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设备确认间隔管理规程
测绘仪器设备检定校准和使用管理制度
![测绘仪器设备检定校准和使用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53b2cae9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3f.png)
某某公司测绘仪器设备检定校准和使用管理制度发文文号:2023-08-1一、测绘仪器设备的检定校准1、新购仪器、工具,在使用前应到国家法定计量技术检定机构检定。
2、各种测量仪器使用前后必须进行常规检验校正,使用过程做好维护,使用后及时进行养护。
GNSS 接收机、水准仪、全站仪等各种光电类、激光类仪器必须定期送到具有资质的部门进行鉴定。
鉴定时间不宜超过规定时间,以确保测量的准确和精度。
3、严禁使用未经检验和鉴定、校准不到出厂精度、超过鉴定周期,以及零配件缺损和示值难辩的仪器。
按相关规定仪器的检定周期为 1 年,仪器维修后及碰撞后应重新检定后方可使用。
按照项目要求定期对仪器进行校准(一般用仪器自带校准功能进行校准),1 个月校准一次。
4、管理人员负责仪器的检定和校准,制定检定校准计划,在次年检定校准日期前,将仪器交由专业机构进行检定校准。
管理人员负责编制《测量仪器检定校准计划》,并按照一览表上的计划日期送检。
二、测绘仪器设备的使用保管4、在强烈阳光、雨天或潮湿环境下作业,务必在伞的遮掩下工作。
对仪器要小心轻放,避免强烈的冲击震动,整个作业过程中工作人员不得离开仪器,防止意外发生。
5、转站时,即使很近也应取下仪器装箱。
测量工作结束后,先关机卸下电池后装箱,长途运输要提供合适的减震措施,防止仪器受到突然震动。
6、测量仪器要设置专库存放,环境要求干燥、通风、防震、防雾、防尘、防锈。
仪器应保持干燥,遇雨后将其擦干,放在通风处、晾干后再装箱。
各种仪器均不可受压、受冻、受潮或受高温,仪器箱不要靠近火炉或暖气管。
7、当测量仪器出现下列情况为不合格已经损坏:过载或误操作;功能出现了可疑;显示不正常;超过了规定的周检确认时间间隔;仪表封缄的完整性已被破坏;光电类、激光类仪器超过使用寿命,零点漂移严重,测量结果不稳定,测量结果可靠性低时,必须申请报废;常规仪器损坏后无法修复,或仪器破旧、示值难辩、性能不稳定,影响测量质量时,必须申请报废。
上海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实验室测量设备管理规范
![上海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实验室测量设备管理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bbb159174028915f814dc264.png)
上海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实验室测量设备管理规范上海市建设工程检测试验室测量设备治理规范SCETIA 301—20031 总则1.1 本规范规定了测量设备的分类治理、计量确认、标识、档案和治理人员的要求。
1.2 本规范适用于上海市建设工程检测行业协会(以下称SCETIA)会员单位试验室,用于试验室建立差不多的测量设备治理体系并操纵其运作,并作为SCETIA对试验室进行能力评估/认可的依据之一。
1.3 本规范未涉及的测量设备的治理内容,按有关规范性文件的规定执行。
2 引用标准本规范引用了下列标准的有关条款:GB/T 19000—2000 质量治理体系——基础和术语(idt ISO 9000:2000)GB/T 19022.1—1994 测量设备的质量保证要求第1部分: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体系(idt ISO 10012:1992)JJF 1001—1998 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JJF 1009—1987 容量、密度计量名词术语及定义(试行)JJF 1021—1990 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技术考核规范3 术语和定义本规范采纳的术语和定义引用自JJF 1001—1998和GB/T 19000—2000,但不完全等同。
注:术语和定义的说明见附录A。
4 分类治理4.1 为对测量设备采取突出重点、兼顾一样的治理方法,应将测量设备划分为A、B、C三类,实行分类治理。
4.2 A类测量设备是下列须重点治理的测量设备:——法律、法规规定实行强制检定者;——行政主管部门规定实行强制治理者;——本单位的测量标准;——位置或用途重要者;——使用频繁,或稳固性差,或使用环境严酷者。
4.3 B类测量设备是下列进行一样治理的测量设备:——对测量准确度有一定的要求,但寿命较长、可靠性较好者;——使用不频繁,稳固性比较好,使用环境较好者。
4.4C类测量设备是下列可进行简要治理的测量设备:——无准确度要求,或只用作一样指示者;——准确度等级较低的工作量器;——不必检定/校准,经检查其功能正常者;——无法检定/校准,经比对或鉴定适用者。
测量设备测量确认及标识管理规程
![测量设备测量确认及标识管理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9f5846a3844769eae109ed3e.png)
文件制修订记录为确保测量设备有效地纳入量值溯源管理,使测量设备能溯源SI单位,从而实现测量结果的量值统一,同时能符合企业的计量要求;表明测量设备、软件、关键测量过程所处的状态,防止因误用而使得测量结果无效。
2.0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测量管理体系内所有测量设备,包括辅助设备、监视与记录装置、转换或显示仪表,以及测试软件等的计量确认;所有经确认的测量设备的确认标记、测量软件、关键测量过程。
3.0相关文件3.1《测量设备确认间隔控制程序》3.2《测量设备配备和流转控制程序》3.3《测量设备计量确认和量值溯源控制程序》3.4《关键测量过程控制程序》3.5《不合格控制程序》3.6《外部供方和委外服务控制程序》3.7《测量环境和数据修正控制程序》3.8《计量标准考核规范》3.9《国家校准规范编写规则》4.0职责4.1质保部负责公司测量设备计量确认的实施以及标识。
4.2测量设备使用部门应协助质保部做好测量设备计量确认工作。
计量管理人员应对所有测量设备进行确认状态的标识,保证所有测量设备、测量软件、关键测量过程都有牢固耐久的标签、代码或其他标识标明其确认状态。
4.3使用部门负责标识的日常管理,计量管理人员负责监督、跟踪。
5.0工作程序5.1计量确认控制过程的输入是测量设备;标识控制过程的输入是测量设备的确认状态,输出是测量设备的确认结果;是测量设备的确认标识。
其涉及的活动为标识的种类、型式、使用和损坏后的处理。
5.2计量确认5.2.1选择溯源方法质保部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确定测量设备量值溯源的方法,公司有能力进行的,则建立计量标准或制定自校方法来对测量设备的技术参数(量程、准确度等级或最大允许误差)进行检定、校准,对于国外进口的测量设备,国内实在无法进行溯源的,可采用同类测量设备的比对。
对于公司内部没有能力开展的项目,送相应有资质和能力的技术机构(外服务方)进行检定、校准,合格外服务方的选择参见《外部供方和委外服务控制程序》。
ISO10012计量确认间隔控制程序
![ISO10012计量确认间隔控制程序](https://img.taocdn.com/s3/m/78a9c076a8956bec0975e380.png)
计量确认间隔控制程序1.目的:为确保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符合使用要求,防止使用可能产生错误结果的测量设备,合理地确定与调整确认间隔,使测量设备的计量性能超出允差的风险和确认费用的平衡达到最佳状态。
2.适用范围:适用于本公司所有非强检测量设备确认间隔的确定和调整。
3.相关文件:3.1 《测量管理管理手册》第7.1.2节,计量确认间隔3.2 测量设备的ABC分类管理程序3.3 量值溯源控制程序3.4 有关的检定规程、校准规范等4.职责:4.1计量管理组负责本公司的测量设备确认间隔的确定和调整。
4.2 各使用部门、室、组负责提供测量设备在确认间隔内使用的有关资料和信息。
5. 工作程序:5.1 确定确认间隔应考虑的因素:a.国家有关计量检定规程和本公司编制的校准规程;b.测量设备的质量状况和生产厂家的建议;c.测量设备的计量性能,特别是长期稳定性和可靠性水平;d.测量设备配备位置的重要性;e.测量设备使用的频度和环境条件的影响;f.使用单位的维护保养能力;g.影响测量设备的准确度和长期稳定性等其他因素。
5.2 确认间隔的确定:a.强制检定的测量设备的确认间隔的确定,按照国家检定规程的规定,由授权的法定计量技术机构确定;b.非强制检定测量设备的确认间隔的确定,由计量管理组根据5.1条的因素负责按A、B、C 分类管理来制定《测量设备一览表》并实施。
5.3 确认间隔的调整5.3.1 确认间隔的调整,必需要有3个以上间隔连续的检测数据作为调整的依据,以证明其可适当延长或者缩短确认间隔的因素。
一般调整的幅度为原确认间隔的1/3--1,延长时间的长短以保证测量设备可靠为依据。
5.3.2 对需要调整确认间隔的测量设备,由校准(检定)人员或者使用人员提出。
校准(检定)人员必须提供累计3个以上确认间隔校准(检定)数据,使用人员提出的要说明理由,并填写《测量设备确认间隔调整报告单》,由计量管理组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确认间隔调整,并且做好记录。
监视和测量设备检定、校准管理规定(大全五篇)
![监视和测量设备检定、校准管理规定(大全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2b9a4ba1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5c.png)
监视和测量设备检定、校准管理规定(大全五篇)第一篇:监视和测量设备检定、校准管理规定关于加强监视和测量设备检定、校准管理的通知为了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加强计量、检测设备管理,有效保障计量、检测设备精度及适应质量检测的要求,加强物料和产品的质量管控,以符合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特制定本规定。
一、监视和测量设备范围各生产单位、部门使用的计量、仪表、检测设备和器具,主要包括生产系统原燃料计量(称)设备、地磅称重系统、化验仪器及设备、各产品储量计量仪器、水及蒸汽的流量计量设备等。
二、监视和测量设备的归口管理1、各计量、仪表、检测设备,由使用单位负责日常使用、保管、维护工作,确保各设备的正常使用、规范操作。
2、计量设备的检定和校准,由具有资质和有专业技术的单位进行。
强制检定需外协质量检验部门的仪器设备,由使用单位及设备部上报企划部对外协调联系;需自检的计量、仪表检测设备,根据各部门职责范围,由机电维修公司电子技术中心或化验室等专业人员承担。
3、监视和测量设备的维修由使用单位提出申请,报机电维修公司(电子技术中心、机械维修车间)进行修复,需要联系厂家协助维修的,由设备部联系供应部(公司)对外联系。
4、供应部(公司)在监视和测量设备、器具的管理中分管对外联系厂家进行设备、器具的维修工作和新增计量、器具、仪表检测设备的选型和购置。
5、设备部负责新技术和新设备的推广应用,对监视和测量设备、器具的使用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对新增监视和测量设备进行经济论证,做好各种检测设备的更新改造工作。
三、监视和测量设备的管理细则1、生产系统、化验、质检等所有使用监视和测量设备的单位,要对所归属的监视和测量设备进行统一标识并编制监视和测量设备台帐(附表一)。
2、设备部、机电维修公司(电子技术中心、机械维修车间)协同使用部门编制有关电子、计量、仪表、检测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和日常维修保养细则,努力提高计量检测设备的使用率和完好率,保障精确操作和计量。
测量设备校准确认间隔控制程序
![测量设备校准确认间隔控制程序](https://img.taocdn.com/s3/m/ea90c7e0e009581b6bd9ebe7.png)
测量设备校准确认间隔控制程序
1、目的
确保测量设备在使用的量值中的量值的准确、可靠,应在其准确度、稳定性可能发生变化之前进行再次确认,实施周期检定。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非强制检定的测量设备校准(检定)间隔的确定。
3、工作程序
3.1、确认间隔的设定和调整由计量室拟定方案,报质量副总经理批准后实施。
3.2、对已执行的确认间隔,收集连续三个间隔的检测数据,若周检合格率(在调修检定
之前)达到95%以上(含95%),说明确认间隔的制定符合要求,若周检合格率低于95%则说明确认间隔过长,这时应对这些测量设备的校准(检定)间隔适当缩短原确认间隔的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
3.3、对送检的测量设备的确认间隔一般按检定证书上的有效期为准确定其确认间隔。
但
也应根据测量设备的使用情况(如使用频率、被测量具的精度要求等)自行制订确认间隔,对于经确认不合格的测量设备,试验设备,如系确认间隔过长而引起,应缩短其确认间隔(检定周期)。
4、管理程序
4.1、测量设备的确认间隔已经制订,应视为本企业的最长法定期限,应严格按已制订的
周期实施周期检定。
4.2、计量室应对到期的测量设备列出周检计划、提前下达周检通知单到测量设备使用单
位。
各计量工段负责人应将到期的测量设备及时送计量室。
4.3、周期检定的其它管理办法在“周期检定管理制度”上做有详细的规定。
5、支持性文件和记录
5.1、公司年月份测量设备周期检定一览表
5.2、公司测量设备周检通知单
5.3、测量设备(计量器具)周期检定日程表
5.4、外送测量设备送检计划表
5.5、《计量管理制度》。
测量设备校准周期确定规范
![测量设备校准周期确定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5face3144431b90d6c85c7b9.png)
根据国家计量检定规 程和实际使用情况确 定检定周期
形成测量设备校 准周期表
WT7.6-01-01
测量设备校准周期确定规范 测量设备校准周期确定规范
共2页 修订号
第1页 A-0
一、工作程序 1、制定依据 1.1 1.2 最高测量标准的确认间隔由上级计量检定机构根据国家有关的计量检定规程确定。 强制检定的测量器具, 则执行强制检定的计量检定机构根据计量检定规程确定确认间隔,
使用部门应严格按时送检,计量中心对其过程进行督促管理。 1.3 1.4 在用测量器具,应根据国家检定规程,并根据本所实际情况制定其相应的确认间隔。 依据实际情况,应考虑以下几种情况 使用频率高其确认间隔应相应短;反之,则可适当延长。 环境条件恶劣,如高温、粉尘、振动、电磁干扰等,其确认间隔应相应短。 已确定确认间隔的测量设备,应根据其历史检定的统计资料,若确认间隔不影响测 量设备的准确度时,可适当延长其确认间隔。反之,应采取措施缩短其确认间隔。根据 经济合理的原则,在最大限度地避免测量设备产生错误进而产生风险的前提下,应适当 延长确认间隔,以减少确认费用。 2.确定检定周期 2.1 质量管理部卡尺、千分尺、量具的检定周期为 12 个月。 2.2 压力表、拉力机、温湿度计的检定周期均为 12 个月。 2.3 光谱仪、硬度计、测氢仪的检定周期均为 12 个月。
二、质量记录 无。
江西万泰铝业有限公司 Jiangxi Wantai Aluminum CO.,LTD 手册章节 文件编号 7.6
WT7.6-01-01
测量设备校准周期确定规范
共2页 修订号
第2页 A-0
三、策划图
无
资料员
1 . 制定依据; 2. 确定检定周期。
如何确定测 量设备校准 周期
计量检测设备确认间隔确定和调整制度
![计量检测设备确认间隔确定和调整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69afbaa3482fb4daa48d4b70.png)
备注
不含计量标准 不含计量标准
编制
审核
标准化审核
批准
序号 1 2 3 4 5 6 7 8
计量检测设备名称 公司各类计量标准
综合测试仪 频谱分析仪
直流电源 万用表 电子秤
示波器+信号发生器+功率计 恒温试验机
9 其它各类测试仪、试验机或校准机等
初步确认间隔 12个月 12个月 12个月 6个月 6个月 6个月 12个月 12个月 12个月
确认间隔调整方法 6.3.1 6.3.3 6.3.3 6.3.2 6.3.3 6.3.1 6.3.3 6.3.4 6.3.4
6.3.4.1 计量检测设备分类,分类按附录 1:公司计量器具初步确认间隔表分类。 6.3.4.2 对每组计量检测设备按规定的确认间隔进行检定/校准,并返回其不合格数。 6.3.4.3 计算不合格率,当不合格率小于 5%时应增加 3 个月确认间隔的时间;当不合格率 5%~10%时,不必进行调整;当不合格率 10%~20%时,缩短 3 个月的确认间隔时间;当不合格 率 20%~40%时,缩短 6 个月的确认间隔时间;当不合格率大于 40%时 ,通知设备管理部,应 考虑整批更换更高级别或更稳定的计量检测设备。 6.3.5 恒温试验机和其它各类测试仪、试验机或校准机等确认间隔的调整方法按 6.2.1 准则。 6.4 调整后计量检测设备的确认间隔不得超过国家、地方或部门有关规定的最长确认间隔。 7. 记录和技术资料 7.1 校准的原始记录; 7.2 校准的历史记录; 7.3 维修历史记录; 7.4 校准记录所得出得趋向性数据记录; 7.5 计量检测设备的使用说明书或用户手册; 7.6 其他可用记录和技术资料。 8. 附录 附1:公司计量器具初步确认间隔表一份:
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管理程序
![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管理程序](https://img.taocdn.com/s3/m/51241318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65.png)
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管理程序1 目的为使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管理规范化,测量设备检定、校准和验证等过程受控,防止测量设备计量检定校准失效风险,特制定本程序。
2适用范围本程序适用公司各单位(以下简称:各单位)。
3定义3.1测量设备是指实现测量过程所必需的测量仪器、软件、测量标准、标准样品(标准物资)和辅助设备或它们的组合。
3.2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包括测量设备的计量检定、校准和验证。
4 职责4.1股份公司计量管理部门职责4.1.1股份公司设备部是公司计量管理部门,负责明确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管理基本要求,管理计量确认目标和实绩。
4.1.2股份公司设备部计量检定室是计量检定、校准的技术机构,实施总部测量设备的检定、校准和修理业务,并按公司要求和能力实施股份公司其它单位测量设备的检定、校准业务。
4.2股份公司各单位职责4.2.1各单位计量主管部门按公司和本单位管理文件要求管理本单位测量设备计量确认。
各单位通过合同委托计量外供方实施本单位内部无能力进行的计量检定、校准、维修工作。
4.2.2 各单位测量设备使用部门按管理文件规定实施本部门测量设备检校或送检、维护等业务,验证测量设备的适用性。
5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管理流程见附件。
6管理要求6.1测量设备配备确认6.1.1各单位按《测量过程管理程序》(BGFZ13A02)要求组织开展测量设备配备确认,规定所形成的记录(如:测量设备配备一览表)。
记录包括测量要求(工艺要求)和以此要求得到的所配备测量设备的配备(计量)要求。
6.1.2各单位按照配备确认记录(如:测量设备配备一览表)中的配备(计量)要求和其它附加要求委托计量检定校准机构实施计量检定校准或开展自行检校项目,根据检校结果与配备(计量)要求的符合程度验证测量设备的适用性。
6.2计量确认间隔的确定和调整各单位测量设备计量确认间隔以配备确认记录(如:测量设备配备一览表)规定,间隔调整方法和标准由本单位计量主管部门规定。
计量确认间隔调整管理标准
![计量确认间隔调整管理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30377eeb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0c.png)
文件制修订记录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间隔调整方法,保证测量设备都有恰当可行的确认间隔,使测量设备在确认间隔里一直保持能满足预期的使用要求的计量特性。
本标准适用于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各类测量设备计量确认间隔的调整与控制。
2 相关文件计量确认过程控制程序3 术语3.1 计量确认间隔——从上一次计量确认过程到下一次计量确认过程之间的时间间隔。
4 职责4.1 公司各计量职能部门负责本部门测量设备的确认间隔的确定和执行,并可根据情况作适当调整。
4.2 公司测量设备使用单位根据确认间隔,按时送检测量设备。
5 工作程序5.1 计量确认间隔确定5.1.1 确定计量确认间隔的依据是检定规程和(或)校准规范。
5.1.2 执行检定规程的计量器具,检定规程中规定的检定周期是法定的最长周期。
公司各单位可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在不超过法定检定周期的范围内,按照5.4条款的方法,合理确定测量设备的检定周期与计量确认间隔。
5.1.3 公司内开展校准管理的测量设备可根据5.4条款的方法确定确认间隔,也可参考校准规范中的建议确认间隔确定计量确认间隔。
5.2 确定计量确认间隔的原则5.2.1 尽可能减少测量设备在使用中不符合技术规范(即“超差”)的风险;5.2.2 尽可能维持最少的检定、校准费用。
5.3 计量确认间隔的影响因素影响计量确认间隔的影响因素有:1)设备类型;2)制造商的建议;3)以往的检定、校准记录得出的趋向性数据;4)维修历史记录;5)磨损和漂移趋势;6)与其它测量设备,特别是测量标准相互比对的频度;7)内部核查校准的频度和方式;8)环境条件;9)所追求的测量准确度;10)由于测量设备把不正确的测量值当作正确值而引起的后果及风险。
5.4 计量确认间隔评定法5.4.1计量确认间隔评定法,是从影响计量确认间隔的各因素中找出八条主要因素,用“程度系数”(加权值)表征各因素对间隔长短的影响程度,根据各因素的具体情况评分,将各评分乘以相应程度系数后求得“加权”总分,由总分参照计量确认间隔评分标准确定计量确认间隔。
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设备计量确认和量值溯源控制程序》
![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设备计量确认和量值溯源控制程序》](https://img.taocdn.com/s3/m/b5c6a58b84254b35effd3426.png)
测量设备计量确认和量值溯源控制程序编制:审核:批准:日期:20PP-02-01文件状态:发放号:未经批准不准翻印文件修订记录1范围本程序规定了测量设备计量确认过程的方法和要求。
适用于公司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设备计量确认和量值溯源控制管理。
2引用标准和术语《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计量法实施细则》4.7.1检定/校准人员必须按照检定规程/校准规范的要求作好计量确认记录,处理检定/ 校准数据,并对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
4.7.2核验人员必须对检定/校准数据的处理进行审核,对计算的正确性和结果的判定负责。
4.7.3记录的管理执行《计量记录管理程序》。
4.7.4对外协校准计量设备,测量过程如存在计量要求,使用者根据需要进行验证,作好外协校准计量设备验证记录,注明是否符合计量要求。
4.8计量确认工作的组织和要求4.8.1计量设备使用单位在公司计量设备管理系统申报计量设备信息,逐级审核后,纳入计量设备台帐管理,根据周期检定计划送检。
4.8.2接收计量设备时,填写“送检计量设备登记表”,送检人、经办人应签名认可。
4.8.3计量设备在交接过程中,交接双方应对数量、外观、名称、规格、证书等进行认真核对。
4.8.4各检定/校准部门依照计划在10个工作日完成检定/校准工作,并根据检定/校准情况在计量设备管理系统反馈检定/校准结果。
4.8.5计量设备检定/校准完成后,使用单位凭“送检计量设备登记表”5日内到检定/校准实验室领取。
4.8.6需现场校准的计量设备,使用单位提前5天与检定/校准部门联系,确定现场检定/ 校准的时间、地点、条件等问题。
4.8.7对新采购的计量设备,由销售公司或生产单位申请计量设备入库检定/校准。
4.8.8确因生产不能停,不能按期送检的计量设备,各单位必须申请延期检定/校准,经本单位领导签名盖章后,经生产技术中心管理中心批准备案,随设备检修时完成计量设备的检定/校准,但应加强维护频次,确保计量设备测量数据的有效性。
测量设备计量确认间隔控制管理程序
![测量设备计量确认间隔控制管理程序](https://img.taocdn.com/s3/m/311897e9763231126fdb11b2.png)
1 范畴1.1本步伐划定了丈量设备计量确认隔断确定、调解的治理要求。
1.2本步伐适用于公司丈量设备计量确认隔断的控制。
2 引用尺度和术语3 治理职责3.1 设备部卖力丈量设备计量确认隔断准则的制定、治理息争释。
3.2 各单位卖力本单位丈量设备的A、B、C分类及计量确认隔断简直定。
3.3 设备部对各单位丈量设备的A、B、C分类及计量确认隔断简直定进行审核。
4 事情步伐4.1 丈量设备计量确认隔断按流程图示进行控制治理4.2 丈量设备计量确认隔断简直定原则4.2.1 确认隔断应能确保丈量设备的准确度可能产生重大变革前进行再次确认。
4.2.2 确认隔断简直定必须尽可能淘汰丈量设备在使用中不切合技能范例的风险。
同时考虑尽可能地维持最少的用度。
4.2.3 对属于依法强制检定的丈量设备,必须按检定规程划定的周期进行检定。
4.2.4 确认隔断依照国度、地方、部分检定规程或校准范例为根本点,并结合实际进行须要的延长或缩短。
瞄准确度高、量值易变、使用频繁的丈量设备,可酌情缩短确认隔断;对用于情况条件差(温度高、灰尘多、酸性气体含量高等)或情况条件变革较剧烈的丈量设备,可酌情缩短确认隔断。
4.3 丈量设备A、B、C的分类原则4.3.1 凭据“包管重点,分身一般,区别治理”的原则,对丈量设备凭据使用情况、设备结构原理及其所起作用分别为A、B、C三个治理类别。
其中A类为要害的、B类为重要的、C类为一般的丈量设备。
4.3.2 设备部依据丈量设备的计量特性及历年的检定/校准记载,统一制订和修订“丈量设备分类治理目录”(见附件)。
4.4 丈量设备的分类治理范畴4.4.1 A类(要害)丈量设备治理的范畴a) 国度强制检定丈量设备:公司最高丈量尺度;用于贸易结算、宁静防护、医疗卫生和情况监测方面,并列入强检目录的丈量设备。
b) 用于为社会提供公平计量数据的产物质量监视查验机构、实验室、试验室的丈量设备。
c) 用于量值通报的事情丈量尺度和统一量值的尺度物质(包罗一、二级尺度物质)。
测量设备计量确认间隔管理制度
![测量设备计量确认间隔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5a5361a46c175f0e7dd13791.png)
文件制修订记录1.0目的:合理地确定和调整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间隔,保证在用测量设备在规定的时间间隔内其计量特性符合规定要求。
2.0范围:本程序适用于本公司测量设备计量确认和确定和调整的控制管理。
3.0职责:3.1量测中心负责规定测量设备计量确认间隔的确定和调整的准则,对本企业内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间隔进行确定的调整。
3.2测量设备使用部门和计量确认人员负责提供调整测量设备计量确认间隔证据资料,并对测量设备计量确认间隔调整提出申请。
3.3计量室负责全公司测量设备计量确认的实施。
4.0定义:无。
5.0过程管理:测量设备计量确认管理过程的输入是:计量检定规程、校准规范、测量设备计量特性、测量设备技术/使用说明书、环境条件、测量设备使用状况及测量设备相关的管理规定。
输出是:合理的测量设备计量确认、其活动是确认、调整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间隔。
5.1测量设备计量确认间隔确定和调整的依据:5.1.1相关的检定规程、技术资料、测量主,设备制造商的建议。
5.1.2间隔确认的测量数据。
一次合格率的统计资料。
5.1.3生产过程、质量检测对测量设备的特殊要求、数据准确度的高低。
5.1.4所处的测量环境恶劣程度,如:高温、粉尘、剧烈震荡等。
5.1.5测量设备计量特性、使用率。
5.1.6测量设备拆装的难易程度、确认费用、由此带来的风险程度等。
5.2测量设备计量确认基本原则:5.2.1使用不合格测量设备进行测量的风险尽可能地小。
5.2.2保持较少的确认费用。
5.2.3满足所需的计量要求。
5.3测量设备计量确认间隔的确定和调整。
5.3.1测量设备计量确认间隔与测量设备检定/校准间隔相同。
5.3.2初始计量确认间隔的确定:5.3.2.1本公司列入国家强制检定目录的测量设备,按规定由法定计量技术机构或授权的检定/校准机构按规程规定的周期进行强制检定,计量确认间隔即为周期。
5.3.2.2非强制检定的测量设备,按国家相关规定自主管理,根据本企业的生产,经营,研发的实际情况,依据“测量设备计量确认间隔确定和调整的依据”,“测量设备计量确认基本原则”,考虑测量设备实际使用状况,确定检定/校准时间间隔,计量确认间隔即为测量设备检定/校准的时间间隔。
测量设备计量确认间隔控制程序DOC
![测量设备计量确认间隔控制程序DOC](https://img.taocdn.com/s3/m/c48299c8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99.png)
测量设备计量确认间隔控制程序DOC 引言为了确保测量设备的精度和准确度,必须对其进行计量确认。
计量确认包括检查设备是否正常工作、检查设备是否存在漂移,以及对设备进行校准。
为了保证计量确认的有效性,需要制定良好的计量确认间隔控制程序。
本文档旨在为测量设备计量确认间隔控制程序提供指导,确保该程序规范、有效。
需要制定计量确认间隔控制程序的部门应该根据本文档来制定自己的计量确认间隔控制程序。
适用范围本文档适用于所有需要进行测量设备计量确认的部门。
定义在制定计量确认间隔控制程序之前,需要理解以下定义:•测量设备:测量设备包括所有测量工具、设备和仪器,包括计量标准器、测量仪表、测量传感器、测量装置等。
•计量确认:计量确认指对测量设备进行检查、校准和验证,以确定设备能够满足预定的要求。
•校准:校准是指对测量设备进行调整,使之与标准器或者预定的规范相符。
•漂移:漂移是指测量设备随着使用时间的变化而发生的偏差。
计量确认间隔控制程序计量确认间隔控制程序应包括以下要素:1. 确定计量确认周期在确定计量确认间隔时,应该基于以下几个因素来制定计量确认周期:•测量设备类型和用途;•测量设备的设计寿命;•测量设备的使用频率;•测量设备的稳定性和寿命;•接收方或客户的要求。
2. 进行计量确认对于重要的测量设备,应该在计量确认周期内对其进行计量确认。
计量确认应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对设备进行检查,确保设备未受到损坏;•进行验证,以检查设备是否能够满足预定的要求;•根据需要进行校准。
3. 记录计量确认结果每次进行计量确认时,都应当记录计量确认结果。
记录应包括日期、时间、设备型号、计量结果、检查和校准的操作,以及执行人员的名字。
4. 审核和审批计量确认结果每次进行计量确认后,记录应该提交给专车的审核人员进行审核。
审核人员应该确定记录中的计量确认结果是否满足指定标准。
如果记录符合预期,审核人员应该对记录进行签字和批准。
计量确认间隔控制程序的重要性制定良好的计量确认间隔控制程序非常重要。
测量设备校准间隔的确定导则
![测量设备校准间隔的确定导则](https://img.taocdn.com/s3/m/2c3dcb8d915f804d2a16c1a0.png)
测量设备校准间隔的确定导则1 范围本技术规范目的是为实验室在建立校准体系时,为确定测量设备的校准间隔提供指导。
本规范亦适用于使用测量设备的其他合格评定机构(如检验机构和认证机构)及其他团体(如制造商)。
2 引用文件JJF 1001-2011 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OIML D10 Guidelines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recalibration intervals of measuring equipment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本技术规范;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除下列条款另有规定外,本技术规范中使用的术语符合VIM、ISO 10012、ISO/IEC 17000、ISO/IEC 17020、ISO/IEC 17025、ISO/IEC 17065和CIPM MRA-D-04。
3.1测量不确定度measurement uncertainty, 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JJF1001,5.18]简称不确定度(uncertainty)根据所用到的信息,表征赋予被测量量值分散性的非负参数。
注1 测量不确定度包括由系统影响引起的分量,如与修正量和测量标准所赋量值有关的不确定度分量及定义的不确定度分量。
有时对估计的系统影响未作修正,而是作为不确定度分量来处理。
注2 此参数可以是诸如称为标准测量不确定度的标准偏差(或其特定倍数),或是说明了包含概率的区间半宽度。
注3 测量不确定度一般由若干分量组成。
其中一些分量可根据一系列测量值的统计分布,按测量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进行评定,并可用标准差表征。
而另一些分量则可根据基于经验或其他信息所获得的概率密度函数,按测量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进行评定,也用标准偏差表征。
注4 通常对于一组给定的信息,测量不确定度是相应于所赋予被测量的值的。
测量设备计量确认间隔的确定与调整(北京国质联企业管理中心)
![测量设备计量确认间隔的确定与调整(北京国质联企业管理中心)](https://img.taocdn.com/s3/m/e004ea27647d27284b735199.png)
测量设备计量确认间隔的确定与调整1、确定确认间隔的意义合理的确定测量设备的确认间隔是计量确认设计中的重要环节。
如果确认间隔过短,不仅会增加对确认人员和设备的要求从而增加测量管理的成本,而且会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或增加测量设备的需要量,造成浪费。
而确认间隔过长,则会增加使用不合格测量设备的风险,甚至因不准确的测量结果而产生废品,造成经济损失。
因此,合理地确定确认结果是一件非常重要而细致的工作。
2、确认间隔确定的原则1)确定测量设备的确认间隔应根据测量设备本身的特征,如测量设备的工作原理、结构型式与所使用的材质,测量设备的性能要求,如最大允许误差、测量重复性与测量稳定性,以及测量设备的使用情况,如环境条件、使用频度与维护状况,来合理确定确认间隔。
2)确定测量设备确认间隔时,首先应明确所使用测量设备的测量可靠性目标R。
一般测量设备的测量可靠性目标R≥90%。
(如图1所示)。
测量可靠性R(t)主要表征某种测量设备的整体性能随时间变化后的置信水平。
测量可靠性目标R是指某种测量设备的整体性能在进行重新确认时保持在所期望的合格范围内的概率。
t图1测量可靠性R(t)变化示意图3、间隔确定的方法确定间隔的方法有反映法、最大依然法、管理图法、和核查装置法(“黑匣子”核查法)等方法,这里具体介绍反映法,其他方法可参考国家计量技术规范JJF1139-2005《计量器具检定周期确定原则和方法》和国际法制计量组织文件D10《用于检测实验室的测量设备的校准间隔的确定指南》。
反映法是指在初次确定测量设备确认的时间间隔后,通过响应最近获得的确认结果,并采用简单直接的方法或最简便的算法,对测量设备确认的时间结果进行调整与确定的方法。
初次时间结果的确定,可以参照借用类似测量设备确定的时间结果,并对类似测量设备的测量可靠性目标、性能要求、使用情况、环境条件与确认方法等进行比对分析确定;也可以通过对测量设备的设计结构、性能要求、使用情况分析,并听取制造厂的建议后进行工程分析确定。
计量确认间隔控制程序
![计量确认间隔控制程序](https://img.taocdn.com/s3/m/9097beb9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09.png)
文件制修订记录通过对测量设备准确度变化的控制,减少测量风险,确保测量结果准确可靠。
2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测量管理体系内所有测量设备确认间隔的管理。
3职责分配3.1公司企业管理办公室负责测量设备确认间隔的监督管理,并负责外来检定测量设备确认间隔的实施。
3.2项目总工办负责对本项目部测量设备确认间隔进行不定期检查。
3.3各部门负责测量设备确认间隔的贯彻实施。
4术语4.1确认间隔:相临两次确认之间的时间间隔。
4.2确认:通过提供客观证据对特定的预期用途或应用要求已得到满足的认定。
5要求和过程实施5.1测量设备确认间隔控制过程识别输入是测量设备的确认间隔;输出是确保测量设备处于满足预期使用要求,实现测量目标;活动是确定确认间隔的基本原则、影响确认间隔的因素、测量设备计量确认间隔的调整以及对确认间隔的评定;资源是测量设备、人力等。
5.2测量设备确认间隔控制过程实施5.2.1测量设备确认间隔要求5.2.1.1各试(实)验室及相关部门根据测量设备分类原则、稳定性和使用场合要求以及国家有关规定要求确定测量设备的确认间隔。
5.2.1.2每次对测量设备进行维修、调整或修改时,应评审其间隔。
5.2.1.3校准间隔与计量确认间隔相等。
5.2.1.4测量设备计量确认间隔必要时可进行调整。
5.2.1.5测量设备确认间隔一经确定,设备使用部门必须按规定的确认间隔进行送检。
5.2.1.6当确认证书或测试报告的有效期与公司规定的确认间隔不一致时,以公司规定的确认间隔(确认周期)为准。
5.2.2确认间隔的原则5.2.2.1属于国家强制检定的A类测量设备以及公司最高测量标准的确认间隔必须严格按执行检定的或授权的计量检定机构依据相应的计量检定规程确定。
这类测量设备的确认间隔只能短于国家检定规程的规定间隔。
5.2.2.2各试(实)验室的工作测量设备的确认间隔按检定规程规定的检定周期执行。
5.2.2.3未列为强制检定的A类测量设备,其确认间隔按检定规程或自编校准办法的规定执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件制修订记录
1.0目的
为确保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符合使用要求,防止使用可能产生错误结果的测量设备,合理地确定与调整确认间隔,使测量设备的测量误差在规定的允许范围之内。
2.0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所有测量设备确认间隔的确定和管理。
3.0职责
3.1质检部负责本公司的测量设备确认间隔的确定和管理。
3.2各使用单位负责对需要调整确认间隔的测量设备,经过评定后提出申请,报质检部批准。
4.0实施过程:
4.1确定确认间隔应考虑的因素:
计量确认间隔是一个过程,输入是测量设备类别、用途、使用条件、使用频度、国家有关法规、规程;输出是确定的计量确认间隔;过程活动是计量确认间隔的原则、校准间隔的确定、计量确认间隔的调整与评审、有效性评价和改进,加以全面控制;所需资源为人员、设备、国家法规与规程等。
4.2 确认间隔的确定原则:
在测量设备准确度变化对其使用可能产生明显影响之前应再次进行确认。
根据测量设备A、B、C分类管理方法, A类确认间隔按检定规程要求执行;B类确认间隔为24个月;C类确认间隔可一次性确认或36个月。
4.3确认间隔的调整
4.3.1测量设备使用频繁或环境条件较为恶劣,且测量结果对产品质量会产生
重大影响的,确认间隔可适当缩短。
4.3.2测量设备的稳定性较高,使用环境较好,其测量结果对产品质量影响不大的,确认间隔可适当延长。
4.3.3确认间隔调整完成后,由使用部门填写《确认间隔调整申请单》,质检部批准后执行。
5.0相关文件
5.1 计量确认过程管理程序
5.2有关的检定规程、校准规范。
6.0相关记录
6.1测量设备周期检定/校准计划表
6.2测量设备确认间隔调整报告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