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四年级语文第九课教案(精品)
四年级上语文第9课《秦兵马俑》教案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反思优秀教案
四年级上语文第9课《秦兵马俑》教案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反思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读写生字,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秦兵马俑的雄伟壮观。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分享,培养合作探究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文明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秦兵马俑的壮观场面。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句和夸张句。
2.掌握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出示秦兵马俑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二)新课导入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教师简要介绍秦兵马俑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圈出生字词,查字典理解字词含义。
3.学生分享阅读感受,教师点评。
(四)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课文中的秦兵马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成果。
(五)课堂展示1.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秦兵马俑模型,介绍制作过程。
2.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六)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五、教学实录课堂实录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秦始皇兵马俑吗?生1:知道,是我国著名的古代文物。
课堂实录2:师: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和夸张句。
生2:比喻句有“秦兵马俑就像一座巨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
生3:夸张句有“数以万计的陶俑,排列整齐,气势磅礴”。
课堂实录3:师:请同学们分享一下自己制作的秦兵马俑模型。
生4:我制作的秦兵马俑模型有四个俑,分别是将军俑、武士俑、弓箭手俑和车兵俑。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讨论、课堂展示等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了秦兵马俑的壮观场面,理解了课文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优点:1.教学设计合理,环节紧凑,过渡自然。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
1.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反复诵阅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学习本课可先引导学生解诗题,知作者,并通过设计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自读古诗,把握节奏,再通过自由交流理解诗意,其间适时引导朗读,体会词语的用法、诗的意境,在理解品读中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难点体会诗句中含有的哲理。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古筝曲《渔舟唱晚》。
学生:搜集三首诗的作者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并背诵古诗。
3.通过在读中想象意境,描绘意境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4.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难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画面引入新课1.(多媒体播放《渔舟唱晚》古筝曲,欣赏“残阳照水图”和“新月东升图”)同学们看了这么美的画面,有什么想说的吗?用自己的话说说画面的内容。
(根据不同的话进行点评)同学们讲得很详细,语言也很美,但是有一个人比你们更厉害,他仅用了28个字就把这两幅画面的意境描绘得淋漓尽致。
你们相信吗?想知道他是谁吗?他是怎样讲的呢?2.观看多媒体(走进作者及课文内容),了解诗人及作诗背景。
二、指导学诗,体会意境1.理解题意。
(1)题目“暮江吟”你是怎样理解的?(2)从题目看出这首诗是写景还是叙事?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2.学生读诗自学,初步弄清古诗的含义,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大胆想象,用彩笔绘画一幅《暮江吟》的图画。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情1.从学生的绘画中挑选出几份具有代表性错误的图画张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对比诗文进行评析。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古诗三首》中的诗文内容,能正确朗读诗句。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理解古诗,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理解并背诵《古诗三首》的诗句,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语感。
2、难点: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感受其中的美。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师生对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古诗吗?你们最喜欢哪一首古诗呢?为什么?”通过和学生的对话来导入课堂,让学生对古诗有一些了解和想象。
2、自学与探究(15分钟)学生自学《古诗三首》的诗文内容以及诗句,读、听课本中的古诗。
3、合作探究(10分钟)学生分组,小组合作讨论古诗中的意境,画出自己理解的意境,互相交流。
4、展示与评价(1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并给予评价,鼓励小组之间的互动。
5、巩固与拓展(15分钟)让学生进行齐读,由学生们进行古诗诵读。
6、课堂小结(5分钟)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小结,表扬优秀学生。
四、课堂延伸将古诗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感受现代生活中的诗意。
五、板书设计《古诗三首》1.《登鹳雀楼》2.《咏鹅》3.《静夜思》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古诗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通过分组讨论和展示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同时,通过古诗的朗读和欣赏,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感。
在巩固与拓展环节,让学生进行齐读,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古诗的诵读技巧。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培养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为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的第一课时。
课程将重点讲解《寻隐者不遇》、《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三首古诗,通过对诗句的解读,使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同时,引导学生学习古诗的基本技巧,如韵律、对仗和意境的营造。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三首古诗的字词意思,能够流畅地朗读和背诵。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学会分析诗句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古诗,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难点1. 词语理解:部分生僻字词的意思和用法,如“隐者”、“鹳雀”等。
2. 意境把握: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如《望庐山瀑布》中的壮观景象。
3. 情感体验:让学生体会作者在诗中的情感,如《寻隐者不遇》中的失望与惆怅。
教具学具准备1.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古诗的朗读音频和展示相关图片。
2. 教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科书。
3. 黑板:用于板书和展示学生的答案。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学生对古诗的了解,引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 朗读:播放古诗的朗读音频,让学生跟读并注意节奏和韵律。
3. 讲解:逐句解释诗句的意思,分析诗句中的意境和情感。
4. 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和分享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5. 练习:让学生尝试自己朗读并解释诗句。
6. 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强化学生的记忆。
板书设计板书将包括三首古诗的全文,以及每首诗的重点字词解释和意境分析。
板书设计将清晰、有条理,方便学生记录和复习。
作业设计1. 朗读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向家长朗读所学古诗。
2. 解释作业: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解释其意思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课后反思通过课后反思,教师将评估学生对古诗的理解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效果,教师将调整教学策略,以期在下一课时中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第1课时优质语文要素教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第1课时优质语文要素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暮、瑟”2个生字,会写“暮、吟”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暮江吟》。
3.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
教学过程一、诗句引入,揭示课题1.师生对话,回忆写景的古诗。
(1)自由背诵积累的关于写景的诗词。
(2)集体背诵三年级学过的《绝句》《惠崇春江晚景》《三衢道中》。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三首古诗,请看第一首《暮江吟》。
提示:齐读诗题,理解题目意思,了解作者。
二、学习《暮江吟》,授之以渔1.初读古诗,读通古诗。
(1)自由读诗句,边读边圈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朗读古诗,教师随机正音。
强调“暮冮吟”“瑟瑟”的读音,学习书写“暮”“吟”。
(3)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2.再读古诗,读懂古诗。
(1)提问:这首诗中,哪些词语你不理解?(2)学生反馈。
(3)教师指导:根据以往经验,对于不理解的字词,我们可以运用什么方法学习呢?(4)学生交流,教师梳理:理解诗词可以采用利用注释,联系生活实际,查阅《古汉语常用词典》,独字扩词等方法。
要点:可根据注释理解“瑟瑟”“可怜”“真珠”的意思;可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残”的意思。
(5)学生结合关键词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
重点指导学生想象“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
3.再读古诗,找出景物特点。
(1)自读古诗,圈出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板书:残阳江水露水月亮。
(2)再读古诗,找出景物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景物有哪些特点,学生自由选择汇报。
(3)交流残阳特点。
①体会“残”。
引导学生借助生活经验思考:太阳的余晖为什么残缺不全?预设:夕阳余晖被云霞、山峰、树木等遮住了部分身影而残缺不全。
②体会“铺”。
换一换:“铺”可以换成什么词?引导学生交流:哪个词更好?为什么?点拨:请学生用手势动作感受“铺”。
③指导朗读:朗读古诗第一句,一边读,一边做“铺”的动作,拉长“铺”的读音,读得舒展。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古诗三首本次课程的主题是古诗三首,授课时间为两个课时。
首先,我们要认识七个新生字,包括“暮”、“吟”、“题”等共计13个字。
在理解古诗含义的基础上,我们将探究《题西林壁》和《雪梅》所蕴含的哲理,以及背诵这些古诗。
在教学中,我们将重点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境,并引导学生掌握抑扬顿挫的朗读节奏。
第一课时在本节课中,我们的目标是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背诵古诗。
在课前,我们先通过朗读《草》这首诗来介绍诗人XXX。
然后,我们将研究本节的生字词,并了解《暮江吟》这首诗的背景和诗人的生平。
接着,我们将自由朗读古诗,研究写生字,以及探究诗意。
最后,我们将交流研究一、二两句诗句,理解其中的字词含义,并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这两句诗的意思。
课程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语言美,理解诗句的含义,以及扫除研究古诗的障碍。
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词。
板书:生字词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1)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2)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古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板书: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万物都有自己的优缺点。
3.指导朗读全诗,并让学生回答问题。
(课件出示12)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什么?诗人用了哪些词来形容江边的景色?诗中有哪些比喻和拟人的手法?这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是什么?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中的意义。
】4.讲解哲理,引导学生思考。
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就像诗中所描写的江边景色,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和角度看到的效果也不同。
这告诉我们,对于同一件事物,我们应该多角度去看待,才能更全面地了解它。
万物都有自己的优缺点。
就像诗中所描写的月亮和露水,它们都有自己独特的美丽,但同时也有它们自身的缺陷。
这告诉我们,每个人和每个事物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我们应该尊重和欣赏它们的独特之处,而不是一味地去批评和否定它们。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短诗三首》优质教案+说课稿
2.(板书课题:繁星)学生齐读课题“繁星”。
解释“繁星”,指导书写“繁”字,上下结构,注意下面的“绞丝底”写的宽一些,上面的部分写得扁一些。
【出示课件3】3.诗集介绍:【出示课件4】《繁星》:是冰心的第一部诗集,诗集收入诗人1919年冬至1921年秋所写小诗164首,最初发于北京的《晨报》。
《繁星》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用她自己的话说,是将一些"零碎的思想"收集在一个集子里。
总的说来,它们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
二是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
将母爱、童真、自然融为一体。
三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4.今天,我们就和作家冰心先生一起,体会母爱、童真、自然的美好。
5.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出示课件5】“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
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散文家,社会活动家。
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
1919年8月的《晨报》上,冰心发表了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
1923年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
1946年在日本被东京大学聘为第一位外籍女教授,讲授“中国新文学”课程,于1951年返回中国。
1999年2月28日21时12分冰心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9岁,被称为“世纪老人”。
备课素材【教材分析】《繁星》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是将一些“零碎的思想”收集在一个诗集里。
总的来说,它大致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与赞扬;二是对大自然的崇拜与赞颂;三是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在艺术上,冰心以童心关照一切,诗歌美在清纯,美在朦胧,美在含蓄。
教学过程中可以立足反复朗读感悟,想象画面,品味生活,感悟情感,在构建立体的画卷中,领略短诗的美。
引导学生不断深化对现代诗歌的认识、感受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发现美,激发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学习兴趣。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第九课第一课时暮江吟教案含反思
第九课第一课时暮江吟教案
一、导入
1.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 简介作者。
唐敬宗宝历二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
诗人亲身感受到朝廷弊政所致的国事衰微与人民困苦,写了不少“讽喻诗”。
此诗为其中一首,依序叙事,构思而成。
3. 看插图(或课件)后,让学生说说图意。
二、读讲
1. 指名朗读,正音正字。
齐读古诗。
2. 分段讲解(按诗的小序所言“从黄昏到夜半”顺序)。
(1)用陈述语气读前两句。
改句式:因为残阳已接近地平线(说“半落”),所以江上的碧波就要与蓝天相映(说“间或”);因为快要到夜半,所以觉得月亮格外圆而亮(说“可怜”)。
用疑问句式读后思考:月轮“九秋”夜更圆,为什么诗人却说是“可怜”呢?讲解:“九秋”当指九月,也可指秋天,而古时月中蟾兔被称为仙兔,由此得出本诗中的“可怜”是“可爱”之意。
(2)用对话的语气读:“一绝句”点题,也点出了写作诗的时间;“怜”字正作爱解,迎合了“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句富有动感:月初(上弦)月弯如弓,露珠晶莹透亮如珍珠。
实景描写,阴阳二界如此协调,如此清晰地呈现在眼前,令人心旷神怡。
3. 回到全诗
(1)用问答读全诗;怜爱其一:露珠;其二:月亮。
(2)改陈述语气读全诗;流露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4. 指导背诵。
三、作业
1. 诵读课文。
2. 辨字形组词(课后题4)。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江雪》、《登高》和《悯农》三首诗歌。
2.了解古诗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4.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江雪》、《登高》和《悯农》三首诗歌。
2.古诗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2.背诵和理解《江雪》《登高》和《悯农》三首诗歌。
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2.较好地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学生朗读。
2.听写+填词练习。
3.听课后问答。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教师口胡一段飘雪江河的美景,引出古诗《江雪》。
2.让学生画个画,勾勒出你的江雪江河的美景。
3.学生看图发表自己的想法。
第二步:学习《江雪》1.教师现场讲解《江雪》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2.让学生朗读整首《江雪》。
3.让学生理解整首《江雪》的意境,并借助画画,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4.教师点评。
第三步:学习《登高》1.听教师朗读《登高》。
2.分组朗读《登高》,搭配动作表现诗歌的意境。
3.教师讲解《登高》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4.学生理解整首《登高》的意境,并表达自己的想法。
5.教师点评。
第四步:学习《悯农》1.看动画片《悯农》,理解整首诗歌的意境。
2.跟教师一起朗读《悯农》。
3.画一个农村场景,表达诗句中的意境。
4.教师点评。
第五步:总结1.教师简单总结古诗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2.学生朗读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
课堂小结1.通过学习本节课的三首古诗,学生了解古诗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培养了学生的审美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2.学生的理解和创作能力,得到了较好的提升。
家庭作业1.背诵《江雪》、《登高》和《悯农》三首诗歌。
2.用自己的方式创作一首古诗,或者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演讲、表演或朗诵。
第九课图文并茂(教案)
-突破方法: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思维,例如,询问学生“图片中的角色可能在想什么?”或“这个场景中可能发生了什么故事?”
-语言表达:如何将观察到的细节和想象内容用恰当、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是学生面临的另一难点。
-举例:以教材中描述春天景色的图文为例,强调学生注意观察图片中的色彩、动态等细节,并用适当的形容词和动词进行描绘。
-图文结合原则:教授学生在写作中如何恰当安排图文位置,使图文相互补充,提升表达效果。
-举例:分析教材中图文并茂的优秀案例,讲解其图文布局的合理性,引导学生学习并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教学难点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学会欣赏优秀的图文作品,从中汲取灵感,提升个人写作风格。
5.增进学生对文化内涵的理解,通过分析教材中的图文案例,感受语言与图像相互映衬的独特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生动描述:本节课的核心是教授学生如何利用生动的图片与文字结合来描述一件事情或一个场景。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关注图片的细节,运用丰富的词汇和句式进行表达。
本节课将围绕以上教学内容展开,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使他们在图文并茂的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的观察与欣赏能力,学会从图片中捕捉细节,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深入理解。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思维,激发创意写作的兴趣,敢于运用图文结合表达独特见解。
3.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与组织能力,通过图文并茂的实践,提高写作的条理性和生动性。
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观察图片细节和创意写作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如何将观察到的细节用文字表达出来,我会通过举例和指导来帮助大家理解。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说课稿
9 古诗三首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1. 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暮、吟”(课件出示 4)2. 学习会写字 “暮、吟”(课件出示 5) 指导书写:“暮”的中间一横要长一些; “吟”的最后 笔不是点。
3. 理解题意三、再读诗文,探究诗意1. 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的途中,心 情非常地愉快,写下这首诗,通过课前的预习,谁来说说 题目的意思?(指名说题目的意思)2. 师: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
(课件出 示 6 )(生听课件中范读)3. 师:现在请同学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图文结合或 )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标出。
(生自由朗读学习古诗) 4. 交流学习一、二两句。
(课件出示 7) 在这两行诗中,有什么不懂的字词可提出来。
师生共同解答“残阳” “铺”“瑟瑟”等字。
)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5. 指导朗读一、二两句。
过渡语:下因为江边傍晚的景色是如此吸引人,不知 不觉已到夜晚。
6. 指导学习三、四两句。
(课件出示 8) 这两句描写了江边的哪些景色? 诗人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露水和月亮? (板书:露水 月亮)把什么比作什么,又把什么比作什么。
新课 教学 分钟诗人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连用了两个比喻描写了江边 【设计意图:初步感受 诗文内容,扫除学习诗 文中的障【设计意图:有序的问题引导,让学生循序渐日暮(mǔm ù)吟.诵(yín r én )瑟.瑟(sè bì)二、辨字组词。
幕()吟()似()暮()拎()拟()三、理解诗句。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答案】一、mù√ y ín√ s è√二、屏幕日暮吟诵拎水似乎拟人三、九月初三这个夜晚多么可爱啊,岸边草茎树叶上的露珠像稀少的珍珠一样,而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
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课件出示 13)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初读诗文,整体感知1. 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古诗三首》是四年级上册的第9课,主要学习古代诗歌,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语感、审美情趣和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修养。
本节课通过学习三首古诗,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领略古诗的优美之处。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古诗三首》的内容和背景;2.掌握《古诗三首》的朗诵。
能力目标1.能够体会古诗的意境;2.能够自信地朗诵古诗。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理解古诗的意境;2.良好的朗诵技巧。
难点1.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2.发挥个人的朗诵表现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1. 导入(5分钟)老师出示《古诗三首》的诗文,让学生观察古诗的特点,引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好奇。
2. 学习第一首古诗(15分钟)学生跟读第一首古诗,师生共同探讨古诗的意境和背景。
老师解释古诗中的生字生词。
3. 朗诵练习(15分钟)分组练习朗诵第一首古诗,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朗诵。
第二课时1. 复习前课(5分钟)老师让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 学习第二首古诗(15分钟)学生跟读第二首古诗,比较第一首和第二首古诗的异同之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
3. 朗诵比赛(20分钟)组织全班朗诵比赛,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展现个人的朗诵表现力。
第三课时1. 复习前两首诗(5分钟)让学生回顾前两首古诗,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印象。
2. 学习第三首古诗(15分钟)学生学习第三首古诗,了解其中的意境和韵律,感受古诗的美妙之处。
3. 综合朗诵(20分钟)全班齐声朗诵《古诗三首》,展示学生的集体朗诵效果。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古代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古诗的魅力有了感受,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多引导学生欣赏和学习古诗,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以上是根据《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希朿对您有所帮助。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短诗三首》精品教案
9 短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漫、涛”这2个生字,会写“繁、漫”等8个字。
正确读写“繁星”等词语。
2.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韵味。
背诵课文。
3.能联系自身感受理解重点词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重点难点】重点: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韵味。
背诵课文。
难点:能联系自身感受理解重点词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课件展示星空图片。
师:同学们,当你仰望星空,看着满天的繁星,你会想到些什么?(往事、回忆、周围的事……)冰心奶奶就将自己的情感、回忆化作满天繁星,在诗歌的天空闪闪发光。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短诗三首》。
二、学习生字1.学生朗读诗歌,找出不认识的字,自主学习。
2.课件出示生字。
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字,讲解生字字义。
可以结合图片、采用组词的方式进行讲解。
生字:繁漫灭藤萝膝涛躲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教师示范笔顺,强调书写规范。
提示易错字:“膝”读“xī”,不读“qī”。
三、学习《繁星》(七一)1.课件展示作者简介。
2.学生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3.理解“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
(1)学生反复诵读,交流感受。
(2)想象画面,入境感受:这几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场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皎洁的月光洒在园中,藤萝从枝上垂下来,花香随着夜风送出很远。
孩子趴在母亲膝头,感受她温柔的抚摸,听她述说那遥远的故事。
)(3)从这几句你体会到什么?(童年的美好、宁静;家的温馨;母亲的温柔、慈爱……)4.结合“永不漫灭的回忆”,体会诗人情感。
(对童年、母亲、家的怀恋与热爱)5.感情朗读诗歌。
背诵诗歌。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学习《繁星》(一三一)1.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
2.明确写法,体会感情。
出示:哪一颗星没有光?哪一朵花没有香?哪一次我的思潮里/没有你波涛的清响?(1)反复朗读,自主交流:你发现了什么?(都是反问)(2)理解写法,体会感情。
学生对比朗读反问与陈述句,体会感情。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教案)教学内容《题西林壁》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九课《古诗三首》中的一首,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苏轼。
本诗通过描绘庐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之美的赞叹以及对自己处境的感慨。
教学内容围绕诗歌的朗读、理解、赏析和背诵展开。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题西林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想象和体验,学生能理解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激发对自然美的感受,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难点1. 词语理解:学生可能对一些古文词汇如“横看成岭侧成峰”中的“岭”、“峰”理解有困难。
2. 意境把握:四年级学生可能难以深入理解诗人在诗中表达的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及自身情感的复杂性。
教具学具准备- 诗歌文本- 庐山风景图片或视频- 朗读录音- 课件或黑板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庐山的图片或视频引入,激发学生对庐山自然风光的兴趣。
2. 朗读诗歌: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的正确与情感的表达。
3. 词语解释:对诗中的生僻词汇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4. 意境探讨: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讨论诗人可能的心境。
5.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中某一句或某一景的理解和感受。
6. 总结与提升:教师总结讨论内容,提升学生对诗歌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7. 背诵练习:学生集体或个别背诵诗歌,教师指导纠正。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突出诗歌的关键词和核心意境,可以采用图示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直观展示庐山的美景和诗人的情感。
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学生回家后,将《题西林壁》背给家长听,并用自己的话解释诗中的意思。
2. 拓展作业:鼓励学生查阅苏轼其他的相关诗作,比较其风格和主题。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主要围绕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难点是否得到有效解决、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等方面进行。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反馈和作业完成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期在未来的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部编版)
举例说明:
-对于意象的理解,教师可以展示江边日落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进而理解诗人如何通过自然景色表达情感。
-在把握诗歌情感方面,教师可以讲述白居易创作此诗的背景,如他当时的心境和社会环境,帮助学生体验诗人的感受。
-针对词语多义性,教师可以通过例句展示“吟”字的不同用法,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理解词义的变化。
-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对比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理解古诗的意象、修辞手法等。
2.教学难点
-意象的理解:学生对于“半江瑟瑟半江红”中意象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需要教师通过图片、情景模拟等方式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诗歌情感把握:小学生可能难以体会诗人的情感,需要教师引导,通过讲解诗人背景和时代环境,帮助学生感受诗中的情感。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们的创作表现让我眼前一亮。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和画笔描绘出了对《暮江吟》的理解,展示出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同时,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不够积极,可能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多地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参与度。
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围绕古诗在现代生活中的启示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我发现他们在思考问题时能联系实际,提出有见地的观点。但在引导讨论时,我意识到提问的方式还可以进一步优化,以激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诗的基本概念,包括韵律、对仗、意象等。这些都是古诗表达情感和意境的重要手法。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深入分析《暮江吟》这首诗。通过解析诗句,了解诗人如何运用这些手法来描绘江边的景色和表达情感。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半江瑟瑟半江红”这一句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图片和情景模拟来帮助大家理解。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 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 古诗三首(教案)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为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九课《古诗三首》,包括《望天门山》、《登鹳雀楼》和《枫桥夜泊》三首古诗。
这三首诗分别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深邃的人生哲理以及孤寂的夜晚,通过学习,学生可以领略古典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同时培养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想象和创作等活动,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学会欣赏古诗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古典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审美情趣,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难点1. 对古诗中意象的理解和想象:学生需要借助生活经验和文学常识,理解并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色和情感。
2. 对古诗韵律和节奏的把握:学生需要通过多次朗读和教师的指导,掌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感。
3. 对古诗背后文化背景的深入理解:学生需要通过教师提供的背景资料和讲解,理解古诗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设备、PPT课件、古诗朗读音频、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语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自然风光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大自然的感受,引入古诗主题。
2. 朗读:学生跟随教师朗读三首古诗,注意语音、语调和韵律,感受古诗的音乐美。
3. 讲解:教师逐句讲解诗句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结构,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句中意象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巡回指导。
5. 想象创作:学生根据对古诗的理解,进行绘画或写作创作,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象。
6. 展示交流: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互相交流感受,教师点评并总结。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以简洁明了为主,包括以下内容:1. 课题: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九课《古诗三首》2. 诗歌《望天门山》、《登鹳雀楼》、《枫桥夜泊》3. 重点字词:天门、鹳雀、夜泊等4. 诗句分析:每首诗的韵律、意象和情感表达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 古诗词三首雪梅(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 古诗词三首雪梅(教案)教学内容《雪梅》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九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
这首诗描绘了雪后梅花的美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坚韧品格的赞美之情。
通过学习本诗,学生可以领略到古典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同时培养对自然美的感受能力和对古典文化的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雪梅》;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了解作者及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运用比较阅读法,将《雪梅》与其他两首古诗词进行对比,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力,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引导学生学习梅花坚韧、高洁的品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难点1. 诗中意境的理解: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等方式,深入感受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 重点词语的掌握: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诗中的重点词语,如“凌寒”、“独自开”等。
3. 比较阅读法的运用:如何引导学生将《雪梅》与其他两首古诗词进行对比,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雪后梅花的美丽景象,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美,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 朗读:学生自读《雪梅》,注意节奏和韵律;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把握诗中的情感。
3. 理解诗意: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的画面,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4. 解析重点词语:教师讲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如“凌寒”、“独自开”等,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
5. 比较阅读:将《雪梅》与《墨梅》、《寒夜》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发现三首诗的异同,提高鉴赏能力。
6. 背诵:学生分组背诵《雪梅》,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
7.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强调梅花坚韧、高洁的品格,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最新统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题西林壁》优质教案设计
最新统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题西林壁》优质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背诵古诗。
3.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知道,古诗语言精练,意境深远,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的一首诗。
(板书诗题)课件出示苏轼的简介。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易读错字:缘(yuán)。
2.学习生字、新词;指导“缘”字的写法。
三、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一)解诗题,知作者。
1.结合课文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谁了解苏轼的生平?(学生根据预习时搜集的资料,介绍苏轼的生平。
)(二)抓字眼,明诗意。
1.(教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2.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说说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
(1)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看庐山是雄奇的山岭,侧看则是陡峭的高峰。
(雄奇壮观)(板书:横岭侧峰)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各个不同的角度去看,景象各不相同。
(千姿百态)(板书:远近高低)①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吗?(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板书:从不同角度观察)②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
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看到……”说一句话吗?(2)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认识,认清)不能认识庐山的真正面目(全景)。
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自己身处庐山之中。
(板书:只缘身在此山中)(三)多诵读,悟诗情。
1.多诵读。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
指导学生用朗读来表现看山者在不同位置看到的不同景色。
教师通过点评,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看山的位置,如远看则要读音延长,读出远的感觉,看高处则以高昂的语调来表现。
看山的远近高低都可用朗读来表达和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语文第九课教案
教学目标:
1.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
2.理解“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一句话的意思。
3.体会作者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导语:童年是美好的,那一幕幕童年往事会给人以永久的回忆。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
(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3.教师:读了课题,你有问题要问吗?
(学生自由提出疑问)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读书交流。
(l)请学生选读感兴趣的段落的。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的`?
(3)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讨论。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引导学生重点探究以下问题。
1.“我”为什么喜欢桂花的?
①从文中找出“我”喜欢桂花的句子读一读,说说“我”为什么喜欢桂花。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2.重点理解摇花时的乐趣。
(l)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
(2)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
①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②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的情景。
③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3)指导感情朗读。
3.理解“于是,我也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课堂总结
1.课文通过回忆小时候摇桂花时的有趣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怀念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的。
五、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由于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的,学生会很感兴趣。
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和理解,自己发现问题,并在读书、思考、讨论交流中自己解决问题,掌握学习方法。
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说一说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在阅读学习中培养口头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