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考研政治冲刺必背:各时期土地政策
考研政治:中国近代史土地政策整理
中国近代现代史土地政策整理1. 农民阶级:《天朝田亩制度》内容:A.土地分配: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B.产品分配: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C.想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评价:①革命性:突出反映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几千年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②空想性: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的规定都是空想,剥夺农民对剩余产品支配权,无法调动生产积极性,所以根本无法实施。
③落后性:把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实际上没有超略封建主义经济范畴。
2. 民族资产阶级:(1)三民主义—民生主义内容:“平均地权”——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
评价:表达了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但不能满足农民无偿分配土地的要求,并且打击封建势力不够彻底,所以不是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2)新三民主义—民生主义(1924.初,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内容:平均地权,节制资本3.中国共产党:(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路线(1931.春):目的:为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路线: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影响:使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得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
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他们积极参军参战,努力发展生产。
(2)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的建设目的:为巩固根据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措施: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影响: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冲刺背诵手册史纲历次土地政策总结
冲刺背诵手册史纲历次土地政策总结我跟你说啊,这史纲里的历次土地政策啊,那可真是个很有趣又很复杂的事儿。
就像那一团乱麻,可每一根麻线又都有着它自己的故事。
再到孙中山先生那儿的“平均地权”。
孙中山先生啊,那是个看起来很儒雅的人,戴着个眼镜,透着一股文人的睿智。
他想通过这个政策解决土地问题。
当时的社会环境那叫一个乱啊,到处都是穷苦的老百姓,在城市的角落里,在农村的破房子里,大家都盼着能有个改变。
“平均地权”的想法提出来的时候,就像在平静的湖水里扔了个大石头,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可是,实施起来也是困难重重。
那些地主啊,一个个都不乐意,他们就像护着自己财宝的恶龙一样,怎么能轻易把土地交出来呢?后来啊,共产党来了。
共产党的土地政策那可真是符合咱老百姓的心意。
像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打土豪、分田地。
那时候的共产党干部,穿着朴素的衣服,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跟老百姓打成一片。
我仿佛能看到他们和农民们坐在土炕上,一边喝着大碗茶,一边商量着怎么把地主的土地分了。
农民们那个高兴啊,脸上都笑开了花。
那些地主呢,平时耀武扬威的,这时候就像霜打的茄子一样,蔫儿了。
这个政策让广大农民积极参军参战,保卫自己的土地啊。
抗日战争时期呢,又调整了土地政策。
因为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抗日嘛。
这时候的共产党员,积极去做地主的工作,让他们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大家心里都明白,这是为了抗日的大局。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到处都是硝烟弥漫的。
我就看到那些共产党员,在枪林弹雨里穿梭,一边宣传抗日,一边协调着土地的事儿。
这史纲里的土地政策啊,就像一部长长的历史剧,每一个政策都是一幕精彩的戏,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人物,有欢笑,有泪水,有希望,也有无奈。
但不管怎么说,这一步步的发展,都反映着咱们社会向着更好的方向前进呢。
我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
我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是历来考研政治的重点之一,试卷中的题目形式灵活多变,这就要求我们要牢牢把握住这一知识点,并灵活运用。
下面就对这一知识点,做一个简单的回顾!1土地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土地政策(1)1928年12月,毛泽东主持制定了我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即《井冈山土地法》其意义在于,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取土地的权利。
另一方面还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禁止买卖土地。
(2)1929年4月,毛泽东在江西兴国制定了《兴国土地法》,其中规定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这是一个原则性的改正,保护了中农的利益不受侵犯。
与此同时毛泽东和邓子恢等一起制定了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
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土地,在原来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减瘦。
其意义在于,极大调动了广大贫苦农民的积极性,为红军战争胜地发展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奠定了群众基础。
2 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这一时期,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我党以民族大义为重,为建立抗日民主统一战线,调整了土地政策,其主要内容是:根据地内停止实行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普遍地主实行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
意义在于减租减息减轻了广大农民的负担,提高广大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交租交息的同时又照顾了地主的利益,有力于争取地主站到抗日民主统一战线上。
3 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1)1946年5月4号,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其主要内容是:将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改为“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2)1947年7月-9月,中共在河北平山县土地会议上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其内容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受,分配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考研政治:各个时期我国我党的土地政策
考研政治:各个时期我国我党的土地政策考研政治:各个时期我国我党的土地政策【摘要】不管你有没有开始复习考研政治,只要学过政治学过历史的,都知道我们国家我们党各个时期实行过不同的土地政策,而这些土地政策也是考研常考的问题,因为多而杂,所以总是不容易记住。
今天小姐姐为大家整理了我国我党各个时期的土地政策,希望可以为大家的复习助力!【重点梳理】一、非我党时期的土地政策1、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即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是起义农民提出的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天朝田亩制度》的主张,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
2、孙中山旧三民主义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905年11月,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
民生主义即社会革命,指的是“平均地权”,也就是核定全国土地的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革命后的增价,则归国家,为国民共享。
3、新三民主义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在民族主义中突出了反帝的内容,强调对外实行中华民族的独立,同时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在民权主义中强调了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应为“少数人所得而私”。
把民生主义概括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后来又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并提出要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
二、我党时期的土地政策1927年我们党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要处理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这三面的内容,在这其中考试中涉及考点最多的就是我们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
我们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也各有所不同,大体可以分为五个时期。
1、大革命时期(1924-1927)这一时期我们党的土地政策主要是打土豪,分田地。
中国土地政策的演变过程
中国土地政策的演变过程中国土地政策的演变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以下是其主要的演变过程:1. 土地改革时期(1950年代初-1950年代中)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成为当时的重要任务。
这一时期,政府实施了土地国有化和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并进行了土地的再分配。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0年代末-1970年代初)在这一时期,政府加强了对土地的集中控制,实行农业合作化政策,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再次归于集体所有,实行集体经济组织为单位的土地使用制度。
3. 改革开放初期(1970年代末-1980年代末)在改革开放初期,政府逐步放开土地管理权,引入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通过个体承包经营土地的方式,鼓励农民增加农业生产效益,从而实现经济的发展。
4. 建设用地审批制度改革(1990年代初-2000年代初)在这一时期,由于城市化的推进,土地供应紧张,政府启动了建设用地审批制度改革,建立了高效、透明、规范的土地供应体系,以满足城市建设的需要。
5. 国有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改革(2000年代初至今)中国政府启动了国有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改革,目的是通过流转土地使用权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建设。
这一政策推动了农地流转、土地托市等方面的改革。
6. 农村土地确权制度建立(2008年至今)为解决农村土地权益不明晰、冲突频发等问题,中国政府推行农村土地确权改革,逐步建立起农民土地经营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制度,以确保农民土地权益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综上所述,中国土地政策的演变过程体现了从国有化到农业合作化,再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以及进一步推动土地流转和确权等一系列政策的变革,旨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中国共产党的各个时期土地政策
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的历史沿革基本情况如下: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1927-1937),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开创农村革命根据地,独立领导中国革命。
1927年8月1日,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一部分共产党人率先在南昌起义。
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
正式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随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湘、赣、粤、鄂、豫、皖、闽、浙、陕等地纷纷举行武装起义,组织工农武装,走上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队伍到达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组织工农政府,建立地方武装,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等率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分队伍和湘南起义中组织的农军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合,创建了中国第一支工农红军,并进一步扩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此后,中国共产党相继开辟了湘鄂西、鄂豫皖、陕甘、海陆丰、左右江等革命根据地,建立了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其他红军部队。
为了争取农民对红军的支持,扩充队伍,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实行土地革命。
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革命。
1、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革命路线和分配土地的方法。
到1931年,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土地革命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条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和正确进行土地分配的方法,即:(1)依靠贫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促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2)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原耕地基础上。
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2、《井冈山土地法》的缺陷主要是:没收一切土地而不是只没收地主的土地,容易侵犯中农的利益;土地所有权属于政府而不属于农民,农民只有使用权,禁止土地买卖。
而《兴国土地法》对《井冈山土地法》所作出的一个重大的原则性修改是:把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党各个时期的土地政策内容
党各个时期的土地政策内容土地革命时期土地政策土地革命时期,第一个土地法是井冈山土地法,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
第二个土地法是兴国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这是一个原则性的改正,保护了中农的利益使之不受侵犯。
毛泽东还和邓子恢等一起制定了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坚定的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
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摧毁了封建剥削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广大贫苦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都得到翻身,从而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发展生产和参军参战的积极性,为红军战争的胜利发展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抗日战争初期实行减租减息政策,以便使广大农民减轻负担,提高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争取地主的大多数站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边,最大限度的团结一切爱国力量进行抗日民族战争,保障解放区的社会稳定。
但抗战时期的这一土地政策也有局限性,封建势力虽有所削弱,但封建剥削关系仍然存在,广大农民的经济地位并没有根本改变。
因此,减租减息政策是一项适用于抗日战争这个特定历史时期的过渡性政策。
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政策解放战争时期,党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这一政策的提出,标志着解放区在农民土地问题上,开始由抗日战争时期的削弱封建剥削,向变革封建土地关系、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过渡。
之后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解放区土地改革的胜利进行,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全国胜利,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在政治上,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经济上,为解放战争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人力资源上,土地改革为人民解放战争提供了取值不竭的人力资源,奠定了阶级基础。
考研政治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富农的不同政策
考研政治中对待富农的不同政策粉笔考研喻攀一、建国前1926年,毛泽东首次提出“富农”概念,1927年,他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将农民分为富农、中农和贫农三种。
从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富农的政策历经中立、反对、再中立、联合、不变动富农土地,以及最终的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
1、毛泽东、邓子恢,1931年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207)政策:中立、限制富农1931年毛泽东还和邓子恢等一起制定了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
2、王明,1931年至1935年土地革命的挫折(208)政策:“反对富农,消灭富农”、“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1931年王明取得中央领导权后,将中立富农的政策看作是“右倾机会主义”的“富农路线”。
1933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出《关于查田运动的训令》,要求各地改正过去“抽多补少,抽肥补瘦,以人口为单位平均分配”的土地政策,使“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左倾”土地政策得到更彻底的实施。
3、张闻天,1935年遵义会议、瓦窑堡会议(212)政策:再中立富农,重新确立中立、限制富农政策1935年12月7日,《党中央关于改变对付富农策略的决定》规定“对于富农我们只取消其封建式剥削的部分,即没收其出租的土地,并取消其高利贷。
富农所经营的(包括雇工经营的)土地,商业,以及其他财产则不能没收。
”1935年12月25日,瓦窑堡会议规定“富农的财产不没收,富农的土地,除封建剥削之部分之外,不问自耕的与雇人耕的均不没收。
乡村中实行平分一切土地时,富农与贫农、中农分的同等土地之权。
”这纠正了国内共产国际“六月来信”以来反对富农的左倾关门主义错误,重新确定了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中立富农,消灭地主阶级的革命路线。
4、1942年“减租减息,交租交息”(215)政策:照顾富农,联合富农1940年中央苏区开始实行“三三制”原则,包括富农在其中的非共产党员和左派进步分子以及不左不右的中间派获得了在政府组成人员中三分之二的席位,富农在中国的地位有了质的飞跃。
中国共产党的各个时期土地政策
中国共产党各个历史时期的土地政策基本情况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六大之前,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虽然肯定了没收土地并分配给农民的原则,但也存在严重的错误:首先,没收所有的土地而不是只没收地主土地,其次,没有将富农与地主严格区分来,再则,主张土地国有或公有。
此期间实施的《井冈山土地法》也存在一些消极影响,没收一切土地而不是只没收地主的土地,容易侵犯中农的利益;土地所有权属于政府而不属于农民,农民只有使用权,禁止土地买卖,戳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1931年,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土地革命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条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和正确进行土地分配的方法,毛泽东制定土地纲领《兴国土地法》:“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分配土地,在原耕地基础上。
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的政策。
把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土地革命使广大贫雇家政治上翻了身,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
土地革命的开展激发了广大农民参加革命、保卫革命,积极参军参战,保卫胜利果实,努力发展生产,巩固和发展根据地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2.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团结全国人民共同抗日,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调整了农村政策,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了“农民交租交息、地主减租减息”的政策,将“没收地主阶级土地”暂时搁置,即地租一般地以实行二五减租为原则,按抗日战争前的原租额,减去百分之二十五;利息一般减少到社会借贷关系所允许的水平。
这一政策,即保护了农民利益,农民交租交息,虽然不能做到耕者有其田,但已经极大减少了农民的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调动了广大农民的抗日积极性,可以有效的发展生产;团结了地主抗日,地主虽然收入减少,但土地所有性质没有改变,有助于稳定地主阶级的情绪,争取地主资产阶级的大多数站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边。
考研政治之土地政策总结
考研政治之土地政策总结
来源:文都图书
土地政策不仅在史纲中有所涉及,在毛中特里仍然有提到。
而且土地政策的变化涉及到各个时期的不同的共产党对待各个阶级的不同态度,所以说土地政策一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考点。
而考生往往在分期的时候能够弄懂,一旦遇到整合的时候就容易混乱,所以在这里给大家把每一个分期的土地政策汇总一下。
(1)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但未付诸实施。
(2)辛亥革命: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未正面触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3)新三民主义:平均地权,提出“耕者有其田”。
(4)土地革命时期: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
(5)抗日战争时期:减租减息。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6)解放战争时期: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7)新民主主义社会: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8)改革开放以后——“统分结合”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关于这些知识点的考题一般多为选择题,容易以单选题为主,可以结合着任燕翔老师的《2016考研思想政治理论强化特训1200题》来进行强化训练,把这些知识点掌握巩固。
考研政治之各个时期土地政策详解
考研政治之各个时期土地政策详解来源:文都图书土地政策是史纲中容易混淆的考点,同样,各时期之间的土地政策的对比或者是每个时期的土地政策中的细节问题都是历年考研政治的高频考点,经常在选择题中出现,主观题中也容易考到。
所以在平时的复习中,要对其着重进行复习,可以配套着任燕翔老师的《2016考研思想政治理论强化特训1200题》来进行巩固训练。
现在就给大家梳理一下有关土地政策的考点。
一、土地革命时期1928年12月,毛泽东在井冈山主持制定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以立法的形式,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
由于缺乏经验,这个土地法关于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禁止土地买卖等方面的规定,并不适合中国农村的实际。
1929年4月,毛泽东在兴国主持制定第二个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这是一个原则性的改正,保护了中农的利益使之不受侵犯。
毛泽东还和邓子恢等一起制定了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等等。
至此,中国共产党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制定了可以付诸实施的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
二、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的为适当调节各抗日阶层的利益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
一方面地主要减租减息以改善农民的生活;另一方面,农民要交租交息以照顾地主富农的利益。
实行这个政策既调动了广大农民的抗日积极性,又有利于争取地主资产阶级的大多数站在抗日民主统一战线一边。
三、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其基本内容是要坚决地支持和引导广大农民群众,采取各种适当方法,使地主阶级剥削农民而占有的土地转移到农民手中;用一切方法吸收中农参加运动,决不可侵犯中农土地;一般不变动富农土地,对富农和地主有所区别;不可将农村中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的方法,运用于城市中反对工商业资产阶级的斗争。
我国各个时期的土地政策
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
第一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
第二个土地法:兴国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这是一个原则性的改正,保护了中农的利益使之不受侵犯。
政策效果:摧毁了封建剥削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广大贫苦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都得到翻身,从而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发展生产和参军参战的积极性,为战争的胜利发展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
政策要点:根据地内停止实行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普遍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政策效果:是广大农民减轻负担,提高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又照顾地主的利益,保证了解放区的社会稳定。
解放战争时的土地政策
根据《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及之后颁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这一政策标志着在解放区的农民土地问题上,开始由抗日战争时期的剥削封建剥削,向变革封建土地关系、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过渡。
政策效果:解放区土地改革的胜利进行,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全国
胜利,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在政治上,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经济上,为解放战争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在人力资源上,土地改革为人民解放战争提供了取之不竭的人力资源,奠定了阶级基础。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2020考研政治知识点:土地改革
2020考研政治知识点:土地改革2020考研政治知识点:土地改革中国革命的道路上自然少不了土地革命,而对于中国漫长的改革发展历程来讲,其中的土地改革更是数不胜数,这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我们考研政治中史纲板块的重要考点了。
对于繁重的复习任务来讲,一定的归纳技巧还是必须的,线索整理法就是其中很实用的一种,今天就来给小伙伴们梳理一下中国改革历程中的土地改革线索吧:1.太平天国时期:《天朝田亩制度》制定者农民阶级,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
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但即使在太平军占领地区也未付诸实施。
2.辛亥革命时期:“民生主义”制定者资产阶级,“平均地权”。
并非将土地所有权分给农民,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3.大革命时期:新“民生主义”制定者资产阶级,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
并没有做到“耕者有其田”,没有触及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4.土地革命时期(1)《井冈山土地法》,中共制定,以立法的形式,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徒弟的权利。
在部分地区废除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2)《兴国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这是一个原则性的改正,保护了中农的利益使之不受侵犯。
在部分地区废除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3)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
中共制定,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在部分地区废除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5.抗日战争时期:“减租减息”的土地制度减租减息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为适当调节各抗日阶层的利益实行的土地政策。
一方面地主要减租减息以改善农民生活,另一方面农民要交租交息以照顾地主、富农的利益。
并未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6.解放战争时期:(1)《五四指示》,用一切方法吸收中农参加运动,决不可侵犯中农的土地,一般不变富农土地,对富农和地主有所区别。
考研政治各个时期的土地政策
各个时期的土地政策孙中山⏹旧三民主义之民生主义: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提出“三民主义”。
它是民生主义的纲领之一。
主张用征收地价税和土地增价归公的办法,消除地主从地租及地价增涨中获得暴利的可能性。
办法是私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国家按价征税,以后涨高的地价归公,同时保留由国家照呈报地价收买的权利,以防地主少报地价。
缺点:并非将土地所有权分给农民,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
意义:既使中国富强,又避免产生贫富悬殊的现象,避免社会危机。
⏹新三民主义之民生主义:1924年,孙中山改组中国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希望实现“耕者有其田”,并提出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
新三民主义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这与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从而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中共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年):⏹《井冈山土地法》:1928年12月,毛泽东主持制订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意义:首次肯定广大农民以革命手段获取土地的权利、缺点: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禁止土地买卖并不符合中国国情。
⏹《兴国土地法》:1929年4月,毛泽东在江西兴国制订。
修正:对井冈山土地法有原则性的修正,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保护了中农的利益不受侵犯。
第一个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毛泽东与邓子恢)中共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双减双交: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
意义:减租减息照顾到了地主和富农的利益,有利于争取地主中的大多数站在抗日民主统一战线一边,而交租交息,则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调动了广大农民的抗日积极性。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在中国近代史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这一考点是历来是考试的重点,出题角度较多,客观题或主观题都有可能。
因此,同学们在复习过程中必须要扎实掌握。
下面跨考教育政治教研室王老师就这一考点为同学们做一个详解。
一、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1.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政策(1)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1930年制定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原因:①广大农民迫切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推翻地主阶级统治。
②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最迫切的问题。
(3)作用:农民在经济政治上翻了身;使中共赢得广大农民的拥护,政权得到巩固,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
为革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抗日战争时期政策(1)政策:停止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改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2)原因:中华民族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需要动员一切力量,实行全民族抗战,争取抗战胜利。
(3)作用: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生产和抗日的积极性,同时团结了地主一同抗战。
3.解放战争时期政策(1)政策:①1946年把减租减息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
②1947年9月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性和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贯彻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者,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
(2)原因:①抗战胜利后,解放区农民要求土地。
②解放战争的第二年,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需要巩固后方。
(3)作用: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大批青壮年踊跃参军,支援前线,农民群众的支援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强调注意两点:(1)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的共同点是: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维护农民基本利益。
高频考点:各时期土地政策
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1.颁布的土地法1.“井冈山土地法”,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
局限: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法所有、禁止土地买卖等方面的规定,不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2.“兴国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意义:相对于井冈山土地法这是一个原则性的修改,保护了中农的利益使之不受侵犯。
2.阶级路线(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土地分配方法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4.这时期土地革命路线的原因1.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则是土地问题。
2.广大农民迫切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推翻地主阶级统治。
5.意义农民在经济政治上翻了身,使中共赢得广大农民的拥护,政权得到巩固,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
为革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二.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1.基本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2.原因中华民族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需要动员一切力量,巩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争取抗战胜利。
3.意义一方面地主要减租减息以改善农民的生活;另一方面,农民要交租交息以照顾地主富农的利益。
调动了广大农民的抗日积极性,又有利于争取地主资产阶级的大多数站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边。
三.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1.纲领性文件1.《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2.《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2.原因1.抗战胜利后,解放区农民要求土地。
中共各时期土地政策
中共各时期土地政策1、大革命时期:(1)湘鄂赣三省都成立了省农民协会,其中湖南农民运动发展最为迅猛。
(2)农民在农会领导下,纷纷起来打倒土豪劣绅和不法地主,推翻地主阶级的政权和武装,建立农民的政权和武装,做到“一切权力归农会”。
(3)为支援北伐奠定群众基础。
2、土地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含义: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的革命。
(2)背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蒋介石发动围剿,中共在根据地开展的。
(3)原因:①封建土地所有制阻碍生产力发展;②是农民最根本的要求,也是中国民主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③只有进行土地革命,才能调动农民革命和生产积极性,巩固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取得战胜敌人的最基本条件。
(4)区域:革命根据地(5)政策(主要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6)土地革命路线:①内容: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②制定的依据:国内主要矛盾(阶级矛盾即中国人民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矛盾)。
(7)作用(意义):使广大贫雇农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为保卫胜利果实,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调动了一切反封建力量(如贫农、雇农、中农、富农、中小工商业者)。
3、“双减双交”政策(抗日战争时期)(1)背景:①国民党政策由对外转向对内,由抗日转向反共;1939年初,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动方针,掀起了反共高潮;②日本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推行“三光”政策。
(2)政策内容: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3)实质:承认地主对土地财产的所有权,同时保证农民的承佃权,即限制封建剥削。
(4)制定的依据:①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即由中国人民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变为中日民族矛盾;②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
中共土地政策的演变过程,农民在这场革命及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哪些?
中共土地政策的演变过程,农民在这场革命及建设中的地位和作
用有哪些?
中共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
(1)土地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作用:农民在经济政治上翻了身;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
(2)双减政策(抗战时期)
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作用: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巩固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土地改革(解放战争,实际时间是1947—1948年)
政策: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作用:农民分得土地,积极参军、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4)土地改革(过渡时期,实际时间是1950—1952年)
政策: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与以往不同:保护富农经济。
作用:彻底废除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考研政治冲刺必背:各时期土地政策
一、土地革命时期
1928年12月,毛泽东在井冈山主持制定中国共产党历第一个土地法,以立法的形式,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
因为缺乏经验,这个土地法关于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禁止土地买卖等方面的规定,并不适合中国农村的实际。
1929年4月,毛泽东在兴国主持制定第二个土地法,将“没收一
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这是一个原
则性的改正,保护了中农的利益使之不受侵犯。
毛泽东还和邓子恢等
一起制定了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等等。
至此,中国共产党就在中国历第一个制定了能够付诸实施的比较完整
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
二、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的为适当调节各抗日阶层
的利益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
一方面地主要减租减息以改善农民
的生活;另一方面,农民要交租交息以照顾地主富农的利益。
实行这个
政策既调动了广大农民的抗日积极性,又有利于争取地主资产阶级的
绝大部分站在抗日民主统一战线一边。
三、解放战争时期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
指示》(史称《五四指示》),其基本内容是要坚决地支持和引导广大
农民群众,采取各种适当方法,使地主阶级剥削农民而占有的土地转
移到农民手中;用一切方法吸收中农参加运动,决不可侵犯中农土地;
一般不变动富农土地,对富农和地主有所区别;不可将农村中反对封建
地主阶级的方法,使用于城市中反对工商业资产阶级的斗争。
这就将
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
政策。
这个政策的提出,标志着解放区在农民土地问题上,开始由抗
日战争时期的削弱封建剥削,向变革封建土地关系、废除封建剥削制
度的过渡。
1947年7月至9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和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
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一
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分配给吴迪或少地的农民。
这个大纲指引着在封建制度压迫下的亿万农民群众,将自己的力量汇
入民主革命的洪流。
四、建国时期
1950年至1953年春,在新解放区实行土改。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了这次土改的目的,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
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
为新中国工业化开辟道路。
土改中对待富农政策,由解放战争时期征
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改变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
这次土地改
革运动是我国历规模,也是历次土改运动中实行得的一次。
五、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土地改革后,基于国情和当时实际情况,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
决定,教育、推动和协助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
通过农业合作化,
中国农村完成了从几千年的分散个体劳动向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的历
史性转变。
这是中国历一次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