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上的改革和革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历史上的改革和革命
摘要: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对于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产生的这种桎梏,可以有改革和革命两种情况出现。改革和革命是实现社会变革的两种基本手段。
关键词:改革,革命,阶级
引言
改革和革命这两个词,从我们接触历史的时候开始,就基本开始陪伴着我们了。在这门近现代史课程中,老师也多次提到了辛亥革命和文化大革命,以及课本的最后一个章节讲的改革开放,所以这次的论文主要以改革和革命展开进行反思。
以史为鉴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纵观中国近代史,这一金玉良言更显得尤为重要。中国近现代史这一阶段所发生的重大事件,足以让每一个国人深刻反思并总结。
我们了解历史,并不是为了应付教育和考试,也不是为了成为一
个伟大的历史学家,我们了解历史,是因为以史为鉴,可知兴替;我们了解历史,是因为是以史为鉴,我们可以吸取历史教给我们的经验和教训。历史,是时间留给人类的一笔宝贵财富。
改革与革命的对比
而从我们接触近代历史开始,改革和革命就一直伴随在我们的课本上、记忆里。那改革和革命产生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呢?它们各自有什么作用?改革和革命又有什么根本性的区别呢?这就是我现在需要分析的问题。
其实,无论是改革还是革命,其产生的根本原因都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改革和革命都是阶级斗争的产物。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对于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产生的这种桎梏,可以有改革和革命两种情况出现。
通过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以前的社会形态中,社会改革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做了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其次社会改革可以破除旧思想、旧观念、旧风俗、旧习惯,树立新思想、新观念、新风俗、新习惯,提高精神文明水平。
而通过社会革命,可以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才能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最终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社会革命可以广泛地发动了
人民群众,极大地发挥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动性、积极性。社会革命可以让革命阶级在革命斗争中受到锻炼和改造,成为建设新社会的基础性力量。
但两者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有着根本区别的。改革是通过统治阶级做出一定的让步,使得被统治阶级受压迫的程度得到减轻,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这种矛盾。而革命则是通过被统治阶级的力量,从根本上推翻统治阶级原有的压迫制度,建立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实现社会性质的转变和发展。社会改革是对同一社会制度的社会体制做某种程度的调整,是同一社会制度的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社会革命则是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落后的社会制度,是社会形态的根本性质变。社会改革是由统治阶级或统治阶级内部的某种社会势力、社会集团发动的,目的在于维护、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社会革命则是由被统治阶级发动的,目的在于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因此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由于革命是对原有社会制度进行的根本变革,对原有社会形态中的统治阶级的利益会造成根本上的损害,所以这就几乎是不可避免地会给革命带来巨大的阻力,因而革命一般必须通过暴力的方式进行。
初中的时候历史老师就很形象地跟我们说过:“改革是什么呢?除了改革开放(这点我们在下文再讨论),改革就是修修补补,小打小闹。那什么是革命呢?革命革命,就是要革了你的命,这个过程注定是要流血的。”
革命之所以采用暴力方式进行,并非是革命者自己愿意使用暴力
或革命必须使用暴力,而是在面对顽固势力的拼死阻挠的情况下为取得革命的胜利而不得不采取的手段。现在我们举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
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
维新运动是清朝光绪年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这次变法主张由光绪皇帝亲自领导,进行政治体制的变革,希望中国走上君主立宪的现代化道路。无奈支持新政的光绪推行速度过快,因此变法被相对保守势力反对,最后演变成为政变,维新派人物被杀,慈禧太后因此获得实权。维新运动失败得这么快,这不但暴露了这个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革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维新运动失败的教训,促使一部分人放弃改良主张,开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也就是孙中山所领导的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孙中山说过:“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革命之破坏与革命之建设必相辅而行,犹人之两足、鸟之双翼也”。也就是说,革命本身正是为了建设,破坏与建设是革命的两个方面。
但最后,辛亥革命还是失败了。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从客观上说,是由于帝国主义用各种手段来破坏、干涉中国革命,扶植并支持它们的代理人袁世凯夺取政权,中外反动势力强大。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主要是: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这些弱点、错误,根源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正因为如此,辛亥革命仅仅赶跑了一个皇帝,却没有能够改变封建主义和军阀官僚政治的统治基础,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
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资产阶级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文化大革命是变质的革命
文化大革命全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始于1966年,止于1976年,历时十年。 1966年,正当国民经济的调整基本完成,国家开始执行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时候,意识形态领域的批判运动逐渐发展成矛头指向党的领导层的政治运动。一场长达十年、给党和人民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