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理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儿童的愿望、信念及相关表征的发展 韦尔曼(Wellman)认为人们心理理论是基于信 念—愿望的推理。大约两岁左右的儿童开始获得 愿望心理学(desire psychology)。这种愿 望心理学包含愿望、知觉、情绪、行为和结果之 间简单的因果关系。包括对简单情绪和简单知觉 经验或注意的最初观念。比如幼儿认识到,个体 达到了他们的愿望,那么他们就会表现出满足、 高兴;如果没有达到愿望,那么就会失望。在这 个阶段,儿童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对自己及别人的 心理几乎都是以愿望为评定标准。
三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特点
(五)儿童对情绪状态的理解 随着儿童心理概念的丰富,他们能对自己和他人情绪 产生的原因和线索作出推断,从而预测别人的情绪状 态,指导自己作出正确的行为反应。 2.5~3岁时起, 儿童能够明白愿望与情绪的关系,他们知道愿望得到 满足使他人高兴,反之则使他人难过。4岁儿童开始 逐渐明白信念与情绪的关系,这种能力到6岁基本成 熟。处于这一年龄段的儿童知道人们的行为是为了达 到他们的目标,但如果他们对目标的信念是错误的, 那么他们会到错误方向去寻求目标;
小男孩Maxi把一些巧克力放到 了厨房的一个蓝色橱柜里(位置 A),然后离开了厨房; Maxi的妈妈把巧克力移到了绿 色橱柜里(位置B),然后离去; Maxi回到厨房,想吃巧克力。 提信念问题,检验被试的错误信 念。
表征变化任务
向儿童出示一个糖果盒,从盒子外观可以看出盒子里盛 的是什么。 问幼儿盒子里装的是什么。 在被试回答后,实验者打开盒 子,里面盛的是铅笔。 把铅笔放回糖果盒内,问被试: 其他孩子在打开盒子之前认为 盒子里装的是什么?
五、愿望心理学到信念心理学
2岁:愿望心理学。了解愿望、知觉、情绪、行 为和结果之间的简单因果关系。 3岁:愿望-信念心理学。开始认识信念是心理 表征,既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不同人之间可能 不同。但仍用愿望而非信念来解释行为。 4-5岁:信念-愿望心理学。具有了心理表征理 论,认识到事实可以用不同方式表征。
三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特点
(四)儿童的欺骗能力 对儿童欺骗的研究包括两个 维度,一是指儿童问题行为 中的“欺骗行为”,二是指儿 童心理理论中的“欺骗能力”。
三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特点
索迪安(B.Sodian)的经典实验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索迪安要求儿 童设法不让一个演强盗的木偶得到金币,而让演国王的木偶得到金币。实 验研究包括两种游戏条件。在第一种条件下,研究者对儿童说:强盗会把 那个金币据为己有,而国王会从钱袋里再拿出一枚金币,把两枚金币都送 给儿童。木偶剧中,木偶的面前放两个箱子,其中一个箱子里放了一枚金 币,儿童看得见金币在哪个箱子里,但木偶看不到。在木偶选择箱子前都 会先问儿童:“金币在哪里?”实验目的就是要证实儿童是否会因为不想 让强盗得到金币而告诉强盗的是一个空箱子,但会告诉国王正确的箱子, 让国王找到金币。结果发现,4岁儿童很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同时他们也 得到了奖励的金币,但3岁儿童总是正确地指出那个有金币的箱子,而不 管问他的人是强盗还是国王,他们总是“实话实说”。在第二种条件下, 强盗和国王都很懒,每人每次只打开一个箱子。儿童要做的就是锁住其中 一个箱子,使强盗拿不到金币,从而让国王找到金币。也就是说,这次儿 童将通过对事物的改变来支配他人的行动,而不是通过对信息的控制来改 变他人的想法。结果发现,3岁儿童能成功地完成此实验任务。
二、心理理论的主要研究方向
后期发展
理论:理论论、模 块论、拟化论 早期发展
任务: 错误信念、 表面-现实、 观点采择
采取干预后 产生的结果
Text 5
促进发展的 条件 3 Text
其它心理状态: 愿望、意图、情 绪、感知、虚构 表征、注意、思 维、意识等
文化内差异、文化 间差异、种间差异
三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特点
八心理理论的影响因素 量的影响因素 假装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游戏方式。在游戏中,儿童用身 边已有的玩具来代替假想的玩具,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 来对不同的任务的心理状态进行表征,促使儿童理解心 理和现实的区别。研究发现,儿童早期参与社会性假装 游戏的次数与儿童对他人情感和信念的理解存在显著的 相关;特别是儿童—兄妹之间的假装游戏的质量、数量 和儿童的心理理论有更高的相关。因此,经常参与假装 游戏,可以促进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三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特点
(三)儿童的意图理解 关于意图理解的研究始于皮亚杰(1932),之 后经由其他的学者验证:与年长的儿童不同,当 一个行动受到谴责时年幼儿童会把原因归结于错 误的行为而不是行动者的意图。比如,他们会认 为故意摔碎和不小心碰碎花瓶都应该受惩罚。对 此,研究者的解释为:8或9岁以下的儿童不能意 识到意图,也不能以此为依据进行道德判断。
ຫໍສະໝຸດ Baidu
四、心理理论的经典测试
——测试儿童的“错误信念”
错误信念(False Belief) 错误信念是衡量是否具有心理理论的重要指标。 要通过有关错误信念的测试,儿童需要掌握以下 几点: 1、对事物形成正确观点(信念); 2、知道信念有正、误之分; 3、明白正、误的信念可共存。
意外转移(unexpected transfer)任务
六、对儿童的心理知识发展的研究
第一个浪潮 直接或间接地源于皮亚杰的理论与 研究,皮亚杰认为儿童对心理知识的认识是经由 自我中心逐渐发展的; 第二个浪潮 始于20世纪70年代,是关于儿童元 认知发展的研究; 第三个浪潮 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关于儿童心 理理论(theory of mind)的研究。
三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特点
(二)儿童的假装理解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年幼儿童就能参加“过家家” 之类的游戏。他们经常将板凳当成马来骑,经常将自己假扮 为某个童话故事中的主人翁。这些现象表明他们已经能够做 出假装行为了。研究发现,2~4岁的儿童能够辨认假装,能 够自发地做出假装行为。比如,实验者拿着一根香蕉打电话, 3岁的儿童能辨认出实验者是在假装打电话,而非真的打电话。 总的来看,假装理解的含义可以分为:理解假装行为;理解假 装是主观的、心理的;理解假装是具有心理表征的。前面的事 例告诉我们,从两岁开始,儿童就能够理解假装行为,而3岁 的儿童则能够理解假装是心理的、主观的。这一点可以通过 让儿童判断他人在假装发生时心里所想的假装内容来研究儿 童对假装的认识。
(二)模块论(Modularity Theory)
对心理状态的认识是我们日常生活认知的 核心,在日常认知中我们总是论及心理状 态、推知他人的意图和信念、通过推测心 理状态而预测人们的行为。
(三)拟化论(Simulation Theory)
儿童对他们自己的心理状态具有某种内省性觉知, 并能够通过一种角色采择或拟化过程,利用这种 觉知推论他人的心理状态。
八心理理论的影响因素
量的影响因素 家庭对儿童心理理论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家庭的规模 和家庭中交流的方式上。研究表明,儿童拥有兄弟 姐妹的数量与其在错误信念任务上的得分存在显著 的相关;在兄弟姐妹数量相同的情况下,拥有哥哥 姐姐多的儿童比拥有弟弟妹妹多的儿童在错误信念 任务上的得分高。之所以家庭规模的大小影响儿童 的错误信念理解能力,是因为家庭成员越多,儿童 与其他人交往的机会就越多,儿童可以从与周围人 的社会交往中获得关于心理的知识。家庭成员与儿 童之间对心理相互交流的主动程度,谈论情感因果 关系的次数,父母对儿童谈论心理状态时的积极反 应都能促进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心理理论”
的发展研究
“Theory of mind”
课程纲要
一.什么是心理理论?
二.心理理论的主要研究方向
三.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特点 四.心理理论的经典测试 ——测试儿童的“错误信念” 五.愿望心理学到信念心理学 六.儿童心理知识发展研究 七.心理知识发展的理论解释 八.心理理论的影响因素
九.新近研究进展
信念心理学:表征有所不同
相对于某个真实的客体或事件,表征可能是错误 的(错误信念。但该信念的持有者认为是正确 的!) 相对于某种心理状态,行为可能是与其不一致的 (悲哀者的微笑) 相对于某一客体的实质,外表可能是错误的(外 表-真实的区分) 两个人的知觉观点或信念可能是不同的(观点采 择)
七、心理知识发展的理论解释
(一)理论论(Theory Theory)
人们的心理知识逐渐形成一个象理论一样 的知识体系(主要是心理因果关系),并根据这 个理论解释和预测人的行为。但该理论并不是一 个真正的科学理论,而是一个日常的框架性的或 基本的理论。 经验有助于修正儿童的心理理论。
?:难以解释婴儿最初心理知识的获得。
一○.研究展望
一、什么是心理理论?
对“心理理论”的探讨源 于Premark 和 Woodruff (1978)对“黑 猩猩是否拥有心理理论?” 这一问题的探究。
一、什么是心理理论?
发展心理学中所指的心理理论 是儿童在成长的 过程中,逐渐发展出一种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 的理解能力。他们开始理解自己所思考的、知道 的、感知的以及所相信的也许与其他人有所不同, 并开始了解到人们的许多行为是由他们自己的知 识和信念引起或推动的。儿童的这种能力被心理 学家称为“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
八心理理论的影响因素
影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从对发展的影响 来看,大致可以分为量的影响和质的影响两类影响因素。 量的因素主要来源于家庭(主要包括家庭的规模、家庭 中的 语言交流方式)和儿童的假装游戏, 这些因素会影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 的速度;质的因素则主要包括执行 功能、语言发展,它们与心理理论 有深层次的联系,不仅影响心理理 论的发展速度,更可以影响儿童心 理理论的获得与否。
测试结果与分析
3岁的儿童不能完成上述两种任务。他们认为主 人公会根据现实世界的状况行动,不理解主人公 会根据他的错误信念行动。4岁的儿童能完成。 为了正确回答马克西会在 哪里找巧克力的问题, 儿童必须知道他人有思想和信念,对错取决于他 人现在的知识,他人根据他们自己的心理状态, 而不是现实世界的状况行动。
拟化论也假定经验起着某种重要的作用。
?:对自我心理内容的认识,是否必然早于对他 人心理内容的认识?
(三)拟化论(Simulation Theory)
比如在意外内容任务中,儿童要预测当其他小孩 第一次看见糖果盒,会发现里面装的是什么的时 候,儿童就需要通过想象或在心里模仿他们自己 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是怎么样的。这一理论的支持 者并不排除人们在推测他人心理时有时需要求助 于“理论”,但他们更强调模仿的重要性。此外, 模拟论和理论论一样,同样强调经验对儿童心理 理论发展的作用。
(二)模块论(Modularity Theory)
指引心理理论发展的是神经成熟,而不是来自理论
的修正。心理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具有范畴特性的模 块的相继神经成熟而实现的。 Leslie提出 了三个模块:身体理论机制(Theory of body mechanism)模块、心理理论机制
(Theory of Mind )模块1与模块2。
三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特点
虽然索迪安的研究和大多数研究一样都发现4岁儿童 具备欺骗能力,3岁儿童不具备,但对儿童何时获得 欺骗能力,研究者们还有较大的分歧。而这一分歧 的关键在于研究者对儿童何时获得信念有不同的看 法。“先天论”的支持者麦克纳马拉 (MacNamara)认为,即使是还在父母怀抱中的 婴孩也都拥有关于一定的心理理论;“早期论”的 支持者莱斯利、韦尔曼等人认为,儿童从两岁半开 始就形成关于信念的信念的能力,拥有了心理理论 能力和欺骗能力。“晚期论”的支持者弗拉维尔、 佩纳和维默尔认为,儿童只有到了4岁以后才可能形 成关于信念的信念,拥有心理理论,而两岁半的年 幼儿童不能理解他人的误信念,所以不能进行真正 的欺骗。
?: 社会经验对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如何?
(二)模块论(Modularity Theory)
心理是由遗传上规定的、独立起作用的、具有特 殊目的的“模块”(或输入系统)所组成。 模块是先天的,有固定神经结构,是领域特殊的。 模块具有认知上的不可渗透性:心理的其它部分 不能影响、也不能通达至一个模块的内部活动, 只能影响其输出内容。
三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特点
(五)儿童对情绪状态的理解 随着儿童心理概念的丰富,他们能对自己和他人情绪 产生的原因和线索作出推断,从而预测别人的情绪状 态,指导自己作出正确的行为反应。 2.5~3岁时起, 儿童能够明白愿望与情绪的关系,他们知道愿望得到 满足使他人高兴,反之则使他人难过。4岁儿童开始 逐渐明白信念与情绪的关系,这种能力到6岁基本成 熟。处于这一年龄段的儿童知道人们的行为是为了达 到他们的目标,但如果他们对目标的信念是错误的, 那么他们会到错误方向去寻求目标;
小男孩Maxi把一些巧克力放到 了厨房的一个蓝色橱柜里(位置 A),然后离开了厨房; Maxi的妈妈把巧克力移到了绿 色橱柜里(位置B),然后离去; Maxi回到厨房,想吃巧克力。 提信念问题,检验被试的错误信 念。
表征变化任务
向儿童出示一个糖果盒,从盒子外观可以看出盒子里盛 的是什么。 问幼儿盒子里装的是什么。 在被试回答后,实验者打开盒 子,里面盛的是铅笔。 把铅笔放回糖果盒内,问被试: 其他孩子在打开盒子之前认为 盒子里装的是什么?
五、愿望心理学到信念心理学
2岁:愿望心理学。了解愿望、知觉、情绪、行 为和结果之间的简单因果关系。 3岁:愿望-信念心理学。开始认识信念是心理 表征,既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不同人之间可能 不同。但仍用愿望而非信念来解释行为。 4-5岁:信念-愿望心理学。具有了心理表征理 论,认识到事实可以用不同方式表征。
三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特点
(四)儿童的欺骗能力 对儿童欺骗的研究包括两个 维度,一是指儿童问题行为 中的“欺骗行为”,二是指儿 童心理理论中的“欺骗能力”。
三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特点
索迪安(B.Sodian)的经典实验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索迪安要求儿 童设法不让一个演强盗的木偶得到金币,而让演国王的木偶得到金币。实 验研究包括两种游戏条件。在第一种条件下,研究者对儿童说:强盗会把 那个金币据为己有,而国王会从钱袋里再拿出一枚金币,把两枚金币都送 给儿童。木偶剧中,木偶的面前放两个箱子,其中一个箱子里放了一枚金 币,儿童看得见金币在哪个箱子里,但木偶看不到。在木偶选择箱子前都 会先问儿童:“金币在哪里?”实验目的就是要证实儿童是否会因为不想 让强盗得到金币而告诉强盗的是一个空箱子,但会告诉国王正确的箱子, 让国王找到金币。结果发现,4岁儿童很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同时他们也 得到了奖励的金币,但3岁儿童总是正确地指出那个有金币的箱子,而不 管问他的人是强盗还是国王,他们总是“实话实说”。在第二种条件下, 强盗和国王都很懒,每人每次只打开一个箱子。儿童要做的就是锁住其中 一个箱子,使强盗拿不到金币,从而让国王找到金币。也就是说,这次儿 童将通过对事物的改变来支配他人的行动,而不是通过对信息的控制来改 变他人的想法。结果发现,3岁儿童能成功地完成此实验任务。
二、心理理论的主要研究方向
后期发展
理论:理论论、模 块论、拟化论 早期发展
任务: 错误信念、 表面-现实、 观点采择
采取干预后 产生的结果
Text 5
促进发展的 条件 3 Text
其它心理状态: 愿望、意图、情 绪、感知、虚构 表征、注意、思 维、意识等
文化内差异、文化 间差异、种间差异
三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特点
八心理理论的影响因素 量的影响因素 假装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游戏方式。在游戏中,儿童用身 边已有的玩具来代替假想的玩具,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 来对不同的任务的心理状态进行表征,促使儿童理解心 理和现实的区别。研究发现,儿童早期参与社会性假装 游戏的次数与儿童对他人情感和信念的理解存在显著的 相关;特别是儿童—兄妹之间的假装游戏的质量、数量 和儿童的心理理论有更高的相关。因此,经常参与假装 游戏,可以促进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三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特点
(三)儿童的意图理解 关于意图理解的研究始于皮亚杰(1932),之 后经由其他的学者验证:与年长的儿童不同,当 一个行动受到谴责时年幼儿童会把原因归结于错 误的行为而不是行动者的意图。比如,他们会认 为故意摔碎和不小心碰碎花瓶都应该受惩罚。对 此,研究者的解释为:8或9岁以下的儿童不能意 识到意图,也不能以此为依据进行道德判断。
ຫໍສະໝຸດ Baidu
四、心理理论的经典测试
——测试儿童的“错误信念”
错误信念(False Belief) 错误信念是衡量是否具有心理理论的重要指标。 要通过有关错误信念的测试,儿童需要掌握以下 几点: 1、对事物形成正确观点(信念); 2、知道信念有正、误之分; 3、明白正、误的信念可共存。
意外转移(unexpected transfer)任务
六、对儿童的心理知识发展的研究
第一个浪潮 直接或间接地源于皮亚杰的理论与 研究,皮亚杰认为儿童对心理知识的认识是经由 自我中心逐渐发展的; 第二个浪潮 始于20世纪70年代,是关于儿童元 认知发展的研究; 第三个浪潮 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关于儿童心 理理论(theory of mind)的研究。
三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特点
(二)儿童的假装理解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年幼儿童就能参加“过家家” 之类的游戏。他们经常将板凳当成马来骑,经常将自己假扮 为某个童话故事中的主人翁。这些现象表明他们已经能够做 出假装行为了。研究发现,2~4岁的儿童能够辨认假装,能 够自发地做出假装行为。比如,实验者拿着一根香蕉打电话, 3岁的儿童能辨认出实验者是在假装打电话,而非真的打电话。 总的来看,假装理解的含义可以分为:理解假装行为;理解假 装是主观的、心理的;理解假装是具有心理表征的。前面的事 例告诉我们,从两岁开始,儿童就能够理解假装行为,而3岁 的儿童则能够理解假装是心理的、主观的。这一点可以通过 让儿童判断他人在假装发生时心里所想的假装内容来研究儿 童对假装的认识。
(二)模块论(Modularity Theory)
对心理状态的认识是我们日常生活认知的 核心,在日常认知中我们总是论及心理状 态、推知他人的意图和信念、通过推测心 理状态而预测人们的行为。
(三)拟化论(Simulation Theory)
儿童对他们自己的心理状态具有某种内省性觉知, 并能够通过一种角色采择或拟化过程,利用这种 觉知推论他人的心理状态。
八心理理论的影响因素
量的影响因素 家庭对儿童心理理论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家庭的规模 和家庭中交流的方式上。研究表明,儿童拥有兄弟 姐妹的数量与其在错误信念任务上的得分存在显著 的相关;在兄弟姐妹数量相同的情况下,拥有哥哥 姐姐多的儿童比拥有弟弟妹妹多的儿童在错误信念 任务上的得分高。之所以家庭规模的大小影响儿童 的错误信念理解能力,是因为家庭成员越多,儿童 与其他人交往的机会就越多,儿童可以从与周围人 的社会交往中获得关于心理的知识。家庭成员与儿 童之间对心理相互交流的主动程度,谈论情感因果 关系的次数,父母对儿童谈论心理状态时的积极反 应都能促进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心理理论”
的发展研究
“Theory of mind”
课程纲要
一.什么是心理理论?
二.心理理论的主要研究方向
三.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特点 四.心理理论的经典测试 ——测试儿童的“错误信念” 五.愿望心理学到信念心理学 六.儿童心理知识发展研究 七.心理知识发展的理论解释 八.心理理论的影响因素
九.新近研究进展
信念心理学:表征有所不同
相对于某个真实的客体或事件,表征可能是错误 的(错误信念。但该信念的持有者认为是正确 的!) 相对于某种心理状态,行为可能是与其不一致的 (悲哀者的微笑) 相对于某一客体的实质,外表可能是错误的(外 表-真实的区分) 两个人的知觉观点或信念可能是不同的(观点采 择)
七、心理知识发展的理论解释
(一)理论论(Theory Theory)
人们的心理知识逐渐形成一个象理论一样 的知识体系(主要是心理因果关系),并根据这 个理论解释和预测人的行为。但该理论并不是一 个真正的科学理论,而是一个日常的框架性的或 基本的理论。 经验有助于修正儿童的心理理论。
?:难以解释婴儿最初心理知识的获得。
一○.研究展望
一、什么是心理理论?
对“心理理论”的探讨源 于Premark 和 Woodruff (1978)对“黑 猩猩是否拥有心理理论?” 这一问题的探究。
一、什么是心理理论?
发展心理学中所指的心理理论 是儿童在成长的 过程中,逐渐发展出一种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 的理解能力。他们开始理解自己所思考的、知道 的、感知的以及所相信的也许与其他人有所不同, 并开始了解到人们的许多行为是由他们自己的知 识和信念引起或推动的。儿童的这种能力被心理 学家称为“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
八心理理论的影响因素
影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从对发展的影响 来看,大致可以分为量的影响和质的影响两类影响因素。 量的因素主要来源于家庭(主要包括家庭的规模、家庭 中的 语言交流方式)和儿童的假装游戏, 这些因素会影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 的速度;质的因素则主要包括执行 功能、语言发展,它们与心理理论 有深层次的联系,不仅影响心理理 论的发展速度,更可以影响儿童心 理理论的获得与否。
测试结果与分析
3岁的儿童不能完成上述两种任务。他们认为主 人公会根据现实世界的状况行动,不理解主人公 会根据他的错误信念行动。4岁的儿童能完成。 为了正确回答马克西会在 哪里找巧克力的问题, 儿童必须知道他人有思想和信念,对错取决于他 人现在的知识,他人根据他们自己的心理状态, 而不是现实世界的状况行动。
拟化论也假定经验起着某种重要的作用。
?:对自我心理内容的认识,是否必然早于对他 人心理内容的认识?
(三)拟化论(Simulation Theory)
比如在意外内容任务中,儿童要预测当其他小孩 第一次看见糖果盒,会发现里面装的是什么的时 候,儿童就需要通过想象或在心里模仿他们自己 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是怎么样的。这一理论的支持 者并不排除人们在推测他人心理时有时需要求助 于“理论”,但他们更强调模仿的重要性。此外, 模拟论和理论论一样,同样强调经验对儿童心理 理论发展的作用。
(二)模块论(Modularity Theory)
指引心理理论发展的是神经成熟,而不是来自理论
的修正。心理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具有范畴特性的模 块的相继神经成熟而实现的。 Leslie提出 了三个模块:身体理论机制(Theory of body mechanism)模块、心理理论机制
(Theory of Mind )模块1与模块2。
三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特点
虽然索迪安的研究和大多数研究一样都发现4岁儿童 具备欺骗能力,3岁儿童不具备,但对儿童何时获得 欺骗能力,研究者们还有较大的分歧。而这一分歧 的关键在于研究者对儿童何时获得信念有不同的看 法。“先天论”的支持者麦克纳马拉 (MacNamara)认为,即使是还在父母怀抱中的 婴孩也都拥有关于一定的心理理论;“早期论”的 支持者莱斯利、韦尔曼等人认为,儿童从两岁半开 始就形成关于信念的信念的能力,拥有了心理理论 能力和欺骗能力。“晚期论”的支持者弗拉维尔、 佩纳和维默尔认为,儿童只有到了4岁以后才可能形 成关于信念的信念,拥有心理理论,而两岁半的年 幼儿童不能理解他人的误信念,所以不能进行真正 的欺骗。
?: 社会经验对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如何?
(二)模块论(Modularity Theory)
心理是由遗传上规定的、独立起作用的、具有特 殊目的的“模块”(或输入系统)所组成。 模块是先天的,有固定神经结构,是领域特殊的。 模块具有认知上的不可渗透性:心理的其它部分 不能影响、也不能通达至一个模块的内部活动, 只能影响其输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