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阳益胃汤临证新用

合集下载

抗疫古方今用之十三升阳益胃汤

抗疫古方今用之十三升阳益胃汤

抗疫古方今用之十三升阳益胃汤□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彭鑫胡镜清升阳益胃汤源自金·李杲所著的《脾胃论》。

《脾胃论》载此方可治“脾胃之虚,怠惰嗜卧,四肢不收……体重节痛,口苦舌干,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

”本方由黄芪、人参、防风、独活等十余味药组成,有益气升阳、健脾益胃、除湿清热之功,主治饮食无味、脘腹胀满、面色无华、畏风恶寒、头眩耳鸣、大便不调、小便频数、口干舌干等脾胃虚弱,清阳不升,湿热内蕴之证。

方药解析:李杲认为,脾胃元气虚弱,升降失常,则清阳下陷,脾湿下流,遂致“肾间脾胃下流之湿气闷塞其下,致阴火上冲,作蒸蒸燥热”,治疗时“惟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

本方体现了李杲以补气升阳泻火法治疗脾胃内伤证候的学术思想,成为后世治疗脾胃虚弱、清阳不升、湿热内蕴证候的代表方剂。

正如汪昂《医方集解》言本方中“六君子助阳益胃,补脾胃之上药也。

加黄芪以补肺而固卫,芍药以敛阴而调荣,羌活、独活、防风、柴胡以除湿痛而升清阳,茯苓、泽泻以泻湿热而降浊阴,少佐黄连以退阴火。

补中有散,发中有收,使气足阳升,则正旺而邪服矣。

”抗疫应用:部分新冠肺炎患者在恢复期表现为发热或持续低热、面色无华、神情倦怠、脘腹胀满、肢体困重、口干舌干等,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弱、清阳不升、湿热内蕴之证,此时正可应用升阳益胃汤以益气升阳、健脾益胃、除湿清热而愈之。

升阳益胃汤与补中益气汤相比,从药味组成上来看,前者为后者去当归而换白芍、去升麻而易防风,再加茯苓、半夏、羌活、独活、泽泻、黄连而成。

二方相同之处在于皆重用黄芪,配伍白术、炙甘草、柴胡以补气升阳,健脾益胃。

不同之处在于,补中益气汤用当归以补血、升麻以升清,其功效比较专一,专注于补气升阳、健脾益胃;升阳益胃汤则用防风、羌活、独活、茯苓、半夏、泽泻、黄连等辛散行气,燥湿清热之品,在补气升阳、健脾益胃之外又增除湿清热之效。

(彭鑫胡镜清)。

升阳益胃汤临证新用验案举隅

升阳益胃汤临证新用验案举隅

・医方发挥・升阳益胃汤临证新用验案举隅李 厚 根(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湖北武汉430014)关 键 词:升阳益胃汤; 临床治疗经验中图分类号:R2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813(2002)03-0129-01 近年来,笔者采用中医辨证为主,结合西医诊断,运用升阳益胃汤治疗疑难杂症收到满意疗效。

1 重症肌无力黄某,女,21岁,学生。

眼睑下垂,双手不能上抬过肩3年,中西药治疗无效。

1995年6月3日初诊。

症见双眼睑下垂,气怯声低,言语不利,吐字不清,舌尖不能抵上腭,双手不能上抬过肩,自己不能梳头,上台阶需人扶持,食则饭以口角溢出,咽部吞食困难,经常打呛,口干苦,胁腹胀,舌淡苔薄腻,脉细。

证属脾虚气陷,湿困肝郁,方用升阳益胃汤化裁:药用炙黄芪30g,党参10g,炒白术12g,法夏15g,炙甘草10g,陈皮10g,茯苓15g,胡黄连6g,白芍15g,柴胡10g,升麻10g,泽泻10g,生姜3片,红枣5枚。

服药15剂,双眼上抬功能恢复正常,双手已能举过头,但不持久,仍诉舌尖不能上抵上腭,嘱患者用龟尿点舌,每日2次,每次3~5滴,连用5天,同时继服上方,治疗2个月后,患者双眼开合正常,已能自己梳头,上下抬自如,纳食正常。

2 继发性2型糖尿病张某,男,67岁,农民。

1997年9月初诊。

症见口干多饮,尿频量多3年。

诉神疲气短,腰酸乏力,舌暗红,苔薄滑中心干,脉细略弦。

化验,空腹血糖17.4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8.6mmol/L,尿糖(++),证属中虚脾困、气不化津。

方用升阳益胃汤,生黄芪30g,太子参10g,炒白术12g,扁豆15g,陈皮10g,茯苓15g,泽泻15g,升麻10g,山药15g,花粉10g,黄连6g。

服药1周后,空腹血糖9.6mmol/L,餐后2小时15.2mmol/L,继服1月后,诸症消失,空腹血糖5.4mmol/ L,餐后2小时血糖7.6mmol/L,尿糖(-)随访半年,未复发。

升阳益胃汤方临床应用5例分析

升阳益胃汤方临床应用5例分析

向上提拉左 眼睑 , 手后立 即垂 落。患者 纳呆 、少气懒言 , 松 神疲 乏力 ,鼻塞清 涕 。BP l 0 8 mmHg。苔 薄 白腻 ,脉 2 /0 细。辨证脾气下陷 , 开合失 约。治法:益气升 阳, 疏风健脾 ,
用升 阳益 胃汤。方 药组成:柴 胡 6 ,黄芪 3 g, g 0 党参 3 g, 0 半夏 1 g,防风 6 0 g,羌 活 1 g,葛 根 1 g,独活 1 g,白 0 8 0 术 1 g,茯苓 1 g,炙甘草 6 5 0 g,小川连 5 g,白芍 1 g,陈 0 皮 1 g,辛夷 1 g,苍耳 子 1 g, 姜 1 g, 枣 2 g 0 0 5 生 5 大 0 。共 6剂 ,l天 1剂 ,水煎服 ,分 2次服 。二诊 :左 眼上 下眼睑 有约 0 1m 间距 。向上提拉 眼睑松手后,眼睑仍 下垂 ,但有 .c 细微 眨眼动作 。食欲 好转 ,体力稍有增加 。鼻塞流涕症 状消 失 ,左眼 、左侧太 阳穴,时有抽动 感。以前 方去 辛夷 、苍耳 子 加 白僵蚕 l g,附 片 3 0 g,服 7剂 。三诊 :上 下 眼睑有 0.c 间距 ,推提左上眼睑松手后 , 落缓慢 , 5m 垂 视力好转 。 守前方 7剂 。四诊 :左上 眼睑已恢复 原位 ,眨眼动作协调 , 但觉视力模糊 , 光 ,予补 中益气丸善 后至今未复发 。 畏
升提 脾气是治 疗左 眼睑下垂的有 效办法 。方 用升 阳益 胃汤 去泽泻。初诊伴 鼻塞 、流涕加苍耳子 、 辛夷 , 健脾疏风通 窍,
每届经前多有此症。辨证为脾气不足 , 清阳下陷 , 脾不摄血 。
治法 :益气升 阳 , 调理 冲任 ,给升 阳益 胃汤 。方药 组成:党 参 3 g, 芪 3 g,白术 1 g,茯苓 1 g,炙甘草 1 g,柴 0 黄 0 5 0 0 胡 6 ,防风 6 ,羌活 1g g g 0 ,独活 1g, 0 炮姜 1g,白芍 1g, 0 0 黄 芩 1 g,藕 节 1 g,仙 鹤草 3 g 0 0 0 ,荆 芥 l g 0 。共 5剂 ,1 天 1剂 ,水煎 服 ,分 3次服 。4月 2 6日二诊 :诉 服 药第 2

临证心法丨谢映庐对升阳益胃汤的认识和运用

临证心法丨谢映庐对升阳益胃汤的认识和运用

临证心法丨谢映庐对升阳益胃汤的认识和运用古代医案选编第14期导读:升阳益胃汤出自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由六君子汤、玉屏风散、羌活、独活、柴胡、白芍、泽泻、黄连、生姜、大枣组成,为治“肺之脾胃虚”之方,其治症“脾胃虚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口干舌干,饮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欲食,食不消。

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乃阳气不伸故也。

”本方为李东垣的名方之一,历代医家皆有运用。

本期医案选自清·谢映庐《得心集医案》。

一、寒热咳嗽、水肿案谢映庐治龚甥可象,时值秋尽,偶患咳嗽气急,微有寒热,服参苏饮、败毒散之类,病情如故。

服泻白散一剂,小便短涩,渐见遍身肿满。

稍服导湿利水药,则又增腹胀、气促。

思之:治病不过表里虚实,然而用发散而表证不除,清里反见气逆,知不尽属实证;脉来弦数鼓指,唇皱红,舌灰白,又不尽属于虚;此证虚实错杂其中。

然而既见寒热、咳嗽、气急、尿短、腹胀,无不关乎肺,肺气受病,既不任发散,更不容清泻,其人挟虚可知。

况且时值秋尽,燥金之气已虚,天令下降已极,人身莫不应之。

今肺气已虚,卫表之力衰,肺主治节亦失其职。

护卫衰,风寒得以外郁,治节失,湿热藉以内停,于是肺气闭而不行。

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今肺气失司,邪气、正气清浊相混,窒塞于中,水液无由输泄,只得散越皮肤而成肿满。

再服泻肺、利水药,阳愈下陷,阴愈上冲,故见腹胀、气急。

脉来数急,是阴火上冲之明征。

法当疏其肺、益其气、举其阳、降其阴,为法中之法。

若疏肺而不益气,则肺气重虚;益气而不疏肺,则抑郁不开;举阳而不降阴,则阴火不服;降阴而不举阳,则阳愈下陷。

是必法兼四备,无一可缺。

初起欲仿补中益气汤加入知母、黄柏之类,但补中益气汤虽有举阳、降阴、益气之能,却少疏肺开郁之力。

后悟李东垣先生原有升阳益胃一法(方)。

方中参、术、芪、草,益气升阳;柴、陈、羌、独、防风,升阳疏肺;苓、泻、连、柏,降阴导湿;白芍敛阴和血,散中有收;姜、枣调和营卫,补中有散,一举而诸法兼备,可谓先得我心。

《基于文献整理升阳益胃汤临床医案证治特点的研究》

《基于文献整理升阳益胃汤临床医案证治特点的研究》

《基于文献整理升阳益胃汤临床医案证治特点的研究》一、引言升阳益胃汤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方剂,具有调和脾胃、益气升阳的功效,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脾胃虚弱、消化不良、体倦乏力等症状。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升阳益胃汤的临床应用及其证治特点。

本文旨在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和分析,探讨升阳益胃汤的临床医案证治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二、文献综述1. 升阳益胃汤的组成与功效升阳益胃汤主要由黄芪、党参、白术、茯苓、陈皮、柴胡等中药组成,具有调和脾胃、益气升阳、消食化积等功效。

其中,黄芪、党参等药材可以补气健脾,白术、茯苓等药材可以利水渗湿,陈皮、柴胡等药材可以疏肝理气,共同达到调和脾胃、益气升阳的作用。

2. 升阳益胃汤的临床应用升阳益胃汤在临床应用中,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消化不良、体倦乏力等症状。

同时,还有一些学者探索了其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治疗慢性胃炎、胃溃疡、肠易激综合征等。

研究表明,升阳益胃汤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3. 升阳益胃汤的证治特点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和分析,我们发现升阳益胃汤的证治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重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个性化治疗;二是以调和脾胃、益气升阳为主要治疗原则,通过补气健脾、利水渗湿、疏肝理气等手段达到治疗目的;三是注重整体调节,通过调理患者的饮食、作息、情绪等方面,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三、临床医案分析通过对相关临床医案的整理和分析,我们发现升阳益胃汤在治疗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等症状时,具有以下特点:1. 辨证施治:医生在诊断时,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辨证施治,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例如,对于脾胃虚弱的患者,医生会采用升阳益胃汤等中药方剂进行调理。

2. 综合治疗:医生在采用升阳益胃汤治疗时,还会结合其他治疗方法,如针灸、拔罐等中医治疗方法,以及饮食调理等综合治疗手段。

3. 疗效显著: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升阳益胃汤新用

升阳益胃汤新用

升阳益胃汤新用升阳益胃汤新用封银曼王祥麟升阳益胃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由黄芪、半夏、人参、甘草、独活、防风、白芍、羌活、橘皮、茯苓、柴胡、泽泻、白术、黄连、生姜、大枣 16 味药物组成。

具益气升阳,清热除湿之功,临证用治脾胃虚弱,湿热滞留中焦等证每收奇功。

1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王某,男,47 岁,1996 年 9 月 12 日初诊。

泄泻反复发作 1 年,加重半月。

1 年前因饮食生冷致腹痛、腹泻,经治缓解,但腹泻仍反复发作。

本次因喝冷饮而症状加重,腹泻每日 3,5 次,腹胀肠鸣,时有完谷不化,夹有泡沫粘液,偶带脓血,身重神倦,食减纳呆。

舌淡体胖、苔薄白,脉细弱。

结肠内窥镜检查示结肠粘膜呈多个浅表溃疡伴充血、水肿,肠粘膜粗糙,可见脓性分泌物覆盖。

证属脾胃虚弱,湿盛作泄。

治宜健脾升阳,助运化湿。

方用升阳益胃汤加减。

处方:白人参、白芍、甘草各 10 g,黄芪 30 g,焦白术、茯苓各 20 g,半夏、陈皮、羌活、独活、藁本、防风各 15 g,每日 1 剂,水煎服。

3 剂后泄泻次数即为每日 1,2 次,腹胀肠鸣减轻,饮食知味。

仍以上方加减服用 3 周,诸症悉除,结肠镜检查粘膜恢复正常。

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久泻范畴,主要病变在脾胃与大肠,脾胃湿盛是其发生的重要因素。

久泻者脾必虚,脾气虚弱,运化水湿的功能失常,肠胃正常的水液成为湿浊,湿从下泄而出现诸症。

遵东垣:“诸风药皆是风能胜湿”,又“如飧泄及泄不止,以风药升阳”之理论而拟升阳益胃汤。

方中羌活、独活、防风、藁本即祛风升阳之品,性温或平,味辛或兼苦,外能达表解肌,内可上行升清,鼓舞脾胃,虽常用治外感病,亦适于内伤脾胃病。

防风与白芍合用,既可驱风,又可柔肝。

升阳药旨在升举脾胃清气,使清气得升则浊气得降,促使脾胃功能恢复。

据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多数驱风药具有抗炎、抗菌及兴奋迷走神经作用,可调节肠管的蠕动与分泌。

因此,治疗久泻脾虚湿盛之证,健脾益气与祛风升阳药相配,效果甚优。

经典方剂升阳益胃汤

经典方剂升阳益胃汤

经典方剂升阳益胃汤李东垣最大的成就在于创立了内伤学说,而阐释内伤学说的代表性著作是《内外伤辨惑论》。

《内外伤辨惑论》是李东垣生前唯一成书且有自序的一本著作。

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卷上”部分主要辨外感病和内伤病的不同;“卷中”部分为劳倦所伤论;“卷下”部分为饮食所伤论。

其中,“卷中”部分根据春、夏、秋、冬四季分别列有饮食劳倦论、暑伤胃气论、肺之脾胃虚方和肾之脾胃虚方四部分。

本文介绍《内外伤辨惑论》的经典方剂——升阳益胃汤。

方证出处《内外伤辨惑论》原文:脾胃虚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口干舌干,饮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欲食,食不消;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乃阳气不伸故也。

当升阳益气,名之曰升阳益胃汤。

原方组成:黄芪二两,半夏、人参、炙甘草各一两,独活、防风、白芍、羌活各五钱,橘皮四钱,茯苓、柴胡、泽泻、白术各三钱,黄连一钱。

用法:上㕮咀,每服称三钱,水三盏,生姜五片,枣二枚,煎至一盏,去渣,温服,早饭后。

或加至五钱。

主治:肺脾气虚证。

辨证释疑升阳益胃汤是李东垣按照春、夏、秋、冬四时制定的四首代表性方剂中应“秋”的一首方剂,出自《内外伤辨惑论》“卷中”的“肺之脾胃虚方”内容中。

什么是“肺之脾胃虚”?明代医家周慎斋在《慎斋遗书》中说:“胃中阳气,贯于五脏之内。

假令胃中阳气不到于肺,即是肺之脾胃虚也。

余可类推。

”胃中阳气就是李东垣所说的胃气,胃气是贯于五脏之内的。

《脾胃论》中说:“脾无正行,于四季之末各旺一十八日,以生四脏。

”也就是说,心、肝、肺、肾四脏中都有脾胃,都有胃气。

可以这样理解:肺中的脾胃虚就是“肺之脾胃虚”,或者说肺中的胃气虚就是“肺之脾胃虚”。

为什么会出现“肺中脾胃虚”?肺主秋降,在内伤脾胃气虚的基础上,秋降不及,即是肺中脾胃虚。

秋降不及,既可以是脾胃气虚引起,也可以是在脾胃气虚的基础上有其他因素如邪阻、气滞等引起。

“肺中脾胃虚”有什么表现?我们很难用一组脉症把“肺中脾胃虚”界定下来,只能参考升阳益胃汤的主治去明白其中道理,然后以理去指导临床。

升阳益胃汤临床应用举隅(荨麻疹案、睑废案、附骨疽案)

升阳益胃汤临床应用举隅(荨麻疹案、睑废案、附骨疽案)

升阳益胃汤临床应用举隅(荨麻疹案、睑废案、附骨疽案)升阳益胃汤临床应用举隅马维庆升阳益胃汤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该方由黄芪、人参、甘草、独活、羌活、防风、白芍、陈皮、半夏、茯苓、柴胡、泽泻、白术、黄连、生姜、大枣组成。

具有健脾化湿,升阳益气的功效。

治疗“脾胃虚,怠惰嗜卧??食无味,大便欠调,小溲频数,食不消,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不和”等证。

笔者循辨证论治原则,宗“异病同治”之旨,临床运用于消化系统之外的疾病,取得良效,兹不揣浅陋,就正于同道。

1 荨麻疹案易某,男,38岁,工人。

1996-03-26初诊。

患者1个月来周身起红色疹点,尤以四肢为多,奇痒难忍,夜晚更甚。

经驱虫、抗过敏、镇静等处理后,不见好转,来我院就诊。

诊见两下肢轻度浮肿,纳食不香,大便日行2次,质稀,舌苔薄黄,脉弦滑。

脉证合参。

此系肺脾不足,风湿热邪郁于肌肤腠理之间。

治以东垣升阳益胃汤:党参10g,生白术10 g,黄芪15 g,川黄连5 g,法半夏6 g,羌活、独活各5 g。

防风5 g,柴胡5g,白芍10 g。

3剂后痒势已退七八,浮肿消,原方再服3剂,巩固疗效。

随访未发。

按:荨麻疹的中医治疗一般以祛风、燥湿、清热为大法,而我们认为荨麻疹的发病部位在皮肉之间。

该病与肺脾胃有密切关系。

诚如《诸病源候论》所说:“肺主气,候于皮毛,脾主肌肉,气虚则肤腠开,为风湿所乘;内热则脾气温,肌肉生热也。

湿热相搏,故头面身体皆生疮也。

”升阳益胃汤乃东垣名方,具有运脾胃,益肺气,升阳发泄,能使湿热化而病邪退,阳气升,而风疹消的作用。

经过临床观察,凡属脾肺不足、外受风邪,内蕴湿热所致的荨麻疹,以此方治疗,确有良效。

(附:慢性荨麻疹郑某,女,59岁,1998年3月初诊。

全身反复出现呈地图状、瘙痒性皮疹2年余。

患者平素体虚,2年前胃溃疡手术半月后,见全身发疹,形状不一,此起彼伏,瘙痒夜甚,经抗组胺、抗生素、输液及中药清热解毒、祛风止痒等治疗,疗效不显,发作时夜不能眠,痛苦不堪。

升阳益汤的功能主治及临床应用

升阳益汤的功能主治及临床应用

升阳益汤的功能主治及临床应用简介升阳益汤是一种传统中药方剂,由多种中药组成。

它在中医理论中被称为温阳补虚剂,具有温阳扶正、益气生津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升阳益汤的功能主治及其临床应用。

功能主治升阳益汤的主要功能主治如下: 1. 温阳扶正:升阳益汤中的药材具有温阳的作用,可以温补阳气,提高人体阳气水平,改善阳气不足的症状。

2. 益气生津:升阳益汤中的药材中含有多种具有益气生津作用的成分,可以增加体内的气血和津液,缓解口渴、乏力等症状。

临床应用升阳益汤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临床应用场景: 1. 脾肾阳虚型糖尿病:升阳益汤中的药材可以温补阳气,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脾肾阳虚型糖尿病患者的症状。

2. 肺胃阴虚型慢性咳嗽:升阳益汤中的药材具有益气生津的作用,可以增加肺胃的津液,缓解慢性咳嗽症状。

3. 脾胃阳虚型消化不良:升阳益汤中的药材可以温补脾胃阳气,增加消化液分泌,改善消化不良症状。

4. 肾阳不足型阳痿早泄:升阳益汤中的药材可以温补肾阳,增加肾脏的功能,改善阳痿早泄症状。

用法用量升阳益汤的用法用量如下: 1. 配方:黄柏15克,干姜10克,附子10克,鹿角胶10克,茯苓15克,山药15克,白术15克,炙甘草5克。

2. 煎服:将以上药材加水煎煮,煎至水剩一半时即可,一日两次,分两次服用。

注意事项在使用升阳益汤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服用前需咨询医生:升阳益汤是一种传统中药方剂,在使用之前需要咨询医生的建议,确保合适的用药剂量和使用方法。

2. 不宜过量使用:升阳益汤具有温阳作用,但过量使用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或药物相互作用,因此应遵循医生的建议使用。

3. 不适用人群:升阳益汤不适用于阳虚火旺、阴虚火旺等症状明显的人群,应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其他方剂。

综上所述,升阳益汤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方剂,具有温阳扶正、益气生津的功能主治,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脾肾阳虚型糖尿病、肺胃阴虚型慢性咳嗽等症状。

升阳益胃汤临证新用

升阳益胃汤临证新用

升阳益胃汤临证新用升阳益胃汤是中医药中的一种经典方剂,具有升阳散寒、温中益气、健脾养胃的作用。

传统上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寒、食欲不振、呕吐泄泻等病症。

但随着临床实践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升阳益胃汤还有许多新的临床应用。

方剂组成升阳益胃汤的组成比较简单,主要包括党参、黄芪、白术、苍术、干姜、炙甘草、大枣等七味药材。

这七味药材的作用和功效各有不同,在配伍的时候有着独特的作用。

•党参:具有益气固表、生津止渴、补养脾肺等作用。

•黄芪:具有益气固表、扶正祛邪的作用,可加强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

•白术:具有健脾除湿、补中益气的作用,可调整脾胃功能,促进食欲。

•苍术:具有健脾除湿、止泻的作用,可治疗脾胃失常所致的腹泻等病症。

•干姜:具有散寒解表、温中止吐、化痰开胃等作用。

•炙甘草:具有调和中药、缓解党参和黄芪之间的不良反应等作用。

•大枣:具有益气补中、养血安神等作用,可增加药物的甘香味,促进患者食欲的恢复。

主要病症升阳益胃汤主要适用于如下病症:1. 脾胃虚寒脾胃虚寒是指脾胃功能失调,引起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情况。

常见症状包括:食欲减退,尤其是对冷食、生冷食物的不耐受;消化不良,胃脘胀痛、嗳气、腹泻等。

升阳益胃汤能够温中益气、健脾养胃,对于脾胃虚寒的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2. 慢性胃炎慢性胃炎是指胃黏膜长期受到炎症刺激,导致反复发作的一种疾病。

临床表现主要有上腹部灼热、反酸、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

升阳益胃汤能够温中益气、健脾养胃,使胃肠功能得以恢复,从而达到治疗慢性胃炎的作用。

3. 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是由于胃肠的黏膜受到各种因素的刺激而导致的溃疡。

最常见的症状是上腹部疼痛,经过进食或服用抗酸药物后疼痛减轻。

升阳益胃汤具有温中益气、健脾养胃的作用,对于消化性溃疡的患者具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4. 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是胃黏膜上皮层炎症的一种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可引起胃黏膜萎缩,造成不良后果。

升阳益胃汤能够温中益气、健脾养胃,刺激胃部黏膜的修复,对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有一定的帮助。

升阳益胃汤,治疗脾胃虚弱的一张好方

升阳益胃汤,治疗脾胃虚弱的一张好方

升阳益胃汤,治疗脾胃虚弱的一张好方导读:东垣的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是非常能体现其理论的一张值得玩味的处方,而升阳益胃汤也是据其系统的理论所化裁的一张方,见脾胃虚弱且因湿邪不化,而阳气不升的,皆可用。

东垣的理论非常系统,值得好好深入琢磨。

升阳益胃汤作者/焦树德羌活15克,独活15克,防风15克,柴胡9克,人参30克,白术9克,茯苓9克,炙甘草30克,黄芪60克,白芍15克,半夏30克,黄连6克,泽泻9克,陈皮12克,共为粗末,每服10克,生姜5片,枣2枚(去核),水三盏,同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本方适用于脾胃虚弱而湿邪不化,阳气不升之证。

症见倦怠嗜卧,四肢无力,时值秋燥令行,湿热方退,体重节痛,口苦舌燥,心不思食,食不知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食不消,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不和,舌苔厚腻,脉象濡软。

盖因脾土虚弱不能制湿,湿邪重故,感到体重节痛、四肢无力、心不思食。

中焦不能布化水谷精微,故口中无味。

中运不健,传化失宜,故二便皆不调顺。

土不生金,母病累子,故肺弱表虚而洒淅恶寒,阳气不得伸,故面色不和,惨惨不乐。

方中半夏、白术燥湿,茯苓、泽泻渗湿而降浊阴;羌活、独活、防风、柴胡升举清阳之气,风药并能胜湿;少佐黄连以退阴火疗湿热;陈皮平胃气;参、芪、甘草益胃气;白芍酸收敛阴而和营,并能防止羌活、柴胡辛散太过。

全方补中有散,发中有收,使正气足、阳气生,自然身健病痊。

《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曾说:“人参属补,不知君于枳、朴中,即为补中泻也。

羌、防辈为散,不知佐于参、芪中,即为补中升也。

近世之医,一见羌、防辈,即曰:发散不可轻用。

亦不审佐于何药之中,皆因读书未明,不知造化别有妙理耳。

”本方去黄芪、白术、半夏、茯苓、泽泻、黄连、陈皮,加升麻、葛根,生甘草,名升阳散火汤,也是李东垣先生创制的方剂。

用于治疗因脾阴血虚,胃阳气弱,春寒不去,胃虚过食冷物,抑制少阳清气,郁遏阳气于脾土之中所致的四肢发热、肌热、发困、筋骨间热,热如燎,扪之烙手诸症。

康恒老师谈升阳益胃汤临证使用!我对于此方的小理解笔记也分享至文末。

康恒老师谈升阳益胃汤临证使用!我对于此方的小理解笔记也分享至文末。

康恒老师谈升阳益胃汤临证使用!我对于此方的小理解笔记也分享至文末。

组成及主治升阳益胃汤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中的“肺之脾胃虚论”,这是这个方子的组成:黄芪二两,人参、半夏、炙甘草各一两,独活、羌活、防风、白芍各五钱,陈皮四钱,白术、茯苓、泽泻、柴胡各三钱,黄连二钱,共十四味药组成。

一般打成粗粉,每次服三钱,加生姜五片,大枣两枚,同煎,早饭后服。

现在服药的时候一般都是嘱咐病人要早、中、晚服三次。

主治脾胃之虚,倦怠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口干舌干、饮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欲饮食、食不消、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乃阳气不伸故也,当升阳益气,名之曰“升阳益胃汤”。

现代人“阳气不升”者多的原因为什么现在一说就是阳气不升呢?阳气不升,造成情况是有多重原因的。

然后下面我们来说一下这个阳气不升。

因为现代人的饮食结构,一般的都能吃饱穿暖,而且营养都不缺,如果吃多了就容易造成积滞,就会伤到脾胃。

然而现代一些人,又多喝饮料、冷饮,吃水果之类的生冷之品,容易伤到脾胃的阳气,使体内阳气冰伏到体内,这就造成阳气不升的一个缘故。

另一方面就是一个情志的缘故,现代人因为人心比较浮躁,所以情绪一般都多易激动。

还有现在就是夏天了,一般的人也都睡得都比较晚,晚上睡不着,怎么办啊?出去拉了几个朋友,出去吃点烧烤,撸个串,然后再熨点小酒,然后这个时候就容易更伤胃气了,容易造成这个阳气不升。

我们在门诊经常见到这类病人,经常前几天的时候吃个烧烤,熨点小酒,或者朋友聚一下餐,然后吃一点辣的东西,就容易造成一些感染性的疾病,这也是造成阳气虚和阳气不升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

加减及注意事项加减:服药后小便罢而病情加增剧,是不宜利小便,当少去茯苓、泽泻。

此方虽有湿热,但脾胃虚弱,脾胃虚弱,当不能淡渗利湿,利之可更伤脾胃之精气。

若喜食,一二日不可饱食,恐胃再伤,以药力尚少,胃气不得转运升发也。

须薄味之食或美食,以助药力,益升浮之气,而滋其胃气,慎不可淡食,以损药力,而助邪气之降沉也。

肾虚,却虚不受补,李东垣升阳益胃汤,一升一降,健脾化湿

肾虚,却虚不受补,李东垣升阳益胃汤,一升一降,健脾化湿

肾虚,却虚不受补,李东垣升阳益胃汤,一升一降,健脾化湿升阳益胃汤方歌:升阳益胃六君芪,羌独防风柴胡齐,连泽白芍生姜枣,升阳益胃此方奇。

原方:黄芪30g ,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白芍,羌活,泽泻各10g ,独活,柴胡,防风,炙甘草各6g 黄连,生姜各3g,大枣3枚原用法:上药为粗末,每用9g,加生姜5片,大枣5枚,水煎服。

功效:健脾祛湿,升发阳气。

主治:脾胃虚弱,兼夹痰湿。

症见肢体酸痛,怠惰嗜卧,口苦舌干,饮食无味,大便溏稀,小便频数,舌淡苔白腻,脉缓无力等。

方解:君——黄芪甘温,健脾益气。

臣——人参、白术补气健脾,助阳益胃。

佐——半夏、陈皮化痰理气,茯苓、泽泻淡渗利湿,防风、羌活、独活散风祛湿,柴胡升发阳气,白芍和血敛阴,黄连清热泻火。

使——炙甘草健脾兼调和诸药。

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祛湿,升发阳气之功。

升阳益胃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为脾胃气虚、湿热余邪滞留而设.主治疲乏懒动、四肢无力、食不消化、大便不调等症。

本方由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健脾益气,配以柴胡、防风、羌活、独活升发阳气,使脾胃之气斡旋,湿邪托化;半夏、陈皮和脾燥湿开胃;白芍和营敛阴,兼防风药过燥;黄连以清滞留的余热,泽泻引湿热下行而解.总之本方具有使中州转运,益气升发,冀其湿化而邪退,阳升而泻止.达到补气扶正、健脾固本、祛邪化湿之功.运用要点:本方主治脾胃虚弱兼见痰湿偏盛之症,以肢体酸痛,怠惰嗜卧,大便溏稀,小便频数,舌淡苔白腻,脉缓无力等为辨证要点。

临证中怎么用?抓主症:自觉症状:呼吸时有上气不接下气之感,呼气费力而吸气如常,在体力劳动时尤为明显(脾肺气虚)。

脉象:六脉皆沉细微弱,寸部尤甚,右寸常寻按至骨,始觉搏动,稍举即失,然两尺重按仍搏动有根(下陷脉)。

舌象:舌质淡红不华,苔薄白而润滑,有多量水液笼罩舌面(脾虚痰湿盛)。

临床案例:余某幼郎,因患疮敷药,疮愈发肿,饮食二便如常,延医数手,调治多日,不识为疮蛊之症,无非五苓、平胃之药,渐至下肿尤甚,囊若水晶,形似鱼泡,呼吸不利,求治于余。

升阳益胃汤

升阳益胃汤

升阳益胃汤升阳益胃汤主治秋燥当令,脾胃虚弱,湿热余气未清,肺气不得顾护,当旺不旺而致疾病,用甘温除热配以苦寒泻火之法。

笔者临床运用,凡属脾胃虚弱,湿热内伏者均用本方并随证加减,屡获佳效,脾胃虚弱、清阳不升、湿浊内盛、浊阴上扰这一基本病机,升阳益胃汤具有益气升阳、清热除湿之功。

笔者以此方为基础加减治疗虚证顽固性不寐李东垣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慢性泄泻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痛泻交作,胸胁胀闷,暖气频频均为土木失和之象,口干且苦,舌苔黄腻,为肝经有火,湿热内蕴所致,此疾常取痛泻药方治之。

考虑病发之本源于脾虚,久病非白术一味能起,加之又兼湿热,故应加用培补中焦之品,清热化湿之剂,而升阳益胃汤不仅可兼顾几方,而且又含痛泻要方之意,用之加减自然妥帖。

2讨论(l)慢性泄泻虽病因繁多,病理变化复杂,但脾失运化,乃基本病机,脾虚为主要方面,水湿内困、土虚木乘、中阳下陷等病理变化也多在脾虚的基础上产生。

而李东垣之升阳益胃汤中,人参(可用党参代之)、白术、黄茂乃气厚味薄之品,重在补益脾胃,升运中阳;羌活、独活、柴胡、防风均属味薄主升之风药,有鼓动中焦,升发清阳之功效;获荃、泽泻、半夏为祛湿安中之佳品;白芍养血抑木,酸收又可节制风药之辛散;加之行气开胃之陈皮、调治湿热之黄连共成兼顾慢性泄泻诸多因素之良方。

因此,临床用之加减治疗每每奏效。

(2)治疗慢性泄泻重在调理脾胃功能,在具体治疗时,应注意脾升胃降这一生理特点。

所谓“升”即为“升阳”、“升清”之意,而“降”则常为权宜之策,故主意在升自明。

若脾之阳气不能升发,则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必导致“清气在下则生飨泻”之结果。

为此,治疗慢性泄泻应酌情选用升阳益胃汤中柴胡、防风等能鼓动中焦、升运中阳之品。

这也寓“补中之剂得发表之品中自安,益气之剂得清气之剂而气益倍”之意。

至于方中虽含少量药性沉降之药如半夏、泽泻,但毕竟是升中辅降,以升为主,取降以促升之意,此用药之妙与主旨无悖。

而具体施治时应注意升阳风药其量宜轻。

中药经方:升阳益胃汤医案(腹泻、胆囊炎、眩晕、咽炎、荨麻疹)

中药经方:升阳益胃汤医案(腹泻、胆囊炎、眩晕、咽炎、荨麻疹)

中药经方:升阳益胃汤医案(腹泻、胆囊炎、眩晕、咽炎、荨麻疹)方由黄芪、半夏、人参、炙甘草、独活、防风、白芍、羌活、橘皮、茯苓、柴胡、泽泻、白术、黄连,14味中药组成。

有益气健脾、升阳益胃、清热除湿之功,专治湿热阻滞于中焦导致的各种问题。

湿热之邪,阻于中焦,滞于胃肠,中轴失运,可致心下痞满,胃气失降而呕,脾失健运而泻。

因此接诊过程中,凡遇到此类病证,我都会用该方加减治疗,结果均收到满意疗效。

一、慢性腹泻、慢性结肠炎医案陈先生,42岁,慢性腹泻两年,检查为慢性结肠炎,每天腹泻5-8次,腹痛明显,大便有食物残渣,腹胀明显,患者面色苍白,精神萎靡。

舌质淡,舌苔薄白,舌根稍显黄腻。

患者自述经常嗓子不舒服。

综合辨证为脾虚气陷、湿热蕴结所致。

开方炙黄芪、党参、焦白术、法半夏、泽泻、茯苓、白芍、炙甘草、防风、陈皮、黄连、柴胡。

用药5天,腹泻次数明显减少,腹痛腹胀均有减轻。

用药10天,大便成型,一次一次。

用药50天左右,诸症全消,精神振奋,遂停药。

随访2年,未见复发。

二、胆囊炎医案关女士,50岁,慢性胆囊炎八年余,伴有轻度脂肪肝。

患者面色黄,说话声音低,动辄气喘不止。

自述肋痛背痛,头晕头昏,精力欠佳,食欲欠佳,消化不好,嗜睡懒言,眼睛酸痛。

综合辨证为脾胃气虚,中焦湿热。

开方白参、黄芪、炙甘草、柴胡、香附、白芍、延胡索、郁金、川芎、羌活、半夏、陈皮、茯苓。

用药7天,肋痛背痛减轻。

用药2月余,诸症全消,后续用它方调理脂肪肝,疗效颇佳。

三、眩晕医案赵女士,45岁,头晕目眩一年余。

血压、心电皆正常,患者常觉疲惫不堪、精力难支、气虚喘促,动辄头晕目眩,感觉天旋地转,站立不稳。

患者脸色苍白,食欲不佳,消瘦心烦,舌质淡红,舌苔薄白。

综合辨证为气虚下陷,清阳不升。

开方党参、白芍、白术、半夏、黄芪、茯苓、甘草、柴胡、防风、陈皮、羌活、独活、青荷叶。

用药5天后,患者眩晕感明显减轻。

用药半月,眩晕基本止住。

效不更方,续用上方两月左右停药。

临床运用升阳益胃汤验案二则

临床运用升阳益胃汤验案二则

现 有验 案 二则,报 道如下。 1 萎缩性胃炎
迟 某,2 011年1月12日初 诊,男,6 7岁,主 诉:活 动后心 悸、气 短。四肢困重,食少 纳 呆。胃酸、胃胀。萎 缩 性胃炎 病史。舌 诊:舌 质 淡暗,苔 粘腻。脉 诊:脉滑稍弦。处方:黄芪30 g、党参15 g、炒 白术20 g、黄连15 g、清半夏10 g、炙甘草10 g、陈皮15 g、茯苓20 g、 泽泻15 g、防风10 g、羌活15 g、独活10 g、柴胡15 g、白芍20 g,共3 付,水煎 服日一 剂 早晚 分 服。二诊:主 诉 症 状 好 转。原方予 5 付。
版社,19 9 5:5 4 8 . (收 稿日期:2 012 -11- 0 5)
中国卫生产Leabharlann 179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通讯作者] 芦帅(1986 -),女,汉族,硕士。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心血管 内科。
镜 证 实原中度慢 性 萎 缩 性胃炎已经 转为轻 度。 2 低血压
张 某,2 011年1月21日初 诊,女,2 2 岁,主 诉:睡 眠 欠佳,胸闷、心 悸、乏力、近日心前区隐痛不适,肢体 沉 重,平日血 压偏 低,曾有一 过 性黑矇。舌诊:舌质淡,苔微腻。脉诊:脉沉涩。Bp:85/54 mmHg。处 方:黄芪30 g、清半夏10 g、红参面10 g、炙甘草10 g、羌活10 g、独 活15 g、防风10 g、陈皮20 g、茯苓20 g、泽泻20 g、柴胡10 g、白芍 20 g、炒白术20 g、黄连10 g、柏子仁10 g,共5付,水煎服日一剂早 晚 分 服。二诊:患者上 述 症 状 好 转,原方不 变 予 5 付。
按:本 例 患 者 曾 有一 过 性 黑 矇,属于 中医 眩 晕 范 畴,患 者 平日 忧 思 较 多,思虑 过 度,劳伤心脾,脾主 肌肉,脾气 不足,失于 运化,聚 湿 生 痰,四肢百骸失于水谷精微 荣养,故有肢体 沉重、乏力。痰邪 阻 滞,清阳 不升,浊阴 不 降,清 窍 失养,故 有一 过 性 黑 矇。痰 邪 阻 碍 气机,心神被扰,故有胸闷、心悸。患者平日血 压偏低,因其阳气不 足,清阳不升,精微不 得充 养所 致。据患者具 体情况,治疗应健 运 脾 胃,升阳祛 湿,升阳益胃汤 切 合 病 机,方中红参面、炙甘草、黄 芪、茯 苓 补脾 益气,健 脾 利湿,陈 皮、半夏 理 气和胃化 痰,并助 气 机 运化。 柴胡升发 清阳,泽泻降 泄 利 水渗 湿,二 药 升降 有序。黄连 燥 湿 化 痰,白芍 敛 阴和血,并 引阳 气 入 阴,合柏 子 仁可治 疗 睡 眠 欠佳。方中 羌活、独活、防风 诸 祛 风 药 有 升发阳 气 之 功,脾胃阳 气得 升,则 水 谷 精微 得以运化 充 养,清 窍 得 滋,则 诸 症可除。关 喜叶、石恒录 [9]有运 用升阳益胃汤治 疗生理 性 低 血 压的经验。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升阳益胃汤临证新用
升阳益胃汤出自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卷中,药物组成:黄芪(30克)半夏(15克)人参(15克)炙甘草(15克)独活(9克)防风(9克)白芍药(9克)羌活(9克)橘皮(6克)茯苓(5克)柴胡(5克)泽泻(5克)白术(5克)黄连(1.5克)。

主治:一、脾胃虚弱、怠惰嗜卧。

二、体重节痛,口苦舌干,心不思食,食不知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欲食,食不消。

三、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

1肠易激综合症
张某,男,38岁,2009年2月12日初诊。

泄泻反复发作2年,加重半月。

2年前因饮食不当致腹痛、腹泻,经治缓解,但腹泻仍反复发作。

本次因喝冷饮而症状加重,腹泻每日3~5次,腹胀肠鸣,时有完谷不化,身重神倦,食减纳呆。

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结肠内窥镜检查正常。

证属脾胃虚弱,湿盛作泄。

治宜益气升阳,健脾化湿。

方用升阳益胃汤加减。

处方:柴胡、泽泻、甘草各10g,黄芪30g,焦白术、茯苓各20g,党参、白芍、半夏、陈皮、羌活、独活、葛根、防风各15g,每日1剂,水煎服。

3剂后泄泻次数即为每日1~2次,腹胀肠鸣减轻,饮食知味。

仍以上方加减服用1周,诸症悉除,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类十分常见的胃肠道功能疾病,令人惊异的是其发病率极高,仅次于感冒。

根据其主要症状分为腹泻型(D-IBS)、便秘型(C-IBS)和交替型(A-IBS,即腹泻、便秘交替出
现)三种类型。

该病的症状表现是突然出现肠鸣亢进、腹痛、稀便,有的人还可能会伴有皮肤潮红、瘙痒、荨麻疹、哮喘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待精神紧张状况得到缓解之后,各种症状又很快消失。

肠易激综合症属中医久泻范畴,主要病变在脾胃与大肠,脾虚湿盛是其发病的重要因素。

久泻者脾必虚,脾气虚弱,运化水湿的功能失常,肠胃正常的水液成为湿浊,湿从下泄而出现诸症。

遵东垣:“诸风药皆是风能胜湿”,又“如飧泄及泄不止,以风药升阳”之理论而拟升阳益胃汤治之。

另据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多数驱风药具有抗炎、抗菌及兴奋迷走神经作用,可调节肠管的蠕动与分泌。

因此,治疗久泻脾虚湿盛之证,健脾益气与祛风升阳药相配,效果甚优。

2反复呼吸道感染
患者,男,6岁。

2008年2月6日初诊,2年来经常出现发热、咳嗽、流涕、咽喉肿痛等症状。

医生诊断为“反复呼吸道感染”,服西药,输液虽能取效一时,但反复发作,家长甚是苦恼,随求诊于吾,患儿食欲不振、面色萎黄,神疲乏力,间歇咳嗽、咳痰,舌淡苔白腻。

证属肺脾两虚,治宜健脾益气固表,拟升阳益胃汤加减。

处方:炙黄芪、党参、炒白术、防风、茯苓各10g,法半夏6g,陈皮、炙甘草各6g,柴胡、桂枝、羌活、独活各6g,百部10g,赤芍、泽泻各5g,黄连3g,炒莱菔10g。

每天1剂,水煎服。

服药15剂,诸症悉除,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反复呼吸道感染(RRI)是小儿常见病,发病率达20%左右,以2~6岁最常见。

患有RRI的小儿简称复感儿,在1年内有7~10次以上的上下呼吸道感染。

多为先天性因素或机体免疫功能
低下或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缺乏,或喂养方式不当,以及遗传、护理、居住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若治疗不当会导致哮喘、心肌炎、肾炎等病,严重影响小儿生长发育与身体健康,为目前儿科领域内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反复呼吸道感染属于中医“虚证”范畴。

由于小儿禀赋不足,肺脾两虚,肺气虚弱则卫表不固,脾胃虚弱则化源不足,五脏皆虚,故易受外邪侵袭。

升阳益胃汤,李东垣谓之“肺之脾胃虚方”。

方中六君子汤健脾益气化痰,玉屏风益卫固表,增强肌体抵抗力,祛风药驱邪外出,补泻升降,健脾益肺,合而成方,对反复呼吸道感染,疗效确切。

3脑供血不足
患者,女,48岁,2009年12月10日初诊。

经常性头痛头昏已2年,加重1月。

曾在某医院做经颅超声多普勒检查示脑血管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症见眩晕头痛,两颞部时有搏动性疼痛,记忆减退,怠惰嗜卧,四肢沉重,口苦舌干,饮食无味,舌淡苔白腻,脉细缓。

证属脾胃气虚,湿浊中阻,清阳不升,脑脉失养。

治宜益气升阳,祛风除湿,拟升阳益胃汤加减。

处方:黄芪30g,蔓荆子20g,党参、白术、羌活、赤芍、防风、葛根、天麻、茯苓各15g,柴胡、半夏、陈皮、甘草各10g,每日1剂,水煎服。

服5剂后头昏头痛明显减轻,四肢轻快。

继以上方加地龙、川芎等调治1周余而愈。

按:慢性脑供血不足最早是在1990年由日本医学家提出来的,是指各种原因导致大脑出现慢性的广泛的供血不足,引发脑部缺血缺氧而出现一系列脑部功能障碍为临床表现的疾病。

慢性脑供血不足发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