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军队文职基础知识:“东方红一号”的那些事

合集下载

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的幕后故事

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的幕后故事

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的幕后故事作者:孟昭庚来源:《中华魂》 2020年第8期文/孟昭庚东方红一号卫星,是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于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由此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四国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一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中国科学家们为之欢欣鼓舞。

竺可桢、赵九章、钱学森等著名科学家纷纷发表讲话、写文章,阐述发射卫星的重要意义。

科学家们认为,卫星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可以民用,亦可以军用,中国也应考虑研制卫星的规划设想,并及早作些准备。

建议中国科学院应把卫星列为重点任务来抓,从“任务带学科”考虑,可以带动诸多新兴技术的发展。

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副院长张劲夫(院长为郭沫若)将科学家们的建议及时反映到党中央,引起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提出: “苏联人造卫星上天,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我们也要搞一点,要搞就搞得大一点。

”分管科学技术工作的副总理聂荣臻当即责成张劲夫和钱学森、王诤等组织有关专家拟定卫星发射规划。

随后,中国科学院成立由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兼第五研究院一分院院长钱学森(钱学森当时在中国科学院职务是力学研究所所长)为组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地球物理系主任、著名大气科学家和空间物理学家赵九章和中国科学院党组成员、地球物理研究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卫一清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负责筹建人造卫星、运载火箭以及卫星探测仪器的设计和空间物理研究的机构。

科学院党组把卫星研制列为中国科学院1958年第一项重大任务,为了保密,代号叫“581”任务。

7月,中国科学院向聂荣臻报告,我国卫星规划分三步走:第一步发射探空火箭,第二步发射小卫星,第三步发射大卫星。

任务分工是:火箭以从事火箭、导弹研究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负责,探空火箭头和卫星及观测工作以科学院为主,相互配合。

毛泽东与“东方红一号”卫星

毛泽东与“东方红一号”卫星

毛泽东与“东方红一号”卫星作者:文|宋泽滨来源:《党史博采·纪实(上)》 2020年第3期在韶山毛泽东纪念馆展出的遗物中,有两盘特殊的录音胶带。

那是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后,毛泽东收到的卫星发出的一盘《东方红》乐曲和遥测信号、一盘卫星飞经首都北京上空时直接收录未加剪接的录音胶带。

在纪念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上天50周年日子里,梳理那段尘封已久的历史,回顾那些惊心动魄的往事,我们分明感到:毛泽东的这份珍藏,是对东方红卫星的情感寄托,更是关注中国航天事业的有力物证。

正是毛泽东的直接决策和领导,才有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成功,并为中国航天事业的日后辉煌奠定了坚实基础。

文|宋泽滨一、毛泽东作出发展卫星的决策,开启了中国人的飞天序幕1957年10月4日,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卫星由苏联发射升空,震撼了整个世界。

对苏联人造卫星的上天这件大事,普通民众感受到的是一种震撼,科学家们从科学技术角度评价它的价值,而战略家思考的则是政治上和战略的对策。

毛泽东在苏联卫星上天的半年多一点的时间内,便作出发展中国卫星事业的决策,让我们感受到一个战略家的胆识和胸怀。

1957年11月2日,毛泽东参加十月革命胜利四十周年庆祝活动,抵达莫斯科机场后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盛赞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成就。

毛泽东认为:“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不是一个简单的事件,人类进一步征服自然界的新纪元从此开始了。

” “新纪元”指能够开辟人类历史新时代的重大成果,人造卫星当之无愧!在人造卫星上天不久做出如此重要论断,突出阐发人造卫星在人类改造世界中的地位作用,令人耳目一新。

毛泽东到达莫斯科第二天的11月3日,苏联又发射了一颗载有名叫莱依卡小狗的“卫星”2号,给苏联的庆祝活动无疑又增添了喜庆气氛,也使毛泽东产生更多的联想。

在11月6日召开的苏联最高苏维埃庆祝十月革命四十周年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说:“全世界公认:苏联两次发射人造卫星的成就,开辟了人类征服自然界的新纪元。

东方红一号背后的故事简短

东方红一号背后的故事简短

东方红一号背后的故事简短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成为继美、苏、法、日等国家之后第五个能制造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我国卫星研制工作开始于50年代末期,是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国家财力有限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

东方红一号卫星肩负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卫星技术试验、探测电离层和大气密度。

“东方红一号”卫星在轨运行期间,准确预报了海洋渔业、森林防火、旱情监测、水库蓄水等方面的信息。

东方红1号——我国第一课人造地球卫星发射

东方红1号——我国第一课人造地球卫星发射

东方红1号——我国第一课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东方红1号——我国第一课人造地球卫星发射纪实)(之六,作者:李鸣生) (2011-04-30 14:17:24)2011年04月30日东方红1 号——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纪实李鸣生第二十一章访苏代表团跨出国门从北京飞往莫斯科的图—104 国际航班客运机起飞时,是早上。

秋色正浓,暑气已消,有风,有云,还有偶尔划过天空的几声鸽哨。

但就是没有雨,没有太阳。

飞机越升越高,离国土越来越远。

气温开始由热变冷,空间豁然开阔起来。

50 年代的莫斯科,是全世界无产者向往的麦加,更是中国膜拜的圣地。

克里姆林宫这颗闪闪的“红星”,犹如一轮鲜活的太阳,无时不向世界辐射出诱人的光芒。

莫斯科是世界革命的“大家庭”,作为这个“大家庭”中的“小弟弟”——中国,自然应该向“老大哥”学习。

于是,历史选择了1958年10 月16日。

这天,中国专家赵九章、卫一清、杨嘉墀、钱骥和翻译杨树智一行5 人,专程飞往莫斯科,向“老大哥”学习怎样放卫星。

行前,因担心“老大哥”不给面子,会留上一手,聪明的“小弟弟”便选用了一个再中肯不过的名义——中国科学院高空大气物理访苏代表团。

代表团团长便是赵九章。

此刻,坐在机舱右排窗前的赵九章,显得温和而又沉稳。

他就那么随便往座位上一坐,既没言语,也无动作,大学者的风度便一目了然。

想去苏联取经学习放卫星,已是三个月前的事了,今天终于如愿以偿,他胸中不免鼓荡着一种天马行空似的快感。

可在这快感的背后,一种使命的重负,又悄悄压迫着他的心。

“581”卫星组成立快两个月了,虽然在“破除迷信,解放思想”这一跃进口号的鼓动下,各处都满腔热情,干劲冲天,纷纷开始放卫星,并且在短短的时间里,便拿出了总体方案的设计以及卫星、火箭和构造模型。

但是,到底怎么放卫星和放什么样的卫星等一系列问题并未仔细考虑和来不及考虑,大跃进的形势也不允许去做更周到更仔细的考虑,而只能凭着一种热情,一种忠诚,一种新奇和神秘,关起门来搞设计。

东方红一号研制的故事

东方红一号研制的故事

东方红一号研制的故事哎,说起那东方红一号,咱得往回捯饬捯饬,回到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那会儿啊,咱们国家正卯足了劲儿往天上冲呢!一开头,那可不是一拍脑门子就能上的事儿。

得有人挑大梁,得有团队拧成一股绳,还得有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儿。

咱们就说说这研制团队吧,那可真是一帮子“拼命三郎”,天天泡在实验室里头,跟那些个零件啊、图纸啊较上劲儿了。

他们心里头啊,就只有一个念头:“咱得让那卫星上天,唱响咱们自己的歌!”1.1 团队里的那些个专家,那都是国宝级的人物,一个个跟老黄牛似的,埋头苦干。

他们开会讨论的时候,那场面热烈得跟过年似的,七嘴八舌,各抒己见,但到最后总能拧成一股绳,定下个最佳方案来。

1.2 记得有一次,为了攻克一个技术难关,他们连续熬了好几个通宵,眼睛里都布满了血丝。

但没人喊累,没人叫苦,因为他们知道,这事儿关乎国家荣誉,马虎不得。

最后,还真就让他们给啃下来了,那叫一个痛快!再来说说这卫星的设计吧,那也是费了老鼻子劲儿了。

咱们得让它既轻巧又结实,还得能在太空中唱出歌来。

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啊!2.1 设计师们那是绞尽脑汁,画了一张又一张的图纸,改了一遍又一遍的方案。

他们不仅要考虑卫星的结构、材料,还得琢磨怎么让那小小的卫星能在太空中稳定地运行,还能把声音传回地球。

这难度,简直比登天还难啊!2.2 不过,咱们中国人有的是智慧,有的是毅力。

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改进,终于,那颗承载着无数人心血和希望的卫星——东方红一号,诞生了!发射那天啊,整个国家都沸腾了。

人们守在收音机旁、电视机前,就等着听那来自太空的歌声。

3.1 随着一声巨响,火箭腾空而起,直奔云霄。

那一刻啊,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生怕出点儿什么岔子。

但幸运的是,一切都那么顺利。

当那熟悉的旋律——“东方红,太阳升……”从收音机里传来时,整个国家都沸腾了!3.2 人们欢呼雀跃,互相拥抱,仿佛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在这一刻得到了最好的回报。

那不仅仅是一颗卫星的成功发射啊,更是咱们国家科技实力的一次大飞跃!如今啊,每当我想起那段历史,心里头就充满了自豪和感动。

“东方红一号”划开了新时代

“东方红一号”划开了新时代

“东方红一号”划开了新时代作者:李固来源:《科学之谜》2021年第09期1957年10月,苏联将第一颗人造卫星送入太空,宣告了人类航天时代的来临。

1965年1月,毛主席、党中央作出了我国也要研制发射人造卫星的决定。

现在看来,这实在是一个无比正确的决定。

因为对太空的探索不仅加速了科技发展,也有利于保卫国家安全和和平,如果当年我们放弃了探索太空技术,也许会再一次重复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

1965年11月,中国第1颗人造卫星总体方案讨论会结束后,这颗卫星被命名为“东方红一号”,并确定了卫星的总体要求:上得去,抓得住,听得到,看得见。

这在现在看来非常简单,但当时却是个艰巨的任务,因为当时我国的科技水平和其他国家差距实在太大了,而且由于被孤立和封锁,我们一点制造卫星的参考资料都没有,完全依靠自主摸索和创造。

所谓“上得去”,指的是将卫星发射上天,这就要依靠火箭。

当时,我国的固体动力火箭正在从中小型向大中型发动机研制攻关,而大中型发动机的研制经验不足,在内蒙建造的基地连基本建设还没有完成,研制条件十分简陋。

但所有参与研究工作的科技人员、干部职工,不畏艰苦,迎难而上,最终研制出了能将卫星发射上天的火箭。

此前我国没有设计和制造新火箭所用喷管的经验,负责设计任务的韩基顺同志进行了大量材料调研和分析计算,独立设计出了高空喷管。

他经常前往工厂监督喷管的制造,有一次为赶进度,他一个人从工厂将沉重的成品背回了制造基地。

为了确保火箭能在高空点火,科研人员开展了多次试验,还专门开展了借助探空火箭将点火装置送到高空的点火模拟试验。

但因为经验的匮乏,火箭的试射还是经历了十数次失败,直到1969年7月才成功制造出2台固体动力火箭。

“抓得住”,说的就是卫星发射以后,我们在地面上可以控制它,不能让它失去了控制,这就需要精密的计算了。

那时候因为自动计算机不够用,很多工作人员直接用算盘计算,他们要算的数据不仅多,有些数据还很复杂。

据“东方红一号”卫星温控专家侯增祺回忆,其中有些数字需要用到多次方运算,用算盘计算这些数字,其工作量之大是现在很难想象的。

东方红一号历史背景简述100字

东方红一号历史背景简述100字

东方红一号历史背景简述100字东方红一号是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也是亚洲第一颗、世界第五颗进入太空的人造卫星。

它在1970年4月24日由中国成功发射。

东方红一号的发射背景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期,当时正值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竞争争夺科技领域的优势。

苏联的斯普特尼克一号于1957年成功发射,成为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震撼了全世界。

这也引发了中国政府的警觉,认识到发展航天技术的重要性。

中国尽管当时经济条件有限,科学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但在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开始着手开展航天技术研究。

他们经过多年的努力和积累,终于在1960年代初期开始了独立自主的卫星研制工作。

东方红一号的研制过程艰难而漫长。

中国科学家投入了大量的科研人员和资源,经历了许多失败和挫折。

然而,他们坚持不懈,不断改进和完善技术,最终取得了成功。

东方红一号发射的成功,不仅仅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起步,更是中国科技实力的重大突破。

它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崛起,展示了中国的自信和实力。

东方红一号的发射,也对中国国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它成为了全国人民的骄傲和自豪,提振了人们的士气。

这一壮举也激发了更多人的科学热情,推动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之后,中国陆续发射了东方红二号、东方红三号等一系列卫星,进一步推进了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

东方红一号的发射还意味着中国进入了航天大国的行列。

它不仅证明了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实力,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总之,东方红一号的发射在中国乃至全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仅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里程碑,更是中国人民的骄傲和自豪,标志着中国的科技实力和国际地位的崛起。

它激励了无数人追求科技梦想,推动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

关于东方红一号的知识点

关于东方红一号的知识点

关于东方红一号的知识点
一、东方红一号是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遥感气象卫星,于1977年10月24日发射升空。

二、东方红一号采用技术简易、成本低廉的设计,采用简易的技术,可以拍摄全球的气象状况,每天可以拍摄全球最多3次,拍摄到的图像可以用于气象预报、灾害预警、农业和海洋调查等。

三、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遥感卫星时代,为中国的气象科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后续的遥感气象卫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东方红一号的技术参数:
1. 卫星质量:约220kg
2. 卫星轨道:轨道高度为843km,轨道倾角为99.1°,轨道周
期为102分钟
3. 摄像机:红外线镜头,有效分辨率为1.1km
4. 通信系统:S-Band,有效传输率为1.2Mbit/s。

我为“东方”添过“红”——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制造配件的往事

我为“东方”添过“红”——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制造配件的往事

2021.2铁军·岁月TIEJUN·SUIYUE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这颗卫星承载着国人的飞天梦、强国梦,全国上下为之欢腾。

国庆节前夕,一份来自国务院的贺电送至位于苏北革命老区的黄桥电器厂,一时间,黄桥古镇沸腾了,全县沸腾了,黄桥电器厂成了行业的焦点,我成了全厂的明星……在一番敲锣打鼓、奔走相庆的喧闹后,我解开领导和工友们绑在我身上的大红花,回首1969年那焦灼的4个月经受的磨难和考验,不禁百感交集,热泪盈眶。

1969年五一后不久,厂里接到任务,开发设计军工产品“热敏继电器”,要求必须在国庆节前完成,并且要接受国务院第四机械工业部的验收。

这么高规格的任务是我们一个镇办厂从未领受过的,这意味着一份前所未有的信任和责任,一份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发光发热、贡献力量的重要使命。

这种责任和使命更意味着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

在领导和工友们的一致推荐下,我被推到了前台,接受了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我与新中国同岁,1965年,刚满十六岁的我,怀揣着对“三百六十行,钳工是王”的敬仰,来到黄桥电器厂做了一名钳工,成为新中国工人阶级的一分子。

可能是从小受到打铁出身的父辈的浸染,我对制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我钻研模具工序的改良,不放过设计图纸的每一个细节,一步步反复的淬火、退火,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打磨操作技能。

很快,我从不识台虎钳、千分尺等基本工具,到能够熟练操作钻床、磨床、铣床等各种车床机械;从只会抡榔头,到仅使用锯刀、锉刀等简易工具就能手工加工精度超过机械加工的物件。

我从徒工干到技术骨干,成为了厂里的产品设计开发领头羊。

接到这样艰巨的任务,我的肩头无比沉重,全新的领域,全新的产品,毫无经验可傍,更无规律可循,真正让我意识到困难的是上级提供的素材仅有一张图纸,没有材质要求,没有明确用途、目的,也没有使用环境状况等其他辅助数据和信息。

面对这些难题我一筹莫展,一想到任务不能耽误,我心急如焚,彻夜难眠。

“东方红一号”发射始末

“东方红一号”发射始末

READING月读古今中外 | 老照片 | 文化生活书画苑 | 流行风 | 名人坊 | 创新学堂 综合报道/本刊记者 董雷“东方红一号”发射始末“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1957年10月4日,在距离莫斯科2000公里之遥的哈萨克丘拉坦荒漠上,苏联拜科努尔秘密基地发射场上空升起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时隔118天之后,美国佛罗里达半岛的卡纳维拉尔角,升起了美利坚合众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太空角力,由此全面拉开了帷幕。

新中国的领导者和建设者们也已经开始把目光转向了深远的太空。

1957年底,钱学森、裴丽生、赵九章等几位中科院著名科学家,在一次科研会议上明确提出:我们要研制中国的人造地球卫星。

科学家们的大胆设想,引起了周恩来总理的高度重视。

他亲自把专家们写的有关报告和文稿一一找来阅读、思考。

经过数日权衡,周恩来总理郑重地、满怀激情地向毛泽东主席进行了专门汇报,“主席,航天科学向我们一次震惊世界的大事件,一段秘密的“太空角力”,一些鲜为人知的往事……翻开49年前那段尘封的历史,感受那融入中华民族骨血的自强不息。

1960年底,聂荣臻元帅在导弹卫星基地视察All Times 古今中外Reading 月读1970年4月24日,这是一个永载我国航天史册的日子,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高亢激昂的《东方红》乐曲在浩瀚太空奏响,宣告了中国进入航天时代。

敲门了!”几个月后的1958年5月17日,在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主席满怀豪情地向与会代表宣布:“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毛泽东主席还以他特有的幽默说:“我们要抛就抛两万千克的,也许要从较小的抛起,但像美国那样只有鸡蛋大的,我们不抛!”要发射卫星上天,就必须具有能送卫星进入太空预定轨道的火箭推进技术。

而火箭发射技术的前奏曲,就是导弹发射。

早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7个年头的10月8日,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国防部五院),就已经正式宣布成立,由钱学森担任院长。

东方红一号故事

东方红一号故事

东方红一号故事
咱今儿个唠唠“东方红一号”的故事。

话说在那时候啊,新中国成立不久,虽然条件那叫一个艰苦,但咱中国人心里可有股子不服输的劲儿呢。

当时全世界都在搞航天这高大上的事儿,咱中国也不能落下呀。

于是呢,一群超级厉害又充满梦想的科学家就凑到一块儿了。

他们就像一群勇敢的探险家,要去征服宇宙这个超级大的未知领域。

可是呢,要造卫星可不容易,那时候要啥没啥,设备不够先进,技术也有好多难关。

但是咱中国人聪明啊,就像变魔术一样,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科学家们日夜钻研,就为了让中国的卫星能在太空里有一席之地。

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失败、再试验,“东方红一号”诞生啦!这颗卫星就像咱中国派到太空的一个小使者,可招人稀罕了。

这“东方红一号”虽然现在看起来可能没有现在那些高科技卫星那么复杂,可它意义非凡啊。

它就像一颗种子,种下了中国航天的梦想,从那以后,咱们中国的航天事业就像开了挂一样,一路飞奔向前呢。

这就是“东方红一号”的超酷故事,是不是很带劲?。

东方红一号发射作文

东方红一号发射作文

东方红一号发射作文朋友!今天咱就来唠唠东方红一号发射这档子大事儿。

你知道吗?这东方红一号啊,那可真是个了不起的存在。

我刚接触这事儿的时候,哇,就像个无头苍蝇似的。

我记得我当时想,这卫星发射得有多复杂啊?是不是就像放个超级大的烟花,“嗖”地一下就上天了呢?嗯……现在想起来,我那时候可真够傻的。

我在这个领域也混了20多年了,这20多年里啊,我对东方红一号发射的了解那是一点点儿加深的。

刚开始的时候,我听那些个专家讲什么轨道啊、发射窗口啊,我就想,这都是啥玩意儿啊?就像听天书一样。

我记得有个老专家,叫李老头(这是我们私下里这么叫他,可别传出去哈),他说话带着一股浓浓的家乡口音,给我们讲东方红一号的发射原理。

他说:“这个卫星啊,就好比是一个被抛出去的石头,但是这个石头得抛得特别准,还得一直转,就像咱小时候玩的陀螺。

”当时我就想,这比喻虽然土了点儿,但是还挺形象的呢。

说到东方红一号的发射过程,那可真是千头万绪。

我记得好像是先得有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什么检查设备啦,计算数据啦。

那时候的计算机啊,可不像现在这么先进。

那家伙,大得像个房子似的,还“嗡嗡嗡”地响个不停,听起来就像一群大蜜蜂在里面开会。

而且那时候的数据计算,得好多人一起忙活,不像现在,按几个键就搞定了。

我曾经还犯过一个大错呢。

我以为卫星发射只要把它往天上一扔就完事了,就像扔个球一样简单。

唉,结果被同行笑话了好久。

从那以后啊,我就知道,这事儿可没那么简单,得一步一个脚印地学。

你知道吗?在这个行业里,还有一些有趣的传言。

有人说啊,在东方红一号发射之前,有个神秘的小动物跑进了发射场,大家都觉得这是个好兆头呢。

也不知道是真是假,反正这种传言就给整个发射过程增添了不少神秘的色彩。

在那个年代啊,大家对东方红一号的热情那是相当高涨。

就像现在年轻人追星一样狂热。

每次提到东方红一号,大家的眼睛里都闪着光。

这可不仅仅是一个卫星的发射,它代表着咱们国家在航天领域迈出的一大步啊。

解码·“东方红一号”

解码·“东方红一号”

解码·“东方红一号”作者:枝墨来源:《人民画报》2020年第06期50年过去了,开启了中国人进入太空时代的“东方红一号”早已停止工作,但仍在围绕地球飞行。

如今,中国航天事业已在浩瀚宇宙树下丰碑,但人们依然会仰望星空寻找50年前“东方红一号”的身影,去了解中国航天事业来时的路。

“东方红一号”的诞生,与人类社会走进太空时代、中国科学家立志报效祖国、探索浩瀚宇宙的伟大梦想密不可分。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人们激动地收听“东方红一号”播放的《东方红》。

争看报纸、聆听《东方红》乐曲、上街庆祝,当时的人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喜悦。

本刊资料1957年10月4日,人类第一颗卫星—前苏联的“斯普特尼克一号”发射升空,标志着人类社会步入了太空时代。

1958年1月31日,美国首颗人造卫星“探索者一号”发射,发现了后來被命名为范·阿伦辐射带的地球辐射带,并渐次打开了利用电磁波全谱段观测宇宙、认知地球家园的新窗口……这或许都震撼着新中国缔造者的内心。

1956年10月8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在北京成立,钱学森任院长。

中国航天事业就此起步。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党的八届二次会议上宣布“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拉开了中国研制人造卫星的序幕。

与此同时,新中国也拥有了第一批海归,竺可桢、钱学森、赵九章、任新民、屠守锷、黄纬禄、梁守槃、孙家栋……有科学家在报刊上谈论人造卫星的意义和用途,建议开展中国的卫星研究工作。

而他们也为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1958年5月17日,在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主席向与会代表宣布:“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之后,全国科技界迅速行动。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聂荣臻马上指示中国科学院和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加以落实。

人造卫星项目被列为1958年头号重点科研项目,代称为“581”。

钱学森受命担任“581”组组长,副组长是赵九章、卫一清。

东方红一号卫星_1200字

东方红一号卫星_1200字

东方红一号卫星_1200字“东方红一号”(Dong Fang Hong I/Red East 1)卫星是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由以钱学森、潘厚仁为中心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当时共做了五颗样星,结果第一颗卫星就发射成功。

该院制定了“三星规划”:即东方红一号、返回式卫星和同步轨道通信卫星,而孙家栋则是当时“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技术负责人。

1967年,党鸿辛等人选择了一种以铜为基础的天线干膜,成功解决在100℃至零下100℃下超短波天线信号传递困难问题。

“东方红一号”卫星因工程师在其上安装一台模拟演奏《东方红》乐曲的音乐仪器,并让地球上从电波中接收到这段音乐而命名。

1956年,中国把开发火箭技术纳入国家十二年科学发展规划。

1957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等积极倡议开展人造卫星的研究工作。

1958年毛泽东同志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

根据这一战略考虑,中国科学院把研制发射人造卫星列为1958年第一次重点任务,揭开了中国向太空进军的序幕。

广大科技工作者奋发图强,埋头苦干,克服困难,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踏上了征服太空之路。

当时受到“大跃进”影响,曾提出过研制高能推进剂运载火箭、发射重型卫星和要在1959年国庆节将中国的第一颗卫星送入太空的设想。

但这种设想脱离了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水平和工业基础,因而缺乏实现的可能。

1959年1月21日,中国科学院党组传达邓小平同志指示:卫星明后年不放,与国力不相称。

据此,调整任务部署,提出“以探空火箭练兵、空间物理探测打基础、不断探索卫星发展方向,筹建空间环境模拟试验室,研究地面跟踪接收设备”的具体方针。

通过贯彻这一方针,中国在火箭技术、航天器技术、有效载荷技术、姿态控制技术、轨道设计和发射技术的研究和试验,以及人才的培养和训练等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五个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虽比它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晚了13年,它的质量超过了前四个国家第一颗卫星质量的总和。

东方红一号发射作文

东方红一号发射作文

东方红一号发射作文
《“东方红一号”的传奇之旅》
嘿呀,今天咱来说说那超厉害的“东方红一号”。

记得小时候,我和爷爷坐在院子里看星星,爷爷就给我讲起了“东方红一号”的故事。

爷爷说,那时候啊,全国人民都可激动了,都盼着它能成功发射呢。

爷爷那时候天天关注着新闻,就等着知道它发射的最新消息。

说起来,“东方红一号”的发射可真是不容易啊。

那么多科学家和工作人员,日日夜夜地努力着,就为了让它能顺利上天。

他们得仔细研究各种数据,得保证每一个零件都没问题,那得费多大的功夫呀!
终于到了发射的那一天,全国人民都守在收音机旁边,紧张地听着。

当听到“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的消息时,大家都欢呼起来,爷爷说他当时高兴得都跳起来了,那种喜悦简直没法形容。

后来啊,“东方红一号”就在太空中遨游啦,它就像一颗闪亮的星星,向全世界展示着我们中国的实力。

虽然它现在可能不再工作了,但它永远是我们心中的骄傲。

哎呀,每次想到“东方红一号”,我就觉得特别自豪,它可是我们国家航天事业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呢!咱可得记住它的厉害,也得继续努力,让我们国家的航天事业越来越牛!
这就是我记忆中的“东方红一号”,它就像一个传奇,一直闪耀在我的心里。

“ 东方红一号”解密

“ 东方红一号”解密

正能院国企钩沉ENTERPRISE HISTORY今年4月23日,中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与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成功交会对接。

空间实验室任务的顺利实施,标志着中国正稳步迈向“空间站时代”。

为什么选择4月23日?这要从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说起。

“东方红一号”解密综合整理/胡文媛国企管理. All Rights Reserved.集团五院,508所)专家们想出了“借箭显星”的妙招。

长征一号第三级火箭跟卫星一起入轨,如果能找到火箭,就能找到东方红一号了。

专家们做了一条聚酰亚胺绸“围裙”,把第三级火箭包起来,表面镀上铝。

火箭随卫星入轨后,“围裙”撑开直径达4米。

阳光照射下,亮度接近可观察的二等星。

1970年4月25日晚8点29分,卫星飞经北京上空。

大地沸腾了!在全国各地,人们激动地仰望着太空,仔细寻找着那颗中国星。

许多4月24日这天出生的婴儿,不约而同地有这样一个名字——“卫星”。

当时,我国对卫星飞经各国首都上空的时间进行了预报,以便各国观测,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

东方红一号卫星,在跟踪手段、信号传输形式和星上温控系统等技术方面,均超过了苏美等国首颗卫星的水平。

上得去“运载火箭的能力有多大,航天的舞台就有多大。

”运载火箭进入空间的能力是探测和利用空间的前提与基础。

长征一号标志着中国具备了进入空间的能力,标志着中国驶入了走向太空的“快速路”。

虽然,东方红一号“小几岁”,但是把它送入太空的我国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也是“蛮拼”的。

从托举各国第一颗卫星的质量记录看,长征一号“举重若轻”。

来自长征系列火箭的摇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的数据显示: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质量比前4个国家首颗卫星的质量总和还要多近30千克。

在地球上向远处发射炮弹,当炮弹速度达到7.9千米/秒时,不再落回地面,而绕地球做圆周飞行。

这就是第一宇宙速度V1,也是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必备的速度。

大国重器“东方红一号”背后的中国力量

大国重器“东方红一号”背后的中国力量

T E G A O/特稿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不仅带领各族人民浴血奋战,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且团结各行各业人士艰苦创i k,在各个领域取得了伟大成就,其中航天领域更是从白手起家到问鼎太空,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业绩。

中国的航天事业先 行者是如何在党的领导下攻坚克难,创造奇迹,走出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航天发展道 路的?“东方红一号”翱翔太空背后又经历了怎样柳暗花明的探索过程?让我们一起回望来 时路,重温那一代航天人的光荣与梦想。

大国重器:“东方红一号”背后的中国力量玉然2021年2月10日,“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在经历长达202天近2亿千米的星际旅行后,顺利进人火星轨道,并预计于五六月择机登陆火星,走出中国航天迈向深空的关键一步。

其实,俯仰人间今古,中国人对神秘宇宙的向往与探索从未止步。

从远古时期的嫦娥奔月,到春秋时的弄玉乘凤飞天传说,从东汉张衡制作能飞木鸟,“假以羽翮,腹中施机,能飞数里”,到有着“世界航天第一人”之称的明朝万 户创想用47个自制火箭翱翔天宇,中国人的飞 天之梦已薪火相传了几千年。

然而,最先将飞天变为现实的是苏联。

1957 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 颗人造卫星。

美国则奋起直追,于1958年2月1日发射了 “探险者一号”卫星。

眼见苏联、美国 已箭指苍穹,开启了人类挺进太空、角逐宇宙的 序幕,曾经最早萌生飞天梦想的中国却刚从战争 废墟中站起来,航空基础尚且薄弱,遑论航天……"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1956年2月1日的中南海怀仁堂张灯结彩,毛泽东在此举行宴会招待全国政协二届二次会 议全体委员。

刚冲破美国重重阻挠回国的钱学森,受邀来此参加宴会。

他走到大红请柬标明的 第37桌,却被告知座次被毛泽东亲自勾到了自 己座位的右边。

1956年2月,毛泽东宴请全国政协委员,特地把钱 学森安排在他身边席间,毛泽东问:“学森同志,从现在起,我们抓紧时间,埋头苦干,争取在第三个五年计 划末期,使我国在原子能、火箭等最急需的科学 技术领域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能不能做到?”钱 学森说:“只要计划周密,工作努力,是可以实 现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军队文职基础知识:“东方红一号”的那些事【试题】单选:关于中国航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2020航天日主题是“弘扬航天精神,拥抱星辰大海”
B.2020年4月24日是第五个中国航天日
C.2020年是东方红一号发射50周年
D.中国是世界上第四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答案】本题答案选D。

【解析】“东方红一号”卫星,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由此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知识深化:
1.在第五个“中国航天日”和“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50周年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020年4月23日给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回信,向他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并就弘扬“两弹一星”(导弹、核弹、人造卫星)精神、加快航天强国建设向广大航天工作者提出殷切期望。

2.2016年3月8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

记者从国防科工局获悉,首个中国航天日将以“中国梦,航天梦”为主题。

3.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

以此为标志设立“中国航天日”,旨在宣传我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一贯宗旨,大力弘扬航天精神,科学普及航天知识,激发全民族探索创新热情。

4.“东方红一号”卫星,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由此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5.2020年的航天日航天日以“弘扬航天精神,拥抱星辰大海”为主题,设立“中国航天日”是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激励中华儿女热爱祖国、崇尚科学,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迫切需要。

航天时政:
1.2020年4月24日,国家航天局宣布将我国行星探测任务正式命名为“天问”,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命名为“天问一号”,同时公布了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标识“揽星九天”。

2.2020年4月24日,航天日以“弘扬航天精神,拥抱星辰大海”为主题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举行了“传承航天精神决胜2020”航天战旗接力传递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