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讲义7--社会认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国民及民族的看法颇为一致。如:
英国人有绅士风度,聪明,因袭守旧,爱传 统,保守;
黑人爱好音乐,无忧无虑,懒惰; 日本人聪明,勤劳,有进取心,机灵,狡猾; 对他国国民的刻板印象多半来源于道听途说, 弊多利少。 第7章
首因效应(第一印象) S· E阿希的“中心词”论 A· S卢钦斯的“知觉顺序”论
对他人性格的真正认知,必须通过长期的 共同生活才有可能,如中国古语所说。
了解一个人过去的生活情况,有助于对其 性格的认识,有肋于判断其未来的行为方式。 了解一个人在家里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几, 也有助于了解其性格特征。 第7章
③ 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 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包括认识 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他人与他人的关系。
脸的事件具有延时性,面子事件具有情 境性。
第7章
脸面心理的社会文化功能 讲脸面不仅是中国人印象整饰的手段, 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礼治的需要。 脸面具有社会规范和控制功能; 脸面具有印象整饰功能;
脸面具有社会交换功能;
脸面也可使人成为死要面子的市侩或 玩弄他人的“奸雄”。 第7章
四、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最早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从 社会知觉的人际关系认知理论发展而来。 1. 什么是归因
两段相反描写的材料给予不同的组合: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先看热情、外向材料 先看冷淡、内向材料 先看热情、外向材料 先看冷淡、内向材料
78%的认为他热情外向 18%认为他热情外向 95%认为吉姆热情外向 5%认为吉姆热情外向
第7章
实验二 让同一组被试考察两个“学生”作业的
情况,让这两个“学生”解答同样的问 题 ——30 个 难 度 相 等 的 数 学 题 。 这 两 个 “学生”是由实验者事先控制好的,一个 多半答对题目的上半部分,另一个多半答
康因等人研究发现,年龄大小与认知
结果的关系很大,性别方面对认知结果也有
影响,妇女对她所熟悉的人的认知比男子更
富有刻板印象。
自我意识的强弱也影响着人际间的认 知结果,自我意识愈强,则认知他人的偏差
愈大。
第7章
认知者的需要 勒维因等人研究了人们生理需要对其 认知的影响。实验对象是一群饥饿程度不等 的人,看几张乱涂乱画的图片,然后根据回 忆画出刚才看见过的图片内容。结果表明, 饥饿时间越长的被试越倾向于回忆图片上画 着的是食物。 生活中,有许多事实都可以说明认知 者的需要决定 了他的认知活动内容。 第7章
总之,脸面是中国的文化特产。
第7章
脸面的含义
(胡先缙第一个写论文研究脸面观) 脸,是指社会对个人道德品格的信心,它 涉及个人道德品格的完整性。
面子,则指人生历程中步步高升,由成功 和夸耀而获得的名声,也是个人努力而积累起 来的声望、名誉。
第7章
脸面细分的意义 脸,与个人的道德行为及其名声相关。
伍德活斯要求被试根据照片来判断爱情、喜
欢、快乐;惊奇;恐惧、困苦;愤怒、坚决;厌
恶;歧视等。较少发生错误。
附图1
附图2
第7章
附图3
附图4 第7章
附图5
附图6 第7章
判断人的表情主要从眼、鼻、嘴三角区 来看。如图:
第7章
身段表情的判别 双手的表情在身段表情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实际生活中,我们即使看不清他人的面孔,但只
2. 归因的参照点 ① 根据他人行为的特殊性、连续性与一致性 等原则进行归因 ② 结合他人的其他条件进行归因 献血实验。 ③ 根据认知者切身利害关系对他人行为归因 琼斯实验。 第7章
3. 自我知觉的归因 ① 行为者自己对自身行为动机的归因, 或归因于情境,或归因于个人倾向。 行为者往往把自己失败的行为归因于 情境,而他人则归因于行为者本人; 行为者把自己成功的行为归因于个人 倾向,而他人则归因于情境。 斯奈德试验。 第7章
要能看到他的身体动作就能了解他的情绪状态。
言语表情的判别
人们说话时的语音、语调、语速及节奏变化 能充分体现人的性格及其心理特征。 有人实验:播放以各种情绪的腔调来念英文 字母的录音时,人们判断的准确性几乎和辨别面
部表情时一样高。
第7章
② 对他人性格及行为方式的认知 尔沙德等人的实验表明,照片上表现积极 情绪的面部表情和消极情绪的面部表情相比,有许 多 被试大都评价前者为具有令人喜欢的性格特点 (友好的、有吸引力的,聪明的)。
面部表情的判别
F ·奥尔波特专门研究人们各种面部表
情与各有关肌肉活动的关系。对戏剧家来说,
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邓拉波用照片加以不同的组合进行实验 比较。结果表明,口部肌肉活动所支配的表 情比眼部肌肉活动所支配的表情要重要得多。 第7章
1
2
3
4
我国林传鼎教授经过研究指出,“有些表 情如喜悦、怨恨等,口部肌肉比眼部肌肉更重 要,而较多的表情如忧愁、愤怒、惊骇等,则 眼部肌肉比口部肌肉更重要。 第7章
对题目的下半部分。实验结果是,多数被
试都认为在解题开始就能正确反应的“学
生”聪明些。
第7章
② 第一印象的意义 在日常社会生活与工作中都有一定
的作用,即所谓先入为主。
初次见面所获得的印象只是一些表 面特征,不是内在的本质特征,作为继续 交往的基础是不牢固的。 第一印象不是无法改变的。 古语: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第7章
塔旧里实验。 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学校或团体的领 导人应该更多地加以关心。人们之间关系融 洽与否,对人们的学习与工作有很大影响。 第7章
我国谚语中有关人知解人心的五种方法和途径: 一是观语言:“要知心腹事,但听口中言。” “口上仁仪礼智,心里男盗女娼。” 二是观行为:“欲知其人,观其所行。” 三是观相貌:“吉人自有天相。” “有一分貌,必有一分才。”
2. 对人认知的第一印象 ① 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所形成的 印象,称第一印象。主要是获得对方的表情、姿 态、身材、仪表、年龄、服装等方面的印象。 实验一
社会心理学家洛钦斯,用两段杜撰的文字材
料作为被试获得第一印象的根据,内容是吉姆的 生活片断。一段把吉姆描写为一个热情并外向的 人,另一段内容则相反,把他写成一个冷淡而内 向的人。 第7章
汉语中的词组搭配:
丢脸、不要脸、翻脸、让…露露脸 面子,与个人的社会地位和能耐有关。 汉语中的词组搭配: 给面子、留面子、要面子、看…的面子上 第7章
脸事与面子事不同 丢脸的事主要是违法乱纪不道德的事, 如偷窃被抓。 丢面子的事则是一些不雅事件及反映个 人能耐不大的事,如考试不及格或当众出丑等。 脸重在守护,面子重在争取。
的人,都能被优先认知。
第7章
2. 当时的情境 认知社会中他人行为的善恶与是非总是离 不开当时的情境分析。 3. 认知者本身的特点
① 认知者的经验 认知者经验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 即使同一社会刺激,却有不同的认知内容。
各人的经验不同,其认知结构也不同,有 简单和复杂之分。
认知者生活方式不同,也会影响其认知结 果。巴克拜立体境实验。 第7章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一书具有划时
代意义。 他详述了莎士比亚(英国剧作家)的观 点:
人生大舞台 人们之间互动 扮演角色受互动制约
双方都能运用技巧对自己的印象控制、管理、整饰
第7章
人们日常互动行为包括个体较易控制的
自我表达和未加控制的随便流露。 印象整饰的正负两面性
成功的印象整饰可以建立真诚的人际
四是类比:“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五是省察已心,以已推人:“难将吾语同他语, 未必他心似我心。” 第7章
二、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1. 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 ①主要指认知对象对于认知者所具有的价值 及其社会意义的大小。对象,可以是某个个人, 某个团体或具有社会意义的事物。 ②认知对象的特点不同会影响认知结果。身 材特高或特矮的人,较胖或较瘦的人,穿着华丽 服装的人或衣服非常朴素的人,说话声音很洪亮
③ 近因效应 晕轮效应(光环效应)
第7章
三、印象整饰 1. 含义 有意控制他人对自己形成各种印象的过程叫 作印象整饰。 2. 原因 被认知者并不消极被动,他要通过自己的语
言、装束、表情、动作的选择影响和改变认知者
对他的印象。 认知者与被认知者是互动的过程。 第7章
3. 欧文· 戈夫曼的印象整饰的理论
3.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社会认知的范围和途径
以人为对象的社会认知,是通过以下三方面
的观察和了解实现的: 言谈举止
外部 观察 仪表神情
分析 判断 评价
行为习惯
第7章
① 对他人表情的认知与判别 人的表情乃是反映其身心状态的一种客观
指标,是一种相当重要的社会刺激,是判断情
感的客观依据,动作、姿态、说话的语调等都 属于人们的表情范围。 人的表情包括有后天习得的成分。如富克 选的实验。 第7章
4. 社会认知的偏差 ① 社会刻板印象 是指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产生一种比较 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生活中有些刻板印象与职业、地区、性别、
年龄等方面有关。 社会刻板印象普遍地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 中。 第7章
吉尔巴特研究他国国民的刻板印象。他调查
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学生,发现这些大学生对各
第7章
一、社会认知的实质和范围 1. 什么叫社会认知
① 定义
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
机和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包括感知、判 断、推测和评价几个环节的心理活动。 ◇ 依据经验线索
◇ 依赖思维活动
第7章
② 特征
◇ 性择性 ◇ 反应的显著性 ◇ 自我控制
第7章
认知的选择性。 人们都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对当前的社会 刺激作出种种估计与猜测。 人们是根据社会刺激物的社会意义的性质及其 价值大小而有选择地进行社会认知的。 认知反应的显著性。 当理解该社会刺激对个人有很大利害关系时, 认知反应是十分显著的。 认知行为的自我控制。 自我意识发挥作用使个人的认知体验不被他人 所觉察,使个体与外界环境保持平衡。 第7章
麦金尼斯的实验:
用11个性质不一的词汇作为社会刺激物, 通过皮肤电反射来测定被试的情绪状态。观察 被试的皮肤电反射与口头报告两者是否一致。
实验表明,凡是能激发个人产生焦虑的社 会刺激,或者将要带来不愉快的刺激,在其生 理反应、情绪反应上是非常敏感的,认知态度 是不积极的,如果把这些刺激压抑下来,可减 少焦虑,适应社会。 第7章
关系(彭湃),可以表达一定的文明和礼节。
虚饰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身份,会造成
虚伪和欺骗。 第7章
4. 中国人的印象整饰
——脸与面子
顾及“脸面”是中国人独有的社会心理特 征。 鲁迅在《说“面子”》一文中说:脸面是理 解“中国精神的纲领”。 林语堂在《吾国吾民》中将“面子”、“命 运”和“恩惠”并称为统治中国的三位女神。 史密斯(美国传教士)将脸面归结为中国人 的第一性格特征。
② 认知者的性格
认知同一对象时,自信心强的人认知 具有独立性,自信心弱的人从权威、迷信别人 而使认知活动受暗示,变得人云亦云。
好猜疑别人、具有猜疑性格的人,对 他人动作和言语的认知,往往从猜疑的立场加 以判断; 内倾性格的人,判断与他交往的对方, 总是以自己内倾性格去看待对方,发生一种投 射作用。 第7章
有些教师对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常常责备
他不努力,太笨,而学生认为功课负担太重,
老师讲课呆板。
成就动机高的学生多半归因为个人内在原
因。教师对学生必须进行归因训练。 4. 归因过程中的拟人化 自然现象,本来并不具有社会意义,但人 们也往往作拟人化的归因。(竹子开花、洪水 等) 第7章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
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也就是把他人的行为或自己的行为的原因加以 解释和推测。 第7章
海德认为,我们都相信一个人的行为必有原 因,其原因或者在于外界环境,或者在于主观条 件。 情境归因 个人倾向归因 ② 归因理论,在教育领域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件事情会得出不同归因。 第7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