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障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本文总结了边缘人格障碍的心理动力学疗法的方法及其循证医学证据,并总结评价了各种疗法的共有特点以及未来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边缘人格障碍心理动力学疗法
【Abstract】 The techniques of psychodynamic therapies for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s and their evidence-based medicine outcomes are reviewed ,their common traits are evaluated and the future problems which might be encountered are discussed .
【Key words】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psychodynamic therapy 1.导言
边缘人格障碍的心理治疗模式主要有三大取向,分别是心理动力学取向,认知-行为取向和支持性心理治疗取向。心理动力学取向的代表人物有Kernberg,Akhtar,Gunderson,M Balint,Searles,Kohut,Fonagy等;认知-行为取向的代表人物有Linehan,LS Benjamin,A Ryle,Jeff Young,Klerman/Weissman,A Beck & A Freeman等;而支持性心理治疗的代表人物是Arnold Winston,Larry Rockland,R Wallerstein,Henry Pinsker等。目前循证医学证据比较充足的疗效研究证据集中于心理动力学取向和认知-行为取向的治疗方法。
虽然目前很多精神科医师遵循习惯使用药物治疗人格障碍,但是这种操作实际上是缺乏足够循证医学证据的,Soloff等提出,药物治疗可以控制患者的焦虑、冲动、精神病性等症状,但是目前尚无药物治疗可以改善人格整体功能的证据。(Soloff,2005)
另外,边缘人格障碍对于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差和脱落率高是精神科医师面临的重要问题,一个持续六年的前瞻性研究发现,对人格障碍患者的不合理用药广泛存在,40%的患者使用三种以上的精神科主要用药,20%使用四种以上主要用药,而10%的患者甚至使用到五种以上的精神科药物,研究者认为,精神科医生为了防止患者脱落而不合理用药,并且由于害怕复发劝说患者长期服药是主要原因。这个问题Bateman认为在于医生陷入了反移情中,通过开药把拯救患者的反移情付诸行动。这个问题也许也可以通过动力学治疗帮助患者解决不安全感,提高服药依从性,而且解决医生自身的反移情。(Bateman,2004;Zanarini,2004)同时,已经有荟萃分析的结果支持心理治疗对人格障碍的疗效。Perry等回顾了15项对人格障碍的疗效研究,发现根据自我报告测量的平均效应量(mean effect sizes)为1.11,观察测量的平均效应量为1.29. (Perry,1999) Leichsenring等对14项心理动力学和11项认知行为治疗的疗效研究进行了荟萃分析,这些研究设计质量较高,使用了标准的诊断工具,有可靠信效度疗效测量工具,他们发现动力学治疗的总体效应量(overall effect size)是 1.46, 自我报告测量的平均效应量(mean effect sizes)为1.08,观察测量的平均效应量为1.79. 认知行为疗法治疗的总体效应量(overall effect size)是 1.00, 自我报告测量的平均效应量(mean effect sizes)为1.20,观察测量的平均效应量为0.87。但是这两种疗法的效度无法直接比较,因为样本、患者来源以及研
究方法的不一致性。而且,在所有研究中,只有两项动力学研究和三项认知行为治疗研究是随机对照试验,也影响了做出结论。但是,Leichsenring等人认为,根据目前(2003年)的结果来看,可以确定动力学疗法和认知行为治疗对人格障碍治疗的有效性(Leichsenring, Leibing 2003)。
故心理治疗的方法对人格障碍的治疗效果已经是比较确定的。总结这些心理治疗的方法及其循证医学证据,对于临床预防疾病造成伤残结果有实践的意义。对于边缘人格障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种类繁多,本文限于篇幅,仅仅总结心理动力学流派中有较多证据支持的治疗方法。
2.心理动力学取向的治疗方法
心理动力学领域中,目前有较强循证医学证据(随机对照实验)支持的疗法有两个,心理化基础疗法(mentalization-based treatment ,MBT)和移情焦点治疗(transference-focused psychotherapy,TFP),它们都进行了疗法的手册化工作和随机对照试验。MBT已经完成了随机对照实验并且研究结果已经发表,TFP发表的研究报告只有病例对照研究,随机对照实验的结果正在审稿中,但是根据私人通讯得到的讯息是其结果支持TFP对边缘人格障碍的有效性。(Bateman et al ,1999,2001, Clarkin et al,2001)
2.1移情焦点治疗
移情焦点治疗(transference focused therapy)是主要用Kernberg在发明的治疗人格障碍的动力学疗法,一开始的名字叫做表达性心理治疗。后来在1990年代Clarkin等人把这种疗法系统化,手册化,便于临床操作,并且改名为移情焦点治疗,并作了疗效研究。从临床应用的角度上来看它分为四个部分:基础理论,治疗总策略,治疗战术和治疗技术。基础理论主要是Kernberg等人有关边缘人格结构(Borderline personality organization,BPO)的精神分析理论以及相关的精神病学的理论。治疗策略(strategies of treatment)是有关整个治疗疗程构架的策略。治疗战术(tactics of treatment)是有关每一次会面时间的治疗策略,治疗技术(techniques of treatment)是在治疗师和患者对话过程中使用的技术。
2.1.1基础理论
人格结构分为根据身份认同弥散,现实检验能力,以及原始防御机制存在的程度分为三种类型:
1)神经症性人格结构(NPO):身份认同稳定,现实检验能力好,原始防御机制不占主要地位,主要是防御机制以压抑(repression)为核心。多见于癔症型人格障碍,强迫性人格障碍,和抑郁(受虐)型人格障碍。
2)边缘性人格结构(BPO):身份认同弥散,能够保持一定现实检验能力,但是在应激条件下可出现现实检验能力丧失,原始防御机制为主。包括了边缘人格障碍,自恋人格障碍,分裂样和分裂型人格障碍,偏执人格障碍,表演型人格障碍,反社会人格障碍和依赖型人格障碍。
3)精神病性人格结构(PPO):除现实检验能力丧失外,其他特点和BPO