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复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循经取穴:即某一经络或脏腑有病,便选用该经或该脏腑的所属经络或相应经脉的远部腧穴来治疗
主客原络配穴法:根据脏腑经络先病、后病为依据,运用时一般是先病脏腑为主,取其经的原穴,后病脏腑为客,取其经的络穴
针罐:针刺留针时,将罐拔在以针为中心的部位上,约 5-10 分钟,待皮肤红润,充血或瘀血时,将罐起下,然后将针起出,此法能起到针罐配合作用
骨度分寸法:以骨节为主要标志,规定人体各部折算长度与宽度并定出分寸,以此作为量取腧穴的标准方法
奇经八脉:是指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阳跷脉的总称
前后配穴法:是以躯干前后部所在的腧穴配伍成处方的方法
手指同身寸取穴法:以患者的手指所规定的分寸为标准来定取穴的方法
交会穴:是指两经或两经以上经脉交叉,会和部位的腧穴
正经:即十二经脉,它们是经络系统的主体
髀枢:股骨大转子
肺系:指肺与喉咙相联系的部位
得气:亦称针感,是指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
天灸:属自然发泡疗法,是用刺激性较强的中药敷贴穴位后促使发泡的一种疗法
蛇丹:即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
逆灸:指增强人体抗病能力而达到强身保健目的保健灸法,即无病施灸之意
气街:经气聚集通行的共同通路,有胸、腹、头、胫四气街
目系:指眼球后方与脑相联系的组织
奇穴:是指即有一定的穴名,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
休息痢:痢疾久延不愈,时作日止,时轻时重
经络: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原穴:是脏腑原穴经过和留止的部位,有十二原穴,位于腕踝关节
阿是穴:是既无具体名称,又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它反应作为针灸部位
角法:拔罐法的古称
壮:指艾炷灸的数量单位
痿:下肢痿弱无力,不能随意活动的一类病症运针:亦称行针,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以及进行补泻而行施的各种针刺手法痿:下肢痿弱无力,不能随意活动的一类病症
季肋:即11肋端
锋针:三菱针的古称
横骨:耻骨联合
哮喘:喉间痰鸣音作响为哮,呼吸困难为喘,二者病因病机相似且常伴发,故合成哮喘
十五络脉:十二经络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
腧穴: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
癃闭:小便点滴而下,病势缓者为癃,小便点滴不下,病势急迫者为闭
十二经别:十二经别离入出合的别行部位,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热则疾之:邪热偏盛,针刺治疗应用疾刺法或刺出血以疏泄其邪热
下合穴:指手足三阳的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
中指同身寸:以患者的中指中节屈曲时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作为一寸
八脉交会穴:是指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脉气相通的8个腧穴
押手:配合刺手进针及实行一些辅助手法的手
寒则留之:即寒性病症的治疗原则是深刺而久留针,以达温经散寒的目的
八会穴: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会聚的八个腧穴
横指同身寸: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
俞穴: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共12个
刺手:针刺操作时,持针的手
试述捻转补泻法中补法、泻法的具体操作方法
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得气后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腧穴的定位方法,以足太阴脾经的腧穴为例说明之骨度分寸定位法:根据人体各部的骨骼规定为一定的尺寸而定取穴位的方法。不论男女、老少、高矮、肥瘦均可按这一标准测量,足太阴脾经-大横;自然标志定位法:根据人体自然标志而定取穴位的方法,足太阴脾经-阴陵泉;手指同身寸取穴法:以患者的手指为标准来定取穴位的方法,足太阴脾经-三阴交;简便取穴法:是临床上简便易行的方法,足太阴脾经-血海。
足阳明胃经为例,说明腧穴的主治作用
近治作用:腧穴均能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近脏腑组织、器官的病症,足阳明胃经的承泣穴治疗目疾;远治作用: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局部病症,而且可以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病症,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穴治疗胃肠病;特殊作用:针刺某些腧穴,对机体的不同状态,可起着双相的良性调整作用,足阳明胃经的天枢穴可以治腹泻,又可以治便秘
合谷与肩髃同属于手阳明大肠经,主治有何异同
合谷、肩髃相同点都可以治疗上肢病症,合谷、肩髃不同点:合谷穴可以治疗头面五官病、热病、部分妇科病;肩髃穴以治疗局部病为主,如肩周炎。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附子饼灸操作及适应症隔姜灸:用鲜生姜切成直径2-3cm的厚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柱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适应症-因寒引起呕吐,腹痛,腹泻及风寒痹痛;隔蒜灸:用鲜大蒜头,切成厚约2-3毫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置于应灸腧穴或患处,然后将艾柱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适应症-瘰疬,肺痨,初起的肿疡;隔盐灸:用干燥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适应症-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附子饼灸: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cm,厚约0.8cm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放艾柱施灸,适应症-命门火衰所致的阳痿,早泄或溃疡久溃不敛
拔罐的注意事项
选择适当体位与肌肉丰满部位,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而选择大小适宜的火罐,勿烫伤皮肤,烧坏衣服,水泡较大要处理,以防感染,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拔罐,孕妇腰骶部及腹部不宜拔罐
三阴交、太溪穴的主治证
三阴交:主治-肠鸣腹胀,泄泻,疝气,失眠,脚气,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遗尿遗精,阳痿;太溪穴:主治-月经不调,遗精,阳痿,小便频数,便秘,消渴,咳血,气喘,咽喉肿痛,齿痛,失眠,腰痛,耳聋,耳鸣
两种定取合谷穴的操作方法
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以一手拇指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趾蹼缘上,当拇指指尖下是穴晴明穴、中极穴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晴明穴:嘱患者闭目,医者左手轻推眼球向外侧固定,右手缓慢进针,紧靠眶缘直刺0.5-1寸,不捻转,不提插,出针后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禁灸;中极穴:直刺1-1.5寸,针刺前应排空小便,尿潴留时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以防刺伤膀胱
十二经脉在头面部、躯干部的分布规律
阴经不上头面,但足厥阴肝经上出颊,与督脉会于巅;阳经在头面部的分布规律是:阳明经在面部,少阳经在侧头部,足太阳经在后头顶部;在躯干部:阴经行于胸腹部,足阳明经亦行于胸腹部,足少阳经行于侧身部,足太阳经行于背腰部
手阳明大肠经的体表循行路线
起于食指桡侧商阳穴;经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到腕部;沿上肢外侧前缘、肩前、颈、面颊;在水沟穴左右交叉到对侧鼻唇沟,终止于鼻旁迎香穴
足太阴脾经的体表循行路线
起于足大趾内侧末端隐白穴,沿足内侧,内踝前及胫骨后缘,于内踝上8寸交到足厥阴经之前,再经大腿内侧前缘、腹-任脉旁开4寸、胸-任脉旁开6寸,至第二肋间隙,再折向腋下,终止于大包穴
大椎、中极穴的功能主治
大椎穴:热病-表热、里热;脊背强痛-腰扭伤;截疟-疟疾;强壮保健-保健延衰;神志病-热病等所致神志异常。中极穴:膀胱病症-癃闭;妇科病-痛经;前阴病-阳痿遗精;小腹病证-腹痛;小溲病-尿频尿急尿痛
痰热壅盛型实证哮喘针灸处方为例,说明针灸处方配穴方法的临床应用
近部取穴:即在病痛的局部及邻近部位取穴;远道取穴:即按疾病的主要症状选取一定的穴位;对症取穴:根据疾病的主要症状选取一定的穴位。痰热壅盛型实证哮喘的处方穴位有膻中、列缺、肺俞、尺泽、丰隆。膻中、肺俞疏通局部经气,为近部取穴;列缺、尺泽远离病痛所在部位,为循经远道取穴;针对痰热壅盛之主要症状而选取的丰隆,化痰清热,为对症选穴
何谓俞穴、募穴,两者各有何分布规律
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均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第1侧线上,大体依据脏腑位置的高低而上下排列,并分别冠以脏腑之名;募穴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均位于胸腹部有关经脉上,其位置与其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