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来崇祯研究综述_牛纪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1月第一期(总第77期)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Jou rnal of Hebei Youth Ad ministrative Cadres Colle ge
Jan.2008
No.1Ser.No.77
收稿日期:2007-10-17
作者简介:牛纪荣(1976-),女,山东沂南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明清史。

近20年来崇祯研究综述
牛纪荣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崇祯是明朝的末代皇帝,他以兄终弟及的方式即位于危难之际,在内忧外患中执政17年,最后在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的步步紧逼下,吊死煤山。

近20年来,学界对崇祯的研究取得了比较丰富的成果,他的经历留给后人很多的思考。

关键词:崇祯;政治思想;灭亡
中图分类号:K24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912(2008)01-0051-04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处于明亡清兴历史关头的崇祯帝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人物之一,学界对其予以多方面的剖析,积极深入的探讨其功过得失,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研究的层面上较前更趋于细化与深入。

研究的内容大致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点:崇祯帝的性格、用人政策、崇祯与明政权崩溃的关系以及对崇祯帝历史地位的评价等。

下面就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崇祯的学术研究情况作一简要的总结和梳理。

一、崇祯的性格问题
学者一般认为,崇祯的性格特点是复杂的,表现出两面性。

如王昊认为:一方面,/崇祯勤心政治,生活简朴,不玩物、不丧志,更不沉溺于酒色。

0另一方面,/崇祯帝的性格特点基本上可以概括为急躁、多疑、自信及死爱面子等。

0[1]董郁奎也认为:一方面,/崇祯崇尚节俭、勤于政事,私生活上也比其先辈们节制的多。

0另一方面,/崇祯虚荣、刚愎自用,听不进忠谏。

0[2]此外,信之认为:/我们姑且不论崇祯这个悲剧人物的诸多不幸,仅他的实事求是、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不怕揭短露丑的精神,是很有现实借鉴意
义的。

0[3]永增认为:/崇祯皇帝的性格弱点)))多疑、寡恩、刚愎自用断送了明室江山。

0[4]聂作平指出:/崇祯和他的祖父万历一样,生性吝啬。

0[5]管冠生又指出,崇祯的性格主要表现为虚伪,认为:/崇祯是虚伪文化积淀的一个产物。

0
[6]
崇祯的这种性格是如何形成的呢?张德信通过
探察崇祯的生活环境、地位变化及其面临的危难形势,指出:/崇祯帝朱由检生长在一个畸形的家庭和社会中,因而其性格也是畸形的。

0并且还注意到其性格的动态变化过程:/形势越危重,其性格缺陷暴露的就越充分,而暴露的越充分,对事变的处置便更无章法。

如此恶性循环,终于导致他自缢煤山的悲惨结局。

0[7]可以说,崇祯的性格弱点是导致其历史悲剧的重要因素。

二、崇祯的用人问题
崇祯初政,何草认为:/崇祯以严厉的手段结束了明代历史上最黑暗的宦官执政的时代。

然而就在他努力清除宦官专权的同时,又重蹈覆辙,崇信宦官。

0[8]梁希哲、王昊二位认为,崇祯的用人,以崇祯二年冬的己巳之变为限,分为两个阶段。

己巳之变
51
以前,打击阉党,依靠东林;己巳之变以后,右武轻文,复用宦官[9]。

对于崇祯除阉党,危兆盖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崇祯只是为了确保自己的生命安全与自己的皇权稳固,带有某种政争的味道,根本上看不出要整饬吏治,解民于倒悬的政治功效,与大明政权的兴亡也谈不上有根本的联系,所以评价不能太高,更无必要以政治家目之[10]。

崇祯的用人过程是怎样的呢?郑云波认为其用人特点有三:一是任人唯贤;二是摇摆性;三是执政晚期的盲目性和滥用性[11]。

王瑞平通过对朱元璋和朱由检在用人上的比较研究,得出:/1、朱元璋求贤如渴、礼贤下士;朱由检用人不以德才为据,启用多为庸鄙小人。

2、朱元璋知人善任、量才授官;朱由检疑虑多变、滥杀滥罚。

0[12]朱久昀、池建华二位认为,崇祯的用人失误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选人用人的标准失衡;2、选人用人的度量失衡。

0[13]王兴亚则总结为:/1、取士不以德才为据,所用多为庸鄙之辈;2、朝中大臣更换频繁,不能形成稳定的领导集团;3、不相信臣下,言而无信,诿过于人,挫伤了百官的积极性;4、以重典绳下,滥杀滥罚,致使臣下畏罪饰非,同他貌合神离。

0[14]从以上可以看出,崇祯的用人存在诸多失误。

明清史一代宗师孟森认为:崇祯/丝毫无知人之明,而视任事之臣如草芥,当彼时会,焉得不亡?0[15](P283)
三、崇祯与明朝的灭亡
明朝灭亡,末代皇帝崇祯与其有怎样的关系?对于这个问题,在论述崇祯帝的文章里数量较多,分析也较全面。

从论述的内容上可分为客观环境和崇祯帝的主观动作两方面观点。

客观环境方面。

部分学者强调崇祯朝吏治极度腐败的因素。

路建新认为:/明末崇祯年间,吏治腐败,官场黑暗,封建统治机器的作用严重蜕化,不少甚至完全瘫痪。

这是导致明朝统治崩溃的关键因素。

0[16]陈麟德与路建新的观点大致相类[17]。

樊树志认为,崇祯一朝党争几乎不曾间断,而朋党之争的结果是政治的愈发腐败[18](P162)。

蔡明伦认为:/崇祯朝,在明末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的影响下,言官严重腐化蜕变,对明朝灭亡产生了推波助澜的恶劣影响。

0[19]王克婴提到,明朝最终亡国,军队将领的腐败和军队整体的衰败是重要的原因之一[20]。

部分学者还注意到自然灾害的因素。

李晶认为,明末崇祯一朝17年间,自然灾害频频发生,持续性长,受灾范围广,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以致社会矛盾激化[21]。

陈晓翔论述了明崇祯十三、十四年浙江大灾荒。

杨绍溥又分析了崇祯十三年山东灾荒的情况。

刘厚生也认为,崇祯年间的自然灾害是亡国的原因之一[22]。

针对以上述评,晁中辰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就崇祯年间来看,连年的大饥荒主要来自人祸,而不是天灾,如果说成-三分天灾,七分人祸.的话,那也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天灾的作用。

0[23]
主观动作方面。

郭厚安认为明朝的/致亡之本0是:/首先在于完全丧失了人心,其次是统治阶级内部的分崩离析,再次是朱由检的举措乖张。

0[24]邱力生认为崇祯的政治思想,/一是宦官监理军政事务,二是加强剥削来解决财政困难,三是对封建官吏制约,加强个人集权,四是求治太急到丧失治理的信心。

0[25]王昊认为,崇祯帝的用人政策、军事政策和财政政策有许多明显的失误,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很愚蠢的[1]。

刘砚田总结了崇祯亡国的教训,也认为更主要的原因在于他的用人失误[26]。

吴思认为:加征加征再加征,是致命的U形弯,是/崇祯死弯0[27]。

部分学者还注意到崇祯关键时刻决策失误。

陈生玺认为,明朝在与清的斗争中,犯了几次严重的错误:/1、误杀袁崇焕;2、松锦之战后,明清议和的失败;3、崇祯十七年调吴三桂入关之失误;4、关于南迁的失误。

0[28]樊树志认为,明之亡实亡于内而非亡于外,最显而易见的直接原因便是在攘外与安内的两难选择中举棋不定。

0[29]王昊认为:/在公元1644年那个短暂的历史瞬间,崇祯一念之差,未能接受-南迁.之议,一个偶然因素所造成的历史后果,则影响或改变了中国今后数百年的历史。

0[30]周启志进一步分析了崇祯南迁不成的原因:/一是对大顺军战略意图缺乏有效应对之策,二是无胆无识,三是为帝王心态所误。

0[31]那么,崇祯与明亡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左书锷指出:/崇祯亡国是诸多因素促成的,在这一些因素中,外因是次要的,内因即崇祯自己的失误当是他亡国的重要原因。

0[32]
四、对崇祯皇帝的评价
大明王朝270多年的统治,在崇祯做帝的第17个年头,一朝倾覆,令人扼腕痛惜;而考察其历史背景,千疮百孔的大明王朝在他出生前就已露出亡国的端倪,又无奈对他颇多同情。

对这样一位让人既恨又怜的复杂人物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各持毁誉。

如苗体君对崇祯帝颇多美誉和同情:/中国历史上各朝代除崇祯外的亡国之君,都是荒淫无度的昏君,崇祯皇帝是十分勤政、贤明的。

但明王朝已日薄
52
西山,他已无法恢复元气。

人才的缺乏是最为突出的问题,因此,亡国的是大臣,是人才的匮乏。

0[33]而晁中辰则与苗体君的观点完全相反,他认为:/崇祯帝是汲汲邀誉的专家,可谓是名副其实。

在他当政17年间,千千万万的百姓被天灾人祸逼得背井离乡,许多人饿死沟壑,这是更大的一幕催人泪下的悲剧。

但是,后人却被崇祯的几句好话所迷惑,总认为他是个好皇帝。

如果说中国历史上有过许多悲剧的话,这才是真正的最大的悲剧。

0[34]
但大多数学者并不同意以上两种观点,他们认为,简单的以好或坏来评价崇祯是不全面、不科学的,应结合当时历史背景及其作为进行客观的历史评价。

刘毅认为:/在历代亡国之君中,明朝的崇祯皇帝可能是最值得人们同情的一位。

他虽然难说是雄才大略的英武之君,但却仍不失为-中主.。

无奈生不逢时,命途多舛,终因国破家亡,与妻子儿女先后罹难。

0[35]王昊认为,首先/崇祯帝不是一个政治才能很强的皇帝,他缺乏沉稳、坚毅的品格和高超的手段,并且他也不善于吸取有益的经验加以运用,一句话,他是一个志大才疏式的人物。

其次,明朝的灭亡及后金入主中原,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结局,崇祯帝对此不负有重大而直接的责任,个人是无力也不可能扭转历史的发展趋势。

最后,评价崇祯帝,在指出其错误的同时,抛开成败之见,以道德论之,仍有某些值得肯定的地方,他勤心政治,生活简朴,不玩物,不丧志,更不沉溺于酒色,这些对于一个末代皇帝来说,毕竟是难能可贵的。

0[1]董郁奎也认为: /在中国历代帝王中,崇祯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人物,很难简单的给予褒贬。

他在明王朝已千疮百孔的形势下继位,以后能始终勤于政治、崇尚节俭,直至明亡,这可与一些明君相提并论,值得肯定。

他虽然始终在为挽救明王朝而作努力,但他的所作所为反而加速了明的灭亡。

他急于求治而又志大才疏,结果几乎是步步走错,把国家越治越乱,这一点又与一些常被人贬斥的昏君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因此,崇祯实实在在是一个悲剧人物,值得同情,但不应肯定。

0[2]
五、结语
综上所述,前人20多年来对崇祯帝进行了多角度的集中探讨和研究,通过大量挖掘史料以及不断吸取新的研究方法,新的具有启迪意义的观点不断出现,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这是其他任何时期所不具有的,值得肯定。

但是,还应看到,在这一研究领域中,仍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

其主要表现是:一是所选题目过大,涉及的问题较多,面面俱到,难以深入。

二是不了解或不完全了解学术研究现状,重复选题或重复论述的现象较为严重。

三是对一些重大问题如五十相问题、财政政策等缺乏深入细致的专门研究。

如果学界能够正视这些问题,改进研究方式,加强对薄弱环节的研究,那么对于崇祯的研究将会迈向一个更高的台阶。

参考文献:
[1]王昊.论崇祯帝[J].史学集刊,2001,(4).
[2]懂郁奎.试论崇祯皇帝的历史地位[J].浙江学刊,1995,
(2).
[3]信之.从崇祯的/自知之明0所想到的[J].党风通讯,
1996,(7).
[4]永增.崇祯皇帝的性格悲剧[J].中国石油石化,2005,
(12).
[5]聂作平.崇祯)))励精图治的亡国之君[J].领导文萃,
2001,(8).
[6]管冠生.甲申之年谈虚伪[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
(6).
[7]张德信.略论崇祯帝性格的形成[J].大连大学学报,
1999,(3).
[8]何草.崇祯与宦官[J].文史知识,1993,(5).
[9]梁希哲、王昊.励精图治的亡国之君)))评崇祯帝的用人
政策[J].吉林大学社会学报,1990,(4).
[10]危兆盖.至死不悟的崇祯帝[J].人民论坛,2005,(12).
[11]郑云波.从袁崇焕的升迁看崇祯帝的用人路线[J].牡丹
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2,(3).
[12]王瑞平.从朱元璋和朱由检的用人看明朝的兴亡[J].黄
淮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
[13]朱久昀、池建华.甲申之年谈用人[J].石油政工研究,
2004,(3).
[14]王兴亚.崇祯的用人与明王朝的覆亡[J].河南师范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2).
[15]孟森.明清史讲义(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1.3.
[16]路建新.明末官场腐败琐谈[J].文史天地,2002,(6).
[17]陈麟德.试论明季吏治之腐败[J].中国文化研究,2001,
(春之卷).
[18]樊树志.崇祯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19]蔡明伦./亡国之臣0:崇祯朝言官述论[J].学术论坛,
2005,(10).
[20]王克婴.明崇祯时期军队的衰败[J].历史教学,1999,
(9).
[21]李晶.论崇祯年间的自然灾害及影响[J].河北青年管理
干部学院学报,2004,(2).
[22]刘厚生.明朝何以亡国[J].历史教学,1996,(6).
[23]晁中辰.明末大饥荒实因人祸考[J].山东大学学报(哲
53
学社会科学版),2001,(5).
[24]郭厚安.论亡国之君朱由检[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
学版),1989,(5).
[25]邱力生.试论崇祯皇帝的历史地位[J].学习与探索,
1985,(5).
[26]刘砚田.崇祯亡国的教训[J].中国公务员,1999,(2).
[27]吴思.王朝末日中的/崇祯死弯0[J].炎黄春秋,2000,
(5).
[28]陈生玺.明清之际的历史选择[J].文史哲,2006,(3).
[29]樊树志.崇祯:攘外与安内的两难选择[J].学术月刊,
1996,(7).
[30]王昊.崇祯与/南迁0之议[J].史学集刊,1996,(1).
[31]周启志.崇祯末年/南迁之议0评析[J].汉中师范学院学
报,2002,(2).
[32]左书锷.崇祯亡国原因探析[J].社科纵横,1992,(3).
[33]苗体君.对崇祯皇帝自缢的思考[J].唯实,2000,(6).
[34]晁中辰.治国乏术,邀誉有方)))崇祯帝的悲剧人生
[J].领导文萃,1999,(3).
[35]刘毅.崇祯帝的家庭悲剧[J].紫禁城.1996,(4).
编辑:王巧
S tudies Summary on Chongzhen in the Recent20years
Niu J-i rong
(A r ts School,N orthwest N or mal University,Lanz hou,Gans u,730070,China)
Abstract:Chongzhen w as the last emperor of Ming Dynasty.H e throne from the death of his elder and younger brother in time of dang er,rem ained in power for17years in the internal disorder and foreign invasions, and finally was hang ed in Mount Meishan under the blustery farmers.uprising.In the recent20years,the educational w orld has y ielded a quite rich result from the studies on him,and his experiences w orth thinking.
Key words:Chongzhen;political thinking;perish
5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