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

合集下载

养老服务产业政策讲解

养老服务产业政策讲解

养老服务产业政策国家政策的高度关注与支持1、《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二-一年九月十七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国发〔2011〕28号,在主要任务中明确提出发展老龄服务业。

内容如下 :“3.统筹发展机构养老服务。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加大财政投入和社会筹资力度 ,推进供养型、养护型、医护型养老机构建设。

积极推进养老机构运营机制改革与完善,探索多元化、社会化的投资建设和管理模式。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养老机构建设和运行管理。

“十二五”期间,新增各类养老床位342万张。

”2、《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二-一年十二月十六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国办发〔 2011〕60号。

在目标和任务中明确指出 :“(三建设方式。

通过新建、扩建、改建、购置等方式,因地制宜建设养老服务设施。

新建小区要统筹规划 ,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公建配套实施方案。

鼓励通过整合、置换或转变用途等方式,将闲置的医院、企业、农村集体闲置房屋以及各类公办培训中心、活动中心、疗养院、小旅馆、小招待所等设施资源改造用于养老服务。

通过设备和康复辅具产品研发、养老服务专用车配备和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社会养老服务能力。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在第四节发展老年服务业中明确指出 :“我国老龄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建立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社会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机制 ;逐步建立比较完善的以老年福利、生活照料、医疗保健、体育健身、文化教育和法律服务为主要内容的老年服务体系 ,切实提高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基本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十二老年服务业的发展要走社会化、产业化的道路。

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共同发展老年服务业,逐步形成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力量兴办、老年服务机构按市场化要求自主经营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日期】2011.12.16•【文号】国办发[2011]60号•【施行日期】2011.12.16•【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正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国办发〔2011〕6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办公厅二○一一年十二月十六日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立起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党的十七大确立的“老有所养”的战略目标和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的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一)现状和问题。

自1999年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并日益呈现高龄化、空巢化趋势,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剧增。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地出台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使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

养老机构数量不断增加,服务规模不断扩大,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截至2010年底,全国各类收养性养老机构已达4万个,养老床位达314.9万张。

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进一步改善,社区日间照料服务逐步拓展,已建成含日间照料功能的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1.2万个,留宿照料床位1.2万张,日间照料床位4.7万张。

浅谈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及其对社会养老的影响

浅谈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及其对社会养老的影响

浅谈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及其对社会养老的影响作者:颜婧芝来源:《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13年第09期摘要:我国是在发展过程中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居民人均收入还处于较低水平,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老龄化不单单加重了家庭赡养负担,也使社会抚养负担和成本较为沉重;再加上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虽然有效控制了我国人口的增长,却也减少了劳动人口的数量,“人口红利”逐渐转变为“人口负债”,这将不仅仅阻碍我国经济的发展,也对我国的社会安定和谐埋下了隐患。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会养老;养老产业;养老模式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到:“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

”老龄化的问题早已引起了我国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

老龄化是我国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所面临的重大难题之一,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予以解决的问题,根据美国普查的研究,世界性的人口老龄化是"历史上未曾出现的社会现象"。

那么,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养老的发展有造成了怎样的影响?据中国政府网消息,国务院办公厅去年印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规划指出,人口老龄化是我国面临的严峻挑战,自1999年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并日益呈现高龄化、空巢化趋势,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健康水平堪忧,地区之间人口老龄化程度发展很不平衡,城乡倒置显著,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造成人口“未富先老”。

另外,我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方面法律法规还不健全,老年人“返贫”较为常见,城镇老年人的居住环境问题十分突出,涉老侵权案件、老年人受害受骗事件、老年人自杀现象时有发生,老年群体社会管理存在真空等等。

可以说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还是十分严峻的。

从以上叙述的内容来看,我国老龄化形势严峻,对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有影响,对社会养老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造成巨大压力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资料计算,在近十几年,我国老年人口以年均3%左右的速度增长,离退休人口则以年均7%左右的速度增长。

我国长期照护保险政策制定建议

我国长期照护保险政策制定建议

我国长期照护保险政策制定建议作者:石明磊万晓萌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8年第32期摘要:文章运用北京市失能老年人寿命跟踪调查数据(2015—2018年),采用Kaplan—Meier法描绘出了失能老人的生存分布曲线图,并基于线性模型对失能老年人寿命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失能老人在80岁以后死亡率会迅速上升,失能老人的寿命与其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调查初步印象等因素密切相关。

最后,文章对与失能老人密切相关的长期照护险的设计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失能老人寿命 Kaplan—Meier法长期照护保险一、研究背景随着过去三十年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以及经济水平的不断增长,我国的人口增长率一直保持在低位。

近年来,长期的低生育率给人口结构带来的影响开始显现,中国老年人口占比不断增长。

当下,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中国0—14岁人口为23091万人,占比16.7%,65周岁及以上人口为14933万人,占总人口的10.8%。

总抚养比达到37.9%,其中少儿抚养比为22.9%,老年抚养比为15.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EB/OL] http:///easyquery.htm?cn=C01&zb=A0306&sj=2016.。

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成为了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项重大挑战。

老年人口抵抗力差,器官功能也日渐衰退。

慢性病、亚急性疾病以及并发症的概率增大,老年人失能的风险迅速上升。

当前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超过了4000万,占老年人口的18.3%,全国老龄办提供的数据显示,到2020年,失能老年人将达到4200万。

失能人口的逐渐增多,社会的照护成本也在迅速上升。

为了应对社会照护成本的不断增加,我国决定探索长期照护保险制度。

2011年,《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提出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解决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养老问题的关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Z],国办发〔2011〕60号,2011—12—16.;2013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健全养老服务体系,繁荣养老市场,满足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Z].国发〔2013〕35号,201—9—6.。

半月谈2012年1-6期半月大事+小测验

半月谈2012年1-6期半月大事+小测验

《半月谈》2012年半月大事1----7期国务院讨论通过“十二五”促进就业规划国务院总理总理2011年12月1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

规划明确,“十二五”时期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4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社会保障制度覆盖所有劳动者,就业稳定性明显提高。

欧盟开征航空“碳税”欧盟委员会2011年12月21日宣布:欧盟关于从2012年1月1日开始征收国际航空碳排放费(即航空“碳税”)的政策将如期实施。

据此政策,所有在欧盟境内飞行的航空公司的碳排放量都将受限。

欧盟单方面规定航空公司免费排放额度,各公司将为超出部分掏“买路钱”。

对拒不执行此法案的航空公司,欧盟将实施超出部分罚款以及禁止在欧盟境内飞行的制裁措施。

国务院部署加快发展下一代互联网产业国务院总理总理2011年12月23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加快发展中国下一代互联网产业。

会议明确,2013年年底前,开展国际互联网协议第6版网络小规模商用试点,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和技术演进路线;2014年至2015年,开展大规模部署和商用,实现国际互联网协议第4版与第6版主流业务互通。

今年新开工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700万套以上2011年12月23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在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上宣布,2012年将继续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强化管理工作;完善准入分配机制,加强使用退出管理。

2012年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700万套以上,基本建成500万套以上,竣工量要高于2011年。

我国启动碳排放交易试点新华社2011年12月24日报道,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2011年12月23日在上海表示,目前已启动了包括上海在内的7个省市的碳排放交易试点,鼓励试点地区结合自身的实际,探索建立区域碳排放交易体系,为今后在全国建立统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场进行有益探索。

时事政治(2012年《半月谈》第1-18期时事政治小测验及答案,12.11.30)

时事政治(2012年《半月谈》第1-18期时事政治小测验及答案,12.11.30)

时事政治第1期1.国务院最近通过的《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明确,“十一五”时期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4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____以内。

A.3%B.5%C.6%2.2011年12月27日起,我国____卫星导航系统开始向中国及周边地区提供连续无源定位、导航、授时等试运行服务。

A.灯塔B.泰山C.北斗3.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提出到2015年,基本形成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____张。

A.20B.25C.30答案:1.B 2.C 3.C第2期1.1月5日美国公布的新军事战略报告暗示,美国将缩减陆军规模,并减少在欧洲的军事存在,转而加强在____军事存在。

A.中东B.亚太C.西亚北非2.国务院近期会议指出,“十二五”时期要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战略优先位臵,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均超过____平均水平。

A.全国B.中部地区C.东部地区3.相关部门日前批复了北京市大兴区等____个农村改革试验区和试验项目,为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探索新路。

A.20B.23C.24答案: 1.B 2.A 3.C第3期1.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数据显示,按可比价格计算,2011年中国经济比上年增长____。

A.8.4%B.9.2%C.9.4%2.今年我国将稳步扩大专业技术类公务员管理试点,抓紧研究启动税务、海关、____等系统专业技术类公务员管理试点。

A.文化B.银监C.证监3.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

这是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____个中央一号文件。

A.8B.9C.10答案:1.B 2.C 3.B第4期1.联合国理会2月4日就叙利亚问题决议草案进行表决,____和中国对决议草案投了反对票。

2011年5月至2012年时事政治

2011年5月至2012年时事政治

时事政治试题2011年5月-6月1.2011年5月6日至8日,第七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上,两岸达成共识,要确保两岸关系稳定发展,切实为两岸同胞办实事、谋福祉,重视加强两岸( )交流,探索落实论坛共同建议的机制。

A.学者B.媒体C.青年D.专家2.2011年5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2011年( )活动新闻发布会上,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徐祖远透露,从( )起,我国不仅是航运大国、海洋大国,更跃居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

A.中国航海日2010年B.世界航海日2011年C.中国航海日2011年D.世界航海日2010年3.2011年5月9日至10日,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的第三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上,中美双方同意在战略对话框架下建立中美战略安全对话机制并举行了首次对话,同意建立中美( )事务磋商机制。

A.亚太B.金融C.气候变化D.进出口贸易4.2011年5月12日,财政部、住建部联合发布通知,首度明确“十二五”期间力争实现公共建筑单位面积能耗下降10%,其中大型公共建筑能耗降低( )。

A.15% B.20% C.25% D.30%5.2011年5月23日,是西藏和平解放( )周年。

A.50 B.55 C.60 D.65参考答案:1 C2 A3 A4 A5 C(责任编辑:东方人事-时事政治学习网)本篇文章来源于:时事政治学习网() 原文链接:/html/styda/20120323/11270.html时事政治试题2011年7月-8月1.2011年7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社会保险法规定,个人跨统筹地区就业的,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和基本()保险关系随本人转移,缴费年限累计计算。

A.失业B.生育C.医疗D.公积金2.2011年7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7月7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这是央行今年以来第()次加息,也是金融危机后第五次加息。

A.一B.二C.三D.四3.2011年7月9日,根据苏丹北南《全面和平协议》和苏丹南部地区公投结果,苏丹南方正式宣告成立南苏丹共和国,定都()。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问答解读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问答解读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问答解读来源:民政部门户网站时间: 2011-12-27 17:15一、请介绍规划出台的背景以及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以下简称《规划》)是建国以来国家第一次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纳入专项规划范围。

《规划》将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提升到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全面规划了“十二五”时期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基本内涵、功能定位、具体建设任务和保障措施,是指导“十二五”时期我国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出台这个《规划》,主要是基于三方面考虑:一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需要。

从2011年到2015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比重将由13.3%增加到16%。

同时,老龄化进程与高龄化、空巢化、失能化相伴随,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急剧增加。

截至2010年底,我国有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2000万,失能、半失能老年人3000多万,城乡空巢家庭约50%,部分大中城市70%,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

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

二是解决我国养老服务存在问题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养老机构数量不断增加,服务规模不断扩大,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进一步改善,社区日间照料服务逐步拓展,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初步形成等方面。

但是,仍然存在着缺乏统筹规划、总量不足、设施简陋、功能单一、发展不平衡、投入不足、专业化程度不高、优惠政策落实难、市场监管有待加强等问题,需要认真加以研究解决。

三是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的需要。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的方针。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确立了“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的目标。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强调要“发展适度普惠型的老年福利事业”。

全国人大连续两年将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列为重点督办的建议。

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监测指标体系

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监测指标体系

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监测指标体系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一2015年)的通知》(国办发[2011]60号)和《民政部关于开展“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年”活动年启动“敬老爱老助老工程”的意见》(民发[2012]35号)精神,加强绩效评估,推进社会养老服务健康、快速、有序发展,制定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监测指标体系(以下简称指标体系)。

一、必要性“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通过指标体系有效监测行业发展,是新时期加强政府宏观管理、推进养老服务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举措。

建立指标体系是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现实需要,有助于系统掌握行业动态,及时研究养老服务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是提高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决策水平的重要抓手,有助于准确判断发展形势,提高各项决策措施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前瞻性;是增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宏观掌控力的必然要求,有助于整体把握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进程;是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评估的重要举措,有助于鼓励先进,营造创先争优的发展氛围。

二、基本原则(一)导向性。

指标体系充分体现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与相关目标相衔接,引导全国贯彻实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顺利开展“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年”活动和“敬老爱老助老工程”。

(二)科学性。

指标体系符含监测工作的一般规律,所设定指标力求定义准确、层次清晰、逻辑严密,具有代表性。

(三)简便性。

指标体系在保证客观、全面的基础上,尽量简化、量化各项指标,有效利用现有统计数据,减少监测工作成本。

(四)突出重点。

指标体系主要监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基本制度、基础工作和重大项目等情况,突出社会养老服务发展主线。

三、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根据指标的不同性质和内容,划分为5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和43个三级指标。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5.19•【字号】闽政[2012]31号•【施行日期】2012.05.1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正文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闽政〔2012〕31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切实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国办发〔2011〕60号)和《福建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现就加快我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出如下意见:一、主要目标到2015年,基本形成与我省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的覆盖城乡、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制度完善、管理规范、服务优良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新增日间照料床位和机构养老床位9万余张,实现养老机构床位总数实现翻一番以上,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30张以上。

--覆盖城乡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基本健全。

--养老服务信息化平台基本建成并在全省广泛应用,实现与相关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对接。

--养老服务政策扶持体系、人才支撑体系、标准评价体系、管理监督体系基本完善。

二、重点任务(一)完善社会养老服务基础设施1.加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建设。

依托城镇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家庭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星光老年之家、老年大学、老年人活动中心等现有公益性服务设施和资源,建设居家养老服务平台。

改善乡镇敬老院条件,使其成为区域性农村老年人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

到2012年,原则上每个城市社区建立1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到2015年,力争每个乡镇拥有1处居家养老服务场所。

2.加强社区养老服务场所建设。

结合实例介绍国标图集13J817《老年养护院标准设计样图》编制要点

结合实例介绍国标图集13J817《老年养护院标准设计样图》编制要点

结合实例介绍国标图集13J817《老年养护院标准设计样图》编制要点沈立洋【期刊名称】《建筑技艺》【年(卷),期】2016(000)003【总页数】8页(P52-59)【作者】沈立洋【作者单位】中元国际上海工程设计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沈立洋中元国际(上海)工程设计研究院首席养老总建筑师,高级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全国无障碍建设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老年宜居住区试点建设工程委员会专家,上海市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专家,上海市建筑学会养老建筑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

学术研究及项目成果:国标GB50867-2013《养老设施建筑设计规范》主要审查人、国标图集13J817《老年养护院标准设计样图》主要编制人、国标图集14J819 《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标准设计样图》主要审查人、《上海市绿色养老建筑评价细则》主要审查人。

编制目的中国正在经历快速的人口老龄化。

2012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2020年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

“十二五”期间,将出现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人口老龄化进程将加快(图1)。

针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特点,国家对老年人的关注也逐渐加强。

2011年12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

此规划提出,各地要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也就是“老有所养”工作,纳入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

我国的养老模式是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

老年养护院是为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失能老年人(指包括吃饭、穿衣、洗澡、上厕所、上下床和室内走动中至少一项,不能自已独立完成的老年人,按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丧失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种类型)提供生活照料、健康护理、休闲娱乐和社会工作等服务,满足失能老年人生活照料、保健康复、精神慰藉、临终关怀等基本需求的照料机构。

为配合各地区、各相关行业和部门贯彻执行《老年养护院建设标准》(建标144-2010),便于相关的建设、管理、设计、科研等有关人员在使用本标准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由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和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主编,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参编完成了国标图集《老年养护院标准设计样图》。

我国70年养老模式的变迁

我国70年养老模式的变迁

我国70年养老模式的变迁作者:李璐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9年第27期我国即将迎来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迈进的重要时期。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全球治理体系深刻调整。

国内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国民经济发展动力、产业结构都面临调整。

同时,人口老龄化深刻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我国未来一段时期面临的基本国情。

在我国建国70周年之际,以我国老年人养老模式的转变为观察切入点,一方面能够清晰透视出70年以来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社会文化的变迁、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政策体系的推进;另一方面能够以此变迁作为未来应对人口老龄化政策措施的延续依据,最终探索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中国之路。

1950年,我国开始建立社会福利制度。

在财力微薄的情况下,我国形成了国家负责、政府包办的救济型、低水平福利制度,国家仅负责城乡孤寡老人的赡养。

随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福利对象开始扩大,形成了由单位职工福利、城镇孤寡救济、农村五保供养共同构成的福利制度框架。

城乡各版块分割、国家—单位运作模式、救济性保障成为当时福利制度的明显特征。

在此政策框架下,除了城乡孤寡老人以外,绝大部分老年人都由家庭养老。

建国后的前25年时间内,我国家庭户平均规模一直处于4.3—4.6人之间,而且1950—1957年以及1962—1973年出现了两次生育高峰,当时总和生育率达到7以上。

多子女模式推动了家庭养老抚幼功能的结合,在别无他选的时代里,家庭养老是当时的主体选择。

改革开放带来了思路和观念的变化,我国福利制度开始由政府包办转向探索“社会福利社会化”的解决思路。

“社会福利社会化”就是提倡社会福利事业由国家包办向国家、集体、个人一起办转变。

在养老领域,1993年,民政部、国家计委等部门《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的意见》首次提出“养老服务”概念,这说明“养老”是一个区别于“福利服务”的独立概念,更具有独立性和社会性。

我国养老服务发展的政策演变与发展路径

我国养老服务发展的政策演变与发展路径

我国养老服务发展的政策演变与发展路径作者:王皓田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20年第09期我国养老服务政策体系建设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近40年的发展,逐步从“福利性”转向“社会化”,养老制度、养老理念、服务对象、服务主体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制度政策日益完善,养老服务得到长足发展。

但是养老资源供需不均衡、民办养老机构发展滞后、医养结合协同联动不足、长期照护服务缺乏有效供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养老服务发展的障碍。

本文在梳理养老服务政策脉络、分析发展特点、检验实践效果的基础上,以《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实施为契机,提出了我国养老服务的发展路径。

一、我国养老服务的政策演变我国的养老服务政策体系建立比较晚,一直是作为社会福利制度的一部分,并嵌入到整个经济体制中。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于基本生活资料实行统购统销和配给制度,城市实行单位制,由家庭和单位来满足城市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农村实行人民公社制,由家庭、集体互助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对于城市的“三无”人员,农村的“五保户”等弱势群体,国家通过建立公办福利院、五保制度,提供救济型的养老服务。

随着国家对老龄化的重视,制度变迁导致传统保障功能的减弱,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逐步建立起养老服务政策体系。

(一)早期探索(1982—1999年):“福利性”转向“社会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进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农村人民公社的取消,城市单位制的瓦解,国有企业改革,原先的集体保障、单位保障各类养老服务机制逐渐消失,只剩下对农村五保户和城市三无人员的救济政策,老年人对养老服务需求无法得到保障。

国家开始正视人口老龄化与传统保障功能弱化的事实,1982年“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成立,全国各地也开始建立了老龄工作机构,中央到地方的老龄工作网络逐步形成。

1983年民政部提出“社会福利社会化”的社会福利事业改革思路,推动社会福利由国家包办向国家、社会、个人共办转移,社会机构开始兴建为老服务的福利机构。

我国养老行业的发展历程

我国养老行业的发展历程

我国养老行业的发展历程回首新中国成立的70多年,也是我国养老事业艰苦奋斗、改革创新的70多年。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养老行业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归纳起来可分为四个阶段:(一)第一阶段(1949-1977年):孕育发展阶段基于计划经济的背景,主要解决部分困境老年人社会照护问题,对于入住养老机构的五保、孤寡对象以及优抚对象等,由政府开办的福利性养老机构提供生活照护型粗放式养老服务。

此时的养老服务还不是一个独立的概念和服务形式,包含在社会福利范围之内。

标志性事件:1、改造建立了最早一批城市养老机构。

在城乡分治的二元社会结构下,城市服务设施是生产教养院,后更名为养老院、敬老院,1953年有923个,收养孤老对象10万人。

2、农村养老机构异军突起。

农村服务设施是敬老院,1956年中国第一个敬老院在黑龙江省拜泉县兴华乡诞生。

到1958年底,全国农村共办起15万所敬老院,收养五保对象300万人。

3、优抚对象养老机构开始建立。

为了收养无亲属照顾的烈属老人,1958年创建了烈属养老院(后更名为光荣院),接收对象包括孤老伤残军人、孤老复员军人等。

(二)第二阶段(1978-1999年):探索发展阶段基于市场经济的背景,在完善政府为主的福利性服务的同时,探索解决社会养老问题,与养老服务相关联的老龄工作机构、老年法规、养老机构和管理规章首次出现。

老年人福利服务和养老机构提供的服务开始了新发展。

标志性事件1、建立了老龄工作机构。

我国政府开始关注人口的老龄化问题,1982年成立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初步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老龄工作网络。

2、制定了第一部老年法。

1996年,我国制定了历史上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该法明确规定“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

3、发布了第一批养老服务规章。

1998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民政部等制定了《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农村敬老院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有利于养老服务机构发展和规范管理的制度,促进了养老服务项目由单一的生活保障向集居住、医疗、护理、康复、娱乐等转变,养老服务质量逐步提升。

国家养老政策

国家养老政策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国办发〔2011〕6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办公厅二○一一年十二月十六日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立起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党的十七大确立的“老有所养”的战略目标和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的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一)现状和问题。

自1999年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并日益呈现高龄化、空巢化趋势,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剧增。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地出台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使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

养老机构数量不断增加,服务规模不断扩大,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截至2010年底,全国各类收养性养老机构已达4万个,养老床位达314.9万张。

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进一步改善,社区日间照料服务逐步拓展,已建成含日间照料功能的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1.2万个,留宿照料床位1.2万张,日间照料床位4.7万张。

以保障三无、五保、高龄、独居、空巢、失能和低收入老人为重点,借助专业化养老服务组织,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等服务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初步形成。

养老服务的运作模式、服务内容、操作规范等也不断探索创新,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但是,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与新形势、新任务、新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统筹规划,体系建设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社区养老服务和养老机构床位严重不足,供需矛盾突出;设施简陋、功能单一,难以提供照料护理、医疗康复、精神慰藉等多方面服务;布局不合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政府投入不足,民间投资规模有限;服务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行业发展缺乏后劲;国家出台的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服务规范、行业自律和市场监管有待加强等。

山东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鲁政办发〔2012〕45号

山东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鲁政办发〔2012〕45号

山东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鲁政办发〔2012〕45号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鲁政办发〔2012〕45号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山东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一二年六月二十日山东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现党的十七大确立的“老有所养”的战略目标和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的要求,根据国家《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和《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制定本规划。

一、重要性和必要性我省自1994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

据预测,到2015年,全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增加到1923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达19.67%。

其中,全省65岁以上空巢老人数将达到1000万人,80岁及以上老年人将增加到308万人,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将达到375万人。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和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高龄化、空巢化的趋势日益加剧,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年群体不断扩大,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的负担越来越沉重。

解决好庞大的老年人口带来的巨大养老服务需求,已经成为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

“十一五”以来,全省各地大力加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政策措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

养老服务机构和养老服务床位数量显著增加,养老服务对象不断扩大,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养老服务内容日益丰富。

截至2010年年底,全省城乡各类养老床位32.6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各类养老床位23张。

但是,我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与老年人不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浅谈老年公寓建设在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

浅谈老年公寓建设在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

浅谈老年公寓建设在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截至2011年底,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85亿,占总人口的13.7%。

老龄人口的数量已不少,于是他们的养老问题越来越凸显,老年人在衣、食、住、行上都会遇到困难。

本文将就老年人的住问题展开讨论,谈谈老年公寓建设在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

标签:老年公寓;当今社会;发展趋势;政府投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富余劳力进城,他们一年或几年才回家一次。

他们留守的父母一天天的老去,面临着养老问题,政府为他们建起了老年公寓,让他们集中养老。

同样,在城市里,由于子女忙于工作,也会将父母留在家里或是子女成家后与父母分居,这样一来他们的父母就成了空巢老人,由于缺乏子女的照顾,他们也需要集中养老,所以政府也给这部分人修建了老年公寓,让他们安享晚年。

此外有一部分是五保户老人、革命伤残、孤寡老人,他们也需要一个可以遮风避雨的地方。

1 我国老年公寓建设的起步及现状我国自1999年步入老龄化社会,老有所养、老有所居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早在1986年,安庆就率先建立起了老年公寓,而且还开了社会集资办养老的先河;到了1991年,清华园兰照院被北京改造成首都的首个老年公寓;再到1996年的时候,盖州建起老年公寓,并取名为”华夏桃源村”。

我国老年人口达到跨亿规模,占总人口比例已超10%。

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上海、北京、天津、大连、烟台等地开始兴建老年公寓。

此后,由国家、社会或企业建立的各种形式的老年公寓在各地相继出现。

虽说有些地方以老年公寓为主导的社会养老机制起步较早,但就全国而言,社会养老机制还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老年公寓建设。

老年公寓的建设处于小而散的状态,而且公寓服务水平较低,从业人员的素质也不怎么高,服务项目也比较单一,老年公寓的入住率也不高。

老年公寓在选址、户型、配套设施上与其它房产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老年公寓大多处在比较偏的城郊结合部,给子女的探望或是老年人的入住带来了一定困难。

中国社区养老服务的文献综述

中国社区养老服务的文献综述

中国社区养老服务的文献综述◎邓若男一、背景介绍“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一直以来都是人民生活的本质诉求。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预期寿命逐渐增长,围绕养老所产生的诸多问题随之凸显出来:老龄化危机快速到来,人口红利正不断缩小,以“统账结合”为基础的养老保险模式难以抵御诸多风险;涉及老年人的医疗服务,由于受医疗水平高低影响,医患关系出现矛盾,老年人不仅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单纯依靠儿女的照料也使家庭负担变得更为繁重。

除了医疗,随之而来的是关于养老服务的配套设施、监管队伍、人员筹备、规章制度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更是进一步摆在了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面前。

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政府在发展机构养老,兴建及完善各地养老院的同时,正大力推进“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2012年,民政部出台了关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在“十二五”期间,将初步建立起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和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意见的通知》,提出可以进一步发展老年社会福利事业,支持老年护理业务,另外促进老年用品市场开发,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素质等规划;201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出台《关于规范养老机构服务收费管理促进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意见细化到养老服务收费与管理,鼓励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促进市场形成以价格为主的收费管理机制,科学合理地推动养老机构规范化发展。

社区养老正是在这种形势下提出并发展起来的,据民政部2013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共有各类社区服务机构25.2万个,社区服务机构覆盖率36.9%。

其中,社区服务指导中心890个;社区服务中心19014个,比上年增加3517个;社区服务站108377个,比上年增加20446个;养老等其他社区服务机构12.4万个,比上年增加2.8万个;城镇便民、利民服务网点35.9万个;社区志愿服务组织12.8万个。

我国居家养老服务发展中的问题及其应对

我国居家养老服务发展中的问题及其应对

一、引言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原有的单位福利服务逐渐转向社会,城市社区承担起越来越多的社会服务功能。

民政部于1989年召开全国城市社区服务工作经验交流会议,提出在全国广泛开展社区服务工作。

从1992年起,建立社区服务站被纳入国家计划委员会的年度计划。

此后,由民政部门主推的社区服务业得到更快发展,养老服务成为社区服务业的重要内容。

2000年,民政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提出“在供养方式上坚持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社会福利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发展方向”。

2006年,全国老龄办、国我国居家养老服务发展中的问题及其应对吴玉韶 李 晶[摘 要]居家养老服务是指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帮助的一种社会服务模式。

过去20年来,我国的居家养老服务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供给与需求匹配不足、“重设施轻服务”、需求识别不足与服务利用率低下、家庭责任相对弱化等问题。

未来,需遵循以社区为基础和家庭中心原则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老年照顾服务,完善家庭照顾支持政策,建设社区生活共同体,建立社区协同共担机制,推动设施与服务协调发展,提升社区专业服务能力。

[关键词]家庭养老;居家养老;社区服务;老年照顾[中图分类号] D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453(2024)03-0044-08[作者简介]吴玉韶,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教授,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会长;李晶(通讯作者),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家发改委等10部委联合制定《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提出“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服务体系”。

经过20多年的实践探索,我国社会养老服务水平整体提高,基本形成由居家养老、社区服务和机构养老构成的养老服务体系。

与此同时,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服务协同发展成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新共识。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提出“推动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融合发展”。

时事政治

时事政治

2011年12月时事政治(12月国内/国际时事)2011年12月1日,新华社报道,《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发布。

2011年12月1日,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报告指出,当前我国工资收入差距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行业企业间差距、城乡间差距、地区差距、高管和普通职工差距,四方面工资收入差距都在不断扩大。

2011年12月1日,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在重庆召开,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指出,留守儿童是弱势群体,但不是问题群体,不要刻意区分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以免给他们造成过多的心理负担;不能寄宿的农村留守儿童要就近入学,不能提供校车服务的地方不能随意撤并学校。

2011年12月2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证实,反垄断局已收到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要求中止反垄断调查的申请,正按照反垄断法审理。

2011年12月2日至3日,拉美和加勒比全部33个独立国家的领导人和代表在委内瑞拉加拉加斯举行会议,宣告首个没有美国和加拿大参加的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简称“拉共体”)正式成立。

2011年12月4日,伊朗军方表示,伊军击落了一架RQ170无人侦察机,而该无人机“仅有轻微损伤”。

此后,美国军方一直否认伊朗“击落”该机的可能性,并对飞机型号闪烁其词,但对技术外泄却明确表示非常担忧。

2011年12月7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国家药品安全规划(2011-2015年)》。

规划提出,到2015年,药品生产100%符合新修订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

2011年12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对外贸易》白皮书(全文),全面介绍了我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积极同世界各国开展经贸合作,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进程加快、对外贸易活力进一步增强等情况。

2011年12月7日,中国红十字会披露的财务报告显示,2011年,全国各级红十字会共募集款物41.98亿元,投入备灾救灾和灾后重建款物以及人道主义救助款物,占90%以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务院: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责任编辑:信息中心发布日期:2011-12-27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国办发〔2011〕6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办公厅二一一年十二月十六日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立起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党的十七大确立的“老有所养”的战略目标和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的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一)现状和问题。

自1999年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并日益呈现高龄化、空巢化趋势,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剧增。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地出台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使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

养老机构数量不断增加,服务规模不断扩大,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截至2010年底,全国各类收养性养老机构已达4万个,养老床位达314.9万张。

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进一步改善,社区日间照料服务逐步拓展,已建成含日间照料功能的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1.2万个,留宿照料床位1.2万张,日间照料床位4.7万张。

以保障三无、五保、高龄、独居、空巢、失能和低收入老人为重点,借助专业化养老服务组织,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等服务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初步形成。

养老服务的运作模式、服务内容、操作规范等也不断探索创新,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但是,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与新形势、新任务、新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统筹规划,体系建设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社区养老服务和养老机构床位严重不足,供需矛盾突出;设施简陋、功能单一,难以提供照料护理、医疗康复、精神慰藉等多方面服务;布局不合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政府投入不足,民间投资规模有限;服务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行业发展缺乏后劲;国家出台的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服务规范、行业自律和市场监管有待加强等。

(二)必要性和可行性。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未富先老”、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历史欠账较多、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形势下发生的,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

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且正在以每年3%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是同期人口增速的五倍多。

预计到2015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21亿,约占总人口的16%;2020年达到2.43亿,约占总人口的18%。

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加剧,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数量还将持续增长,照料和护理问题日益突出,人民群众的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刻不容缓。

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适应传统养老模式转变、满足人民群众养老服务需求的必由之路。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但随着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施,以及经济社会的转型,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4-2-1”家庭结构日益普遍,空巢家庭不断增多。

家庭规模的缩小和结构变化使其养老功能不断弱化,对专业化养老机构和社区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

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解决失能、半失能老年群体养老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当务之急。

目前,我国城乡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约3300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9%。

由于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和生活节奏加快,中青年一代正面临着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照护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力不从心,迫切需要通过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来解决。

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扩大消费和促进就业的有效途径。

庞大的老年人群体对照料和护理的需求,有利于养老服务消费市场的形成。

据推算,2015年我国老年人护理服务和生活照料的潜在市场规模将超过4500亿元,养老服务就业岗位潜在需求将超过500万个。

在面对挑战的同时,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越来越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关心、社会广泛关注、群众迫切期待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

同时,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城乡居民收入的持续增多,公共财政更多地投向民生领域,以及人民群众自我保障能力的提高,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具备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二、内涵和定位(一)内涵。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是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以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为目标,面向所有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紧急救援和社会参与等设施、组织、人才和技术要素形成的网络,以及配套的服务标准、运行机制和监管制度。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应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着眼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优先保障孤老优抚对象及低收入的高龄、独居、失能等困难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兼顾全体老年人改善和提高养老服务条件的要求。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是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丰富服务内容,健全服务标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的持续发展过程。

本建设规划仅着眼于构建体系建设的基本框架。

(二)功能定位。

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主要由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等三个有机部分组成。

居家养老服务涵盖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以上门服务为主要形式。

对身体状况较好、生活基本能自理的老年人,提供家庭服务、老年食堂、法律服务等服务;对生活不能自理的高龄、独居、失能等老年人提供家务劳动、家庭保健、辅具配置、送饭上门、无障碍改造、紧急呼叫和安全援助等服务。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对居家养老的失能老年人给予专项补贴,鼓励他们配置必要的康复辅具,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社区养老服务是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支撑,具有社区日间照料和居家养老支持两类功能,主要面向家庭日间暂时无人或者无力照护的社区老年人提供服务。

在城市,结合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增加养老设施网点,增强社区养老服务能力,打造居家养老服务平台。

倡议、引导多种形式的志愿活动及老年人互助服务,动员各类人群参与社区养老服务。

在农村,结合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以乡镇敬老院为基础,建设日间照料和短期托养的养老床位,逐步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转变,向留守老年人及其他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短期托养、配餐等服务;以建制村和较大自然村为基点,依托村民自治和集体经济,积极探索农村互助养老新模式。

机构养老服务以设施建设为重点,通过设施建设,实现其基本养老服务功能。

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重点包括老年养护机构和其他类型的养老机构。

老年养护机构主要为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提供专门服务,重点实现以下功能:1.生活照料。

设施应符合无障碍建设要求,配置必要的附属功能用房,满足老年人的穿衣、吃饭、如厕、洗澡、室内外活动等日常生活需求。

2.康复护理。

具备开展康复、护理和应急处置工作的设施条件,并配备相应的康复器材,帮助老年人在一定程度上恢复生理功能或减缓部分生理功能的衰退。

3.紧急救援。

具备为老年人提供突发性疾病和其他紧急情况的应急处置救援服务能力,使老年人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援。

鼓励在老年养护机构中内设医疗机构。

符合条件的老年养护机构还应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培训和指导社区养老服务组织和人员,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实现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其他类型的养老机构根据自身特点,为不同类型的老年人提供集中照料等服务。

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为目标,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坚持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多方参与、统筹规划,在“十二五”期间,初步建立起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让老年人安享晚年,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分级负责。

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各级政府对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和发展统筹考虑、整体规划。

中央制定全国总体规划,确定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制定优惠政策,支持重点领域建设;地方制定本地规划,承担主要建设任务,落实优惠政策,推动形成基层网络,保障其可持续发展。

2.政府主导、多方参与。

加强政府在制度、规划、筹资、服务、监管等方面的职责,加快社会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打破行业界限,开放社会养老服务市场,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补助贴息等多种模式,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各类养老服务设施。

鼓励城乡自治组织参与社会养老服务。

充分发挥专业化社会组织的力量,不断提高社会养老服务水平和效率,促进有序竞争机制的形成,实现合作共赢。

3.因地制宜、突出重点。

根据区域内老年人口数量和养老服务发展水平,充分依托现有资源,合理安排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以居家养老服务为导向,以长期照料、护理康复和社区日间照料为重点,分类完善不同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的功能,优先解决好需求最迫切的老年群体的养老问题。

4.深化改革、持续发展。

按照管办分离、政事政企分开的原则,统筹推进公办养老服务机构改革。

区分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加强对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的登记和监管。

盘活存量,改进管理。

完善养老服务的投入机制、服务规范、建设标准、评价体系,促进信息化建设,加快养老服务专业队伍建设,确保养老机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四、目标和任务(一)建设目标。

到2015年,基本形成制度完善、组织健全、规模适度、运营良好、服务优良、监管到位、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

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基本健全。

(二)建设任务。

改善居家养老环境,健全居家养老服务支持体系。

以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专业化养老机构为重点,通过新建、改扩建和购置,提升社会养老服务设施水平。

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口老龄化发展程度,“十二五”期间,增加日间照料床位和机构养老床位340余万张,实现养老床位总数翻一番;改造30%现有床位,使之达到建设标准。

在居家养老层面,支持有需求的老年人实施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