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有诰古音学述评
江有诰的古韵研究及其影响
江有 诰 真 臻 先
真 部
同时 , 些 字 本 身 比较 特 殊 。 “ 泄 哲 晰 揭 这 说
蹶偈 喙艾役芾 哕大 莅拔 ” 等字 在《 韵 》 广 中有 去 声 和入声 两种读 音 。如 , 哕” ,广 韵 》 “ 字 《 有两 读 , 泰
韵 呼会 切 , 月韵 于月切 。而从 谐声来 分析 , 这些 字
祭 部 的字 , 据 江 有 诰 的 《 经 韵 读 》 计 , 根 诗 统 共有 3 1字 , 它们 是 “ 憩说 厉 揭惕 逝 带 岁世 泄 哲哳 喙蹶 害艾 外 肺 役 芾 哕兑 脱 大 筏 败 迈 虿拜 瘵 拔 ” ,
在 《 经 》中出 现 5 诗 9次 。这 些 韵 脚 字 相互 押 韵 ,
段 氏以去之 祭 泰 央废 , 之 月曷辖 薛 附于脂 入
部, 愚考 周 秦之 文 , 九部 必是 独 用 , 与脂部 合 此 其 用者不 过 百 中一 二 而 已, 士 命 名 , 分 四韵 , 八 各
“ 、 ” 达 括 一韵 , 突、 ” 韵 , 即四 名 而二 部之 “ 忽 一 盖 分 了然矣 。故别 出九韵 为一部 , 十八部 。 J 得 J
在《 寄段茂堂先生原书》 。他在《 古韵凡例》 : 说
收稿 日期 :0 1 叭 一 8 21 一 2
作者简介 : 崔彦 (9 8 , , 16 一) 女 辽宁大连人 , 文学博士 , 马来亚大学 中文 系高级讲师。
・
4 ・ 9
不过 , 戴震 和江有诰独立 祭部 的根据并 不相 同 , 前
第2 8卷第 4期
江 有 诰 的古 韵研 究 及 其影 响
柱 荡
( 来 亚 大 学 中文 系 , 隆坡 56 3 马 吉 00 )
关于郑张尚芳、白一平-沙加尔和斯塔罗斯金三家上古音体系中的所谓“一部多元音”问题
关于郑张尚芳、白一平-沙加尔和斯塔罗斯金三家上古音体系中的所谓“一部多元音”问题冯蒸【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上古音体系中“一部多元音”的问题,分为以下八个部分:一、当代两大对立的上古音韵部构拟体系;二、郑张尚芳、白一平-沙加尔、斯塔罗斯金三家的上古音韵部构拟体系;三、论关于上古韵部中的所谓“一部多元音”说评价的两个标准;四、论王力解决上古重韵问题的原则与方法;五、论李方桂解决上古重韵问题的原则与方法;六、王、李二家解决上古重韵若干方法之商榷;七、郑张尚芳、白一平-沙加尔、斯塔罗斯金三家解决上古重韵问题的原则与方法;八、从什么角度看所谓“一部多元音”问题.【期刊名称】《南阳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16)004【总页数】13页(P1-13)【关键词】上古音;一部多元音;郑张尚芳;白一平-沙加尔;斯塔罗斯金【作者】冯蒸【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08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1汉语上古音构拟,当代有两大对立的上古音韵部构拟体系。
即李方桂、王力体系和郑张尚芳、白一平-沙加尔、斯塔罗斯金三家的共同体系。
这两大体系其实都是从更早的高本汉、董同龢、陆志韦构拟体系演化而来。
所以,要想介绍这两大体系,必须从早期的上古音构拟体系谈起。
对此,我们曾经把上古韵部主元音构拟体系划分为下列的三种模式。
第一,早期的上古同韵部不同主元音说。
认为上古一个韵部内有多个主元音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高本汉,继之者有董同龢、陆志韦。
该派是在考虑到上古、中古韵母演变关系的基础上,把中古不同等位的主元音推至上古,导致一个上古韵部内有多个主元音,如高本汉拟测的上古韵部主元音有14个,董同龢则有20个。
王力批评该派把上古韵部拟测成类似中古韵摄的模式,违反了“古音韵至谐”说的原则,有违汉人诗歌押韵的音感。
高本汉和董同龢的上古韵部内部以不同元音分等,导致元音繁多,把一二三四等构拟成不同的元音,不易解释《诗经》押韵,这是一种早期模式,现在已经很少有人采用。
王力先生的古音系统和古音构拟纲要-北大未名BBS
王力先生的古音系统和古音构拟(纲要)一、汉字是一种表意兼表音的意音文字,一般被称作表意文字。
人们很容易觉察到,每个汉字一般都是一个形、音、义的统一体;也就是说,一个汉字既标志汉语中的一个音节,也表示汉语中的一个意义(词义或语素义)。
象形字、指示字、会意字是纯粹的表意字,作为语言的载体,自然附上了所表意义的语音。
至于占百分之八十、九十以上的形声字虽然是一半表意(义符),一半表音(声符);然而表音的声符仍然是采用的表意符号,因而它只起标音作用而不能真正表音。
正因为如此,汉语语音的发展变化,并不能像拼音文字一样,从记录汉语的汉字中得到直接信息。
其结果是造成了语音变化不易被觉察,也带来了汉字古音研究的艰巨性。
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实之争和声训,已经涉及到语音问题,汉代的直音、读如、读若以及《说文解字》的声符分析、《释名》的声训讨论,都是有关语音的探讨。
反切注音和韵书编撰更是我国语音分析的重大进步;刘熙在《释名》中说:“古者曰‘车’,声如‘居’,言行所以居人也;今曰‘车’,声近‘舍’。
”已经注意到古今音的异同。
南北朝人读《诗经》,觉察到有些地方不押韵,提出了叶句的观念,发展为唐宋间的叶韵说和“古人韵缓”说。
宋人吴棫采叶韵说作《毛诗补音》,又承唐人“古人韵缓”说作《韵补》,把《广韵》今音归并成九类。
成为古韵归部的滥觞。
郑庠写《古音辨》,也把《广韵》今音归并成六部。
无论叶韵说,还是“古人韵缓”说,都是建立在对古音错误认识的基础之上的,是缺乏历史发展观点的。
明·陈第作《毛诗古音考》,明确提出了:“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
”(《自序》)彻底批判了唐宋以来的叶韵说。
古音学真正的奠基人顾炎武,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写成了《音学五书》,把古韵分成十部。
顾炎武与宋人相比有两大特点:(一)不是简单归并《广韵》,而是能“离析唐韵”。
(二)改变自《切韵》以来将入声韵配阳声韵的作法,而将入声字配阴声,恢复了古韵的本来面貌。
顾炎武《音学五书》入声韵研究——k尾入声韵的离析
顾炎武《音学五书》入声韵研究——k尾入声韵的离析顾炎武《音学五书》入声韵研究——k尾入声韵的离析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顾炎武《音学五书》入声韵研究---k尾入声韵的离析姓名:胡蓉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指导教师:黄仁?2010-05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经学大师,在哲学、经学、史学和小学等各方面都有深入研究和重要贡献,是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和音韵学家,被后人称为清代古音学的“开山之祖”。
顾炎武的古韵学造诣颇深,他所创的入配阴声理论、离析《唐韵》的研究方法和古韵十部的建立受到了古音学家的赞同。
他的古音学著作《音学五书》在清代古音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音学五书》从理论和实践上彻底的否定了叶韵说,奠定了古音学研究的基础。
顾炎武以离析的方法将古韵分为十部,堪称古韵研究方法的典范。
顾炎武及其音韵学理论为古音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世的音韵学家研究古音,深受顾氏音学理论的影响,从顾氏的研究成果中得到启示。
顾炎武及其著作《音学五书》不单开拓了清代音韵学研究的新领域,还为现今的古韵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顾炎武的古韵研究贡献除了广为人知的入配阴声体系的开创以及建立了一整套以考据学为基础的古音学体系外,主要还是他对入声韵分部研究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顾炎武离析入声韵,将三十四个入声韵目中的“屋、沃、觉、药、铎”等韵一分为二派入四部相配阴声,尤其是顾炎武对-k尾入声韵的离析,对后代入声研究影响巨大,后之学者江永、段玉裁、江有诰等皆接受其入声韵部的划分,虽然顾炎武在入声与阴声的具体相配关系上稍有欠缺,但瑕不掩玉, 顾氏首创之丰功伟绩之贡献仍不可磨灭,为汉语音韵学史所铭记,名垂千古。
后世研究者对顾炎武的入声分部尤其是-k尾入声韵的研究很少,而种种古音研究资料表明,顾炎武在入声分部方面的贡献尤为重要。
以《音学五书?唐韵正》中对入声韵字的离析为例,顾炎武离析“屋、沃、烛、觉、药、铎、陌、麦、昔、锡”等 10个带-k尾的入声韵,除了“屋”韵三分外,其余九韵基本是一分为二。
清代的小学
第三节 清代的小学 清代小学人才辈出,著作如林。
其中皖籍学者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江永、戴震、江有诰等人对上古音、中古音的构拟和研究作出杰出的贡献。
特别在乾嘉时期,以戴震为首的“皖派”大力提倡语言文字的重要性,主张“精核之考据”,从而扫除了传统小学研究之积弊,使清朝小学走上了繁荣的道路。
黄生,字扶孟,另号白山,生于明天启二年(1662年)。
歙县人。
明朝诸生,入清未仕。
黄生精通训诂、文字、音韵,著训诂专著《义府》二卷、《字诂》一卷,解释典籍中的词语、文句,考辨语词音义,订证讹误,反映了他在语言上的功力,对以后的小学家有着很大的影响。
黄生另还著有《押韵便读》五卷首一卷。
婺源(今属江西)人江永(1681~1762年),字慎修,一字春斋。
乾隆岁贡生。
对音韵有精深研究,著有《古韵标准》四卷。
中国对于上古音研究起始于北宋吴(约1100~1154年)。
吴,字才老,福建瓯县人,祖籍安徽潜山县。
宣和六年(1124年)进士。
他认为先秦许多押韵材料后世念起来之所以不协调,是因为古人用韵较宽。
遂著《韵补》五卷,以宋《广韵》为依据,按照他认为的古人用韵范围,将《广韵》206韵归并为九部。
但他取材不严,归韵方法也欠周密。
到明代以后,福建人陈第彻底推翻宋人“韵宽”理论,认为语音是随着时代、地域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着的。
明末清初,江苏人顾炎武采纳陈第看法,他以《诗经》韵为主体,运用完全客观的方法归纳上古韵部,共得到“古韵十部。
”但是顾炎武又认为后代的书与古人用韵不合是后人错了,因此他在《音学五书》里专有《唐韵正》一部分,意思是据先秦古韵来改正《切韵》以后的韵书。
江永是清朝在上古音研究方面作出贡献的第一人。
他首先批判顾炎武《唐韵正》里是古非今的语音发展理论,在《古韵标准》例言里说:“顾氏《音学五书》以愚之《古韵标准》,皆考古存古之书,非能使之复古也。
”其次他研究过中古音,懂得音理,认为顾氏“考古之功多,审音之功浅”,纠正了顾氏“古韵十部”分法,把顾氏“古韵十部”扩展为十三部。
黄侃古音体系推求过程考论
黄侃古音体系推求过程考论任翔宇【摘要】黄侃的古音体系,并非循环论证的结果.其最初所定的古声二十三纽,是综合前贤的古声类研究成果而成.受邹汉勋启发,黄侃再将古声二十三纽中居于三等地位的群、于二纽和居于假四等地位的喻、邪二纽定为今变声,古声十九纽体系至此定型.与古声纽研究略有差异,黄侃的古韵部研究,是音类分析与音值研究分别进行,最后相互印证的过程.【期刊名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33)001【总页数】5页(P63-66,71)【关键词】黄侃;古音研究;音类分析;音值研究【作者】任翔宇【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 35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11中国的传统语言学在清代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历史时期,文字、音韵、训诂三个方面都超越前贤,蔚为大观。
黄侃站在清代传统语言学的高峰上,远绍汉唐、近承乾嘉,而又不受其局囿,一方面秉承乾嘉朴学精神,另一方面做出了现代语言学意义上的探索,在近代学术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并产生过巨大影响。
与章太炎、刘师培二先生齐名,被称为“国学大师”,为学界所推重。
黄侃的古音体系甫见于世人,即引来争议。
章炳麟、钱玄同等人对之赞誉有加,而林语堂、王力等人则批评其为“乞贷论证”的结果[1]43。
对于黄侃古音体系的由来,前贤多有推断。
然而,详审诸家论述,颇有扞格之处。
曾运乾曾云:“今人黄季刚就《广韵》二百零六部中考得古本韵三十二部,表之于次(作者按:表略)。
从古本韵三十二部以考古韵,即二十八部。
其中‘歌、戈、盍、末、寒、桓、痕、魂八韵’,于古本为四部。
即阴声八部,阳声十部,入声十部。
知此三十二韵为古本韵者,以韵中有十九古本纽。
因此三十二韵中止有古本纽,异于各韵之有变纽,故知为古本韵。
又因此三十二韵中止有十九纽,故知此十九纽实为古本纽。
本纽本韵互相证明,一一吻合。
”(曾运乾1996:181)曾氏服膺黄侃的古音研究成果,方有以上论述。
(16)《汉语音韵学》笔记整理(2)
(16)《汉语音韵学》笔记整理(2)3,等呼观念的改变随着语音的发展变化,宋元时代韵图那种把字音按声类和韵类发音的不同区别为两呼四等的分析方法,到明代已不再符合语音分析的实际情况。
明末,“等”的观念完全被“呼”代替。
到清代,就完全用四呼来代替原来的两呼四等了。
两呼四等合流为四呼的大概情况是:开口一二等变为开口呼,开口三四等变为齐齿呼,合口一二等变为合口呼,合口三四等变为撮口呼。
四、如何利用韵图认识反切韵图的编纂目的,特别是宋元韵图的编纂目的,主要在于展开韵书的语音系统、阐明韵书的反切。
今天查阅字书(如《玉篇》)、韵书(如《广韵》),或者看《经典释文》以及经史诸子的注释,会遇到一些无法由上下字直接切出读音的生僻字。
这种情况可借助韵图。
简单说来,反切上字一定跟我们所要知道的读音同一直行,但大多数不同图;反切下字一定跟我们所要知道的读音同图、同一横行。
王力先生称用这种方法查字叫“横推直看”。
在韵图中查字,首先要知道反切下字属于什么韵,这需要一定练习才能记得住。
如果查出的字不认识,可根据同一直行其他声调的字去推。
五、等韵门法1,什么是门法门法是按照反切来查图的方法。
也就是古人制定的使用韵图的一些法则和条例。
2,门法的产生早期韵图,如《韵镜》,只有所谓《归字例》,教人怎样查图,怎样根据反切在韵图中找字。
随着韵图大量出现,语音不断发展,利用韵图练音识字渐成风气,韵图的若干问题也暴露出来。
如《七音略》端、知组安排在同一行,精照组也在同一行(《韵镜》亦然),一四等为端精组,二三等为知照组。
但《广韵》四江韵里有一小韵,“桩,都江切”,桩是知母字,都是端母字,反切上字和被切字不属于同一个字母。
韵图对这个韵字没有根据反切上字“都”把它列入一等,而是列在二等的位置。
门法就专门解释这个矛盾,称这种情况为“类隔”。
3,门法的发展可以认为韵镜的《归字例》是门法之发端,《四声等子》里的《辨音和切字例》和《辨类隔切字例》是门法的进一步发展。
曹强:论江有诰对_诗经_合韵_处理之得失
曹强:论江有诰对_诗经_合韵_处理之得失曹强:论江有诰对_诗经_合韵_处理之得失(2013-08-18 16:50:15)内容提要本文採用统计法,穷尽式统计了江有诰《诗经韵读》中的“合韵”。
江氏窗际言《诗经》“合韵” 者共93次,其中通韵64次,17种类型;合韵19次,11种类型;借韵10次,5种类型。
江氏对《诗经》“合韵” 处理的方式主要有四种,其成就表现在四个方面:1.指出或考证“合韵”字的异文;2.掊出“合韵”字的校勘问题;3.以音变理念审视某些“合韵”现象;4.参照“合韵”,修正段氏十七部的排列次第。
江氏对《诗经》“合韵”的处理得大于失,其成就对音韵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他的“合韵”説是对段氏“合韵”説的继承和发展,他剔除了段説不合理的内涵,而给予更科学、更简洁的解释,使“合韵”説更具説服力。
关键饲江有诰《诗经韵让》通韵合韵借韵六朝人在诵读前代韵文时,觉得不押韵处,往往改读字音,以求和谐。
这种办法,晋徐邈称之“取韵”,北周沉重称其“协句”,唐顔师古曰“合韵”,但这些都并非清儒所言“合韵”之义。
清人段玉裁创“合韵”之説,他(段玉裁,1988:830)认爲凡与今韵异者,古本音也;其于古本音有龃龉不合者,古合韵也。
”并在《答江晋三论韵》中指出:“合韵之説,浅人以今韵与古不合而名之,僕则以古与古不合而名之。
”(江有诰,1993:4)段氏“合韵”之説影响了有清一代的学者。
清人江有诰于“合韵”説,亦有不少真知灼见,他(1993:22)在《诗经韵让》卷首的《古韵凡例》中指出:“古有正韵、有通韵、有合韵①。
最近之部爲通韵,隔一部爲合韵。
《诗经》用正韵者十之九,用通韵者百中之五六,用合韵者百中之一二。
计三百五篇,除《周颂》不论,其国风、大小雅、商鲁颂,其诗一千百有二章,通韵六十见,合韵十馀见,不得其韵者数句而已。
知其合乃愈知其分。
即其合用之故,而因以知古部之次第,并可知《唐韵》误合之由。
”江氏“知其合乃愈知其分,和段氏所谓‘谓之合而其分愈明,有权而经乃不废’之説若合符节。
江有诰《诗经韵读》和王念孙《古韵谱》用韵比较
据我们整理 ,除 《 = f 司颂》 ( 、 ( 鲁颂》及 《 商
的个
别篇章王 氏未涉及 外 ,江 氏与王 氏对 《 诗经》 用韵 的理
都以 “ 、 “ 矣” 思”相押 。既然 王氏认为 “ ” “ ” 矣 、 思
解 绝大 部分相 同 ,无怪 乎王 氏读 毕江 氏 的 《 经韵读》 诗 “ 不觉 狂喜” 。但 我们也发现 ,两人对 《 诗经》 个别篇 章
韵, “ ” “ 七 、 吉”韵 。按 :从语义角度看 ,此章第一句
不应断句为 “ 岂日无衣 ,七 兮” “ , 岂曰无衣七兮 ”应该
为一句。王力先生认为 : “ 如果句尾是一个虚字 ,韵就常 常落在倒数第二字上” ,并称之为 “ 富韵”I 。但若倒数 4 1 第二字 已入韵 ,倒数第 三字就不应入韵 。此章 王念 孙既 以 “ 、 “ 七” 吉”韵 ,又 以 “ ” “ ”韵 ,这是 没有 衣 、 衣
据我们 观察 ,江 氏所谓交互 韵 ,有 A A B B式 和 A — B
B A式两种类型 ,包括王力先生所 言的交韵 和抱韵 。为求
术语统 一且便于 同王念孙 的 《 古韵谱》 比较 ,这里我们
取王力先 生交韵和抱韵 的术语 ,并 以此进行对 比。 1 交韵 。即 A A . B B式 ,就是两韵交 叉进行 ,单句与 单句押韵 ,双旬和双句押韵 。交韵 有纯交韵 、复交 韵和
象。 “ 氏”字在非语法 句的末尾 ,可 以认为不入韵 。陆
、
二章 “ 、 “ ”遥韵 。按 : “ ”字在非语法句 覃” 覃 覃
的末尾 ,可 以不入韵 。陆志韦先生和王力先生 与江 氏说
相 同。
2 王 氏和江 氏都 认为是遥韵 ,但两人对韵脚字 理解 .
江有诰古音学浅述
阴声韵和入声韵 的配合关 系, 并标 明了等呼 对应情况 , 为后人研 究先秦语音及韵部系统 提供 了便利 ,也有 利于认 清语音 发展 的轨 迹 ,并进行 古音构拟 。 顾 炎武在 《 古音表 》 中通过离析 《 广韵 》 来 划分古人声 , 其阴人配合关系为江有诰所 认 同。江有诰也认识 到了顾 氏阴入相配中的 错 误 ,他指 出 ,“ 屋沃烛觉 皆开 口 , 顾 氏误 为合 口, 遂割屋之半为鱼入 , 沃之半为虞人 , 又以质为支入 ,栉昔为之入,月为泰人 ,没 为 卦人 , 曷为怪入 , 辖为代人 , 麦德为废人 , 铎 陌昔之半 为侯入 ,皆非其类” 。 江有诰 认为 段玉裁 的人 声分配 也不 甚 合 理。段 氏在考察古人声 时,异平同入的搭 配关 系在韵文 中显得有些混乱。江有诰在 考 古 的同时,精于审音 , 注意等和开合 ,指出 段 氏的萧部 、尤部 、 侯部 、鱼部都应包 含人 声, 宵部 中有沃 、觉、药 、铎 、锡韵中的一 部分字 ,幽部 中有屋、沃韵 中的一部分字 。 侯部 中有烛韵和屋 、沃韵 中的一部分字 ,鱼 部 中有药 、 铎、 麦、 锡韵 中的一部分字。 质、 栉 、屑 、术 、物、迄 、没等人声韵 应归入 阴 声韵脂部 ,月 、曷、末 、锫 、薛五韵分离 出 来 后应 归入 阴声 韵祭 部 ,黠韵 一半 归人脂 部 ,一半归人祭部 。 江有诰评述 了前人古人声分配 的得失 , 理清 了阴人相配 的关系 问题 ,“ 以陌昔锡之 半为支佳入 , 质术栉物迄没黠屑为脂微齐 皆 灰之入 ,职德及屋之一为之哈人 , 月曷末结 薛为祭泰夹废人 ,陌药铎昔之半为鱼模入 , 沃觉药铎锡之半为萧宵肴豪入 , 沃屋之半为
【经典重读】王显:清代学者在古韵分部研究上的贡献(一)
【经典重读】王显:清代学者在古韵分部研究上的贡献(一)编者按: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原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成立于1950年6月25日,是中国科学院成立时最早建立的哲学社会科学方面五个研究所之一。
在六十多年的时间里,语言研究所一直是汉语音韵学研究的重镇。
曾在这里工作的著名音韵学家,除语言研究所第一任所长罗常培先生外,主要集中在两个研究室(研究组)。
曾在历史语言学研究一室(原古代汉语研究组、古代汉语研究室)工作的著名音韵学家有:陆志韦先生(研究员、古代汉语研究组组长、学部委员)、王显先生(副研究员、古代汉语研究室主任)、邵荣芬先生(研究员、荣誉学部委员)、杨耐思先生(研究员)。
曾在方言研究室(原方言研究组)工作过的著名音韵学家有:丁声树先生(研究员、方言研究组组长、学部委员)、李荣先生(研究员、方言研究室主任、语言研究所所长)、郑张尚芳先生(研究员)。
为了继承语言研究所老一辈汉语音韵学家的优良传统,了解其宽阔的学术视野,学习其开放的学术态度,借鉴其严谨的研究方法,吸收其丰硕的研究成果,我们近期拟在【经典重读】版块推介老一辈音韵学家的部分论著,为推动当代汉语音韵学的发展略尽绵薄之力,欢迎学界同仁的反馈与互动。
古韵进入系统的研究,是从清代开始的。
清代研究古韵的人很多,其中在韵部的划分上有创见的,应推顾炎武、江永、戴震、段玉裁、王念孙和孔广森。
顾炎武(1613年——1682年)开始研究古音,大约是在1640年前后(1)。
经过三十多年的辛勤劳动,他写出了《音论》、《诗本音》、《易音》、《唐韵正》和《古音表》,合起来叫做《音学五书》。
这部巨著以丰富的材料吸引了后来的学者,同时也以新颖的观点和谨严的方法教育了他们。
从江永、戴震起,所有的清代古音学家几乎没有一个没曾受过这部巨著的影响。
顾炎武在中古音系的基础上,以《诗》韵为根据,以《易》韵作参考,结合《说文》的形声系统,把古韵分成十部,从而给上古汉语韵母系统描绘出了一个粗略的轮廓。
《管子》韵语及成书年代初探
《管子》韵语及成书年代初探2007年3月第27卷第1期语言研究Sludi~inLanguageandLMar..2007V01.27NoI《管子》韵语及成书年代初探潘秋平(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新加坡637721)摘要:从语言的角度来讨论《管予》的年代是一个尚未全面开展的工作.要为《管子》断代,必须从词汇,语法和语音三个方面对《管子》的语言现象进行全面和透彻的描写.这篇论文是一个初步的努力,希望透过《管子》里的韵文,对这本书的语音现象进行描述,并总结其特点,进而对《管予》的成书年代做出提示.关键词:管予;韵语;汉语语音史中图分类号:HIll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263(2007)01-0020?09引言<管子》托名管仲,诸子中夙称难读,问题较多.《管子》分24卷86篇,但今天传下来的只有76篇.<管子》有…个分类的方法,将86篇文章分别列在经言,外言,内言,短语,区言,杂篇,管子解和轻重8个组内.这个分类的标准是什么,至今仍不清楚.自清代以至晚近,不少学者对<管子》进行了研究,这方面的成绩完整地收录在郭沫若的<管子集校》里【】J.但是'管子》仍然有一些问题,比如撰着年代,自古及今,众说纷纭.大家都同意'管子》一书非一人之笔,亦非一时之书,但是在这个共识上,哪些文章或哪一组文章做于什么时候,分歧很大.历代史书着录,<管子》为春秋时的管仲遗着,今天仍有一些学者赞同这种观点,而郭沫若,冯友--,A_t2]等则认为它是战国着作,还有另一些学者更认为部分的文章是汉初的作品.晚近有一些学者尝试从语言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从语言入手来讨论<管子》的着作年代,主要有两方面:词汇和语音.马非百列举"一切","若干"等4O多个词汇来证明'管子》的轻重组是西汉一代和王莽时代的作品唧.罗根泽的<管予探源》【.J和近年的一些文章也尝试通过对<管子》韵文的研究,证明其着作年代.李曦提出<管予》经畜组里的<牧民》和<版法》是管仲遗着I.李曦采用了王力提出的春秋韵29部和战国韵3O部的看法,认为<牧民》和<版法》成于管仲之手,原因是侵韵合口字到了战国都转入冬韵,因此这两篇文章里的韵文若以战国韵来念就不和谐,进而证明它们是管仲遗着.这个说法有不少值得讨论的地方.最简单明了的是,就算能够证明<牧民》和《版法》是春秋的作品,也没有证据说明这就是管仲遗着.另外,他引的是孤证,《牧民》l条,《版法》l条,而《牧民》那1条也不在江有诰认定的韵字里头,况且还是一个"之"韵字和"侵"韵字相押,问题很多.《版法》的例子,他举出的"心,风,任"都属于江有诰认定的侵韵字;他认为战国时代"风"字己转入冬作者简介:潘秋平(1970-),男,新加坡人,哲学博士,助理教授,主要从事汉语史研究. 20部,这三个字因此不能相押.如屈原<楚辞?九章?涉江》里的例子:乘鄂渚而反顾兮,效秋冬之绪风.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侵部)这个例子取自王力的<楚辞韵读》r".风是侵韵合口字,如果依照李曦的分析,这也得是春秋的作品.这类的例子不只一个.又如<楚辞?九章?哀郢》:登大坟以望远兮,聊以舒吾忧心.哀州土之平乐兮,悲江介之遗风.(侵部)这个例子更有力,因为押韵的正好是风和心.<楚辞?招魂》也有以下的例子: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侵部)综上所述,从语言的角度来判断<管子》的着作年代是个尚未全面开展的工作.要为<管子》断代,首先就必须对<管子》的语言现象进行全面和透彻的描写.这篇论文只是一个初步的努力,希望透过《管子》里的韵文,对这本书的语音现象进行描述,并总结其特点,进而对<管子》的成书年代作出提示.二方法上的讨论通过语音的特征来讨论作品的年代问题,刘笑敢和白一平(WilliamBaxter)对<老子》的研究值得我们注意[8-9].刘笑敢主要从韵式的角度来判定《老子》的着作年代接近<诗经》.这个方法着眼于韵式,韵式可以说是属于修辞方面的内容,而这种特征又往往可以为后代的人模仿.自…平的<老子》讨论就更进…步,除了韵式和文体方面,还对《老子》的押韵进行了分析,进而证明'老子》是公元前四世纪初期至中期的作品.白一平的方法对于我们讨论<管子》有示范的作用.王念孙认为"周秦多韵文",而<管子》里头就包含了丰富的韵文材料.江有诰'先秦韵读》就列出了26篇,而这26篇里的韵文绝大部分都是成大段的,换言之,是有规律性的押韵.这至少让我们在归纳<管子》音韵特征时有一个较为坚实的基础.郭沫若'管子集校》对于一些韵字提出修改的意见,在这篇论文里我们暂且不考虑.一是篇幅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避免循环论证.AllynRickett在Guanzi:Political,Economic,andPhilosophicalEssaysfromEarlyChina里大体同意江有诰对于韵字的意见【I¨,而他自己做出一些修改.还添加了4篇韵文材料,使得<管子》韵文总数达3O篇.这一方面的增添,我们希望能在这篇论文的基础上,以后再进行讨论.这篇论文将完全采用江有诰<先秦韵读》里所考订的韵字,然后将所有的韵字列出.历来讨论<管予》,自罗根泽出版<管子探源》开始,逐渐形成一个共识,即是都不把全部76篇文章当成一个整体来对待.罗根泽逐篇考证年代,而我们在这里采用了郭沫若的意见,把'管子》全部的韵文分成8组(即前人的分类)来列出韵字,最后才综合起来归纳<管子》的音韵特征.现简要地把各组内有韵文的篇章做一概括(各篇章的韵字请参见文末的附录):<经言》组9篇文章,其中韵文有4篇:《牧民》,<形势》,<权修》和<版法》.这一组里头的着作,大家对于其时代的看法分歧最大,或说是春秋时代的管仲遗着,或说战国时政治思想家,至今无定论.<外言》组l篇:<枢言》.<内言》组:没有韵文.<短语》组9篇:<四称》,<侈靡》,<心术》上,<心术》下,《白心》,<四时》,<五行》,<势》和'正》.其中有大最的韵文.'区言》组l篇:'内业》.虽然只有l篇,但几乎是全文皆韵.<杂篇》组6篇:<小问》,<七臣七主》,<九守》,《度地》,<地员》和<弟子职》.2l《管子解》组2篇:《形势解》和《版法解》.《轻重》组3篇:《国蓄》,《轻重乙》和《轻重巳》.接下来的讨论有几个方面须要特别指出:(1)江有诰不分脂微,所以凡是江氏列明是脂部的韵字,我们都依董同稣,唐作藩将脂,微分开llz."】.(2)江有诰的中部和支部,我们都分别写作冬部和佳部.(3)江有诰大体上没有为韵字标明声调,因此在讨论韵字的声调时,我们参考唐作藩的《上古音手册》【"】.但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唐作藩书里虽有平上去入4个声调,只是他采用王力的意见,认为中古有许多去声字在上古属于入声.我们认为这会让我们难以观察阴入通押的现象,所以凡是《上古音手册》注为入声,我们都参考了董同稣的《上古音韵表稿》【屹】.最后,我们也参考中古的声调对这些韵字做最后的审核.三问题讨论在对《管子》韵语进行整理后,我们有如下的讨论:A.韵文与韵组在《管子》里的分布不均衡.《管子》全部76篇文章可分8组,而有韵文的有26篇,这些韵文的分布并不齐整.各组的韵文与韵组总数列于下表,所谓韵组就是韵文中连续押韵的一'组韵脚.组韵文总数(组内篇章总数)百分比l韵组总数百分比2经言4(9)44.4%39l3.2%外言l(8)l2.5%41.4%内言0(8)000短语9(16)56-3%lll37.5%区言l(5)20.0%52l7.6%杂篇6(10)60.0%6923.3%管子解2(4)50.0%l03.4%轻重3(16)l8.8%ll3.7%26(76)34.2%296l00%百分比l是各组韵文总数除以组内文章总数,百分比2是一组内的韵组总数除以296,即整部《管子》的韵组总数.百分比l并不完全可靠,因为《管子解》虽然有…半的文章有韵字,但这些韵字的数景相对于其他组就显得非常少.因此,如果我们参照这两个百分比,较谨慎地运用这些数目宁,大体可以发现《短语》与《杂篇》至少在文体上有某些关系.《区言》似乎可以与这两组并列,但我们认为它全部的韵字都来自一篇《内业》,所以还是暂且先不考虑.B.《短语》,《杂篇》在合韵一I-.的特点.各组合韵的情形如下:●组真东真之幽7L幽佳蒸鱼歌冬鱼之歌歌文阳耕幽侯文宵微侵歌佳侵宵龟脂微经言l外占l内言短语2I42llll22区言111杂篇211111管子解11轻重1经言535221l111l11111《短语》与《杂篇》除了有韵文的篇章多,韵组多,它们合韵的次数亦多.合韵次数多的原因是两组的韵组总数占了全部韵组的60%.但是这两组在合韵上有一个其他六组都没有的特点,即东阳和真耕通押,而这都是董同稣认为的上古楚地用韵的特征. C.反映楚地特色的合韵.董同稣认为《老子》与《楚辞》在用韵上有4个共同特色,它们反映了楚地的特色[14l:(1)东阳通叶:(2)之幽通叶:(3)鱼侯通叶;(4)真耕通叶. 以这几个特点来审视《管子》,我们发现《短语》和《杂篇》有这个特点.在这两组里:(1)东阳通叶3见:(2)真耕通叶5见;(3)之幽通叶2见;(4)鱼侯通叶0见.为什么东阳通押,真耕通押与之幽通押只集中在这两组?'《管子》有3个来源:宫中藏书,私人藏=和太史府藏书.《管子叙录》说:"凡中,外书五六百十四,以校,除复重四百八十四篇,定篇)k-t六篇."今天所见到的版本,86篇按先后次序编排为8组,出谁人之手,已经无法考证:AllynRickett猜测这是刘向做的分类,但其分类根据现在已经无法考知.就我们以上的归纳与分析,8组里有2组有相似的地方,而这2组也出现了上古楚地用韵的特征,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些重要线索:这个分类是否是以作品的地域色彩为准?白一平更认为《老子》里的这些通押的现象除了可以解释为地域的差别外,还能够用来说明是个时代较晚的特征.我们暂时无法就这个问题做结论,但结合对《管子》的词汇,语法的研究,我们应能在坚实的基础上讨论这两组文章的时代或地域来源的问题.D.真文合韵.《管子》真部押韵l1次,文部押韵4次,真文合韵共有5次.真文合韵的数目比文部自韵的4次还多.罗常培,周祖谟分析汉代韵字的结果跟上古音非常接近,其中…个不同就是上古的阴声韵脂微,其入声质术,以及相当的阳声韵部,到西汉分别合而为一,成为脂,质,真王部II.因此,在《管子》里出现的五对真文通押的例子,我们该如何解释?是一般的通押或者是真与文合成一部?这都可以为《管子》的断代提供某些暗示.我们可以先看一看脂微两部的情形:脂部押韵l3次,微部4次,脂微合韵0次. 脂,微与真,文存在平行的现象,因此脂微不相互押韵,这至少告诉我们这两部在《管予》里依旧不混,仍旧有清楚的界限.我们还可以借用白一平对上古音的构拟进一步说明这个真文通押的现象.真文通押的例子如下:组篇目文部例字真部例字经言权修门神短语五行堇亲势先信区言内业存神管子解形势解恩亲白…平认为上古文部可以分成?.on与._un两类,而这两类在押韵上不相61.这个观察对我们有启发意义,我们发现《管子》里凡是与真通押的文部字都属于?.on一类,五个例子里没有一个例外.真部是*-in,因此文部的?.on和真部的?.in通押是很自然的现象.如:不明鬼神,则陋民不悟.不祗山川,则威令不闻.(《牧民》)江有诰认为前两句押真部,后两旬押文部.AllynRickett基本上也同意这个看法,只23是认为韵脚有值得讨论的地方[10.11J.江有诰没把这四句看成真文合韵,这除了有个韵式的限制外,我们还想知道是否存在语音上的解释?很有意思的,"川"和"闻"在白一平的构拟中分别是?khju/on和?mjun,都是后高元音.真部是前高元音,文部是后高元音,不把它们看成是通押的现象,这也是很自然的.E.关于歌祭元的讨论.白一平为歌部构拟了*-aj和?.0i,而在《诗经》里,*-aj和?.oj 不相混,分界清楚IJ..他并以此证明《老子》里也保留《诗经》的?.aj和?.oj的分别,而这类分别在《楚辞》里就已模糊了,进而证明《老子》早于《楚辞》,还提到《管子》里有4篇文章保留了上述的分别.在他的注里,他只引了《心术下》和《白心》.我们把《管子》里头所有歌部的韵字都找出来,看看这种?.aj和?.oj的分别是否也普遍存在.《管子》里头属于歌部韵字的共有l3组,现列举如下:号码组篇名韵字按白一平系统的拟音I经言形势化,歌aJ,aJ2版法化,移aJ,aJ3短语四称可,我aJ,aJ.4货,过aJs,ajs5侈靡化,移aJ,aJ6心术下化,移,化aJ,aJ7白心堕,亏oJ,oJ8仪,为aJ?aJ9和,随,随oJ,oJ10五行地,离ajs,ajII区言内业移,苛aJ,aJ12化,移aJ,aJI3杂篇弟子职磋,仪aj,ajl3个例子都保留了*-aj与*-oj的分别,毫不混淆.虽然如此,我们还是没有把握根据这个证据说《管子》是《诗经》时代的作品.为什么?就和运用词汇来断作品的年代一样,我们只能够断迟,不能断早.今天我们还在用"革命"这个词,而先秦老早就出现这个词汇了,如果看到"革命"就断其早,这并不合理.此外,白一平也认为祭部可以再分为?.at(s),-ct(s)和*-ot(s)三组,而这三组在《诗经》里都不相混,《老子》也保留这类分别.我们依旧是同样的做法,将所有《管子》里头的祭部字列举出来.号码组篇名韵字按白一平系统的拟音I经言版法投,般,废,外at,at,ats*,ats2,短语四称烈,伐,竭at,at,at3侈靡夺,辍ot,ot4败,泄ats,at5区言内业外,害ats,at(S)6末,废,竭ot,ats*,at7泄,败,害at,ats:at(S)8逝,外,害ats,ats,at(s)①李方桂拟歌部为.-af【'71.249杂篇七臣七主泰,败ats,atslO察,势et,etsIl度地界,败ats,atsl2弟子职繁,刖et,otl3彻,祭et,ets14折,彻at,et将.废构拟为-atso'内业》和《弟子职》里出现相混的现象,这有可能是战国时代的特征.因为'庄子》里也出现了.-et和?.at相混的情形.联系上面歌部的讨论,可以发现'内业》和'弟子职》也保留了?-aj和?.oj的分别.此外,'弟子职》在8组里是归入《杂篇》,而这一组有上古楚地用韵的特色.这似乎可以证明'杂篇》是成于战国.元部是跟祭部相配的阳声韵部,根据白一平的上古音构拟,元部也必须有'-舳,'.-011 和?.011的分别,而这类分别也保留在《老子》里.现把'管子》所有元部字都列举如下:号码组篇名韵字按白一平系统的拟音l短语白心辨,见en,ens2区言内业欢,端On,On3杂篇七臣七主替,安an,蛐这里头保留了'诗经》的分别,但对于作品的时代问题,这无法提供足够的证据. F.阴入通押的问题.'管子》里韵组的调类相押的情况如下:平上去入平108822l平上去:6;上44l26平上入:l;去25l7平上去入:2:入33平去入:0;上去入:0我们发现,阴入相押的有24次,其分布情形列于下表.其中去入相押的情形最普遍, 这和'诗经》以及西汉诗歌的押韵情况一样.韵部次数经言外言内言短语区言杂篇管子解轻重之'唱,'-k7ll5鱼'唱,*-k32l祭*-d,*-t6ll22微'.d,?.tlll741072300我们发现,去入相押只有4部,就算我们再把平入与上入相押的也考虑在内:韵部次数经言外言内言短语区言杂篇管子解轻重之'噶,'?k4l平入22鱼'-g,'?k3ll7OOO3l2Ol25情况依旧一样.这和《诗经》与西汉诗歌的押韵情形又有些许的不同.丁邦新指出lJ:《诗经》时代去入通押情形:(1)入声收.k尾的共27次:之职Il,宵沃4,侯鱼3,鱼铎4,支锡5;(2)入声收.t尾的共22次:祭月l5,脂质7.西汉:(1)入声收.k尾的共l5次:之职2,幽职l,宵药l,鱼铎7,鱼屋3,支锡l;(2)入声收.t尾的共lO次:祭月6,祭质3,脂质l;(3)入声收.P尾的1次:祭缉l.从《诗经》到西汉,阴入通押似乎有一个趋势:阴入通押的例子似乎时代愈靠后愈少.但这并不好让我们说什么,因为如果要为《管子》断代,多少才算少,这又牵涉了一些主观的看法.但是,我们可以从上列的表中发现,愈往后,阴入通押的韵部似乎有向其中几部集中的趋势.以和收.k尾通押的韵部来说,在《诗经》时代,之部以l1次居冠,而其他四部的次数则不相上下,这种情况到了西汉,之与鱼在另外三部均是1次的衬托下,就显得突出.比较《诗经》与西汉诗歌阴声部与入声收.t尾的通押的情形,祭和脂的比例从2:l上升到6:l,这也可以解释为阴入(收.t尾的)通押的情形主要是以祭部为主.如果上边的推论可以成立,那么我们再把《管子》阴入通押的韵部排列出来:之ll, 鱼6,祭6,微l.这样的情形,是否可以说明这是一个在时间上较为靠近战国的作品?我们认为它至少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启发,一些暗示.我们相信,在音韵的基础上再配合词汇与语法的讨论,我们可以对于《管子》的年代问题做更深入的讨论.四结语这一篇论文只是我们对于《管子》语言特征进行全面描写的一个部分.这个工作仍然有许多须再深入讨论和挖掘的地方.再接下去,我希望在这篇文章的基础上,在考订韵字方面,比较郭沫若等,AllynRickett与江有诰的异同,然后再经过一番增删韵字,希望对《管子》的押韵情形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描写与分析.此外,在全面描写的基础上,若要进一步对《管子》的着作年代有任何有意义的提示,我们或许也必须把战国后期至汉代初期的韵文加以分析,依照上述的几个方面做一遍.最后,再与词汇与语法的研究配合起来,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应该能够对这一个课题提供一些有意义的想法.附录:'管子'韵字?体侧说明:编号 1.卜l,6表示这几组韵字出现同在一个段落里,是连续的一段韵文.2.1-2.8又是另一段韵文.括弧内是编号,之后是韵字.'经亩'组'牧民》:(1,1)财来(1.2)举处(1.3)实节(1.4)足辱(1.5)度固(1.6)张行:(2.1)量妄(2.2)禁淫(2.3)原繁(2.4)神民(2.5)川固(2.6)庙校(2.7)旧备(2.8)张亡:(3.1) 生听(3.2)乡行(3.3)邦从(3.4)天亲(3.5)日节(3.6)辔寅(3.7)门先(3.8)路恶(3.9)得食服匿(3.10)恶度助(3.11)堂王.'形势》:(1.1)歌化.'权修》:(1.1)种用(1.2)神门.'版法》;(1.1)事植嗣伤国(1.2)杀杀废外(1.3)徒牙图(1.4)终穷:(2.1)心风任;(3.1)足辱(3I2)殃行(3I3)度赦惧(3.4)明行:(4.1)动恐(4.2)化移.'外言'组'枢言》:(1.1)圜门(1.2)丝治:(2.1)戒戒异思识备:(3.1)戒敕伏稷麦得.'短语'组'四称》:(1.1)稷富力侧饰贷殖伏革德式;(2.1)榭舍图夜(2.2)方狂亡(2I3)鼓臀女父语(2.4)烈伐竭;(3.1)右仕已国德(3-2)逆作(3I3)礼弟礼(3.4)歌义谟(3.5)事富克事悔(3.6)辅处(3.7)治肄辞疑之;(4.1)右已(4.2)退贵位(4.3)可我(4.4)处者(4.5)货过(4.6)食事士(4.7)讼从(4.8)令政人骈亲身.'侈靡》:(1.1)夺辍(1I2)富伏(1.3)骄消(1.4)居誉<1.5)上常(1.6)宝首(1.7)下处(1.8)通邦(1.9)化移(1,10)使等(1.I1)名民(1.12)已纪;(2.1)犯赡(2I2)26败泄(2.3)轻成情(2.4)酒消;(3.1)渊天人.《心术上》:(1.1)事力翼则得极得(1.2)舍处;(2.1)门存(2.2)治谋(2.3)形名人(2.4)事纪理始(2.5)死利(2.6)恶故.'心术下》: (1.1)来治德得极极德(1.2);定正(2.1)心证(2.2)一吉(2.3)止已已:(3.1)亡忘(3.2)化移化(3.3)强方明(3.4)德极匿色(3.5)兄兵.'白心》:(1.1)宝久(1.2)仪为(1.3)当行(1.4)道取(1.5)天人(1.6)和随随(1.7)生形情名:(2.1)备事(2.2)居舍度(2.3)局足;(3.1)福福服贼;(4.1)从凶(4.2)形名名(4.3)事载:(5.1)中衷(5.2)堕亏(5.3)功同(5.4)名成;(6.1)已纪(6.2)听清成(6.3)辨见;(7.1)声听(7.2)视指履比死(7.3)东乡(7.4)贞人;(3.1)服力(3.2)情身情生(3-3)所者(8.4)道久葆道守(8.5)来畴期之.'四时》:(1.1)时来哉时时基(1.2)故路(1.3)圣正圣正:(2.1)失一(2.2)乡行殃长亡(2.3)时事(2.4)所辅.《五行》:(1.1)堇亲(1.2)位气(1.3) 经声情(1.4)得极德(1.5)天民(1.6)地离.'势》:(1.1)极德极力代(1.2)道宝(1.3)止始起(1.4)常常(1.5)生形形成;(2.1)先信(2.2)祖下下罟(2.3)侧得德力.《正》:(1.1)径幸(1.2)始理(1.3)听静争;(2.1)信新慎人身(2.2)幽纪理止道子'区言)组'内业》:(1.1)精生星(1.2)神人天渊(1.3)海己;(2.1)德得(2.2)刑盈成(2.3)利济(2.4)情宁成(2.5)侧得极德(2.6)固舍(2.7)音心2.8)形生;(3.1)理止(3.2)远产(3.3)离知(3.4)索所;(4.1)茎荣生成正平静(5.1)化移(5.2)正静定(5.3)心中(5.4)固舍:(6.1)来思治来思治(6.2)敬定(6.3)舍图度下所:(7.1)意菌(7.2)外害;(8.1)忒德极德忒;(9.1)舒固舍薄;(10.1)得服(10.2)定听(10.3)神存:(11.1)台薄图舍(11.2)致至(11.3)生精形生生(11.4)道丑寿(I1.5)度图(11.6)凶鹏;(12.1)敬静敬性定;(13.1)伤藏(13.2)桔冱(13.3)成生(13.4)度图虑(13.5)末废竭(13.6)移苛(13.7)仁身天(13.8)欢端(13.9)怒处(13.10)静正(13.11)推归(13.12)来谋之之(13.13)逝外害(13.14)静定(13.15)泄败害.'杂篇'组'小问》:(1.1)鱼家居.'七臣七主》:(1.1)常明(1.2)固度素(1.3)衰圈(1.4)泰败(1.5)伤明(1.6)察势(1.7)声听倾身(1.8)职则刻得(1.9)赦错故固(1.10)疑事植(1.I1)普安(1.12);亲臣民(2.1)霆荣生鸣螟生(2.2)庶马斧窑:(3.1)令请(3.2)侵禁心(3..3)行上谤;(4.1)主崔(4.2)辜居(4.3)信亲(4.4)赏楝上攻.'九守》:(I_1)距许(1.2)塞极测极;(2.1)乱端怨原.'度地》:(1.1)已起久备:(2.1)上通(2.2)已起食(2.3)长刚旁上行囊防伤杨(2.4) 饶膏(2.5)界败;(3.1)_F距汐作把铺女野(3.2)生成.<地员》:(1.1)征骇(1.2)羽野(1.3) 宫中(1.4)商羊(1.5)鸣清.'弟子职》:(1.1)则极服力直德式饰翼则:(2.1)作恪作席客怍(2.2)纪始否已;(3.1)纪始起(3.2)客(3.3)让行(3.4)命命(3.5)疑之起:(4.1)馈馈悖(4.2)鳖刷(4-3)方浆(4.4)立汁(4.5)匕视(4.6)齿始纪;(5.1)彻祭(5.2)食席(5.3)手肘手(5.4)席作席客;(6.1)道肘帚(6.2)忒侧纪始(6.3)折彻(6.4)退内(6.5)之箕辞(6.6)弃稽:(7.1)礼坐(7.2)所矩下绪(7.3)烛烛(7.4)眷去;(8.1)起趾否友(8.2)磋仪(8.3)始纪.'管=r-tRt)组'形势解》:(1.1)水至(1.2)侯附(1.3)恩亲.《版法解》:(1.1)下暑武(1.2)右纪;(2.1)纪理喜喜殆;c,3.1)止起始理;(4.1)持谋(4.2)堕危.'轻重)组'圜誓》:(1.1)敌诎(1.2)兵亡(1.3)成生耕情赢.'轻重乙》:(1.1)天人(1.2)予下怒举.'轻霞已》:(1.1)耕令(1.2)芸存存(1.3){蔓作落(1.4)藏阳(1.5)生鸣(1.6) 弩戟.参考文献:【l】郭沫若.管子集校【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香港:一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2【3】马非百.管子轻重篇新诠【M】.北京:中华书局,1979.【4】罗根泽.管子探源【M】.香港:太平fs局,1966.27【5】李曦.《版法》为管仲所作考【J】.管子学刊,1995,(1).【6】李曦.三论《牧民》为管仲遗着【J】.管子学刊,1993,(3).【7】王力.楚辞韵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8】刘笑敢.老子【M】.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7.【9】WilliamH.Baxter.SituatingtheLanguageoftheLao-Tzu:TheProbableDateofthe Tao-Te-Ching[M].LiviaKohnandMichaelLaFargue(eds).Lao-tzuandtheTao-te-ching. Albany,N.YStateUniversityofNewY orkPress,1998.【10]w.AllynRickett.Guanzi;Political,Economic,andPhilosophicalEssaysfromEarly China[M].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85.【Il】w.AllynRickett.Guanzi:Political,Economic,andPhilosophicalEssaysfromEarly China[M].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98.【l2】董同稣.上古音韵表稿【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1.【l3】唐作藩.上古音手册【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l4】董同稣.与高本汉先生商榷"自由押韵说"兼论上古楚地方音特色[M]//.丁邦新.董同稣先生语言学论文选集,台北:食货出版社.【l5】罗常培,周祖谟.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 【16】WilliamH.Baxter.AHandbookofOldChinesePhonology[M].Berlin:MoutondeGmyter, 1992.【l7】李方桂.上古音研究【M】匕京:商务出版社,1980.【l8】丁邦新.丁邦新语言学论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APreliminaryStudyoftheRhymedPassagesinGuanzi(管予)anditsCompositionDatePANQiu-ping(DivisionofChinese,NanyangTechnologicalUniversity,Singapore637721) Abstract:ThecompositiondateofGuanz~管予)isanoutstandingissuethatishighlyeon~oversia1.Althoughtherehavebeenseeminglyendlessspeculationssinceatleastthethir dcenturyA.D.,westillareveryffromanyconclusiveanswer.Thispaperhopestocontributetothisdiscussionbyexaminingtherhymedpassagesin'Guanzi(管予).Asthesoundsofany languagechangeovertime,rhymesusedinpoetryarebasedonsoundandanychangesin soundwillchangethewayrhymeisused,thusrhymecanprovidecluesabout pronunciation,whichinturnhelpsUSdatethetext.Keywords:Guanzi(管子);Rhymedpassage;Chinesehistoricalphonology28。
古音韵学学习参考
古代音韵学习资料一自学材料1.万献初:武汉大学教授,《音韵学要略》,武汉大学出版社,超星学术视频2.高小方:南京大学教授,《古代汉语》1、2(音韵学知识在《诗经》讲解内),超星学术视频3.朱磊: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教授,《中国传统音韵学》,中国大学慕课本讲介绍有关古音的基本知识以及古书的读音问题。
让学生了解古今语音的差异,建立语音发展的观点,了解汉语语音史与音韵学史的基本知识,掌握有关古音知识的一些基本概念,为进一步的学习古音知识打好基础。
一、古今语音的异同语音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古代语音与现代语音的差异表现在声、韵、调三个方面。
考察古今语音的材料可以从两方面入手:(1)方言;(2)书面语语音演变史的分期:1.上古音(先秦两汉)以先秦两汉韵文、谐声字、重文、异文、假借、古书注音、声训等为研究材料。
可以拿《诗经》音作为代表。
2.中古音(魏晋至唐宋)主要以隋陆法言《切韵》(宋《广韵》的前身)为研究材料。
一般以《切韵》音系作为代表。
3.近古音(元明清)元代周德清的韵书《中原音韵》是反映这个时期语音系统的代表作。
4.现代音以现代普通话音系即北京音系为代表。
(一)古今韵母的不同古今韵母的不同比较容易察觉。
我们读古诗就常常会发现有的押韵今音念起来不和谐。
如:长干吴儿女,嫁得瞿塘贾,眉目艳新月。
朝朝误妾期。
屐上足如霜,早知潮有信,不着鸦头袜。
嫁与弄潮儿。
(唐·李白《越女词五首》之一)(唐·李益《相和歌辞·江南曲》)李白诗中以“月、袜”为韵,古代同属入声月韵,但是现代韵母完全不同。
李益诗中“期、儿”为韵,今天用普通话来读觉得不押韵,但是用绍兴话来读听起来又和谐了。
古代联绵词中有一类是叠韵的,叠韵是指两个音节的韵相同(即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如“窈窕、辗转、蹉跎”等,这些词今天读起来仍然能感觉到它们是叠韵的。
但是也有不少古代叠韵联绵词,今天读起来却不叠韵了。
如“仓庚”,今音一个韵母是ang,一个韵母是eng。
清代语言学发展略说
清代语言学发展略说清代是我国语言学发展的高峰。
这一时期,不论是文字、古音、还是训诂,较之前几代都有很大发展,呈现出全盛的态势。
本文试从以上三方面入手,对清代语言学的发端、发展、尾声进行一个历时的梳理,另外,对清代语言学如此繁盛的原因也进行了探究,期望能对清代语言学的发展有一个完整的描述。
标签:清代语言学文字学古音学训诂学中国语言学史的发展道路,从时间上看,大致经历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朝、“五四”以后这几个时期。
按性质划分又可分为以训诂为主的时期,以韵书为主的时期。
文字、声韵、训诂全面发展的时期以及西学东渐的时期。
但无论哪种划分,清代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在中国语言学史上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它被看作我国古代语言学的鼎盛时期,究其原因,是由于其间语言学家辈出,大批优秀的语言学著作问世,传统的“小学”取得了全面的发展。
下面就对清代语言学发展的脉络做一个大致的梳理。
一首先来看清代语言学的发端。
说到清代语言学的发端就不能不提清代语言学的开山祖师、清代语音学奠基人顾炎武。
顾炎武著有《音学五书》《日知录》《韵补正》。
在《音学五书》的“序言”中,他提到语音是逐渐变化发展的,因此,他把汉语语音的发展分成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又有与之相应的著作,他对语音的源流发展十分重视。
在《日知录》中提倡“舍经学无理学”,呼吁学者摆脱宋明理学的羁绊,直接求之于古经,去寻求“经世致用之学”。
于是,在顾炎武、戴震等学者的倡导下,思想解放的潮流如潮水一般迅速在知识分子中间弥漫开来。
二清代语言学的全盛出现在乾嘉时期,这一时期的语言学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风貌。
著名的语言学家有戴震、段玉裁、朱骏声、孔广森、王念孙、江有诰等。
(一)文字方面对《说文解字》的研究,清代可以算是首屈一指。
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研究《说文》的专家,其中著名的四大家是段玉裁、桂馥、朱骏声、王筠。
我们来逐一进行评说。
段玉裁著《说文解字注》,对《说文》原本的内容和意义进行阐发并另加补充说明。
古今语音异同概述
韵、韵部、韵目:
韵书把凡韵腹、韵尾相同,声调也相同的字归在一起,叫做 一韵,也可以叫做韵部,如《广韵》有206韵,或206个韵部 (上古音里的韵部和中古音的韵部有所不同,它不考虑声调, 上古音的韵部又称部)。
假借的条件是读音相同或相近。
根据上古的读音,我们只有学点古音才能识破假 借字。例如: 《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 也。”“直”假借为“特”。
“特”和“直”的现代读音相差甚远,声、韵、 调都不同,但在上古,它们同属入声职部,声母 都是定母,也就是说,在上古“特”和“直”读 音相同,完全符合古音通假的条件。
段玉裁以后的学者更是进一步考察了形声字的谐 声系统,提出了“同谐声者必同部”的观点,运 用这一理论进行研究得出的韵部系统与从《诗经》 通过归纳而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
清代学者的研究成果:顾炎武《音学五书》将古 韵分为十部;江永《古韵标准》把古韵分为十三 部;段玉裁《六书音均表》将古韵分为十七部; 戴震《声类表》将古韵分为九类二十五部;孔广 森将古韵分为十八部;王念孙《古韵谱》等将古 韵分为二十一部;江有诰《音学十书》将古韵分 为二十一部。 近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章炳麟将古韵分为二十 三部;黄侃将古韵分为二十八部;王力将古韵分 为三十部,这是目前比较通行的结论。
並[ b ] 奉[ v ] 定[ d ] 澄[ ] 从[ dz ]
明[ m]m 微[ ] 泥[ n ]n 娘[ ]
齿音头
音
正
齿
牙牙音音
精、清心[、s ]从s 、
江有诰之古音学研究述评
第 2期
大 成 矣 。 [” 5 1 3
曹 强: 江有诰 之 古音 学研 Nhomakorabea述 评
. 3. 1
郭锡 良 、 振 生二 先 生在 《 有 诰 》 耿 江 中介 绍 了 江
氏 的 生平 、 韵 学 著 作 和 吉韵 二 十 一部 , 对 江 氏 音 并
夏 氏所 言甚 是 。而关 于 江有诰 之 古音 学 的研 究 直 到 目前 为止还 比较薄 弱 。 ( )0世纪 以来 , 一 2 研究 江 氏的 古音学 著 作
多; 限 于 以江氏 的理 论谈 其理论 , 时和共 时地 比较研 究不够; 材料 挖掘 不够 。 局 历 对原
关键 词 : 江有诰 ; 古音 学 ; 究 研 中图分 类号 : l Hl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6 2 4 7 2 1 )2 0 1 - 5 1 7 - 4X(0 0 0 - 0 2 0
为言 音韵 者之 大 宗。嗣后 江氏 、 氏精 益 求精 , 段 并补 顾说 之所 未备 。至 于王 、 有诰 ) 生 出, 江( 先 集韵 学之
作 者 简 介 : 强 (9 7 , 夏 海 原人 . 南 师 范 学 院 中 文 系讲 师 , 学博 士 . 曹 17 -)宁 渭 文 主要 从 事 汉语 音 韵 学和 修 辞 学 研 究 。
其 著 述流 行 于 世的 只有 《 学 十书 》 中 的七 种 , 音 即
收 稿 日期 :0 9 O 2 20 —1一1 基金项 目: 陕西 省 教 育厅 人 文社 科 项 目(9K0 3 0J 7 )
自宋 郑 庠 分 《 韵 》 《 》 部 , 具梗 概 而 唐 为 诗 六 粗 已。顾 氏博 考群 编 , 正 《 厘 唐韵 》 撰 《 学五 书》 遂 , 音 ,
江有诰《音学十书·韵读》体例研究
江有诰《音学十书韵读》体例研究齐晓燕;邵永海【摘要】本文以中华书局1993年版《音学十书》为主要参考书,从三个方面来研究江有诰《音学十书》中“韵读部分”.第一是对江氏韵读进行校勘,第二是考察江氏确认韵脚字的情况,第三,也是本论文最主要的部分,是比较江书中“通韵”、“合韵”、“借韵”以及“借用”几个术语的异同.借韵,两韵部之间至少相隔两个韵部,两个以上韵部之间则至少相隔一个韵部.合韵,两韵部之间有且只能相隔一个韵部,三个韵部之间必须是紧紧相连的.通韵,只能用于紧挨在一起的两个韵部之间.【期刊名称】《长江学术》【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6页(P118-123)【关键词】江有诰;《音学十书》;韵读体例;通韵;合韵;借韵【作者】齐晓燕;邵永海【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1;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1【正文语种】中文本文以中华书局1993年版《音学十书》为主要参考书,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研究江有诰《音学十书》中“韵读部分”,一是对江氏韵读进行校勘,二是考察江氏确认韵脚字的情况,三是考察江氏“通韵”、“合韵”、“借韵”以及“借用”几个术语的使用情况。
对于韵脚字,江氏有吸取顾炎武、江永、戴震、段玉裁、俞氏、卢氏等人的成果,同时也参乎自己的观点,如《诗经·小雅·正月》第六章,顾炎武以“局厚”为韵,孔广森以“高局”为韵,江有诰认为下面六句韵皆在次句之末,不应首二句异例,故不从前人的看法。
各家对韵脚字的取舍不尽相同,所以本文对江氏韵脚字处理是否得当不做讨论。
本文一切从江氏的韵部系统出发,忠于江氏的修正,对江氏本身也是一种检验。
本文除了《宋赋》以外,对江氏所辑录的韵文作了一些校勘工作,所发现的问题种类零碎,尽管如此,本文仍尝试着分门别类,分别部居地来讨论。
1.1 注音上有些体例没有贯彻。
江氏在《古韵凡例》中写道:“陈氏《毛诗古音考》率用直音,于无可音之字多借相近者音之。
论江有诰《诗经韵读》之成就与不足
对 音韵学 研 究具有 重要 意 义 。我们 统计 , 氏的 江 《 诗经韵 读 》 , 际 言《 经》 合韵 ” 中 实 诗 “ 的共 9 9次 ,
其 中通韵 6 7次 ,7种类 型 ;合 韵 2 1 2次 , 1 类 1种
用韵 情况
《 诗经》 的方法 , 诗经》O 篇一首一首地分 韵 将《 35 析 其 中 的韵 脚 , 审查 其 韵 部 , 成 《 经 韵 读 》 写 诗 。 《 诗经韵读》 是江氏研究古音学的核心材料 , 也是 研 究 古韵必读 之作 。 中包含 江有 诰诸 多古 音学 其
的理论 , 同时也 是其 古音 学 理论 的具 体实 践 。考
2 1 年第 1 卷 第 2期 00 2 总第 1 1 0 期
巢湖 学 院 学报
Jun l f C a h olg o ra h o u C l e o e
No2. 1 22 0 .. Vo . .0l 1
Ge ea e a .0 n rlS f l 1 1 i No
论 江 有 诰 《 经 韵 读 》 成 就 与 不 足 诗 之
荆兵 沙 曹 强
( 南师 范学 院 , 渭 陕西 渭南 7 40 ) 10 0
摘 要 : 通过 深入 研 究江有 诰 的《 诗经 韵读 》 发现 , 中得 中有 失 , 中有 得 , 其 失 失误 中还包 含着 某些合 理 的 因素。其成 就 主要表 现在 六个 方面 :. 次 以韵 读形 式 系统地 展 示 出《 经》 1 首 诗 的用 韵情况 ; 对《 经》 韵研 究多有 发 明;. 处理 《 经》 合韵 ” 成就 颇 多;. 正 了段 玉裁 、 2 . 诗 用 3在 诗 “ 上 4订 王念孙 等研 究《 经》 韵 的诸 多纰缪;. 以音变理 论 审视《 经》 诗 用 5能 诗 的韵 脚 字;. 古韵 为二十 6分
《现存湖北著作总录·音韵之属》补正
《现存湖北著作总录·音韵之属》补正作者:***来源:《荆楚学刊》2021年第03期摘要:《现存湖北著作总录·经部·小学类·音韵之属》著录了二十几位学者的四十余部音韵类著作,但其中偶有疏漏。
文章就其“音韵之属”部分进行刊谬补缺,补正其已收韵学著作凡十二则,补录其未收韵学著作凡六则,同时还考辨了相关韵学著作凡五则,以期为该书的完善以及音韵学研究提供相应的文献依据。
关键词:《现存湖北著作总录》;音韵;文献;补正;考辨中图分类号:H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768(2021)03-0046-07《现存湖北著作总录》(以下简称“《总录》”)是阳海清和汤旭岩二位先生主编的大型知见书目。
该书目“既收录历代湖北籍人(含集体)采用传统著述方式并以文言文写的书,亦收录历代用传统方式和文言文写湖北的书”[1] 前言,即囊括了“湖北人写的”和“写湖北的”两大类古代典籍,旨在探清现存有关湖北的古籍总貌。
其中,“经部·小学类·音韵之属”著录了65条(据其体例,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本列为不同条目),涉及二十几位学者的四十余部音韵类著作,这为音韵研究,尤其是明清以来的湖北韵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献参考。
然而,鸿篇之下难免偶有疏漏,特别是音韵一类的冷门典籍。
本文即就其“音韵之属”进行刊谬补缺,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其一,补正《总录》已录韵学著作,凡十二则。
每则先引《总录》原文,并用楷书字体标示,然后或正或补或按。
所正内容为条目中的各种疏漏,如文字之误、著作署名之误、著作收录之误等;所补内容多为版本和馆藏信息;所按内容为相关著作的必要说明,同时也顺带提及著者的其他作品,这些作品或与音韵相关,或为《总录》未收之作。
其二,補录《总录》未收韵学著作,凡六则。
其三,考辨相关韵学著作,凡五则。
所考辨的五部著作皆与湖北学者相关,但著作权尚存争议。
此外,本文所列馆藏之地,《总录》已经涉及者基本以其所定简称为准,未及者则以全称著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祭部 :去声祭央废,入声月曷末辖薛;又黠二分之 9
,
无平上。
(0 1 )元部:平声元寒桓 山删仙 ,上声阮旱缓潸产猕 , 去声愿翰换谏裥线 ;又先铣 霰三分之一。无入声 。
一
、
江 氏的古 音学成就
江 氏在古音学方面 的成就和贡献主要表现在对古韵的分
(1 1 )文 部:平声文欣魂痕 ,上声吻隐混很,去声问掀 恩恨;又真轸震三分之一,谆准稃二分之 一。无入声。
之一。
(5 1 )东部:平声钟江,上声董肿讲 ,去声用绛:又东
送 二 分 之 一 。 无入 声 。
( )宵部:平声宵,上声小 ,去声笑 ;又萧肴豪、筱 巧 3
收稿 日期:2 1.32 000 .7
(6 1 )中部 : 平声冬,去声宋;又东送二分之一。无上入 。
,
作者简介:白俊骞 (91) 18.,河南唐河人,贵州铜仁学院中文系讲师。自20 年在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攻读汉语言文字专业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文字、音韵. 09
第 1 卷 第2 2 期
21 0 0年 3 月
铜 仁 学 院 学 报
J ra fT g e ie st ou n I on r n Unv r i o y
江 有诰 古 音 学述 评
自俊骞
(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福州 30 0 ;铜仁学院 中国语言文学系 ,贵州 铜仁54 0 ) 50 7 5 30
段玉裁在 《 诗经韵读 ・ 序》中曾言: 余 与顾 、 皆一于考古, “ 孔
江氏 ( ) 永 、戴氏兼以审音,晋三 于二者尤深造 自得 ,不惟古 音大明,亦使今韵分二百六者得其剖析之故。 ”下面,我们就
结合江 氏的音学著作,参照前贤时修的研究成果 ,对江 氏古 音学思想作一简单 的梳理。
一
(O 叶部: 声叶帖业狎乏; 2) 入 又盍洽各一半。 无平上去 。 (1 2 )缉部 :入声缉合;又盍洽各一半。无平上去。 这二十一韵部 的分类,独特之处在于: 首先,祭、叶、缉三部独立 ,是江 氏的个人创见 。江 氏 所定的祭部包括 《 广韵》 中的去声祭泰夹废,入声 月曷末辖 薛以及黠的一半 。段玉裁将其归入脂部;戴震将其 归入第七 类 的第二十、二十一的蔼部 ( 祭泰夹废 )和遏 部 ( 月曷末黠 锫屑) 江有诰仔细考察 了古代用韵情况后 , 。 认为祭部应独立 。
4 9
21 年第 2 00 期
铜仁 学院 学 报
关系很清楚地显 示出来 。该表不列 阳声韵部 ,也不列没有入 声字阴声韵 “ ”部和没有平上去的入声韵 “ 歌 叶、缉 ”两 部,只列 了8 个有入声的阴声韵部。它们是:
( )之 部 :配 职 德 ,屋 之 一 部 ;( )幽 部 :配屋 觉 沃 锡 1 2
各 一 半 ,支 纸 置三 分之 一 。无 入 声 。
( )支部:平声佳,上声蟹,去声卦 :又齐霁荠各二分 7
之一 ,支纸置三分之一 ,入声麦昔二分之一,锡三分之一。
( )脂部 :平声脂微 皆灰 ,上声纸尾骇贿 ,去声至未怪 8 队,入声质术栉迄物没屑;又齐 霁荠黠二分之一,支纸置三
分之一 。
又庚 梗 映 二 分 之 一 。无 入 声 。
又灰贿 队尤有宥屋三分之一 。
(4 1 )阳部 :平声阳唐 ,上声养 荡,去声漾宕 ;又庚梗
映二 分 之 一 。无入 声 。
() 2 幽部:平声尤幽,上声有黝 , 去声宥幼 ; 又萧肴豪 、
筱巧皓、啸效号各二分之一 ;入声沃二分之一,屋觉 锡三 分
部和对入声韵 的分配等方面。
( )江 氏的 古 韵 分 部 一 ,
(2 1 )真 部:平声真臻先,上声轸铣,去声震霰 ;又谆
准稗 二分 之 一 。无 入 声 。
分古韵二十一部,如下:
( ) 部 :平 声之 哈 , 声止 海 ,去声 志 代 , 声 职 德 ; 1之 上 入
(3 1)耕部 :平声耕清青,上声耿静迥 ,去声诤劲径;
皓、啸效号各二分之一;入声沃药铎二分之 一,觉锡三分一。 ( )侯部 :平声侯 ,上声厚 ,去声候 ,入声烛,又虞魔 4 遇 二分之一 ,屋觉三分之一 。 ( )鱼部 :平声鱼模,上声语姥,去声御暮 ,入声陌; 5 又虞虞遇、麻马杩二分之一 ,入声药铎麦昔二分之一 。 ( )歌部:平声歌戈,上声哿 果。去声筒过;又麻马杩 6
(7 1 )蒸部:平声蒸登 ,上 声拯等,去声证嶝,无入声。 (8 1 )侵部 :平声侵覃,上声寝感 ,去声沁勘;又感赚 陷凡范梵各一半。无入声 。 (9 1 )谈部 :平声谈盐添严衔 ,上声敢琰忝俨槛 ,去声
阚艳掭 酽 鉴 :又咸 赚 陷凡 范 梵各 一 半 。无 入 声 。
各一部 :( )宵部:配锡觉沃铎各一部 :( )侯部 :配独烛 , 3 4 屋觉各一部 ;( )鱼部:配药铎 陌麦昔各一部 ;( )支部: 5 6 配 陌麦昔锡各一部;( )脂部:配质栉术迄物屑 ,黠二分之 7
摘 要:作 为清代古音学研究的集大成者 ,江有诰在 古韵分部 、阴 入相 配等方面做 出了重大贡献。这得益
于他对材料 的广泛 占有和对 前人研 究成 果的总结吸收 ,并在方法上积极探 索从 而做到 “ 后出转精 ” 当然,受 。 时代 、个人的局 限,其 古音研究在韵部分类上未能至于尽善 ,未能形成阴阳人相配的韵部 系统 。 关键词: 江有诰 ;
中图分类号:HI I
古音学;
古韵分部 ;
阴入相 配
文章编号:17 -6 9 2 1) 204 -4 6 39 3 (0 0 0 -0 90
文献标识码 :A
江有诰 ( ?~15 ) 8 1 ,字晋三 ,号古愚 ,安徽歙县 ( 今属 黄 山市 )人。清代著名音韵学家 。 江 氏的音学著作世人统称为 《 音学十书》 。已刊行的只有 七种 ,包括 《 诗经韵读》 群经 韵读 》 楚辞韵读》 先秦 、《 、《 、《 韵读》 谐声表》 入声表》 唐韵四声正 》 、《 、《 、《 ;另有 《 等韵丛 说》附于十书之后。《 诗经韵读》前面还 附有几篇其与友人 如 段玉裁、王念孙等商讨学术问题 的往来信件,对研究江有诰 的古音学思想 ,都颇有益处 。 江 氏在清代音韵学研究方面是一位重要的传承人物 。其 对古音学研究之精深,见解之独到 、精辟 ,颇为学者称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