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安全战略构想与中印边界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度的安全战略构想与中印边界问题
长期以来,印度政府为确保自己在中印边境地区非法侵占的大片中国领土,不顾历史事实,并否认自己原来的郑重声明,声称中印边界线已经为百年来的条约和协定所划定,非法的“麦克马洪线”是合法的中印边界线,且诬称已得到了中国政府的认可;坚持以喜马拉雅山分水岭为划界原则,并以其单方面的划界为中印双方谈判的基础。
这种英印殖民政府的遗风和强加于人的做法同中印两国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互谅互让原则背道而驰,自然遭到了中国的反对。
实际上,这只是问题的表面,略加思考,我们就不难发现:在中印边界问题上,印度方面有其更为深层的且具有很强延续性的战略考虑。
即印方一直把维护其国家安全作为其对华政策的基点。
从根本上说,这种战略考虑是中印地缘政治现实和印方领导人传统战略思维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是妨碍中印边界问题公正、合理解决的症结所在。
有鉴于此,本文拟就有关问题做些探讨。
一、中印边界问题的历史由来
作为人类文明的两大发源地,中印两国都曾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过重大的贡献,并有着长期友好的历史。
只
是到近代,英国殖民主义者统治印度以来,为侵略中国并出于同俄国在中亚争夺,进而维护南亚安全的战略考虑,英印
政府决心控制和侵占中国的西藏地区,将西藏作为中国同英印之间的“缓冲国”。
11 英国在南亚次大陆奉行的“前进政策”
19 世纪以来,英国为了进一步拓展其殖民势力,并同老
对手俄国在中亚地区争夺殖民利益,进而保障英属印度的
安全,提出了关于英属印度的安全战略,即所谓的“前进政
策”(Forward policy) 。
英国认为,英印的陆地边境,特别是西
北部和北部边境地区,是英国在防卫其南亚大陆殖民体系
中的薄弱环节。
从地缘战略角度来看,同英印毗邻的一些
国家和地区如阿富汗、不丹、尼泊尔、中国西藏,其作用因俄
国南下的强劲势头而无可比拟地增长了。
“前进政策”就是
要把英国统治扩张到那些同英印相邻或距离更远的国家中
去,从而巩固和增强英印当局在印度北方边界上的防务能
21 英印当局对中国西藏的企图:建立“缓冲国”
在英国防卫英印安全体系中,中国西藏具有十分重要
的战略地位。
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俯视整个印度半
岛,控制了西藏,既可以防止俄国势力的渗透,巩固南亚次
大陆的战略防御,又可为进一步向中亚和中国新疆地区扩
张提供通道与跳板。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英国把分裂中国
西藏、使之成为中国和英印之间的“缓冲国”视作实现其“前
进政策”的重要一环。
为侵占中国西藏,作为第一步,英国首先侵占和控制处
于西藏外围的喜马拉雅山各国和地区,诸如克什米尔、拉达
克、廓尔喀(尼泊尔) 、不丹、哲孟雄(锡金) 等,将它们作为侵
略西藏的基地,接着便把矛头直接指向西藏。
在这一过程
中,英国除直接出兵西藏,通过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
约、获得一系列侵略特权外,还积极谋求与西藏地方当局直
接交涉,以挑起西藏地方政府同中国政府之间的矛盾,从中
渔利。
同时,它还在西藏地方当局上层培植代理人,利用他
们从事分裂中国领土的活动。
1888 年英国发动第一次侵藏战争,迫使清政府派员与英人谈判议和,于1890 年签订《中英会议藏印条约》,承认哲孟雄(锡金) 为英国的保护国,划
定西藏和锡金界;1893 年签订《中英会议藏印续条》,给英国与西藏通商的便利;1904 年,英国乘日俄战争之机进军拉萨,强迫西藏地方政府当局签订有损中国主权的《拉萨条约》,这一条约既遭到清政府的拒绝,也不为其他列强所接受;1906 年清政府外务部侍郎唐绍仪与英国驻华公使萨道
义签订《中英续订藏印条约》六款,英国以承认中国对西藏地方的领土主权,换取了大量权益,并把《拉萨条约》作为附约。
所有这些殖民活动,都是紧紧围绕着将其殖民势力扩
展到西藏,分裂中国领土,把西藏作为其势力范围之目的而
展开的。
1913 年10 月,英国又趁袁世凯急于求得各国承认之
际,威逼袁世凯同意就西藏新约问题同英国和西藏地方当
局在印度的西姆拉重开谈判。
在会议上,英国政府代表麦
克马洪以“调停者”的身份公然提出分裂中国西藏的所谓
“调停约稿”[1 ] (P298) , “把西藏划分为…内藏‟(包括西康一部,川边以及差不多青海全境) 和…外藏‟(包括西藏全部和西康
思维方式的制约,中印双边关系以外的其他因素也对两国
关系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中中国同印度的传统敌
对国家巴基斯坦的关系以及中国新疆同巴控克什米尔地区
的边界都成了中印之间的十分敏感的政治问题。
1963 年3月2 日,中国边防部队从中印边界全线后撤完毕之日,中国
与巴基斯坦正式签署了《关于中国新疆和由巴基斯坦实际
控制其防务的各个地区相接壤的边界的协定》。
协定对中
国新疆地区与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的边界作出了
一项临时性的安排。
[6 ] 尽管中巴边界协定根本不涉及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但印度却对中巴谈判边界问题并签署边
界协定横加指责。
印度认为, “这个边界协议表明北京政府
想利用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分歧来促进自
己的扩张主义利益”[7 ] 。
1988 年印度总理访华时,对中巴边界协定规定中方将在印巴解决克什米尔争端之后与有关主
权当局重新确定边界的立场表示赞赏。
至今,印度仍顽固
坚持它在边界问题上的一贯立场,坚持“麦克马洪线”及分
水岭原则是划定中印边界方案的基础。
三、印度在中印边界问题上的安全战略构想
11 传统“前进政策”的破产
1959 年12 月9 日,尼赫鲁在议会演讲中从地缘政治的
角度表达了他对中国威胁的强烈担心:“即使我们百分之百
地同他们友好,事情仍然是这样:有一个强大的国家在我们
的边境上,这种情况本身改变了整个局势。
”[8 ]
中印两个亚洲大国拥有一条共同边界的现实是无法改
变的。
为解决这个地缘政治上的矛盾和由此产生的不安全
感,印度政府继承了英印当局的安全战略观:变中国的西藏
为中印之间的“缓冲国”。
针对印度在中印边界问题上的这
种战略设想,周恩来总理在1959 年5 月会见来自苏联等11
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访华代表团和驻华使者时,就西藏问题
和中印关系的实质明确指出:印度反对西藏的民主改革,
“目的是要使西藏停滞不前,不改革,作为…缓冲国‟,置于印
度势力之下,成为它的保护国”。
这是“他们的主导思想,也
是中印间的争论中心”。
[9 ] (P269 - 270) 然而,新中国的成立、西藏的和平解放和1954 年协定的签署,印度想完全控制西
藏、变中国西藏为中印之间“缓冲国”的战略已不现实。
在
印度看来,要控制“印度安全线”喜马拉雅山,唯一可行的战
略选择就是尽可能地把中印边界向中国一方推进,“先敌占
领”喜马拉雅山分水岭靠近印度一侧的中国领土。
因为“一
旦分水岭被突破,敌人就可能长驱直抵印度平原”。
[10 ] (P90)
与外交政策相配合,印度在军事上积极推行“前进政策”,大
肆侵占中国领土,并在1962 年挑起中印边界武装冲突。
在
冲突过程中及其之后,印度国内的反华舆论叫嚣再次充分
暴露了它们在中国西藏问题和边界问题上的战略企图。
然而,印度在1962 年边界武装冲突中的惨败昭示了
“前进政策”的破产。
自此,印度开始全面检讨它的外交政
策和军事战略。
实际上,在1962 年之后,“不结盟”作为印
度外交政策的基本框架虽大体上未变,但它的一些组成部
分则做了修改,其中对国家防务战略的再思考使传统的强
调和平共处的观念被军事准备所取代。
这是一个根本的变
化,那种印度必须在地缘政治环境中保持对华军事平衡的
观点凸现出来,并一直影响到今天。
21 边境武装冲突后的印度对华战略
1962 年中印边界武装冲突和印度的惨败,进一步加深
了印度领导人对中印地缘政治现实的担心,安全问题完全
主宰了印度的对华政策。
印度认为,要从根本上保证印度
的安全,在对华战略上仅有防御能力是不够的,印度在军事
上还应具备必要时打进西藏的能力。
80 年代,印度提出“攻
势防御”的对华军事战略。
该战略要求印军首先突入中印
边境未被占领的争议地区,随之调遣合成部队,以加强印度
在中国边境的薄弱边防力量,从而取得分水岭一线对中国
军事优势,使印度可以以实力为后盾同中国谈判边界问题。
1987 年印军在边境地区举行“棋盘”军事演习及后续的“猎
鹰”军事演习就是在中印举行第7 轮边界谈判时进行的。
面对具有核威慑能力的中国,印度在边境地区保持对
华常规力量的局部优势不仅不能起到应有的威慑作用,而
且这种局部优势注定不会长久。
印度认为,维护其安全、确
保其在边界上既得利益,印度也必须常规能力和核能力并
举。
在核问题上,印度早在1964 年就公开放弃和平核政
策,坚持近核战略,积极发展核武器能力。
1964 年1 月,印
度原子能委员会主席霍米·巴巴拉(Homi Bhabha) 指出,比较
常规威慑和核威慑,前者仅能提供“相对的威慑”,而后者则
提供了“绝对的威慑”。
因此,核威慑能力对印度来说是必
不可少的。
[11 ] (P31) 当中国成为核国家后,印度认为,从世
界范围看,印度处于美国、苏联和中国三个核大国相互作用
的十字路口,这对印度是非常危险的。
特别是在巴基斯坦
继印度之后也大力推进核武器计划,印度更是感到不安全,
认为自己成了夹在中巴之间的一块“三明治”。
从国家安全
这个基点出发,印度完全不顾冷战后国际核军控取得重大
进展的事实,于1998 年5 月公开走向核武化,并宣布自己是
核武器国家。
核问题的凸现使得中印边界问题政治敏感性
和复杂性增加了。
90 年代,随着国际形势变化和国家战略重心向经济领
域转移,像其他国家一样,冷战后印度的军事观念也发生了
显著的变化。
它认为“那种想通过战争来摧毁敌国军事力
量、掠夺领土、征服意志的战争观已经过时”,“在此情况下,
武装部队的重要性将集中体现在威慑作用方面”,“而不是
强调征服和占领”[12 ] (P21) 。
1992 年印度国防部长称,印度并没能企图解放“被中国错误地占领”的领土或解放巴占克什
米尔地区。
[13 ] (P85) 新的时代要求印度同其邻国建立正常的国家关系,取得安全和信任,以适应冷战后时期新的安全观
念。
同时,印度也强调在军事观念变化过程中,安全因素是
莫测的。
为此,印度应执行一种保持最低核威慑的政策,使
任何敌人在进攻印度时必须付出巨大的代价。
[12 ] (P21) 在“区域性威慑”军事战略的指导下,印度对华军事战略也做了局
部调整,由过去力争夺取更多的领土调整为巩固既得利益,
争取解决边界问题的主动权。
根据安全战略构想,印度不断非法蚕食和侵占边境有
争议的中国领土。
到目前为止,印度已侵战了非法的“麦克
马洪线”以南9 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基本上达到了其
安全战略构想。
四、中印边界的现状与前景
自1962 年中印边界武装冲突以来,中印关系长期处于
一种紧张状态。
1976 年双方才互派大使,1981 年12 月中国和印度就边界问题举行首轮会谈。
1988 年底,印度总理拉·
甘地访华,双方签署的《联合新闻公报》明确表示:中印双方
将通过和平友好的方式协商解决边界问题。
以此为契机,
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中印关系有了较大的改善,有关边界
问题的谈判与磋商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化使得中印双方在边
界问题上必须求大同存小异,以稳定边界形势。
随着印度
国家战略的重大调整和中印关系的进一步改善,印度在继
续加强其对边境地区军事控制的同时,也开始与我国共同
致力于建立边界信任机制。
除建立中印边境联合工作小组
和军事、外交、专家谈判小组等对话机制外,双方还建立了边境会晤点,定期举行边境会晤,互通情况,协商解决边境
事务。
1993 年9 月印度总理拉奥访华期间,中印正式签署了《关于在中印边界实际控制线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协议》,规定中印边界问题应通过和平友好方式协商解决,双
方互不使用武力、互不以武力相威胁,在两国最终解决边界问题之前,双方严格尊重和遵守双方之间的实际控制线,将
实际控制线地区各自的军事力量保持在与两国睦邻友好关
系相适应的最低水平。
1995 年8 月,中印边界问题联合小组第8 轮会谈达成一致意见:为维护边境地区和平与稳定,
印度和中国对等撤除在旺东地区的2 个哨所,避免双方军
队间的近距离接触;加强边防当局和军事机构间的往来,在
军事领域建立信任措施等。
1996 年11 月,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访印期间,两国签署了《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军事领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协定》。
中印双方的高层互访
和友好协商,为通过和平谈判公平合理地解决边界问题创
造了有利的条件。
从长远利益和大局着眼,中印两国只要从和平共处五
项原则出发,遵守双方业已达成的协议,完全有可能把处于
不断改善中的中印关系带入21 世纪。
但是,1998 年3 月由人民党执掌政权的印度联合政府上台伊始就大肆渲染所谓
的“中国威胁论”,以混淆国际视听,为其发展核武器寻找借口。
在致美国总统克林顿的信中,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虽然
也认为印度与中国的关系“最近10 年左右已经改善”,但却
又声称:“主要由于边界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一种不信任的
气氛持续存在。
”[14 ]像以前一样,瓦杰帕伊政府依然将边界问题纳入安全战略统筹之中,并从地缘政治学出发寻求解
决办法。
只是在图谋变中国西藏为中印之间“缓冲国”无望
的情况下,印度才转而坚称中印边界已由喜马拉雅山分水
岭这一地理特征所先天决定,完全无视中印边界从未正式
划定的历史事实,拒不承认两国根据双方历来行政管辖所
及而形成的传统习惯边界,致使中印边界问题至今得不到
公正合理的解决。
瓦杰帕伊政府借口安全问题向中国发
难,表明了印度对华政策再次大幅度逆转。
只要印度不改
变其旧的战略思维,中印关系就无法摆脱边界问题的束缚,
这也就决定了印度在较长时期内仍将是影响中国周边安全
环境的一个主要变数。
对印度政府的无端挑衅,中国政府
从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保持了极大的冷静和克制,进
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并继续积极寻求改善两国关系,以期为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