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操作规范解读(2020完整版)

合集下载

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技术规范

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技术规范
3.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LSEP) 正中神经SLSEP显示N9和(或)N13
存在,P14、N18、N20消失。 三项确认标准至少具备2项
四、判定时间
临床判定和确认试验结果均符合
脑死亡判定标准可首次判定脑死亡。 29d-1岁婴儿,首次判定24小时后再次 复查,结果仍符合脑死亡判定标准,方 可最终确认脑死亡。1-18岁儿童,首次 判定12h后再次复查,结果仍符合,方 可最终确认。严重颅脑损伤或心跳呼吸 骤停复苏后至少等待24h进行脑死亡判 定。
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技术规范
卫计委
国家
脑死亡判定标准
儿童脑死亡判定标准适用范围:29d-18 岁
一、判定先决条件

1.深昏迷 2.脑干反射消失 3.无自主呼吸,靠呼吸机通气者,自主 性激发试验证实无自主呼吸
三、确认试验
1.脑电图 显示电静息 2.经颅多普勒(TCD) 显示颅内前循 环及后循环血流呈振荡波、尖小收缩波 或血流信号消失
试验项目。
(二)无自主呼吸
脑死亡者无自主呼吸,必须依靠呼吸 机维持通气,判定自主呼吸停止,除根 据肉眼观察胸、腹部有无呼吸运动外, 还须通过自主呼吸激发试验验证,并严 格按照以下步骤和方法进行。
1.先决条件:
(1)膀胱温度或肛温≥3 5℃(中心体温>35℃)。如体 温低于这一标准,应予升温
(2)收缩压达到同年龄正常值。如存在低血压,应予 升压药物。
2.对于一些特殊情况未写入指南当中,对 于这些患儿应结合指南及国外指南综合 研判。
谢谢
(3)注意事项:脑死亡者多数双侧瞳孔散大(4~9 mm), 少数瞳孔可缩小或双侧不等大。因此,不应将瞳孔大 小作为脑死亡判定的必要条件。眼眼部疾患、外伤或 药物可影响瞳孔对光反射的判定,判定结果应慎重。 如果不确切可使用放大镜。

脑死亡评判定标准解读

脑死亡评判定标准解读

中心建立背景
实施BD判定条件基本成熟
各界有共识(但缺乏知识普及,包括医学专业) 仪器设备有配置(但不均衡) 技术人员有配备(但缺乏专业培训)
推进BD判定速度需要加快
点(医院)、面(区域)、网(全国) 积极、稳妥、合理、有序(贯彻八字方针)
推进BD判定过程中完善与改进
• 中心6项工作任务
– 以上3项临床判定必须全部具备
• 确认试验
– 正中神经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LSEP)
• SLSEP显示双侧N9和(或)N13存在,P14、N18和N20消失
– 脑电图(EEG)
• EEG显示电静息
–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 前循环(双侧)、后循环 • 振荡波、尖小收缩波、血流信号消失
– 以上3项确认试验至少2项符合上述标准
低氧血症导致脑损害?
去传出状态?
周围神经损伤?
第8天脑损伤评估 临床判定 脑干反射
瞳孔对光反射消失 角膜反射消失 头眼反射消失 眼前庭反射消失 咳嗽反射均消失
自主呼吸消失 意识状态不明确
– 实验室判定 • SLSEP各波消失 • EEG广泛低幅慢波 • BAEP主波正常 • TCD大脑中A和椎基 底A血流速度正常
A
B
图1 正中神经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LSEP) A:正常SLSEP B:双侧N9和一侧N13存在,双侧P14、N18和N20消失,符合SLSEP脑死亡判定标准
A
B
图3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A:血流信号正常 B:振荡波,符合TCD脑死亡判定标准
c
C:收缩早期尖小收缩波,符合TCD脑死亡判定标准
《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技术规范》
解读
中国历史与现状
中国脑死亡判定进程

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技术规范(儿童质控版)

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技术规范(儿童质控版)
DOI:10.3877/cma.j.issn.1674—3903.2015.02.002 通信作者 :钱素云 ,10004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 院重 症 医学 科 (Email:syqian@ hotmail.corn);宿 英 英 ,100053北 京 ,首 都 医 科 大 学 宣 武 医 院 神 经 内 科 (Emial:tangsuyingying@ sina.tom)
者 两侧 眶上 切迹 或 针刺 面部 ,不 应 有 任何 面部 肌 肉
活动 。格 拉 斯 哥 昏 迷 量 表 (Glasgow coma scale,
GCS)评 分为 3分 。
2.1.2 注 意 事 项 :(1)任 何 刺 激 必 须 局 限 于 头 面
部 。(2)三叉 神 经 或 面 神经 病 变 时 ,不 应 轻 率 判 定
丧 失 ,即死亡 。脑 死亡 判定 如下 。
1 先决 条件
1.1 昏迷原 因 明确
原 发 性脑 损 伤 引起 的 昏迷包 括 颅 脑外 伤 、脑 血
管疾 病等 ;继 发性 脑 损 伤 引起 的 昏迷 主要 为心 跳 骤
停 、麻醉意外 、溺水 、窒息等所致 的缺氧性脑病。昏
迷 原 因不 明确者 不能 实施脑 死亡 判定 。
第一部 分 脑 死亡 判定标 准
儿童 脑 死 亡 判 定 标 准 适 用 年 龄 范 围 :29 d— l8岁 。 1 判定 的先 决条 件
(I)昏迷 原 因明确 (2)排除 了各 种原 因的可逆 性 昏迷 2 临床 判定 (1)深 昏迷 (2)脑 干 反射 消失 (3)无 自主呼 吸 靠呼吸机维持通气 ,自主呼吸激发试验证实无 自主呼 吸 。 以上 3项 临床判 定必须 全 部具备 。 3 确认 试验 (1)脑 电图 脑 电 图显示 电静 息 。 (2)经 颅 多 普 勒 超 声 (transcranial Doppler, TCD) TCD显示 颅 内前 循 环 和后 循 环 血 流 呈振 荡 波 、 尖 小收 缩波 或血 流信 号 消失 。 (3)短 潜 伏 期 体 感 诱 发 电 位 (short latency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LSEP) 正 中神 经 SLSEP显 示 双 侧 N9和 (或 )N13存 在 ,P14、N18和 N20消失 。 以上 3项确认 试 验需 至少 具备 2项 。 4 判 定时 间 临床判 定 和确认 试验 结果 均符 合脑 死亡 判定 标 准 可首 次判 定 为脑 死 亡 。29 d~1岁 婴 儿 ,首 次 判 定 24 h后再次复查 ,结果仍符 合脑死亡判定标 准 , 方 可最 终 确 认 为脑 死 亡 。1~18岁 儿 童 ,首 次 判 定

脑死亡作为死亡标志的标准

脑死亡作为死亡标志的标准

脑死亡作为死亡标志的标准
脑死亡是指大脑完全丧失功能,包括意识、知觉、思维等高级脑功能的完全丧失,同时伴随着呼吸和循环停止,是一种不可逆转的疾病状态。

在许多国家,脑死亡被接受为死亡的合法定义和标准。

以下是一些普遍被接受的脑死亡作为死亡标准的要点:
1. 大脑功能完全丧失:脑死亡要求大脑的所有功能完全停止,包括意识、知觉、思维、反应等所有高级脑功能。

2. 呼吸和循环停止:脑死亡通常与呼吸和循环停止相关,即无法自主维持生命活动。

3. 深度昏迷状态:脑死亡患者表现为昏迷状态,无反应、瞳孔不敏感等。

昏迷时间一般要达到一定的时间段,确保患者不可能自行恢复。

4. 排除可能的可逆原因:脑死亡的诊断需要排除一切可能导致可逆性昏迷的原因,如药物中毒、低体温、电击等。

只有确定没有可逆原因后,才能作出脑死亡的诊断。

5. 多种检查方法确认:脑死亡的诊断一般需要结合多种检查方法,如神经系统检查、脑电图、血流动力学检查等,确保结果准确可靠。

这些标准可能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所差异,但基本原则是确保
脑死亡是不可逆转且完全丧失大脑功能的状态。

脑死亡作为死亡的标准,不同于心脏停止跳动或呼吸停止等传统概念上的死亡,但已被广泛接受并用于器官移植等医学实践中。

卫生部《脑死亡判断标准》修订稿(一)

卫生部《脑死亡判断标准》修订稿(一)

卫生部《脑死亡判断标准》修订稿(一)近日,卫生部发布了《脑死亡判断标准》修订稿。

这份修订稿是基于我国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对人类生命尊严的尊重而制定的,对于提高脑死亡的诊断水平、规范器官移植手术具有重要意义。

一、修订的背景和意义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发展,脑死亡诊断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为规范脑死亡的诊断,卫生部在2014年发布了《脑死亡判断标准》,但该标准存在局限性,尤其是在实践中的应用存在问题,导致不少医生对脑死亡的诊断存在误解,甚至还出现过因误判而导致器官移植手术出现争议的事件。

修订这份标准意义重大,旨在弥补现有标准的不足,提高脑死亡的诊断水平,进一步推动器官移植工作。

二、修订的主要内容1. 诊断标准修订后的标准明确了脑死亡的诊断要求,包括植物神经状态、瞳孔反应、呼吸等多个方面的观察和检测。

标准的诊断过程更加科学化和严格化,有利于减少误判和争议。

2. 分类与判断修订后的标准明确了脑死亡的分级,并要求医生必须对其进行分级和判断。

同时,修订后的标准增加了一些不同情况下的诊断要求,避免了诊断上的盲点,提高了准确率。

3. 诊断程序修订后的标准增加了诊断程序的描述,包括诊断前和诊断中的检测项目、检测人员资质等方面的要求,保证了诊断的科学性、可靠性。

三、修订的意义卫生部发布的《脑死亡判断标准》修订稿的实施,将大大提高脑死亡的诊断水平和准确度,确保器官捐献工作科学有序地进行。

同时,该修订稿也将促进我们尊重生命、尊重人权的文明进步,让更多的人能够得到生命接续的机会,为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总之,卫生部发布的《脑死亡判断标准》修订稿意义重大,标志着我国对于生命尊严和医疗技术的高度敬重。

相信通过标准的实施,医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诚信也将得到更好的体现。

同时,我们希望运用这份标准推动器官捐献工作,为推动建设健康中国做出新的贡献。

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技术规范

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技术规范

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技术规范(成人质控版)第一部分脑死亡判定标准脑死亡是包括脑干在内的全脑功能不可逆转的丧失,即死亡。

一、判定的先决条件(一)昏迷原因明确。

(二)排除了各种原因的可逆性昏迷。

二、临床判定(一)深昏迷。

(二)脑干反射消失。

(三)无自主呼吸。

靠呼吸机维持通气,自主呼吸激发实验证实无自主呼吸。

以上三项临床判定必须全部具备。

三、确认实验(一)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

正中神经显示双侧和(或)存在,、和消失。

(二)脑电图(,)。

显示电静息。

(三)经颅多普勒超声(,)。

显示颅内前循环和后循环血流呈振荡波、尖小收缩波或血流信号消失。

以上三项确认实验至少具备两项。

四、判定时间临床判定和确认实验结果均符合脑死亡判定标准可首次判定为脑死亡。

首次判定小时后再次复查,结果仍符合脑死亡判定标准,方可最终确认为脑死亡。

第二部分脑死亡判定技术规范一、先决条件(一)昏迷原因明确。

原发性脑损伤引起的昏迷包括颅脑外伤、脑血管疾病等;继发性脑损伤引起的昏迷主要为心跳骤停、麻醉意外、溺水、窒息等所致的缺氧性脑病。

昏迷原因不明确者不能实施脑死亡判定。

(二)排除各种原因的可逆性昏迷。

可逆性昏迷包括急性中毒,如一氧化碳中毒、酒精中毒、镇静催眠药物中毒、麻醉药物中毒、抗精神病药物中毒、肌肉松弛药物中毒等;低温(膀胱温度或肛温≤℃);严重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严重代谢及内分泌功能障碍,如肝性脑病、尿毒症性脑病、低血糖或高血糖性脑病等。

二、临床判定(一)深昏迷。

.检查方法及结果判定。

拇指分别强力压迫患者两侧眶上切迹或针刺面部,不应有任何面部肌肉活动。

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评分为分。

.注意事项()任何刺激必须局限于头面部。

()三叉神经或面神经病变时,不应轻率判定为深昏迷。

()颈部以下刺激时可引起脊髓反射。

脑死亡时枕骨大孔以下的脊髓可能存活,仍有脊髓反射和(或)脊髓自动反射。

脊髓反射包括各种深反射和病理反射。

脊髓自动反射大多与刺激部位相关,刺激颈部可引起头部转动;刺激上肢可引起上肢屈曲、伸展、上举、旋前和旋后;刺激腹部可引起腹壁肌肉收缩;刺激下肢可引起下肢屈曲和伸展。

最新: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操作规范专家补充意见

最新: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操作规范专家补充意见

最新: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操作规范专家补充意见脑死亡(BD)是神经病学标准的死亡(DNC),判定过程复杂,既需要专业、熟练的知识与技能,又需要可靠、严谨的分析与证据,以免错判。

2023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脑损伤质控评价中心(以下简称BQCC),基于全球脑死亡建议案-脑死亡/神经病学标准死亡的判定和中国临床实践,推出《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操作规范:专家补充意见》(以下简称专家补充意见),并经BQCC专家工作委员会和技术工作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重症协作组(CSN/NCC)和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神经重症专业委员会(CNA/NCC)讨论通过[意见回复98/111人(88%)]β一、脑死亡判定先决条件补充意见专家补充意见强调:确认脑死亡判定先决条件,需要足够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

(-)实践中的问题1 .如何确定脑损伤不可逆?2 .如何排除可逆性昏迷或混杂因素?3 .何时启动脑死亡判定?(二)专家推荐与建议1 .推荐意见:推荐脑死亡判定前,通过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获取神经病学诊断依据和不可逆昏迷证据,特别是神经影像学证实的颅内压(ICP)增高(脑水肿/脑疝),或卢页内压大于平均动脉压。

2 .建议意见:建议脑死亡判定前,符合以下条件:(1)最低核心(血液、膀胱、直肠)体温36.5o C z收缩压≥90mmHg,或平均动脉压≥60mmHg(儿童不低于年龄相关目标血压)0(2)纠正严重代谢异常、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和内分泌失调。

(3)排除导致昏迷的药物(或毒物)影响:①怀疑毒物接触史时,应进行毒理学筛查。

②肝肾功能受损或接受目标温度管理时,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特性发生改变,应等待>5个药物清除半衰期;药物过量、延迟吸收、延迟消除,或与另一种药物相互作用时,需等待更长时间。

③连续测量体内(血液/尿液等)药物浓度,确保不超过治疗范围;即使在治疗范围内,也需确保不会对临床检查造成干扰。

④怀疑或证实酒精中毒时,血液酒精浓度应≤800mg∕10(4)采用肌松检测仪,予以4个成串刺激或连续4次刺激,如果有反应可排除药物性麻痹。

中国成人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操作规范(第二版)

中国成人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操作规范(第二版)

中国成人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操作规范(第二版)一、脑死亡判定标准一、判定先决条件(一)昏迷原因明确(二)排除了各种原因的可逆性昏迷二、临床判定标准(一)深昏迷(二)脑干反射消失(三)无自主呼吸依赖呼吸机维持通气,自主呼吸激发试验证实无自主呼吸。

以上三项临床判定标准必须全部符合。

三、确认试验标准(一)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EEG显示电静息。

(二)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hort-latency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LSEP)正中神经SLSEP显示双侧N9和(或)N13存在,P14、N18和N20消失。

(三)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TCD显示颅内前循环和后循环血流呈振荡波、尖小收缩波或血流信号消失。

以上三项确认试验至少两项符合。

二、脑死亡判定操作规范脑死亡指包括脑干在内的全脑功能不可逆转的丧失,即死亡。

一、判定的先决条件(一)昏迷原因明确原发性脑损伤引起的昏迷原因包括颅脑外伤、脑出血和脑梗死等;继发性脑损伤引起的昏迷原因主要为心跳骤停、麻醉意外、溺水和窒息等所致的缺血缺氧性脑病。

对昏迷原因不明确者不能实施脑死亡判定。

(二)排除各种原因的可逆性昏迷可逆性昏迷原因包括急性中毒,如一氧化碳中毒,乙醇中毒;镇静催眠药、抗精神病药、全身麻醉药和肌肉松弛药过量、作用消除时间延长和中毒等;休克;低温(膀胱、直肠、肺动脉内温度≤32℃);严重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严重代谢及内分泌功能障碍,如肝性脑病、肾性脑病、低血糖或高血糖性脑病等。

二、临床判定(一)深昏迷1.检查方法及结果判定:拇指分别强力按压受检者两侧眶上切迹或针刺面部,面部未出现任何肌肉活动。

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为2T分(运动=1分,睁眼=1分,语言=T)。

检查结果需反复确认。

2.注意事项:(1)任何刺激必须局限于头面部。

中国成人脑死亡判断标准与操作规范第二版解读(全文)

中国成人脑死亡判断标准与操作规范第二版解读(全文)

中国成人脑死亡判断标准与操作规范第二版解读(全文)对脑死亡概念的认可是医学科学的进步,对脑死亡判定标准的接纳是医学行业的进步,对脑死亡判定操作规范的遵循是医学行为约束的进步。

2015年,一项全球调查结果显示:具有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操作规范的国家有70/91个(77%)。

一、背景2013—201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脑损伤质控评价中心(简称"中心")推出中国《脑死亡判断标准与技术规范(成人、儿童)(中文、英文)》,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行业标准。

5年过去了,"中心"的千人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计划已经覆盖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百家示范医院建设遍布中国大陆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当我们对数百个脑死亡判定病例进行质控分析后,发现有必要对原版《脑死亡判断标准与技术规范》(简称原版《标准与规范》)进行修订与完善。

2018年,中心的专家委员会、技术委员会、咨询委员会几经讨论,推出新版《中国成人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操作规范(第二版)》(简称新版《标准与规范》)。

为了对新版《标准与规范》继续沿用内容和修订完善内容有所了解,作者按照全文顺序进行重点解读。

二、脑死亡判定标准1.临床判定:脑死亡临床判定是确认脑死亡最基本的部分,多数国家(72%)的判定标准一致。

我们的脑死亡质控病例分析显示:深昏迷检查的实施率、完成率和脑死亡判定标准符合率均达到100%,提示该项检查可行、准确、可靠;5项脑干反射检查的总实施率高达97.5%~98.0%,完成率和脑死亡判定符合率达到100%,提示5项脑干反射检查也切实可行,准确可靠;呼吸停止激发试验(apneatesting,AT)的实施率85.3%,虽然完成率仅占49.3%,但符合率达到100%,提示AT的准确性很高,但可行性存在问题。

AT是脑死亡临床判定的最后一个步骤,也是证实脑死亡(呼吸中枢不可逆转损伤)最有力的证据。

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技术规范

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技术规范
脑电图显示电静息。
• (三)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
TCD显示颅内前循环和后循环血流呈振荡波、尖小收缩波或血流信号消 失。
• 以上3项确认试验至少具备2项。
现在您浏览的位置是第五页,共二十六页。
第一部分 脑死亡判定标准
四、判定时间
• 临床判定和确认试验结果均符合脑死亡判定标准者可首次判 定为脑死亡。首次判定12 h后再次复查,结果仍符合脑死 亡判定标准者,方可最终确认为脑死亡。
二、临床判定
(一)深昏迷
• 检查方法及结果判定: • 注意事项:
现在您浏览的位置是第十页,共二十六页。
二、临床判定
(一)深昏迷
• 检查方法及结果判定:
✓ 拇指分别强力压迫患者两侧眶上切迹或针刺面部, 不应有任何面部肌肉活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lasgow Coma Scale,GCS)为3分。
现在您浏览的位置是第十一页,共二十六页。
二、临床判定
(一)深昏迷
• 注意事项:
✓ (1)任何刺激必须局限于头面部。
✓ (2)三叉神经或面神经病变时,不应轻率判定为深昏迷。 ✓ (3)颈部以下刺激时可引起脊髓反射。脑死亡时枕骨大孔以下的脊髓
可能存活,仍有脊髓反射和(或)脊髓自动反射。脊髓反射包括各种深 反射和病理反射。脊髓自动反射大多与刺激部位相关,刺激颈部可引 起头部转动;刺激上肢可引起上肢屈曲、伸展、上举、旋前和旋后; 刺激腹部可引起腹壁肌肉收缩;刺激下肢可引起下肢屈曲和伸展。脊 髓自动反射必须与肢体自发运动区别,脊髓自动反射固定出现于特定 刺激相关部位,而自发运动通常在无刺激时发生,多数为一侧性。脑 死亡时不应有肢体自发运动。 ✓ (4)脑死亡时不应有去大脑强直、去皮质强直和痉挛发作。

脑死亡(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脑死亡(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脑死亡(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一概述死亡是一种自然现象,即生物失去生命,它是一切生命有机体发展的必然归宿。

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患者的心跳、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都可以通过一系列药物和先进设备加以逆转或长期维持。

而脑死亡是全脑功能包括脑干功能不可逆终止。

人体的呼吸中枢位于脑干,如果脑干发生结构性破坏,会直接导致呼吸功能停止,无论采取何种医疗手段都无法挽救患者生命。

因此,与心脏死亡相比,脑死亡显得更为科学,标准更加可靠、规范。

二判断标准1.国际判断标准1968年哈佛大学医学院特设委员会重新对脑死亡概念进行解释,制定了人类首个脑死亡判定标准:①不可逆的深度昏迷;②无自发呼吸;③脑干反射消失;④脑电活动消失(电静息)。

凡符合以上标准,并在24~72小时内重复测试,结果无变化,即可宣告死亡。

2.我国判断标准脑死亡的临床诊断依据包括:深昏迷、自主呼吸停止、脑干反射消失。

必须同时、全部具备上述3项条件,而且需明确昏迷原因,排除各种原因的可逆性昏迷。

三临床意义1.更科学地判定人的死亡脑是人的思维载体,脑死亡后作为人的本质特征的意识和自我意识已经丧失,有意义的生命个体就不复存在了。

因此在判定死亡上脑死亡更符合生命所处状态。

2.有利于器官移植供体来源困难是当前困惑器官移植工作的主要原因。

脑死亡的器官是最佳器官移植供体,因为移植的器官必须在有血供时从供体上取出,因此,在脑死亡后心跳未停止之前,有血压的情况下摘取移植器官是最理想的,成活率高。

器官移植的发展在极大程度上要依赖于脑死亡患者提供器官。

3.减轻社会、家庭的负担据粗略统计,ICU(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的费用是普通患者的4倍,而在ICU,抢救无效死亡的患者费用又是抢救成活患者的2倍。

这种脑死亡后毫无意义的抢救及安慰式的救治,会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也会造成大量的医疗资源浪费。

因此,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来抢救一个脑死亡患者是不值得的。

四鉴别脑死亡有别于“植物人”。

“植物人”脑干功能存在,昏迷只是由于大脑皮层受到严重损害或处于突然抑制状态,患者可以有自主呼吸、心跳和脑干反应;而脑死亡是无自主呼吸,是永久、不可逆性的丧失。

论述脑死亡的诊断标准(一)

论述脑死亡的诊断标准(一)

论述脑死亡的诊断标准(一)脑死亡的定义•脑死亡是指所有植物人症状表现的脑部功能的完全丧失,包括大脑、脑干及小脑等主要部位的功能完全消失。

脑死亡的原因•脑外伤•脑出血•缺血性脑卒中•脑肿瘤脑死亡的诊断标准•脑死亡的诊断标准是根据最新的相关医学标准进行诊断,通常需要三位专业医师进行确定。

•脑死亡的诊断过程中,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生命体征检测,包括:–深度昏迷–没有脑功能反应–呼吸功能完全停止–瞳孔缩小无反应–脑波检测无反应脑死亡与器官捐赠•脑死亡是器官捐赠的最佳时机。

•脑死亡者的器官,只有在符合特定条件下进行有效保存和移植,才能减少生命的浪费。

总结:脑死亡的诊断标准是根据最新的相关医学标准进行诊断。

脑死亡者的器官能够有效保存和移植,来为需要的病人提供机会,救回他们的生命。

脑死亡的意义•脑死亡的确定,代表着病人的生命已经结束,无法挽回。

•脑死亡的意义,在于为病人和家属提供依据,决定是否停止维持生命,节省无谓的医疗费用和资源。

脑死亡的伦理问题•对脑死亡患者的器官移植手术,需要遵守伦理原则,确保医疗行为的合理性。

•医生应当尊重患者的生命和尊严,在遵守法律规定和伦理准则的基础上,进行器官移植手术。

如何防止脑死亡•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低食盐、低脂肪、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增强安全意识,在开车、运动等活动中注意自我保护。

结论•脑死亡是一种不可逆的生命-ending 事件,需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标准进行诊断,才能确定病人的死亡。

•脑死亡作为器官移植的最佳时机,在合法合规的情况下,对于需要移植的病人来说,意义重大。

•预防脑死亡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一个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中国儿童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操作规范解读(2020完整版)

中国儿童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操作规范解读(2020完整版)

中国儿童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操作规范解读(2020完整版)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小版,有其独特的生理与病理特点。

国际上早期颁布的脑死亡诊断标准主要针对成人[1,2],并不完全适用于儿童尤其是婴幼儿。

1987年,美国儿科学会首次制订并发表了儿童脑死亡判定指南(简称美国指南)[3]。

2011年,经过20多年的临床实践,多学科专家组成的工作组在提供循证医学依据的基础上对1987年美国指南进行了修订[4]。

由于世界各地国情不同,儿童脑死亡判定尚无全球统一标准。

2006年加拿大颁布了包括儿童在内的脑死亡诊断标准(简称加拿大指南)[5]。

1989年我国儿童重症医学专家在辽宁省丹东市召开的全国儿科重症疾病急救学术会上提出了"儿童脑死亡诊断标准试用草案"[6]。

为建立我国儿童脑死亡判定的规范化诊断标准和可操作流程,推动儿童脑死亡判定工作有序、规范开展,2014年国家卫计委脑损伤质控中心正式推出了"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技术规范(儿童质控版)"(简称2014版中国标准)[7,8]。

经过近5年的临床实践,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脑损伤质控评价中心以儿童脑死亡病例质控分析结果为依据,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脑损伤质控评价中心专家委员会、技术委员会和儿童分中心专家意见为参考,对2014版指南进行了修改完善,后再次发布"中国儿童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操作规范"(简称2019版中国标准)[9]。

2014版及2019版中国标准的撰写均由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急救学组、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儿科学组的儿科专家以及脑损伤质控中心的相关专家共同完成。

在撰写过程中,不仅参考了国内外脑死亡诊断指南及标准[4,5,6,7,8,9,10,11,12,13],同时结合我国国情及临床实践与研究[14,15,16],经过多次讨论与修订后完成。

2019版中国标准的推出不仅对规范我国儿童脑死亡诊断、有序推动器官移植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国际同仁了解中国儿童脑死亡判定现状。

儿童脑死亡(急救学组提共)

儿童脑死亡(急救学组提共)

脑死亡判定标准 技术规范 儿童质控版Criteria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determination of brain death in children(BQCC version)家卫生和 划生育 员会脑损伤质控评 中心Brain Injury Evaluation Quality Control Centre of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标准·方案·指南· 编者按 1968 美 哈 学院提出脑死亡的概念和标准, 包括 在内的许多 家在 基础 续开展了脑死亡判定的理论 实践研究, 断对脑死亡标准进行修 善 儿童脑死亡的判定 独特之处,脑评估 辅 检查均 人 之处 1987 ,美 首次出 了儿童脑死亡的判定标准,2011 进行了第一次修 1989 也 制定 小儿脑死亡诊断标准 试用草案 了规范 脑死亡的诊断, 家卫生和 划生育 员会脑损伤质控评 中心于2013 制 了 脑死亡判定标准 技术规范( 人质控版) 在 基础 ,中华 学会儿科 会急救学组 中华 学会急诊 会儿科学组联合儿科 域和卫 脑损伤质控中心相关专家,结合2011版美 儿童脑死亡指南 循证 学的证据,制定了 脑死亡判定标准 技术规范(儿童质控版) ,以期 儿童脑死亡判定 规范 序 健康发展脑死亡判定标准 技术规范 儿童质控版Criteria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determination of brain death in children(BQCC version)家卫生和 划生育 员会脑损伤质控评 中心Brain Injury Evaluation Quality Control Centre of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通信 者 钱素云,100045 首都 科大学 属 京儿童 院重症 学科,E-mail:syqian@宿英英,100053, 京,首都 科大学 院 内科,Planning Commission第一部 脑死亡判定标准儿童脑死亡判定标准适用 龄范围 29 d~18岁一 判定的 条一 迷原因 确排除了各种原因的 逆性 迷临床判定一 深 迷脑 射消失无自 呼吸靠呼吸机维持通气,自 呼吸激发试验证实无自 呼吸以 3 临床判定必 全部 备确认试验一 脑电 EEG脑电 显示电静息多普勒超声 transcranial Doppler,TCDTCD显示 内前循 和 循 血流呈振荡波 尖小收缩波或血流信 消失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 short latency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 al,SLSEP中 SLSEP显示 侧N9和 或 N13存在,P14 N18和N20消失以 3 确认试验需 少 备2四 判定时间临床判定和确认试验结果均符合脑死亡判定标准 首次判定 脑死亡 29 d~1岁婴儿,首次判定24 h 再次复查,结果 符合脑死亡判定标准,方 最终确认 脑死亡 1~18岁儿童,首次判定12 h 再次复查,结果 符合脑死亡判定标准,方 最终确认 脑死亡 重 脑损伤或心跳呼吸骤停复 少等待24 h进行脑死亡判定第 部 脑死亡判定技术规范脑死亡是包括脑 在内的全脑 能 逆转的丧失,即死亡 脑死亡判定如一 条一 迷原因 确原发性脑损伤引起的 迷包括 脑外伤 脑血管疾病等 继发性脑损伤引起的 迷 要 心跳骤停 麻醉意外 溺水 窒息等所 的缺氧性脑病 迷原因 确者 能实施脑死亡判定排除各种原因的 逆性 迷逆性 迷包括急性中毒,如一氧 碳中毒 乙醇中毒 镇静催眠药物中毒 麻醉药物中毒 抗精 病药物中毒 肌肉松弛药物中毒等 温 膀胱温度或肛温≤32℃ 重电解质 酸碱 衡紊乱 休克或持续 血压 收缩压或 均 压 于 龄血压 均值2个标准差 重代谢 内 泌 能障碍,如肝性脑病 毒症性脑病 血糖或高血糖性脑病 天性遗传代谢性疾病等临床判定一 深 迷1.检查方法 结果判定 拇指 别强力压迫患者 侧眶 迹或针 面部, 任何面部肌肉活 格拉斯哥 迷 表 Glasgow coma scale, GCS 评 32.注意 1 任何 激必 限于头面部 2 或面 病 时, 轻率判定 深 迷 3 颈部以 激时 引起 髓 射 脑死亡时枕骨大孔以 的 髓 能存活, 髓 射和 或 髓自 射 髓 射包括各种深 射和病理 射 髓自 射大多 激部 相关, 激颈部 引起头部转 激 肢 引起 肢屈曲 伸展 旋前和旋 激腹部 引起腹壁肌肉收缩 激 肢 引起 肢屈曲和伸展 髓自 射必 肢体自发 别, 髓自 射固定出 于特定 激相关部 ,而自发 通常在无 激时发生,多数 一侧性 脑死亡时 肢体自发 4 脑死亡时 去大脑强直 去皮层强直和痉挛发脑 射消失1.瞳孔对 射 1 检查方法 用强 照射瞳孔, 察 无缩瞳 线 侧面照射一侧瞳孔, 察 侧瞳孔 无缩小 直接对 射 ,检查一侧 再检查另一侧 线照射一侧瞳孔, 察对侧瞳孔 无缩小 间接对 射 ,检查一侧 再检查另一侧 述检查 重复进行 2 结果判定 侧直接和间接对 射检查均无缩瞳 即 判定 瞳孔对 射消失 3 注意 脑死亡者多数 侧瞳孔散大 4~9 mm ,少数瞳孔 缩小或 侧 等大 因 , 将瞳孔大小 脑死亡判定的必要条 眼部疾患 外伤或药物 影响瞳孔对 射的判定,判定结果 慎重 如果 确 使用放大镜2.角膜 射 1 检查方法 抬起一侧 眼睑,露出角膜,用棉花丝触 角膜周边部, 察 眼 无眨眼 检查一侧 再检查另一侧 2 结果判定 眼均无眨眼 即 判定 角膜 射消失 3 注意 即使未 确眨眼 ,但 眼睑和眼周肌肉 微弱收缩时, 判定 角膜 射消失 眼部疾病或外伤 或面 病 均 影响角膜 射判定,判定结果 慎重 检查时注意勿损伤角膜3.头眼 射 1 检查方法 用手托起头部,撑开 侧眼睑,将头 一侧快 转向对侧, 察眼球是否向 方向转 ,检查一侧 再检查另一侧 2 结果判定 当头部向 侧或向右侧转 时,眼球无相 方向转 ,即 判定 头眼 射消失 3 注意 眼外肌疾病 影响头眼 射判定,判定结果 慎重 颈椎外伤时禁 检查,以免损伤 髓4.前庭眼 射 1 检查方法 头部抬高30度,用弯盘贴 外耳道,以备注水流出 注射器抽吸0~4℃ 水20 ml,注入一侧外耳道,注入时间20~30 s, 时撑开 侧眼睑, 察 无眼球震颤 检查一侧 再检查另一侧 2 结果判定 注水 察1~3 min,若无眼球震颤即 判定 前庭眼 射消失 3 注意 检查前 用耳镜检查 侧鼓膜 无损伤,若 破损 做 检查 外耳道内 血块或堵塞物时,清除 再行检查 即使没 显的眼球震颤,但 微弱眼球 时, 判定前庭眼 射消失 头面部或眼部外伤 出血 水肿 影响前庭眼 射判定,判定结果 慎重 本检查方法 耳鼻喉科使用的温度试验 , 者采用20℃的冷水或体温±7℃的冷热水交 激, 能用于脑死亡判定5.咳嗽 射 1 检查方法 用长度超过人 气道的吸引管 激 检者气管膜,引起咳嗽 射 2 结果判定 激气管 膜无咳嗽 ,判定 咳嗽 射消失 3 注意 激气管 膜时,出 胸 腹部 , 能判定 咳嗽 射消失 吸引管 该插到气管内达到隆突水 并给 1~2次吸引 述5 脑 射全部消失,即 判定 脑 射消失 若5 脑 射中 能判定的 目时, 增 确认试验 目无自 呼吸脑死亡者无自 呼吸,必 依靠呼吸机维持通气 判定自 呼吸停 ,除根据肉眼 察胸 腹部 无呼吸 外, 通过自 呼吸激发试验验证,并 格按照以 骤和方法进行1. 条 1 膀胱温度或肛温≥35℃ 中心体温>35℃ 如体温 于 一标准, 予升温 2 收缩压达到 龄 常值 如存在 血压, 予升压药物 3 氧 压 PaO2 ≥200 mmHg 1 mmHg=0.133 kPa 如PaO2 于 一标准, 吸入高浓度氧气 4 氧 碳 压 PaCO2 35~45 mmHg 如PaCO2 于 一标准, 少 钟通气 慢性 氧 碳潴留者PaCO2>45 mmHg2.试验方法 骤 1 吸入100% 氧气10 min 2 脱离呼吸机8~10 min 3 脱离呼吸机 即 将输氧导管通过人 气道置于隆突水 ,输入100% 氧气4~6 L/min 4 密 察胸 腹部 无呼吸 5 脱离呼吸机8~10 min,抽 血检测PaCO2,恢复机械通气3.结果判定 PaCO2≥60 mmHg或PaCO2超过原 水 20 mmHg, 无呼吸 ,即 判定无自 呼吸4.注意 1 自 呼吸激发试验过程中 能出 显的血氧饱和度 降 血压 降 心率 慢以 心律失常等, 时 即 终 试验,并 告本次试验失败 2 自 呼吸激发试验 少2 师 1 师 测呼吸 血氧饱和度 心率 心律和血压,另1 师管理呼吸机 和1 护士 管理输氧导管和抽血确认试验一 脑电1. 境条 1 使用独立电源,必要时使用稳压器 2 必要时暂停 他 能 扰脑电 记录的 疗仪器设备2.参数设置 1 按 10-20系统安放 少8个记录电极 极Fp1 Fp2,中央C3 C4,枕O1 O2,中 T3 T4 参考电极 于 耳垂或 乳突 接地电极 于 极中点 FPz 公共参考电极 于中央中线点 Cz 2 电极头皮间阻抗 5 kΩ,> 100Ω, 侧各电极的阻抗 基本 配 3 高频滤波30Hz~75 Hz, 频滤波0.5 Hz或时间常数0.3 s 4 敏感性2 µV/mm3.操 骤 1 准备好脑电 仪 盘状电极或一次性针电极 棉签 95%乙醇 安尔碘 磨砂膏和导电膏 2 开机并输入被判定者一般资料 检查脑电 仪参数设定 走 机 记前 做10 s仪器校准,将10 µV方形波输入放大器,各放大器敏感度一 3 安放电极 盘状电极安放前, 用95%酒精棉球脱脂,必要时使用专业脱脂膏 磨砂膏 脱脂,然 涂抹适 导电膏,使电阻达到最小 插入针电极前, 用安尔碘消毒皮肤 4 脑电 记 少30 min, 龄儿童 <2个 少60 min 5 记中 别予以 肢疼痛 激 耳旁声音呼唤和亮 照射 侧瞳孔, 察脑电 脑电 性检查 6 记中任何来自外界 仪器和患者的 扰或 均 实时记录 7 记脑电 的 时 记心电4.结果判定 EEG呈电静息 脑电波活 ≤2 µV 时,符合EEG脑死亡判定标准5.注意 1 脑电 仪必 符合 述参数设置要求 2 使用镇静麻醉药物 影响脑电 判定, 时脑电 结果仅供参考 3 电极安放部 外伤或水肿 能影响脑电 记录,脑死亡判定 以 他确认试验 据或条 符合要求 复查TCD1. 境条 无特殊要求2.仪器要求 多普勒超声仪 配备2.0 MHz 波多普勒超声探头 3.参数设置 1 设定适宜的输出 率 2 设定 样容 4~15 mm 3 调整增益 根据频谱显示的清晰度调整增益强度 4 调整 度标尺 使频谱以适当大小 整显示在屏幕 5 调整基线 频谱 整显示在屏幕 6 调整信噪比 清晰显示频谱,尽 少噪声 7 屏幕扫 度 屏6~8 s 8 设定多普勒频率滤波 滤波状态 ≤50 Hz4.检查部 1 窗 仰卧体 ,于眉弓 耳缘 方水 连线 域内,检测 侧大脑中 middle cerebral artery, MCA 2 枕窗或枕旁窗 仰卧体 抬高头部 或侧卧体 ,于枕骨粗隆 方枕骨大孔或枕骨大孔旁,检测椎 和基 3 眼窗 仰卧体 ,于闭合 眼睑处,检测对侧MCA和 侧颈内 虹吸部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siphon 各段5.血管识别 1 MCA 窗,深度 0~3个 25 mm,3~12个 30 mm,1~3岁 30~45 mm,3~6岁 40~45 mm,6~18岁 45~50 mm 收缩期血流方向朝向探头 2 颈内 虹吸部 眼窗,深度 40~70 mm,血流方向朝向或背离探头 3 椎 枕窗或枕旁窗,深度48~80 mm,收缩期血流方向背离探头 4 基 枕窗或枕旁窗,深度54~120 mm,收缩期血流方向背离探头6.结果判定 1 判定血管 前循 以 侧MCA 要判定血管 循 以基 要判定血管 2 判定血流频谱 振荡波 reverberating flow 在一个心 周期内出 收缩期 向和舒张期 向血流信 ,脑死亡血流指数 direction of flowing index,DFI <0.8,DFI=1-R/F R 向血流 度,F 向血流 度 收缩早期尖小收缩波 small systolic peaks in early systole 收缩早期单向性 向血流信 ,持续时间 200 ms,流 50 cm/s 血流信 消失 3 判定次数 次检查重复2次,间隔30min2次检测 内前循 和 循 均 述任一血流频谱,符合TCD脑死亡判定标准7.注意 1 窗透声 良时, 选择眼窗检测 侧颈内 虹吸部和对侧MCA 2 首次 窗检测 到血流信 时,必 排除因操 技术 的假象, 时TCD结果仅供参考,判定脑死亡 以 他确认试验 据 3 某些因素,如脑 引流 开 压术 能影响结果判定, 时TCD结果仅供参考,判定脑死亡 以 他确认试验 据 4 外周 收缩压 于 龄组2个标准差时, 提高血压 再行检测SLSEP1. 境条 1 境温度控制在20~25℃ 2 使用独立电源,必要时使用稳压器 3 必要时暂停 他 能 扰诱发电 记录的 疗仪器设备2.记录技术 1 电极安放 参考脑电 10-20系统,安放盘状电极或一次性针电极 C’3和C’4 别 于 10-20系统的C3和C4 约2cm, 激对侧时C’3或C’4 C’c Fz和FPz Fz 于 10-20系统的 中点,FPz于 10-20系统的 极中点 C v6 于第6颈椎棘突 CL i和CL c 别 于 侧或对侧锁骨中点 方1cm 2 电极导联组合 记录电极-参考电极 少4通道 第1通道 CL i-CL c N9 第2通道 C v6-Fz,C v6-FPz或C v6-CL c N13 第3通道 C’c-CL c P14 N18 第4通道 C’c-Fz或C’c-FPz N20 3 电极阻抗 记录 参考电极阻抗≤5 kΩ 4 地线放置 阻抗 激点 方约5cm,阻抗≤7 kΩ 5 析时间 50 ms,必要时100 ms 6 带通 10~2 000Hz 7 均次数 500~1 000次3.操 骤 1 准备好诱发电 仪 盘状电极或一次性针电极 棉签 95%乙醇 安尔碘 磨砂膏和导电膏 2 开机并输入被判定者一般资料,进入记录状态 3 安放记录电极和参考电极 安放盘状电极前, 用95%乙醇棉球脱脂,必要时用专业脱脂膏 磨砂膏 脱脂,然 涂抹适 导电膏,使电阻达到最小 插入针电极前, 用安尔碘消毒皮肤 4 安放 激电极 激部 在腕横 中点 约2 cm 中 走行的部 95%乙醇脱脂,降 激电极 皮肤间的阻抗 激电流一般控制在5~25 mA,当某些 检者肢端水肿或合并周围 疾病时,电流强度 适当增大 激强度以诱发出该 支配肌肉轻度收缩 宜,即引起拇指屈曲约1 cm, 次检测过程中强度指标均 保持一 激方波时程 0.1~0.2 ms,必要时 达0.5 ms 激频率 1~5 Hz 侧 激 5 记录时, 均 次叠 500~1 000次,直到波形稳定 滑, 侧 少重复测试2次4.结果判定 侧N9和 或 N13存在,P14 N18和N20消失时,符合SLSEP 脑死亡判定标准5. 注意 1 保持被检测肢体皮肤温度 常 温 使诱发电 潜伏期延长 2 电极安放部 外伤或水肿 锁骨 静 置管 中 病 颈髓病 以 周围 境电磁场 扰等均 影响结果判定, 时SLSEP结果仅供参考,脑死亡判定 以 他确认试验 据 3 婴幼儿判定结果需慎重四 确认试验 序确认试验的优选 序依次 脑电 TCD SLSEP,确认试验 少2 符合脑死亡判定标准四 判定 骤脑死亡判定 以 3个 骤 第1 进行脑死亡临床判定,符合判定标准 深 迷 脑 射消失 无自 呼吸 的进入 一 第2 进行脑死亡确认试验 第3 进行脑死亡自 呼吸激发试验,验证自 呼吸消失 3 试验中 任选 述 个 骤均符合脑死亡判定标准时,判定 脑死亡五 判定人员参 脑死亡判定的人员 少 ,并要求 临床 5 以 的执业 师春峰 钱素云 宿英英 张艳 红 高岱佺 陈卫碧执笔 参 本标准 规范审定专家 按 拼音 序排序 何 霞李 红 李艳 军 钱素云 秦炯 任晓旭 维 王莹 王荃 许峰 张育才 益民 张晨美10。

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操作规范专家补充意见重点(全文)

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操作规范专家补充意见重点(全文)

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操作规范专家补充意见重点(全文)2020年《全球脑死亡建议案-脑死亡/神经病学标准死亡的判定(World Brain Death Project-Determination of Brain Death/Death by Neurologic Criteria)》在JAMA上发表,中国专家参与了编写。

为了更好地扩展《中国成人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操作规范(第二版)》和第二版《中国儿童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操作规范》内容,撰写了《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操作规范:专家补充意见(2021)》;为了更好地实施脑死亡判定并处理脑死亡判定后医疗相关问题,撰写了《脑死亡判定实施与管理:专家指导意见(2021)》。

两个文献既考虑到结合中国国情,也考虑到与全球大多数国家保持一致,希望可以指导临床医师医疗实践。

脑死亡(brain death,BD)是神经病学标准的死亡(death by neurologic criteria,DNC),判定过程复杂,既需要专业、熟练的知识与技能,又需要可靠、严谨的分析与证据,以免错判。

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脑损伤质控评价中心(National Health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Brain Injury Evaluation Quality Control Centre PRC/NHC/BQCC)(以下简称BQCC),基于《全球脑死亡建议案-脑死亡/神经病学标准死亡的判定(World Brain Death Project-Determination of Brain Death/Death by Neurologic Criteria)》和中国临床实践,推出《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操作规范:专家补充意见》(以下简称专家补充意见),并经BQCC专家工作委员会和技术工作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重症协作组(Chinses Society of Neurology/Neurocritical Care Committee,CSN/NCC)和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神经重症专业委员会(China Neurologist Association/Neurocritical Care Committee,CNA/NCC)讨论通过[意见回复98/111人(88%)]。

脑死亡判定技术规范

脑死亡判定技术规范

脑死亡判定技术规范
卫生部脑死亡判定标准起草小组
【期刊名称】《现代实用医学》
【年(卷),期】2004(16)4
【摘要】脑死亡是包括脑干在内的全脑功能丧失不可逆转的状态,即死亡。

【总页数】3页(P241-243)
【作者】卫生部脑死亡判定标准起草小组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39.39
【相关文献】
1.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技术规范(儿童质控版) [J],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脑损伤质控评价中心
2.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技术规范培训分析:临床判定 [J], 宿英英;张运周;高岱佺;张艳;叶红;陈卫碧;范琳琳
3.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技术规范培训分析:脑电图确认试验 [J], 陈卫碧;刘刚;姜梦迪;张艳;刘祎菲;叶红;范琳琳;张运周;高岱佺
4.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技术规范培训分析:诱发电位确认试验 [J], 张艳;刘祎菲;陈卫碧;刘刚;姜梦迪;叶红;范琳琳;张运周;高岱佺
5.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技术规范培训分析:经颅多普勒超声确认试验 [J], 范琳琳;叶红;张艳;刘祎菲;陈卫碧;刘刚;姜梦迪;张运周;高岱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儿童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操作规范解读(2020完整版)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小版,有其独特的生理与病理特点。

国际上早期颁布的脑死亡诊断标准主要针对成人[1,2],并不完全适用于儿童尤其是婴幼儿。

1987年,美国儿科学会首次制订并发表了儿童脑死亡判定指南(简称美国指南)[3]。

2011年,经过20多年的临床实践,多学科专家组成的工作组在提供循证医学依据的基础上对1987年美国指南进行了修订[4]。

由于世界各地国情不同,儿童脑死亡判定尚无全球统一标准。

2006年加拿大颁布了包括儿童在内的脑死亡诊断标准(简称加拿大指南)[5]。

1989年我国儿童重症医学专家在辽宁省丹东市召开的全国儿科重症疾病急救学术会上提出了"儿童脑死亡诊断标准试用草案"[6]。

为建立我国儿童脑死亡判定的规范化诊断标准和可操作流程,推动儿童脑死亡判定工作有序、规范开展,2014年国家卫计委脑损伤质控中心正式推出了"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技术规范(儿童质控版)"(简称2014版中国标准)[7,8]。

经过近5年的临床实践,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脑损伤质控评价中心以儿童脑死亡病例质控分析结果为依据,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脑损伤质控评价中心专家委员会、技术委员会和儿童分中心专家意见为参考,对2014版指南进行了修改完善,后再次发布"中国儿童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操作规范"(简称2019版中国标准)[9]。

2014版及2019版中国标准的撰写均由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急救学组、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儿科学组的儿科专家以及脑损伤质控中心的相关专家共同完成。

在撰写过程中,不仅参考了国内外脑死亡诊断指南及标准[4,5,6,7,8,9,10,11,12,13],同时结合我国国情及临床实践与研究[14,15,16],经过多次讨论与修订后完成。

2019版中国标准的推出不仅对规范我国儿童脑死亡诊断、有序推动器官移植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国际同仁了解中国儿童脑死亡判定现状。

一、国内外现有儿童脑死亡诊断标准目前国内外已经正式发布的儿童脑死亡诊断指南或标准见表1,其中以美国指南的应用最为广泛[4]。

二、国内外儿童脑死亡判定标准的异同总体来讲,我国儿童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技术规范比国外标准更为严格[17],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适用人群:目前部分国外指南的适用人群包含了足月新生儿[4,5],而我国标准考虑到新生儿的特殊性以及对该年龄组缺乏临床经验和相应的研究数据,所以未包含新生儿。

国内外指南或标准均未包含早产儿。

2.辅助检查: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包括美国在内的多数国外指南均强调脑死亡诊断以临床判定为准,除非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临床检查或自主呼吸激发试验无法安全进行或无法完成、不能排除药物干扰或为缩短第2次判定间隔时间时才使用辅助检查。

辅助检查不是诊断脑死亡所必需,也不能替代神经系统检查。

而我国标准则强调除满足临床脑死亡判定标准外,还需符合脑死亡确认试验判定标准,即脑电图、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 TCD)和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hort latency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LSEP)判定标准,3项确认试验中至少2项符合脑死亡判定标准时方能诊断。

2次判定中辅助检查均必不可少。

显然,我国标准比国外标准更加严格。

一方面出于国情考虑,我国脑死亡判定起步时间相对较短,相关临床研究较少、民众对脑死亡概念接受程度偏低以及器官移植伦理需求等;另一方面是出于儿童脑死亡判定比成人面临更多困难和不确定性的考量[13,18],这样更有利于规范脑死亡诊断,使之更为严谨。

对于辅助检查,美国指南推荐脑电图和放射性核素脑血流检查[4];加拿大指南推荐能够证明全脑血流灌注消失的检查[5],包括脑血管造影和放射性核素脑血流检查。

我国标准则根据近年脑死亡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国情和可操作性,选择脑电图、TCD及SLSEP作为确认试验。

这3项检查均可在床旁完成,可操作性很高。

此外,3项试验的两两组合可提高判定的特异度和灵敏度。

3.年龄分组和判定间隔时间:不同国家的判定标准对年龄的划分有所差异,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脑死亡诊断标准和二次判定间隔时间也有所不同(表1)。

我国标准对1岁内婴儿二次判定间隔的时间相对较长,对婴儿脑死亡诊断持更为谨慎的态度。

4.判定人员资质:各国标准均对判定人员资质进行了规定。

2011年美国指南要求2次判定应由2个不同的主治医师以上人员进行,自主呼吸激发试验可由同一人完成[4]。

加拿大指南则要求判定人员有当地独立的行医执照,并且具有管理严重脑损伤患者、神经系统死亡判定的知识和技能[5]。

日本标准要求至少2名由伦理委员会或类似机构指定的医生完成(包括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急诊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或儿科医生),他们应具有相关学会资质认定,有判定脑死亡经验,并且与器官移植无利益冲突[13]。

2019版中国标准要求脑死亡判定医师必须经过规范化脑死亡判定培训并获得资质。

临床实践中已发现,是否经过规范化培训直接影响脑死亡判定的实施和结果解读。

三、儿童与成人脑死亡判定标准的不同2014版和2019版中国标准与"中国成人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操作规范(第二版)"[10]的区别除了适用人群不同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血压标准:不同年龄组儿童血压正常值不同,儿童标准提出了脑死亡判断时患儿收缩压需要达到的目标,因此要求判定者熟悉不同年龄儿童的血压标准。

2.TCD:不同年龄组儿童头围差异较大,故探测不同血管所需的深度与成人不同。

儿童标准对不同年龄、不同血管探测深度给出了具体建议。

3.判定间隔时间:1岁以内婴儿2次判断的间隔时间较年长儿和成人判断更为慎重(表1)。

4.自主呼吸激发试验:2019版中国标准提出"如果先决条件的PaCO2为35~45 mmHg(1 mmHg=0.133 kPa),试验结果显示PaCO2≥60 mmHg且PaCO2超过原有水平20 mmHg仍无呼吸运动,即可判定无自主呼吸"。

强调同时满足PaCO2≥60 mmHg和PaCO2超过原有水平20 mmHg两个条件,较成人标准和2014版中国标准的满足其中一个条件即可更为严谨,以期最大限度降低假阳性结果。

四、2019版中国标准的主要更新点1.临床判定:2019版中国标准强调在进行临床判定前"首先排除镇静催眠药、全身麻醉药和肌肉松弛药的影响"。

因在对儿童脑损伤评估上报病例进行质控审核时发现,个别病例在实施判定的过程中仍在使用镇静催眠等药物,有可能导致误判。

同时提出当5项脑干反射有不能判定的项目时,需增加确认试验项目,即完成3项确认试验。

2.自主呼吸激发试验:2019版中国标准强调同时满足PaCO2≥60 mmHg和PaCO2超过原有水平20 mmHg 2个条件,这样就避免了部分初始PaCO2正常低限患儿虽达到PaCO2升高超过原有水平20 mmHg,但仍不能达到PaCO2≥60 mmHg的情况,以期最大限度减少假阳性结果。

2019版中国标准同时还强调"如果自主呼吸激发试验未能实施或未能完成,需加强生命支持和各器官系统功能支持,达到先决条件后重新实施"。

主要目的是避免临床医生因为一次自主呼吸激发试验失败就放弃判定。

3.脑电图检查:2019版中国标准提出"镇静麻醉药物(脑电图检查距最后一次应用镇静麻醉药物≤5个药物半衰期或受检者体内仍可查到相关血药浓度)及电极安放部位外伤或水肿均可影响脑电图判定"。

理由同前,镇静麻醉药物会影响脑电图检查结果,造成误判。

4.确认试验的选择:2019版中国标准进一步细化了3项确认试验的操作方法,并指出"如果脑电图或SLSEP与TCD联合,可降低判定的假阳性率,提高与临床判定的一致性"。

对儿童脑死亡评估病例分析发现,单独做脑电图、TCD、SLSEP的灵敏度分别为100%、89%和100%,特异度分别仅为79%、64%、40%。

而将脑电图与TCD联合评估,灵敏度为89%,特异度为100%;脑电图联合SLSEP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100%;SLSEP联合TCD 的灵敏度为86%,特异度为75%。

因此任何单项确认试验均有误判可能,将确认试验组合后可降低误判风险,因目前病例数仍偏少,还需要进一步明确辅助确认试验在儿童脑死亡判定中的价值和应用范围。

此外,2019版中国标准还提出"如果TCD检查受限,可参考CT血管造影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因脑血流消失是支持脑死亡的一个重要证据,但目前上述检查在儿童中的应用证据较少。

5.判定医师要求:2019版中国标准在2014版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指出脑死亡判定医师必须"经过规范化脑死亡判定培训并获得资质",以避免发生误判和漏判。

五、问题与思考2019版中国标准发布后在儿科临床实践中也发现一些问题需要思考与讨论。

1.判定步骤是否合理:从理论上讲首先需要通过自主呼吸激发试验来证实无自主呼吸后,方能临床诊断脑死亡,之后再行确认试验。

国外指南也将自主呼吸激发试验放在辅助检查之前进行。

但中国标准将自主呼吸激发试验放在了最后一步,主要考虑该试验有一定风险并可能导致病情加重,先做确认试验符合脑死亡标准后再做自主呼吸激发试验相对安全,也不会影响或干扰确认试验的实施。

王荃等[16]报道了24例Glasgow昏迷量表评分为3分且自主呼吸消失患儿的脑死亡判定结果,发现仅50%的患儿进行了自主呼吸激发试验,成功率为84%;另有42%的患儿因确认试验未达标而未进行自主呼吸激发试验。

由此可见,确认试验不符合标准是影响儿童自主呼吸激发试验实施的主要原因,故儿童脑死亡判定步骤是否合理值得进一步探讨。

2.确认试验的方法和准确性:通过脑电图和TCD诊断新生儿和婴儿脑死亡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不如成人和年长儿。

我国标准中推荐3项确认试验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尚缺乏研究。

有报道儿童脑死亡判定时单项确认试验中脑电图灵敏度(100%)和特异度(79%)最高;TCD灵敏度为89%,特异度为64%;SLSEP灵敏度为100%,但特异度仅为40%;脑电图与SLSEP组合的特异度、灵敏度最高,均为100%,且未发现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13,16]。

同一研究还发现近半数患儿因确认试验不符合标准或因严重开放性颅脑损伤无法实施脑电图和TCD,而最终未进行自主呼吸激发试验,此时即便患儿或家属存有器官捐献意愿,按照我国现有标准仍不能做脑死亡判定,不能作为脑死亡患者进行器官捐献[16]。

因此,能否选择其他辅助检查方法如脑血管造影或放射性核素脑血流灌注确定全脑血流消失等值得探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