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诗经》中的拟声词

合集下载

拟声词翻译

拟声词翻译

拟声词又叫象声词,是用于模拟各种声响的词。

拟声词在英汉语言中都有。

《诗经》第一首诗第一句就有“关关雎鸠”,其中“关关”便是模仿鸟鸣的拟声词。

《木兰辞》中“唧唧复唧唧”的“唧唧”便是模仿织布机的声音。

英语中的拟声词也是俯拾即是。

如crash(哗啦),clash(当啷),splash(扑通),croak(呱呱),yelp(汪汪)等,都是人们日常经常使用的拟声词。

英汉语中的拟声词丰富形象,极大地增强了英语和汉语表现力的多样性和生动性,成为这两种语言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一、英汉拟声词对比(一)构成比较拟声造词是拟声词独特的构词方法。

如giggle(咯咯地笑),twitter(叽叽喳喳地讲,吱吱叫),hiss(蛇、沸水等嘶嘶作声),rustle(树叶、纸等沙沙作响),baa(羊等咩咩叫),quack(鸭子嘎嘎地叫),bang(砰砰作响)……从语言学角度讲,语音是拟声词的载体及原始形态。

研究拟声词的构成离不开对其语音成分的分析。

拟声词的语音构成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一般来说,/s/表示如蛇、沸水等的嘶嘶声;/l/表示流畅、欢快的声音,如小溪流水声等;/m/,/n/表示郁闷、沉长的声音;/k/,/*/表示急促、尖锐的声音。

元音也一样,单元音、双元音和三元音柔和、婉转,短元音急促、粗硬(黄任,1996)。

以gr-开始的音指沉闷而令人不快的声音,如growl, grunt等;以h-开始的音则有猛烈的意思,如hack, hunt等;而以-ump结尾的一些单词有重、厚、沉闷的意思,如clump, dump, hump, thump, stump等。

英汉语中都有单音节、双音节、三音节和四音节的拟声词,且均是双音节居多、单音节次之、三音节和四音节的词最少。

汉语中有些双音节词是通过重叠单音节词而来,如:哗哗、嗖嗖、刷刷、嘟嘟。

有的三音节词是通过重复双音节词的最后一个音节而来的,如:呼啦啦、哗啦啦、呼噜噜。

有的四音节词是通过分别重叠两个音节而来,如:叽叽喳喳、淅淅沥沥等。

目的论视角下《诗经》修辞手法的翻译探析

目的论视角下《诗经》修辞手法的翻译探析

目的论视角下《诗经》修辞手法的翻译探析作者:陈燕梅来源:《校园英语·月末》2022年第01期摘要:本文借助功能目的论,从语音修辞、语义修辞和语法修辞三个层面探析许渊冲《诗经》英译本的修辞手法,旨在帮助读者认识和鉴赏《诗经》修辞之美,以期为古代诗歌中修辞的翻译有所启示。

关键词:功能目的论;修辞;许渊冲;《诗经》作者简介:陈燕梅(1997-),女,福建连江人,闽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英语。

本文基于功能主义目的论,对许渊冲译本的《诗经》中诗歌的修辞翻译进行研究,并分析其修辞手法,旨在探索译者如何在目的原则的引导下忠诚于原文,并保留原文的连贯性对中国古代事物的修辞手法进行翻译,传达翻译的美感。

一、功能目的论(一)发展过程功能翻译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 80年代后期功能主义目的论传入中国, 21世纪初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也是三原则中最高的一个原则。

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功能翻译理论的主导理论,该原则由Vermeer在其著作《普通翻译理论框架》(A Framework for a General Translation Theory)中首次提出。

根据Mona Baker的作品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目的论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二)翻译原则目的论视角下的译本要服从三个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诚原则,其中连贯性原则重于忠诚原则,但它们都服从于目的规则。

1.目的原则。

Skopos一词源自希腊语,原意为“目的”。

根据目的论,必须遵守的是目的原则,这是三原则中最高等级的原则。

目的原则要求要使目的语读者的感受尽可能贴近原文读者,原文是在源文化条件下为读者创造的,而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在大多数情况下与其他文化环境不同。

因此,以作者的写作目的为基础进行翻译至关重要。

鸟鸣嘤嘤,鸡鸣喈喈r——浅析诗经中的鸟鸣拟声词

鸟鸣嘤嘤,鸡鸣喈喈r——浅析诗经中的鸟鸣拟声词

鸟鸣嘤嘤,鸡鸣喈喈r——浅析诗经中的鸟鸣拟声词鸟鸣嘤嘤,鸡鸣喈喈——浅析诗经中的鸟鸣拟声词汪伟颋【摘要】“拟声”是一种表现力很强的修辞方式。

《诗经》存在大量拟声词,本文就其中摹鸟叫声的拟声词,从声、韵、调三个方面进行简要探讨。

【期刊名称】安徽文学(下半月)【年(卷),期】2017(000)008【总页数】2【关键词】诗经拟声词鸟鸣“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关关,鸟声也”,闺塾老师陈最良这样教春香学《诗经》。

《诗经》的拟声词历来被众多学者重视并已有颇多研究,本文仅就鸟鸣拟声词作一些探讨。

摹声,也称拟声,即摹写外界的声音。

《诗经》有许多用来摹写鸟鸣的词这种叠音拟声词。

鸟的声音富有特色,人们在诗文中描述鸟时,会有意识地提及鸟的鸣叫声。

鸟的叫声虽然并不具备感情特征,在诗歌的创作者听来,具有不一样的感情色彩。

《诗经》中,有鸟叫声拟声词的诗句如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国风·周南·关雎》)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国风·周南·葛覃》)晛睆黄鸟,载好其音。

(《国风·邶风·凯风》)雍雍鸣雁,旭日始旦。

(《国风·邶风·匏有苦叶》)风雨凄凄,鸡鸣喈喈。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

(《国风·郑风·风雨》)交交黄鸟,止于棘。

交交黄鸟,止于桑。

交交黄鸟,止于楚。

(《国风·秦风·黄鸟》)伐木丁丁,鸟鸣嘤嘤。

(《小雅·伐木》)仓庚喈喈,采蘩祁祁。

(《小雅·出车》)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小雅·鸿雁》)交交桑扈,有莺。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诗经〉二首》知识点整理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诗经〉二首》知识点整理

部编版语文八(下)《12.〈诗经〉二首》知识点整理《关雎》知识点整理【诗歌】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一、字词解释关关,拟声词。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淑女:窈窕,指文静美好的样子。

淑女,善良美好的女子。

好逑:好的配偶。

逑,配偶。

参差:长短不齐。

荇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流:求取。

寤寐:这里意思是日日夜夜。

寤,醒时。

寐,睡时。

思服:思念。

服,思念。

悠:忧思的样子。

辗转反侧:形容思念之情绵绵不尽。

琴瑟友之:弹琴鼓瑟对她表示亲近。

芼:挑选。

钟鼓乐之:敲钟击鼓使她快乐。

二、文学常识《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

在先秦古籍中,被称为《诗》或《诗三百》。

后来被尊为儒家的“五经”之一。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

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诗经》的“六义”:“风”“雅”“颂”“赋”“比”“兴”1)三大基本内容:“风”“雅”“颂”“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2)三大表现手法:“赋”“比”“兴”“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陈述铺叙)“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三、问题探究1.本诗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开头,这样写具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示例:这是《诗经》中常用的比兴手法。

开篇以雎鸟相向合鸣,来比喻青年男女的相依相恋,也为情感的展开创设了一个美好的意境。

2.请赏析“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辗转反侧”,运用动作描写,突出其内心的不平静。

形象逼真地表现了主人公深深的思念之情。

3.“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中两个“悠哉”连用有什么表达效果?示例一:连用两个“悠哉”字,把主人公长夜难眠、思绪万千以及难耐的相思之苦表达的淋漓尽致。

浅谈《诗经》中鸟类拟声词日译及意象传达——以《关雎》和《葛覃》为例

浅谈《诗经》中鸟类拟声词日译及意象传达——以《关雎》和《葛覃》为例

浅谈《诗经》中鸟类拟声词日译及意象传达——以《关雎》和《葛覃》为例作者:郭佳会赵洁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第3期摘要:拟声词是语言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负载着一定的文化意义,传达着文化意象。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诗经》共收录了诗歌三百零五篇,含拟声词的诗歌有五十三篇之多,拟声词共计有一百二十多处,而其中动物拟声词又占多数。

本文选取《关雎》及《葛覃》中鸟类叫声的拟声词来探讨其日译本中的翻译及意象传达,来说明文化的意象传达在典籍翻译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诗经》鸟类拟声词日译文化意象一、拟声词与文化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美国语言学教授萨皮尔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

并且,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

”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一种基本形式。

文化之间的差异、文化发展的轨迹都会相应地在语言中留下痕迹,语言也忠实地折射着文化内涵。

①拟声词,又被称为象声词,是模拟声音的一种词汇。

拟声词模拟人类社会以及自然界中产生的各种各样的声音,给予语言一定的生命力。

因为拟声词比较特殊,对同一事物声音进行的模仿虽有共通之处,但因为不同国家之间语言或者文化有所出入,难免有一些异同之处。

大量的拟声词也是日语的特色之一。

日本人很擅长使用丰富的拟声词表达自己的各种心境。

而中国虽然在语言、文化方面对日本影响甚深,但拟声词的数量却远不如日语那么多。

因此,中日拟声词之间的对译也有着很大困难。

二、《诗经》中的鸟类拟声词翻译及意象传达《诗经》中的动物词汇囊括了鸟、兽、虫、鱼。

尤其是《风》这个部分,收集的是周代各地的歌谣,多借用动物来喻人,借此抒发人的感情。

但动物的叫声也承载着一定的文化意义,能够传达诗中意象,其中鸟类拟声词的翻译相较于动植物名词的翻译来说又有着一定难度。

比如鸟的种类不同,叫声也可能会不同,那拟声词的翻译就难以达到统一。

例如:《诗经·风·召南》的开篇——《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浅析《诗经》中叠词的应用

浅析《诗经》中叠词的应用

浅析《诗经》中叠词的应用作者:贾娟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9年第08期【摘要】《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拥有极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对后世诗词及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叠词的运用也是《诗经》的一大特色,对于增强诗歌的表达效果、营造诗歌意境、增强韵律的美感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后世诗文中也对叠词的运用加以沿袭。

为此,本文对《诗经》中叠词的应用进行了浅要的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诗经》;叠词;意象;音韵美【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引言《詩经》是我国诗歌的源头,也是我国灿烂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诗经》之所以拥有极高的艺术成就与其独特的语言运用是分不开的。

而大量叠词的运用是诗经语言表达的一大特色,据统计,在总共305篇的《诗经》中有189篇运用了叠词,可见叠词在《诗经》中的使用频率十分广泛。

正因如此,对《诗经》中叠词运用的探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运用叠词突出意象特征意象是诗歌中的重要因素,通过诗歌中的意象往往能够营造出诗歌独特的意境,给读者更身临其境的视觉联想,让读者产生更多的情感共鸣。

而叠词的运用更能够突出意象的各种特征,从而使意象产生更佳的表达效果。

(一)运用叠词描绘意象的声音《诗经》的叠词运用中有很多拟声词的运用,拟声词不仅可以模拟事物的声音,还能够增强诗歌的画面感,使诗歌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充分激发读者的联想。

同时,叠词更有利于突出意象的特点,增强诗歌的表达效果和思想传递。

例如,《诗经》中最广为流传的《关雎》一篇首句为“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句中就运用了“关关”这一叠词用来模拟雎鸠雌鸟和雄鸟和谐鸣叫的叫声,不仅能够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能够听到鸟儿鸣叫的声音,还仿佛能够看到雎鸠鸟两情缱绻、相互和鸣的甜蜜场景,从而引出下文青年男女对爱情的向往。

通过叠词对声音的描绘就能发挥巨大的作用,也正因如此,《关雎》一篇成为人们传唱不衰的经典之作。

而在《伐檀》中多次用拟声词“坎坎”模拟伐木工砍树的声音,将劳动者们一直辛勤砍伐的样子描写得淋漓尽致,也借此突出了劳动者辛劳终日的劳动成果却被贵族们轻易剥夺的愤慨,让诗歌的内涵表达更为深刻。

《诗经》国风·周南-关雎注音,释义

《诗经》国风·周南-关雎注音,释义

原文: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音guān jiū关雎guān guān jū jiū,zài hé zhī zhōu.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yǎo tiǎo shū nǚ,jūn zǐ hǎo qi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cēn cī xìng cài,zuǒ yîu liú zhī.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yǎo tiǎo shū nǚ,wù mèi qiú zhī.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qiú zhī bù dé ,wù mèi sī fú.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yōu zāi yōu zāi,zhǎn zhuǎn fǎn cè.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cēn cī xìng cài,zuǒ yîu cǎi zhī.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yǎo tiǎo shū nǚ,qín sè yǒu zhī.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cēn cī xìng cài,zuǒ yîu mào zhī.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yǎo tiǎo shū nǚ,zhōng gǔ yuè zhī.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雎鸠应和相鸣唱,栖息在河中沙洲。

美丽善良的姑娘,真是君子好配偶。

荇菜有高又有低,左挑右选忙采摘。

美丽善良的姑娘,梦中醒来难忘换。

求娶愿望未实现,日夜把她勤思念。

丝绸绵绵把忧添,翻来覆去难入眠。

荇菜高低一棵棵,左挑右选忙采取。

美丽善良的姑娘,弹琴奏瑟表爱慕。

荇菜高低一棵棵,左挑右选忙采摘。

关雎——《诗经》

关雎——《诗经》

关雎——《诗经》关雎——《诗经》关雎——《诗经》1【原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释】①关关:水鸟鸣叫的声音。

雎(ju)鸠:一种水鸟。

②洲:水中的陆地。

③窈窕(yao tiao):内心,外貌美好的样子。

淑:好,善。

④君子:这里指女子对男子的尊称。

逑(qiu):配偶。

⑤参差(cen ci):长短不齐的样子。

荇(xing)菜:一种多年生的水草,叶子可以食用。

⑥流:用作“求”,意思是求取,择取。

⑦寤(wu):睡醒。

寐(mei):睡着。

⑧思:语气助词,没有实义。

服:思念。

⑨悠:忧思的样子。

⑩辗转:转动。

反侧:翻来覆去。

琴瑟:琴和瑟都是古时的弦乐器。

友:友好交往,亲近。

⑿毛:拔取。

【译文】关关鸣叫的水鸟,栖居在河中沙洲。

善良美丽的姑娘,好男儿的好配偶。

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采。

善良美丽的姑娘,醒来做梦都想她。

思念追求不可得,醒来做梦长相思。

悠悠思念情意切,翻来覆去难入眠。

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采。

善良美丽的姑娘,弹琴鼓瑟亲近她。

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取。

善良美丽的姑娘,敲钟击鼓取悦她。

【赏析】《关雎》是一首描写男子追求女子的民间情歌,它声、情、文、义俱佳,是《诗经》三百篇之冠,《风》之始,说明古人对《关雎》的评价甚高。

孔子论《诗》,一般都是以《关雎》为始,他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的确如此,诗歌质朴的语言带你走进纯粹、高尚、至善至美的境界,读它是美的熏陶,是理想的精神向往。

《关雎》是声与义的完美结合,以声调传达诗义,它的艺术特色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从诗义而言,《关雎》把古代男女恋情作为社会风俗习尚描写出来,真实地再现了社会生活,有着美而深远的意境。

这首爱情恋歌描写了一位痴情男子对心上人朝思暮想的执着追求。

形容声音的诗经

形容声音的诗经

1、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出自《列子·汤问》
译文:音乐长久地在屋梁上回荡,形容歌声优美,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2、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出自唐代杜甫的《赠花卿》
译文:这样的乐曲只应该天上有,人世间芸芸众生能得几回闻?
3、薜荔依墙,莓苔满地,青楼几处歌声丽。

——《踏莎行》宋代:欧阳修
译文:薜荔香草爬上了墙面,莓苔绿藓铺满了地面,远处的青楼断断续续地传过来清丽的歌声。

4、风格只应天上有,歌声岂合世间闻。

——《同郑相并歌姬小饮戏赠》唐代:李群玉
译文:她那绰约的风姿只应该在天上出现,她那动听的歌声又岂会在人间听闻。

5、舞势随风散复收,歌声似磬韵还幽。

——《玉女舞霓裳》唐代:李太玄
译文:女子的舞姿随风散开又收起婀娜身影翩翩起舞,歌声如乐器一样铿锵有力既富有韵律又十分悠扬。

6、采菱谁家女,歌声起暮鸥。

——《后庭花·清溪一叶舟》元代:赵孟頫
译文:一群美丽纯洁的农家少女唱着渔家歌谣,歌声飞入荷花丛中,惊起了一群栖息的水鸟。

论《诗经》中修辞手法

论《诗经》中修辞手法

论《诗经》中修辞手法作者:武新虹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期武新虹(新疆教育学院人文分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63)摘要:《诗经》的创作可谓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朵奇葩,优美的语言,精湛的修辞手法几千年来都是后人学习和模仿的典范。

《诗经》最具魅力的地方是运用了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诗经》;修辞手法;诗歌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05-0101-02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拥有着后人无法超越的辉煌成就,并在人类文明史上镌写了辉煌的篇章,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后人不断研究与模仿着《诗经》中的修辞手法,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我们常用的比兴修辞手法就是源自于《诗经》。

根据研究表明,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相较于现代汉语语言修辞手法而言显得相对冷清。

然而在修辞领域的研究上,并没有学者专门针对《诗经》的修辞手法展开探讨,因此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研读经验,就《诗经》中一些典型的修辞手法展开探讨,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叠音词的运用叠音指的是具有相同音节的词语重叠,通常情况下我们又称为叠字。

《诗经》给后人留下的最深刻印象在于拥有生动形象的语言,而叠音词的大量使用是优美语言的最形象直观的表现形式。

根据研究发现,《诗经》中叠音词的总数为654个,其中重复的为279个。

正是这654个叠音词的使用将《诗经》中的音乐美和形象美体现得淋漓尽致。

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刘勰对《文心雕龙·物色篇》中的叠音词做了精彩的评论:“诗人感物,联类不穷。

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

故‘灼灼’状桃花之艳,‘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漉漉’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嘤嘤’学草虫之韵。

……两字穷形。

《诗经》中的拟声词

《诗经》中的拟声词

《诗经》中的拟声词《诗经》中的拟声词关键词:诗经拟声词构成形式内容摘要:本文以《诗经》中出现的拟声词为研究对象,从摹拟声音的对象的不同把《诗经》中的拟声词分为九类,即“九种声音”;从音节的角度概述了《诗经》中拟声词的三种结构形式,即单音节拟声词、单音节重叠式拟声词和双音节叠韵拟声词;从修辞角度分析了《诗经》中拟声词的运用在诗歌节奏、意境、画面等方面的艺术效果;从汉字造字特点探究《诗经》中拟声词的文字特点,此外还简单概述了《诗经》中的拟声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发展变化以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拟声词,也叫象声词、模声词、拟音词。

现代汉语中,拟声词是指模拟自然界客观存在物体的各种各样声音的一类词,包括人所发出的声音(除叹词外)和自然界的各种声音。

它的特点是以专门摹拟现实物质世界的各种各样的声音而自成系统,它的存在是以各种声音为基础的。

汉语的拟声词自古就相当丰富,南北朝时文学理论家刘勰,对拟声词的估价就非常之高,他在《文心雕龙·物色》篇里说到:“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

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婉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

故烁烁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漉漉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早虫之韵”这是完全正确的。

《诗经》使用拟声词的地方就有一百二十多处,三百零五篇中,有拟声词的诗篇有五十三篇之多,将近六分之一的比例。

然而其中尤以十五国风中数量里最多。

《诗经》中拟声词的运用,给我们在朗读诗歌时带来了全方位的感官享受,仔细听来有水声、虫声、风声、玉声、金铁之音、钟鼓之音等等,悦人耳目,畅人心意,怡人神智。

接来来,将从《诗经》中拟声词的归类、构成形式、字体构造、古今发展演变等方面来简单分析一下《诗经》中出现的拟声词。

一、《诗经》拟声词的归类(一)鸟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周南·关雎》)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周南·葛覃》)雍雍鸣雁,旭日始旦。

浅析《诗经》中的拟声词

浅析《诗经》中的拟声词

浅析《诗经》中的拟声词摘要:本文通过对《诗经》中拟声词的分析,简要说明拟声词在《诗经》中可体现的画面美,音乐美与建筑美。

而后再说明了拟声词的使用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拟声词;画面美;音乐美;建筑美大凡《诗经》三百零五篇中,有拟声词者占五十三篇之多,将近六分之一的数目。

然而其尤以十五国风中数量最丰。

仔细听来,有水声、虫声、鸟声、风声、玉声、金铁之音、劳作之音、车马之音、钟鼓之音等不一而足。

结构上看,有置于句首起比兴作用的,有放在句中描摹环境的,有具体用来表情达意的。

声音的摹写使得场面或宏大或细腻,音调或婉转或铿锵,节奏或舒缓或急促,给人带来了全方位的感官享受,其可悦人耳目,畅人心意,怡人神志。

它给我们展现出了一首规模宏大的交响乐,反映着先民们的悲欢离合,生息劳作。

如此美妙的音韵,如此鲜明的画面是如何通过拟声词反映出来的?让我们做一个初步的分析。

任何语言都是语音、词汇和语法的统一体,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言存在的形式。

前苏联当代文艺理论家TH波斯彼洛夫教授也队声音语言在文学创作作品中的重要性做了论述:“在原则上,艺术语言永远不应令人只通过视觉,只通过手稿或印刷文字去领会,而要能从听觉上。

从其生动的,可以直接感受的抑扬顿挫的声音上来接受。

正是在其中,语言艺术的作品才能彻底揭示自己思想内容的全部情感——形象的丰富内涵。

”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个音意结合体。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早在1916年就提出了语言符号的两重性,即符号是“能指”和“所指”结合的产物。

能指就是听觉印象或影响效果,所指就是指代事物。

每个词都是声音印象和事物概念的统一体。

拟声词做为最原始的语言形态,也是意义的结合体,其能更直观的通过语言表情达意,如“叮咚”、“隆隆”,我们不需要太多的思维,只需要将其音发出来就能知道所指何物了。

我们的先民在与自然抗争、辛勤劳作的过程中创造了许多非常优美,非常形象的拟声词,给我们再现了他们生活劳作的场景。

如:“关关、丁丁、锵锵、坎坎、邻邻”等。

论汉语古诗词中拟声词的英译策略——以《诗经》为例

论汉语古诗词中拟声词的英译策略——以《诗经》为例

翻译研究本栏目责任编辑:梁书论汉语古诗词中拟声词的英译策略——以《诗经》为例万雪婵(湖北大学,湖北武汉430062)摘要:拟声是利用词的发音模仿人、动物或其他物体声音特征的修辞手法。

使用拟声修辞是为了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鲜明突出,加强语言表现力和感染力,达到栩栩如生的效果。

在汉语古诗词中,不少诗人采用了汉语中的拟声词,而中英拟声词也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怎么翻译拟声词也是一门学问。

在《诗经》中使用拟声词的地方就有一百二十多处,三百零五篇中,有拟声词的诗篇有五十三篇之多。

《诗经》中拟声词的运用,给我们在朗读诗歌时带来了全方位的感官享受。

因此该文以《诗经》为例来探究汉语古诗词中拟声词的分类和修辞功能,浅析拟声词的英译策略。

关键词:拟声;汉语古诗词;《诗经》;英译策略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39(2019)12-0049-021拟声词的分类《诗经》主要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动物与植物等丰富的内容,主要分为三大类:模拟自然界的声音;模拟动物的声音;非自然界的声音,即人为的声音。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因此拟声词的不同种类都是从中所找,以下是分类和具体实例。

(1)模拟自然声响:自然的声响包括水声、风声和雷声等声音。

如模拟水声的诗句:“河水洋洋,北流活活。

”(《卫风·硕人》)其中“洋洋”和“活活”都是模拟河流浩荡的声音。

模拟风声的诗句如:“习习谷风,以阴以雨。

”(《邶风·谷风》)其中“习习”是模拟大风飒飒作响的声音。

模拟雷声的诗句如:“殷其雷,在南山之阳。

”(《召南·殷其雷》)其中“殷”是模拟雷的隆隆音。

(2)模拟动物的声音:鸟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周南·关雎》)中的“关关”是模拟雎鸠的叫声。

虫声,“螽斯羽,诜诜兮。

”“螽斯羽,甍甍兮。

”(《周南·螽斯》)中“诜诜”“甍甍”活灵活现地表现出飞蝗翅膀扇动的“嗡嗡嘤嘤”的声音。

《诗经》全文及注解

《诗经》全文及注解

《诗经》全文及注解【古典文献汇编】《诗经》全文鉴赏大辞典诗经《诗经》就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称作《诗》,后被儒家遣为经典之一,方称《诗经》。

因其书为毛公所传,又称《毛诗》。

其创作年代,距今约二千五百年左右,大体产生于西周初叶至春秋中叶。

它就是奴隶制时代的诗歌,为我国诗歌创作打下了浓厚的基础,对我国文学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诗经》共三百零五首,简称“诗三百”。

按其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乃风土之曲,即民间歌谣,共一百六十篇,总称为十五国风。

“雅”乃朝廷之乐,多为京都一带朝廷官吏的作品,共一百零五篇,分为《大雅》和《小雅》。

“颂”乃庙堂之音,是王侯举行祭祀或其他重大典礼专用的乐歌,共四十篇,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合称三颂。

对于《诗经》的解释,两千多年来众说纷纭,有的很难达成共识,甚至古今名家也“不知所谓”。

为了文学爱好者阅读方便,这里只是博采众长,作一般性的简释和介绍。

对于生僻和古今异读的字,由于种种限制,不能详细诠释,但尽可能地注音。

愚之见,《诗经》不宜翻译,任何译文都不如原文;同样,也不宜对其进行评说,任何评说都难免主观色彩。

对于《诗经》的理解,因人因时因环境之不同而迥然有异,这正是《诗经》的妙处。

如果仅从字面理解,一览无余,那就没有什么味道了。

读《诗经》,重在读、贵在读、趣在读。

在注音注释的帮助下,流畅地熟读,在诵读的同时去理解、去感悟,这是学习《诗经》最好、最聪明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写出自己的感悟与人交流,或者本着“百家争鸣”的科学态度进行学术上的探讨,都是必要的和有益的,但是绝不能以己之见为终结性的。

对于《诗经》,是不会有终结性的理解的。

做这个注释,旨在为喜欢读《诗经》的朋友们提供帮助,也是自己的一次再学习。

由于编辑、打字等工作量很大,故只能隔一天续一次(有时候或许会耽搁几日),每次四篇(偶尔三篇)。

但是不论怎样,一定会全部完成,不至于半途而废。

其间,难免会存有错误漏洞之处,恳求各位不吝赐教,不予科粉,以便及时更正,以免缪传误人。

浅析《诗经·魏风》中的训诂术语和训诂内容

浅析《诗经·魏风》中的训诂术语和训诂内容

浅析《诗经魏风》中的训诂术语和训诂内容唐七元;王曦【摘要】训诂,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当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又称为\"故训\".训诂的主要内容有解释字词、辨析同义词、串讲句义、说明用字现象、注音和校勘等.训诂的主要术语有曰、谓、犹、貌、辞、读如、破读、如字、当作、或曰、浑言、析言、衍文和脱文等.《诗经·魏风》中的训诂术语繁多,训诂内容复杂,分析《诗经·魏风》中的训诂术语和训诂内容,可以使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训诂术语与训诂内容.【期刊名称】《榆林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29)003【总页数】8页(P80-87)【关键词】《诗经·魏风》;训诂;训诂术语;训诂内容【作者】唐七元;王曦【作者单位】广西大学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0;广西大学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22.2“训”作动词时,是“说教、训导、教导”之意;作名词时,是“先王之遗典也”之意。

《说文·言部》:“训,说教也。

从言,川声。

”[1]清人段玉裁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引申之,凡顺皆曰训。

”[2]《大雅·烝民》:“古训是式,威仪是力。

”传:“古,故。

训,道。

”笺:“故训,先王之遗典也。

”[3]“诂”作动词时意为“解释故言”;作名词时意为“故言”。

《说文·言部》:“诂,训故言也。

从言,古声。

”[4]段注:“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

训者,说教也。

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

”[5]陆德明《经典释文·尔雅音义》中引吕忱《字林》说:“诂,故言也。

”又引张揖《雜字》云:“诂者,古今之异语也。

”[6]“训”与“诂”连用始于鲁人毛亨,二字最早连用为“故训”。

黄季刚先生在《文字声韵训诂笔记》一书中提到过:“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7]训诂学萌芽于春秋时期,大兴于两汉,发展于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更新与变革于宋元明,鼎盛于清代。

诗经中的拟声词

诗经中的拟声词

诗经中的拟声词《诗经·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

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相彼鸟矣,犹求友声。

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听之,终和且平。

伐木许许,酾酒有藇!既有肥羜,以速诸父。

宁适不来,微我弗顾。

於粲洒扫,陈馈八簋。

既有肥牡,以速诸舅。

宁适不来,微我有咎。

伐木于阪,酾酒有衍。

笾豆有践,兄弟无远。

民之失德,乾糇以愆。

有酒湑我,无酒酤我。

坎坎鼓之,蹲蹲舞之。

迨我暇矣,饮此湑矣。

二、衍生注释:1. 丁丁(zhēng zhēng):砍树的声音。

2. 嘤嘤(yīng yīng):鸟叫的声音。

这两种拟声词一刚一柔,先声夺人地描绘出伐木声和鸟鸣声。

3. 许许(hǔhǔ):锯木的声音,也有解释为众人共同用力时喊号子的声音,表现出一种热闹的劳动场景。

4. 藇(xù):甘美。

5. 羜(zhù):小羊。

6. 诸父:同姓长辈。

7. 矧(shěn):况且。

三、赏析:1. 主题:这首诗的主题围绕着友情与亲情。

诗一开始用伐木和鸟鸣的场景起兴,用鸟儿嘤嘤求友来类比人类寻求友情的重要性。

接着从迎接“诸父”“诸舅”到与兄弟欢聚一堂,体现了对亲友情谊的重视与渴望。

2. 情感:充满了对友人和亲人真挚的情感。

从召唤友人亲人前来相聚中的诚恳,到“民之失德,乾糇以愆”体现出的珍惜包容,整体情感温暖而质朴。

3. 表现手法:首先使用拟声词“丁丁”“嘤嘤”“许许”开篇就是视听结合,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伐木场,听到看到整个场景。

其次运用起兴,鸟鸣求友兴人类求友情。

再者在描写宴请亲人朋友的场景时,详细描述食物、酒水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了热情好客。

四、作者介绍:《诗经》中的诗大多是民间传唱或者由采诗官收集而来,很难确切地指出作者是谁。

但从诗的内容来看,这很可能是一位热情好客、重视人间情谊的智者,他有着细腻的情感,对于人际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才能写出这样充满温情又富有哲理的诗歌。

五、运用片段:1. 在山中旅行的时候,听到远处传来砍树的声音,这个时候就可以说:“伐木丁丁,鸟鸣嘤嘤,这砍树和鸟鸣的声音仿佛让我穿越回了古代,那时候人们也是这样一边劳作,一边感受着大自然的天籁之音呢。

凿空山拟声词

凿空山拟声词

凿空山拟声词一、《诗经》拟声词类别《诗经》中的拟声词根据表达的对象可以分为四大类:一是鸟虫禽兽之声、二是自然之声、三是器物之声、四是人类之声。

(一)鸟虫禽兽之声《诗经》中出现最多的拟声词,就是模拟各种鸟虫禽兽的鸣叫声。

这种拟声词的描写一共有29处。

其中描写鸟鸣声的有14处、虫鸣声5处、鸡鸣声4处、形容鸟振翅的声音4处、鹿鸣声1处、马鸣声1处。

《诗经》中直接以动物及其鸣叫声为题目的就有《关睢》《鹿鸣》等19篇。

其中对各种鸟的鸣唱声描述得最多,包括伯劳、鹡鸰、鹤、鹳鸟、斑鸠、野鸡、鸿雁、鸨鸟、鱼鹰、黄莺、燕子以及传说中的凤凰等。

大量描述鸟鸣声的拟声词在《诗经》中被创造并使用,例如《关睢》“关关睢鸠,在河之洲”中的“关关”就是鸟鸣声,我们好像可以听到一只雌鸟在鸣“关关”,紧接着又一雄鸟和鸣“关关”,雌雄和鸣,水间嬉戏,创造出一种快乐幸福的意境。

不仅有鸟唱,还有各种虫鸣。

如《螽斯》中的“螽斯羽,薨薨兮。

”又如《鸡鸣》中的“苍蝇之声,出飞薨薨。

”薨薨,指昆虫群飞的声响。

其他动物如鸡、鹿、狗、马等发出的声音在《诗经》中也有描述。

《鹿鸣》一诗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呦呦鹿鸣,食野之岑”。

朱熹《诗集传》:“呦呦,声之和也。

”“呦呦”的鹿鸣给人以舒缓安详的感觉,鹿呦呦而鸣,呼朋引伴,邀请群鹿共食艾蒿,构成了一幅自然万物和谐的图画。

(二)自然之声除了禽兽鸟虫之声外,诸多自然的声音,风声、雷声、水流声等在《诗经》中也多有涉及。

此类拟声词描写共有11处,包括2处模拟的雷声、5处模拟的风声、1处模拟的水流声以及1处模拟的撒网入水声和2处模拟的风吹树叶声。

《殷其靁》《溱洧》等9篇甚至直接以声源为题。

在《匪风》一诗中,“匪风发兮,匪车偈兮”,用“发”模拟风的声音。

大风刮得发发响,车子跑得像飞起来了一样。

《殷其靁》首句“殷其靁,在南山之阳”,“殷”,指雷声。

雷声在南山的向阳峰的方向轰隆隆地响个不停。

水流声在《诗经》中也有涉及,《泉水》一诗写道:“毖彼泉水,亦流于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诗经》中的拟声词
摘要:本文通过对《诗经》中拟声词的分析,简要说明拟声词在《诗经》中可体现的画面美,音乐美与建筑美。

而后再说明了拟声词的使用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拟声词;画面美;音乐美;建筑美
大凡《诗经》三百零五篇中,有拟声词者占五十三篇之多,将近六分之一的数目。

然而其尤以十五国风中数量最丰。

仔细听来,有水声、虫声、鸟声、风声、玉声、金铁之音、劳作之音、车马之音、钟鼓之音等不一而足。

结构上看,有置于句首起比兴作用的,有放在句中描摹环境的,有具体用来表情达意的。

声音的摹写使得场面或宏大或细腻,音调或婉转或铿锵,节奏或舒缓或急促,给人带来了全方位的感官享受,其可悦人耳目,畅人心意,怡人神志。

它给我们展现出了一首规模宏大的交响乐,反映着先民们的悲欢离合,生息劳作。

如此美妙的音韵,如此鲜明的画面是如何通过拟声词反映出来的?让我们做一个初步的分析。

任何语言都是语音、词汇和语法的统一体,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言存在的形式。

前苏联当代文艺理论家TH波斯彼洛夫教授也队声音语言在文学创作作品中的重要性做了论述:“在原则上,艺术语言永远不应令人只通过视觉,只通过手稿或印刷文字去领会,而要能从听觉上。

从其生动的,可以直接感受的抑扬顿挫的声音上来接受。

正是在其中,语言艺术的作品才能彻底揭示自己思想内容的全部情感——形象的丰富内涵。


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个音意结合体。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早在1916年就提出了语言符号的两重性,即符号是“能指”和“所指”结合的产物。

能指就是听觉印象或影响效果,所指就是指代事物。

每个词都是声音印象和事物概念的统一体。

拟声词做为最原始的语言形态,也是意义的结合体,其能更直观的通过语言表情达意,如“叮咚”、“隆隆”,我们不需要太多的思维,只需要将其音发出来就能知道所指何物了。

我们的先民在与自然抗争、辛勤劳作的过程中创造了许多非常优美,非常形象的拟声词,给我们再现了他们生活劳作的场景。

如:“关关、丁丁、锵锵、坎坎、邻邻”等。

我们试图从“三美”原则出发去分析它的优美之处。

一、拟声词所体现的“三美”
画面美:其成功之处在于准确地抓住了某一事物之发音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

以声音作比兴的有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关关: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叫声。

我们读到此处便能听到前面一只鸟鸣曰“关关”,后面鸣“关关”以应之。

一种“雄飞从雌绕林间”的意境和盘托出,颇感真切;如“坎坎伐檀兮”,我们首先听到的是“坎坎”声,此音为铁器敲打木头声,沉闷而不绝于耳。

再后读便知是伐木声,立刻非常直观的给我们展现出来了一个集体劳作的恢弘场面,伐木之声不绝于耳,此起彼伏。

可见劳作是热火朝天的,然而作者又紧接着开始斥责那些不劳而获的统治者们,在意象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差,更能给人的心灵以冲击。

这种
强烈的对比也是此诗的成功之处。

再如《鹿鸣》首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也是一句其兴之笔,我以为有两解。

其一,鹿“呦呦”而鸣,呼朋引伴,邀群鹿来共食艾蒿,有求贤若渴,招选贤能之意。

其二,群鹿在原野上吃草,边吃草边发出欢快的叫声,以暗示其人才众多,各得其所的和谐场面。

其成功在于比喻精当,声音和谐。

给人展现出了一幅幅色彩鲜明的画卷。

另有《黄鸟》、《车邻》等也极尽起兴之能事,在场景画面美的展现上淋漓尽致。

音乐美:其在《诗经》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诗三百皆可歌而和之。

《墨子·公孟》:“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和《史记·孔子世家》:“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而歌之”,都说明《诗经》为配乐演唱的诗歌总集。

其三百零五篇中除了《商颂》中八篇不押韵外,其余二百九十七皆用韵。

可见音乐美贯穿《诗经》全部。

《诗经》曲调后世皆已散失。

《诗·大序》有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足之蹈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可见,诗歌与音乐,舞蹈本为同源,而且在最初为一种三位一体的混合艺术。

他们的共同命脉是节奏,而我们所要研究的是拟声词的运用对诗歌节奏产生的影响,进而影响到《诗经》整体艺术效果的表达。

诗三百,时而急促,时而舒缓,时而悲伤,时而高昂,时而细腻,时而铿锵,时而幽怨,时而缠绵。

外界音响的节奏也密切地影响着我们的情绪。

于是我们时悲时喜,历经着李泽厚三种审美形态的变迁。

急促者有如《采芑》中有“……八鸾玱玱……有玱葱珩……伐鼓渊渊,振旅阗阗……戎车啴啴,啴啴焞焞,如霆如雷”,这些音节,它们在不同的段落依次出现,震耳发聩却又严谨有序,非常有力地表现了“方叔”军容严整,气势非凡,极有震撼力;舒缓者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鹿鸣》)“坎其击鼓……坎其击缶”(《宛丘》),其以单音节“坎”表现姑娘踏歌而舞的美丽景象;缠绵者有如“关关”相和之音;高昂者有如“鞔鼓渊渊,嘈嗜管声……穆穆厥声”(《商颂·那》)起通过众音齐鸣的声音描摹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当时在盛大祭奠上的和谐之美。

可见,最原始的音义结合体——拟声词在《诗经》中的表现极为突出,尤其在节奏感的表现上,最直接的牵动了读者的心。

建筑美:《诗经》的句型以四言为主,然而为了适应内容表达和感情抒发的需要,有时也有变换。

(清)沈德潜说:“《三百篇》中,四言自是正体。

然诗有一言,如《缁衣》篇‘敝’字、‘还’字,可顿住作句是也。

有二言,如‘鳞鲨’、‘肇桎’是也。

有三言,如‘螽斯羽’、‘振振鹭’是也。

有五言,如‘谁谓雀无角’、‘胡为乎泥中’是也。

有六言,如‘我姑酌彼金基’、‘嘉宾式燕以敖’是也。

至‘父曰嗟予子行役’、‘以燕乐嘉宾之心’,则为七言。

‘我不敢效我友自逸’,则为八言。

短以取劲,长以取妍,疏密错综,最是文章妙境。


各种长短句式相杂,使诗不至于拘泥,而更富有生活气息,更易于诵读,同时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也是其结构的成功之处。

拟声词有些用于句首,有些
用于句末,有些用于句中,产生的效果,表达的情意也不尽相同;有时拟声词在文中反复出现,回环往复,是为了便于吟诵与强调。

有如《殷其雷》、《伐檀》等都是如此。

有些虽为同事物发音,但其表达不同,如同为车马之音用“驷介陶陶”、“有车邻邻”、“戎车啴啴”等,同为伐鼓声,有“坎其击鼓”“伐鼓渊渊”“钟鼓将将”“钟鼓喈喈”“钟鼓钦钦”“鼓咽咽”“奏鼓简简”“击鼓其镗”等。

总之,拟声词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质感,画面感,使《诗经》的境界更为清晰可感。

使其所摹写的事物更具有形象性。

通过声音的变化我们不光能感到先民生息劳作的场面,也能感受到先民感情的起伏变化。

拟声词的运用使《诗经》结构更加灵活,形式更加富有生气。

二、中拟声词的意义
一是其真实地反映了先民的生活状态,他们使用了大量的拟声词来摹写自然,以表达内心思想,如《殷其雷》、《鹿鸣》等。

二是其反映了先民对自然事物的细致观察。

如同样摹写雷声,“殷其雷壤现其雷声的宏亮,影响范围广大,其用来比喻召南大夫号令发于四方,因而妻子心中害怕,恐惧,同时又急切的盼望丈夫的归来。

而“虺虺其雷”(《终》)用来摹写始发之雷,其发音较小,力度较弱,沉闷而隐约,用来表现主人公心中烦闷,辗转难眠,以及思念情人的思想感情恰到好处。

同样摹写鼓声,表现形式的多样,体现了鼓的不同质材,主人公的不同感情,以及还击感的不同变化等,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三是表现了古人对押韵的重视,为我们今人研究先民的生活、劳作、喜恶等有积极意义。

四是其拟声词的运用对后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我们试举几例,柳宗元《渔翁》“烟销日出不见人,歙乃一声山水绿”,后人《柳子厚集》中有注云,一本做“袄霭”云谓此乃渔家网鱼相乎之声。

杜甫《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表现了一种悲苦的送别之景,为全诗的兴起之笔,此言一出,已然奠定全诗悲苦之感情基调,可谓得《诗经》拟声词之精华也。

王禹偶《黄州新建小竹楼记》内中便有“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作者通过一系列的动作,一连串的声音的描摹,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中,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也许这些并不能说明他们都是受到《诗经》的影响,但最起码可以说明他们对拟声词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波斯彼洛夫.文艺学引论[M].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401.
[2]闻一多全集[M].北京三联书店,1982:415.
[3]唐诗三百首注疏·元曲精华[M].远方出版社.2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