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全面发展视野下的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的全面发展视野下的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摘要]本文从分析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入手,探讨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的现状及特点,并提出针对性较强、具有民族特色的、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的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这对于增强民族院校的软实力,促进民族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全面发展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对策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由此可见,深刻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在新形势下探索如何依托民族校园文化建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增强民族院校的软实力,促进民族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建设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内涵
近年来,国际社会科学界及相关组织对欠发达国家现代化的认识上,经历了由“增长”主题向“发展”的转变。对于“发展”目前至少在两个方面达成了共识:所谓发展,是一个以经济增长为基础的社会整体性变迁过程;发展的价值趋向是“人”,所产生的结果应该是社会绝大多数人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满足[1]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能力得到多方面的发展,是人扬弃了异化的具有自由个
性的发展,是其发展程度成为社会发展价值尺度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中心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整个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他们在其著作中不断重复的论断。
在他们那里,人的全面发展至少包括四个层次。即:第一层次,亦即最基本的层次,是指人能够适应不同的劳动需求,把不同的社会职能当作相互交替的活动方式。而这一点显然又是和旧式分工的消灭紧密相联系的;第二个层次,即在交替变换的职能中,人的先天和后天的各种能力得到了自由的发展;第三个层次则是指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第一、二层次基本上从具体形态上——全面发展的个人的形态上说的,第三个层次是从广阔的意义(形态)上说的,它也是第一个层次的引申和目标;第四个层次,由前三个层次进一步引申而来的,是指个体和社会的协调统一发展[2]。这四个层次,是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的完整、精确的定义,也是迄今为止我们在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所能见到的最具体、明确、科学的定义。这四个层次构成了一个严密的系统,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由此可见,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就是人的社会交往的普遍性和人对社会关系的控制程度的发展。在人与自然、社会的统一上表现为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人的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发展,就是在人的各种素质综合作用的基础上人的个性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是指单个人的发展,而是指全社会
的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在整个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教育的核心目标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其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高等教育是教育的高级阶段,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肩负着重大的责任。高校作为继承、传播、发展和创造知识人才的摇篮,必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优化校园环境,形成有利于学生成长和全面发展的文化氛围,直接使学生领略到自身的责任,激发其研究兴趣和创新能力[3]。民族院校是我国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构建,事关全民族的稳定与团结,因此,高度重视民族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使之站在民族团结与各民族共同繁荣与富强的前沿,率先成为促进少数民族同胞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主阵地,是加快改革开放,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民族校园文化的现状与特点
校园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就其广义而言,大学校园文化包含学校的精神面貌,也包含学校的物质文化,还包含学校的组织制度文化;狭义上的校园文化是高校师生员工在从事教学及其它各种工作、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精神、制度和物质形态。民族风俗人情、民族宗教信仰、民族生活习惯、民族语言文字、民族文化背景等交汇融合,为民族院校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民族院校校园
文化既具有普通院校校园文化的共性,又具有自己固有的特殊性。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民族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及校园活动文化上的特殊性[4]。
(一)具有民族风情的物质文化
校园物质文化是指具有文化意义的学校物态环境、建筑设施、人文景观等[5]。校园物质文化作为一种物质的客观存在,能为人们的感官所直接触及,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这种直观的物质文化包含了校园的地理位置、地形风貌等自然环境以及学校的校容校貌、设施设备、图书资料、校园绿化、生活娱乐场所等诸多物质条件,反映了一种文化氛围。民族院校的校园布局、人文景观等往往富有民族特色,在教学楼、图书馆、校门、学生公寓等基础设施中,许多民族院校都注意突出民族色彩。良好的、富有民族特性的校园建设,一方面可起到美化化境、装饰校容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能以其独特的物质文化形态影响到在校的民族学生,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增强民族学生的自豪感和归属感的作用。
(二)各民族文化融合的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是育人目标的高度概括。校园精神不仅是对学校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而且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在不同民族的学生组成学校学生主体的民族院校里,不同的民族具有各自不同的独特文化背景,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民族文化财富,如民族语言、民族宗教、
民族风情、民族艺术、民族习惯等在民族院校中的碰撞、交汇与融合,构成了民族院校独特的文化背景。
不同文化背景对于各民族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法则、思想意识、审美情趣、行为方式、生活习惯等都具有深刻影响,从而表现出多种文化形态,也为民族院校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为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创新提供了条件。各种少数民族文化融汇成的文化,从而形成多层次、多元化、多样性的民族院校校园精神文化。
(三)独具民族特色的校园活动文化
大学的各种文化体育活动,是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形式多样,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而且可以净化校园精神文化环境。校园活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血液,是校园文化动态的外在表现。校园文化活动包括各类富有育人意义和文化内涵的校园活动,如文化艺术活动、志愿服务、扶贫助困、社会实践活动、体育活动等。民族院校除了开展其他院校类似的文化活动外,还经常组织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节庆活动,如三月三苗族、壮族等民族的对歌节、8月傣族泼水节节庆活动,10月瑶族的盘王节等。尤其以民族歌舞、民族服饰等最能表现民族文化特色, 也最能体现其校园文化特色。如广西民族大学的学生在参与大型活动时,均着各种民族服装参加活动,充分体现出了民族院校的民族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