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PPT精选文档
合集下载
【精选】第六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讲述幻灯片
![【精选】第六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讲述幻灯片](https://img.taocdn.com/s3/m/ba0ce9edbed5b9f3f80f1c06.png)
(3)热膨胀
由于放电通道中电子和正离子高速运动时相互碰撞,产 生大量热能。阳极和阴极表面受高速电子和正离子流的撞击, 其动能也转化为热能。在热源作用区的电极和工件表面层金 属会很快熔化,甚至气化。工作液变黑,在极间冒出小气泡。 因此,具有突然膨胀、爆炸的特性(可听到噼啪声)。
(4) 抛出金属 热膨胀具有的爆炸力将熔化和气化了的金 属抛入附近的液体介质中冷却,凝固成细小的圆球状颗
1、人本含义: 相对于天(人贵)、相对于神(重人事) 以人为本,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
三种对待宗教的态度: 理性主义:“敬鬼神而远之”——存疑
随国季梁:“夫民,神之主也。” 郑国裨灶,子产:“天道远,人道迩,非所 及也,何以知之?灶焉知天道,是亦多言矣,岂 不或信?” 神道设教:“祭神如神在”,统治之用
2)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实现人与自然关系 的和解与和谐
以天人合一观超越人类中心主义 • 人之本源意义上:天人一体
自然是人生命之源、价值之源,人与万物、宇 宙为一整体
• 价值实现意义上:“为天地立心” 人是自然界生命价值(生生之道)的实现者,
亦可成为破坏者
重建人与自然生命的一体关联:物各付物、爱物 成物
政治之“人和”:得道多助 社会人伦之和与国家民族之和:“克明俊德, 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 万邦。”《尚书·尧典》 人格品质的和谐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和而不同”
2、尚中
中:度,不偏不倚、不过不及 方法:执两用中,礼
“先王之制礼也,过之者俯而就之,不至焉者跂 而及之”
特种加工是指传统的切削加工以外的加工方法,即直 接利用电能、光能、热能、化学能、电化学能等除了机械 能以外的能源进行加工的工艺方法。
4.1 电火花加工
第十六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讲述课件
![第十六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讲述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b7c4b7b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57.png)
04
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对 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民族认 同具有重要意义。
02
中国文化的历史与发展
古代中国文化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 德准则,对中国社会和思想产生了深 远影响。
道家思想
佛教文化
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文化 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 化,对中国古代的宗教、哲学和艺术 产生了深远影响。
05
中国文化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面临的挑战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击
传统与现代的断裂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 产生巨大冲击,影响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存在一定的断裂, 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融合是面临的 重要挑战。
文化多样性带来的冲突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区和民族 文化差异大,如何协调文化多样性,实现 和谐共处是一大挑战。
04
中国文化的影响与传承
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对东亚文化圈产生了深 远影响,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道 德伦理、人际关系处理的重要准
则。
诗词艺术
中国诗词以其独特的韵律和意境, 影响了世界文学,丰富了世界文 化宝库。
传统医学
中医中药的理念和方法对全球医 学产生了影响,针灸、草药等疗
传承与发扬
1 2 3
教育体系 中国教育体系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通 过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等方式,确保传统文化在 教育中的地位。
非遗保护 中国政府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通过法 律、资金支持等方式,确保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 展。
国际交流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通过举办文化节、 艺术展览等形式,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 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对 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民族认 同具有重要意义。
02
中国文化的历史与发展
古代中国文化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 德准则,对中国社会和思想产生了深 远影响。
道家思想
佛教文化
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文化 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 化,对中国古代的宗教、哲学和艺术 产生了深远影响。
05
中国文化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面临的挑战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击
传统与现代的断裂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 产生巨大冲击,影响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存在一定的断裂, 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融合是面临的 重要挑战。
文化多样性带来的冲突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区和民族 文化差异大,如何协调文化多样性,实现 和谐共处是一大挑战。
04
中国文化的影响与传承
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对东亚文化圈产生了深 远影响,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道 德伦理、人际关系处理的重要准
则。
诗词艺术
中国诗词以其独特的韵律和意境, 影响了世界文学,丰富了世界文 化宝库。
传统医学
中医中药的理念和方法对全球医 学产生了影响,针灸、草药等疗
传承与发扬
1 2 3
教育体系 中国教育体系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通 过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等方式,确保传统文化在 教育中的地位。
非遗保护 中国政府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通过法 律、资金支持等方式,确保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 展。
国际交流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通过举办文化节、 艺术展览等形式,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 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ppt课件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9d0a94ecfc789eb162dc831.png)
——张岱年《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
尾202页0/12/2
板书设计
探索延伸
整体感知
首页 9
刚健有为与自强不息
“主静阴柔一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处于从属地位, 中国文化的主流精神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张岱年 《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
刚 是指有进取精神,不屈服于外力;
健 是指具有持久力。
自强 具有自觉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进取,奋发向上;
理 思 想 研 究 》 及
思 想
文 化
道 德 》 ;
、 《 文 化 与 哲 学 》 、
中 哲 学 微 》 、 《 求
国 哲 学 史 方 法 论 发
学 系 教 授 。 《 中 国
学 家 , 哲 学 史 家 ,
, 一 九 零 九 年 五 月
二 零 四 ) 字 季 同 ,
2
探索延伸
整体感知
首页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遇到困难和挫折,绝不退缩,能克服并战胜它,也就是说自 强包括了自尊、自信、奋发、坚毅等精神和品格。
尾202页0/12/2
板书设计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首页 10
“自强不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永葆青春 活力的不竭精神动力。
“尧舜一日万机,文王日昃(zè太阳偏西)不暇食, 仲尼终夜不寝,颜子欲罢不能,自此以下莫敢淫心舍力, 故曰自强不息矣。”
中 国 文 化 的 基 本 精 神
2020/12/2
尾页
板书设计
探索延伸
整体感知
1
首页
2020/12/2
尾页
板书设计
幸张文《又《真凡哲国出别
尾202页0/12/2
板书设计
探索延伸
整体感知
首页 9
刚健有为与自强不息
“主静阴柔一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处于从属地位, 中国文化的主流精神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张岱年 《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
刚 是指有进取精神,不屈服于外力;
健 是指具有持久力。
自强 具有自觉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进取,奋发向上;
理 思 想 研 究 》 及
思 想
文 化
道 德 》 ;
、 《 文 化 与 哲 学 》 、
中 哲 学 微 》 、 《 求
国 哲 学 史 方 法 论 发
学 系 教 授 。 《 中 国
学 家 , 哲 学 史 家 ,
, 一 九 零 九 年 五 月
二 零 四 ) 字 季 同 ,
2
探索延伸
整体感知
首页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遇到困难和挫折,绝不退缩,能克服并战胜它,也就是说自 强包括了自尊、自信、奋发、坚毅等精神和品格。
尾202页0/12/2
板书设计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首页 10
“自强不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永葆青春 活力的不竭精神动力。
“尧舜一日万机,文王日昃(zè太阳偏西)不暇食, 仲尼终夜不寝,颜子欲罢不能,自此以下莫敢淫心舍力, 故曰自强不息矣。”
中 国 文 化 的 基 本 精 神
2020/12/2
尾页
板书设计
探索延伸
整体感知
1
首页
2020/12/2
尾页
板书设计
幸张文《又《真凡哲国出别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PPT精选文档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PPT精选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91e82af76bec0975f565e208.png)
想包括哪些内容?
尾页
板书设计
探索延伸
整体感知
首页 3
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体系
刚健有为(纲) 和与中 崇德利用 天人协调
尾页
板书设计
探索延伸
整体感知
首页 4
文化 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合。
精神: “精”为细微之意, “神”乃能动之意。
文化的基本精神
“就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 也即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
尾页
板书设计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首页 16
敢于否定、革固鼎新的改革精神
秦代商秧变法 北宋时的王安石变法 明代张居正改革 清代的戊戌变法 现代的改革开放
尾页
板书设计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首页 17
厚德载物
1、“厚德载物”体现着做人的博大境界和 精神气象。
2、“厚德载物”体现着心系苍生,以天下 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尾页
板书设计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首页 11
以仁人志士为代表的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 实践和精神状态
追求理想、建功立业的壮志和抱负。 “虽九死而尤未悔”的坚韧精神和顽
强意志。 敢于否定、革固鼎新的改革精神。
尾页
板书设计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首页 12
追求理想、建功立业的壮志和抱负。
发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 不可夺志”的豪情壮语, “发 愤忘食、乐以忘忧”,周游列 国,宣传其儒家思想
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板书设计首页尾页虽九死而尤未悔的坚韧精神和顽强意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为雪国耻而卧薪尝胆?遭胯下之辱而后统帅雄兵百万?面对宫刑忍蹂求生顽强抗争产生被人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传世之作史记文天祥王冕勾践韩信司马迁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板书设计首页尾页敢于否定革固鼎新的改革精神?秦代商秧变法?北宋时的王安石变法?明代张居正改革?清代的戊戌变法?现代的改革开放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板书设计首页尾页厚德载物?1厚德载物体现着做人的博大境界和精神气象
尾页
板书设计
探索延伸
整体感知
首页 3
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体系
刚健有为(纲) 和与中 崇德利用 天人协调
尾页
板书设计
探索延伸
整体感知
首页 4
文化 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合。
精神: “精”为细微之意, “神”乃能动之意。
文化的基本精神
“就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 也即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
尾页
板书设计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首页 16
敢于否定、革固鼎新的改革精神
秦代商秧变法 北宋时的王安石变法 明代张居正改革 清代的戊戌变法 现代的改革开放
尾页
板书设计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首页 17
厚德载物
1、“厚德载物”体现着做人的博大境界和 精神气象。
2、“厚德载物”体现着心系苍生,以天下 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尾页
板书设计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首页 11
以仁人志士为代表的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 实践和精神状态
追求理想、建功立业的壮志和抱负。 “虽九死而尤未悔”的坚韧精神和顽
强意志。 敢于否定、革固鼎新的改革精神。
尾页
板书设计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首页 12
追求理想、建功立业的壮志和抱负。
发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 不可夺志”的豪情壮语, “发 愤忘食、乐以忘忧”,周游列 国,宣传其儒家思想
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板书设计首页尾页虽九死而尤未悔的坚韧精神和顽强意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为雪国耻而卧薪尝胆?遭胯下之辱而后统帅雄兵百万?面对宫刑忍蹂求生顽强抗争产生被人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传世之作史记文天祥王冕勾践韩信司马迁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板书设计首页尾页敢于否定革固鼎新的改革精神?秦代商秧变法?北宋时的王安石变法?明代张居正改革?清代的戊戌变法?现代的改革开放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板书设计首页尾页厚德载物?1厚德载物体现着做人的博大境界和精神气象
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ppt课件
![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a5f30ec58fafab069dc02c6.png)
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一文中认为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可概括为“尊 祖宗、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
二、以人文主义为内核的文化精 神财富
中国文化是以人心和人生为观照,以 趋善求治为特征的伦理政治型文化。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以人文主义为 内核的。
1、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2、贵和持中,崇尚礼仪 3、正道直行,持节重义 4、忠孝传家,勤俭持家 5、民为邦本,平均平等 6、心忧天下,敢为人先 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8、求是务实,豁达乐观 9、天人合一,物我相亲
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在其长期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 了自己精神,是中华民族特定 价值系统、思维方式、社会心理、伦理 观念、审美情趣等精神特质的基本风貌 的反映,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不断进步的内在
动力。
一、中国文化基本精神诸说
关于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陆游:《关山月》)式的感慨;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 儿》)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
《江城子密州.出猎》)式的雄心。都是以高度的自信自尊 而表现出的自强精神。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 凝聚、增强了民族的向心力,哺育了中华民族的自 立精神和反抗压迫精神,以及中华一体、国家一统 的精神。
在生活实践中,守中、不走极端,成为古代中国 人固守的人生信条。在今日的语境下,“中庸” 就是要正确把握度并协调好各种关系,以益于社 会的和谐稳定持续进步。中庸之道的真谛在于:
执中守正 。就是恪守中道,坚持原则,寻求适度,
和而不同是和合思想的一个特征。所谓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君子和而不 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指不同事 物之间的搭配、融合、平衡达到最为圆满 程度的一种状态。
二、以人文主义为内核的文化精 神财富
中国文化是以人心和人生为观照,以 趋善求治为特征的伦理政治型文化。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以人文主义为 内核的。
1、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2、贵和持中,崇尚礼仪 3、正道直行,持节重义 4、忠孝传家,勤俭持家 5、民为邦本,平均平等 6、心忧天下,敢为人先 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8、求是务实,豁达乐观 9、天人合一,物我相亲
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在其长期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 了自己精神,是中华民族特定 价值系统、思维方式、社会心理、伦理 观念、审美情趣等精神特质的基本风貌 的反映,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不断进步的内在
动力。
一、中国文化基本精神诸说
关于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陆游:《关山月》)式的感慨;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 儿》)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
《江城子密州.出猎》)式的雄心。都是以高度的自信自尊 而表现出的自强精神。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 凝聚、增强了民族的向心力,哺育了中华民族的自 立精神和反抗压迫精神,以及中华一体、国家一统 的精神。
在生活实践中,守中、不走极端,成为古代中国 人固守的人生信条。在今日的语境下,“中庸” 就是要正确把握度并协调好各种关系,以益于社 会的和谐稳定持续进步。中庸之道的真谛在于:
执中守正 。就是恪守中道,坚持原则,寻求适度,
和而不同是和合思想的一个特征。所谓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君子和而不 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指不同事 物之间的搭配、融合、平衡达到最为圆满 程度的一种状态。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ppt课件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d92a8c7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c3.png)
在日常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浪费 粮食的 现象。 也许你 并未意 识到自 己在浪 费,也 许你认 为浪费 这一点 点算不 了什么
▪ 4.天人合一思想的意义
▪ 1)从儒学思想看,天人合一具有世界观的意义。 ▪ 2)天人合一思想具有方法论的意义。从儒学的
实践看,天人合一思想成了人们的行为的准则, 而且成为他们解释历代制度的理论依据。 ▪ 3)天人合一思想还具有劝谏的作用。 ▪ 4)除了用以劝谏皇帝,天人合一也成为考核官 员的一种办法。
此话反映出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必须具 有一种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形成属 于自己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相互凝聚 和整合,便构成本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
在日常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浪费 粮食的 现象。 也许你 并未意 识到自 己在浪 费,也 许你认 为浪费 这一点 点算不 了什么
▪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 “精”是精妙、精粹、精华、精微。 “神”是玄妙、微妙、奇妙的变化。
▪ 由于中国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表现中国文 化基本精神的思想也不是单纯的,而是一个包含 着诸多要素的思想体系。
在日常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浪费 粮食的 现象。 也许你 并未意 识到自 己在浪 费,也 许你认 为浪费 这一点 点算不 了什么
二、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 天人合一 ▪ 以人为本 ▪ 刚健有为 ▪ 贵和尚中
在日常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浪费 粮食的 现象。 也许你 并未意 识到自 己在浪 费,也 许你认 为浪费 这一点 点算不 了什么
(一)天人合一
▪ 1.天人合一思想认为:然的发展与人类的发展是互 相影响、互相作用的,人们应根据自然的变化来调 整并规范自己的言行。
▪ 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反对把天 和人割裂、对立起来,主张天人协调,天人合一。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PPT共19页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PPT共19页](https://img.taocdn.com/s3/m/940a60dc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b1.png)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6、法律的基础有两个,而且只有两个……公平和实用。——伯克 7、有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9、上帝把法律和公平凑合在一起,可是人类却把它拆开。——查·科尔顿 10、一切法律都是无用的,因为好人用不着它们,而坏人又不会因为它们而变得规矩起来。——德谟耶克斯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主题活动之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课件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主题活动之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3aebf3aaaea998fcc220e8f.png)
• 文化精神是相对于文化的具体表现而言 的。 • 文化的具体表现,包括器物、制度、习 惯、思想意识等层面,无不和内在的文 化精神相联系,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所 有这些文化现象中的最精微的内在动力 和思想基础,是指导和推动民族文化不 断前进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观念。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些思想观念或 固有传统,长期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 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在历史上起 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成为历史发展 的内在思想源泉,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基 本精神。 • 它是民族延续发展的精神动力,或者说 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 许思园在《论中国文化二题》一文中认 为,“中国文化之根本精神为融和与自 由”。 • 杨宪邦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评价》 一文中认为,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 基础的、以家族为本位的、以血缘关系 为纽带的宗法等级伦理纲常,是贯穿中 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线索、本质和核心, 这就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 从理论思维的高度审视,所谓中国文 化的基本精神,实质上就是中华民族 的民族精神。 • 民族精神,广义地讲,就是指导中华 民族延续发展、不断前进的精粹思想, 是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 • 就其性质而言,它是一种伟大的卓越 的精神;就其表现形式而言,它渗透 在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之中。
•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属于观念形态 的范畴,它凝聚于文化传统之中。 • 所谓传统,不外是历史上形成的、具 有稳定的组织结构和思想要素的、前 后相继的、至今仍然影响着人们的特 定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 道德风尚等深层文化的社会心理和行 为习惯。
• 因此,我们所讲的中国文化基本精神, 是指代表中国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体 现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那些主要的 思想观念。 • 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具体表现、作 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反映的那些文化 传统,也必然表现为民族文化的优秀传 统。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42页PPT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42页PPT](https://img.taocdn.com/s3/m/e8a7d1bb02020740bf1e9b45.png)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56、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57、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5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 理荒秽 ,带月 荷锄归 。道狭 草木长 ,夕露 沾我衣 。衣沾 不足惜 ,但使 愿无违 。 59、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60、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பைடு நூலகம்——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56、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57、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5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 理荒秽 ,带月 荷锄归 。道狭 草木长 ,夕露 沾我衣 。衣沾 不足惜 ,但使 愿无违 。 59、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60、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பைடு நூலகம்——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尾页
板书设计
探索延伸
整体感知
首页 5
“刚健有为”
自强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彖传》 《周易大传》
厚德载物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彖传》
尾页
板书设计
探索延伸
整体感知
首页 6
探索延伸
中国文化精神的核心内容
“我认为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核心内容 是 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与厚德载物的宽容 精神亦即以和为贵的价值观念。”
“孰知不问边庭苦, 纵死犹闻侠骨香”。
——王维
尾页
板书设计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首页 14
“虽九死而尤未悔”的坚韧精神和顽强意 志
拘而演周易——文王; 厄而作春秋——孔子; 遭放逐,乃赋离骚——屈原; 失明而厥有国语——左丘明; 膑脚而兵法修列——孙子; 迁蜀而世传吕览——吕不韦; 囚秦而说难孤愤——韩非;
厚德载物
首页 19
“厚德载物”体现着心系苍生,以天下为己 任的博大胸怀。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 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杜甫
厚德载物
首页 10
儒家和儒学的理论归纳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 知老之将至”,“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孔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 之乐而乐—”—范仲淹
“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道, 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 平。” ——张载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 其身”
思 想
文 化
道 德 》 ;
、 《 文 化 与 哲 学 》 、
中 哲 学 微 》 、 《 求
国 哲 学 史 方 法 论 发
学 系 教 授 。 《 中 国
学 家 , 哲 学 史 家 ,
, 一 九 零 九 年 五 月
二 零 四 ) 字 季 同 ,
2
探索延伸
整体感知
首页
整体感知
1、何为文化?何为精神? 2、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体系包括哪四方面? 3、《周易大传》提出来的“刚健有为”思
尾页
板书设计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首页 15
“虽九死而尤未悔”的坚韧精神和顽强意 志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 照汗青” —文天祥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 满乾坤” —王冕
为雪国耻而卧薪尝胆 —勾践 遭胯下之辱,而后统帅雄兵百
万 ——韩信 面对宫刑,忍蹂求生,顽强抗
争,产生被人誉为“史家之绝 唱,无韵之离骚”的传世之 作——《史记》——司马迁
想包括哪些内容?
尾页
板书设计
探索延伸
整体感知
首页 3
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体系
刚健有为(纲) 和与中 崇德利用 天人协调
尾页
板书设计
探索延伸
整体感知
首页 4
文化 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合。
精神: “精”为细微之意, “神”乃能动之意。
文化的基本精神
“就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 也即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
——张岱年《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
尾页
板书设计
探索延伸
整体感知
首页 7
刚健有为与自强不息
“主静阴柔一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处于从属地位, 中国文化的主流精神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张岱年 《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
刚 是指有进取精神,不屈服于外力;
健 是指具有持久力。
自强 具有自觉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进取,奋发向上;
3、“厚德载物”体现着“和而不同”的文 化包容精神。
尾页
板书设计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首页 18
“厚德载物”体现着做人的博大境界和精神 气象。
(1)容人之长。郑板桥与 袁枚
(2)容人之短。“管鲍之 交”
(3)容人之误。“人不知 而不愠” (孔子)
(4)容人之怨。苏东坡与 章谆
尾页
板书设计
自强不息
尾页
板书设计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首页 16
敢于否定、革固鼎新的改革精神
秦代商秧变法 北宋时的王安石变法 明代张居正改革 清代的戊戌变法 现代的改革开放
尾页
板书设计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首页 17
厚德载物
1、“厚德载物”体现着做人的博大境界和 精神气象。
2、“厚德载物”体现着心系苍生,以天下 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 《周易集解》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 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曾参
尾页
板书设计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首页 9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体现在两个 方面:
一方面是儒家和儒学的理论归纳, 另一方面体现在以仁人志士为代表的中国人
民的社会生活实践和精神状态。
尾页
板书设计
自强不息
遇到困难和挫折,绝不退缩,能克服并战胜它,也就是说自 强包括了自尊、自信、奋发、坚毅等精神和品格。
尾页
板书设计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首页 8
“自强不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永葆青春 活力的不竭精神动力。
“尧舜一日万机,文王日昃(zè太阳偏西)不暇食, 仲尼终夜不寝,颜子欲罢不能,自此以下莫敢淫心舍力, 故曰自强不息矣。”
尾页
板书设计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首页 11
以仁人志士为代表的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 实践和精神状态
追求理想、建功立业的壮志和抱负。 “虽九死而尤未悔”的坚韧精神和顽
强意志。 敢于否板书设计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首页 12
追求理想、建功立业的壮志和抱负。
发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 不可夺志”的豪情壮语, “发 愤忘食、乐以忘忧”,周游列 国,宣传其儒家思想
——孔子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 而求索” ,才能面对小人的诬 陷,不畏奸恶,以身殉国。
——屈原
尾页
板书设计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首页 13
追求理想、建功立业的壮志和抱负。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醉 卧沙场君莫笑,古来 征战几人回”——王 翰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
、 《 玄 儒 评 林 》
又 出 版 论 文 集 《
史 料 学 》 与 《 中
师 , 北 京 大 学 哲
北 京 。 著 名 的 哲
同 , 河 北 沧 县 人
年
( 一 九 零 九
--••
。
塞 引 起 心 衰 竭 , 不
年 四 月 二 十 四 日 ,
畴 要 论 》 《 张 岱 年
理 思 想 研 究 》 及
中
国
文
化
的
张
基
岱
本
年
精
神
尾页
板书设计
探索延伸
整体感知
1
首页
尾页
板书设计
幸张文《又《真凡哲国出别
逝岱集中撰真集》学学生号张
世年》国写与》,史大于宇岱
, 享 年 九 十 五 岁
先 生 因 患 心 肌 梗
六 卷 。 二 零 零 四
古 典 哲 学 概 念 范
了 专 著 《 中 国 伦
善 的 探 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