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修辞学-亚里士多德的三种说服方式
说服的三种方法
说服的三个方法两千多年前,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有三种正确地说服你的听众的基本方法:气质(Ethos)、逻辑(Logos)和情感(Pathos)。
气质:说话者的性格或形象希腊语中ethos与道德或论理有关,但是用更精确的现代语言翻译,它代表形象。
亚里士多德用"气质"说明说话者展现给听众的性格特征。
亚里士多德说,如果我们相信一个说话者是"理性的、品德高尚、善意亲切"的,我们就会倾向于其所说的话。
现代,我们还要加上说话者对所说主题的内容具有适当的专业技术知识或是权威。
作家或演讲者的形象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其选词和表达方式。
有些时候,作者或说话者会用一种从个人偏好出发的辩论方式,这种辩论反驳的是人。
用这种策略,你会攻击说话者的性格或个性,而不是攻击他或她的客观立场。
这种争论经常被看作是一种合乎逻辑的谬误。
但是,它非常有效,在政治中很常见。
需要思考的问题:你想呈现给听众什么样的形象?什么可以帮助你展示这样的形象?哪些词或观点你需要避免,以免损害你的形象?错别字或语法错误会给你的形象带来什么影响?逻辑:有逻辑性的论证在我们的社会,逻辑性和合理性是非常有价值的。
这样的说服策略往往胜于单纯关注发言者性格或听众情感的策略。
但是,形式逻辑和科学论证并不适合普通听众,所以我们必须依靠带有修辞色彩的论证。
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是以三段论为基础的,例如:所有的人都是凡人。
苏格拉底是人。
所以,苏格拉底是凡人。
在日常谈话和写作中,我们常用的是被亚里士多德称为"具有修辞色彩的三段论"或省略三段论法。
在这种推论中,某些前提是潜在的或一些简单的假定。
它经常建立在可能性的基础上而不是客观事实。
说服,在很大程度上,是使人们相信我们的假设很可能是真实的。
相似的,暴露其他人论点中可以的假设,是一个促使听众接受你的相反观点的有效手段。
情感:听众的情绪绝大多数人认为我们是根据理性思维作决定的。
从ethos-pathos-logos理解语言的力量
从ethos,pathos,logos理解语言的力量很早以前,人们就知道了说话的艺术的重要性,2300多年前的古希腊哲学家Aristotle(亚里斯多德)在他的《雄辩的艺术》(The Art of Rhetoric)这本书里就曾经论述过:一次成功的演说只有包含了“ethos, logos and pathos”这三方面才会有效果和说服力。
古希腊为什么能够成为哲学的发源地与ethos,logos和pathos这三个词不无关系。
“说服学(Persuasion)是近年来热起来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从多种角度研究如何运用一定的战略战术,通过语言及非语言手段,以传递信息的方式影响他人的观念和行动。
古典说服学理论,西方以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On Rhetoric》)为代表。
中国有先秦诸子的‘名’、‘辩’、‘言’之说。
”①在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理论中,主要是针对政治演讲,演讲者通过语言的运用来说服观众。
Ethos在希腊语中是人格的意思,首先,演说者要对观众展示自己的知识和道德水平,让观众信服自己。
Ethos or the ethical appeal, means to convince an audience of the author’s credibility or character. An author would use ethos to show to his audience that he is a credible source and is worth listening to. Ethos is the Greek word for “character.” The word “ethic” is derived from ethos.Ethos can be developed by choosing language that is appropriate for the audience and topic (also means choosing proper level of vocabulary), making yourself sound fair or unbiased, introducing your expertise or pedigree, and by using correct grammar and syntax.在5.12汶川地震时期,温总理第一时间赶赴灾难现场,给灾区人民带去安慰和希望。
英语修辞学 亚里士多德的三种说服方式
亚里士多德的三种说服方式亚里士多德认为修辞演讲就是对听众的一种说服,让听众形成某种判断,认同、赞成并采纳自己所持的观点或采取某种行动,因而修辞学的目标就是研究如何能够达到最大的劝说效果。
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第一卷第2章和第二卷18至26章中就如何取得说服的成功作了较为全面系统的阐述。
他认为演说取得成功有两种手段,一类是不属于技术范围的或“非人工的”手段(inartificial proofs) ,如证据、证人、法律条文等这些已经存在无须演说者提供只需要恰当地加以利用即可的条件,另一类是属于技术范围的或“人工的”手段( artific ial proofs) ,即需要演讲者凭借修辞方法达成的说服论证。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属于技术范围的三种基本说服方式——人品诉求(ethos)、情感诉求(pathos)和理性诉求(logos)。
人品诉求是指修辞者的道德品质、人格威信,亚里士多德称人品诉求是“最有效的说服手段”,所以演讲者必须具备聪慧、美德、善意等能够使听众觉得可信的品质,因为“人格对于说服几乎可以说是起支配作用的因素”(Kennedy 19 91: 38) 。
“当演说者的话令人相信的时候,他是凭他的性格来说服人,因为我们在任何事情上一般都更相信好人”(亚里士多德 1991:29)。
一位成功的演说家在演讲中“除了设法使受众成员进入最有利于说服工作获得成功的感情状态以及向他们‘摆事实,讲道理’之外,还必须展示出一种能赢得他们尊重和信赖,对他们具有感召力的人格,并利用这一人格所具有的威信来影响他们的决定”(刘亚猛 2004:165) 。
人品诉求不仅仅是演讲者与听众建立可信性的桥梁,同时也是对雅典人所认为的可信人群品质的研究。
情感诉求是指通过对听众心理的了解来诉诸他们的感情,用言辞去打动听众,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动之以情”。
它是通过调动听众情感以产生说服的效力,或者说是一种“情绪论证”(pathetic proofs) ,主要依靠使听众处于某种心情而产生。
[整理版]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总结
试论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总结总结: 亚里士多德修辞说服逻辑论证技术辩证法摘要亚里士多德面对现实的修辞实践,对修辞术进行了理论上的概括与分析,标志着古典修辞术的成熟。
他将修辞术与逻辑联系起来,试图确立修辞术的技术性地位,但这事实上局限了修辞术的运用。
键词修辞术辩证法技术逻辑修辞术产生于公元前五世纪的希腊世界,并在古典时代达到繁荣的雅典民主制下盛极一时。
无论是在集会、诉讼等公共场合,还是私人的日常交往,修辞技艺都获得了普遍的应用。
特别是在权利的获得与城邦的治理中,成功的修辞运用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决策与前途。
修辞术之普遍受到重视,与长期修辞实践积累的丰富经验,都为修辞学的确立与研究奠定了基础,而这个任务就由亚里士多德历史的完成了。
他写了大量的修辞学论著,特别是在《修辞术》中,系统地总结了修辞技艺,阐述了较完整的修辞理论思想。
本文即试图对此进行初步的分析与评价。
一对修辞术的研究早已开始。
智者是早期的修辞学家。
他们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因而放弃了追求真理的自然派哲学传统,将通过说服而能影响和控制人的修辞术奉为最高智慧。
智者们以传授修辞学为业,并为此编了很多实用性的修辞手册。
这类作品都是从各自的修辞经验出发,虽然总结了一些说服技巧,但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柏拉图批判说,它们都没有解决"怎样有效的使用各种方法,怎样才能使一篇文章形成一个整体"等问题。
在柏拉图看来,这类作品所讲的技巧缺乏技术的必然性,很难被初学者掌握,不过是一些"修辞学垃圾"。
其实,智者的技艺真正遭到柏拉图反对之处,还是在于它不管什么真理,而一味追随大众信念的特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才将其贬为"奉承"的程序而予以摒弃。
不过,简单的予以否定似乎没有意义,修辞术仍以一种巨大的力量在现实中发挥着作用。
相比之下,以追求真理自命的哲学的现实作用却总显得微乎其微。
亚里士多德式的三段论
亚里士多德式的三段论
亚里士多德式的三段论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在逻辑学中提出的一种推理形式,它包括三个命题,分别是主题命题、谓词命题和中间命题。
这三个命题的关系构成了一种推理结构,被称为三段论。
三段论的形式如下:
1.主题命题(Major Premise):描述一个广泛的范围,通常是一
个普遍的命题。
例如:所有人都是会死的。
2.中间命题(Minor Premise):描述一个特殊情况,通常是一个
个别的命题。
例如:苏格拉底是一个人。
3.谓词命题(Conclusion):是一个由主题命题和中间命题推导
出的结论,通常是一个特殊的命题。
例如:因此,苏格拉底会死。
这个三段论的结构可以形式化地表示为:
•所有A都是B(主题命题)
•C是A(中间命题)
•因此,C是B(谓词命题)
在这个例子中,A是人,B是会死的,C是苏格拉底。
三段论是一种基本的逻辑结构,被广泛应用于推理和论证中。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著作《分析前、后篇》中详细讨论了这个逻辑结构,并认为它是一种
有效的思维工具。
情感诉求在英语演讲中的运用及其修辞意义
过一定方法的应用 由修辞者产生或需要演讲者凭 借 修辞方 法 达 成 的说 服 论 证 J 。它 可 细 分 为 三小 类: 人 品诉 求 ( e t h o s ) 、 情感诉求 ( p a t h o s )和理 性 诉 求( 1 o g o s ) , 简称 “ 三诉诸 ” 。本文 主要分 析修 辞者如 何 借助情 感诉求 实 现劝说 目的 。 情感诉 求 指言说 者 通过 一 些 独 特 的言辞 方式 , 调遣 、 打动 受众 的特 定 情 感 , 以产 生 劝 效 力 。情 感诉 求 是 一 种 “ 情 绪 论 证 ”( p a t h e t i c p t o r s ) , 意 即 “ 动 之 以情 ” , 旨在听众 中唤起演 讲 者意 欲诱 导 的情 绪 反应 , 如 支持 、 反对 、 同情 、 仇 恨 等 。演 讲者 通 过 带有倾 向性 或 暗示 性 的语 辞 激 发 听众 情 感 并促 使 他们接 受观 点或 产 生行 动 。亚 里 士 多德认 为 : 尽 管 人本 质 是 理 性 动 物 , 但 却 常 受 情 绪 影 响接 受 事
说 服手 段 分 为 “ 非人 工 ” 和“ 人 工 ”两 种 。 “ 非 人 工” 手段 ( i n a r t i f i c i a l p r o o  ̄)指 那些 先 已存 在 、 修辞 者 只需要 恰 当地 加 以利 用 即可 的条件 , 如法 定 的证 人、 合法 的证 言 以及 白纸 黑 字 的 合 同 等 。“ 人 工 说 服” 手段 (a r t i i f c i a l p r o o f s )则 并非 事先存在 , 而是通
提 高英 语 口笔 头 运 用 能 力。
关键词 : 情感诉 求; 英语 演讲 ; 情感词 ; 《 圣经》 话语 ; 第一人称代词复数 ; 辞格
修辞史
2.1 古典修辞学(公元前5世纪—公元后5世纪)2.1.1 古希腊与古希腊的民主古希腊是当今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民主、哲学、占星学、生物学、数学、物理学、剧院,这些只是其贡献的一部分。
像柏拉图、苏格拉底、毕达哥拉斯、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哲人的思想至今仍是高校课程。
古希腊人(主要是雅典人)是一个独特的民族,他们信奉在法律约束的范围内每个人都是自由的。
古希腊成就的基础是人文主义。
古希腊强调个人价值、个人重要性和个人尊严。
古希腊的民主制度机构有执政官、十将军委员会、五百人会议和公民大会,体现了民主制的特点:平民政体、权力制约、法律至上和公民意识。
古希腊人创造了政治自由,直接民主。
古希腊的民主为其思想开放、学术自由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2.1.2 诡辩家与其修辞的实践公元前5世纪,由于对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希腊出现了教师阶层,被称为诡辩家。
与其说他们是一个流派,不如说是一个专业的阶层,他们遍布希腊,而且出现了行业竞争。
教育求真知,但大多数诡辩家体现的是虚假学习,仅仅为了政治成功而已。
诡辩家们游历希腊,到处讲学,广收门徒,积极辩论。
他们为此收取高额费用。
事实上,他们开古希腊教育收费之先河。
诡辩家不是哲学家。
他们会教授任何一门受欢迎的课程。
话题涵盖修辞、政治、语法、词源学、历史、物理和数学。
初期他们被看作高尚的老师,因为他们教人们如何为国家作出贡献。
普罗泰格拉,成名于公元前445年,被看做第一个诡辩家。
继他之后,高尔吉亚、普罗狄克斯、希庇亚斯相继闻名。
不论他们出现在哪里,尤其是雅典,他们总是收到热诚的欢迎,人们成群地听他们讲学,甚至伯里克利、欧里庇得斯和苏格拉底也都曾追随过他们。
当时希腊有才能的人都想当政治家,因此诡辩家大都集中于教修辞。
接受训练的年轻的政客目标就是说服群众相信他们所说的一切。
追求真理并不是至高的。
结果,诡辩家们承担着提供任何学科的辩论,证明任何立场的任务。
他们吹嘘着自己好坏不分、黑白颠倒的能力。
亚里士多德《修辞术》中的演讲与论辩思想
亚里士多德《修辞术》中的演讲与论辩思想——《修辞术》读书笔记黄卫星【专题名称】逻辑【专题号】B3【复印期号】2001年06期【原文出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沪)2000年.逻辑学专刊期第48~51页【作者简介】黄卫星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200234我所读的亚里士多德《修辞术》,为颜一先生所译的中文本(其依据是《洛布古典丛书》的希腊本文),收在苗力田先生主编的《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九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版)。
在第九卷中,还有一篇《亚历山大修辞学》(崔延强译),但这是否为亚氏所著尚有争论。
在《修辞术》第一卷开头亚里士多德就断言:“修辞术是辩证法的对应部分。
”我们知道,在古希腊“辩证法”与“论辩术”同义,而在《修辞术》中亚里士多德主要讨论了“演讲术”,因此可以说“演讲术”与“论辩术”有密切关系。
虽然演讲是连续地讲述,而论辩需要间断地问答,但两者都是一种说服的能力和技巧,所以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一在《修辞术》中,亚里士多德首先按听众的不同把演讲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议事演说,也称公众演说,其听众主要为公民集会中的公民;第二种是法庭演说,也称诉论演说,其听众主要为法庭上的陪审员和法官;第三种是展示性演说,也称典礼演说,其听众就是演讲时的一般听众。
这三种演说的目的也各不相同:议事演说的主要目的是劝告听者行善事,劝阻听者做恶事;法庭演说的主要目的是控告不公正的事物,并为公正的事物辩护;展示性演说的主要目的是赞颂高尚的事物,遣责丑恶的事物。
在《亚历山大修辞学》中,也把演说分为三类:公众演说、法庭演说和展示性演说。
接着又把演说进一步分成七种:劝告、劝阻、指控、申辩、颂赞、谴责和质询。
前六种显然是按演讲目的对议事演说、法庭演说和展示性演说的进一步展开,这与《修辞术》是一致的。
第七种质询演说是旨在暴露或揭露被质询者在言辞和行为上的自相矛盾,然而“质询这种演说形式在多数情况下不能独立发生作用,而只能与其他形式混同使用,尤其对反驳最为有用”。
互文下的亚里士多德“修辞人格”
互文下的亚里士多德“修辞人格”陈承雄【摘要】修辞人格是一个与言说者人格紧密相关的重要的西方修辞学概念,从亚里士多德以来的修辞学者就不断地对这一概念进行阐释,再阐释和发展。
要彻底了解这一概念,要从提出者亚里士多德研究起。
对文本的解读、古希腊的前结构、亚里士多德个人经历的研究以及其作品,特别是《尼各马科伦理学》的参照作用,对促成亚里士多德的修辞人格及其各组成部分的新理解不无裨益。
%Ethos,as a key concept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haracter of speakers in rhetoric, has received interpretation, reinterpretation, and development from classical rhetorians, since the time of Aristotle. To have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is term, we have to begin with Aristotle who proposed this concept. Reading into the original text,research into Athenian fore-structure and Aristotle' s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reference to his works, especially The Nicomachean Ethics,have contributed to a new comprehension of ethos and its components. A clear view of this concept can also enhance our understanding of Aristotle' s rhetorical thoughts.【期刊名称】《哈尔滨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32)009【总页数】4页(P103-106)【关键词】修辞人格;亚里士多德;西方修辞学;说服手段;互文性【作者】陈承雄【作者单位】泉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福建泉州36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502.233;H05修辞学是一门以言说——一种社会实践——作为研究对象的学说。
说理的图尔敏论证模式
说理的图尔敏论证模式说理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是“主张”、“理由”和作为这二者之间中介的“保证”。
—直到出现图尔敏论证模式之前,这差不多就是人们对说理结构的认识,这是一种对说理的形式逻辑的认识。
图尔敏( Stephen Edelston Toulmin)是英国哲学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一种可以用来说明说理特性的非形式逻辑论证模式。
图尔敏模式包括主张(claim)、保证(warrant)、论据(grounds)、支持(backing)、语气(modality)和反驳(rebuttal)六个部分。
在图尔敏之前,对说理结构的理解和分析是以形式逻辑本身为着眼点的。
图尔敏提出的说理分析模式有不同的着眼点,它着眼于听众,具体而言,是那些立场中立,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第三者听众。
例如,在法庭上,有争执的双方各自陈述自己的立场和理由,同时还就对方陈述中的具体环节和细节提出质疑。
各方在这么做的时候,是为了说服中立的法官或陪审员,而不是为了说服自己一方或对立一方的人员,因为自己人无须说服,而对立一方的人又根本不愿意被说服。
听众是谁,这是说理首先需要确确定的,因为这会影响到实际的说理策略、方式,并使得说理具有说服或宣传的不同性质。
例如:20世纪60年代曾经有过一场大张旗鼓的中苏两党论战,其实双方都不是为了说服对方(那是不可能的),而是为了争取第三者的同情和支持。
然而,并没有多少国际的第三者对这种恶狠狠的论战感兴趣,因此,论战实际上是用来作为一种对内宣传的手段,是针对那些根本无须说服的国内老百姓的。
图尔敏论证模式的听众是有待说服的中立的第三者,它具有两个基本的认知特征,第一,它认为,说理中所有的主张、理由、中介保证、理由的理由、对保证的支持等等,都是可可以由对方诘问和质疑的,说理一方必须为此做好准备。
第二,决定说理一方是否有理的是中立的第三者(法官和陪审员),不是自己一方或反对一方的“粉丝”。
在这两点上,图尔敏模式既不适用于宣传灌输,也有别于形式逻辑论证。
亚里士多德修辞学三要素在广告英语中的应用
亚里士多德修辞学的三个要素是:ethos(说服者的形象、信誉度)、pathos(情感的激发)、logos(逻辑和理性的证明)。
这些要素可以在广告英语中得到广泛应用。
首先,ethos是广告英语中的一个重要要素。
广告必须要让人相信它所代表的产品或品牌是值得信赖的,这就需要构建一个可信的形象。
广告中的形象设计、文字表达、声音、色彩等都可以构建说服者的形象和信誉度,让消费者相信品牌或产品的价值。
其次,pathos是广告英语中的情感激发。
广告的主要目的是引起消费者的兴趣和情感共鸣,让他们对产品产生好感和需求。
广告英语中的用词、句式、情感表达等都可以刺激消费者的情感,让消费者对产品产生共鸣和感情联结。
最后,logos是广告英语中的逻辑和理性证明。
广告必须要有理性的证明和逻辑的支持,以说服消费者购买。
广告英语中的论证、数据、实例等都可以证明产品的品质和优势,让消费者对产品产生信任和认同。
总之,亚里士多德修辞学的三个要素在广告英语中得到广泛应用,构建可信的形象、激发情感、理性证明和支持,从而达到广告宣传的效果。
英语商业广告中的修辞推论及其应用_1_5
Enthymem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EnglishCommercial Advertising英语商业广告中的修辞推论及其应用学位申请人: 周 冉年 级: 2005级学科专业: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研究方向: 商务英语文本文体 指导教师: 张玲 副教授 定稿时间: 2007 年11 月西南财经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及知识产权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因本学位论文引起的法律结果完全由本人承担。
本学位论文成果归西南财经大学所有。
特此声明学位申请人:2007年 11 月 20 日摘要随着大众传媒工具的日益更新,广告在世界范围的商品经济狂潮中借助广播、电视、互联网、杂志、报纸等各种媒介,已经无孔不入地渗透到整个社会的每个角落。
现在,广告业已经取代了旅游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无烟工业。
优秀的广告可以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回报,也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
因此,研究广告语言尤其是应用广泛的广告英语无论是对于企业还是消费者来讲都具有指导性的意义,并且带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现实性。
广告的目的是通劝说使消费者产生购买的意愿,从而推销产品或者服务。
为此,广告创作者运用了各种说服手段来吸引顾客。
修辞,作为一种语言使用技巧,其目的也是为了说服听众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作为古希腊修辞学创始人之一的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修辞推论是其修辞学的核心之一。
修辞推论的说服功能是在逻辑推理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
本文以修辞推论的相关理论为基础,运用实例分析的方法对广告英语中的修辞推论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得出修辞推论可以加强广告语言的说服力的结论。
同时,本文提出在中国企业创作英语广告时修辞推论也可产生积极作用。
本文分为以下几个章节:引言部分作者介绍了研究此问题的意义、基本思路和所使用的研究方法。
亚里士多德说服人的方法
亚里士多德说服人的方法【最新版】目录1.亚里士多德简介2.亚里士多德的说服方法3.亚里士多德说服方法的应用4.亚里士多德说服方法的现代意义正文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 384 年-公元前 322 年)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政治家,被誉为“西方哲学之父”。
他的学术领域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多个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亚里士多德的众多贡献中,他的说服方法尤为引人注目。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三种说服方法,分别是:道德说服、情感说服和逻辑说服。
道德说服是基于道德原则的说服,通过展示自己的品德和道德立场来赢得他人的信任和支持。
情感说服则是通过激发他人的情感,如恐惧、愤怒、同情等,来影响他们的态度和行为。
逻辑说服则是依赖严密的逻辑推理和论证,以事实和道理为基础来说服对方。
亚里士多德的说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很高的价值。
在政治领域,亚里士多德的说服方法被用来争取民众的支持和赢得选举。
在商业领域,企业利用亚里士多德的说服方法来推销产品和服务,吸引顾客。
在教育领域,教师可以运用亚里士多德的说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尽管亚里士多德的说服方法诞生于两千多年前,但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具备严密的逻辑思维和辨别能力,以正确判断和应对各种信息。
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道德和情感因素,在沟通交流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这个意义上,亚里士多德的说服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思维工具和方法论。
总之,亚里士多德的说服方法是一种古老而实用的思维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地与他人沟通交流,实现共赢。
论古典修辞学的三种诉诸在申博语篇中的应用
2452020年46期总第538期ENGLISH ON CAMPUS论古典修辞学的三种诉诸在申博语篇中的应用文/武 艳 付晓瑞很显然,如果能把以上三种诉诸方式综合利用的话,其劝说将是最有力的,而上海申博语篇就是这样的典范。
下面就具体分析这三种诉诸在申博语篇中的应用。
二、三种诉诸在申博语篇中的应用1. 情感诉诸——动之以情。
现代修辞学认为,感情是一种解释或判断。
“因为我们高兴和友好时所作的判断,与我们痛苦和敌对时所作的判断是不相同的。
”(胡曙中,1999:25)亚里士多德认为,感情诉诸依赖于把受众引入某一特定的心境之中。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一下申博语篇,就会发现整个申博过程都是以情感为背景的。
也就是说,情感诉诸贯穿了整个申博的始终。
中国代表表达他们对上海之情就像是孩子对母亲的感情。
他们把上海看作一位温柔的母亲,母亲的形象在全世界的各个角落几乎都是一样的,她们集善良、温柔、体贴、细心于一身。
所以,当中国代表把上海比作一位伟大的母亲,上海的美好印象立刻在受众心里油然而生。
很自然地,受众会被打动而愿意加入上海这个大家庭中参加世博会。
此外,修辞者可以通过再现(enargeia)激发受众的情感。
昆体利安(Quintilian:1980)认为,生动地描述事件就像在受众眼前正在发生的一样,可以有效地激发一个人的情感。
两位中国大学生代表在国际展览局第131次成员国代表大会上细致地描绘了中国学生是如何期盼2010年世博会能在上海举行。
学生代表在受众面前生动地展现了一幅美丽而又祥和的上海世博会画面,表达了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对上海世博会的真诚而又热切的期盼。
他们用这份感情来打动在场的受众去支持中国。
另一种激发感情的手段是使用带有情感的词汇,即褒义词和贬义词。
褒义词易于给受众心中形成美好的形象,而申博语篇中使用了很多褒义词来激发受众的情感。
如上海市荣誉市民威廉·凯乐使用了很多褒义词,如以“最为完美的、充满魅力的、无可比拟的、公正而高效的”来描述上海的美好形象,语言生动,充满了美好的感情色彩,更易于打动受众。
西方修辞学视角下的公示语英译研究——以赣南主要旅游景区和公共场所英译公示语为例
2019年4月下半月刊西方修辞学视角下的公示语英译研究——以赣南主要旅游景区和公共场所英译公示语为例鲍梦娜 蔡进宝公示语英译的主要目的是对外国游客提供信息、指引方向和进行警示等,让城市和景区更具感召力、影响力和美誉力,进而推动旅游业的国际化发展。
本文通过实地考察和走访等方式,以大量收集的赣南主要旅游景区和公共场所的英文公示语为研究文本,总结分析了公示语中存在的错译、拼写错误、书写不规范、译名不统一、语法错误和中式英语等6方面的问题,并从西方修辞学中的诉诸理性、诉诸情感、诉诸人格3个方面提出了完善公示语翻译的策略。
引言党的十八大后,为实现旅游业质的提升,全域旅游应运而生,其强调“旅游供给品质化”,注重提高旅游服务的品质和满意度。
根据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2018年上半年旅游经济主要数据报告》(简称《报告》),外国人入境旅游人数和入境过夜旅游人数均超4.0%,国外游客在华旅游花费增速领先,增长4.6%。
优质的公示语英译不仅能够提升旅游供给的品质,而且符合全域旅游时代的潮流。
本文考察了赣州市旅游景区和公共场所的公示语英译现状,对其中的英译错误进行总结归纳,并在西方修辞学的劝说模式和认同理念的指导下对公示语英译策略进行分析。
一、赣州主要景区和公共场所公示语调查赣州,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高品质的全域旅游对推动赣南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赣州主要景区和公共场所的公示语英译的现实状况不容乐观、乱象频出。
为充分了解赣州市的公示语英译现状,笔者走访了赣州市的著名景点和公共场所,并对公示语进行实地考察和记录。
笔者共收集到266条公示语,主要来自于5A级瑞金共和国摇篮景区、4A级通天岩景区、4A级南武当旅游风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关西新围、赣州博物馆和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以及酒店、机场和火车站等。
出现英译错误的公示语高达80条,错误比例如图1所示。
笔者将其分为六大类。
(1)错译。
错译在于译者未能用英语正确合理地表达原文的意思。
论修辞学角度下英语标点元话语的劝说功能
论修辞学角度下英语标点元话语的劝说功能摘要:元话语是指作者在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用来组织话语、表达对读者和文本的态度、涉及读者反应的一种方法。
标点元话语是元话语的一种非显性的元话语符号,包括逗号、句号、破折号、下划线等。
通过使用标点元话语,作者可以引导读者理解语篇,让读者对语篇投射兴趣,建立与读者的互动关系。
从亚里士多德的修辞三角学理论探讨标点元话语在语篇中的劝说功能,展示出元话语的描写力和解释力。
关键词:英语标点符号;元话语;修辞元话语是指作者在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运用语言和修辞的方法,以及把话语组织和话语含义结合起来的方法。
自元话语这一概念出现以来,学者们对此进行了广泛地研究。
如探讨元话语在各种语篇体裁中的使用情况以及对教学的指导作用;除此之外,主要是针对元话语的性质功能以及对它的分类的研究。
如把元话语分为词语元话语、标点元话语和视觉元话3类。
词汇元话语包括词语和短语;标点元话语指标点、括号和下划线等体现元话语特征的标记;视觉元话语是指语篇诸如排版,颜色等视觉成分。
但对此分类的探讨也主要集中在词汇元话语,对元话语的具体表达方式———标点符号元话语的探讨少之又少。
只有Hyland&Tse讨论过感叹号、引号这类标点起到的元话语功能。
又如Hyland&Tse把元话语分为引导类元话语和互动类元话语。
引导类元话语是指篇章中表现出来的某些特征,涉及作者组织篇章的方法,以及作者对读者知识的评估。
引导式元话语。
“互动类”类元话语显示作者和读者的互动关系,表达了作者的态度,并显示了读者参与的程度。
相应地段瑞云在Hyland的两分法的基础上把标点符号元话语分为交际类(引导类)标点元话语和互动类标点元话语,并且指出英语中有表强调的标点元话语,表态度的标点元话语,表注释的标点元话语,表转换的标点元话语和表证据的标点符号,没有表模棱两可的表点元话语。
这些标点元话语有助于引导读者阅读语篇,建立作者和读者的关系。
本文从亚里士多德的修辞三角学理论,深入探讨这些标点元话语在语篇中的劝说功能。
英语双关语及其语用功能
英语双关语及其语用功能喻小继【摘要】双关语是一种被广泛传播的修辞手法.双关语由双关语境、触机和铰链三个要素构成.使用双关语可以让语言生动、幽默、有美感,获得特别的效果,使沟通更自然,也可以用于达到某些特定的目的.英语双关语在广告,文学,媒体和语言学习等各领域广泛运用.【期刊名称】《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27)001【总页数】4页(P122-125)【关键词】英语双关语;修辞效果;语用功能【作者】喻小继【作者单位】长春师范学院外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33.41一、引言双关语是人们使用了很长时间的一种流行修辞手段。
在两千年前,亚里士多德就把双关语写进了他的著名作品《修辞学》,后来的拜伦、狄更斯和马克吐温的作品里也都偏爱使用双关语,正像莎士比亚说的,双关语是“最高贵的艺术”。
直到今天,在书名、广告、产品名称和网页等中都可看到双关语的存在。
双关语通常表达两层含义,我们可以从表面含义探究深层含义。
双关语不仅生动,而且幽默,还有教育意义。
作为现代社会每天必不可少的一种元素,有必要系统的、完整的研究一下双关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脚步,国家之间的贸易越来越频繁,并且规模迅速扩大。
在这种跨国贸易过程中,我们难免要通过语言来了解彼此之间的各种意图和打算。
那么,这样看来,能理解双关语就有非常大的重要性了。
在现实社会,双关语频繁使用,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文字游戏,它在各种社会生活中已经占有一席之地。
作为说话中广泛使用的一种修辞,双关语大量被使用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使用双关语,可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可以加强语言的说服力,可以加深记忆,还可以给人以愉悦的感官享受。
为了掌握双关语,应该理论结合实践,把双关语用到广告、文学和娱乐等中去。
二、双关语的概念1.双关语的定义双关语是一种文字游戏,它最早起源于拉丁语 paronomasia,意思是“callingby a different name”。
亚里士多德四因说1
亚里士多德“四因说”之「物质因」(Material Cause)代表了一个事物从一堆零件、成分、基础、或是原料所组成的存在形式,将物质的构成追溯至零件的部分(要素、成分),接着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架构、混合、综合、复合、或结合)。
亚里士多德“四因说”之「形式因」(Formal Cause)可以告诉我们一个事物是由怎样的定义、形式、形状、本质、综合、或原形所构成的,解释了构成一个事物的基本原则或法则,这只是整个事物(整套原因关系)的其中一部分(宏观结构)。
亚里士多德“四因说”之「动力因」(Efficient Cause)指的是改变事物的动力及起因,研究「是什么改变了什么、而又是什么造成了这个改变」,范围包括了所有事物间的媒介,包括有生命的或无生命的、动力的起源或是被改变的事物。
亚里士多德“四因说”之「目的因」(Final Cause)指事物存在或改变的原因,包括有目的的行动和活动。
一件事物的目的因是它之所以存在的原因,或说是它之所以改变的原因。
这也解释了现代所谓的心理动机,包括了意志、需求、动机、理性、非理性、伦理,所有动机都是创造行为的来源。
---------------------------------------------四因说是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一种观点,认为有“形式因”,“质料因”,“动力因”,“目的因”组成,其中目的因是终极的,是最重要的。
他相信自然界的每一件事物都是由其目的的。
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把亚里士多德看成是系统思想的始祖,并指出:“亚里士多德的论点‘整体大于它的各个部分的总和’是基本的系统问题的一种表述,至今仍然正确。
”(1) 这一点在学界已得到公认。
但是必须指出的是,通常学者们只是把这种系统思想看成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一些闪光点,而笔者却认为它是贯穿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的一条红线,特别是其"四因说"的真正灵魂。
提出这样一种观点意味着对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及自然哲学进行一种新的透视,其结果可能导致一种与传统观点大异其趣的“格式塔变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华四大国学导师之一的陈寅恪曾经说过,若论语言、文化之根源,古希腊语和古汉语有相通之处。
古希腊语之发音强调格律与韵律,对于元音的运用和古汉语有诸多相同之处。
But what I’d like to add up is 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betwee n ancient Greek and ancient Chinese. Chinese, from its verbal perspe ctive, is focusing too much on conception, or artistic conception sp ecifically, while Greek is majorly focusing on its rationalization. 抛开汉语的发展演变不谈,从理性思辩的这一角度来说一说古希腊语的个人见解。
2300多年前的古希腊哲学家Aristotle(亚里斯多德)在他的《雄辩的艺术》(The Art of Rhetoric)这本书里就曾经论述过:一次成功的演说只有包含了“e thos, logos and pathos”这三方面才会有效果和说服力。
古希腊为什么能够成为哲学的发源地与ethos,logos和pathos这三个词不无关系。
那么,这三个希腊语源的单词到底包含着什么含义呢,let’s check’em out!ETHOS ——represents the character or image从词源来说ethos源于希腊语词ethikos,表示“moral or showing moral character”。
亚里斯多德认为一个演说者在开始阶段必须在听众中建立一种“道德可信度”,即moral credibility。
这样,人们才会对他说的话有所信服。
这个词经由拉丁语词ēthicus进入英语。
若追溯更早的语言历史演变,ethos则源于原始印欧语(known as PIE)*swedhe-。
我们先来看看*swedhe-这个原始印欧语词,其实它是个合成拟构的原始印欧语词,前半部分*swe-表示“oneself, his, her, its”。
不要小看*swe-这个原始印欧语词,它在很多语言的变体都进入了英语,其同源词有self,gossip,suicide,secede,seclude,secret,secure等等等等。
由于篇幅关系这里不一一细讲。
现仅拿出一例略作阐述:*swe-进入拉丁语写成sui-,表示self。
w和u可以互换,sui-就是self,而cid-表示“cut”,后引申为“kill”。
kil l oneself就是自杀,即suicide。
swe-dhe-一词可能由于sw发音的脱落,dh-和th-对应,故发展成ethe-这样的形式,进而演化成ethos(道德风貌)、ethic(道德准则)、ethical(伦理的;道德的)等词。
还有ethnic(种族的)、ethnology(民族学)等词也源于*swedhe-,和ethic同源。
后半部分*dhe-也是原始印欧语词根,表示“do,make”,英语里的do就是源于它。
其实*swedhe-整个词合起来的意思就是to make one’s own,蹩脚的翻译就是“使其成为自己的”,后来含义宽泛化,发展成“自己所具有的”,最后变成“(自身具有的)行为举止规范”,即“道德”,也就是ethos的本意。
关于ethos就先概略的讲这么多吧!LOGOS ——represents the logical argumentLogos这个希腊语词所代表的意思就是逻辑性和条理性。
在前苏格拉底时代的哲学里,logos表示“人类对宇宙认识的理论”;在公元前5世纪晚期的智者派里,logos表示“对一个论题的诡辩”;在后苏格拉底时代的斯多葛学派思想里,logos表示“宇宙的合理的法则,所有行为和存在于人类灵魂中的理性的源泉”;在犹太教信奉的旧约圣经里,logos表示“the word of God”,翻译过来就是“创造万物的力量”,是上帝与人类交流的媒介。
(注解:对于the word of God为什么翻译成“创造万物的力量”我需要在这里解释一下。
《圣经》约翰福音开篇“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Word, an d the Word was with God, and the Word was God.”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
《圣经》这段话的意思就是“上帝打破寂寞开口言说,万事万物也借由上帝之口而创造出来,此言说即为上帝创造万物的力量和起始。
”这个解释看起来不可思议,但对于有着基督教信仰的基督徒来说,上帝之言就是创造万物的动因。
我这样的解释不知大家是否能看明白)而亚里斯多德在书中更多的是强调运用“三段论”(syllogisms)的逻辑推理法来阐明自己的观点。
举个简单的三段论的例子:人终有一死,苏格拉底是个人,所以,苏格拉底终会死。
这种三段论是由大前提,小前提,最后推导出结论。
其实,这是一种古希腊的诡辩术。
即通过一种逻辑上的连贯来推导出符合逻辑的结论。
而结论是否是t ruth(真相或事实)则显得不那么重要。
上述的这种逻辑辩论的方法其实就是一种“说辞,说法”,即亚里斯多德倡导的logos。
这个词的本意就是“speech, words”,最早源于原始印欧语*leg -,表示“to speak”。
先说说*leg-这个原始印欧语词根,它的“子孙”众多,其同源词汇在英语词汇中没有100也至少有50个以上。
*leg-最初表示“to collect, to pick u p”,即“搜集”。
而从*leg-进入古希腊语后变成的logos其实就是“to pick up words to make a speech”。
演讲,演说都需要“选词考究,遣词准确”。
*leg-进入拉丁语有很多变体,如lig-、leg-和其分词形词干lect-等。
其相应的常见派生词简略举例有:diligent,eligible,elite,intelligent,intel lectual,elegant,negligent,select,lecture,legend,analects,apolo gize,dialect…(太多了,就先写这么多吧,呵呵!)如果再算上*leg-进入希腊语派生出来的log-和lex-,还有作后缀的-logy,其派生词像lexical,logical,logics,eulogy,biology,加上刚才我提到过的syllogistic(三段论的)… oh, my goodness! 越想其派生词就越多。
不过,总而言之,在希腊语源的派生词里都是和“言论”有关。
关于logos还有很多话,提笔暂时想了这么多,就先停笔于此吧。
PATHOS ——represents the emotion in argument不知道大家是否看过梅尔·吉普森导演的一部电影叫《耶稣受难记》,片名就叫《The Passion of Jesus Christ》。
这里的passion可不是激情,它表示“苦难”,和pathos是同源。
在亚里斯多德的《雄辩的艺术》(The Art of Rhetoric)这本书里,他专门论述了情感,像愤怒、同情、恐惧等情感在演讲中的应用,他强调善于引导au dience进入到演说者想要的情感境界会大大的增加演说者的说服力。
说实话,我的确佩服亚里斯多德这老头儿的智慧,他很早就领悟了“煽动群众情绪”的真谛。
前几天刚看完《建党伟业》这部电影,那里面描述在五四运动时期的新思维领袖们站在台上“煽情”的一幕幕,就是很好的运用了PATHOS 这一条。
那么,pathos到底是什么意思呢?pathos最初源于希腊语,其原始含义表示“to suffer, endure”。
当人有了情绪(如愤怒、同情、恐惧等),身体就在suffer和endure。
我们会说情绪致病也是这个道理。
所以,pathos引出一个医学词根path-就表示“disease”,故pathology就是“病理学”,其同源词还有pathetic(可怜的—生病时的痛苦状态)、pathogen(病原体—致病基因,gene即为基因)、sympathy(同情—与对方一同感受病痛)等等。
与pathos同源的拉丁语词根为pati-,其过去分词词干为pass-,派生词p assion在后古典时代表示“suffering of Christ on the cross”,也就是本段开始我提到的电影《The passion of Jesus Christ》里的passion。
所以,说到passion这个词,可不是简单的“激情”所能够诠释的。
关于pati-和pass-,其派生词也有很多,像passive、passionate、passi ble(易感动的)、patient(病人suffer的是disease;忍耐对人来说也是一种suffering)、impatient、patible、compatible、penury(贫穷—忍受饥饿)等等,这里就不一一解释了。
关于pathos就先止笔于此,相信读者也已经明白了pathos的含义。
亚里士多德的三种说服方式亚里士多德认为修辞演讲就是对听众的一种说服,让听众形成某种判断,认同、赞成并采纳自己所持的观点或采取某种行动,因而修辞学的目标就是研究如何能够达到最大的劝说效果。
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第一卷第2章和第二卷18至26章中就如何取得说服的成功作了较为全面系统的阐述。
他认为演说取得成功有两种手段,一类是不属于技术范围的或“非人工的”手段(inartificial proofs) ,如证据、证人、法律条文等这些已经存在无须演说者提供只需要恰当地加以利用即可的条件,另一类是属于技术范围的或“人工的”手段( artific ial proofs) ,即需要演讲者凭借修辞方法达成的说服论证。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属于技术范围的三种基本说服方式——人品诉求(ethos)、情感诉求(pathos)和理性诉求(logos)。
人品诉求是指修辞者的道德品质、人格威信,亚里士多德称人品诉求是“最有效的说服手段”,所以演讲者必须具备聪慧、美德、善意等能够使听众觉得可信的品质,因为“人格对于说服几乎可以说是起支配作用的因素”(Kennedy 19 91: 38) 。
“当演说者的话令人相信的时候,他是凭他的性格来说服人,因为我们在任何事情上一般都更相信好人”(亚里士多德 1991:29)。
一位成功的演说家在演讲中“除了设法使受众成员进入最有利于说服工作获得成功的感情状态以及向他们‘摆事实,讲道理’之外,还必须展示出一种能赢得他们尊重和信赖,对他们具有感召力的人格,并利用这一人格所具有的威信来影响他们的决定”(刘亚猛 2004:1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