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产业转移理论综述:一个微观视角
产业转移理论综述:一个微观视角【摘要】本文对现有的基于微观视角的产业转移理论进行了梳理和简要的评述,指出了现有理论的不足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产业转移理论综述微观视角基于微观视角的产业转移理论主要有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以及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其中以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最具有代表性。
一、垄断优势理论斯蒂芬·海默(1960)以不完全竞争和不完全市场为假设前提,运用厂商垄断竞争理论,对美国的跨国公司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跨国公司对他国进行直接投资的原因在于其拥有了以技术优势、资金优势和规模经济优势为主要内容的垄断优势。
金德尔伯格(1969,1975)对垄断优势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发展。
金德尔伯格认为市场的不完全性是企业对外投资的决定因素,并认为市场的不完全主要有产品市场不完全、要素市场不完全、规模经济引致的市场不完全和贸易限制措施造成的市场不完全四种基本的形式。
由于海默和金德尔伯格的重要贡献,该理论也称为“海默--金德尔伯格传统”。
垄断优势理论解决了传统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对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现象解释力不足的问题,并在20世纪60-7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内对西方学术界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但是这一理论的缺陷在于:一是弱化了国家特征;二是不能很好地解释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和地理分布问题;三是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缺乏指导意义。
按照这一理论,只有具备垄断优势的企业才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但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具备垄断优势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风生水起,使得人们对这一理论的解释力产生了质疑。
二、内部化理论巴克莱和卡森(1976)在西方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国际生产体系逐步形成的背景下提出了内部化理论。
拉格曼(1981)对内部化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内部化理论的基础是科斯的产权经济理论。
内部化理论认为,由于市场的不完全性决定了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就需要将自身拥有的科技、特有的营销技能等中间产品置于同一所有权的控制下,进行内部转让,在内部市场组织交易。
美国区域产业转移研究综述
【 键 词 】 区域产 业转移; 关 制造 业; 国 美
【 中图分类号 】 l .1 F 1 72 9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 编号 】04 26 (00 l—24 0 10—782 1)103—3
新英格兰 、 大西 洋沿岸中部区和 中西部共 同构成 了美 国的 2 O世纪早期主要集中于大西洋沿 岸中部 区 、 中央东北区和新英 制 造 业 带 , 它 是 美 国 晟 早 实 现 工业 化 的 地 区 ,8 0年 后 , 的 格 兰区的制造业就业在 16 ① 17 它 9 7年 一 9 7年 出现 了减少 ,而 其他 19 增 长 速 度 开 始减 缓 , 至 出 现 了 衰 退 , 南 部 和 西 部 制造 业 增 地 区则 出现 了增加 。 ot 甚 而 N r n和 R e(9 9 把美 国分为核心区和 o es 17 ) 长加快 , 制造业带 向南部 和西 部的产业 转移非常显著。本文对 边缘 区 , 在传统劳 动分 工中 , 核心 区的制造业就业和人 口一样 , 美 国制 造 业 带 向 南 部 和西 部 产 业 转 移 的 研 究 进 行 了 总 结 和 梳 几乎 占到全 国 的 1 ,然 而 二 次 世 界 大 战 之 后 制 造 业 就 进 入 了 / 2
( ) 国区 域 产 业 转 移 的 时 空 分 析 一 美 1 9世纪 8 年 代末期 以后到 2 0 0世纪 7 O年代以前 ,制造业 带 的增长速度趋缓 , 出现 了 相 对 衰 退 , 部 和 西 部 增 长 速 度 加 南 快, 研究者主要是通过 比较地 区之 间制造业增加值和就业所 占 比重 的变化 来说 明 区域产 业转 移状 况 的。F cs 16 ) uh ( 9 2 发现 12 以来 , 国制造 业从北 向南 、 99年 美 从东往西进 行转移成为一 种趋势 ,9 9年南部和西部的制造业就业份 额不 到 1 , 12 / 增加值 4 仅占 l , / 但到了 15 5 9 8年均上升到 1 。 hnt和 V ro (9 0 / C ii 3 z e n16 ) n 发现 12 以来美 国中央东北区仅仅和全 国的工业增长率保 99年
产业转移文献综述
产业转移文献综述作者:李娟吴南李祥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27期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现象逐渐成为理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涌现出许多研究成果。
从现有的国内外研究来看,对于产业转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转移的概念、产业转移的动因、模式等几个方面,将从这几个方面对具有代表性的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理论进行回顾。
关键词: 产业转移动因模式产业结构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7-0187-02一、国内外关于产业转移动因的相关理论综述关于产业转移动因的研究,现有理论主要基于宏观角度和微观角度进行分析,宏观角度即在国家的产业层次上分析产业转移的动因。
微观角度即从微观层面上分析企业的空间扩张或者转移的原因。
目前,国内外关于产业转移的有关理论大部分主要集中在宏观角度,相应的有成本上升论、产品生命周期论、边际产业转移论等。
微观角度的研究相对较少,比较典型的是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和石奇的集成经济论。
(一)国外关于产业转移动因的理论1.成本上升论。
阿瑟·刘易斯(W. Arthur Lewis)最早对产业转移动因问题进行探讨。
他分析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空间转移现象并认为:发达国家由于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非熟练劳动力不足,劳动力成本趋于上升;这种成本的变化导致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逐步丧失,并最终使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2.产品生命周期论。
弗农(R. Vernon)以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来解释产业国际转移现象,他将产品生命周期分为新产品、成熟产品和标准化产品三个时期,他认为,随着产品由新产品时期向成熟产品时期和标准化产品时期的转换,产品的特性将由知识技术密集型向资本或劳动密集型转换。
相应地,在不同生产阶段对不同生产要素的重视程度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引起该产品的生产在要素丰裕程度不同的国家之间转移。
3.移入需求论。
劳尔·普雷维什(Raul Prebisch)以发展中国家为视角考察产业转移。
国内外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转 移 都呈 现 出新 的发 展态 势 , 内外 学者 对 产 业 国
转 移 的研 究 也更 加 深 入 和广 泛 . 了便 于 对 产 业 为 转 移 的进 一 步 的研 究 , 文分 别 对 国内外 产 业 转 本 移研 究 的相关 理 论进 行 了梳理 和归 纳 。
助 项 目 (J 9 8 2 K002 )
作 者 简 介 : 黎 黎 (9 5 , , 南 信 阳 人 , 庆 师 范 大 学 经 济 与 管 理 学 院 硕 士 研 究 生 , 要 研 究 方 向 : 域 经 济 学 ; 文 斌 张 1 8 一) 女 河 重 主 区 马
(94 )男 , 1 7 一 , 内蒙 古 呼和 浩 特 人 , 庆 师 范 大 学 经 济 与管 理 学 院 , 士 , 重 博 副教 授 , 主要 研 究 方 向 : 术 经 济 、 技 区域 经 济 。 2 3
弘淮端 理 21. 00 5
济结构 趋 同化程 度 日益 严重 , 理论 越来 越 缺乏 该
解 释力 。 f ) 际 产 业 扩 张理 论 4边
日本 经 济 学 家 小 岛清 ( i c i o a 17 ) K y h K j ,9 8 o m 的边 际 产业 理 论 认 为 , 外 投 资 时 , 资 国应 将 对 投
中 的 比较 优 势 理论 以及 国 际经 营学 中 的跨 国公 司理 论 为分 析 工具 . 来 越 深刻 地 揭示 了产 业转 越
移现象 及 其发生 的 内在规 律 。 1 于产 业视 角 的产业 转移 研究 . 基 ( ) 行模式 理论 1雁
基于区域协调发展的产业转移效应:一个研究综述
、
产 业 转 移 概 念
所 谓产 业转 移 , 普遍被认为是产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些 国家 或地 区的现象 , 亦即产业在地 域空间上 的移 动现
象 。随着研 究的不断深入 , 有学者拓展了这一概念 , 将其 界定 为一 个具有 时间和空 间维度 、 ” 且通 过生产要 素流动 而表现
一
种过程 , 故而 , 区域 的协调发展也可从状态和过程两个层 面来理 解 ; 区域协调 发展 的范 围也应 包括 区域系统 内部之 间的协
调、 区域系统内外部的协调以及区域系统外部的协调。考察关 于区域协 调发 展的代表性 观点 , 无外 乎状态论 、 过程 论及状 态 与过程论 三种 表达 ( 见表 1 ) 。
一
方面, 立 足 区域 协 调发 展 的 时 空 变化 , 从 过 程 和 状 态 视 角 对 产 业 转 移 的 效 应进 行 了综述 。
【 关键词】 产业转移 ; 区域协调发展 ; 效应 ; 综述 [ 中图分类号】 F 0 6 1 . 5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 0 0 5— 3 4 9 2 【 2 0 1 3 ) 1 2— 0 1 4 2— 0 4 【 收稿 日期】 2 0 1 3— 0 9—1 6
架 的产业转移被称为价值链模式 的产业转移 。 总之 , 产业转移是一个具有时空两维特征的企业区位选 择和再区位的动态 过程 , 是 国际间或地 区间产业 内及产 品内分工
形成的重要因素 , 是处于创新 、 成熟或衰退等不 同发展 阶段 的产业与行业将其生产 、 销售 、 研究开发甚 至企业总部转移 到另一
出来的动态过程 。正因为如此 , 在现实经济活动 中, 往往很 难将 产业转移 与国际 间或 区际 间的投资 、 贸易 和技 术转移 等活动
国内外产业转移及产业承接力理论的文献综述
国内外产业转移及产业承接力理论的文献综述【摘要】国外对产业转移现象的研究比较早,理论研究较为丰富,多从产业转移方的角度分别从产业视角、企业视角和国家视角对产业转移进行分析,而对于产业承接方的研究较少。
国内在沿袭国外产业转移理论的基础之上,开始从产业承接方的角度对产业承接能力进行研究。
本文对国内外产业转移及产业承接力理论进行梳理和归纳,以期对产业承接力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帮助。
【关键词】产业转移;产业转移影响因素;产业承接力1.引言产业转移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一种经济过程,是不同发展程度地区重新调整产业分工、重新分配价值链的过程,也是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发展、发挥后发优势的过程。
产业承接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产业承接力是实施产业转移的前提和基础,产业承接的成败关键在于产业承接能力。
2.国外产业转移相关理论2.1 产业转移基本理论国外学者对产业转移的研究主要是基于产业视角、企业视角和国家视角进行的。
产业转移的概念最早产生于古典经济学时期,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俄林的要素察赋理论,从不同视角对产业转移进行了系统分析,为一般的地区间的产业分工、产业转移奠定了理论支持。
2.1.1 基于产业视角的产业转移研究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1932)首次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提出了产业发展模式的“雁行形态理论”,反映了产业转移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的作用。
该理论认为,次发达国家某一行业的生产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进口阶段、进口替代(国内生产)阶段和出口阶段。
其理论模型与飞行中的雁阵非常相似,因此称为“雁行形态理论”[1]。
2.1.2 基于企业视角的产业转移研究邓宁(1988)在《贸易、经济活动的区位与多国企业:折中方法探索》中提出了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邓宁将跨国公司对位直接投资的基础与动力概括为三大优势:企业所有权优势、区位优势和内部化优势(o.l.i)。
国内外产业转移理论的研究综述
这 是产 业 转 移开 始 出现 苗程环节 ;同时 ,全面推行信贷资料 标准化 、表格 阶段技术垄断不复存在 ,价格逐渐成为主要的竞争手段 ,于是成 化 ,加 大I T 投入 ,努力实现小微企业信贷业务 网上 办理 ,打造 本控制成为发达国家产业生存的唯一出路 。于是在产 品的标准化 小 微企业 “ 信贷工厂” 。 阶段 ,发达 国家开始利用直接投资等方式大规模 向发展 中国家
1 . 产 品生 命周 期理 论 作为哈佛大学教授同时也是美国跨 国公司专家的弗农 ,其基 于美 国在第 二 次世 界 大 战结束 以后在 海 外直 接 投资 的模 式 提 出 了
产 品生 命周 期 理论 ,这是 一 种被 动性 的产业 转 移理 论 。弗 农 认 为 产业 转 移是 产 品生 命 周期 发 展到 一定 阶段 的产 物 ,他 认为 产 品 的 小微企 业客户量多面广 , 其融 资需求具有 “ 短 、频 、急 ” 生命周期可 以大致分为创新阶段 ,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 。产品 的特点 ,如采取与大 中型企业一样运 营模式 和操作流程势必造 的 创新 阶段 一 般需 要 一个 科 学技 术 基础 较好 而 且 具备 较强 的研 发 成审批链条拉长 ,既不能有效防控 风险 ,也 容易 贻误商机 。发 能力的,并且拥有高消费市场的发达国家和地区,该 阶段 的产品 展小 微企业业 务必 须贴 近市场 、贴 近客户 才能 了解真实 的信 都在发达国家国内生产 ,并且大量出 口,凭借技术垄断 ,获取高 额 的 垄 断 利 润 。到 了产 品 的成 熟期 , 国 内的 市场 开 始 基 本 饱 和 ,
关键词: 产业转移
一
理论
区域
依 据 ,结合商户信用状况 、 现金流状况等推 出信用类贷款 ;三 是推出大额信用 卡 , 适应 客户短期资金周转需求 。此外 ,还应
《2024年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研究——基于京津冀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范文
《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研究——基于京津冀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篇一一、引言在全球化经济的大背景下,产业转移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现象。
近年来,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其产业转移的趋势尤为明显。
本文以京津冀产业转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内在机制与影响因素,以期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文献综述产业转移作为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对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国内外学者对于产业转移的研究多从产业转移的动因、模式、影响等方面展开。
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域,其产业转移现象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受到了广泛关注。
已有研究多从政策支持、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等方面探讨其促进机制。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文采用实证分析方法,结合定性与定量研究,对京津冀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进行深入探讨。
数据来源主要包括国家统计局、各地市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年鉴及报告,以及相关政策文件和研究报告。
四、京津冀产业转移的现状与趋势1. 现状分析:近年来,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产业转移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北京在非首都功能疏解过程中,将部分产业向河北、天津等地转移。
这些产业以制造业为主,同时也包括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2. 趋势预测:未来,随着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的深入推进,产业转移将继续加速。
一方面,北京将进一步加大非首都功能疏解力度,推动更多产业向河北、天津等地转移;另一方面,河北、天津等地也将抓住机遇,承接更多产业转移,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五、综合协同效应分析1. 产业链协同:京津冀三地产业链条较长,上下游产业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
通过产业转移,可以实现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提高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2. 资源要素协同:产业转移不仅涉及产业的物理空间转移,还涉及资本、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的流动和优化配置。
国内外产业转移理论的研究综述
国内外产业转移理论的研究综述产业转移现象由来已久,理论界不乏关于该问题的研究,本文将产业转移理论划分为国外的产业转移理论和国内的产业转移理论。
通过对国内外产业转移理论分别进行梳理,可以突出国内外产业转移理论的异同点,展现了产业转移理论的发展方向。
标签:产业转移理论区域一、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关于产业转移的研究起步较早,最早期以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学说等理论为代表的理论基本上都是基于国际贸易中贸易双方比较优势的视角来对产业转移的发生和变化过程进行研究,属于新古典经济学下的古典贸易理论。
之后,西方对于产业转移的研究更加专门化,涌现出了诸多的产业转移理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业梯度转移理论,“雁行”理论和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等等。
1.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作为哈佛大学教授同时也是美国跨国公司专家的弗农,其基于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在海外直接投资的模式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这是一种被动性的产业转移理论。
弗农认为产业转移是产品生命周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他认为产品的生命周期可以大致分为创新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
产品的创新阶段一般需要一个科学技术基础较好而且具备较强的研发能力的,并且拥有高消费市场的发达国家和地区,该阶段的产品都在发达国家国内生产,并且大量出口,凭借技术垄断,获取高额的垄断利润。
到了产品的成熟期,国内的市场开始基本饱和,这是产业转移开始出现苗头。
发展到标准化阶段,产品和技术基本上已经标准化,发达国家的产品的出口竞争优势开始受到技术模仿国即发展中国家的低成本挑战,这些发展中国大部分拥有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廉价的原材料供给和广阔的本土市场,而在此阶段技术垄断不复存在,价格逐渐成为主要的竞爭手段,于是成本控制成为发达国家产业生存的唯一出路。
于是在产品的标准化阶段,发达国家开始利用直接投资等方式大规模向发展中国家产业转移,利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低廉的劳动力和资源来降低成本,维持自身的竞争优势,并且进一步拓展市场。
基于FDI视角下的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综述
基于FDI视角下的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综述摘要:产业转移现象是近些年来非常典型的国际经济现象之一,产业转移理论研究也随之成为国内外重点关注的经济理论课题。
本文从外商直接投资(fdi)视角对国际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状况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深刻剖析,借此期望对我国fdi产业转移理论研究及实践效率方面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国际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综述一、外商直接投资(fdi)下的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类型近30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科技水平的迅速提升,全球外商直接投资数量突飞猛进,由80年代末的几百亿美元节节攀升直逼今天的近1.5万亿美元大关,投资领域、区域以及形式在不断的扩大和多样化。
随之而来,fdi理论的研究范围也在日益拓展,研究方法也在日益有所突破,并形成了一系列理论研究成果,其中就涉及到外商直接投资下的国际产业转移的理论。
(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赫尔茨(s. hirsch)在1967年和弗农(r. vernon)在1966年研究了为什么新产品的生产会在创新国家进行生产而不是在低成本的地方被开发的问题,赫尔茨认为,新产品开发和最初生产所需大量熟练劳动力似乎是在发明创新缘起国最有可能得到。
而弗农则是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该理论首次将对外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纳入一个分析框架,同时将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有效地结合起来,将产品周期分为三个阶段:1.创新阶段。
即新产品开发与投产的最初阶段。
各国的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存在很大差异,创新国企业凭借其雄厚的研究开发实力进行技术创新,开发出新产品并投入本国市场。
这一阶段因研发成本高,技术不稳定,产量低,产品需求弹性小等特点,创新企业只需在国内凭借新产品技术工艺的垄断地位即可在一段时间内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对于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次发达国家偶尔的少量需求,创新企业通过出口即可满足,因此这一阶段无须到海外进行直接投资。
2.成熟阶段。
在这一阶段,新产品及其生产技术逐渐成熟,市场上购买产品人数大幅增加,并且随着产量和出口量不断加大,产品的价值也已为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次发达国家的消费者所熟知,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需求价格弹性增大,企业开始把生产成本的降低置于首位,产品开始由技术密集型逐渐向资本密集型转变。
产业转移研究综述
产业转移研究综述作者:张赛赛来源:《环球市场》2018年第04期摘要:当前,国际经济一体化日趋明显。
产业转移作为国际及区际之间分工与协作的一种重要途径,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从国外研究以及国内研究两个方面对产业转移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产业转移;研究;综述产业转移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发生条件变化,产业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向欠发达国家或地区转移的一种经济行为。
它既包括国际产业转移,也包括区际产业转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转移规模不断扩大。
国内外学者对产业转移进行了大量研究。
一、国外研究国外学者对产业转移的研究多是国际产业转移,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产业转移进行了研究。
宏观层面:赤松要(1932)的雁行模式基于后发达国家视角,指出了产业发展的路径:雁型模式依次出现在消费资料生产等低附加值产业、附加值较高的生产资料产业以及整个制造业的结构调整中。
劳尔.普雷维什(1950)中心(发达国家)-外围(欠发达国家)论将国际经济体系划分为中心与外围两大类并指出产业转移的动因:中心与外围存在着不对等关系。
刘易斯(1954)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解释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路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弗农(1966)从工业发达国家的角度出发,指出了产业发展的路径包含着四个阶段: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小岛清(1978)的边际产业扩张论基于比较优势,指出对外直接投资的的产业,在投资国处于比较劣势地位,而在东道国处于比较优势地位,这使两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微观层面:海默(1960)的垄断优势理论以跨国公司为切入点,指出垄断优势,包括技术优势以及规模经济优势,是发达地区对外投资的动因。
类似的,巴克利和卡森(1969)的内部化理论将跨国公司交易的动因归咎于市场失灵,并指出跨国公司进行内部化,主要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
韦伯的区位理论指出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运输成本、劳动成本以及集聚成本,很好的解释了产业转移的空间布局。
产业转移理论综述:一个宏观视角
产业转移理论综述:一个宏观视角摘要:本文对现有的基于宏观视角的产业转移理论进行了梳理和简要的评述,指出了现有理论的不足,并展望了产业转移理论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产业转移;理论综述;宏观视角西方学者对产业转移问题的研究开始于上世纪30年代,通过几代学者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一些积极的理论成果。
从宏观视角来看,产业转移理论主要包括“雁行形态”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一、“雁行形态”理论赤松要考察了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产业特别是纺织产业的发展史,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日本产业“进口→国内生产(进口替代)→出口”的发展路径,并称其为“雁行形态”。
赤松要把“雁行形态”分为原形和两个引申形。
原型表现为:后进国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其工业品表现为“进口→国内生产(进口替代)→出口”三个阶段的继起并成周期性的循环运动。
后来在原形的基础上又发展成两个引申形,第一个具体表现为低附加值产品进口、国内生产和出口→高附加值产品进口、国内生产和出口依次继起并循环运动;第二个具体表现为某一产品的进口→国内生产(进口替代)→出口的这一动态循环过程在国与国之间逐个传导。
雁行形态理论实质:1、雁行形态理论强调的发展模式是一种建立在动态比较优势原理基础上的后进国家追赶先进国家的追赶型经济发展模式,就是要谋求后进国家产业的升级和高度化;2、雁行形态理论主张在先进国家和后进国家之间的实施动态的产业转移,就是先进国家将在本国按生产成本排序已处于比较劣势的边际产业向后进国家进行有序的转移;[1]3、雁行形态理论所主张产业转移是梯次转移,所主张的国际分工是垂直分工。
[2]雁行形态理论对战后日本经济的起飞和振兴,对“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以及对东盟国家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
但是,亚洲金融风暴的爆发揭示了雁行形态理论的历史局限性:1、雁行形态对于后进国家来说是一种追赶型的发展模式,并不是一种创新型的发展模式;[3]2、雁行形态不是一种稳定的结构;3、雁行形态理论主张的垂直型国际分工不利于建立先进国家和后进国家之间平等的合作关系。
我国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作者:张君华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13年第07期摘要: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产业转移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一种客观趋势,其对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从我国产业转移现状来看,产业转移呈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发展趋势,然而产业转移过程中仍存在一系列矛盾与问题。
因此,本文在深入研究产业转移理论的基础上,就我国产业转移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剖析,进而提出合理有效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转移;传导效应;问题;对策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深、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经济的快速崛起,世界产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结构调整,这一系列新变化、新趋势引起新一轮产业转移的加速。
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转移已成为区域经济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及实践热点。
从我国产业转移的发展现状来看,产业转移在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构建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考虑,在区域经济发展研究过程中,需综合考虑各地区比较优势,找出影响区域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明确产业转移发生机理,创新产业转移模式,针对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更好地引导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产业持续升级及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理论综述(一)产业转移理论基础1.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演化而来的,该理论将产业发展分成四大发展阶段,即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且该理论注重从技术层面分析产业周期发展过程,明确了产业梯度转移发生的两个重要前提条件:一是产业转移发生在存在经济梯度差异的地区,包括经济梯度差异与技术梯度差异;二是产业转移存在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扩散与转移的发展趋势,这为研究区域间产业转移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指导。
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开题报告
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近年来,由于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涨和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这一现象不仅对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造成影响,还对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因此,理论和实证探讨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原因和影响,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本研究旨在通过梳理相关文献资料,分析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原因,比较不同地区产业转移的情况和影响,深入探讨产业转移的效应以及对地区经济的影响。
具体内容如下:1. 对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概念和内涵进行阐述。
2. 探讨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原因和动因,包括政策因素、环境因素、地理区位因素、劳动力成本因素等。
3. 分析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实证研究,比较不同地区的产业转移情况和特点,如转移规模、转移产业、转移速度等。
4. 探讨产业转移对地区经济的影响,包括对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对地区劳动力和技术水平的影响、对地区环境和资源的影响等。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主要应用描述性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以及基于面板数据的协整分析和差分-差分分析等方法。
四、研究计划1. 第一阶段(两周)梳理相关文献资料,深入了解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相关情况和研究进展,初步明确研究内容和框架。
2. 第二阶段(四周)完成各部分的文献综述,制定相应的研究方案,搜集和整理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准备。
3. 第三阶段(四周)根据研究方案,进行实证分析,运用分析结果对研究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撰写初步结论。
4. 第四阶段(两周)在初步结论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和修改,完善研究报告,并进行形式审查和论文排版。
五、预期成果本研究预期能够深入探讨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原因和影响,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地方政府和企业决策提供参考,具有较好的实践意义和学术的价值。
长江三角洲区域产业转移研究综述
[ 摘 要 ]通过对长江 三角 洲区域产 业转移相 关文献的回顾 , 发现现有学者关于产 业转移 影响 因素 的讨 论 一般分 为内外两个 层面, 内因主要在于地 区内部产 品生产 的比较优势 逐渐丧 失从 而导致原 产业 无法 适 应地 区经济发展的需求 , 外因则在 于国家宏观政 策的有力 扶持 ; 在转 移方式上 资金投 资转 移、 术转 技 移、 劳动力转移 以及企 业转移等各种 形式的转移方式都有 所论述 , 尚未 确定某 种形 式最 为适 宜 ; 转移 从
模 式分析 , 产业梯度转移理 论” “ “ 与 发展 梯度 理论” 是该 命题 重要 的理论 基础 , 国内不 同学者 分 别从 “ 新经济地理” 新兴产 业发展” 与“ 等不同的研 究视角对 其扩展 与完善。现 阶段 国 内对其 的研 究主要在
理论概念 的构建上结合地 区的实际进行具体分 析, 处于构念 的描述 与扩 张阶段 。
结构 的 高度化 、 化起 决定 作用 , 优 因此 , 区域性 的产业 研 究 更是 激 起 国 内外 学 者探 索 的热 情 。但 是 国 内
外在 区域 性产 业 经济 的研 究方 向大 相径庭 , 国外 的区域 产 业转 移 理论 在 基 本 理论 基 础 和 总体 的理论 构
建框架上贡献卓越 , 但是在具体 的区域实践上各国的研究者结合本 国发展实践方面 的研究更具有借鉴
行 为和 过程 。
( ) 于 产业 转移 的理论 基 础 一 关
国际 产业 转移 实质上 是 国 际分工 的具 体表 现形 式 , 它在 经济 全球 化 的今 天 表现 得 日益 明显 。D vd ai
R cro 1 1 ) i d ( 8 7 首次用 比较优 势原 理 阐述 了 国际贸 易 的基础 , a 比较优 势 不仅 决 定 了贸 易 的方 向也是 巨大 贸易 利益 的来源 , 种 比较优 势理 论是 国际贸 易 的基础 , 对各 国发 展产业 方 向及 以后 的产业 转 移具有 这 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
% 南昌大学
王莹
南昌 $$""$& ’
经济与管理学院,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江西
摘要:产业区域间的转移直接影响着区域间分工格局的形成及变 化, 影响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 本文从引发产业转移的动因入 手, 对国内外对产业区域间转移的起因、 转移的模式、 发展趋势及其量 化指标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大体的回顾和陈述,并简要概括了产业区域 间转移所呈现的特点。 关键词: 区域产业转移; 要素流动; 区域经济 PA>Q;74QS F5+ 2.Q+;;+B2-.7= Q;7.>T+; -T 2.@I>Q;2+> 57> Q5+ @2;+4Q 2.T=I+.4+ -. Q5+ T-;,2.B 7.@ 457.B2.B -T Q5+ @2D2>2-. -T =7A-I; U7QQ+;. Q5;-IB5 7;V ,7G2.B 2Q ,-@I=7Q+ 、 -UQ2V +7>( P.@ 2Q 7=>- R-;G> -. Q5+ 2.@I>Q;27= >Q;I4QI;+ , ,2W+ 7.@ IUB;7@+( F52> Q+XQ >Q7;Q+@ R2Q5 Q5+ ;+7>-. T-; Q5+ Q;7.>T+; -T 2.V @I>Q;2+>, Q5+. B7D+ 7 B+.+;7= ;+D2+R -T Q5+ Q5+-;2+> 7A-IQ -;2B2.>、 ,+Q5-@> 7.@ Q;+.@> -T Q52> Q;7.>T+;( YQ 7=>- >Q7Q+@ Q5+ ,72. ,+Q5-@> Q- ZI7.Q2T3 Q5+ 2.@+X>( T74Q-; T=-R>; ;+B2-.7= 1+3R-;@>S Q5+ 2.Q+;;+B2-.7= Q;7.>T+; -T Y.@I>Q;2+>; +4-.-,3
等贸易限制措施造成的市场扭曲, 寡占产业林立,企业为寻求进 一步的发展必须扩展海外势力。 不少西方学者沿着这一方向进行 了研究, 其中有约翰逊 ( 的占有能力理论, 凯夫 :( C-5.>-., &/8" ) 斯 ( )( <7D+>,&/8& ) 用产品的差异性解释了跨国公司的垄断优 势。尼克博克 % E( F( 1.24G+;A-4G+;, &/8$ ’ 提出寡占反应论。 % ’ % J( <( 47>>-. ’ ( 巴克莱 、 卡森 的内部 $ &/0/ ) ?( C( HI4G=+3 化理论用交易成本理论解释跨国公司的形成和运行, 认为由于存 在某些市场失灵, 交易成本增加,以致企业在让渡中间产品的知 识性产品时难以保障其合法权益或不能保障其在这种交易中获 得最大经济效益。因此, 企业通过建立跨国公司将竞争优势内化 为由自己公司生产和经营的产品优势, 这就是跨国公司的形成和 运行的动因。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认为当企业 % 邓宁 ( C-5. KI..2.B, &/88 ) 拥有无形资产的所有权优势和将这种优势内部化的倾向时, 如果 将这种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与东道国的生产要素结合比在 本国运用更为有利,企业将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由此会实现产业 的国际转移。 除了以上观点外,刘易斯、 普雷维什等发展经济学家从一国 要素供给条件的变化以及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战略等方面解释了 国际产业转移的动因。缪尔达尔 ( 对区域经 LI..7; J3;@7=, &/M8 ) 济梯度发展理论进行了动态的研究, 提出了极化、 扩散、 回程三种 劳 尔 % 9( N7==,&//$,&//8 ’ 、 效应。威尔斯 % N( F( O+==>,&/#$ ’ 、
坎特威尔 % C( P( <7.QR+==,&//M,&//# ’ 等人从局部技术创新的 角度对产业转移现象进行了分析。产业转移的动因是多方面、 相 互交叉的,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国际竞争的加剧产 业转移的动因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 国内关于产业转移动因的研究 — 地理空间存在 “ 成长 ! 王先庆 ( &//#)认为,不同经济—— 差” ,不同区域产业主体之间存在相关 “ 利益差 ” ,二者共同构成 “ 产业差 ” 并成为产业转移的基础。 “ 成长差 ” 的存在导致不同区 域间进行无休止的产业升级运动,“ 利益差 ”则是的各类产业总 是向着能获取最大利益的区域转移。 结合浙江 &"M 家企业的问卷调查报告,研 " 陈建军 ( !""!) 究了特定地区现阶段产业区域转移现象,认为导致企业进行产 业转移决策的主要因素分为两类:市场扩张因素和资源利用因 素。 认为由于生产要素禀赋的不同,不同地区 # 戴宏伟 ( !""$) 在产业结构方面具有极大的差异性,这种产业梯度与要素禀赋 的差异带动了要素的跨区域流动与组合以及区域间的经济合 作, 推动产业在区际的转移。 通过研究国际资本流动的区位导向和产业 $ 陈明森 ( !""$) 导向, 一方面, 提出资本流动主要源于地区之间资本的边际收益 率的差异; 另一方面, 又提出资本对区域不同产业的投资选择与
产业区域转移是一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自发的行为, 是 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 某些产业从某一国家 或地区转移到另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行为和过程, 这是一个包含 国际间与地区间投资与贸易活动的综合性的要素与商品流动过 程,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动态过程, 是国际间或地区间 产业分工形成的重要因素, 也是转移国和地区与转移对象国和地 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 一、 产业转移的动因 &( 国外关于产业转移动因的理论研究 认为通过国际分工可以实现本国产 ! 弗农 ( )( *+,-., &/00 ) 业结构的升级, 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国际一体化。他认为工业先 行国在大量出口某产品后,随着生产技术在世界范围的普及, 将 逐渐失去生产和销售该产品的优势地位, 于是将投资转向具有丰 裕劳动力资源或占有地区自然资源优势的国家, 以此来提高其成 本优势, 产品以较低的价格返销本国又将迫使先行国放弃该产品 的生产, 转向新产品的开发。 即随着产品生产的不同阶段, 产品生 产将在生产要素丰裕程度不一的国家之间实现转移, 这就带动了 产业的国际间转移。 的“ 边际产业扩张论 ” 认为在 " 小岛清 ( 123-452 1-6,7, &/8# ) 本国的那些已经失去或者将要失去比较优势的 “ 边际产业 ”将会 转移到具有或者潜在具有生产该产品的比较优势的国家, 同时经 营资源也将从本国那些失去了比较优势的产业中撤出, 转移到其 他国家的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中。 他以对外直接投资为研究 内容, 以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 — 俄林的要素禀赋 理论为基础, 揭示了国际间产业转移的动因。 — 金 德 尔 伯 格 % <57;=+> #海默 ( 9( :3,+;, &/0" ’ —— ) ?( 12.@=+A+;B+;, &/0/ 的垄断优势论从微观角度解释了企业为什 么进行海外直接投资。由于市场不完全, 规模经济和政府的关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