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手工业练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7历史限训
1.1956年,考古工作者在长沙市铜官镇发现—处烧制釉下彩瓷的唐代窑址。
研究表明,有日本、印度尼西亚、伊朗和肯尼亚等13个国家和地区出土过长沙铜官窑瓷器。
长沙铜官窑经营者为占领市场,在器物上标出‚天下第一‛等广告语,有的还把卖价制作在器物上。
这说明该窑A.最早使用釉下彩瓷技术 B.注重市场营销策略
C.代表官营手工业的水平 D.产品主要销往海外
2.古代工匠对高超生产技术或技艺的继承,往往实行‚传子不传女,传媳不传婿‛的规制。
以下对这一规则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保证工匠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B.易导致某些技术或技艺失传
C.反映了古代传统家庭伦理观念 D.体现了农耕经济的生产特征
3.明中叶起,松江‚布被天下‛的局面真正呈现出来,远销全国各地和海外。
但是,江南的棉纺织行业却并未出现手工工场这种集中生产方式。
究其原因,可能是
A.棉纺织业出现较晚技术不够成熟 B.小农家庭副业是棉纺织业的主体
C.棉纺织品易损耗不能够集中生产 D.棉花种植分散使集中生产成本高
4.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
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5.晋侯苏编钟是近年发现的最有价值的西周青铜器之一,其355个字的铭文完整地记录了晋候苏率兵随周王巡视东土、讨伐叛乱部落,并立功受赏的事件。
晋侯苏钟铭文记载的这场战争,史籍中无从查考,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详细的记录说明当时的汉字已经成熟并完成统一
B.铭文反映了分封制下周王和诸侯的权利义务关系
C.史籍无从查考说明该事件是晋候为表功而捏造的
D.周王的重视反映了晋候享有嫡长子的特权和地位
6.明末清初,在景德镇常驻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采购瓷器的商人,他们按籍贯、按销地划分共有八帮。
其中以宁、绍、关、广四帮势力最大,其他如行商、水客和小商、小贩来去频繁,无数可计。
材料现象说明
A.景德镇是全国制瓷中心 B.商帮出现于明初期
C.明代制瓷业利润非常高 D.景德镇制瓷业发达
7.《周礼•考工记》载:‚矢人为矢,缑矢,参分。
茀矢,参分一在前,二在后。
兵矢、田矢,五分二在前,三在后。
杀矢,七分三在前,四在后。
参分其长,而杀其一。
五分其长,而羽其一。
以其笴厚为之羽深。
‛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A.技术精细,生产标准化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8.方行《清代农民经济扩大再生产的形式》:‚往时江南无尺寸隙地,民力田,佃十五亩者称上农,家饶裕矣,次仅五六亩,次三四亩,佐以杂作,非凶岁亦可无饥,何者?男耕于外,妇人蚕织于内,五口之家,人人自食其力,不仰给于一人也。
‛材料反映出江南农村
A.家庭手工业的收益高于农业 B.小农经济生产模式未改变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显著提高 D.土地利用率高但兼并严重9.唐甄说:‚吴丝衣天下,聚于双林,吴、越、闽、番至于海岛皆来市焉‛。
嘉庆《嘉兴府志》卷4记,平湖县的乍浦镇,‚番舶凑集,居民成市‛。
两则材料反映了
A.政府对民间贸易约束比较少 B.我国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趋势
C.国内长途贩运贸易比较兴盛 D.国内市镇已同国外市场建立联系
10.据记载,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作坊多配有专门‚技工学校‛,工匠要根据不同的工种接受期限不同的技术训练和学习。
秦代《均工律》中就规定‚工师善教工,故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
由此可知,古代官营手工业:
A.重视新技术的研究与传承 B.强化了对技术市场的垄断
C.注重保证官营产品的质量 D.具有严密的产品制作工序
11.‚茶圣‛陆羽在他写的《茶经》中说:‚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
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
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
"
据此,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陆羽推崇越州青瓷做茶具 B.唐朝时瓷器已经形成青、白两大系列
C.唐朝时期白瓷开始出现 D.瓷制茶具成为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12.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亳州出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霞。
一州唯两家能织,相与世世为婚姻,惧他人家得其法也。
‛上述材料表明
A.市场需求促进手工业技术的推广 B.家庭手工业技术保守封闭
C.亳州成为当时丝织业的生产中心 D.手工业技术通过家庭传承得以发展13.《吕氏春秋•孟冬纪》关于秦国手工业管理有这样的记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
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究其情。
‛这项制度主要是针对
A.家庭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官营手工业 D.工场手工业
14.2011年5月25日,汕头市南澳海域的明代沉船‚南澳Ⅰ号‛再度打捞出大批文物。
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判断,在‚南澳Ⅰ号‛上最有可能发现的文物是
A.工艺精湛的青铜鼎 B.精美华丽的丝绸
C.清新素雅的青花瓷器 D.图案丰富的粉彩瓷器
15.右图为山西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酒器牛尊,牛鼻穿有环,考古学家据此可推断出A.春秋时期有酗酒之风,装环便于拖拽青铜酒器 B.春秋时期牛已被牵引从事耕作
C.青铜制造业背离礼制的传统,注重生活化
D.青铜工艺水平高超,能艺术化地表现动物形象
16.明清时期,制瓷中心景德镇发展迅速。
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其数量和规模逐渐超过专门为官府服务的官窑,出现了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的现象。
表明这一时期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民营手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商品经济发展
C.官府控制民窑生产 D.资本主义萌芽促进了经济发展
17.唐初规定:凡事均田人户,每丁每年除要向国家交租外,还要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以代役。
此规定有利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C.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D.家庭手工业的发展18.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
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C.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19.《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中国传统手工业各大部门都曾有过工场雇佣工人操作生产的记载,唯独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
古代社会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A.历代政府都禁止棉花的私营 B.家庭作坊对规模生产的阻碍
C.棉花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 D.外来棉纺织品的强有力竞争
20.唐初官营手工作坊的劳动者,主要是官奴婢与刑徒没有人身自由:也有少量的短蕃匠(可纳资代役)和雇匠(政府出资招雇的匠人)。
北宋官营手工作坊役使的工匠,有从军队调来隶名军籍的军匠,也有从民间雇来的雇匠,此外还有一种当行差充的工匠,当行工匠需付一定的雇值。
据此可知
A.工匠身份的变化是北宋手工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
B.北宋手工业生产超过唐朝 C.北宋工匠所受的封建人身束缚有所松动
D.北宋官营手工业处于优势地位
21.元代规定官营作坊的工匠必须被编入专门的户籍且不得脱籍,而清代顺治年间(1645年),政府则明确宣布废除匠籍制度。
与此相关的重要原因是()
A.赋税制度的变化 B.封建制度的衰落 C.民营手工业壮大 D.工商业市镇兴起22.杰里•本特利的《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铁刀和铁耙在乡村成为日常用具。
‛这一现象突出表明A.农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 B.水利事业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增加
C.土地私有制度开始出现 D.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眷
23.《汉书•地理志》记载,全国设铁官四十九处,有六处在今天河南境内,并且规模都比较大。
如今发现汉代冶铁遗址共30多处,近半在河南。
这反映出汉代
A.河南手工业最发达 B.冶铁由官府垄断经营
C.冶铁技术相当成熟 D.中原地区的经济领先
24.明朝中后期,某些地区的某些行业,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而居主导地位。
主要反映了A.轻视工商业的意识有所淡化 B.私营工商业更能适应经济发展的潮流
C.明朝政府鼓励私营工商业的发展 D.国家对工商业者人身控制的放松
25.下图为越窑八棱瓶,唐诗名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道出了它‚类冰似玉‛的釉色特点。
越窑八棱瓶代表的制瓷工艺形成于
A.商周 B.汉代 C.唐朝 D.明清
26.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是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三者并存局面最早出现于
A.夏、商、西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
27.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了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
推测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最可能是
A.通俗文化盛行,平民识字率提高,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因而提高
B.棉纺织业发展迅速,以女性为主的家庭手工副业成为家庭收人的重要来源
C.民主平等总想广泛传播,女性逐渐摆脱家庭和传统思想的束缚
D.江南地区人口大量外移,性别比例失衡,女性地位因而日益重要
28.《周礼》中将妇女纺织生产称为‚妇功‛,并将之与王公、士人夫、百工、商旅和农夫并列。
这说明了
A.纺织业在经济生产中的地位己经相当重要
B.当时没有男茸女卑的思想,妇女的作用受到人们重视
C.纺织收益较高超过农耕、工匠,甚至可与士人夫的俸禄相比
D.纺织业己经产生
29.《国语晋语》中说:‚公食贡,人夫食邑,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这说明西周时期A.手工业属于独立的生产部门 B.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
C.家庭手工业是主要经营形态 D.手工业被官府所控制30.《欧洲瓷器史》第一章提到:(明清时期,欧洲)‚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之用,以致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也包括了地道的欧洲风格的器皿‛。
这段材料主要说明
A.中国传统手工业发展受世界市场影响 B.明清官窑瓷器大量投放市场
C.政府对官瓷的工艺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D.欧洲普遍采用中国的制瓷技艺
31.明正德《松江府志》记载:松江‚俗务纺织,不止乡落,虽城中亦然,里媼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闲,织者率日成一匹,有通宵不寐者。
田家收获,输官偿息外,未卒岁,室庐已空,其衣食全赖此。
‛材料反映了
A.私营手工业居主导地位 B.小农经济走向衰落
C.家庭手工业面向市场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2.‚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
到了元代,丝、棉、麻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
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的大力推广 B.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C.商品经济的友展 D.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33.下图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
表中数据变化说明,自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
A
C.农产品大规模流入市场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34.据《礼记•月令》载:‚百工咸理,监工日号,毋悖于时,毋或作为淫巧(新奇的物品),以荡上心。
‛《礼记•王制》中还说,如有人挟‚奇技.奇器以疑众,杀。
‛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古代中国,这种指导思想对手工业生产实践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政府轻视对手工业生产的管理 B.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无法扩大
C.手工业产品的质量难以提高 D.扼杀了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
35.《吕氏春秋•孟冬纪》关于秦代官营手工业有这样的记载:‚物勒(刻划)工(制造者)名,以考其诚。
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究其情。
‛这表明秦代官营手工业
A.产品做工精美 B.质量管理严格 C.生产不计成本 D.产品不入市场
36.《汉书》卷五九《张安世传》:‚(张)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黑色),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霍)光。
‛该材料反映出西汉()
A.私人纺织作坊颇具规模 B.民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C.官营纺织作坊非常发达 D.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7.《复活的兵团》解说:两千多年前的秦朝在统一后已按照‚国标‛大规模生产各类标准化兵器。
秦朝《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袤亦必等。
‛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有利于统一规范民间手工业生产 B.说明了秦朝统一全国的原因
C.反映了秦朝官营手工业的标准化 D.秦朝手工业生产的水平发达
2.17答案
1.B材料中‚考古工作者在长沙市铜官镇发现—处烧制釉下彩瓷的唐代窑址‛仅可以说明唐代可以烧制釉下彩瓷,但无法说明最早使用,故A项排除;材料中‚长沙铜官窑经营者为占领市场,在器物上标出‘天下第一’等广告语,有的还把卖价制作在器物上‛说明了当时人们注意到了产品的销售问题,使用了广告,还在产品上标价等,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对铜官窑的水平地位进行阐释,故C项排除;‚产品主要销往海外‛不是题干的主旨,故D项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官营手工业
2.A ‚传子不传女,传媳不传婿‛反映出古代传统家庭伦理观念:子、媳是自家人,女、婿是外人。
实行这项原则,在有女无子的情况下,会导致某些技术或技艺失传。
这种观念也反映出传统农耕经济一家一户作为生产单位的特征。
故BCD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这种规则是为了保证技术不外传,不能保证获得最大经济效益,故A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答案为A项。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民间手工业
3.B据材料中‚远销全国各地和海外‛可以看出棉纺织业的技术很高,很受国外消费者的喜欢,故A项排除;材料中‚江南的棉纺织行业却并未出现手工工场这种集中生产方式‛反映了棉纺织业的规模小,究其原因主要是小农家庭纺织业是其主体,故B项正确;‚棉纺织品易损耗‛在材料中无体现,故C项排除;材料无成本高的体现,故D项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棉纺织业的发展规模
4.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仍在北方,A、C、D三项不符合史实,故A、C、D项错误;从题干中‚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的信息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和发展,故B项正确。
5.B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材料‚其355个字的铭文完整地记录了晋候苏率兵随周王巡视东土、讨伐叛乱部落,并立功受赏的事件‛中可以看出,铭文反映了分封制下周王和诸侯的权利义务关系,故B项正确;文字统一是秦统一六国后推行的,故A项错误;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所以答案选B。
6.D料中的‚在景德镇常驻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采购瓷器的商人‛,说明景德镇制瓷业发达,全国各地商人纷纷到景德镇采购瓷器,故答案为D项。
A项材料不能反映,制瓷业发达不一定就是全国制瓷中心;B项与材料无关,材料不能反映商帮出现于明初期,材料主旨不是探讨商帮出现的时间;C项与材料无关,制瓷业利润情况材料没有反映。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制瓷业的发展
7.A材料严格按照箭的不同用途区分出不同标准,如鍭矢、茀矢、兵矢、田矢、杀矢等,生产标准不同,可见官营手工业技术精细,生产标准化,故A项正确;鍭矢、茀矢、兵矢、田矢、杀矢等,产品确实丰富,但生产是否多样却无从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弓箭生产的分工,故C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产量和规模化生产,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的特点•古代的手工业•官营手工业
8.B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的‚男耕于外,妇人蚕织于内,五口之家,人人自食其力‛,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故答案为B项。
A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农产品商品化是指农产品用于市场交易,材料没有反映,排除C项;材料未能反映‚兼并严重‛的现象,排除D项。
9.D据材料提到,吴丝衣天下,聚于双林,吴、越、闽、番至于海岛皆来市焉……番舶凑集,居民成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国内市镇已同国外市场建立联系,故D正确。
古代政府重农抑商,故政府对民间贸易约束比较少,错误,故A排除。
材料无法体现我国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趋势,故B排除。
材料也没有反映国内长途贩运贸易比较兴盛,故C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表现
10.C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根据材料‚工匠要根据不同的工种接受期限不同的技术训练和学习‛‚工师善教工‛可知,古代官营手工业重视对工匠的培训,从而确保官营产品的质量。
所以答案选C;A不是官营手工业特点;B技术更新,不符合题意;D中工序错误。
11.C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择否定项,据材料提到,‚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
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
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陆羽推崇越州青瓷做茶具,故A正确,排除。
材料也说明唐朝时瓷器已经形成青、白两大系列,故B正确,排除。
唐朝之前已经有白瓷开始出现,故C错误,符合题意。
材料也说明瓷制茶具成为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故D正确,排除。
12.B试题分析:据材料‚亳州出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霞。
一州唯两家能织,相与世世为婚姻,惧他人家得其法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家庭手工业技术保守封闭,故B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市场需求促进手工业技术的推广,故A排除。
材料也没有反映亳州成为当时丝织业的生产中心,故C排除。
材料主旨不在于手工业技术通过家庭传承得以发展,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特点
13.C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物勒(刻划)工(制造者)名以考其诚。
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
‛说明政府对官营手工业的工序管理比较严格,故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材料。
故本题选择C项。
考点: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特点•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官营手工业
14.C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明代沉船‚南澳Ⅰ号‛再度打捞出大批文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艺精湛的青铜鼎主要在商代,不是明朝对外贸易的主要品种,故A排除。
精美华丽的丝绸不可能长期保存,故B排除。
清新素雅的青花瓷器是明朝对外贸易的主要品种,且能够长期保存,故C正确。
图案丰富的粉彩瓷器,在清朝,故D排除。
15.B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春秋时期青铜酒器牛尊,牛鼻穿有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据此可推断出春秋时期牛已被牵引从事耕作,故B正确。
装环便于驱使牛进行耕作,故A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青铜制造业背离礼制的传统,故C排除。
材料主旨不在于青铜工艺水平高超,能艺术化地表现动物形象,故D排除。
16.B试题分析: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故排除A;明朝中后期民营手工业发展水平超越官营手工业,从材料中‚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其数量和规模逐渐超过专门为官府服务的官窑‛得出B项符合题意;CD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故排除。
17.D试题分析:手工业的发展为本题主要考查点。
材料提及均田制下‚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以代役‛,可见此规定下注重家庭纺织业,有利于家庭手工业的发展,D项正确。
商品经济注重商品的流通,与材料规定没有必然联系,A项排除;BC两项都与材料无关,均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唐代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18.C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江宁织造局的生产由政府派人主持,应该属于官营手工业。
而官营手工业的特点是不投放市场,全部供皇室使用。
属于官营手工业,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故C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古代手工业发展•官营手工业
19.B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棉纺织生产的主要形态是纺织结合、耕织结合的家庭副业形式,棉纺织业是依附于农业的副业,其生产的目的是自给自足,从经营的规模看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这就不能形成大规模的生产,也影响了这一行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故B项正确;A项‚历代政府禁止‛,没有依据;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D 项与题干主旨不相符合。
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B。
20.C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材料中‚北宋官营手工作坊役使的工匠,有从军队调来隶名军籍的军匠,也有从民间雇来的雇匠,此外还有一种当行差充的工匠,当行工匠需付一定的雇值。
‛的信息表明北宋工匠所受的封建人身束缚有所松动,故C项正确;材料对比了唐宋工匠身份,没有涉及手工业的发展不选A。
材料没有对比唐宋手工业,不选B。
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
21.B试题分析:加入匠籍本身就免除赋税,赋税制度如何变化,都与匠籍关系不大,故A项错误;废除匠籍体现了工匠对封建社会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故B项正确;民营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属于两种不同的手工业类型,不能成为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工商业市镇兴起,与匠籍制度废除没有必然关联,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匠籍制度
22.D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
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从材料信息公元前6世纪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而且从铁制农具的种类来看都说明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故选D。
ABC材料无从体现。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生产工具的变革。
23.D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全国设铁官四十九处,……并且规模都比较大。
如今发现汉代冶铁遗址共30多处,近半在河南。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冶铁业主要为农业生产服务,这反映了当时中原地区的农业、冶铁业的经济领先,故D正确。
河南手工业最发达,过于绝对,故A排除。
材料无法体现冶铁由官府垄断经营,故B排除。
材料也没有反映冶铁技术相当成熟,故C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冶铁业
24.B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私营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而官营手工业由于管理腐败,成本高昂,日渐衰落,故B项正确。
ACD项错误,明清时期,重农抑商的政策得到加强而不是有所淡化,也没有放松对手工业者的控制等。
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
25.C试题分析:唐代工艺臻于成熟,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生产部门,瓷器成为日常生活用品,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说的就是唐代越窑秘色青瓷,诗句形容瓷胎瓷质如冰似玉,青釉如千峰翠色,因此选B。
商周时期主要是陶器,排除A;汉代出现了青瓷和白瓷,排除C;明清时期出现青花釉里红、五彩瓷、粉彩、珐琅彩等,排除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陶瓷业的发展
26.B试题分析:本题设问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三者并存局面最早的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是古代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开始并存,故B正确。
夏商周时期没有形成小农经济,不可能有家庭手工业,故A排除。
秦汉时期,不是最早的并存时期,故C排除。
隋唐时期,也不是最早的并存时期,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构成
27.B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之际江南由于棉纺织业的发展,棉纺手工业发展迅速,妇女地位提高,故B项正确。
A项说法错误,古代中国妇女地位低下受教育的机会较少。
C项说法错误,明清之际妇女受封建礼教束缚。
D项说法错误,没有史实体现。
故选B。
28.A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题干中强调‚‚妇功‛,并将之与王公、士人夫、百工、商旅和农夫并列‛说明纺织业在经济生产中的地位己经相当重要,A项正确。
A、B、D三项都均与历史史实不符,均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经济政策•古代中国手工业经济•官营手工业
29.D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工商食官‛是指西周时期手工业者和商人由官府供养,当然手工业者和商人生产经营的成果全部归政府所有,说明当时的手工业被官府垄断,答案选D,BC两项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A项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
30.A试题分析:本题要注意题干的提示和时间空间的限制。
据材料记载:明清时期,欧洲的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也包括了地道的欧洲风格的器皿,这说明中国传统手工业发展受世界市场的影响;官营手工业的产品并不投放市场,B 项错误;C、D材料没有涉及;故选A。
31.C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手工业。
从材料可知,明代正德年间,百姓紧靠农业生产入不敷出,不得不依靠手工业生产维持生计,正如材料所言‚里媼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闲‛,体现了这一时期手工业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分析选项,C项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进步•明代手工业的发展
32.D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纺织业发展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棉花一直都是经济作物,这不能成为材料中棉花地位变化的前提,B错误;商品经济发展对丝、麻、棉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