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城务工子女及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进城务工子女及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
培养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综合6)
发布:丁小平时间:2011-1-14 18:40:50 来源:宁夏教研网点击:844 讨
论:0
《进城务工子女及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同心县第三小学丁小平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的义务教育问题日益突出,这些孩子在学习、生活、心理、安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已成为义务教育工作中的难点。进城务工子女六(一)班马进德同学,全家4口人挤住在20平米的一间出租房里,父母离异,母亲以卖杂货为生,早出晚归。马进德同学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马虎且常常不能按时完成,甚至不催不做;在道德品质上,马进德同学性格孤僻,经常欺负其他同学,不遵守校纪校规,由于缺乏家庭必要的管教,存在较严重的行为偏差。
马进德同学只是我校四百余名进城务工子女及留守儿童的代表,由于我校这部份学生较多,学校长期以来也致力于对农村进城务工子女及留守儿童的调查与研究。调查中发现,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对留守儿童的种种行为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难以控制。另外,通过调查发现,在留守儿童中,放纵型家长的比例比较高,留守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总体而言,留守学生在学习成绩、智力水平、身体发育、思想品行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明显差于其他学生,整体状况不容乐观。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其实质体现了要着重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我校经过广泛调查论证,将“进城务工子女及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研究”作为研究课题,体现了必然的、迫切的现实需求。
我们国家用社会公德来维护民族团结、社会安定、促进社会进步。一旦社会公德被破坏,必然导致人们行为失范、社会混乱。遵守社会公德不但利国、利民,而且也利己。进城务工子女及留守儿童是整个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道德素质的发展状况,是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推进以德治国,必然要求改进和加强对这部分儿童的道德教育。因此,必须教育中小学生尤其是从小缺乏必要关爱和管教的进城务工子女和留守儿童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品质和行为。正如《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要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好公民。
二、课题理论依据
1、《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中小学生还要注意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和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文件中还明确指出:“德育对中小学,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可见,强化养成教育,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学习,就是学校德育的基本任务,也是强化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2、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的通知》,要求各级政府必须加强对进城务工子女及“留守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受教育的调查和监督。
3、心理学研究表明,先天素质是个性发展的前提条件,就一般人来说这种条件相差不远,后天养成是个性发展的决定条件,而这种条件相差甚远的。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培养的,培养良好的习惯是持续的生命成长工程。良好的卫生习惯将会使孩子受益终生,学生阶段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到孩子们长大后独立生活时就更容易选择和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4、《教师法》规定教师有培养和教育学生的义务。即不管校内校外,教师都有这个义务。
三、课题研究目标
1、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为主要教育内容,遵循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规律,将如何做人、做事和学习具体化为一系列习惯,并通过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实践来进行培养,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及完美人格的形成奠定基础。
2、探明进城务工子女道德品质现状及成因,弄清影响学生习惯养成与家庭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
3、形成培养进城务工女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策略。
4、本研究通过培养进城务工子女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进城务工子女学习的道德品质,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5、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唤起社会、学校、家庭对进城务工子女的关注,从而为进城务工子女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
四、课题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我校的400名进城务工子女
研究方法:
1、调查法:一是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掌握进城务工子女的现状与需求,改进教育方法。二是调查一些家庭,了解他们在习惯培养方面的经验和做法,为指导家庭与学校的配合提供依据。
2、行动研究法:通过分析研究,制定具体计划,开展实践研究,促进进城务工子女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
3、文献资料法:参阅相关资料,参考相关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寻求实践创新。
4、个案分析法:以“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为具体目标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将研究对象的成长经历,研究者的教育故事及时提炼验证并反思。
5、经验总结法:边实践边总结经验,以进一步推动研究工作的发展。
五、课题具体措施
(一)营造养成教育氛围。
1、消除心理阴影。
进城务工子女和留守儿童刚进校后,由于生活区域和家庭环境的因素,一定程度上造成这部分儿童心理和情感差异,产生一定的心理阴影。教师要有意识的教给他们心理保健的方法,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自我心理调节,使其心理趋于稳定和平衡。
2、明确养成教育要求。
要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必须让学生知道要养成哪些习惯,应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因此,把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周定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宣传周,组织学生学习《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让学生懂得该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同时让学生对照要求进行自评、互评,制订出近期个人目标和班级目标,并利用周会课根据近期个人目标和班级目标进行对照检查,近期目标达到就定出下一个努力目标,没有达到就查找原因继续努力。通过学习和制定近期目标使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做到了具体化,增强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发挥环境育人作用。
抓好校园环境的建设,在校园里张贴醒目的标语,班级张贴行动口号,让人人感受到养成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利用橱窗、板报、广播站、校园网等宣传阵地对学生进行熏陶,营造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氛围。
(二)、加强家校联合教育研究。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上学前孩子的教育主要来自家长,而进城务工子女和留守儿童的家庭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或是缺失家庭的关爱和教育,或是无拘无束、无人管教,或是家庭成员缺少必要的素质,教育子女的能力低下等,所以家庭环境的优化对培养这部分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要加强家校联合教育研究。一是坚持开展经常性的家访。通过电访、信访、面访等多种形式做好家访工作,及时与家长交流、探讨教育对策,以“真情”和“爱心”赢得广大家长的好评和积极配合。二是成立家长委员会,让家长参与班级管理。在参与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让家长了解学校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方面所做的努力,争取家长支持,形成合力。三是通过家校联合调查研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