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汶口文化旅游资源情况简介2

合集下载

大汶口遗址社会实践报告

大汶口遗址社会实践报告

一、引言大汶口遗址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是一处距今约5000年至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

这里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之一,对于研究我国北方地区的史前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深入了解大汶口遗址的历史文化内涵,我们组织了一次社会实践活动,现将活动情况及收获报告如下。

二、活动背景大汶口遗址自1974年发现以来,经过多年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遗址内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等文物,其中许多文物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文化,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我们组织了一次以“走进大汶口遗址,感受史前文化”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活动内容1. 参观大汶口遗址博物馆在专业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遗址博物馆。

博物馆内陈列着大量的文物,包括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等。

通过讲解员的详细讲解,我们了解到大汶口遗址的历史背景、文化特点以及出土文物的制作工艺。

2. 考古现场实地考察随后,我们来到了考古现场,亲眼目睹了考古工作者挖掘文物的过程。

在考古工作者的指导下,我们了解了考古发掘的基本方法,并亲手尝试了挖掘文物的过程。

通过实地考察,我们深刻体会到考古工作者在艰苦环境下为历史研究付出的辛勤努力。

3. 参观遗址保护工程在参观过程中,我们还了解了大汶口遗址的保护工程。

目前,遗址已经进行了多次加固和修复,以确保文物安全。

我们认识到,保护文化遗产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要积极投身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4. 互动交流在参观过程中,我们还与考古工作者进行了互动交流。

他们分享了在考古工作中的心得体会,解答了我们的疑问。

通过与考古工作者的交流,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大汶口遗址的历史文化内涵。

四、活动收获1. 提高历史文化素养通过参观大汶口遗址,我们了解了我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历史文化,提高了自己的历史文化素养。

2. 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在考古现场实地考察和挖掘文物的过程中,我们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社会实践能力。

大汶口文化之--云亭山遗址

大汶口文化之--云亭山遗址

大汶口文化之——云亭山遗址云亭山遗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大汶口镇马家大吴村北,距离大汶口住地3公里。

云亭山海拨141.5米,周围面积四平方公里,此山虽不在“三山、五岳”却是皇帝封禅胜地。

史书记载“远古帝王,封禅泰山,多行禅(筑坛祭地)于,云云,亭亭二山”唐玄宗《纪泰山铭》曰:“古封泰山,七十二君或禅亭亭,或禅云云。

”最早封禅者司马迁从《管子》中找到名子的有十二位,他们是“无怀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颛顼氏、帝喾、尧、舜、禹、汤、周成王”。

这些人都是古代强大的部落首领,是传说中的人物。

古人认为“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天高不及于泰山,“天地交泰”。

于是凡所谓“受命于天”的帝王为答谢天帝的“受命”之恩,便到接近天神的泰山之巅,积土筑坛,增泰山之高以祭天,表示功归于天,然后再到泰山前近地云云,亭亭小山丘设坛祭地。

表示厚上加厚,福广恩厚以报地。

这就是历代帝王狂热追求泰山封禅大典与封地“祭地大典”。

明末清初,大文学家,戏剧家,孔尚任曾在云亭山创作《桃花扇》戏剧,以“云亭山人”自足。

古时帝王对云亭山如此看重,验证了一句古话“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云亭山虽不高,但远观山山青叠翠,近观山翠玉青山,参天松柏婆娑弄影,此山到春来,红灼灼桃花如火,绿依依弱柳含烟,到夏来,满山青翠,各种树木骄艳欲滴,到秋来,一攒攒黄花吐瑞,一层层一片片红叶摇风,到冬来,冰幌幌冻成千块玉,雪蒙蒙堆叠成银,一年四季,如此好的美景,这也是皇帝选择在此封禅的原因之一。

禅此山的第二种说法:“云亭山属鬼道属地,鬼安则世安,这是之二。

第三种说法,此山供奉着玉皇大帝,及多位神灵,是神仙聚住的地方,供奉着主持人间生死的神仙,及人之生育的神仙。

这是黄帝在此封地的原因之三。

云亭山距离泰山较近,向北一片大平原,小巧玲珑,风景优美的小山是祭地最好的场所,这是原因之四。

此山风景虽好,可惜三八年被日本人轰炸,现只有遗址。

据王怀根、马继粹等老人回忆,云亭山建筑宏伟,古树参天,庙里的神仙栩栩如生,长年烟雾燎绕,香客不断。

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是分布于黄河下游一带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大汶口遗址而得名。

分布地区东至黄海之滨、西至鲁西平原东部、北达渤海北岸、南到江苏淮北一带,基本处于汉族先民首领少昊氏的地区,为山东龙山文化的源头。

另外该文化类型的遗址在河南和皖北亦有发现。

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校正后得出数据,大汶口文化年代距今约6500到4500年,延续时间约2000年左右。

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和遗物特征,可以区分为早、中、晚3期。

大汶口文化盛行枕骨人工变形以及拔牙。

多见夹砂或泥质的红陶,早期以红陶为主,晚期发展为轮制陶器,出现了硬质白陶。

纹饰常见镂孔、划纹、附加堆纹、篮纹,还有彩陶和朱绘。

彩陶较少但富有特色,石器磨制精美。

中期以后更出现了制作精良的玉器。

在发掘的遗址中,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发现了大汶口文化晚期的聚落遗址,由成排分布的红烧土排房建筑构成。

这些排房多则六间一排,少则两间相连,布局严谨,显示了较高的建筑技术。

大汶口人的葬式一般为仰身直肢葬,也有俯身葬、屈肢葬和二次葬等。

另外还发现部分折头葬、折肢葬等较为特殊的葬式。

中晚期以后发现有木质葬具,在有的成人墓的随葬品和儿童瓮棺的葬具中还使用了带有各种陶文的大口尊。

出现了夫妻合葬和夫妻带小孩的合葬,它标志着母系社会的结束,开始或已经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

最新大汶口文化

最新大汶口文化

最新大汶口文化(一)明石桥我们现在来到了明石桥,因始建于明代隆庆年间(约1567,1573年)而得名,它北起大汶口镇西南门,南接宁阳县茶棚村,是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

该桥是一座漫水桥,大水漫桥而流的意思,据老人讲曾有45天不见桥的历史,最近的是在2003年8月和2004年7月,大汶河流域连续遭遇了多年不遇的降水,两次水漫石桥,每次均有上百名群众前来观看。

当时的水就像一头猛兽一般,滚滚而来,漫过桥面达一米多。

从大汶口南门向南望去,一片汪洋,景象非常的壮观。

现存的石桥净长度为238米,桥呈S型,桥宽2.5米,共有65个桥孔,66个桥墩,桥孔的长度不一致,桥面由360余块大型石条组成,每块石条的长度因桥孔的长度而定,最长为3.8米,短则1余米,桥与水面的高度1米有余,整座石桥由数百个巨大的铁锔子固定。

此桥建成后,成为南北的交通要道,是继“汶河古渡”的一个飞跃,它结束了汶河两岸人民交往仅靠舟楫的历史,并促进了大汶口作为工商小镇的迅速崛起。

古石桥又名“姜公桥”,传说清雍正八年,原石板桥被大水冲毁,两岸士绅乡民苦于无资修建,以攻石起家的粥店人姜桂松独当此任,“捐资倡修”。

乾隆六年,石桥建成,两岸人民感其义举,曾立碑以记此事,并改名为“姜公桥”。

此碑在修汶河拦河大坝时冲毁。

值得庆幸的是,在以后的400多年中,无论怎样修复,均是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的,这也是大汶河古石桥能够保存至今的一个重要原因。

现在请各位跟我来,大家现在看到的这条似刀砍斧劈一般,长约半米, 宽约七八公分的石缝恰好成为了古代齐国、鲁国的天然分界线.所谓的双脚踏“齐鲁”,就源于此。

现在请各位也来感受一下双脚踏齐鲁。

双脚踏于"齐鲁分界石"两侧,放眼东西, 七座跨越历史 500 余年的桥梁栉比排开, 在体味旷古之幽情的同时,耳边仿佛回荡着时代车轮滚滚向前的隆隆之声.这七座大桥分别是:1912 年建成的大汶河第一座铁路大桥——原津浦铁路大桥,1958 年大汶河又修了第二条铁路大桥复线,1974年建成的大汶河济微公路大桥,1987 年建成的104 国道汶河大桥,2002 年在104 国道西 200 米处,又一座宏伟的京福高速公路大桥建成,2012年建成的京沪高速铁路大桥。

泰山周围的旅游景点

泰山周围的旅游景点

泰山周围的旅游景点
1、大汶口文化遗址:“大汶口文化”内涵丰富,出土文物有造型美观的背壶、钵型鼎、镂孔高柄杯、彩陶豆以及磨制精细的石斧、石锛、石铲、石凿、骨器等;豆、
2、天宝镇:北倚国家森林公园徂徕山,南临黄河支流柴汶河,北部山区风光秀丽,南部平原土质肥沃,素有“中国樱桃第一镇”之称;
3、青云山民俗游乐园:民俗文化特色突出,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度假、购物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旅游景区。

4、腊山国家森林公园:自然风光秀丽,人文景观丰实,素有“山奇雄,峰奇秀,岩奇险,石奇美”之称,自古被誉为“小泰山”、“小岱峰”。

5、神童山森林公园:北依汶河,南临曲阜,与彩山遥遥相望,占地十二万亩,园内山、水、林、村相间,人文景观、自然景观融为一体。

大汶口文化遗址

大汶口文化遗址

大汶口文化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址位于泰山南麓泰安市郊区大汶口镇,大汶河东西贯穿,将其分为南北两片。

遗址总面积80余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2~3米,是大汶口文化的发现地和命名地,大汶口遗址包括了大汶口文化发展的全过程,距今6400年,为新石器时代遗址。

基本简介大汶口文化遗址位于泰山南麓泰安市郊区大汶口镇,大汶河东西贯穿,将其分为南北两片。

遗址总面积80余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2~3米,是大汶口文化的发现地和命名地,大汶口遗址包括了大汶口文化发展的全过程,距今4500~6400年,为新石器时代遗址。

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次的挖掘发现,遗址内涵丰富,有墓葬、房址、窖坑等。

出土的陶、石、玉、骨、牙器等不同质料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都异常精美。

生活用具主要有鼎、豆、壶、罐、钵、盘、杯等器皿,分彩陶、红陶、白陶、灰陶、黑陶几种,特别是彩陶器皿,花纹精细匀称,几何形图案规整。

生产工具有磨制精致的石斧、石锛、石凿和磨制骨器,而骨针磨制之精细,几可与今针媲美。

墓葬以仰卧伸直葬为主,有普遍随葬獐牙的风习,有的还随葬猪头、猪骨以象征财富。

一般认为,早期属于母系氏族社会末期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阶段,中、晚期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

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为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找到了渊源,也为研究黄淮流域及山东、江浙沿海地区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目前发现的最早大汶口文化遗址历史价值由安徽省文物局和固镇县人民政府联合召开的“垓下史前城址考古发掘成果研讨会”,在固镇召开。

专家们对史前城址取得共识,即垓下遗址是目前发现的、能够确切认可的大汶口文化最早的遗址,是当时的中心聚落,也是当时黄河中下游和淮河流域最早的城。

对于研究淮河流域历史文明具有重要价值。

研讨会期间,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及上海、山东、江苏、安徽等地文物考古方面的专家学者,集中对垓下史前遗址的发掘工地进行实地勘察,对出土文物进行详细鉴定,并听取考古人员对考古发掘工地进展情况的介绍。

山东聊城十大旅游景点

山东聊城十大旅游景点

山东聊城十大旅游景点
1. 聊城龙山风景名胜区:有着壮观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文化遗址,是聊城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2. 肥城沂河风景区:以沂河和周围的山水景观为主,环境优美,人气较高。

3. 东阿阿胶博物院:展示了中国传统中药材阿胶的历史和制作过程,是了解阿胶文化的好地方。

4. 东阿县城投资开发区:聊城市的经济开发区之一,有着现代化的建筑和多个商业中心,是购物和休闲的好去处。

5. 聊城博物馆:展示了聊城地区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让游客了解聊城的发展历程。

6. 东阿洪武故城:是聊城地区的一个历史文化遗址,有着众多明代建筑和陈列品,吸引了许多游客。

7. 聊城地下大运河:隐藏在聊城市区地下的大运河,可以乘船游览,了解运河文化。

8. 大王山黄河故道旅游区:位于聊城市西部,有着壮丽的黄河故道景观,适合户外运动和自然风光观赏。

9. 冠县大汶口文化遗址:是中国史前文化遗址的重要代表之一,有着丰富的考古和文化遗产。

10. 莒南新石器文化遗址博物馆:展示了莒南地区的新石器时
代文化遗址,并有丰富的文物展览。

掀开农业文明时期的大汶口文化

掀开农业文明时期的大汶口文化

掀开农业文明时期的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继北辛文化发展而来,碳-14测定的绝对年代为6100~4600年,前后延续了大约1500年的时间。

大汶口文化是因1959年泰安大汶口遗址的发掘而得名。

其实早在1952年,滕县岗上村就发现了大汶口文化的彩陶片,由于当时认识所限,曾将这类遗存视为了仰韶文化遗物。

迄今为止,枣庄市境内已发现大汶口文化遗址50余处,经过科学发掘的遗址近10处。

通过发掘,发现了一批房址、墓葬、灰坑、窖穴、水井等,出土文物数千件。

枣庄市是大汶口文化分布最密集地区之一,在大汶口文化的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地位。

大汶口文化分布状况和典型遗址大汶口文化的分布已经遍及整个山东地区,并波及苏北、皖北、豫东地区,影响至环渤海地区。

主要分布在以泰(山)沂(山)山系为中心的广大地区。

大汶口文化的分布范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由早到晚分布范围不断扩大,而且遗址的数量和规模也是逐渐递增。

早期的遗存主要分布于泰沂山系以南的汶、泗流域及苏北地区。

中期的范围扩展至泰沂山系以北的潍、淄河流域。

到了晚期其分布范围涵盖了山东全省并到达与山东省相邻的苏北、豫东、皖北地区。

枣庄地处鲁中南低山丘陵南部地区,属于黄淮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境内以低山丘陵为主,还有山间谷地、山前冲积平原和濒湖湿地分布。

地表水系发达,土壤水分较多,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独特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是古代人类采集、渔猎,从事农耕的良好地区。

这里是东夷文化的重心,是远古氏族部落的重要活动区和密集分布区,新石器时代遗址星罗棋布。

大汶口文化遗址在枣庄市的5区1市均有发现,主要分布在薛河中下游地区,其次分布于运河北岸的峄城区和台儿庄区。

典型遗址可分为岗上遗址、建新遗址、西公桥遗址、红土埠遗址、沙沟五村遗址等。

岗上遗址,位于滕州东沙河镇岗上村500米处一片隆起的高地上,1956年6月文物普查时发现,遗址面积约6万平方米。

1961年夏,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山东大学历史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联合组成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揭露面积只有40平方米,在如此小的范围内共清理大汶口文化埋葬8座,东周灰坑1个,出土遗物百余件。

大汶口文化的考古发现和历史价值

大汶口文化的考古发现和历史价值

大汶口文化的考古发现和历史价值大汶口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其年代约为公元前4300年至公元前3600年。

该文化分布在中国中原地区的河南、陕西、山西、山东等省份,发掘出的文物包括玉器、陶器、石器等。

这种文化的发现和研究,对于研究中国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演变,有着重要的意义。

大汶口文化的发现大汶口遗址位于中国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汶阳镇二郎山东麓,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个遗址。

1958年,由于地基挖掘工作,大量人工开发,遗址几乎消失殆尽。

1972年,中国考古学家在现场进行了挖掘,并发现了大量的文物和遗迹。

这一发现引起了人们对大汶口文化的极大兴趣。

此后,中国考古学家陆续进行了多次挖掘,在遗址内发现了大量的文物和遗迹。

大汶口文化的文物大汶口文化的文物数量非常丰富,主要包括玉器、陶器、石器和骨器等。

其中,玉器是大汶口文化的特色之一,多以青黄玉制成,形制多样,最具代表性的是神虎、神龙、神鸟等。

此外,大汶口文化的陶器也非常精美,最具代表性的有三耳罐、双耳罐、大口瓶、小口瓶等。

石器方面,主要有石斧、石锛、石镞等。

骨器方面,主要有兽骨和人骨等。

大汶口文化的历史价值大汶口文化的发现和研究,对于研究中国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演变,是非常重要的。

大汶口文化的出现时期,正是中国文化从“蒙昧”向“文明”发展的关键时期,它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大汶口文化的文物,可以很好地反映出当时人类的生活状况、信仰和社会制度。

值得一提的是,大汶口文化的陶器和玉器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其中大量的玉器,尤为珍贵。

这些文物,直接反映了当时人类的技术水平和审美观念,对于研究中国古代艺术、艺术史和工艺史,也具有重要价值。

结语大汶口文化的发现和研究,对于推动中国的文化研究和人类文明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其文物数量丰富、质量精湛,对于研究当时人类的生活、信仰和社会制度,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大汶口文化的研究中来,为推动中国文化研究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大汶口文化遗址在我国的哪里

大汶口文化遗址在我国的哪里

大汶口文化遗址在我国的哪里大汶口文化遗址在我国的告诉你大汶口文化遗址在我国的泰山南麓泰安市郊区大汶口镇基本简介大汶口文化遗址位于泰山南麓泰安市郊区大汶口镇,大汶河东西贯穿,将其分为南北两片。

遗址总面积80余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2~3米,是大汶口文化的发现地和命名地,大汶口遗址包括了大汶口文化发展的全过程,距今4500~6400年,为新石器时代遗址。

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次的挖掘发现,遗址内涵丰富,有墓葬、房址、窖坑等。

出土的陶、石、玉、骨、牙器等不同质料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都异常精美。

生活用具主要有鼎、豆、壶、罐、钵、盘、杯等器皿,分彩陶、红陶、白陶、灰陶、黑陶几种,特别是彩陶器皿,花纹精细匀称,几何形图案规整。

生产工具有磨制精致的石斧、石锛、石凿和磨制骨器,而骨针磨制之精细,几可与今针媲美。

墓葬以仰卧伸直葬为主,有普遍随葬獐牙的风习,有的还随葬猪头、猪骨以象征财富。

一般认为,早期属于母系氏族社会末期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阶段,中、晚期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

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为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找到了渊源,也为研究黄淮流域及山东、江浙沿海地区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据了解,垓下史前城址位于固镇县濠城镇北,南沱河南岸,俗称霸王城。

1980年被固镇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垓下之战最后决战之地。

垓下决战在中外古代战争史上,其规模之大是罕见的,“霸王别姬”、“十面埋伏”等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在世界上许多国家也广为流传。

因此,垓下古战场具有世界级的知名度,拥有巨大旅游价值。

为了给文保规划提供大量翔实资料,从2007年开始,省考古研究所先后4次对垓下遗址进行发掘,发掘面积1000多平方米。

经钻探,该城址城圈长度约1510米,城内面积约15万平方米,城内遗存有城墙、壕沟、道路与排水系统、夯土建筑基址、红烧土遗迹、窑址、水晶、灰坑、排房等。

大汶口文化介绍

大汶口文化介绍

大汶口文化介绍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文化。

因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遗址而得名。

分布地区东至黄海之滨,西至鲁西平原东部,北达渤海南岸,南到江苏淮北一带,基本处于古籍中记载的少昊氏文化地区。

大汶口文化是解放后发现的我国黄河下游新石器晚期文化的一部分。

大汶口文化作为一个新的文化类型被认识,始于1959年对山东省泰安地区大汶口遗址的发掘。

遗址跨于大汶河的南北两岸,当时的发掘地点在南岸宁阳县的堡头村西一带,所以也曾用过“宁阳堡头”的名称。

随着调查、发掘和研究工作的开展,我们对这个文化的认识,逐步地丰富起来。

在山东地区,已经作过初步发掘或清理的重要遗址,除了大汶口以外,还有安丘县景芝镇、滕县岗上村、曲阜县西夏侯、莒县陵阳河、邹县野店、日照县东海峪、临沂县大范庄以及胶县的北三里河。

这些地点都在黄河和胶济铁路以南的地区。

但是据山东省博物馆和有关文化部门的调查,胶东半岛和黄河以北地区,也都有这个文化的踪迹。

另外,广泛地分布于江苏北部地区以邳县刘林,新沂县花厅村为代表的一类新石器晚期文化遗存,虽然也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但就其基本特征来看,大家都认为它们和大汶口文化应当属于同一个文化系统。

由于工作的限制,我们现在还难于确切地划出大汶口文化的完整分布范围。

但是,上述的一些地点和地区,却已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广大的地理区域。

它告诉我们,在大汶口文化时代,居住在这个广大区域的原始氏族部落居民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社会经济文化联系,因而在物质文化遗存的内涵及面貌上,表现出基本上的一致。

现有的大汶口文化材料,按其发展序列,大体可以分成四段。

四段材料的连续性和阶段性,都相当清楚。

第一段,陶器器形比较简单,有鼎、罐、壶、钵、豆、喇叭形三足器等。

鼎的形制比较多样,是加上了三足的大口罐釜、敛口罐和钵。

喇叭形三足器,有细长的空心柄,放置起来有点头重脚轻。

相当于这一段的有野店早期兖州王因和刘林的材料。

第二段,出现了背壶、实足鬶、筒形杯、盉、尊等新的器类。

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300年 - 前2500年),是新石器时代后期父系氏族社会的典型文化形态。

以泰山地区为中心,东起黄海之滨,西到鲁西平原东部,北至渤海南岸,南及今安徽的淮北一带,河南省也有少部分这类遗存的发现。

因首先发现于大汶口,人们遂把以大汶口遗址为代表的文化遗存,命名为“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使黄河下游原始文化的历史,由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向前推进了2000多年。

在大汶口文化的后期墓葬中,出现了夫妻合葬和夫妻带小孩的合葬,它标志着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社会的结束,开始或已经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

年代大汶口文化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4040—前2240年,延续时间约2000年左右。

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和遗物特征,可以区分为早、中、晚3期。

有泥质、加砂陶,早期以红陶为主,晚期灰、黑比例上升,并出现白陶、蛋壳陶。

手制为主,晚期发展为轮制陶器,烧成温度900—1000℃。

器型有鼎、鬶、盉、豆、尊、单耳杯、觚形杯、高领罐、背水壶等。

许多陶器表面膜光,纹饰有划纹、弦纹、篮纹、圆圈纹、三角印纹、镂孔等。

彩陶较少但富有特色,彩色有红、黑、白三种,纹样有圈点、几何、花叶等。

发现大汶口文化于1959年首次发现相邻乡镇的磁窑镇,后来为了方便记忆就用了汶河乡镇大汶口镇的名字,进行发掘,考定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

考古学界即将大汶口遗址及其相类同的文化遗存命名为大汶口文化。

其后,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于1974、1977、1978年,又先后进行多次发掘。

遗址内涵丰富,有墓葬、房址、窖坑等。

出土生活用具主要有鼎、豆、壶、罐、钵、盘、杯等器皿,分彩陶、红陶、白陶、灰陶、黑陶几种,特别是彩陶器皿,花纹精细匀称,几何形图案规整。

生产工具有磨制精致的石斧、石锛、石凿和磨制骨器,而骨针磨制之精细,几可与今针媲美。

墓葬以仰卧伸直葬为主,有普遍随葬獐牙的风习,有的还随葬猪头、猪骨以象征财富。

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为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找到了渊源,也为研究黄淮流域及山东、江浙沿海地区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基于SWOT的大汶口文化遗址旅游开发探析

基于SWOT的大汶口文化遗址旅游开发探析

六 、大汶口文化遗址旅游 开发的威胁
( 一)古遗址旅游开发 同质化 我 国许 多 地 区都 在 进 行古 遗 址 旅 游开
发 ,但开 发方 式单 、同 质化严 重 ,导致 游 客对古 遗址 的景 点 的期望 值 降低 。 随旅游 伴 、 的发展 ,旅游 类 型层 出不穷 , 瓜分 旅客 市 场 , 发展 欠成 熟 的的古 遗址 旅游 造成极 大 对 威胁。
全国旅游业大发展的 良好机遇 ,以此为契 机 ,加强 旅游 业的 规划 和管理 , 整旅 游产 调 品结 构 , 整顿旅 游环 境 , 加大 产 品促 销力 度 , 有 望使 大汶 口文 化 遗址 旅游 业迈 上 新 台阶 。 ( )旅 游业 前景 倍 受青 睐 三 据 世 界旅 游组 织 的预 测 ,2 世纪 的世 1 界经 济将进 入 新一 轮的上 升 阶段 , 为旅 游业 的 发展提 供 了极 其广 阔 的市 场空 间 。 同时 , 古遗 址等 古 文化 旅游 成 为近 几年 旅游 热 点 , 商 引资 的运行 机 制 ,
真 正做 到组 织落 实 、 责任 落实 和 经费 落实 。 其 次是 加快 载体 建设 , 为投 资者 营造 良好 的 创业 空 间 , 同时加 大各重 点部 门软 环境 建设 力 度 ,营造 招商 引 资 的 良好氛 围 。 ( 四)扩大宣传渠道 增强宣传效果 在 市场 开 发期 , 立促 专 门的 宣传机 ,建 构 ,以广告 、 关、旅游节事 、网络等 手段 向 公 目标 市场进 行宣 传 ,提 高游客对 大 汶 口古 文
基于 S OT的 W
陈圆圆 张 文霞 王兆 稳 山东大学威海 分校商 学院 2 4 0 6 2 9
大 汶 口文化 遗 址 旅 游业 的发展 正赶 上
大汶 口文化遗址旅游开发探析

大汶口遗址

大汶口遗址

文物遗存
文物遗存
综述 大汶口遗址内共发现墓葬、房址、陶窑等遗迹100余处,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骨器和 牙角器等生产生活用具,还有背壶、钵型鼎、镂孔豆、高柄杯、彩陶豆以及磨制精细的石斧、石 锛、石铲、石凿、骨器等。陶器主要包括红陶、彩陶、灰陶、黑陶和白陶几种 。 文物简介
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
遗址特点
遗址特点
大汶口遗址平面范围略呈东南-西北方向的圆角长方形,大汶河从中部自东向西穿过,将遗址分 为南北两部分。北岸面积约25万平方米,南岸约20万平方米,总体地势北高南低 。北部和南部 边缘因河流历年冲刷破坏比较严重,而遗址的南部则被堡头村所占压 ,现存总面积约82.5万平 方米,约6400-4500年前,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氏族公共墓地。遗 址文化层堆积2-3米,是大汶口文化的发现地和命名地,文化面貌几乎涵盖由早到晚整个大汶口 文化时期,并发现有北辛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存。遗址的墓葬中普遍盛行随葬獐牙的习俗,葬式以 仰身直肢葬为主。许多墓葬中还随葬有数量不等的牲猪,表明当时社会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现象, 说明私有制已经出现 。 大汶口遗址
研究价值
研究价值
大汶口遗址与大汶口文化的发现,是新中国考古工作的重大成果之一。这支文化主要分布于山东 和苏皖两省邻近山东的地区,其年代大致在前四十四世纪至前二十四世纪之间。由于它的发现, 使这个地区的史前历史,从龙山时期上推了大约两千年 。
大汶口遗址是大汶口文化的命名地,它的发现揭示了大汶口文化时期当地居民的埋葬形态,为山 东地区的龙山文化找到了渊源,也为研究黄淮流域及山东、浙江沿海地区的原始文化,提供了重 要的线索 。
内容摘要
大汶口遗址的发现,为我们揭示了大汶口文化时期当地居民的埋葬形态,为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 找到了渊源。同时,也为研究黄淮流域及山东、浙江沿海地区的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这一发现对于我们理解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1982年2月23日,大汶口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 是对其在全国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的肯定。而在2021年10月18日,大汶口遗址更是入选了中 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这无疑是对其考古价值的最高认可。 大汶口遗址是一部历史的见证,是一座通向过去的桥梁,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久远时代的生活面 貌和社会变迁。它不仅仅属于山东,更属于整个中国,乃至全人类。在未来,大汶口遗址将继续 为我们揭示更多关于那个时代的秘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更好地面向未来。

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1. 简介大汶口文化是中国考古学中的一个重要文化阶段,通常被认为是中国史前文明的起源之一。

大汶口文化存在于中国山东省的大汶口地区,距今约5000年左右,时期大致为公元前4500年至公元前2500年。

以大汶口文化命名的原因是因为该文化最早是在山东省聊城市牟平县大汶口村发现的。

2. 地理特点大汶口地区地处山东半岛东部,毗邻黄海。

地理环境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汶口文化的发展。

该地区地势平坦,河流众多,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湿润,适宜农业发展。

由于地势低洼,容易积水,大汶口地区也因此形成了较多的湖泊和河流。

3. 文化特征3.1 农业发展大汶口文化是中国农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考古发现,大汶口文化的人们主要以农业为生,种植小麦、大麦、稻谷等粮食作物,养殖猪、牛、羊等家畜。

农业的发展为大汶口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也为社会的分工和聚居形成奠定了基础。

3.2 物质文化遗存大汶口文化的考古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其中包括陶器、石器、玉器等。

这些文物不仅在艺术样式和技术上具有独特特点,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生活方式。

例如,大汶口文化的陶器制作工艺相当发达,有着细腻的纹饰和丰富的种类,表现了当时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审美意识。

3.3 社会组织与宗教信仰大汶口文化社会组织以家族为单位,各家族居住在较为集中的聚落中。

这种社会组织形式既满足了社会分工的需求,也体现了人们对亲情和归属感的追求。

此外,大汶口文化还表现出一定的宗教信仰特征,人们崇拜自然,祭祀太阳和其他神明,表达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崇拜。

4. 学术价值大汶口文化作为中国史前文明的起源之一,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明的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通过对大汶口文化的研究,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经济形态、人类的居住方式、农业生产的发展等方面的信息。

同时,大汶口文化的研究还可以对比其他地区的史前文化,推动史前文明的国际研究合作。

5. 保护与传承大汶口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大汶河文化风情

大汶河文化风情

第四章大汶河文化带大汶河,泰安人民的母亲河。

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和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摇篮,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富的资源、秀丽的风光,是人们心中传承着源远流长的东方古老文明的历史文化之河。

大汶河源远流长,早在《诗经》里,就有“汶水汤汤,行人彭彭”的咏吟。

在地舆方面的历史典籍中,最早的《尚书禹贡》、《山海经》以及汉代的《水经》,特别是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对大汶河都有准确、详尽的记述。

大汶河流域面积广泛,水利设施众多,文物古迹、名泉神庙遍布岱岳大地。

岱岳区位于举世闻名的泰山脚下,纳泰山之灵气,蕴汶河之灵韵,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处处彰显着华夏文明的光辉。

同时也涌现了大量的民间传说故事,像白氏郎的传说、六郎坟的传说、石敢当的传说等,是岱岳文化不可多得的民间艺术瑰宝。

岱岳区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各种特色小吃异常丰富,像范镇的油酥火烧,满庄的米家不翻,良庄的石楼菠菜等等,特色鲜明,风味独特,极大地丰富了岱岳区的饮食文化。

除民间传说之外,岱岳区还具有上乘的曲艺文化,像抗日歌谣,汶河大鼓,二鬼摔跤,皮影戏等,都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为岱岳区的文化传承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一节大汶河及其流域大汶河,古称汶水,是黄河在山东的最大支流,也是泰安市最大的河流。

大汶河借地势自东向西流,是山东省内最大的倒流河。

大汶河发源于莱芜市旋崮山台子村,迂回西流,流经新泰市、泰山区、岱岳区、宁阳县、肥城市、东平县等县市区,注入东平湖,为季节性河流。

大汶河分北支牟汶河和南支柴汶河,以北支牟汶河为主流,交汇于大汶口东。

大汶口以上为汶河上游;大汶口至戴村坝为中游,称大汶河;戴村坝至东平湖为下游,称大清河。

由东平湖开闸泄入黄河,全长208公里,流域面积8536平方公里。

其中岱岳区内流域面积为1799平方公里。

流域内自然景观丰富多彩,水利设施古老实用,人文景观瑰丽多姿。

一、五汶齐汇大汶口大汶河横贯岱岳区东西,岱岳区主要处在大汶河流域上游及中游一小段。

文化基因视角下传统古镇保护与发展研究——以泰安大汶口古镇为例

文化基因视角下传统古镇保护与发展研究——以泰安大汶口古镇为例

文化景观wen hua jing guan49文化基因视角下传统古镇保护与发展研究——以泰安大汶口古镇为例◎石文强摘要:传统古镇是民族文化的承载地,也是民族精神的物质场域,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物质的自洽与融合。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古镇的保护与发展出现了矛盾。

本文以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大汶口古镇为研究对象,从文化基因视角入手,构建古镇文化基因体系,分析文化基因现状,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发展策略,以期为后续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文化基因;传统古镇;保护发展;大汶口古镇一、研究背景2017年召开的第三届中国古村镇大会向外界透露,近15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

散落在各地的传统村镇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我国乡村振兴和民族文化传承的双重载体。

然而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口大量向城市聚集,传统村镇“空心化”程度加重,面临着物质空间颓废、产业落后、基础设施老化、建设资金缺乏等一系列问题,保护与发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此背景下,我国积极推进传统村镇的保护工作,截至目前,住建部已会同有关部门分5批将6819个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2003年,住建部和国家文化局颁布了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录,截止到2019年已陆续公布了七批,共有799个传统村镇被列入名录之中,其中历史文化名镇共372个。

山东省作为我国文化大省,对于本省传统村镇的建设和保护工作也愈加重视,并于2019年底通过了《山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二、文化基因“文化基因”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理查德·道金斯的著作《自私的基因》一书中,类比生物学中的“基因”一词,定义为“文化传播和模仿的基本单位”,用来描述人类文化的传播规律。

根据文化基因的物质形态进行分类,可分为物质文化基因和非物质文化基因。

物质文化基因是指能够看见且可触碰的物质元素,非物质文化基因则是以意识、精神或者行为传达表现的元素。

大汶口文化遗迹

大汶口文化遗迹

大汶口文化遗址开放分类:中国历史、考古、遗址、文物古迹、历史文化大汶口文化遗址位于泰山南麓泰安市郊区大汶口镇,大汶河东西贯穿,将其分为南北两片。

遗址总面积80余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2~3米,是大汶口文化的发现地和命名地,大汶口遗址包括了大汶口文化发展的全过程,距今4500~6400年,为新石器时代遗址。

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次的挖掘发现,遗址内涵丰富,有墓葬、房址、窖坑等。

出土的陶、石、玉、骨、牙器等不同质料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都异常精美。

生活用具主要有鼎、豆、壶、罐、钵、盘、杯等器皿,分彩陶、红陶、白陶、灰陶、黑陶几种,特别是彩陶器皿,花纹精细匀称,几何形图案规整。

生产工具有磨制精致的石斧、石锛、石凿和磨制骨器,而骨针磨制之精细,几可与今针媲美。

墓葬以仰卧伸直葬为主,有普遍随葬獐牙的风习,有的还随葬猪头、猪骨以象征财富。

一般认为,早期属于母系氏族社会末期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阶段,中、晚期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

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为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找到了渊源,也为研究黄淮流域及山东、江浙沿海地区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为山东龙山文化找到了渊源,为黄、淮流域及山东、江浙沿海地区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对研究史前时期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1977年,山东省政府公布大汶口文化遗址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开发和向世人展示大汶口文化,1993年,卫驾庄70多岁的老人卢继超联合当地17位村民,筹集资金达64万余元,筹建了一个“大汶口文化遗址博物馆”,展馆很小,却填补了遗址开发的空白。

他们把从民间收集来的大汶口出土的大量石器、陶瓷、陶片等加以鉴别、整理,重新陈列布展,丰富、充实、完善了博物馆。

1994年,大汶口镇政府投资13万元,兴建了一处1300平方米的大汶口文化博物馆,展示出土文物和原始部落风貌;1998年,镇政府又投资60万元建起大汶口陶艺研究中心,生产的仿古陶器畅销全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汶口文化旅游资源情况简介大汶口镇位于泰山南麓,大汶河北岸,距泰安市区25公里,曲阜40公里。

京沪铁路、104国道、京沪、京福高速公路从辖区内通过,公路四通八达,铁路穿越南北,交通十分便利。

总面积97平方公里,辖5个管区,48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人口7.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95万人,占人口总数的64.3%。

镇驻地建成区面积3.6平方公里,人口2.75万人。

大汶口镇是举世闻名的大汶口文化发祥地,它与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共称为华夏民族的文化起源。

大汶口文化遗址位于大汶口镇南部,保护区域面积八十二万五千平方米,是驰名中外的大汶口文化的发现命名地,1982年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9年以来先后进行了三次发掘,出土文物近万件,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对研究中华民族的文化起到重大作用。

镇辖区内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姜城、双龙古石桥、皇营遗址、山西会馆、原泰安八大景之一的汶河古渡及300万年形成的上泉古泉群,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特别是大汶口文化,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大汶口文化已成为中小学、大学历史的必讲内容。

大汶口文化遗址:大汶口遗址位于泰安市大汶口镇西南和隔河相望的堡头村西一带。

1959年6月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的指导下,省文管处和济南市博物馆主持进行了首次发掘。

揭露面积五千四百平方米,清理新石器时期墓葬(133座),1974年至1978年泰安地区文物局具体负责进行了第二、第三次发掘,共揭露面积一千八百平方米,发掘墓葬56座,120余个灰坑,14座房址,证明了大汶口遗址是一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的史前文化遗址。

大汶口遗址墓葬分为大汶河南北岸边。

先人们傍河而居,现存面积八十二万平方米。

地势基本属平原区,土质肥沃,水源充足,适于人类渔猎、居住和农耕。

遗址发掘清理墓葬189座,绝大多数墓中放臵数量不等的随葬品,主要有礼仪用器、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四类。

从随葬品的差异可以看出,当时社会成员内部,贫富分化已经比较严重。

遗址墓葬大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

早期墓:石器种类少,且笨重,渔猎工具为多,陶器以红陶居多,大都是手制,彩陶制作十分精致,种类已较多。

中期墓:分为上下两期。

前期:石器较早期进步,有通体磨制的石斧、石铲、石锛、石凿及骨锥、骨针、匕首、鱼镖等,陶器中,灰黑陶增多,彩陶富有特色,颜色有红、白、黑、赭。

中期的后期:石器造型规整,刃部锋利,灰黑陶比例渐增,快轮技术发明,烧制火候较高。

晚期墓:生产力进一步提高,石斧、石铲工具较为规整,刃部平直锋利,通体精磨,有管钻的孔。

制陶业更是兴旺,陶器的风格也有明显变化,器物多为素面、磨光或饰弦纹,尤其黑陶高柄杯,乌黑发亮胎质又簿,极为精巧,为后来龙山文化蛋壳陶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大汶口墓葬遗址内涵十分丰富,出土了大量陶、石、骨、牙、蚌等质料的精美器物。

以彩陶独具特色,如彩陶鼎、彩陶背壶等,尤以螺旋纹、八角纹、三角纹为独创。

另外有弦纹、菱纹、花瓣纹、勾连回旋纹多见。

石器在大汶口文化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当时人们同大自然作斗争的主要手段是使用石器。

他们用大型的石铲、石斧、石锛砍伐树木,开垦耕地。

用小型石锛、石凿、石砺进行手工制作。

用石刀、石棒加工粮食。

这是人类生产技术上的一大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大汶口遗址是大汶口文化的命名地。

国务院公布为全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九八二年二月二十三日立碑保护。

大汶口遗址,为研究我国母系氏族晚期的社会状况,我国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的过渡,我国父系氏族社会及原始社会的解体等,提供了宝贵资料。

山西会馆:座落在西南门里路西,为大汶口镇著名名胜之一,是省级重点保护文物。

山西会馆整体座西朝东,分南北两院,北为关帝庙,南为戏楼院。

据修山西会馆碑文记载,该馆是清乾隆24年(1759年)在关帝庙基础上扩建而成。

因修庙、建戏楼全由山西商人出资作为山西同乡聚会和接待过往的山西官员、商贾、老乡之所,而定名为“山西会馆”。

总面积2283平方米,其中戏楼院面积为1540.5平方米,座南朝北,分前后台。

关帝庙面积742.5平方米,座北朝南,二进院落,庙门居正中朝南,山平门式样,进庙门,正面有一过厅,过厅东有钟楼,西有鼓楼,应晨敲钟,暮击鼓之用。

钟鼓楼以北建有东西两厢房,东厢房为盥沐室,西厢房为更衣室。

穿过过厅即是关帝大殿,过厅和大殿之间有一窄走廊。

大殿为前出厦,殿堂式建筑。

大殿门外右侧,有一刀架,上插关公的青龙揠月刀,刀柄是铁的,有茶碗口粗,刀长二尺,六寸宽,刀背半寸厚,重三百余斤。

大殿是山西会馆的主体建筑,大殿东西建有两配殿,东配殿供财神爷,西配殿供火神爷。

大殿、配殿和过厅,都是重檐歇山顶,青瓦覆盖,虎头瓦当,殿脊两端盘龙翘首。

大殿和两配殿的前厦两端墙壁上绘有山水人物,花草鸟兽等。

殿内雕梁画栋,正面神台上塑着关夫子像,面南端坐,二米高。

神台前为供桌,桌上正中摆着香炉,两旁是锡蜡签,供桌左右有周仓、关平侍立两旁。

山西会馆在国民党时期改建为学校,定名为“泰安县第八区区立完全小学”。

解放后,改建为盐业公司,后成为供销社南仓库。

在“文化大革命”时遭到破坏,又加年久失修,岌岌可危。

明石桥:又名“双龙古石桥”,石桥北起大汶口西南门,南至宁阳县茶棚村,是明朝隆庆年间(公元1567年——1572年)修建的一座横贯大汶河唯一的古石桥,清代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石桥被大水冲毁,粥店著名石匠姜桂松出资进行了修复,为纪念姜石匠,当地人立碑以记其事,并称此桥为“姜公桥”。

2003年石桥又被大水冲毁后,镇政府出资40万元进行了修复。

此桥依水势和地形分南北两区,北端从大汶口西南门起,下铺十余米的石面下坡路,随后进入北区主桥,主桥共32孔,至河床中心有一段岩石隆起处,修桥时,将岩石铲平铺上平整的石块,当地群众叫这段桥为“哑巴桥子”。

“哑巴桥子”中间有一宽3米多,深2米多的流水道,在此处也架了一孔桥,使“哑巴桥子”分为南北两段,北段长27米,南段长40米,南接南段主桥32孔,再南去便又是一段较长有隆起的石面,约100米,这里也将石面铲平作为路面。

接着便是汶河南岸的一股水流,架桥三孔,再南去便是近百米的石铺路面直达汶河南岸茶棚村北门,总计架桥65孔。

桥面总长度221.8米,加上“哑巴桥子”和两段石铺引桥,总长400余米。

现在的古石桥依然显示出当年的绵延之势,当年建造在桥头上俯视流水的龙头已经不复存在,整修后只在石桥的正中央的桥身上塑了两个龙头,清清的汶水流过桥下,为附近居民带来方便。

云亭山:云亭山位于泰山南麓,大汶口镇马家大吴村北,据泰安市约22公里,海拔141.5米,一条山谷将山体分成东西两个山包,顶部平坦,呈丘状平台,方圆约8000平方米,孔子后人孔祯渲在《泰山纪胜》中说:“云云亭亭,两山颉立,逶折一径”,正与云亭山地貌相合。

云亭山原名亭亭山,东临云云山,云亭山历史由来已久,根据原有碑文记载可追溯到唐代,相传明末清初,江南才子侯方域在云亭山出家修行,李香君在山东侧出家,许多专家认为孔尚仁任《桃花扇》的人物原型就出于云亭山。

从地面遗存情况看,整个祭台遗址破坏严重,现存未破坏部分呈馒头状,直径约10米,高约6米,最下层为石质,石质层高约3米,其上可见文化层,据泰安市文物局副局长刘慧介绍,文化层所含文化遗址呈现商周时期的特征,在上层现存的一建筑遗址,从石料和砖形看呈明清特征,土丘四周散落大量陶片、瓦片、多呈汉代特征。

云亭山上的遗址集不同朝代的特征于与一身,可见起当初受重视的程度,而且从这些特征和地面遗存情况分析,文物专家认定云亭山属于商周时期及其以前的遗址。

经文物专家多方考证,云亭山在古代的香火鼎盛不亚于泰山,而且,云亭山上的建筑群也是规模宏大。

在古代,游人可从山南的石阶登上山顶,山顶建有玉皇大殿,供奉玉皇大帝,殿内有明黑暗洞,大殿东有四层楼高,上有碧霞元君塑像,西有娃娃大殿,供有送子娘娘,东有道院,备有客室,属道士住宿之所,四面围墙,极为壮观。

南有钟、奎二楼,院门前偏西,向西南方向有一条延伸的金街,长约300米,金街北首西侧有一处圣泉,因相传此泉水能消灾解难而得名,泉水甘甜,周围百姓经常上山取水。

云亭山每年都举行庙会,农历2月28日开始,3月2日结束,因其跨两个月,所以俗称“两个月庙会”,用以夸大庙会的时间。

庙会期间各地剧团在戏台上唱戏,三教九流,商贾云集,许多人前来祭祀,祈求平安,明朝以后,云亭山庙会被取消,而许多经商的人还是保留着先来云亭山祭地,再去泰山祭天的传统。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驻扎在云亭山之上,日寇围攻云亭山时将山上大殿浇上汽油焚毁,道士韩杨明被日寇杀害于当时的汶口邮电局。

在解放汶口战争中,解放军经过29天的血战而告捷,战役中牺牲烈士被安葬于云亭山南。

上泉古泉群:位于大汶口镇上泉村,上泉村现有人口1352人,土地2780亩,水域面积800亩。

古时有名的泉就有5处:驴大[dai]泉、龙泉、灵应泉、郑家泉、明泉(月牙泉),无名的泉眼不计其数。

泉水常年喷涌不息,现每小时涌水量在100方以上的有驴大[dai]泉、灵应泉、郑家泉、京抄泉、洪湾子泉,而尤以驴大[dai]泉涌水量最大(一般年景涌水量约280方/小时,丰水季节达600方/小时),根据地质五院的实地测量,泉群日涌水量多达3万方,且水温常年保持18度。

整个泉群位于大汶河北岸,远古圣山云亭山的西部(水脉在同一个小流域内,距离只有3公里)。

距泰安市中心25公里,曲阜50公里。

104国道、京福高速公路从中穿过,正在建设的京福高速铁路在其北部,处在“一山一水一圣人”黄金旅游线的中点上,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

从地质构造上看,上泉古泉群北依泰山,东邻泰山支脉云亭山,西靠大汶口盆地,是一个独立的地下水单元。

降水渗入云亭山——胜利水库一带强风化花岗岩后,沿岩层裂隙顺地势而下,进入石灰岩含水层地下水头比较高,具有承压性,在上泉遇到大汶口盆地第三系不含水泥岩阻隔,受地下水压力作用,沿地下断层破碎带冲出地表,形成了大小不等的上升泉。

据考证,此处古泉形成于300万年前,特征与济南趵突泉相似,但微量元素种类更多,有利于开发形成地方特色产品。

汶河古渡:著名的泰安八大景之一,遗址在大汶口镇政府驻地东约1200米处,现在的大汶河水利发电站上游约300米处。

大汶河形成何年,无可考证,大汶河是一条著名的倒流河,天下之水向东流,而大汶河水偏偏向西流,这也就是我们说的倒流河。

据《泰安县志》载:“邑南大汶口汇牟、瀛、石、柴及泮、奈、环水达于济,为齐鲁孔道所径”。

可见这条横渡汶水的古道在四千多年前就已形成了。

大汶河起点就在“五汶”交汇之处,汶河古渡口就在此地,从这里向东有柴汶河,向北有泮汶河、瀛汶河、石汶河、牟汶河,汇在这里形成一条河叫大汶河。

由于大汶河沿大汶口镇南横贯东西百余里,这条南北大通道的通行在古时就只能靠舟楫之利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