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迁移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中国人口迁徙模式研究

中国人口迁徙模式研究

中国人口迁徙模式研究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拥有庞大的人口规模和广泛的地域范围。

人口迁徙是指人口由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地区的过程,这在中国是一个常见且重要的现象。

本文将对中国的人口迁徙模式进行研究,探讨其原因、影响和趋势。

一、中国人口迁徙的背景中国是一个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国家,不同地区的经济水平存在差异。

因此,人们通过人口迁徙来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教育资源和生活条件。

此外,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是人口迁徙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大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越来越强,这促使人们离开农村地区迁往城市。

二、中国人口迁徙的模式1. 农村向城市的迁徙:这是中国最主要的人口迁徙模式之一。

农村人口通过迁徙来寻找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他们通常前往大城市或沿海地区,在这些地方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2. 城市之间的迁徙: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同城市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

人们开始选择在城市间迁徙,在不同的经济中心地区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

3. 跨省迁徙:由于中国地域辽阔,人们也会跨省迁徙。

这种迁徙模式更多地与就业和经济发展有关。

例如,许多西部省份的人口会迁往东部沿海地区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

三、中国人口迁徙的影响1. 经济发展:人口迁徙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迁徙带来了劳动力的流动,人们通过迁徙改善了自己的生活和就业机会。

这也为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并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2. 城市化进程:人口迁徙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

大量人口涌入城市,推动了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同时,城市也面临着人口过剩、城市规划等问题。

3. 社会结构变动:人口迁徙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

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城市贫困人口和社会底层人口的增加,对社会稳定和公共服务带来了挑战。

四、中国人口迁徙的趋势1. 城市化加速: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人口迁徙将继续增加。

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将进一步加强,人们将更倾向于向城市迁徙。

2. 东部地区的人口压力:中国东部地区是经济发展较为发达的地区,人口迁入压力较大。

人口迁移研究报告范文

人口迁移研究报告范文

人口迁移研究报告范文人口迁移研究报告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人口迁移的原因、影响因素以及对国家和地区发展的意义。

通过对历史数据和案例的整理和分析,得出了一些结论和建议。

本报告对于了解人口迁移现象及其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1. 引言人口迁移是一个古老而普遍的现象,对全球范围内的国家和地区都有重要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人口迁移更加频繁和普遍,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结构变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报告旨在研究人口迁移的原因、影响因素以及对国家和地区发展的意义,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有益的参考。

2. 原因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有多种,包括经济原因、政治原因和社会因素。

经济原因是人口迁移的主要驱动力,包括就业机会、薪资水平和经济发展程度等方面的因素。

政治原因主要指政治稳定和战争等因素。

社会因素包括教育、医疗等社会福利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因素。

3. 影响因素分析人口迁移对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因素有多种,包括经济影响、社会影响和文化影响。

经济影响主要体现在就业、消费和财富分配方面。

社会影响主要指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社会福利的压力。

文化影响主要体现在价值观的转变和多元文化的交流方面。

4. 对国家和地区发展的意义人口迁移对国家和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人口迁移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就业率和生产力水平。

人口迁移还可以减少贫困和改善社会福利,提升国民生活水平。

人口迁移还可以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和社会进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5. 结论和建议人口迁移是一个复杂而广泛的现象,需要综合多种因素进行研究和分析。

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应考虑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因素,确保人口迁移的合理性和可持续发展。

此外,应加强对人口迁移现象的监测和管理,及时调整和优化政策措施,以实现人口迁移与国家和地区发展的良性互动。

总之,人口迁移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可以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有益的参考。

不仅仅要关注人口迁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还要考虑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因素,实现人口迁移与国家和地区发展的良性互动。

大城市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数据分析研究

大城市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数据分析研究

大城市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数据分析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城市的人口数量逐渐增加,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也越来越频繁。

对于大城市的发展和治理,这些人口数据的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口迁移的特点人口迁移是指一个地区的人口流出和另一个地区的人口流入。

根据研究结果,大城市的人口迁移有以下几个特点:1. 多数人口迁移集中在城市中心区和近郊区域。

大多数人选择在就业和生活方便的城市中心区域和近郊地区居住,这就导致了这些地区的交通比较拥挤,房价相对较高。

2. 人口迁移存在季节性。

年度时间变化、气候、节假日等各种因素都会影响人口的迁移。

例如,春节期间,由于全国各地人们回家过年,造成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3. 人口迁移具有规律性。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流动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例如,同样的行业人群随着产业分布的变化,人口迁徙的方向和规模也会跟着变化。

4. 教育、就业等因素是人口迁移的重要驱动力。

教育和就业是人们的生活重心,使得人口迁移强调了这些因素。

例如,人们喜欢迁往大城市觅得更好的教育和工作机会。

二、人口流动的特点人口流动是指人们在一段时间内频繁地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

这种迁移是有目的性的,即为了改善生活、工作等原因。

在城市化中,人口流动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现象,其特点如下:1. 人口流动呈现分散化趋势。

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交通运输的完善使得人们可以更加方便地迁徙。

随之而来的是人口流动的需求也呈现出分散化的趋势,也就是说把人口均匀地分布在城市的各个地方。

2. 人口流动存在城区内外方向性区别。

城区内外的人口流动方向也并不是一样的。

城区内人口流动多为短途的,比如说上下班、购物、看电影等;而迁往城外的人口流动则多涉及到生活、工作等更加长期的问题。

3. 手机定位技术可以有效解决人口流动问题。

现如今的手机技术可以通过APP软件实时记录人们所在的位置,这可以有效帮助政府部门更好地制定公共服务和交通安排。

人口迁移研究综述

人口迁移研究综述

人口迁移研究综述旅游学院A0821班30号王兴友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中国人口的流动大大加快,掌握人口迁移的相关理论规律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对中国对人口迁移研究的进展以及国外对人口迁移的理论研究进行了简单的总结与评价。

关键词:人口迁移理论综述评价1.国内人口迁移研究进展1.1对迁移人口的社会经济与人口学特征的研究早在80年代,已有许多研究涉及到迁移人口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等社会经济与人口学静态特征。

90年代以来, 对迁移人口的收入,消费状况及行为方式等社会经济动态特征的研究增多。

这些研究大多采用实地调查与统计分析方法。

从年龄结构来说,大多数的研究认为迁移人口以年轻型人口为主。

杨云彦、黄晨喜、王桂新等的研究都显示出迁移人口绝大部分都是以年轻人为主[1]。

就性别结构来说,迁移人口以男性为主,约占总迁移人口的60%—80%,也有一些研究认为女性人口在迁移中也占有较大比例,如张善余、张茂林认为在短距离的迁移中女性人口多于男性人口,而省际迁移人口中则以男性为主[2]。

就文化程度来说,基本上所有的研究认为迁移人口的文化程度高于非迁移人口,蔡建明、马清裕,黄晨喜均认为迁移人口的文化程度高于总人口的平均水平,范力达发现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口更喜欢向东部地区迁移[3]。

就职业构成来说,迁移人口的职业主要以工业、商业贸易及服务业为主,周祖根认为迁移人口更容易获得在政府与教育部门的工作[4]。

范新城、吴立军(2007)认为,影响劳动力转移的因素有:城乡收入差距(I)、城市就业率(π1)、现代部门工作创造率(P)。

1.2对人口迁移的空间格局的研究许多研究得出人口迁移基本上是从中西部指向东部,从不发达地区指向发达地区,从农村地区指向城市地区,并且迁移的目的地呈现多元化趋势。

[5] 王桂新利用1990年人口普查数据研究得出大部分人口净迁入区集中在东部地区,而大多数人口净迁出省区位于中、西部地区[5]。

人口学中的人口迁移研究

人口学中的人口迁移研究

人口学中的人口迁移研究人口迁移是人口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关注的是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流动和分布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人口迁移的规模和影响力不断增加,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从人口迁移的定义、类型、原因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人口迁移可以定义为人口从一个地区或国家迁移到另一个地区或国家的过程。

这种迁移可以是内部迁移,即人口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之间的流动,也可以是国际迁移,即人口跨越国家边界进行的流动。

根据迁移的规模和距离,人口迁移可以分为短期迁移和长期迁移。

短期迁移通常是指人口在较短时间内从一个地区到另一个地区,如旅游、临时工作等;而长期迁移则是指人口在较长时间内从一个地区或国家定居到另一个地区或国家。

人口迁移的类型多种多样。

首先是农村到城市的迁移,这是人口迁移中最常见的形式之一。

农村居民为了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教育资源和生活条件,纷纷涌向城市。

其次是城市到城市的迁移,这种迁移主要是由于城市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在不同城市之间迁移以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

此外,还有国际间的人口迁移,这种迁移通常是由于经济、政治或环境因素的影响,人口从一个国家移居到另一个国家。

人口迁移的原因复杂多样。

经济因素是人口迁移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人们往往迁移到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以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

此外,政治因素也是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之一。

战争、政治迫害和社会不稳定等因素常常导致人口大规模的迁移。

环境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口迁移。

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等因素往往迫使人们离开原居地寻找更安全和宜居的地方。

人口迁移对原居地和目的地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对于原居地来说,人口迁移可能导致人口减少、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等问题。

同时,人口迁出还可能导致原居地的经济发展受到影响。

对于目的地来说,人口迁入可能导致人口增加、劳动力供应增加和经济发展加速等积极影响。

国内外人口迁移研究现状综述

国内外人口迁移研究现状综述

征进行 了描述 ; 三是 , 人1 2 1 迁移原 因和影 响 因素 , 推拉 理论 中的推 力 与拉力是人 口迁移 的影 响 因素 , 通过从不 同角度来探讨 影响人
口迁移的经济因素和非经济 因素 , 1 9 7 1 年 Mc G e e 认 为劳 动力供需
的 空 间 差 异 是 人 口迁 移 流 动 的 根 本 原 因 , 又如 2 0 0 3 年 J o h n s o n和
由唐纳德 博 格等 人提 出 , 该 理论 着 眼于研 究迁 移 的原 因 , 即迁 出
地 的推力与迁入地 的拉力 对迁移者 的影 响。这种 对迁移影响 的推
2 0 0 5 年F n 的研究认 为人 口迁移 的主要动 因是 地 区经 济发展差异 a 的持续 扩大 , 1 9 9 6 年 S h e n和 L i a n g& Wh i t e 、 2 0 0 3 年Z h ng& S a on g
大, 迁入城市 的人 口越 多。
2 周 内外 研 究现 状 综述
【 关键词】 人 口迁移; 空间模式
1 . 人 口迁 移 理 论 综 述
2 . 1 国 外研 究现 状 综 述
人 口迁移流动是一种 十分 复杂多样 的社会 人文 现象 , 也是 影
国外在对人 口迁移 问题 的研 究方 面开展 较早 , 不仅 理论 体 系
力和拉力, 是 由经 济 、 文化 、 环境 、 政治、 宗教 等 多方 面社 会 因素形 成 的其 中经济是 重要 的 因素 。该理 论认 为迁 出地 必然 有种 种推 力 因素 , 把当地居 民迁 出原居住地 , 这种推力有 当地的 自然资源枯
竭、 较低 的经济收人水平 、 农业 生产 成本增 加 、 农村劳 动力 过剩 导 致失业率上升等 。 费和拉尼斯又在此基础上 对这一理论进行 了改进 。他 们提 出 了发展 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转变 和人 口由乡 向城市迁移 的三个 阶

人口迁移研究报告

人口迁移研究报告

人口迁移研究报告人口迁移是指人们由一个地区(国家、城市、乡村等)迁移到另一个地区的现象和过程。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全球化的影响,人口迁移的规模和速度都在不断增加。

对人口迁移进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口流动的原因、影响和管理。

首先,人口迁移的原因多种多样。

经济原因是主要的迁移动因之一。

人们迁徙到经济更发达的地区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和生活条件,尤其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聚集。

政治原因也是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战争、政治压力和迫害等。

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也可以导致人口大规模迁移,例如地震、洪水和干旱等。

其次,人口迁移对源地和目的地都会产生一系列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影响。

对源地来说,人口迁出会导致劳动力减少和人才流失,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同时,源地也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结构失衡等问题。

对目的地来说,人口迁入会带来劳动力增加和技能储备的提升,有利于提升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但同时也会造成资源短缺、社会压力增加和城市环境恶化等问题。

因此,在人口迁移管理中,源地和目的地都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确保人口迁移所带来的利益最大化,并避免出现负面影响。

最后,人口迁移管理是研究人口迁移的重要议题之一。

对于政府来说,有效的人口迁移管理可以帮助其做出合理的决策和规划,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例如,在城市化过程中,政府应采取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政策,以合理安置和利用迁入人口。

此外,政府还应加强迁移地区和源地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建设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设施,使迁移对双方都能产生积极影响。

综上所述,人口迁移是一个复杂的现象,涉及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

通过深入研究人口迁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其原因、影响和管理方法,从而为政府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于人口迁移的文献综述

关于人口迁移的文献综述

文献作业学生姓名xxx 学号xxx 院(系)城市与环境学院专业地理科学题目关于人口迁移的文献综述指导教师xxx关于人口迁移的文献综述摘要:人口是生活在特定社会制度、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

人口的空间分布是指一定时点上人口在各地区中的分布状况, 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

对人口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的把握是开展各项研究工作和合理功能区划的前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近年来城市人口数量激增,加之自然环境和城市规划问题,造成了城市局部地区人口拥挤就业人口分布不均匀等社会问题。

因此人口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关键字:人口迁移,城市化,人口政策、正文:流动人口社会空间是原有城市空间底质上经过流动人口的各种实践活动而人格化的空间,是一种再造的空间. 近年来,国外人口迁移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领域:① 人口迁移的空间特征。

② 人口迁移的政策研究。

③ 人口迁移与城市化的关系。

④ 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影响因素人口迁移的空间格局对人口迁移空间格局的研究是当代中国人口迁移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许多研究得出人口迁移基本上是从中西部指向东部, 从不发达地区指向发达地区, 从农村地区指向城市地区, 并且迁移的目的地呈现多元化趋势。

杨云彦、陈金永, 蔡建明指出自1960~1980 年代大多数迁移的流向是由东向西, 而改革开放后, 人们迁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总体格局由自东向西转变成由西向东。

王桂新利用1990 年人口普查数据研究得出大部分人口净迁入区集中在东部地区, 而大多数人口净迁出省区位于中、西部地区。

Liang and White 认为北京、上海、天津一直是省际人口迁移的主要目的地; 北京、辽宁、上海、浙江、湖北、广东、陕西所接受的省际迁移人口均超过全国总迁移人口的4% 以上, 这些省市大都位于东部地区, 而人口净迁出率较高的省、区大多在中西部地区.人口迁移的政策变化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引起了政策制定者以及有关专家的关注。

地理学中的人口迁移现象研究

地理学中的人口迁移现象研究

地理学中的人口迁移现象研究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广袤世界里,人口迁移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现象。

它不仅影响着个体的生活轨迹,也对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人口迁移,简单来说,就是人口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并在新的地方定居或长期居住。

这种移动可以是跨越国界的国际迁移,也可以是在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地区之间的国内迁移。

从历史的长河来看,人口迁移现象由来已久。

在古代,由于战争、自然灾害等原因,人们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园,寻找更安全、更适合生存的地方。

例如,中国历史上的几次大规模人口南迁,就是因为北方的战乱和自然灾害,使得大量人口向南方迁徙。

这不仅改变了人口的分布格局,也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开发和经济发展。

在现代社会,经济因素成为了人口迁移的主要驱动力。

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收入和更好的生活条件,往往会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迁移到经济发达的地区。

比如,在中国,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形成了规模庞大的“民工潮”。

他们涌入城市,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改善了自己的经济状况。

教育也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

许多年轻人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会选择到教育资源丰富的地区求学。

毕业后,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可能会留在当地工作和生活。

这种因教育而引发的人口迁移,不仅有助于提高个人的素质和能力,也促进了知识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除了经济和教育因素,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也在人口迁移中发挥着作用。

社会因素包括婚姻、家庭团聚等。

例如,夫妻一方因工作调动到另一个城市,另一方可能会跟随迁移。

环境因素方面,一些地区由于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导致人们向外迁移,寻求更宜居的环境。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都会带来一系列的影响。

对于迁入地来说,大量人口的涌入可以提供充足的劳动力,促进经济的发展。

但同时也可能带来一些问题,如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社会治安压力增大等。

对于迁出地而言,人口的减少可能会导致劳动力不足,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人口研究之三:迁移人口分析报告

人口研究之三:迁移人口分析报告

人口迁移带来了不同地域文化的 交流与融合,丰富了社会文化多 样性。同时,也可能引发一些社 会问题,如文化冲突、社会治安 等。
资源配置优化
人口迁移使得资源在更广阔的范 围内得到优化配置,提高了资源 利用效率。例如,劳动力资源从 劳动力过剩地区流向劳动力短缺 地区,实现了劳动力资源的合理 配置。
04 迁移人口面临的问题与挑 战
社会保障问题
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在一些地区,迁移人口可能难以享受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
社会保障意识不强
由于种种原因,包括信息不对称、文化差异等,迁移人口 可能缺乏足够的社会保障意识,导致他们无法充分享受应 有的保障。
跨地区社会保障衔接不畅
对于跨地区迁移的人口来说,不同地区之间的社会保障制 度衔接不畅可能导致他们在享受保障时遇到困难。
社会服务需求增加
随着人口迁入,对迁入地的教育、医疗等社会服务需 求也会相应增加。
对整体社会经济影响
01 区域经济发展
人口迁移促进了区域间经济活 动的交流,有利于区域经济的 均衡发展。
02 城市化进程加速
人口向城市聚集,加速了城市 化进程,推动了城市基础设施 建设和房地产市场发展。
03
社会文化交融
04
迁移人口流动方式将更加多元
除了传统的跨地区流动外,未来迁移人口的流动方式将更加多元化,包 括城市内部的流动、城乡之间的流动以及跨国流动等。
未来政策调整方向探讨
完善迁移人口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迁移人口登记、管理和服务制度,保障迁移人口的合法权益,同时加强迁移人口的信息 共享和动态监测。
促进迁移人口社会融入
人口研究之三迁移人口分析报告
contents
目录

2023人口迁移调查报告范文

2023人口迁移调查报告范文

2023人口迁移调查报告范文
摘要
本报告旨在分析2023年的人口迁移趋势和相关数据,以便为政府和其他相关利益方提供决策参考。

通过调查和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人口迁移趋势
- 近年来,人口迁移呈现出明显的城市化趋势,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地区。

- 城市间的人口迁移也较为频繁,一些发达城市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流入。

人口迁移原因
- 就业机会是人口迁移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

许多人选择迁往就业机会更多的城市或地区。

- 教育资源也是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

人们倾向于迁往教育资源更丰富的地方,以获得更好的教育机会。

- 气候、环境和生活质量等因素也会影响人口迁移的决策。

人口迁移的影响
- 人口迁移对原居地和目的地都会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例如,原居地可能面临人口减少、劳动力短缺等问题,而目的地可能面临人口过剩、房价上涨等挑战。

- 人口迁移还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包括就业市场、教育体系、医疗资源等方面。

政府应对措施
- 政府应该密切关注人口迁移趋势,并制定相应的政策,以便合理引导人口迁移。

- 政府可以通过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基础设施、加强教育资源等措施,吸引人口流入并促进地区发展。

结论
通过对2023年人口迁移的调查与分析,我们认识到人口迁移对城市和地区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政府和相关利益方应关注人口迁移的趋势和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人口迁移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人口研究之三:迁移人口分析报告

人口研究之三:迁移人口分析报告

人口研究之三:迁移人口分析报告在当今社会,人口迁移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现象。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开原居住地,前往其他地区谋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和生活条件。

本报告将对迁移人口进行深入分析,旨在揭示其特点、影响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迁移人口的定义与分类迁移人口,简单来说,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离开原居住地并在新的居住地居住一定时间的人口。

根据迁移的原因和目的,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经济迁移: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迁移类型。

人们为了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收入水平和更优越的经济发展环境,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迁移。

2、教育迁移: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资源,学生及其家庭可能会选择迁移到教育水平较高的地区。

3、家庭迁移:由于家庭成员的工作变动、婚姻等原因,整个家庭进行迁移。

4、环境迁移:受到原居住地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人们被迫迁移到更安全、环境更适宜的地区。

二、迁移人口的规模与趋势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迁移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一些发达国家,外来移民占总人口的比例逐年上升。

在发展中国家,内部的人口迁移也日益频繁,特别是从农村向城市的迁移。

从趋势上看,未来迁移人口的规模可能会继续增长。

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将促使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更加自由地流动;另一方面,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将吸引更多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

三、迁移人口的特点1、年龄结构:迁移人口中,青壮年劳动力占据较大比例。

他们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更愿意外出闯荡。

2、教育水平:总体上,迁移人口的教育水平相对较高。

他们往往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以便在新的环境中更好地立足。

3、性别比例:在某些迁移类型中,可能存在性别差异。

例如,在经济迁移中,男性比例可能相对较高;而在家庭迁移中,女性和儿童的比例可能较大。

四、迁移人口的影响1、对迁入地的影响经济方面:迁移人口为迁入地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国际人口迁移研究报告

国际人口迁移研究报告

国际人口迁移研究报告根据最新的国际人口迁移研究报告,全球范围内的人口迁移现象呈现出以下几个重要趋势。

首先,国际人口迁移规模不断增加。

报告显示,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和国际交通的便利化,移民数量不断增加。

据估计,截至2021年底,全球范围内的移民人口已接近3.85亿人,相比十年前增长了近30%。

其次,移民目的地国家多元化。

报告指出,许多发达国家仍然是主要的移民目的地,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

然而,逐渐有更多的移民选择去其他国家,如新加坡、阿联酋等新兴的移民目的地国家。

这表明,全球范围内的移民流动正在越来越多地涉及到各个地区和国家。

第三,移民流动原因复杂多样。

报告指出,经济因素仍然是主要的移民动因,包括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条件的改善。

此外,政治因素、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也在不断推动人口迁移。

例如,战争、政治不稳定、社会冲突、自然灾害等都会引起大规模的人口流动。

最后,移民对目的地国家和原国家都带来了深远影响。

报告指出,移民对目的地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和文化多样性产生了积极影响。

移民带来了劳动力资源,促进了创新和经济增长。

同时,移民也对原国家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影响,比如通过外汇流入、技术转移和文化传播等。

然而,国际人口迁移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报告指出,移民流动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如社会融合、劳动市场压力、人权保障等。

因此,国际社会需要加强合作,制定全球范围内的移民政策,促进移民流动的顺利进行,并解决相关的挑战和问题。

综上所述,国际人口迁移研究报告显示,全球范围内的人口迁移现象呈现出规模增加、目的地多元化、原因多样化和影响深远化等趋势。

这些趋势为我们更好地理解移民现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并为国际合作和移民政策制定提供了指导。

人口迁移论文总结范文

人口迁移论文总结范文

摘要: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推进,人口迁移现象日益突出。

本文以我国西部大开发为例,分析了人口迁移的背景、原因、影响及对策,旨在为我国西部地区人口迁移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引言近年来,我国西部地区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与东部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为了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国家启动了西部大开发战略。

在此背景下,人口迁移成为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动力。

本文将从人口迁移的背景、原因、影响及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人口迁移的背景与原因1. 背景:(1)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2)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3)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差异;(4)城市化进程加快。

2. 原因:(1)经济因素: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吸引大量劳动力迁入;(2)政策因素: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为人口迁移提供了政策支持;(3)社会因素:西部地区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相对匮乏,迁入人口寻求更好的生活质量;(4)家庭因素:西部地区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年轻一代为追求更好发展机会而外迁。

三、人口迁移的影响1. 积极影响:(1)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2)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力资源素质;(3)推动城市化进程,改善基础设施;(4)促进文化交流,丰富区域文化内涵。

2. 消极影响:(1)加剧西部地区人口老龄化;(2)加剧区域发展不平衡;(3)引发资源环境问题;(4)增加社会治安压力。

四、人口迁移对策1. 完善区域发展战略: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提高区域竞争力;(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区域综合实力;(3)加大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投入,提升区域吸引力;(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迁入人口权益;(5)加强政策引导,控制人口迁移规模。

五、结论人口迁移是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人口迁移的影响,采取有效措施,引导人口合理流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人文地理学中的人口迁移研究

人文地理学中的人口迁移研究

人文地理学中的人口迁移研究人口迁移是指人群从一个地区或城市转移到另一个地区或城市的现象。

作为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人口迁移研究涉及到人口的变动、移民原因、影响以及迁移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人文地理学中的人口迁移研究。

第一部分:人口迁移的类型和原因人口迁移可分为国际迁移和内部迁移两种类型。

国际迁移是指人群跨越国界迁徙,而内部迁移是指人群在国内不同地区迁徙。

人口迁移的原因多种多样。

经济因素是主要的迁移原因之一。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人口向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集聚,寻求更好的就业和生活条件。

例如,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被大量农村劳动力吸引,形成了大规模的农村到城市的人口流动。

政治和战争也是重要的迁移原因,像叙利亚和苏丹等国的内战导致了大规模的难民流动。

此外,教育、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因素也会促使人口迁移。

第二部分:人口迁移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对于迁出地来说,人口流失可能会导致人口减少,劳动力短缺,经济活力的减弱。

同时,迁出地还可能面临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的压力减轻的问题。

对于迁入地来说,人口涌入可能带来新的劳动力资源,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

同时,人口迁入还会增加对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如教育、卫生、住房等,对当地社会基础设施造成压力。

此外,文化冲突、社区压力等问题也可能出现。

第三部分: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人口迁移对环境同样产生重要影响。

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导致城市扩张和土地利用变化,对自然环境造成直接破坏。

例如,大量的农田被城市用地取代,导致农业生产受限,生态系统破坏和自然资源压力增加。

此外,人口流动还会增加交通和能源消耗,进一步加剧环境负担。

大量人口的集中迁入也会导致城市的污染、废水排放等环境问题加剧。

第四部分:人文地理学在人口迁移研究中的意义人文地理学在人口迁移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习人口迁移的模型和规律,人文地理学可以帮助解释人口迁移现象背后的社会和经济因素。

国外人口迁居研究综述

国外人口迁居研究综述
中,以B u r mmel 居 住 迁 移 模 型 以 及 l的
研究属于微观 层面 的研 究 ,关注 的是个
新居住地并进行评估 。如果 经过 第二 阶
段 的 搜 寻 与 评 估 ,不 能 够 找 到符 合期 望
体 ( 庭 )迁 居 的影 响 因素 、决 策 过 家
程 、住房搜寻过程等 。宏观 层面 的迁 居
研 究 则 将 迁 居 作 为 城 市 重 构 的 基 础 动 力 ,研 究 它 与 城 市 结 构 的相 互 作 用 。 在 研 究 方 法 上 ,微 观 层 面 研 究 使 用 的数 据
和居住需求的居住地 ,家庭就会停止寻
找 留 在 原 居 住 地 ,或 者 再 次 进 入 住 宅 市 场 进 行 新 一 轮 的 寻 找 … 。 不 过 也 有 学 者 质 疑 了 将 迁 居 过 程 划 分 不 同阶 段的 做
基本 都为实地调查数据 ,宏观 层面研 究 则主要依靠官方统计数据 。 从 过程 来 看 ,迁居 涉 及三 个 基本 环节 ,即迁居 的动 因、迁居的过程和迁
居 的后 果 。 下 面 主 要 综 述 国 外 微 观 和 宏
法。G ̄l g a d rma 基于选择和 ri n F i n n 满意 方面最新的心理学研究成果 ,认为 迁居 的决 定和住房的搜索和选择是 同一 个过程 的有机组成部分 ,而不应被视为
观 层 面 的 迁 居 研 究 在 迁 居 的 上述 三 个 环 节 上 已取 得 的 研 究 成 果 。
人 口迁 居 涉 及 个 体 的 决 策 、 区 域 的 差 异 、 人 与 居 住 地 的 关 系 、时 空 的 转 换 等 等 ,是 一 种 相 当 复 杂 的 人 口 动 态 现 象 ,因此 学界 对 其进 行 了 多层次 、 多 视 角 、 多 方 法 的 研 究 。 从 哲 学 层 次 ( ) 微 观 层 次 研 究 一 1迁 居 的 动 因 .

1990年以后的中国人口迁移研究综述@

1990年以后的中国人口迁移研究综述@
除此以外 , 公安部门从户籍管理的角度也有 统一的迁移人口和暂住人口的统计报表 。户籍变 动统计了迁入和迁出的人数 、迁移原因 。暂住人
口统计包括数量和暂住时间 。由于公安部门统计 的口径仅限于申办过变更 (登记) 手续的人群 , 与真实的迁移情况相差较大 , 加上一般研究者无 法获得这些资料 , 对人口迁移研究的意义不大 。
的 1 800 万 , 其中县外迁移者从 458 万人激增到 995 万人 , 扩大了 112 倍 。总之 , 近十几年来 , 地区间的人口迁移规模不断扩大 , 并且向县外的 大范围迁移也在同步增加 。
表 1 人口调查中有关人口迁移项目的内容汇总
1987 年 1 %人口 抽样调查
1990 年人口普查
三 、人口迁移的数量 、空间与模式变 化研究
改革开放政策为人口迁移创造了较为宽松的 社会环境 ,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计划经济 向市场经济的逐步转变 , 人口迁移流动的政策也 有所松动 , 在真正二元经济结构下的人口迁移格 局中 , 首先形成了人口迁移被长期抑制后的补偿 性高峰 。阎蓓 (1997) 在 《新时期中国人口迁 移》一书中根据有关调查资料推算统计 : 在人口 迁移高峰的 1979 年 , 省际迁移量达到 2 263 万 人 , 比改革开放前的 1978 年净增 482 万 , 若将 同期省内迁移包括在内 , 迁移量将更可观 。1979 年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总量增加的起 始点 。此后 , 人口迁移活性显著增强 , 迁移规模 不断增大 。根据 “四普”和 1987 年 、1995 年两 次 1 %人口抽样调查资料统计得到 : 1982 - 1987 年 、1985 - 1990 年和 1990 - 1995 年三个时期 , 中国人口迁移规模分别达 3 05313 万 、3 41218 万 和 3 64216 万人 , 年均规模为 61017 万 、68216 万 和 72815 万人 , 其中省际人口迁移年均规模约为 12613 万 、22113 万和 23917 万人 。人口迁移率就 省际 迁 移 而 言 , 由 1982 至 1987 年 间 的 平 均 519 ‰增加到 1985 至 1990 年间的 918 ‰及 1990 至 1995 年间的 919 ‰; 。以上数据显示出在 80 年代 中国的总迁移和省际迁移量均呈明显增强趋势 , 而进入 90 年代即有所缓和 , 省际迁移强度仅略 显增强 。

人口迁移区位选择研究综述

人口迁移区位选择研究综述

三 、人 口迁 移 宏 观 影 响 因素
人 口迁 移 从 本质 上 来讲 , 是迁 移 人 口对 经济 , 社会 , 文 化
等 众 因 素 空 间差 异 性 反 应 的 结果 。研 究 中 国省 际人 口迁 移 多 用 人 口普 查 及 抽 样 数 据 , 研 究 对 象 也 多 为 多 个 个 体 构 成 的迁移流群体特 征 , 因此 本 文 站 在 宏 观 角 度 选 取 社 区 因素 归 纳总 结 。 严 善平 , 丁金 宏 , 段成荣, 周 皓都 认 为 区域 差 异 导 致 了人 中, 一 些 重 要 迁 出和 迁 入 地 的 迁移 强 度表 现 为 强 者 一 直 处 于 强 者 地 位 且有 更 强 的趋 势 ; 人 口迁 入 重 心北 移 , 长三 角 都 入力度 , 增 加 农 民收入 。扭 转政 府 城 市 化偏 向型 政 策 , 增 加 【 3 】 林毅 夫 , 蔡防 , 李 周 中 国 的 奇 迹 : 发展 战 略 与经 济 改 M] . 上 海 三 联 书店 , 1 9 9 9, 2 —4 8 对 农村 社 会保 障 和转 移 支付 投入 , 均衡城乡在科技 , 教育 , 革【 4 】姚 耀军 . 金 融 发展 与 城 乡收 入 差 距 的 经 验 分析 【 J 】 . 财 卫生 , 文化 等 方 面 的 投入 。尤 其 重视 对 农 村职 业 教 育 投 入 , 【 满足 资 本 偏 向 型 经 济 发 展 模 式 下 对 特 殊 技 能型 人 才 需 求 , 改变 农 村 剩 余劳 动 力 转 移 方 向 , 缩小 城 乡 收入 差 距 。第 三 , 打破 金 融 垄 断 , 实 现城 乡 金 融 发展 均 衡 化 。 农 村 金 融 发 展 落后 , 很 大 程 度 上 阻碍 着 农村 经 济 发 展 和 农 民增 收 。继 续 推 进 金 融 市 场 化 、金 融 深 化 , 让 农 民 获 得 更 多 的 财 产 性 收

人口迁移理论综述及研究进展

人口迁移理论综述及研究进展

人口迁移理论综述及研究进展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研究所朱杰摘要:人口迁移,这一自人类产生以来即存在的社会现象,伴随着人类的繁衍不息从未间断。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这一纷扰复杂的社会过程进一步带来了人口、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快速流动,以及土地资源和城市空间的不断重组和异化。

本文介绍了人口迁移的经典理论,并以此为框架就人口迁移的空间格局、影响机制以及人口迁移与城市化的关系等国内外研究热点进行了追踪,最后针对人口迁移的各研究领域做出了研究述评。

关键词:人口迁移理论综述研究进展一、概念辨析所谓“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分布在空间位置上的变动。

由于各自研究角度的不同,学术界对人口迁移的概念存在多种界定。

联合国《多种语言人口学辞典》给人口迁移下了一个为人们普遍接受的定义,即:“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地理流动或者空间流动(spatial mobility),这种流动通常会涉及到永久性居住地(permanent residence)由迁出地(place of origin, place of departure)到迁入地(place of arrival, place of destination)的变化。

这种迁移被称为永久性迁移,它不同于其它形式的、不涉及永久性居住地变化的人口移动。

”(United Nations, 1982)这一概念引申出人口迁移的两个重要属性:(1)人口迁移的时间属性。

即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变化的运动才能称为人口迁移,而日常通勤活动造成的居住地暂时变动则排除在外。

(2)人口迁移的空间属性。

即人口迁移必须迁出原居住地一定距离,一般以跨越行政界线为依据,从而排除了在同一行政区域内改变居住地的人口。

二、相关理论综述和人口迁移研究的其它领域相比,人口迁移的理论研究显得相对薄弱和不完善。

拉文斯坦的“人口迁移法则(Law of migration)”是公认最早的人口迁移理论,此后,西方学者从人口地理学、政治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诸多学科出发,提出了一系列相应的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迁移研究综述旅游学院A0821班30号王兴友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中国人口的流动大大加快,掌握人口迁移的相关理论规律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对中国对人口迁移研究的进展以及国外对人口迁移的理论研究进行了简单的总结与评价。

关键词:人口迁移理论综述评价1.国内人口迁移研究进展1.1对迁移人口的社会经济与人口学特征的研究早在80年代,已有许多研究涉及到迁移人口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等社会经济与人口学静态特征。

90年代以来, 对迁移人口的收入,消费状况及行为方式等社会经济动态特征的研究增多。

这些研究大多采用实地调查与统计分析方法。

从年龄结构来说,大多数的研究认为迁移人口以年轻型人口为主。

杨云彦、黄晨喜、王桂新等的研究都显示出迁移人口绝大部分都是以年轻人为主[1]。

就性别结构来说,迁移人口以男性为主,约占总迁移人口的60%—80%,也有一些研究认为女性人口在迁移中也占有较大比例,如张善余、张茂林认为在短距离的迁移中女性人口多于男性人口,而省际迁移人口中则以男性为主[2]。

就文化程度来说,基本上所有的研究认为迁移人口的文化程度高于非迁移人口,蔡建明、马清裕,黄晨喜均认为迁移人口的文化程度高于总人口的平均水平,范力达发现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口更喜欢向东部地区迁移[3]。

就职业构成来说,迁移人口的职业主要以工业、商业贸易及服务业为主,周祖根认为迁移人口更容易获得在政府与教育部门的工作[4]。

范新城、吴立军(2007)认为,影响劳动力转移的因素有:城乡收入差距(I)、城市就业率(π1)、现代部门工作创造率(P)。

1.2对人口迁移的空间格局的研究许多研究得出人口迁移基本上是从中西部指向东部,从不发达地区指向发达地区,从农村地区指向城市地区,并且迁移的目的地呈现多元化趋势。

[5] 王桂新利用1990年人口普查数据研究得出大部分人口净迁入区集中在东部地区,而大多数人口净迁出省区位于中、西部地区[5]。

Liang and White认为北京、上海、天津一直是省际人口迁移的主要目的地;北京、辽宁、上海、浙江、湖北、广东、陕西所接受的省际迁移人口均超过全国总迁移人口的4%以上,这些省市大都位于东部地区,而人口净迁出率较高的省、区大多在中西部地区[5]。

王桂新利用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及1995年1%人口抽样资料,发现80年代中国省际人口迁移主要从中、西部地带迁出,主要迁向东部地带; 90年代以来,西部地带一些地区对中部地带的迁移人口开始形成一定的吸引力,人口迁移流向继续主要向东部地区集中的同时,迁移吸引中心发生多极化;迁移格局中北京、上海是两大全国级吸引中心,广东、新疆是两大地区级强势吸引中心[5]。

Liang指出无论是省际或省内人口迁移中,农村为源地的人口迁移占有绝大多数;周皓认为在1990年至1995年间,由农村流向城市的人口占总迁移人口的60%左右[5]。

1.3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就业机会、地区收入与工资差距是影响迁移的重要因素。

翟锦云、马建指出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的发展及大批剩余劳动力的存在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主要推动因素。

Fan,王平权,王桂新等认为区域收入差距是我国区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

蔡日方,李若建等认为二元经济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是乡村至城市人口迁移的重要拉动因素。

杨云彦等利用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对1985—1990年我国省际迁移状况进行了多区域迁移模型分析,认为各类迁移均与收入或就业等经济变量呈显著相关。

Fan、张善余等的研究反映了外资投入对人口迁移的吸引作用。

1.4 对人口迁移的社会经济影响的研究多数学者认为人口迁移的积极作用多于消极作用。

大多数研究认为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对城市发展产生了许多积极影响。

农村迁移人口为小城镇与城市居民提供了各种服务,为小城镇与城市提供了廉价劳动力,推动了城市商业的繁荣[6]。

马侠认为农村人口迁移是中国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李玲认为人口迁移有利于缓解城市人口年龄结构的老龄化进程,有利于城市人口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城市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邱海盈的最新研究指出,农村劳动力回流带动了城市劳动力向农村的流动与迁移,从城市引进高新技术人才,有利于城乡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解决,有利于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建立。

1.5对人口迁移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结构主义理论从经济与社会结构因素来解释人口迁移。

翟锦云、马建, Liang Zai运用了结构主义理论与分析方法,分析了社会经济结构调整与人口迁移的关系,他们认为国家与地区范围内的经济结构调整是引起我国人口迁移规模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

许多学者则采用了推力一拉力理论对中国的人口迁移进行解释,推力主要是迁出地的一些不利的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因素,而拉力则主要是目的地的那些有利的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因素。

白光润、朱海森认为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质量的空间差异产生的吸引力与排斥力是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

张再生等认为农村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城市高收入、高生活水平的强大吸引力,以及农村地区剩余劳动力多,人均土地面积下降,土地产出率下降等所产生的强大推力。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中国学者认为中国人口迁移与西方国家不同,西方理论并不适合中国的情况。

由于缺乏详细的资料与数据, 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中国人口迁移研究大多是定性分析,或根据间接推算所得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定量分析。

90年代以来,比较系统的人口统计数据,包括人口迁移数据开始出现,为定量化研究提供了数据基础,许多研究采用了数学模型、回归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对中国人口迁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1992年中国学者高佩义博士借用物理学术语,提出了城市引力场论。

该理论为中国人口迁移理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该理论认为,“城市化的过程就是城市引力场的形成和不断扩大的过程,而城市引力场的形成和不断扩大的过程就是城市聚变引力定律、乡村裂变推力定律和城市文明普及加速定律共同发生作用的过程。

[7]”根据高佩义对城市化三大定律在人口城市化过程中发生作用的描述,他把推动人口乡村—城市迁移的根本动力归结为城市聚变引力和乡村裂变推力。

2国外人口迁移理论总结在西方,对人口迁移流动的专门性研究和人口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出现同样早。

对人口迁移、流动作开创性研究的是英国统计学家 E.G.列文斯坦(E.G.Ravenstain)。

[8]他在1889年出版了《人口迁移规律》书中首先提出了人口领域中关于人口流动的这一类关键性问题,概括总结了有关迁移距离、迁移流向、迁移者的某些特征规律迄今对于许多国家依然有效。

到了二十世纪50年代之后,理论界对人口迁移流动的研究十分活跃,几乎所有的社会科学分支如经济学、社会学、统计学、地理学等都开始关注人类的迁移和流动寻求理论基础。

后来,逐步形成了一系列人口迁移流动的宏观理论,但其有效性由于缺乏充足的资料而得不到完全的估量,加之政策制定者的要求,许多研究者将兴趣转向对迁移的实证研究。

在此背景下70年代以来出现了一系列的微观理论研究。

2.1 E.G.列文斯坦E.G.Ravenstain提出的人口迁移规律英国统计学家E.G.列文斯坦E.G.Ravenstain的人口迁移规律被认为是人口流动规律的最早的全面性总结,是人口流动理论的开端,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876年他在英国《地理杂志》第三卷上发表的出“生地与迁移”的论文;1885在英国皇家《统计学会》杂志第48期上发表了迁移定律的长篇论文。

这一定律的主要内容可总结为11条:1.大多数迁移者只作短距离迁移2.迁移过程是分步前进的3.长距离迁移者大多数愿意去向某个大型商业中心4.每个迁移流产生一个补偿性逆流5.生长于城市的居民不如农民易迁移6.在出生地附近的小范围内女性比男性更易迁移但远出闯荡者多为男性7.多数迁移者为成人未成年家属很少迁出县8.大城市的人口增长成分中迁移超出自然增长9.人口迁移量随工商业的发展和交通设施的改善而增长10.迁移的主要方向是自农业地区往工商业中心11.主要的迁移动机来自经济因素2.2泽林斯坦的人口流动转变五阶段理论1971年泽林斯坦Wilbur Zelinsky在美国地理杂志《The GeographicalReview》发表了《人口流动转变假说》一文提出人口流动转变的五个阶段论:他认为人类的迁移活动存在5个阶段即前工业化社会、早期转变社会、转变后期社会、发达社会及高度发达社会。

分析了不同阶段人口迁移和流动水平的关系。

2.3推力—拉力说2.31.赫伯尔(R·Herberle)提出推力—拉力理论模式在西方迁移理论中,最早完整提出推力—拉力理论模式的是赫伯尔。

他在1938年发表的《乡村—城市迁移的原因》一文中指出,迁移是由一系列力量引起的,这些力量包括使一个人离开一个地方的“推力”和吸引他到另一个地方的“拉力”。

具体到乡村—城市迁移中,就是农村的失业、就业不足、耕地不足、缺乏基本的生活设施(如学校、医院等)、社会经济和政治关系的紧张和自然灾害(如水涝、旱灾)等构成了原住地的推力;与此同时,城市里更好的就业机会、更好的发展前景、更高的工资、更好的教育和卫生设施等构成了目的地的拉力。

推力和拉力的共同作用促使人们由乡村向城市迁移。

2.32.李(E·S·Lee)的“四因素”模型[9]根据李的解释,影响迁移的因素包括四种,即:(1)和迁出地相关的正因素和负因素;(2)和迁入地相关的正因素和负因素;(3)介入障碍(intervening obstacles);(4)个人因素。

因此,李的迁移模型也叫做“四因素”模型。

这些因素可再分为对决定迁移有利的因素,对决定迁移不利的因素,以及对某些迁移者来说无影响的中性因素。

人口迁移正是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4引力学说2.41兹普(G·E·zipf)的引力模型西方学者很早就发现了迁移量和距离的负相关关系。

但是,最早用引力概念来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