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关于射箭项目的研究现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关于射箭项目的研究现状
射箭在中国是一项古老的现在仍在使用的技艺。

射箭运动历史悠久,现代射箭技术发展速度比较快。

我国1972年恢复射箭项目后,射箭技术发展的过程中有过一次较大的变革,1974--1975年间,我国运动员开始使用信号片,使得我国射箭技术在结构、动作程序等方面产生了较深刻的变化,经过十年左右的不断完善,形成了我国射箭以规范动作为基础、流畅用力为核心的技术风格。

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技术不断细腻的同时,加强了对运动员竞技状态的研究,从而促进了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技术发挥,相继取得了一些好成绩。

但是中国现代竞技射箭项目整体表现不好,虽然张娟娟2008年奥运会打破了韩国的独揽局面,但中国射箭项目的问题仍然不可回避,广州亚运会中国射箭队的再次失利,使得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夺金欲望更加强烈。

韩国射箭运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至今一直称雄于世界箭坛。

究其原因,除其国内具有较完善的、科学的射箭训练体制和先进的射箭科研体系,并始终坚持严格而艰苦的大负荷训练以外,合理、规范、严谨、稳健的射箭技术也是其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更由于其国内教学体制的完善,使基本的技术规格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相对的统一,被西方射箭界人士称为教科书似的射箭技术。

中国射箭的整体情况不如韩国主要根源不在于种族,不在于经济,也不在于体制,而主要在于中国射箭界对射箭项目的本质特点及规律认识不够深刻,没有形成系统的、具有针对性的科学训练体系,致使训练难以提高效率。

另外也反映出了国内射箭项目的科研发展相对滞后于射箭项目竞技水平的提高。

因此,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和理想的改进方法,针对射箭技术提高的目的,结合实际情况,对射箭技术动作和力量训练的研究就势在必行。

欧美国家由于国家训练体制的差异,射箭运动员技术结构形式及风格也是最丰富、最多样化的,如表现在站立方式、身体位置、举弓及钩弦方式、撒放技术、收势技术等颇具有个性化的技术动作。

但是,虽然技术动作多样化、个性化,其基础的技术原理是不会改变的,也同样具有相对统一的技术风格。

虽然不拘泥于技术风格的表现形式,但则仍保留在传统的技术风格上。

国外射箭项目的研究多集中在运动生物力学方面,采用运动学和动力学相结合的综合性方法,运用不同仪器和技术手段从不同角度揭示射箭运动的内在规律
和外部特征。

从查阅文献的结果看来,国外对射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80, 90年代,而后十多年没有太大进展,直到2003年才又有射箭方面的科研成果和论文刊登发表。

人们很早就开始关注射箭运动中身体平衡稳定性的研究。

Koles, Castelein, Dillman等运用摄像机对弓上瞄准器运动幅度的记录和运用测力台对足底压力中心晃动情况的分析认为,射箭的成绩与弓的运动幅度密切相关,而与足底压力中心的晃动情况无关。

由于使用的测量仪器、对身体稳定性概念的界定及理解的差异以及所使用的评价指标不具统一性,因此,身体稳定性对射箭成绩的影响目前尚未有统一说法。

90年代初,人们在肌电研究方面,尤其是撒放动作的肌肉用力特点,运用表面肌电技术研究日益增多。

Soylu等提出了更有效地用肌电信号的变异系数VR(variance ratio)对射箭运动员技术动作的肌肉用力进行评价。

另外,国外还运用多普勒雷达的方法测量、探索箭的飞行轨迹和速度,运用模型对开弓到撒放过程中弓的动态形变特点与箭的运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模拟演示分析,取得了较好的预期效果。

总之,近几年国外对射箭的研究己脱离表面的描述性研究,上升到从射箭动作技术的本质特征出发深入到神经肌肉的调节机制。

国内学者对射箭的研究内容涉及面较广,主要包括体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群的研究、技战术、器械设备、测试方法手段、体能训练、损伤、心理、饮食、射箭文化、场馆及监控分析等,并取得一定的成果。

体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群的研究方面,多数学者仿照射击的研究内容、形式以及有关心理对射箭进行研究,因此,射击射箭共性的研究较多,专门针对射箭的较少,这些研究对射箭成绩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都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射箭技术动作方面,1992年,李良标等应用红外光点运动分析系统、表面肌电等多种手段对射箭技术进行了较深入和全面的研究,揭示了射箭过程中弓、箭的运动规律,运动员撒放动作肌肉的用力特点等,对我国射箭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射箭训练的科学化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2002年,李齐茹提出射箭动作必须是规范的,对称直线用力是射箭运动的基本用力形式,射一支箭的全过程应一气呵成,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有效的射箭动作,不轻易改动已形成的技术动作;在射箭设备方面的研究,2005年,周继和等对箭的流体力学特性进行实验得出:在小攻角范围内,箭头能保持附着流状态,安装螺旋塑胶羽片比平直塑胶羽片的流态要好。

周继和,石玉琴等对弓箭的减震
系统、反曲弓的动态力学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对运动员选弓和调弓提出了有效的建议〔3];在射箭体能方面的研究,2001年,傣晓东等把射箭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分为五个部分:力量素质、耐力素质、协调能力、平衡用力、健康素质并同时指出体能训练以力量训练为主,射箭运动员的专项力量素质包含力量储备、肌肉耐力和平衡用力的能力三个要素;在射箭心理学研究方面,2004年,赖永钦通过对射箭运动员训练及比赛的心理特点的阐述和分析,提出提高射箭运动员的心理素质的训练方法,强调心理训练在射箭运动中的重要性。

2011年吕慧,李建英等采用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和脑电技术理论研究在射箭运动员表象状态心理过程研究领域建立了一种直观且有效的方法;在反映大脑高级功能变化,提高射箭运动员的心理认知能力,检测心理训练效果方面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关在射箭运动损伤病研究方面,1996年,史和福等对包括国家队在内的射箭运动员创伤的流行病学调查指出:射箭运动员创伤发病率前三位的部位为:肩袖损伤为巧15. 2%,颈椎病8. 0%,腰肌筋膜炎7.1%。

损伤病因主要是技术动作不良和训练量、强度过大,射箭训练过程中的“射箭肩”、“射箭腰”、“射箭颈”应引起教练及队员的重视。

综上所述,射箭运动的科学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比较单一,主要是采用逻辑分析法和文献资料法,且多数为定性研究,鲜见定量的精确研究。

采用先进的研究方法是科学发展的主要标志,研究方法的创新化和多样化会把学科研究推向更高的水平。

近几年,多种研究方法如数理统计法、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和对比分析法等开始逐步在射箭科研论文出现,为了提升射箭运动科学研究的深度和科学性,更多的研究方法和内容需要尝试和运用。

总体看来,射箭科研论文总量偏少,而运用表面肌电的研究就更少了,国内射箭科研发展的速度相对滞后于射箭竞技水平的提高速度。

所以,无论是从研究的内容、数量和方法上射箭的科研都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和探索,是科研水平跟上竞技形势的发展,更科学的指导射箭的训练。

射箭运动是借助弓的弹力,有控制性地瞄准靶面的一定方向和目标,在一定距离之内将箭发射出去,通过比赛看谁射得准的竞技体育运动项目,因此对运动员的动作技术有很高的要求。

在射箭技术中,撒放技术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是整个射箭技术的精髓,一个射手的撒放好坏直接影响到他的命中率。

因此,探讨最佳撒放技术和取得良好的撒放条件,对提高射箭运动水平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