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中国经济成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远近高低各不同

——解释中国经济成长之一

周其仁

怎样看经济?各人有各人的办法。我自己的体会,看经济有如看山水。不用说两者有所不同——看经济要费脑筋,看山水要凭感情。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借用看山水的办法来看经济。以大文豪苏东坡的咏山名句为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的就是同一处山景,横看侧看不同,远看近看相异。这里的一个重要法门,就是变换角度看事物。看山水如此,看经济也如此。

经济也要远看近看,换来换去地看。远看,就是在大局中看大势、看整体。近看,就是看细节,特别是关键的细节。今天的中国经济应该是不那么容易看的经济,因为远看近看高低截然不同。对同一个中国经济,判断和看法彼此相左,实在是非常正常。

中国经济首先要远看。为什么?因为开放,因为“大进(口)大出(口)”。今天,不先把中国置于全球经济的宏大背景里,既看不清中国,也看不清世界。这么一远看,可以理解为什么无人可以忽略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地位。当然,从GDP总量着眼,中国仅仅占世界的4%,与其人口规模和比例远不相称。但是这里有一个汇率误差的因素,调整之后,中国GDP占全球总量的比重应该可以有所提高。另外,即使以占全球4%的GDP而言,中国经济也已是当今世界第六大经济体,美、日、德、法、英之后就是中国。当年毛主席有“超英赶美”的宏愿,以当时的经济条件而论,豪情脱离了实际。但是今天看来,仅就GDP总量论长短,“赶美”还谈不上,“超英”却是现实的。

从增量的角度看问题,中国更加不得了。这是宋国青教授两年前的一项重要发现。国青是宏观经济——远看经济的学问——方面的高手,他得出的结论掷地有声:中国已是世界级的“增量大国”。别的分析大家可以看宋教授的作品,我只记住一条,过去三年,全球GDP增量的三分之一是由中国经济创造的!

各位朋友,一个经济占世界的总量比例小,增量比例大,这个经济将来会怎么样?问到这类问题,可以体会到看经济与看山水的不同。看山水一般不需要预言变化趋势,感觉怎么样就怎么样。这并不是说自然山水不会演化,比如“沧海桑田”就是很大的变化。但地质的变化差不多以亿年为单位计,怎样推测是很湛深的学问。人生苦短,一般人不会问津。经济呢?是人的活动,变化很大。尤其是现代工商业经济,变化更快。更加重要的是,经济的未来变化影响人们的利益,人们总要面对未来作今天的决策。因此之故,经济在未来将如何变化的问题,永远有很多人关心。是的,这是不能不引起广泛兴趣的话题:一个总量小、增量大的经济,将来究竟会怎么样?

比较肯定的答复是,如果保持增长势头,一个总量小、增量大的经济,必定在总量上变得很大。这个答复在逻辑上不可能错,但是有一个枝节,就是用了经济学家作经济推测时常用的一招:假定。是的,经济推测离不开假定,而假定的学问很大。在某个意义上,经济推测比赛的就是“假定”的本事:究竟谁假定的条件真的发生了?

问题是对于“用户”而言,大家看重的是结果。美国NASDAQ 市场2 000点的时候,艾比·科恩预言将上5 000点。该预言后来成真,艾比就成为了她所供职的国际大投行的合伙人。大预言作对一次就足以傲人。至于用的是什么假定,除了有心钻研经济预测本事的人以外,没有谁会在意。这就是说,从用户的角度,推测也罢,算命也罢,都要以对错论英雄。

回来远看中国,我们这个总量尚不大,但增量绝不小的经济,将来在世界上究竟会怎么样?据说,美国一家媒体遍问尚在世的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题目就是“75年后谁是全球最大的经济?”。根据报道,只有一两位肯定地说是美国;一位说如果俄罗斯进入欧盟,就是欧盟;俄罗斯不进欧盟,还是美国。除此之外,八九位诺奖得主,一致说是中国。其中九十多岁的科斯(Ronald Coase)说得最坚决:毫无疑问是中国。

这些诺奖得主垂垂老矣,预言的又是2079年的事情,到时候谁记着验证这些伟大的预言?比较而言,验证林毅夫教授预言的难度就小得多了。今年早些时候,林教授在一个国际性研讨会上推断,2030年中国经济总量就可以超过美国。一时间舆论哗然,网上更是吵得热闹。但是毅夫的预言怎么可能是儿戏:2030年为时不算太远,他本人和许多现在听他预言的人届时一定健在。学者把自己的名字写上去的预言,外人不应该看轻的吧?

以上讲的都是总量。人均收入怎么样?无论是美国的经济学家还是中国的经济学家,无论对中国的未来多么乐观,讲到人均,好像没有谁有脾气。毕竟十几亿人口作分母,不能不令大家肃然起敬。但有一个例外——张五常。大教授去年白纸黑字写得分明:要是中国坚持开放,尤其是实行金融开放,18年后中国的人均GDP可以向美国叫板。这是我所知道的最乐观的推测,不容易相信。但是教授说他的根据就是,日本在人均GDP方面奋力追美国,实际上也就是20年。他认为中国现在的势头比当年日本好,因此可以减去两年,18年就够了。

行文至此,要加一个插曲。上面讲远远看去,很难不看好中国经济。网上有报道称,我说了中国经济要超英赶美。真是天大的乱来,这哪里是我讲得出的话?上文写的明白,是我在转述伟人、前辈、同事和朋友的看法。远看中国,我对这些判断没有异议。但我有言在先,中国经济是“远近高低各不同”。仅仅远看、看好,不能算错,但是不够。经济不但要远看,而且要近看。在远看近看之间,还需要加一个内容,那就是怎样解释可见的中国经济增长。究竟我本人怎样看,且听下文分解。

用三个变量看经济

——解释中国经济成长之二

周其仁

无论怎样看,中国经济在全球舞台上有了一席之地。要推断未来,我们先要理解这来之不易的局面究竟缘何而起。为此,需要抛开无关紧要的枝节,简化复杂的世界,集中于某些关键变量,通过分析限制条件的重大变化推断未来。这些事情做起来见仁见智,看法不一致是难免的。让我们互相交流交流吧。

“廉价劳动力说”不完全

为什么中国经济突然在全球竞争中大有看头?比较流行的解释说,是因为中国拥有大量廉价劳力资源。是的,“廉价劳力”(cheap labor)是非常明显的中国特色。去年我国人均收入1 000 美元,差不多只等于发达国家人均收入的1/20或1/30。这是按人口讲。从劳力看,我国最低人工成本应该只及发达国家的1/15。就专业程度高的岗位而言,中国人工成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缩小。但是一个月薪4 000元人民币的中国工程师,与美国同行的薪水相比,十倍之差还是有的。

“廉价劳力”是非常重要的竞争优势。难以想象,一家人力成本贵出十倍以上的商号,怎样与坐拥廉价劳动力优势的对手争锋!回想一下,在开放的早期,人们主要担心“人往高处走”——发达国家的高薪把中国人才都吸引走了。但是出乎意料,很快就出现了“水往低处流”——大量外资流入中国。为什么是“低处”?首先是人工之价奇低。今年美国大选出现一个热门词汇,“工作外流”(outsourcing),说的就是年薪5万美元以上的工作岗位一年就减了几十万个。因为工作外流到中国、印度去了,那里的“廉价劳力”应有尽有。

更广泛地观察,中国不但劳力廉价,而且其他要素的成本,比之于发达经济也便宜。一般地说,要素成本低的经济,其产品就有竞争力,其国土就对外资有吸引力。所以,廉价要素就成了一个广泛可用的解释变量,用以说明为什么大批外资流入中国(开放以来总共约 5 000亿美金),为什么到处可见“中国制造”,以及为什么中国积累起巨额贸易顺差。

问题是,用廉价劳力或廉价要素来解释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无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反例。从国际范围看,比中国劳动力还要便宜的地方还有不少,为什么那里的经济一点苗头都没有?从国内看,外资首先流入的是沿海发达地区,而不是落后地区——尽管那里的要素成本更为低廉。从历史看,早期中国劳动力比今天更要便宜很多,可在那时,中国经济哪里有什么世界影响力?

用三个变量看经济

可见,单选一个要素成本,不足以很好地解释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我们知道,解释世界固然以简为优。要是真的用一个变量就可以妥当地解释经济,我们大可心安理得,无须旁顾。问题是反例累累,用什么办法补救?

我的选择是在要素成本之外,再加两个变量:一个是“制度(组织)成本”,另一个是“要素质量”。不需要更多,但如果三缺一,就不能很好地解释经济增长。道理是,生产要素非经过经济组织或经济制度才能变成产品,参加市场竞争。如果要素很便宜,但生产的组织成本或制度成本非常昂贵,那么经济还是没有竞争力。另外一种情况,要素价格低,组织和制度成本也不高,但如果要素的质量乏善可陈,经济也不会有竞争力。

这样来看所谓的经济增长,就是从要素价格低、要素素质差、经济组织和制度成本高昂,转为要素成本上升、要素质量提高,同时大幅降低经济制度和组织的成本。这就是说,要素的价、质和组织效率,一起决定经济增长。我就用这样三个变量看经济,看经济增长。

小试牛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