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各论.第一章解表

合集下载

各论第一章解表药 中药学概论

各论第一章解表药 中药学概论

效用
3、祛风除湿:用于风湿痹痛、筋 脉拘挛。配羌活、独活、防风。
用量用法
5~10g,煎服。
*柴 胡
北柴胡
柴胡原植物
柴 胡
南柴胡
狭 叶 柴 胡 原 植 物
性能特点
苦、辛,微寒,轻清主升。归肝、 胆经。功在泄散升举(解表药中柴胡 退热作用最强) 。
既长于疏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 为治少阳证的要药;又善疏泄肝气风抽搐,见牙 关紧闭,角弓反张等配天南星、白附 子、天麻。(玉真散)。
其它功效
1、防风炒用有止泻作用,可用于 腹痛泄泻。配白芍、白术(痛泻要方 )
2、炒炭用有止血作用,可用于便 血、崩漏。(经验后方)
3、治疗砷中毒。配绿豆、甘草。
用量用法
3~10g,煎服。
*羌 活
羌活原植物
2、止咳平喘:用于肺失宣降之咳 喘实证, ,可随症配伍。如: 风寒 犯肺。配杏仁、甘草(三拗汤);寒 饮伏肺。配桂枝、干姜、细辛、半夏; 邪热壅肺、肺气失宣。配石膏、杏仁、 甘草(麻杏石甘汤)。
3、利水消肿:用于风水水肿。 主要症状腰以上水肿,头面为甚、恶 风(类似现代医学急性肾炎初起)。 配连翘、赤小豆。
* 紫 苏 叶
紫苏梗
紫苏叶原植物
性能特点
味辛,气温。归肺、脾经。功能 发汗解表,行气和中,长于解表行气, 尤宜治外感风寒兼脾胃气滞者。
效用
1、发汗解表:用于外感风寒表证。 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兼咳嗽者 配杏仁、桔梗等(杏苏散);表寒兼 气滞配香附、陈皮(香苏饮)。
2、行气和中:脾胃气滞、胸闷不 舒、恶心呕吐、配陈皮、半夏;胎气 上逆,妊娠恶阻,胎动不安。配砂仁、 白术、陈皮。
蔓荆子
单叶蔓荆原植物
性能特点

17考研《方剂学》各论知识讲解

17考研《方剂学》各论知识讲解

第一章解表剂麻黄汤《伤寒论》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身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用法:先煮麻黄,不需啜粥,覆取微似汗方解:麻黄开腠发汗,宣肺平喘,为君药。

桂枝为臣药,解肌发表,温通经脉,既助麻黄解表,使发汗之力倍增,又畅行营阴,使疼痛之症得解。

二药相须为用,是辛温发汗的常用组合。

桂枝汤《伤寒论》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用法:啜热稀粥,以助药力,覆取微似汗,有禁食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方解:1. 方中桂枝为君,助卫阳,通经络,解肌发表。

芍药为臣,益阴敛营,敛外泄之营阴。

桂芍等量合用,寓意有三:一为针对卫强营弱,体现营卫同治,邪正兼顾。

二为相辅相成,桂枝得芍药,使汗而有源,芍药得桂枝,使滋而能化。

三为相制相成,散中有收,汗中有补。

此为本方外可解肌发表,内调营卫、阴阳的基本结构。

2. 姜枣相配,是为补脾和胃、调和营卫的常用组合。

配伍特点:发中有补,散中有收,邪正兼顾,阴阳并调。

“遍身微似汗”标志:胃气已和,津液得通,营卫和谐。

九味羌活汤(张元素方,录自《此事难知》)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发汗祛湿可建功。

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方解:生地、黄芩清泄里热,并防诸辛温燥烈之品伤津。

配伍特点:升散药与清热药并用。

要点:体现"分经论治" 思想的代表方。

用法:寒邪甚,表证重,宜热服本方,药后啜粥。

香苏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香附子、紫苏叶、炙甘草、陈皮功用:疏散风寒,理气和中主治:外感风寒,气郁不舒证。

小青龙汤《伤寒论》小小青龙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用法:先煮麻黄)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主治:外寒内饮证方解:五味子、芍药二药与辛散之品相配,一散一收,既可增强止咳平喘之功,又可制约诸药辛散温燥太过之弊。

中药学 各论第一章解表药

中药学  各论第一章解表药

解:解除、解散之意。

表:表邪、表证之意。

解表:即解散表邪、解除表证。

“凡是具发散表邪之功,以解除表证为主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根据本章药物的性能特点,可分为辛温解表药、辛凉解表药两类。

本章药物多具辛味,故都具发散解表之功。

辛温解表药味辛性温,故能发散风寒。

辛凉解表药味辛性凉,故能发散风热。

本类药主要适用于外感风寒或风热所致的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或有汗)及苔薄白、脉浮等表证。

辛温解表药适用于风寒表证。

辛凉解表药适用于风热表证。

表证兼正虚患者,须视其阳虚、气虚、阴虚之不同情况,分别配伍助阳、益气、养阴等扶正之品,以扶正祛邪;辛凉解表药用于温病初起,应适当配伍清热解毒药同用。

使用发汗力强的解表药,要注意掌握用量,中病即止,不可过汗,以免损伤阳气和津液;体虚多汗及热病后期津液亏耗者忌服;对久患疮痈、淋病及失血患者,要慎重使用;入汤剂不宜久煎。

“凡具发散风寒之功,以治疗风寒表证为主的药物,称为发散风寒药或辛温解表药。

”以辛温为主,多归肺、膀胱经。

辛-能发散温-能祛寒肺-合皮毛,肺气通于卫。

膀胱-太阳经脉,主一身之表。

风寒表证。

又可称表寒证、外感风寒、感冒风寒、感受风寒。

味辛、微苦,气温。

主归肺、膀胱经。

功在“宣发”,在解表药中发汗力最强,被称为发汗峻品。

长于发汗、平喘,是治疗表寒实证和肺实咳喘的要药。

⒈发汗解表: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

配桂枝(麻黄汤)⒉止咳平喘:用于肺实咳喘,可随症配伍。

如:风寒犯肺配杏仁、甘草(三拗汤);寒饮伏肺配桂枝、干姜、细辛、半夏;邪热壅肺、肺气失宣。

配石膏、杏仁、甘草(麻杏石甘汤)。

⒊利水消肿:用于风水水肿。

主要症状腰以上水肿,头面为甚、恶风(类似现代医学急性肾炎初起) 配连翘、赤小豆。

⑴麻黄辛能宣温能祛寒、因此,麻黄具有发汗解表之功,可用治表寒实证。

⑵麻黄辛能宣,微苦泄降,温能祛寒。

入肺经宣发肺气,又具止咳平喘之功,可用治肺实咳喘。

⑶麻黄辛能宣,微苦泄降,小便通,水肿消。

方剂学-解表剂PPT课件

方剂学-解表剂PPT课件

-
20
6、寒闭失音
赵守真医案:汪某以养鸭为业,某晚归时,感觉不适,饮 冷茶一大钟,午夜恶寒发热,咳嗽声嘶,既而语言失音。 曾煎服姜汤冲杉木炭末数钟,声亦不扬。晨间,其父伴来 就诊,代述失音原委。因知寒袭肺金,闭塞空窍,故咳嗽 声哑。按脉浮紧,舌上无苔,身疼无汗,乃太阳表实证。 其声暗者,非金破不鸣,是金实不鸣也。由于贼风外袭, 玄府阻闭,饮冷固邪,痰滞清道,治节失职之所致。治宜 开毛窍宣肺气,不必治其暗。表邪解,肺气和,声自扬也。 疏麻黄汤:麻黄9克,桂枝、杏仁各6克,甘草3克。
按:此例患者受严冬风雪之寒气侵袭,致肺失宣降、寒凝气滞、耳窍不 通而致耳聋,故用麻黄汤发散风寒。风寒祛、耳窍通,耳聋自愈。
-
22
8、胸痹
刘某,男,56岁,1980年12月诊。胸闷,气短,胸痛彻背, 动则尢甚,时常发作一年余。近月余发作频繁。刻诊:气 短声低,气急而咳,痰少色白,畏寒怯冷,面色白光 白, 四肢欠温,舌暗苔白,脉细数无力。西医诊断为冠心病、 心绞痛。此乃胸中阳气不振,不能贯通心脉,则胸闷胸痛; 不能达于四末则四肢欠温;不能温分血肉则畏寒怯冷,时 时恶风。宜麻黄汤主之:炙麻黄6g,桂枝15g,杏仁6g, 炙甘草30g,薤白6g,附子30g(另包先煎)。服药3剂, 诸症消失。


以辛温解表药为主,常配:

1、活血通脉药(桂枝、川芎)

2、宣降肺气药(杏仁、桔梗)
-
3
麻黄汤《伤寒论》
学习 外感风寒表实证的基础方
麻黄汤的典型性意义 基础方典型结构
-
4
主证病机分析:

感(
风太

阳 伤
表 实
寒 )

卫阳被遏 营阴郁滞 肺气不宣

各论 第一章 解表药

各论 第一章 解表药




薄荷

牛蒡子
蝉蜕



共同点: 薄荷、牛蒡子、蝉蜕三药皆性寒凉,均能疏 散风热、透疹、利咽。均可用于: 1.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 头痛、口渴、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常 配伍银花、连翘、荆芥等药; 2.麻疹初起,透发不畅; 3.风疹瘙痒; 4.风热上功,咽喉肿痛等证。





能凉血止血。又可用于: 1.燥热伤肺,咳嗽痰稠、鼻咽干燥,常配伍 杏仁、沙参、生石膏、贝母等; 2.血热妄行的吐血,衄血等证(血热吐衄)。 桑叶蜜炙能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故肺燥咳 嗽多用蜜炙桑叶。 菊花平肝、明目之力较强,又能清热解毒, 也可用于疔疮肿毒。 此外,菊花有黄菊花、白菊花之分,疏散风 热多用黄菊花(杭菊花),平肝明目多用白 菊花(亳菊花、滁菊花、杭甘菊)。





不同点: 柴胡苦辛微寒,主升肝胆之气,常于疏散 (少阳半表半里之邪) 、退热、疏肝解郁。 又常用于: 1.伤寒邪在少阳,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 苦咽干、目眩等症,常配伍黄芩等,为治疗 少阳证的要药; 2.感冒发热。现有柴胡制成的单味或复方注 射液,对于外感发热有较好的解热作用; 3.肝郁气滞,胸胁胀痛、月经不调、痛经等 症,常配伍当归、白芍等。





2.体虚外感,应扶正祛邪。 气虚——配补气药 血虚——配补血药 阴虚——配养阴药 阳虚——配补阳药
五、使用注意


1.但热不寒,病不在表而在里,不宜使用。 2 .取微汗为宜,切忌大汗淋漓,以免“伤 阴”“亡阳”。 3.虚汗、疮疡日久、淋证、失血者当慎用。 4. 因时、因地、因人而权衡用量的轻重。 5.为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

《中药学各论》word版

《中药学各论》word版

中药学各论第一章解表药凡能发散表邪,解除表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表证是由六淫之邪或疫疠邪气从人体皮毛或口鼻侵入,病位在表,引起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或有汗,舌苔薄、脉浮等症状表现。

以感受风邪为主,兼夹寒邪侵犯人体所致者,称为风寒表证;若兼夹热邪侵犯人体所致者,称风热表证。

解表药能发散表邪,多具辛味。

肺合皮毛,开窍于鼻,表邪多从皮毛口鼻而入,表证多见肺经症状,又膀胱亦主一身之表,故解表药主归肺、膀胱经。

主治风寒表证的药物,多为温性;主治风热表证的药物,药性多偏寒凉。

根据其性能特点和功效主治的不同,解表药可分为发散风寒药、发散风热药两类。

表证夹湿者,宜选用兼有祛风胜湿作用的解表药,并可与化湿药配伍;体虚外感者,应根据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的不同,分别与补气、补血、补阴、补阳药同用,以扶正解表。

另外,根据表证兼有症状,如咳喘痰多、呕吐、咽喉肿痛、目赤头痛等,可分别与化痰止咳、和胃止呕、清热利咽、清肝明目药配伍。

使用发汗力强的解表药,用量不宜过大,以微汗出为宜;自汗、盗汗、淋证、失血、久患疮疡等正气不固、津血亏虚者,虽有表证也应当慎用或忌用。

解表药多为芳香辛散之品,易于挥发散失,故入汤剂不宜久煎,以免降低疗效。

第一节发散风寒药以发散风寒表邪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改善或消除风寒表证的药物,称为发散风寒药;其性温味辛,又称辛温解表药。

风寒表证以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头身疼痛、鼻塞、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为主要表现。

部分发散风寒药分别兼有止咳、祛风湿、止痛、通鼻窍、止呕等功效,又可治疗咳喘、头痛、风湿痹痛、鼻渊、呕吐等,尤其兼有风寒表证者,更为适宜。

本类药物,性偏温燥,多数药物具有发汗作用,阴虚血亏,里热偏盛者,不宜使用。

麻黄《本经》为麻黄科草本状小灌本草麻黄Ephedrasinicastapf.、木贼麻黄EphedraequisetinaBge.或中麻黄EphedraintermediaSchrenketC.A.Mey的草质茎。

方剂学第一章-解表剂

方剂学第一章-解表剂

但表证并不全是感冒,如湿病的卫分证,解表后 病轻,并未痊愈,饮食不慎,病易反复,这就是 中医的“食复”,生冷的东西是不能吃的。
在临床中要注意社会及生活习惯的变化,才能更 好的满足临床的需要。
疮疡已破,无表证,或虽有表证,但已破,有一 种疮,很不起眼,容易先破头流水,如疹子,不 可枉加解表,疹子不发热,无汗是出不来的,疹 子出的很顺不必解表,天花更是如此,当然天花 现在不易见,斑不可解表。
方义讲述
本方与麻黄汤不同之处是,恶寒重,发热重,更 不见汗出而烦躁。
这就说明外面的风寒越甚,毛窍越闭塞,里的卫 气不外达,郁于里而发热愈高,发热重而烦躁, 就伤耗津液,发热、烦躁。
津伤在这里并不是主要的,相反地当注意汗不出 并不是津伤,而是因为外寒重,毛窍闭塞,在此 情况下需用大量的辛温发汗,在当时(汉)可选 择的药物有限,故用麻桂,但麻桂的分量,麻加 倍,桂枝不变。
由于表证有多种,归纳起来有表寒、表热、 有寒热虚实之分,解表剂也就应分为几类, 这样才能根据不同的证,用不同的解表剂。
凡属表寒者用辛温,属表热者就用辛凉, 正虚者当适当加补益药,这里主要讲气虚 阳微。
因为阴虚,血虚的人体内多热,外感后也 常易变为表热证,因寒郁易化热,内有阴 血虚,产生内热,受外感就从热化,感受 风热就更不用说。
方义讲述
风寒所伤,主要伤人阳气,这里加麻黄,桂枝不 变,桂温通经脉,也能解肌发表,麻配桂能发汗 走于一营一卫,营还是气,血中之气,营不是血, 通过行营气而温通血脉。
皮毛的闭塞,肺气的不能宣发,还重用麻黄,这 里已有热,可看出桂枝的辛甘温与麻黄的苦辛温, 还是不同的,作用特点有区别,它是入血脉,通 营卫,这就比卫气深了一层,所以加重解卫的药, 鼓舞阳气,振奋卫气,开皮毛,不象桂枝直接影 响血分

方剂-各论

方剂-各论

方剂-各论第一节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解表药多具有辛味,辛能发散走表,故主要具有发汗解表,祛除表邪的功效,适用于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或有汗、鼻塞、流涕、脉浮等表征。

此外,部分药物还可用于麻疹不透、咳喘、水肿或其它病证兼有表证者。

根据解表药药性的不同,本节药物分为辛温解表药和辛凉解表药两类。

辛温解表药性多辛温,以发散风寒为主要功效,一般发汗作用较强。

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舌苔薄白,脉浮紧等。

部分药物对咳喘、水肿、疮疡兼有风寒表证及痹证初起也可应用。

辛凉解表药性味多辛凉,以发散风热为主要功效,发汗力一般较弱。

适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咽干口渴、舌苔薄黄,脉浮数等。

部分药物兼有清头目,利咽喉的作用。

本类药物大多气味芳香,故不宜久煎,以免损失药效。

使用发汗力强的解表药,应避免发汗过多,因汗出过多能耗散阳气,损伤津液。

对于多汗、热病伤津、久患疮疡、失血及阴虚发热等,一般不用,以免劫伤阴血。

一、辛温解表药麻黄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草麻黄或木贼麻黄的茎枝,主产于河北、山西、陕西、甘肃等地。

切段生用或蜜炙用。

【性味归经】辛、微苦、温。

归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主治】1.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无汗、脉浮紧等表实证。

常与桂枝相须为用,增强发汗解表力量。

2.用于风寒外束,肺气壅遏所致的咳喘证。

常与杏仁、甘草配伍,以增强平喘功效。

3.用于水肿而兼有表证者。

常与生姜、白术等药同用。

【用量用法】1.5-10克。

宜先煎。

解表生用,平喘炙用或生用。

【使用注意】本品发汗力强,故表虚自汗及阴虚盗汗,喘咳由肾不纳气者忌用。

桂枝为樟科植物肉佳的干燥嫩枝,主产于广西、广东、云南等地,切片或切段用。

【性味归经】辛、甘、温。

归心、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平冲降逆。

【主治】1.用于外感风寒、头痛、发热、恶寒等证。

各论1 解表、清热药

各论1 解表、清热药

葛根
辛、甘、凉,归肺、脾、胃经 功效:解表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应用:1、外感表证,发热头痛 2、麻疹初起疹出不透 3、热病口渴及消渴 4、脾虚泄泻 葛根能直接扩张血管,使外周阻力下降,而是明显降压 作用,能较好缓解高血压病人的“项紧”症状,故临床常 用治高血压病颈项强痛,如北京同仁堂生产的愈风宁心片 即由葛根一味药组成。 现代临床用以治疗多种与淤血有关的心脑血管疾病,如冠 心病、高血压病、脑血栓形成、高血脂等,疗效可靠。
升麻
辛,苦,微寒,归肺、胃、脾经 功效:解表退热,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 应用:1、外感表证发热 2、麻疹初起疹发不畅 3、热毒病症 4、中气下陷
柴胡、升麻、葛根
相同点:三者皆能发表、升阳,均可用治风热感冒、 发热、头疼,以及清阳不升等证。 不同点:柴胡、升麻均能升阳举陷,用治气虚下陷 证,食少便溏、久泻脱肛、胃下垂、肾下垂、子宫 脱垂等脏器脱垂;升麻、葛根两者又能透疹,常用 于治麻疹初起、透发不畅。 但柴胡主升肝胆之气,长于疏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 退热,疏肝解郁,为治疗少阳证的要药。 升麻主升脾胃清阳之气,其升提之力较柴胡为强, 并善于清热解毒,又常用于多种热毒病证。 葛根主升脾胃清阳之气而达到生津止渴、止泻之功, 同时可解肌退热。
第七章清热药
以清解里热、治疗里热证为主 适应证:温热病高热烦渴、湿热 泻痢、温毒发斑、痈肿疮毒及阴 虚发热等里热证
实热证
现代应用


传染病、感染, 高热 痢疾、黄疸 伴毒血症 痈肿疮毒 脏腑火热 变态反应性疾病
肿瘤
病原微生物感 染。 炎症反应。 免疫失常。 发热、疼痛、 中枢症状。
芦根
甘,寒。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泻火,生津,止呕,祛痰排脓 应用:1、温热病气分热证或表热证烦渴 2、胃热口渴、呕逆等证 3、肺热咳嗽痰多或肺痈咳吐脓痰 略有利尿作用 芦根为芦苇的根茎,苇茎为芦苇的嫩茎。二者出自 同一种植物,功效相近。但芦根长于生津止渴,苇 茎长于清透肺热,略有侧重。

方剂学13讲总论小结。各论、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

方剂学13讲总论小结。各论、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

方剂学13讲总论小结。

各论、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方剂学 13讲总论小结。

各论、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整个总论部分归纳一下,强调三个一类的重点问题。

一个是方剂和治法的关系。

包括什么是方剂?什么是《方剂学》?在绪言里头。

第二个,常用治法。

以《医门八法》为代表。

第三个重点方面是,方剂组成的基本结构。

作为方剂的配伍技巧,这是目前这版教材里新增加的,把它看做二类内容。

为了学习各论方便,把各论的各个项目,本教材和原有教材的一些区别,改良的方面简要提一下。

全书各论共19章,从分类来说,在前几版的基础上,每一版都稍做了一些修改,变化不大。

从组成,一般都照录了原书的用量,也有参考用量。

参考用量是仅作参考。

因为编委会由13位老师组成,来自我们东南西北很多省,各地用药习惯有一定差别,虽然有些做了调整,但是大家在各个地方工作,都有当地具体的情况,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地使用这用量。

服用方法照录了原书的服法。

括号里面有参考的现代用法。

用法部分重点的一些方剂,特别这些用法直接影响疗效的要指出来。

因为如果不正确使用的话,会直接影响疗效,影响到整个方功效发挥的方向。

每个方的功用反映了它的治法,要求尽可能地把功用落到实处,成为一种具体治法。

但由于每一张方,都是针对的证,是一类证,虽然具体,不是针对具体的一个病人,还是带有一定的概括性。

所以在后面的临床加减方面,实际上治法上还会有一定的调整。

主治部分是在变动的,主要在两个,第一个,很多原书主治,如果比较能够概括这个方主治的话,那不能完全照录原文,要把原文适当组织,比较规范,因为《方剂学》还不是学的古代某一个经典著作、原著,这是一个变化。

第二个,《方剂学》要立足于从这个方产生以后,包括后世的运用,有很多主治,后世发展了,所以要结合这一类。

并不局限于原书的运用。

在讲到具体方剂的时候,会涉及到这个问题。

所以尽可能避免了原书一句话就是主治。

这样区别于《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经典著作的学习。

中药学各 论1

中药学各 论1

二、祛风湿方 独活寄生汤
• 功效:
• 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 Dispelling wind-dampness , stopping pain of
blockage-syndrome, tonifying the liver and kidney and replenishing qi and blood. • 主治:风寒湿痹。属于肝肾两亏,气血不足者。 • 症见:腰膝冷痛,屈伸不利,畏寒喜温, • 舌淡苔白,脉细弱。
大黄
• • • • • • • • • •
主治: 1、胃肠实热,燥结便秘。(热积便秘) 首选药。 2、热毒疮疡,烫火伤; 或实热亢盛之吐血,衄血等。(清热凉血) 或实火上炎,咽喉肿痛,口疮,目赤肿痛。 4、瘀血阻滞证:血瘀腹痛,经闭。 跌打损伤,血瘀作痛。(酒制) 5、湿热下痢,或湿热黄疸。 用量:3——12克。 注意:通便宜生用后下。又孕妇慎用。
痛,呕吐泄泻,苔白腻。
藿香正气散
• • • • • • • • • • • •
方解: 君:藿香——解表,芳香化湿,辟秽和中。 臣:苏叶,白芷——解表散寒,兼化湿浊。 半夏,陈皮——燥湿和胃,降逆止呕。 佐:白术,茯苓,——益气健脾,和中止泻。 厚朴,大腹皮——行气化湿,畅中除满。 桔梗——宣肺利膈。 生姜,大枣,炙甘草 ---调药和中。 各药合用,表里双解,化湿辟秽,升清降浊, 理气和中。舒胸膈,解寒热吐泻。 本方常用于四时感冒,胃肠型感冒,山岚瘴疟 及水土不服。
独活
一、祛风湿药 独活
• 性味:辛、苦,微温。入肾、膀胱经。 • 功效:祛风湿,止痛,散寒解表。 • 主治: • 1、风湿痹痛,不论新久,但以 • 下半身痹 痛尤宜。 • 2、风寒感冒,兼有湿邪者。 • 用量:3 —— 9克。

第1章解表201102

第1章解表201102

九味羌活汤
• 太阳经:羌活
• 阳明经:白芷 • 少阳经:黄芩 • 太阴经:苍术
分经 论治
• 少阴经:细辛 • 厥阴经:川芎
防风为风药之卒徒,走十二经。
九味羌活汤
配伍特点 (1)升散药和清热药的结合运用。 (2)体现了“分经论治”的思想。
九味羌活汤
用法 若急汗,热服,以羹粥投之,
若缓汗,温服,而不用汤投之。
调和营卫,辛温解 表之和剂

均为辛温解表剂,同可治疗外感风寒表证,均 用了桂枝、甘草,都具有解表散风寒之功
桂枝汤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的基 础方,又是调和营卫、调和阴阳治法 的代表方 。
临床应用以恶风,发热,汗出,脉 浮缓为辨证要点。
附方
1、桂枝加葛根汤
功用:解肌发表、升津舒经 主治:桂枝汤证兼项背强而不舒者。
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 脉浮缓或浮弱者。
桂枝汤证
风寒
卫阳 营阴
• 病机: 外感风寒,卫阳浮强,

营阴泄弱,肺胃不和。
• 主证:恶风,发热,脉浮缓,汗出。
• 恶风:外感风寒以风邪为主,风性疏泄致 卫阳浮强,卫气不能固护体表。
• “有风则恶为恶风,无风则恶为恶寒。”
• 汗出:1.风性疏泄。2.卫阳浮强,卫 气不能固护营阴,营阴外泄,脉道不 充,故脉缓或脉弱。
九味羌活汤
功用(治法)
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方解
九味羌活汤
君 羌活:散风寒,祛风湿,利关节,止痹痛
臣 防风:祛风除湿,散寒止痛
苍术:发汗祛湿,
祛太阴寒湿之要药
细辛:善止少阴头痛
佐 白芷:擅解阳明头痛
川芎:长于止少阳厥阴头痛

中药学课件各论:解表药一

中药学课件各论:解表药一

配伍运用
3-10g 炙用麻—桂补相中须助:阳风:寒虚表寒实腹证痛
使用注意: 桂芍相伍:风寒表虚证
桂苓相配:化气行水 1、辛温助阳,易伤阴血,故外感热病、阴
虚火旺、血热妄行者忌用。
2、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麻黄 桂枝
发汗解表—风寒表证
麻黄—发汗力强,风寒表实无汗重证多用。兼能


平喘、利尿,用于咳喘实证,水肿初起。
附: 苏梗:宽胸利膈,顺气安胎。 适用于—胸腹气滞及胎动不安
性味归经:辛、微温,归肺、脾胃经 功 效:
发汗解表 温中止呕 温肺止咳
适应症:
呕家圣药
1、风寒轻证
2、用于各种呕吐——胃寒尤宜
3、肺寒咳嗽
此外:健胃消食、解毒
—半夏、南星、鱼蟹中毒
用法用量: 3-10g
使用注意:
伤阴助火,阴虚及热盛者慎用或忌用
“治风功通用效之:品” 祛风解表 胜湿止痛 止痉
荆芥 防风
作用缓和 祛风解表 无论风寒 风热表证
均可
多用于麻疹不透,风疹 瘙痒及疮疡初起兼表证,
炒炭止血—多种出血证
多用于皮肤瘙痒,风湿 痹证,破伤风等证
炒用—升清燥湿止泻 炒炭—止血
白芷
细辛
白芷
辛,温, 归胃、肺、大肠经
功效:祛风散寒 通窍止痛 燥湿止带 消肿排脓

桂枝—发汗力缓,无论风寒表实、表虚证均可。
兼能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用于寒凝血滞
诸痛证及痰饮水肿、心悸脉结代。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脾经 功 效:滞者) ——尤适风寒兼咳喘胸闷者 2、脾胃气滞证 3、鱼蟹中毒
用法用量: 3-10g 不宜久煎
性味归经:辛、微温,归肺、胃经 功 效:

常用中成药的使用

常用中成药的使用
处方 鼻炎康水提干浸膏 当归干浸膏 猪胆汁 黄芩提取物 麻黄粉 薄荷油 扑尔敏
注:鼻炎康水提干浸膏 的处方:苍耳子、 广藿香、野菊、麻黄、鹅不食草
11 鼻炎康片
功能——清热解毒,宣肺通窍, 消肿止痛。
主治——用于急慢性鼻炎,过敏 性鼻炎等。
11 鼻炎康片 注意——用药期间不宜驾驶
车辆、管理机器及 高空作业等。
返回
5、桑菊感冒片
5、桑菊感冒片
处 方 桑叶 菊花 连翘 薄荷油 苦杏仁 桔梗 甘草 芦根
功效——疏风清热, 宣肺止咳。
5、桑菊感冒片
主 治
风热感冒初起,头痛, 咳嗽,口干,咽痛。
5、桑菊感冒片
临床应用 感冒、流行性感冒 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喉炎 风疹、麻疹 流行性结膜炎 急性支气管炎初起者
第一章 解表剂
1. 感冒清热冲剂、 2. 小青龙颗粒、 3. 小儿至宝丸、 4. 银翘解毒片 5. 桑菊感冒片
6. 芎菊上清丸、、 7. 双黄连口服液 8. 小儿退热颗粒、 9. 抗病毒口服液 10.小儿七珍丹、 11. 鼻炎康片
返回、
1 感冒清热颗粒
处方主要组成 : 荆芥穗、薄荷、防风、柴胡、 紫苏叶、葛根、桔梗、苦杏仁、 白芷、苦地丁、芦根
2 麻仁润肠丸
主治
肠胃积热,胸腹胀满,大便秘结。
(同类方:麻仁丸)
火麻仁、苦杏仁、大黄、枳实、厚 朴、白芍
2 麻仁润肠丸
临床应用
本方为治肠胃燥热引起的虚人 便秘、老人肠燥便秘、产妇便秘、 习惯性便秘、痔疮便秘等多种便 秘的常用有效成药。
2 麻仁润肠丸
注意
身体虚弱、大病初愈者慎用。 孕妇忌服。 睡前服用。
1、清宁丸
本方主要用于胃肠湿热,上焦火盛 以及湿热下注之便秘、咽痛、牙痛、 口疮、黄疸、痢疾等多种病证。

《处方纲要》(各论--第一章)

《处方纲要》(各论--第一章)

《处方纲要》(各论--第一章)第一章. 解表剂处方法一、概说解表剂是在汗法指导下,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功能发散表邪,解除表证的一类方剂。

因此欲组织好解表剂,必须先对表证、汗法和解表药的性效,了解清楚。

何谓表证?《内经·素问》曰:“皮毛经络为外”,“外有病属表”;白峰曰:“六淫外邪为表”;《医学心悟》曰:“假如发热恶寒、头痛鼻塞、舌上白苔、脉息浮,此表也”。

可见凡是六淫邪气侵犯人体皮毛、经络、肌肉等浅表部位,使皮毛束闭、经络不利、开阖失司、营卫失调,而呈现出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苔白脉浮一组典型症状者,就叫表证。

其中因感邪有风寒风热之别,体质有虚实强弱之异,故同一表证又有表寒证、表热证及体虚外感之分。

属于表寒证者,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痛、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属于表热证,表现为发热重、恶寒轻、口渴咽痛、苔薄白或微黄、脉象浮数;体虚外感则于出现表证的同时,伴有短气倦怠、脉浮无力等气血阴阳不足的症状。

这是表证的一般情况,也是组织解表剂应首先明确的问题。

汗法是通过辛散方药,以开泄腠理,促进发汗,使外感六淫之邪从肌表而解的一种治法。

汗法不仅能发汗,凡能祛邪外出,透邪于表,宣通气血,调和营卫者,皆属发汗的作用。

适应于外感六淫邪气侵犯肌表而形成的表证。

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其有邪者,渍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伤寒论》曰:“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

但这只是原则提法,而且悉指发散风寒而言。

及至宋·刘完素提出外感初起多是“怫热郁结”,不宜再用热药解表,宜用辛凉或甘寒解表法,方有辛凉解表之说。

因而张从正曰:凡“风寒暑湿之气入于皮肤之间而未深,欲速去之,莫如汗法”。

何况表证本身就有表寒、表热及体虚外感三大类,故同一汗法又分辛温解表、辛凉解表与扶正解表三个大法。

至于解表药的性效较为复杂,此处只作大概介绍。

总的来讲,解表药多具辛味,多入肺经与膀胱经。

辛能发散,肺主皮毛,太阳膀胱主一身之表,故本类药物,多具发散表邪,治疗表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注意。 ●了解解表药、发散风寒药、发散风热药的含义。 ●了解藁本、辛夷、淡豆鼓的功效、特殊的用法用 量及特殊的使用注意。 ●配伍意义:麻黄配桂枝、桂枝配白芍、生姜配半 夏、桑叶配菊花、柴胡配黄芪、葛根配黄连。 ●炮制目的:麻黄。 ●功用异同比较:麻黄与桂枝、荆芥与薄荷、桑叶 与菊花。 ●不同辨证体系对解表药归经的影响。
湿,卫阳和脾阳被寒湿所遏,症见恶寒发热、头 痛如裹、腹痛吐泻等。香薷既可解表又能化湿, 恰好针对阴暑的致病特点。 2.辛温发越阳气,入肺开启水之上源,有利水消肿 之功→用治水肿和脚气病等----须浓煎放能见效。 3.表虚有汗及阳暑忌用。 ●阳暑:为暑热之邪充斥人体内外所致,症见烦 热汗渴,重则神昏,与阳明气分实热证很相似。
荆芥 防风 共性
●辛散微温(或称辛平)而不燥,入肝经→祛风解 表。无论风寒、风热(配薄荷、金银花)、风疹(蝉蜕 刺蒺藜),皆可用之。
个性 荆芥
⒈轻扬发散,药性平和→以透疹消疮明目为长。 ⑴麻疹初起,疹出不畅----配薄荷、蝉蜕;
⑵疮疡初起兼有表证者----当配清热解毒药。 ⒉风热或肝火→目赤肿痛等----配夏枯草、菊花。 ⒊炒炭→止体内外出血。
㈣趋向:均具有升浮之性;部分药兼有平喘、止咳、 清热作用,则具有双向性。 ㈤毒性:细辛、苍耳子有小毒。
四.配伍应用
㈠针对六淫致病的配伍 ⒈针对风寒和风热表证的不同→分别选用发散风寒和 发散风热药。 ⒉因六淫之邪致病不同,做适当配伍: ⑴化 湿→配香薷、广藿香等;
⑵祛暑湿→配苍术、佩兰等; ⑶润 燥→配沙参、麦冬等。 ⑶表里同病→根据表、里证的轻重缓急不同而配 伍治之。 ㈡针对正气亏损的配伍。即体虚患表证者,适当配 伍补益药。 ⒈补气→配党参、黄芪等; ⒉补血→配熟地黄、枸杞等; ⒊温阳→配附子、干姜等;
生姜
⒈散寒发汗之力较弱,用治伤风感冒轻证---- (生姜 红糖汤)。 ⒉长于温中止呕→为呕家圣药,善治各种呕吐。对 风寒呕吐尤宜----(小半夏汤); ⒊温肺止咳,治风寒咳嗽痰多等----(杏苏二陈汤)。
⒋解鱼蟹中毒和某些药物中毒→如能解半夏、南星 等药物中毒。 ⒌食用能调理脾胃,增进食欲。
香薷
1.发汗之力较强,芳香善于化湿醒脾→治夏季感冒 阴暑或暑湿----配扁豆、厚朴(香薷饮),故有“夏 月之麻黄”的说法。 ●阴暑:为夏季乘凉饮冷,外感风寒,内伤暑
[学习内容]
1.概述 含义\功效与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使用注意
2.解表药 第一节发散风寒药\第二节发散风热药
概述
一.含义
●凡能发散以风邪为主的表邪,常用治外感表证的 药物,称解表药或发表药。 ●发散:是治疗表证的方法。其依据《内经》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而立论。发散表邪就是 通过发汗的方法而解除表证。发汗既中医治疗八 法之一的“汗法” ●解肌:解表除“发汗”法外,还有一种方法称 为“解肌”,它是用于表邪从皮毛刚入肌肉腠理 的一种治法。解肌药虽能解表,但作用较发汗药
黄汤只适用于恶寒发热,无汗而喘的风寒表实 证。由此推论,“有汗不得用麻黄”实指麻黄 汤。 ⒉微苦沉降入膀胱,并能宣肺利尿消肿,并为宣肺 利尿之要药→治风水或表证伴腰以上水肿者,且头 面眼睑尤甚----配白术(越婢加术汤)。 ●风水为风邪侵袭,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而 致,即“上焦不开,下焦不利”。现以麻黄为主
⑴胸阳不振,心脉瘀阻→胸痹胸痛彻背----配枳实 薤白(枳实薤白桂枝汤); ⑵血脉寒凝→痛经闭经、少腹冷痛----配当归、川 芎(温经汤); ⑶寒痹关节痛甚----配附子(桂枝附子汤)。本方 也可用治冻伤、冻疮等。 ⑷脾胃虚寒→脘腹冷痛----配饴糖、生姜(小建中 汤); ●桂皮醛有良好的镇痛作用。桂皮油能缓解胃 肠痉挛,并有强心、利尿作用。
阴更伤。 ●亡血家:指失血的病人。由于津血同源,往往 “夺血者无汗”。 ㈢剂量与发汗程度当因人(体质强弱)因病(虚实 挟杂)因时(季节、气候变化)而定。 ㈣入汤剂不宜久煎。主要含挥发油,久煎会失去药 效,其中部分药要注明后下。 ㈤中病即止,疗程以1--2剂为宜。
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
⒈辛温发散风寒→主治外感风寒表证。 ⒉有些药分别兼有平喘、止咳、止痛、祛风湿、利 尿的功效→并疗喘咳、头痛、痹证、水肿而兼有风 寒表证或属寒证者。 ⒊中病即止,虚人慎用。 ⒋发汗力较发散风热药强。除细辛外,常用剂量为 3--10克。
三.性能特点
㈠四性:发散风寒药与发散风热药药性截然相反, 每类又有强弱之分。
㈡五味:辛味为主,且大多气味芳香。 ●辛味能发散表邪,故可解表。 ㈢归经:脏腑辨证→归肺经。 六淫之邪为病,多由 皮毛、口鼻而入。肺主气司呼吸,且外合皮毛,由此 看来,表证的发生与肺的关系密切。 六经辨证→入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为六 经之首。主一身之表,其在外为诸经之籓篱。故外 邪侵袭,足太阳膀胱经首当其冲,故表证发生(尤 其是风寒表证)又与足太阳膀胱经关系密切。
综上所述,桂枝即可温通经脉,又能温通脏 腑;既治外感表证,又疗多种内伤杂病和妇科疾患。 ●因其助热、伤阴、动血,前人有“桂枝下咽,阳 盛则毙”之说,故外感和内伤发热均忌用桂枝;其 温通走窜,易下血堕胎,因此妇女月经过多和孕妇 也应慎用。
比较
●桂枝 发汗 解除 表证 麻黄 辛甘助阳,重在温 经通阳,并能散瘀 辛散苦降,重在宣 肺平喘,并能利水
麻黄
桂枝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共性
●长于发汗解表→治外感风 寒表实(无汗)证----配杏 仁、甘草(麻黄汤)。
个性
麻黄
●麻黄为草质茎且疏松 →前人有“中空能发表” 之说。 ⒈发汗作用尤为明显。并能宣肺平喘→无论寒、热、
痰饮,有无表证,有汗无汗,均可用之。 ⑴最宜风寒袭肺,肺气不宣→咳喘明显,表证尚 轻----配杏仁、甘草(三拗汤);
紫苏
⒈均为辛温之品。 ⒉入肺均能解表
生姜 共性
香薷
紫苏→主以发散表寒 生姜→并能温肺止咳 香薷→也可利水消肿
紫苏→行气宽中
●入脾胃和中 生姜→温中止呕 能解鱼蟹毒 为“呕家圣药” 香薷→化湿和中 ●和→指调和;中→指中焦脾胃;宽→指宽敞。 ⒊均能用治胃肠型感冒→恶寒发热、头疼腹痛、呕 吐泄泻等----常相须合用。
个性 紫苏
㈠紫苏叶→散寒发汗力较强。长于行气宽胸。 ⒈疗风寒表证,对咳嗽胸闷尤宜----配陈皮、香附 (香苏散)。 ⒉治气滞呕吐:⑴偏寒者----配藿香等; ⑵偏热者----配黄连等。 ⒊痰凝气滞的梅核气----(半夏厚朴汤)。 ⒋鱼蟹等中毒“上吐下泻,食者同症”----单煎或配
生姜煎水代茶频饮。 ㈡附药紫苏梗,长于理气安胎→用治妊娠气滞,胎 动不安----配陈皮、砂仁。
●心动悸:心中自感动悸不安,甚至不能自主。 ●结脉:脉来缓而一止,止无定数。类似于器 质性心脏病引起的房颤和室颤。 ●代脉: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来。类 似于功能性或器质性心脏病引起的房早(期前 收缩)和室早。 ⒊外走卫表,内通经脉,主入气分,兼入血分,辛 行温通经脉→用治寒凝血滞所致的“不通诸证”。
●荆芥
各论 第一章 解表药
[目的要求]
●掌握解表药及两类解表药在功效、主治病证、性 能特点、配伍应用、使用注意方面的共性及常用解 表药的分类归属。 ●掌握:羌活、麻黄、桂枝、紫苏叶、防风、荆芥、 细辛、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葛根、柴胡、 蝉蜕的性能、功效、应用、特殊的用法用量及特殊 的使用注意。 ●熟悉有关解表功效术语的含义。 ●熟悉白芷、香薷、苍耳子、生姜、升麻、蔓荆子 的功效、主治病证、特殊的用法用量及特殊的使
⑵风热表证及温病卫分证→发散风热或疏散风热 或辛凉解表。 ⒉祛风而止痒→用治皮肤瘙痒等; ⒊祛风而开通鼻窍→用治鼻塞不通等。 ㈡兼有功效与主治 ⒈发散风寒药分别兼有 ⑴平喘→用治表证伴有气喘等; ⑵止咳→用治风寒咳嗽等; ⑶止痛→用治外感风寒,头身疼痛等;
⑷祛风湿→用治风寒湿痹等。 ⒉发散风热药分别兼有 ⑴清热→用治但热不寒(具有表里同治之功); ⑵透疹→用治麻疹风疹不透等; ⑶利咽→用治外感风热,咽喉不利等; ⑷清利头目→用治风热头痛昏蒙、目赤流泪等。
⒋滋阴→配葳蕤、大枣等。
五.使用注意
㈠温服或热服为宜,发汗当以“遍身微似有汗”为 度。有条件的话,服药后加衣被,取汗为度。切忌 大汗淋漓,以免耗气伤津。 ㈡发汗力强的解表药→忌用于汗家及热病后期津液 亏耗者,慎用于疮家、淋家及亡血家。 ●汗家:指气虚自汗、阴虚盗汗和热迫汗出等。
上述汗出如用辛味药再发其汗,使阴液耗损,阳 气败伤,严重者还会出现“亡阴”和“亡阳”之 危象。 ●疮家:指患疮痈之人。疮痈多由火毒所致,火 毒之邪易耗伤人体阴血,此时更发其汗,则阴伤 更甚,严重者可出现痉挛抽搐。 ●淋家:指患淋证之人。淋证多由膀胱湿热或阴 虚所致,若用辛味药发其汗,犹如火上浇油,使
平和。 ●表邪:指从皮毛、口鼻而入侵犯人体以风邪为 主的六淫之邪。表邪致病,具有病位表浅,病情 尚轻的特点。 ●表证:六淫之邪侵袭,如果人体抗病能力弱, 就会出现以恶寒发热、脉浮为典型临床症状的表 证。若人体正气旺盛,抗病能力强则不会发病, 即《内经》所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二.功效与主治
㈠共有功效与主治 ⒈均能祛风解表→主要用治外感表证。临症以发热 恶寒、脉浮、苔薄白等为典型表现。表证以风寒、 风热为多见。 ●“风为百病之长”,六淫之邪即能单独侵犯人 体致病,又可两种或两种以上同时侵犯人体而致 病。六淫之邪为病多与季节气候变化有关。 ⑴风寒表证。其功效以发汗强弱分为三个梯度→ 发汗解表→发散风寒或辛温解表→祛风解表;
桂枝
⒈除发汗解表外,并能散 寒解肌→用治外感风寒表 虚(有汗)证----配白芍、 生姜(桂枝汤)。 ●怎样理解前人所言“有汗、无汗均可用桂枝” 。 治外感风寒表实的麻黄汤和外感风寒表虚的桂枝 汤均用了桂枝。因此,前人所言的桂枝,实指桂 枝这味药。
⒉甘辛温通,善于温通三焦之阳气→即温通心阳、 脾阳、肾阳、和卫阳”, 可用治: ⑴阳气不运,膀胱气化失司→水肿、小便不利等 ----配茯苓、猪苓(五苓散); ⑵脾虚水停→眩晕心悸喘闷等----茯苓、白术(苓 桂术甘汤); ⑶心阳不振→心动悸、脉结代等----配阿胶、炙甘 草(炙甘草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