战争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我最近阅读了他的词作《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此词以其雄奇的语言和悲壮的情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首词传达了辛弃疾对陈同甫及其他战友的劝戒和鼓励。

他以悲情音调描绘了国家的危机和人民的痛苦,呼吁陈同甫和其他勇士们勇敢地站起来,迎接战斗的挑战。

他通过动情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家乡乡亲的思念之情,并将他们与英勇的士兵们相提并论,强调了国家安宁的重要性。

在这首词中,辛弃疾运用了雄辩的修辞手法和壮丽的意象,使作品充满力量和感染力。

他以极具感染力的方式捕捉了人们内心的情感,并借此揭示了历史的真相和社会问题。

这让我对辛弃疾对国家、战争以及他自己的态度深感敬佩。

二、《青玉案·元夕》《青玉案·元夕》是辛弃疾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作,通过以最真实的情感以及细腻的描写,展示了元夕夜晚的喧闹和欢乐。

这首词以细腻、柔和的笔调描绘了元夕夜晚的热闹景象。

辛弃疾描述了烟花爆竹声、灯火辉煌的场面,使读者们仿佛身临其境。

他以娓娓动听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勾勒出了人们的欢乐和喜庆的氛围,让读者在诗情画意的境界中感受到了节日的快乐。

辛弃疾采用了对比手法,通过描绘人们欢庆的同时,也展现了他自己内心的孤独和思念。

他以对过去时光的回忆,表达了对亲人和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种对比烘托出了节日欢乐背后的寂寞,使词作更加丰富和深入人心。

总的来说,辛弃疾的词作《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和《青玉案·元夕》都展现了他极高的才华和美丽的词风。

这两首词作通过渲染豪情壮志和细腻感人的情感,表达了辛弃疾对国家、家乡和亲人的深深的情感。

这些作品不仅揭示了历史的真相和社会问题,也激发了读者内心的决心和热情。

辛弃疾的词作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值得我们的阅读和赞赏。

英雄悲情空余恨——《辛弃疾词两首》教学简案及思路解说

英雄悲情空余恨——《辛弃疾词两首》教学简案及思路解说
2典 中 塑 形 象 。 .
求 和的无 耻行 径 。
束 , 人有 着 怎样 的不 同心境 ? 词
3同 是 登 临 , 是 用 问 句 结 史 上 “ 榭 歌 台 ” 太 平 景 象 与 佛 宏 图 难 展 , 至 深 理 至 切 。 . 同 舞 的 情
《 遇 乐 》: 中含 “ ” 既 表 永 典 情 。 现 英 雄 不 再 的感 慨 和 x - 雄 业 绩 - , i 英
《 龙 吟 》 张 翰 乐 于 归 隐 、 脍 ” “ 犹 如 此 ” 词 人 写 他 痛 心 水 : 许 到 树 , 田问舍 ” 的个 人 打 算 , 望 为 统 一 希
难 觅 ,表 达 自 己 决 心 恢 复 中 原 的 汜 谋 取 私 利 与 刘, 薄 “ 南 鄙 求 宏 大 抱 负 , 同 时 借 两 位 古 代 帝 王 桓 温 慨 叹 时 光 流 逝  ̄ x- 。 l ,比
建功 立业 来讽 刺 南宋 统 治者 屈辱
《 遇 乐 》 成 就 “ 流 ” 人 祖 国做 出一 番 事 业 ,然 而 却 只 能 永 : 风 的
事 和“ 皇北顾” 人事对 比, 在 “ 愁风雨” 叹息岁月易逝 、 仓 的 历 忧 中 狸 祠如 今 异族 统治 下 “ 鸦 社 鼓 ” 神
经 到 了 这 样 的 地 步 ,辛 弃 疾 仍 不 对 英 雄 的 追 慕 ,折 射 出 了 辛 弃 疾
心 死 , 着 英 雄 的 “ ” 他 做 寻 觅 的雄 心 壮 志 。 做 梦 , 孙 权 的梦 , 因为 时无 英 雄 ; 做 是 他 刘 裕业 绩 的梦 , 因为南 宋 萎靡 , 颇 老 矣 , 能 饭 否 ” 故 作 疑 问 , 是 尚 的
望 自己 虽 老 也 能 被 重 用 , 一 展 夙 不 言 而 喻 。 以典 塑 人 , 人 明 志 , 们 一 气 贯 注 , 横 捭 阖 ; 唤 英 以 纵 或 愿 。然而 , 终 归是 梦 , 弃疾 心 形 象而 深 刻 。 梦 辛 里 也 十分 清楚 ,留给他 的只有 无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及反思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及反思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设计:《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背景和文化底蕴;2.学习并理解辛弃疾的词作;3.学会欣赏和赏析辛弃疾的词作;4.培养学生的词意把握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解读辛弃疾的词作;2.学生能够欣赏辛弃疾的词作;3.学生能够通过词作体会辛弃疾的艺术成就。

三、教学准备:1.辛弃疾的词作材料;2.辛弃疾的生平介绍;3.词语解析和词句赏析的教学素材。

四、教学步骤:1.导入: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作品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2.教学活动:学生阅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师分析词句的意境和感情,解析其中的文化典故和修辞手法;3.启发探究:词语解析和词句赏析,学生自主思考并发表意见;4.欣赏赏析:学生理解后,集体欣赏并赏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5.思辨评价:学生思考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发表个人意见。

五、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继续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词作;2.学生可以尝试模仿辛弃疾的词作,写出自己的词。

六、反思:本节课针对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进行了教学设计,通过导入辛弃疾的生平和作品背景,引发了学生的兴趣,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学生阅读词作,教师分析词句的意境和感情,解析其中的文化典故和修辞手法,培养了学生理解和理解词意的能力。

在启发探究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词语解析和词句赏析,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在欣赏赏析环节,学生能够理解词作,并通过集体欣赏和赏析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充分展示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课堂思辨评价环节,学生思考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发表个人意见,促进了学生对辛弃疾的艺术成就的思考和评价。

在教学延伸环节,学生可以继续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词作,并尝试模仿辛弃疾的词作,发展自己的文学创作能力。

《辛弃疾词两首》问题的探究与探究的思路

《辛弃疾词两首》问题的探究与探究的思路

《辛弃疾词》问题的探究与探究的思路《辛弃疾词两首》问题的探究与探究的思路问题探究诗贵含蓄,忌直白。

什么是含蓄?含蓄就是含而不露,对自己想要说的意思不正面直截说出,而用委婉隐约的方式表达出来。

例如,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一行访问大陆,到清华大学演讲,清华大学送他两件礼物,其中一件是汉白玉的日晷复制品。

这件礼物意思很含蓄,因为日晷上刻有“行胜于言”四字:蕴含的意思就是“不仅要听你讲得好,还要看你回台湾后的行动”,这个话,不好直接讲出来,送一个日晷,让他自己去品味。

另一层意思是:日晷是计时器,指明和平统一“时不我待”,不能一直拖下去。

与人交际尚且以含蓄取胜,写诗更须如此。

若平白如话,则味同嚼蜡,难以卒读;若含而不露,则回味无穷,满口余香。

唐代诗人朱庆余赴京应试。

当时的风气是应试的人都要有名人推荐,朱庆余找上时任水部郎中张藉,为此写了一首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意思是我明天要去应考,请问张水部,我的文章能不能获得主考官的赏识?但他不便把这个意思直截说出,于是借用了比喻,含蓄而又明白,多么精妙!张籍读罢,赞赏不已,也回诗一首: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朱庆余系越州(今浙江绍兴)人,因此以“越女”喻其人,以“菱歌”喻其文章,赞美他才能超群,齐纨,喻其他应考之人,意思是他们虽然也很有才能,但不一定为“时人”(主考官)赏识。

这样就给朱庆余吃了一颗定心丸,但这个意思同样也是借比喻暗示出来的。

这个文坛佳话,形象说明了含蓄的重要。

所以唐代文学评论家刘知几说:“诗要言近而旨远,辞浅而意深,虽发言已殚,而含意未尽,使夫读者望表而知里,扪毛而知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

含蓄是诗的基本特征。

但是,含蓄不等于不露,明代唐志契说得好:“善藏者未始不露,善露者未始不藏。

”这同绘画是一个道理。

画面构造,全藏则疏,全露则密。

藏而露,虚而实,最当适宜。

比如画春,总得露几根柳丝,算是“春来发几枝”吧;画秋,总得见几片落叶,也好让人一叶知秋了。

辛弃疾词二首分析教案

辛弃疾词二首分析教案

辛弃疾词二首分析教案辛弃疾(1140-1207),是中国南宋时期的文学家、诗人、政治家。

他被誉为“辞章之极”,其词风俊逸,婉约清新,深受后人喜爱。

他的词作以写人、描景、抒情为主,旋律优美动听,意境深邃,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本文将对辛弃疾的两首词进行分析教案,为读者展示辛弃疾词的艺术魅力。

分析教案一:《青玉案·元夕》词曲同声,乐调妍丽,文笔飘逸,史称元夕之作。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音乐和节奏乐曲配合词曲相得益彰,使得《青玉案·元夕》表现出了非常优美的音乐和节奏。

整首词曲变化丰富,音乐性强,读者可以听到乐曲中高潮和低潮的变化。

辛弃疾在写作这首词的时候也注重音乐性,整首词有十三句,每一句都是七个字的五言句。

每句中每个字都有自己的音乐语言,每句之间的韵味流转自然且富有变化,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意境和韵律《青玉案·元夕》的意境十分深刻,描绘了山河美景和人间感情。

辛弃疾在词中既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也流露了对人间情感的深深忧虑。

辛弃疾用了“元夕”这样的一个意境,从中激发出了很多文化和美学的魅力。

整首词写景、抒情,深刻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写出了词人对人世苦尽甘来、珍惜时光的深刻思考,也写出了词人对自然风光的热爱。

三、人生态度和哲学思考词曲具有多层次的人生态度和哲学思考:对生命的追求,对疾风暴雨的坚韧,对爱情的纯粹,对自由的渴望,对理想的憧憬。

这些思想和观念是辛弃疾在生命中产生的各种互补心灵。

他借助乐曲与韵律表达自己的理念;他在人间感情和自然景观的交织之中展示出了自己的高度文学审美;他对人生态度和哲学思考形成了基础的认知和体验;他通过文字与音乐,向读者传递出了他所具有的以人为本的思想。

辛弃疾词二首评析教案

辛弃疾词二首评析教案

辛弃疾词二首评析教案。

辛弃疾所创作的《青玉案·元夕》一词,是其代表作之一。

其描写是元宵节之夜,当时赏花灯和猜谜活动盛行,整个城市都处于一种欢乐的氛围之中。

而在这种浓烈的欢乐感受之下,辛弃疾则隐隐透露着一份深邃的思考和感慨。

我们可以看到,全词有很强的意境感受。

辛弃疾主要依赖对景物的描写和对感情的刻画来帮助读者更加直观地体会当时的氛围和场景。

例如,第一句“东风夜放花千树”,其夸张的笔锋和丰富的词汇,使人们感受到繁华的舞台和灯光璀璨的盛况。

同时,这种繁华显然与词的后面所表达的寂寞情绪相对应。

在“更吹落,星如雨”这句诗里,作者描绘了一种落寞而凄凉的气息,这仿佛和现场热闹的盛典相矛盾。

这种矛盾感从根本上表达了词作中的主题,人在人群之中,却感到孤独和迷茫。

而接下来的“宝马雕车香满路,千金红烛——寂寞醉,商女不知亡国恨”这句诗,更是对于那个时代的社会底蕴和政治背景进行了暗示。

这时,辛弃疾不再隐藏自己的思考和思想,而是敞开心扉地表达出反战和反抗的情怀。

在那个纷繁复杂的时代,不仅仅是社会的安全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而且也差不多暴露了人性的罪恶。

而辛弃疾在这些平淡的文字之中,寄情于时代,让我们看到了他的哲学素养和作为一个文化精英的思想独立。

此外,辛弃疾的《水调歌头·游园不值》也是一首情感深沉的词作。

全词大约有400字,主题是对生命短暂和人生际遇的抱憾。

其中的人物刻画和情感表达都十分的遒劲和精炼。

在词作的导言之中,词人直接展现了自己内心的无奈和惋惜:“浅草才能没马蹄,最深也轻舟短棹。

”这种文化谐趣显然是对时代和生命的一种巨大批判。

整首作品所展现的画面感和氛围感,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和加工的。

像“步障花路,雨淋润,石破斜阳,河碎西风”的这句话,使人们感受到了一种非常明显的意境感受。

整个城市充满了生命力和活力,但人们仍旧无法抗拒时间和生命的无情消逝。

同时,辛弃疾还对于社会底层人物的群像进行了描写,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社会不公和文化底层的关注和爱护。

高中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逐字稿 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逐字稿 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逐字稿/教案《辛弃疾词两首》逐字稿/教案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词作。

2.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3.鉴赏这首词的艺术手法和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的悲苦心情。

【教学设想】1、反复诵读,感受这首词的独特韵味。

2、明确词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辛弃疾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苦心情。

3、通过比较,加深对词中的比喻、用典、借代等艺术特色的理解。

【教学时数】一教时【教学过程】一、名句对接,激情导入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

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句对接。

(选择部分即可)①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③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⑤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⑦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辛弃疾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

祖父辛赞,未及南渡,仕金历宿亳沂海诸州。

辛弃疾受学于亳州刘瞻,与党怀英为同社生,号“辛党”。

二十一岁参加耿京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辛弃疾词两首《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词两首《京口北固亭怀古》
这首词用典多不能说是毛病。它所用的除了末了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眼前风光,是"京口怀古"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和一般辞章家用典故不同;况且他用这些典故,都和这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就艺术手法论,环绕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使用许多典故,以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这正是这首词的长处。
总结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字。
1朗读,说说初读的感受。
2Hale Waihona Puke 读。3结合书下注释,译读。
4补充注释:
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关键
反复诵读,流畅背诵,
教学分析
1背景介绍
2诵读
3分析名句
4学习方法
教具
多媒体




借"怀古"赞扬孙权、刘裕的抗敌业绩,批评南宋当政者仓碎北伐的冒险行动,表达自己的积极抗金,恢复中原统一国家的热切愿望。运用典故,十分恰当,是它的一大艺术特色。
教学设计与过程
师生活动
时间分配
一导语:
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⑤由学生介绍廉颇:最后三句是第三层。抒发未能施展才能的感慨。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赵国出力。廉颇本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能强盛起来。他在赵国使者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但结果赵使还报赵王说:"廉

(完整版)辛弃疾词两首习题(含答案)

(完整版)辛弃疾词两首习题(含答案)

辛弃疾词两首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画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遥岑(céng)赏心亭(tíng)玉枕(zhěn)堪脍(kuài)B.揾泪(wēn) 狼居胥(xū)玉簪(zān)寻觅(mì)C.盈袖(xiù)断鸿声(hóng)舞榭(xiè)赢(yíng)得D.供恨(hèng)佛狸祠(cí)把盏(zhǎn)金戈(gē)2.下列语句中加线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A.楚天千里清秋(古人泛指南方的天空)遥岑远目(小而高的山)B.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受伤的大雁)把吴钩看了(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C.无人会,登临意(理解)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风度,气质)D.赢得仓皇北顾(落得)舞榭歌台(楼台)3.下列各句中所用典故与历史人物相对应的一项是(1)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2)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3)封狼居胥.(4)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A.刘裕周瑜张季鹰霍去病B.周瑜刘裕霍去病张季鹰C.周瑜刘裕张季鹰霍去病D.刘裕周瑜霍去病张季鹰4.下列各句中,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A.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B.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C.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D.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5.古诗词中常常用典,对下列词句中用典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②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③休说鲈鱼脍,尽西风,季鹰归未?④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⑤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A.周瑜刘裕张翰辛弃疾刘备B.诸葛亮刘裕张翰桓温刘备C.周瑜刘备张翰桓温刘裕D.周瑜刘裕张翰桓温刘备6.选出下列划横线之词活用情况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A.风.乎舞雩 B.七十者可以衣.帛食肉C.饭.疏食饮水 D.约我以礼.二、现代文阅读7.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辛弃疾词两首 评析

辛弃疾词两首 评析
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 生看外家。
【注】 [注]①此词是作者被罢官落职、不得不退居田园时所作。时年他
才四十二岁。稼轩闲居带湖时常往来鹅湖游赏。②青帘:借指酒家。③ 缟袂:白衣。④外家:娘家。
译文
春天来临,平原之上恬静而又充满生机,白色的 荠菜花开满了田野。土地刚刚耕好,又适逢春雨落下, 群鸦在新翻的土地上觅食。忽然之间适才令人心情舒 爽的春色不见了,愁绪染白了头发。心情沉闷无奈, 只好到小酒店去饮酒解愁。
“笑江州”二句:白居易贬官江州司马,因送客湓浦,闻长安商女 夜弹琵琶,始觉有迁谪意,因作《琵琶行》诗,结句为“座中泣下谁最 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落日苍茫”既点明了离别的时间,也给离别的宴席涂上了一层 凄苦的色彩;“暮云凝碧”再次写到暮色,照应开头,情含景中,形象 鲜明。
(四)抓词类活用
王安石《泊船瓜洲》中名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诗眼是
知识小结:
寻找诗眼的方法:
(一)抓能体现作者强烈感情的字词 (二)能笼罩或点染一句、全联、全阕甚至全篇的字词 (三)抓诗中巧妙的修辞(尤其是拟人) (四)抓词类活用
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
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 帘酒易赊。
提升训练
临江仙①
逗晓莺啼声昵昵,掩关高树冥冥。小渠春浪细无声。井 床②听夜雨,出藓辘轳青。 碧草旋荒金谷路,乌丝③重记兰亭。强扶残醉绕云屏。 一枝风露湿,花重入 栏杆。③乌丝:印有墨线的纸。
本词最后三局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
(三)抓诗中巧妙的修辞(尤其是拟人)
“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
“闹用了拟人的手法,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赞道:“著一‘闹’字,而境界 全出。” “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它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 全都点染出来了。“闹”字不仅有色,而且似乎有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弃疾词两首》问题导读、解决-评价单【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词作;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分析词作借景抒情、善于用典的特点,深入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鉴赏词作的浓厚兴趣,丰富自身的情感世界,提高文学修养。

【重点难点】重点:两首词的用典手法的把握。

难点:准确把握文章中的思想情感。

【关键问题】掌握“用典”手法在词作中对诗歌主旨的作用。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辛弃疾从小就受到“忍辱待时”,伺机报国的思想的教育,“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

22岁时,辛弃疾率领两千人马,加入了耿京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开始抗金救国的活动。

不久以后,耿京为叛徒所杀害,辛弃疾激愤万分,以五十骑人马,直闯金营,活捉叛徒张安国,突破金兵包围,驰奔南宋。

辛弃疾智略超群,深谋远虑,当时就有人把他比作“隆中诸葛”。

但是回归南宋以后,却受到了种种的猜忌和排挤。

他给皇帝上奏《美芹十论》、给宰相虞允文进呈《九议》,具体阐述复国中兴大计,均不被腐朽的南宋政府所采用。

他曾经三次被罢官。

42岁的壮年,就被弹劾去职,居住在江西上饶农村10年。

52岁被起用,3年后又遭到诬陷,被迫丢官,赋闲8年。

一生中宝贵的近20年的光阴,就是在“闲居”中度过的。

1207年9月,辛弃疾在铅山故居含恨赍志而殁,终年68岁。

辛弃疾的词,有今人邓广铭编注的《稼轩词编年笺注》,共收现存的辛词六百二十余首。

这些词中最令人受到感染的是抒写爱国情怀、描写田园风光这两方面的词。

(1)抒写爱国情怀的词“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2)描写农村风物的词“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上》)2. 后人评价“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这是刻在铅山瓢泉瓜山山后的阳原山辛弃疾墓前郭沫若对他评价的楹联。

“铁板铜琶”是一个典故,出自《历代诗余》“铁板铜琶“所引宋代俞文豹《吹剑录》里评论苏词风格的话: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如何?”对曰:“柳郎中词,只好于十七八女孩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公为之绝倒。

后来就演绎为“抱铜琵琶,执铁绰板”形容豪放激越的文词。

“美芹悲黍”中的“芹”指芹菜。

《列子•扬朱》篇载:有人向同乡富豪赞美芹菜好吃,结果富豪吃了反倒嘴肿闹肚子。

后人以“献芹”称所献之物菲薄,以示诚意。

辛弃疾曾于1165年写论文10篇又称《美芹十论》陈述抗金救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悲黍”,黍即小米,据史书记载,周室东迁后,周朝志士回到故都,见昔日宗庙夷为田地,黍苗丛生,便悲国家之颠覆,故《诗经》有《黍离》篇。

“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是说辛弃疾希望南宋小朝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复失地,表示了他“男儿到死心如铁”(辛弃疾词《贺新郎》中的句子)的豪情壮志。

3.背景资料(见练习册第26页)4.用典用典,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用典的目的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

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

所谓典故是指“典例故实”,具体地说,包括历史记载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俗掌故、寓言逸闻以及流传下来的古书成句,一般来说,典故都有确定的典源。

典故的使用,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余韵盎然、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如曹操《短歌行》一诗的最后说:“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引用了“周公”的典故,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原文是:“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说的是周公为了招揽天下人才,一次沐浴要三次握着头发,一餐饭要三次把饭粒从嘴里吐出来,他担忧的是因自己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了人才。

诗人用这一典故,以周公殷勤待贤、礼贤下士之气度来勉励自己。

问题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遥岑.()玉簪.()螺髻.()堪脍.()揾.英雄泪()佛.狸祠()封狼居胥.()舞榭.歌台()金戈.铁马()问题2为了声韵和谐,词中多有语序倒置的句子,试把下列句子中语序倒置的部分找出来,诵读几遍,体会其表达效果。

1.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2.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3.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问题3 《水龙吟》的上阕怎样借景抒情的?作者用了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请你找出来并说说它们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问题4 请从《水龙吟》中找出作者用的典故,并分析作者借助这些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

问题5 《永遇乐》用了哪些典故,结合诗歌分析这些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

问题6 有人说《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最后一句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

【多维阅读】把栏杆拍遍梁衡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

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

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他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

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

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

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

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

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

说来,他干这场壮举时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

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像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

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军旅诗人卢纶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

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

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

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水龙吟》)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是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这是他登临建康城赏心亭时所作。

此亭遥对古秦淮河,是历代文人墨客赏心雅兴之所,但辛弃疾在这里发出的却是一声悲怆的呼喊。

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我曾专门到南京寻找过这个辛公拍栏杆处,但人去楼毁,早已了无痕迹,唯有江水悠悠,似词人的长叹,东流不息。

辛词比其它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这样不为朝廷喜欢呢?他在一首《戒酒》的戏作中说:“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

这首小品正好刻画出他的政治苦闷。

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

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

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

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

但是,每当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着地去工作。

本来有碗饭吃便不该再多事,可是那颗炽热的爱国心烧得他浑身发热。

40年间无论在何地何时任何职,甚至赋闲期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一有机会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时刻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

你想这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他任湖南安抚使,这本是一个地方行政长官,他却在任上创办了一支2500人的“飞虎军”,铁甲烈马,威风凛凛,雄镇江南。

建军之初,造营房,恰逢连日阴雨,无法烧制屋瓦。

他就令长沙市民,每户送瓦20片,立付现银,两日内便全部筹足。

其施政的干练作风可见一斑。

后来他到福建任地方官,又在那里招兵买马。

闽南与漠北相隔何远,但还是隔不断他的忧民情、复国志。

他这个书生,这个工作狂,实在太过了,“过则成灾”,终于惹来了许多的诽谤,甚至说他独裁、犯上。

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

国有危难时招来用几天;朝有谤言,又弃而闲几年,这就是他的基本生活节奏,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

别看他饱读诗书,在词中到处用典,甚至被后人讥为“掉书袋”。

但他至死,也没有弄懂南宋小朝廷为什么只图苟安而不愿去收复失地。

辛弃疾名弃疾,但他那从小使枪舞剑、壮如铁塔的五尺身躯,何尝有什么疾病?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菩萨蛮》)这是我们在中学课本里就读过的那首著名的《菩萨蛮》。

他得的是心郁之病啊。

他甚至自嘲自己的姓氏: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

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

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酸辛苦。

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

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

(《永遇乐》)你看"艰辛"、"酸辛"、"悲辛"、"辛辣",真是五内俱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