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名词解释
传播学的名词解释
传播学的名词解释传播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研究领域,涵盖了广泛的概念和术语。
本文将对其中一些重要的传播学名词进行解释和探讨,以期帮助读者深入了解这个领域。
一、传播传播是指信息、思想、观念等在社会中的传递过程。
在现代社会,传播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口头传播、书面传播、媒体传播等。
传播的目的是使信息能够被更多的人知晓、理解和接受。
二、媒介媒介是传播的工具和平台,用于将信息传递给接收者。
媒介包括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广播)和新媒体(如互联网、社交媒体)。
媒介起到连接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的桥梁作用,对信息的传播具有重要影响。
三、受众受众是指接收传播信息的个体或群体。
受众可以分为目标受众和广泛受众两种类型。
目标受众是指特定传播活动的预期接收者,而广泛受众则是指较大范围内的潜在接收者。
针对不同受众的特点和需求,传播者需要进行针对性的传播策略设计。
四、传播效果传播效果是指传播活动对受众产生的影响和结果。
传播效果的评估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包括认知效果(信息的知晓和理解程度)、态度效果(受众对信息的态度和观点变化)和行为效果(受众的行为改变)。
传播者需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工具来评估传播效果,以完善和改进传播策略。
五、传播理论传播理论是对传播过程和现象进行深入解释和理论化的体系。
经典的传播理论有传播模式、双行程理论、媒介效应理论等。
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传播的原理、规律和影响因素,为传播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六、网络传播网络传播是指基于互联网的信息传播方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传播已成为当今社会中最重要、最便捷的传播方式之一。
网络传播涵盖了电子邮件、网站、博客、社交媒体等形式,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使得信息能够瞬间传播到全球各地。
七、社交媒体社交媒体是一种特殊的网络传播形式,以社交关系为基础,为用户提供交流、分享和创造内容的平台。
社交媒体包括微博、微信、Facebook、Twitter等。
社交媒体的兴起改变了传播格局,使每个人都具备了发声和表达的能力。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传播学名词解释
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3.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
4.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5.组织传播: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
6.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大众”,是指分布广泛、互不相识的广大受众。
7.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53.选择性接触:受众并不是不加区别地对待任何传播内容,鸸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这种选择性接触行为更容易在强化他们的原有态度的方向上起作用,而不是导致它的改变。
54.意见领袖:在人们作出决定的过程中,有一些对他们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74.“电子乌托邦”这种观点对媒介技术的发展寄予无条件的乐观主义期待,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必将会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理想国。
传播学名词解释135个
传播学概论1、传播(communication)源于拉丁语“communis”,具有“公共”、“社区”的意思,经过约定俗成演变成今天的“传播”、“传递”、“沟通”的意思。
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传播是一种行为(人为主体),一种过程(动态),一种系统(综合性)。
他主要包括:传播学概论、传播学研究方法、文化传播学、传播学研究专题、传播学研究理论与方法等课程也是新闻传播学科、广告学科、广播电视艺术学科、影视工程学科的专业基础课。
总结: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1)传播是人类的活动。
人是传播的主体和轴心。
人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既是行为的施控者,又是行为的受控者;既是产生传播的原因,又是导致传播的结果。
2)传播是信息的交流。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不是简单地输出信息,还应含有复杂的双向交流;3)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
媒介负载符号,符号负载信息。
4)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应的变化。
不论是传播信息还是接受信息,每一个参与活动的人,都是有意图、有目的和有自觉性的、有动机的。
2、关于传播的定义大体有以下三种说法:共享说:(传播是一个信息共享的过程)、劝服说:(传播是有目的的影响别人的一种行为)、反应说:(传播是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各不相同的反应)。
3、传播的四要素:传播者(信源)、传播内容(信息)、传播方式或渠道(信道)、传播接受者(信宿)4、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研究涉及1)自然科学-研究传播媒介的技术性支持。
2)社会科学-揭示社会信息和传播的规律。
3)人文科学-思考社会信息及其传播的价值性问题。
传播学的一般理论包括:信息理论、符号理论、意义理论、传播效果理论、反馈理论、模式理论等,是关于一般传播规律的总结。
传播学的分支理论包括:大众传播学、组织传播学、人际传播学、内向传播学。
5、“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是传播学的方法论。
传播学名词解释
1.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
3.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4.自我传播:就是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进行沟通。
5.人际传播: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仅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面对面信息交流,亦称为亲身传播,它还包括,书信等媒介协助进行传播。
广义的则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形成了亲身、群体、组织三个人际传播的的层次。
6.群体传播:及团体传播,有时也称做小团体传播。
是指人们在“群体”X围内的信息交流活动,也是介乎个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
7.组织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既有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
8.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9.理论:是对客观规律的比表述,指经过概括、系统化的一组相互关系的命题和结论。
10.模式:是一种简洁地表现“理论”的手段,指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
11.编码:即认知——表述过程,就是把看到、听到的意思,化作符号,这个过程也叫“符号化”。
12.译码:可称作表述——理解过程,就是把符号还原成意思,也叫符号解读过程。
13.反馈:本是电子工程学的概念。
在传播过程研究中,指传播过程中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做粗反应。
14.奥斯古—施拉姆模式:提出,意味着与传统模式的决然决裂。
这个模式的另一个重要功绩是引申了“传播单位”的思想。
他们认为,每一个传播的参加者,无论个人还是团体,都可看做是“传播单位”。
都兼有传者和受者这两种身份,以及发信、受信、编码、译码这四种功能,即2+4定律。
这样,传播过程的四个要素,被细分为六个,即发信,符号化,受信,符号解读,讯息和媒介。
15.传播学研究的“综合化”:传播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他的研究视野是相当广泛的。
对象的多样性传播学研究手段的多样性。
传播学的名词解释
传播学的名词解释传播学又称传学、传意学等,是通过汇集各种观点和方法论来研究各种传播活动的学科。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简言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
它具有交叉性、边缘性、综合性等特点。
传播学研究的重点和立足点是:人与人之间如何借传播的作用而建立一定的关系。
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从19世纪末以来逐步形成的,在20世纪30、40年代作为跨学科研究的产物,诞生于美国。
当时的传播学具备了构成独立学科的必要条件:自觉性、一般性、系统性、科学性。
在国际范围内,传播学研究大体分为两大学派:以美国为中心的经验学派(传统学派)和以西欧为中心的批判学派。
新闻传播学下属的二级学科。
基本含义传播学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跨学科研究的产物。
传播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学科有密切的联系,处在多种学科的边缘。
由于传播是人的一种基本社会功能,所以凡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语言学、语义学、精神病学等等,都与传播学相关。
它运用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新闻学、人类学等许多学科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来研究传播的本质和概念;传播过程中各基本要素的相互联系与制约;信息的产生与获得、加工与传递、效能与反馈,信息与对象的交互作用;各种符号系统的形成及其在传播中的功能;各种传播媒介的功能与地位;传播制度、结构与社会各领域各系统的关系等。
传播学还要借鉴自然科学中的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所以,人们称它为交叉学科,意思是处在多种学科的十字路口。
各种社会学科的理论又往往成为传播学理论的一部分。
但是,传播又有它自身的理论,是其他社会科学所不能代替的。
传播学名词解释
14,趋同心理:遵从性,个人希望与群体中的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
15,下行传播:有关组织的目标任务方针政策的信息,自上而下得到传达贯彻的过程。
23,传媒接近权: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
24说服性传播:通过劝说或宣传来使受传者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的传播活动。
25,传播流: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26,电视人:伴随着电视普及而诞生成长的一代,在TV的画面音响刺激中长大,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行为上跟着感觉走。
36,上限效果: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不是无止境的,达到某一上限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速乃至停止下来。
27,容器人:大众传播特别是以TV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孤立自闭。
28,休眠效果: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马上发挥,处于一种睡眠状态,过段时间,等负影响减弱或消失后,效果才能表现出来。
29,一面提示:向说服的对象提示自己一方的观点或于己有利的判断材料。
9,人内传播: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10,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11,群体: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12,群体压力: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
30,免疫效果:两提包含着对相反观点的说明,这种说明像事先接种疫苗一样,能使人们在遇到对立观点的时候具有较强的抵抗力。
传播学名词解释
传播学名词解释1.传播:是人类交流信息的一种社会性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他们所属的群体、组织和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所进行的信息传递、接受和反馈行为的总称。
2.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简而言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3.自我传播:就是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4.人际传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仅指个人与个人之见面对面的信息交流,亦称之为亲身传播,它还包括利用电话、书信等媒介协助进行的传播。
广义的则包括群众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形成了亲身、群体、组织三个人际传播的层次。
5.群体:是指人数不多的一种团体,它的成员是由共同的社会活动结合起来的,并处于直接的个人交往之中,这两种情况是产生情感关系、团体规范和团体过程的基础6.组织:是指具有一定目的、任务,按照一定形式简历起来的集群结构。
7.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有时也称作小群体传播。
它是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也是介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
8.组织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即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未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二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
9.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10.拉斯韦尔,美国政治雪茄,是传播学奠基人之一,未传播学的创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提出了传播的5 W模式和“社会传播”的概念,并倡导和时间“内容分析法”,其代表有《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巧》、《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11.施拉姆,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美国传播学的集大成者。
他的主要历史功绩是学科化、系统化的对传播学进行研究。
其代表作有《大众传播学》、《大众传播的过程和效果》、《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论》、《大众传播和社会发展》等12.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哥哥要素之间的关系。
传播学名词解释
传播学名词解释1. 反馈:传播过程中受传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的反应,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
2. “两级传播”理论: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根据伊里调查的发现,对传播过程作了这样一种推测:大众传播的影响并不是直接“流”向(作用于)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一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这就是“两级传播”概念产生的依据。
1962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杰斯对农村中新事物的采纳和普及过程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
这项研究的成果之一,是把“两级传播”理论发展成“多级”或“N级传播”理论。
3. 传播流程: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4. 抽样调查法:指从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中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考察和分析,并用这部分单位的数量特征去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法。
其中,被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称为“总体”;从总体中抽取出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的那部分对象所构成的群体称为“样本”。
在抽样调查中,样本数的确定是一个关键问题。
抽样的方式,有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两大类。
5. 模式:一种简洁地表现“理论”的手段。
基本类型:文字模式,图像模式(最常用的模式),数学模式6. 受众: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是传播过程的要素之一。
大众传播的受众是对报刊读者,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的总称。
在大众传播活动中,受众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受众不仅是大众传播信息到达的目的地,而且也是媒介信息的积极主动的“觅信者”。
同时,受众还是大众传播过程的反馈信息源。
7. 媒介:原义为中间物,传导体,手段,工具等。
在传播学中,是指扩大人类信息交流能力的传播中介物。
媒介包括个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中介物(如电话)和用于向社会公众进行公开传播的工具(如报刊)。
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崛起,又出现了网络这新一媒介。
8. “两面提示”:在提示自已一方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也以某种方式提示对立一方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
传播学概论_名词解释
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3、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
4、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5、组织传播: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
6、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大众”,是指分布广泛、互不相识的广大受众。
7、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8、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互之间的关系。
美国学者戴维•伯洛透彻分析了传播过程,主要论点是:①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②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③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相互影响和变化。
他提出“S-M-C-R”(讯息来源-讯息-渠道-受者)的传播过程模式,强调了“过程研究”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9、“过程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模式: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
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R、布雷多克添加了情境和动机两个环节,把它变成7W模式。
传播学上的三大类基本模式:①线性模式,②控制论模式,③社会系统模式。
10、拉斯韦尔模式(传播过程中的5W):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11、申农-韦弗模式:线性模式之一,把媒介分为三种,把讯息分为发出的和收到的,增加了噪音的因素。
12、传统线性模式:以拉斯韦尔和申农-韦弗模式为代表,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
忽视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
13、控制论模式: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
传播学的名词解释知识层次
传播学的名词解释|知识层次传播学的名词解释:传播学又称传学、传意学等。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1]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传播学研究的重点是人与人之间信息传播过程、手段、媒介;传递速度与效度,目的与控制,也包括如何凭借传播的作用而建立一定的关系。
简言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
传播学的知识层次:1、传播学与社会学在西方,人们曾将传播学看作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
我们知道:社会学是以社会组织、社会行为、社会问题等为研究对象,范围较广泛;而传播学着重研究传播过程、传播行为、传播意识和传播关系等现象,对象较集中。
社会学诞生于前,而传播学产生在后。
传播学在形成中吸取、借用了社会学的一些知识和方法(如调查方法、统计方法),但也从其他许多新兴学科中吸取养料。
如今,社会学和其他学科也开始用传播学的成果来丰富自己的研究内容。
这种研究范围的部分重叠、交叉和研究成果的相互借鉴是完全正常的,也是应该的,但它们终究是具有各自特性的、相互独立的学科。
2、传播学与心理学在传播学的形成过程中,心理学曾经助一臂之力。
作为研究心理活动规律的心理学,是通过挖掘传播现象发生的内在动力和情感因素来充实和丰富传播学研究的内容的,从而使偏重于宏观研究和过程研究的传播学能够从微观研究和心理研究方面得到取长补短,显得更具活力。
传播作为一种最富有人性和人情的社会活动,也为心理学研究增添了新的研究内容和话语空间,而传播活动中的传播者、守门人、中介者和受众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也是人们想了解的,这也使得心理学研究更具有现实感和实用性。
这两者的相通之处就在于传播心理。
3、传播学与人类学传播学与人类学都是“关于人的科学”,目的都在于描述和解释人类这一特殊的横跨整个地球和贯穿整个历史的自然和社会现象。
但是,人类学的主题是研究人类的躯体和文化的各个方面,传播学的主题是研究人类的传播行为和文化世代流传的基本媒介。
传播学名词解释
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3反馈: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
4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互之间的关系。
5传播流程:指的是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6编码和译码(或解码):编码:认知-表述过程,就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号。
译码:表述-理解过程,就是把符号还原成意思。
7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8组织传播:是——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即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
9可读性:原意指新闻、文学作品等易于阅读的程度,即作品使读者易于接受和了解,而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10施拉姆:美国传播学的集大成者。
他是第一个具有创建“传播学”这样一个独立学科的明确意识并为之奋斗终生的人。
他先后在伊利诺大学、斯坦福大学、衣阿华大学和夏威夷东西方研究中心建立了四个专门的传播研究机构,培养了大批人才,编辑出版了近30部著作,约500万字,其中的《大众传播学》、《大众传播的过程和效果》为前人经典性成果的荟萃。
他自己的代表作有《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论》、《大众传播和社会发展》等,从70年代末起施拉姆曾多次访华,给刚刚打开国门的中国带来有关传播学的新鲜信息。
11问卷:是指为进行标准化的调查而编制的,由一组有机联系的提问所构成的表格。
12内容分析: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地描述的研究方法。
13实用语义分析:这一分析方法是对文字符号进行系统分析,椎究特定信息出现的原因和可能的后果。
14控制实验法:指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选择一组研究对象,人为地改变和控制某些因素,然后观察其后果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传播学教程的名词解释
传播学教程的名词解释一、传播学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与意义传播的学科。
广义上,传播学可以包括传媒学、传播理论、传播技术等多个分支领域。
狭义上的传播学则主要研究信息传播的过程、机制和影响。
二、传播传播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中,信息、观点、观点或意义从一个个体传递到另一个个体的过程。
传播可以通过各种媒介进行,包括口头传播、书面传播、电视广播传播等。
三、传播媒介传播媒介是指用来传递信息、观点和意义的工具或平台。
传统的传播媒介包括书籍、报纸、广播、电视等,而现代传播媒介则包括互联网、社交媒体等。
四、受众受众是指接收并对传播信息做出反应的个体或群体。
受众在传播过程中承担着接受、解码、理解和回应等行为。
五、传播效果传播效果是指传播活动对受众产生的影响和效果。
传播效果可以包括认知效果、态度效果和行为效果等多个维度。
六、传播意义传播意义是指传播信息中蕴含的价值和意义。
不同的信息传递的意义可以是不同的,传播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受众对信息的接受程度和反应。
七、传播理论传播理论是用来解释和理解传播现象和过程的理论框架。
传播理论可以帮助研究者理解传播机制、预测传播效果和指导传播实践。
八、传播行为传播行为是指人们在传播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行为和活动。
传播行为可以包括信息创造、传播媒介选择、信息获取和传递等方面。
九、传播伦理传播伦理是指在传播活动中应该遵循的道德和伦理原则。
传播伦理主要关注信息的真实性、隐私的保护、道德宣传等问题。
十、传播研究方法传播研究方法是用来收集、分析和解释传播现象和过程的方法和工具。
传播研究方法可以包括问卷调查、访谈、实验研究等多种形式。
十一、媒介效应媒介效应是指传播媒介对受众产生的影响和效果。
媒介效应可以包括认知媒介效应、态度媒介效应和行为媒介效应等。
十二、网络传播网络传播是指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过程。
网络传播具有即时性、广泛性和互动性等特点,对传播学研究和传播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十三、社交媒体社交媒体是一种通过互联网进行社交和信息交流的平台,包括微博、微信、Facebook等。
传播学名词解释
2.传播: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14.媒介技术:所谓媒介技术,也称传播技术,指的是人类为驾驭信息传播、不断提高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效率所采用的工具、手段、知识和操作技艺的总称。
15.“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收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它本身是“热”的,人们在进行信息处理之际不必进行“热身运动”。书籍、报刊、广播、无声电影、照片等属于“热媒介”;
9.流言:是一种通常以口头形式在人们中间流传,涉及人们信念而目前没有可考证明标准的一种特殊的陈述或话题.
10.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11.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22.数字鸿沟:信息鸿沟,是指当代信息技术领域中存在的差距现象,它既存在于信息技术的开发领域,也存在于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特别是由网络技术产生的差距。
23.媒介素养:公众接近、分析、评价各种媒介信息,达到沟通交流目的的能力。
24.文化帝国主义:在某个社会步入现代世界系统过程中,在外部压力的作用下被迫接受该世界系统中的核心势力的价值,并使社会制度与这个世界系统相适应的过程。
12.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架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它会对人们的观念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是现代人建构主观真实的重要途径。
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
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信息传播行为以及传播效果的学科,它以解释和分析我们如何吸收、处理和传递信息为主要研究对象。
下面是一些关于传播学的重要概念的解释:1. 传播:传播是指信息或意义在人群之间传递的过程。
这个过程涉及到信息的生成、编码、传输、解码,以及反馈回路。
2. 媒介:媒介是一种传播信息的手段或工具,可以是印刷媒介(如书籍、报纸),电子媒介(如电视、广播),还可以是新兴的数字媒介(如互联网)。
3. 大众传媒:大众传媒是指广播、电视、报纸等集中传播信息的媒介。
大众传媒具有广泛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可以影响大量的受众。
4. 社交媒体:社交媒体是指利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使用户能够创建、共享和交流信息的平台。
社交媒体的特点是用户参与程度高,信息传播更快、更广泛。
5. 媒体效应:媒体效应是指媒体对于受众和社会的影响力。
这种影响可以是社会化影响、认知影响、态度影响、行为影响等多种影响方式。
6. 观众/受众:观众或受众是指接收和处理传播信息的人群。
观众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的组群,根据不同的属性和特征,如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等。
7. 市场营销传播:市场营销传播是通过传播手段和媒介来推销和宣传产品和服务的活动。
这种传播方式涉及到广告制作、媒体购买、公关活动等手段。
8. 传播策略:传播策略是指在特定的传播背景下,根据目标和目的制定的传播方案。
传播策略包括传播目标的设定、受众分析、信息设计以及传播渠道选择等。
9. 互动传播:互动传播是指双方或多方参与的传播过程。
与传统的单向传播不同,互动传播更加注重受众的反馈和参与,有助于增强传播效果和传播目的的实现。
10. 传播伦理:传播伦理是指关于传播活动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的研究。
传播伦理研究如何在传播过程中保护受众利益,维护公众利益,遵守道德准则。
这些概念是传播学中的重要理论基础和研究内容。
通过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研究传播现象,提高传播活动的效果和规范性。
(完整版)邵培仁《传播学》名词解释
《传播学》(邵培仁)名词解释绪论1.传播学传播学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也是传播研究者在最近几十年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而发展成的知识体系.2.传播研究传播研究是人类对传播现象和问题的审视、探究和思考,是通过“事实陈述”而得出“价值判断”的一个命题论述。
3.传播理论传播理论是传播研究者对某些传播现象和问题的系统解释和集中探讨,是由与该现象有关的一组命题组成的体系,是有助于弄清该现象的任何一种思想。
4.传播本质传播本质是传播活动的根本性质,是指传播活动组成要素之间的内在的稳定的联系。
5.传播规律传播规律是指传播活动中内在矛盾诸方面的联系和斗争的客观法则和必然趋势.其根本特点就在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重复性和隐蔽性。
第一章传播学的回顾与展望1。
奥古斯特·孔德奥古斯特·孔德(Augusta Comte,1798一1857)是社会学的创始人,他大力倡导的实证主义的研究对美国的传播学经验学派曾产生过影响。
2。
加布里埃尔·塔尔德加布里埃尔·塔尔德(Gabriel Tarde,1843一1904)是法国社会学创始人之一,在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刑事犯罪学、统计学等方面均有杰出成就对后世产生深刻影响。
从许多创新扩散的研究中,我们似乎都能看到塔尔德的身影和学术渗透力。
3.爱弥尔·涂尔干爱弥尔·涂尔干(Emile Durkheim,1858—1917),法国社会学家,社会学的学科奠基人之一。
他在研究中观察、解释的方法和因果分析、功能分析的示范,对后来传播理论中社会分类论、社会关系论和结构功能论都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4.乔格·齐穆尔乔格·齐穆尔(George Simmel,1858—1918)是一位富有灵感的教师和多产的学者。
虽然他并未建立起一个社会学的“学派”,但他的学术成就确立了他在德国社会学界的权威地位,吸引了一批国内外的追随者,对于美国二十世纪初的社会学(包括传播社会学和人际传播学)的发展也产生过很大影响。
考研 传播学—名词解释
传播学——名词解释(一)重要概念1、传播(05考)——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信息社会——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信息为核心架子花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3、象征行为——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4、文化——即人类为了传达关于生活的知识和态度,使之得到传承和发展而是用的以象征符形式来表现的继承性的观念体系。
5、传播过程——指的是具备传播活动得以成立的基本要素的过程。
6、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7、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8、内省式思考——是一种短期的、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的自我反思活动。
9、群体传播——群体与成员、成员与成员间的传播互动机制,即群体传播。
岩原勉认为,“群体传播就是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
”10、集合行为——指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
11、组织传播——是指围绕相应的组织目标,在组织成员之间、组织于环境之间所进行的信息传播以达到组织关系协调的活动。
包括组织内传播、组织外传播。
12、大众传播(06考)——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其目的是使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受众分享传播者要表达的含义,并试图以各种方式影响他们。
13、信息环境——指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14、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非现实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15、传播制度——指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
16、大众传媒——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复制和传播的报社、电台、电视台等媒介机构,因其生产规模的巨大性和受传者的广泛性,顾把它们成为大众传播者或大众传媒。
传播学名词解释必背
传播学名词解释必背传播学是研究和分析信息传播、沟通、交流以及影响大众意识和行为的学科。
在传播学领域,有许多重要的名词需要理解和掌握,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的名词解释及拓展:1.传播:传播指的是信息、思想、观念、价值观等内容在社会群体中广泛传递和交流的过程。
它可以通过各种媒介途径进行,包括口头、书面、视觉、数字等。
2.媒介:媒介是传播信息的工具或平台,它可以是印刷媒体(如报纸、杂志)、电子媒体(如电视、广播)、数字媒体(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等。
3.公众:公众通常指的是受传播影响的广大人群,他们可能具有共同的兴趣、需求或特定背景,是信息传播的主要受众。
4.大众传媒:大众传媒是指那些能够同时传递信息给大量的受众的媒介,如电视、广播、报纸等。
它们具有广泛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能够对公众的意识形态和行为产生较大的影响。
5.社交媒体:社交媒体是指基于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构建的交流平台,它可以让用户自由地创建、分享和交流信息,如微博、微信、脸书等。
它们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使得个体可以更直接地参与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过程。
6.信息扩散:信息扩散是指信息在社交网络上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传播和传播。
这种传播方式更加迅速和广泛,形成了信息病毒效应,一条信息可以迅速在短时间内传播到大量人群中。
7.媒介效果:指传媒对受众心理和行为产生的影响效果。
媒介效果可以分为认知效果、态度效果、行为效果等不同层次的影响。
8.文化传播:文化传播指的是通过媒介和其他载体传递和传播的文化元素,如价值观、观念、艺术作品等。
文化传播是文化的传承和转化的重要方式,能够影响个体和社会的认同感和认知结构。
以上仅是一些传播学中的重要名词解释,传播学领域涉及广泛,还包括传播理论、传播策略、传播研究方法等等。
了解和掌握这些名词和概念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信息传播的过程和影响。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中传播现象的学科,它研究传播的各种规律、原理和机制,以及传播对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影响。
1. 传播:指信息或思想在社会中传递、交流和共享的过程。
传播有多种形式,包括口头传播、书面传播、视听传播和数字传播等。
2. 传播媒介:指传播信息的渠道和工具,包括印刷媒介(如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
3. 传播效果:指传播所产生的影响和结果。
传播效果可以分为认知效果、态度效果和行为效果等,通过对传播效果的研究,可以评估和改进传播活动。
4. 传播理论:传播学研究的基础理论。
其中包括经典理论如传播模型、社会学习理论、创新扩散理论和符号互动主义理论等,还有现代理论如隐喻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和社交媒体理论等。
5. 传播行为:指在传播过程中参与者的行为和态度。
传播行为可以包括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评价和参与传播活动等。
6. 受众:指接受和接触传播信息的个体或群体。
受众的特征和需求可以影响传播活动的设计和传播策略的制定。
7. 传播策略:为实现特定目标而采取的传播方法或手段。
传播策略可以包括广告、公共关系、市场营销和政治宣传等。
8. 传媒监测:通过对媒体内容和受众反馈的收集和分析,了解传播活动的影响和效果。
传媒监测可以帮助评估传播的效果,优化传播策略。
9. 媒介素养:指个体对媒体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媒介素养是现代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之一,它包括对媒体信息的解码、对媒体评价的判断和对媒体使用的能力。
10. 新闻价值:新闻报道中判断新闻事件重要性和新闻故事可传播性的标准。
新闻价值包括时效性、近距离度、冲突性、稀有性、相关性、人情味等。
总之,传播学涉及众多的概念和术语,这些名词解释提供了对传播学的一些基本理解和入门知识。
在实际应用中,传播学可以用于广告和营销、公共关系、政治宣传和社会运动等领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利用传播进行社会交流和信息传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名词解释1、库利: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社会互动理论的倡始人。
他认为,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由社会互动所形成的“镜中之我”,是一种社会性产物。
2、皮尔士:美国哲学家,符号学和实用主义的创始人。
实用主义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现代哲学派别,在20世纪的美国成为一种主流思潮。
强调实际经验是最重要的,原则和推理是次要的;信仰和观念是否真实在于它们是否能带来实际效果。
3、实用主义:实用主义的创始人是皮尔士,。
实用主义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现代哲学派别,在20世纪的美国成为一种主流思潮。
实用主义认为,当代哲学划分为两种主要分歧,一种是理性主义者,另一种是经验主义者。
实用主义意在寻找到一条中间道路。
强调实际经验是最重要的,原则和推理是次要的;信仰和观念是否真实在于它们是否能带来实际效果。
4、符号学:广义上是研究符号传意的人文科学,当中含盖所有文字符、讯号符、密码的科学。
可是,由于含盖的范围过于广阔,在西方世界的人文科学中并未得到重视,直至结构主义在二十世纪下半期兴起。
现代符号学一个强大的源头是世纪初瑞士语言学泰斗索绪尔,索绪尔将符号分成意符和意指两个互不从属的部分之后,真正确立了符号学的基本理论。
6、系统: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指出“把极其复杂的研究对象称为系统,即由相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且这个系统本身又是它们从属的更大的系统的组成部分。
7、行为主义:行为主义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
行为主义的发展可以被区分为早期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和新的新行为主义。
早期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以华生为首,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则为斯金纳等,新的新行为主义则以班杜拉为代表。
强调强化、奖赏与惩罚的重要性,以及影响人们行为的制约作用,它甚至试图用这些概念解释人类的思维与语言。
8、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传统的西方哲学派别。
又称实证哲学。
它产生时间于19世纪30~40年代的法国和英国,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始祖孔德等提出。
以孔德为代表的实证主义称为老实证主义,20世纪盛极一时的逻辑实证主义称为新实证主义。
9、毕升:中国发明家,北宋人。
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技术。
宋朝的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记载了毕升的活字印刷术。
后来德国工匠古登堡在中国活字印刷和油墨技术的基础上创造了金属活字排版印刷,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
10、古登堡:德国工匠古登堡在中国活字印刷和油墨技术的基础上创造了金属活字排版印刷。
古登堡的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
迅速地推动了西方科学和社会的发展。
11、欧洲启蒙运动: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是文艺复兴之后近代人类的第二次思想解放。
启蒙”就是使人们脱离未成熟状态,把人们从迷信或偏见中解放出来。
启蒙运动的矛头直接指向“黑暗的中世纪”。
西方的启蒙运动持续了约400年,形成了两大思潮、两种文化。
一种是以笛卡尔为代表运用理性主义的逻辑方法,形成了一种文学文化。
一种是以培根为代表运用经验主义的逻辑方法,形成了一种科学文化。
这就是西方人本主义思潮和科学主义思潮的由来。
12、文艺复兴13、培根:14、康德:15、尼采16、亚里士多德:17、黑格尔:18、马克思:19、恩格斯:20、霍克海默:21、哈贝马斯:德国哲学和社会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旗手。
22、福柯23、伏尔泰:24、信息经济:所谓信息经济,是以现代信息技术等高科技为物质基础,信息产业起主导作用的,基于信息、知识、智力的一种新型经济。
最早提出"信息经济"概念的是美国学者马克卢普。
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发展了"信息经济"的概念.贝尔认为发达国家已经从前工业社会发展到工业社会,最终到达后工业社会阶段。
不触摸的信息型经济取代可以触摸的物质型经济而在整个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
26、信息社会:指的是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信息社会这个概念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最早提出来的。
贝尔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区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三大阶段。
后工业社会是以服务业为基础的社会。
因此,最重要的因素不是体力劳动或能源,而是信息。
27、GNP:国民生产总值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它是指一个国家地区的国民经济在一定时期(一般1年)内以货币表现的全部最终产品(含货物和服务)价值的总和。
它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外的劳动报酬和财产收入减去支付给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
GNP比GDP更能反映一个国家真实的经济状况,因为GDP是国土原则,GDP包含了外国公司在本国创造的收入,而这些收入最终要流入外国。
28、能指:索绪尔认为每一个语言符号包括了由能指与所指两个部分。
能指是符号的物质形式,由声音-形象两部分构成。
这样的声音-形象在社会的约定俗成中被分配与某种概念发生关系,在使用者之间能够引发某种概念的联想。
这种概念就是所指。
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是自由选择的,对于使用它的语言社会来说,又是强制的。
32、行为艺术: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于欧洲的现代艺术形态之一。
它是在以艺术家自己的身体为基本材料的行为表演过程中,通过艺术家的自身身体的体验来达到一种人与物、与环境的交流,同时经由这种交流传达出一些非视觉审美性的内涵。
行为艺术采取很夸张的表现手法,用行为来表达人对世界的看法。
这些行为有的是美的,有的是丑的,但不是人在正常状态下有的。
33、文化快餐:35、马斯洛:36、知识经济:知识经济通俗地说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里的以知识为基础,是相对于现行的“以物质为基础的经济”而言的。
是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形态,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
知识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最为重要的资源。
37、信息产业:最早提出与信息产业相类似概念的是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卢普教授。
信息产业又称第四产业,特指将信息转变为商品的行业,信息产业又分四个行业:出版业、电影和录音业、广播电视和通信行业、信息服务和数据处理服务行业。
38、舆论制裁:39、社会公共事件:40、舆论:舆论学认为舆论是一种社会合意,它的产生是一个问题出现—社会讨论—合意达成的理性过程。
社会心理学认为,舆论是一种社会控制的机制,把舆论作为一种对个人和群体具有强大约束力的力量来探讨它的形成过程、社会作用和客观规律。
41、话语分析:42、伯纳斯:43、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具有理解性的想像、一种观看事物的方法,或者是指由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对所有社会成员提出的一组观念(这是马克思主义定义下的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一种从上至下的控制,由于社会结构的制约,个人很难摆脱意识形态的控制。
44、文化工业:45、文化霸权:46、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回应,排斥“整体”的观念,强调异质性、特殊性和唯一性。
均反对以各种约定成俗的形式。
后现代主义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被神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经常使用的一个词。
起初出现于二、三十年代,用于表达要有必要意识到思想和行动需超越启蒙时代范畴。
47、西方中心主义:48、斯图亚特·霍尔:49、马克思·韦伯:50、杜威:52、语用学:53、网络经济:网络经济(Internet Economy),一种建立在计算机网络基础之上,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的经济形态。
它不仅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产业的兴起和快速增长,也包括由于高新技术的推广和运用所引起的传统产业、传统经济部门的深刻的革命性变化。
它实际上是一种在传统经济基础上产生的、经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的高级经济发展形态。
54、社会财富:是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具有对人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是指进入社会生产、生活领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物质。
社会财富包括自然资源、劳动产品和知识技术产品等形式。
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社会财富的两个基本属性。
57、数字经济:指一个经济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数字技术被广泛使用并由此带来了整个经济环境和经济活动的根本变化。
企业、消费者和政府之间通过网络进行的交易迅速增长。
数字经济主要研究生产、分销和销售都依赖数字技术的商品和服务。
59、民族主义:简言之,即指将自我民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主体而置于至上至尊价值观考虑的思想或运动。
民族主义通常被用来表示个人、群体和一个民族内部成员的一种意识,或者是增进自我民族的力量、自由或财富的一种愿望。
60、社群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后产生的当代最有影响的西方政治思潮之一。
社群主义的哲学基础是新集体主义。
是认为个人及其自我最终是他或他所在的社群决定的。
主要代表有桑德尔等。
61、集体主义: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内容之一。
调节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原则。
指一切言行以合乎无产阶级及其广大人民群众集体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思想。
它同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是根本对立的,是共产主义道德区别于一切旧道德的本质特征。
62、共产主义:是一种政治信仰或社会状态,现今的共产主义奉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为基本思想。
共产主义主张消灭私有产权,并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制度、没有国家和政府,并且进行集体生产的社会。
共产主义思想的实行上,需要每人有高度发达的集体主义思想。
63、无政府主义:它的基本立场是反对包括政府在内的一切统治和权威,提倡个体之间的自助关系,关注个体的自由和平等;它的政治诉求是消除政府以及社会上或经济上的任何独裁统治关系。
对大多数无政府主义者而言,“无政府”一词并不代表混乱、或道德沦丧的状态,而是一种由自由的个体们自愿结合,互助、自治、反独裁主义的和谐社会。
64、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而创立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主要以唯物主义角度所编写而成。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65、唯心主义:即唯心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唯心主义是哲学两大基本派别之一,是与唯物主义对立的理论体系。
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精神、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即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
66、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
这种哲学思想认为在意识与物质之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
也就是说“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67、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
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