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知沟”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知沟”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简要回顾了我国关于“知沟”问题的研究历程;并对研究重点作了介绍;同时指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知沟”问题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知沟;文献综述;信息均衡
一、“知沟”假说及发展
60年代的美国学校中,贫富儿童在学习能力与成绩上的差距引起了社会关注,“知沟”假说就产生在美国民众呼吁教育机会平等的大背景下。美国政府推行教育补充计划,企图通过大众传播来缩小贫富儿童的知识差距。其中一项尝试就是制作%芝麻街&这一儿童启蒙教育系列片,希望通过电视这一大众媒体的播放能改善贫困儿童的受教育条件。而最终结果显示,贫富儿童既有的知识差距不仅没有因这一系列片而缩小,反而随着时间的增加而扩大。
这个理论的最早贡献是蒂奇纳等人在1970年提出的“知沟”假设。它认为,“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壑是否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
罗杰斯1976年将“知沟”重新定义为“传播效果沟”,信息不仅导致“知沟”扩大,而且也会导致行为沟与态度沟的出现。另外,他还指出,不仅是大众传播,这一理论对于人际传播也同样适用。
艾蒂玛和克莱因在1977年提出的“上限效果”假说认为,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逐不是无止境的,达到某一上限后知识量的增加会减少乃至停止。经济地位高者虽然较早的获得信息,但是知识会在某一时间达到饱和,经济地位低者将会有机会赶上前者。
美国学者多霍等人认为有些沟壑最终也无法弥合,一个话题在一段时间后从公众讨论中消失,这样,一些经济地位低者就丧失了赶上经济地位高者的机会。无论是沟壑扩大还是缩小,该假说对现实社会更有借鉴意义的是1974年卡兹曼提出的“信息沟”,它认为,新传播技术的采用将带来整个社会信息流通量和信息接触量的增大,这并非对所有的社会成员均等,信息富裕阶层通过早期采用和熟练使用这些先进机器能比其他人更有信息优势,信息的贫困者又有可能沦为物质贫困者。新技术层出不穷,“老沟”未平,“新沟”又出现,“知沟”从更广泛意义上来说,成为“数字鸿沟”。这些沟壑出现在世界不同国家之间,又引发了国际传播领域的“南北问题”研究。[1]
二、我国对“知沟”理论研究量的变化及起分析1
为了统计我国学者对“知沟”问题的研究总量,作者对散见在文献中的数据进行整理,同时又用搜索引擎以“知沟”为关键词对现阶段该问题的探讨进行检索,统计数量变化。为进一步统计我国学者对“知沟”问题的规范研究,作者对中
【1】郭化.《浅议我国“知沟”现状及对策》.东南传播,2006年02期
2国期刊网(CNKI)全文数据库、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万方博硕士学位论文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分析看出,2005年之前,国内对“知沟”理论研究文献数目较少,且硕博论文比重不多,2005年之后,相关论文数量大幅增加,这与“知沟”问题在我国日益突出有关。【2】
三、目前我国对“知沟”问题研究的热点分布以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以一些传播学学者、社会学者、数字信息研究者等为主的研究人员对“知沟”进行了研究,并将结果以论文、学术著作、文章的形式发表出来,现将他们的研究热点分布整理如下:
1、“知沟”的概念及定义
虽然“知沟”这一名词频频出现在各种场合,包括各种学术性文章中,它的含义和所指却一直是混乱而随意的。目前学术界对于数字鸿沟的概念主要有以下几种:
比较概括性的定义是:所谓的"知沟"就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系统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的群体或个人之间所形成的知识差距。
有学者认为: “知沟”是在全球数字化进程中,不同国家、地区、行业、企业、人群之间,由于对信息、网络技术的占有和应用程度的不同所造成的“信息落差”、“知识分隔”和“贫富分化”问题。
郑州大学信息管理系付立宏博士认为:所谓“知沟”,亦称信息鸿沟,是指世界上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以及一国内部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企业之间、人群之间,由于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程度、应用水平不同所造成的贫富悬殊状态。【3】
对于“知沟”的定义目前还没有在内涵和外延上达成一致。一些学者把它理解为不同的社会群体上网比例的差异,另外一些学者则把“知沟”和不同地区的信息基础设施发展差距等同起来。这种概念的不一致造成了研究和讨论中许多不必要的混乱,而且无法对在一个社会内不同时点之间、或在各社会同一时点上的差别进行比较。
2、“知沟”的形成原因
对于“知沟”的形成原因,从现有研究文献看,学者将其分为两类,即国际间“知沟”形成原因和国内“知沟”形成原因。
【2】李屹立.《对当前我国数字鸿沟问题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现代情报,2005 【3】付立宏.关于数字鸿沟的几个问题[J].图书情报知识, 2003
对于国际间“知沟”形成原因: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邵培仁在《关于消除中国数字鸿沟的思考与对策》一文中指出国际政治经济的不平衡、不合理是造成南北国家间“知沟”的根本原因。此外,一些学者也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不同收入等级国家之间的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之间的差距、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信息化程度的差距归纳为国家间“知沟”形成原因。【4】
对于国内“知沟”形成原因:
武汉理工大学学者认为:收入差距是“知沟”的扩大的最主要原因。2006 年《农村经济绿皮书》指出, 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继续扩大。2005 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1049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55 元。这表明我国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十分悬殊, 农民仅有的 3255 元收入, 除去必要的生活开支、医疗和小孩教育外, 基本上不会有闲钱用于接收新信息,比如购买书籍、订阅报刊等。而对于城市居民来说, 由于可支配收入多, 经济条件允许其通过购书、读报、上网等多种方式及时接收新的信息。【5】除此之外,一个国家内部“知沟”的出现还涉及到传播技能上的差异、已有知识储存量的差异;社交范围的差异;信息的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的因素;媒介大众传播的性质等社会因素。
由此可见,众多学者虽然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知沟”的形成原因,但还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知沟”是涉及经济、文化、种族等众多领域的大问题,它的形成原因也纷繁复杂,不能以某一方面的原因来代替全部原因。二是研究“知沟”的形成原因是要从根本解决“知沟”问题,而不是研究原因本身。
3、我国“知沟”问题的表现形式
学者对于目前我国数字鸿沟研究的表现形式主要侧重3个方面,即中国与世界、中国各地区之间以及城乡之间的“知沟”。
在信息时代,中国地区间的“知沟”突出表现为因特网普及水平极不平衡,国家统计局的测算显示, 中国家用电脑的普及率,东部最发达地区与西部最不发达地区的差距高达31倍;东部地区因特网用户的普及水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197倍,而西部地区则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3。在中国信息化程度的分布状况中,排位于前10名的省区中没有一个在西部,而排列最后的4名却都在西部地区。中国东西部之间的“知沟”正越拉越大,“知沟”已成为制约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6】
由上可知,大家至少在以下两个问题上达成共识,一是我国“知沟”问题已经广泛存在,且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障碍。二是中国要实现由大国到信息强国的飞跃,缩小面临的“知沟”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4、已有研究文献对我国解决“知沟”问3题的措施
研究问题的最终目的是要解决问题,学者们对“知沟”问题的研究也不例外,
【4】邵培仁,张健康.关于消除中国数字鸿沟的思考与对策[J].浙江大学学报, 2003;
【5】谢弋、鲁金华. 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东南传播,2007;
【6】汪传雷.国外信息差距的现状和对策研究[J].情报研究,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